《亲密》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亲密》是一部由岸西执导,林嘉欣 / 郑伊健 / 骆应钧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观后感(一):我们在无法亲密的世界里、亲密。。。
一个凝视、一声浅笑、一句天气冷了你的呼吸、你的摸样
我的沉默、我的紧张
你我之间
难道只是想象一场
没看《亲密》之前就看到各大报纸在评述这部电影,因为是一名知名编剧的处女作——岸西。《甜蜜蜜》、《男人四十》都是出自她手。这次她自编自导,颇受业界的关注。
影片不长。因为运用了倒叙,所以挺有看头。但其实,倒叙的内容和之前未必有什么关系,只有当你看到最后的时候,看到最后,最后其实是个没有任何结局的结尾的时候,你或许才会有一点点的领悟。而又仅仅是一点点而已的。
影片里的人物不多,情节也很简单。林嘉欣还是发挥一贯的表演风格。暗恋上司的女职员,而上司郑伊健又是早已有家事的了。每天下班,公司的职员会搭上司郑伊健的顺风车。林嘉欣就通过这点时间关注她暗恋的上司。你或者一开始根本没法感觉到她是在爱着他恋着他的,因为那仅仅是一份很淡的暧昧气氛而已。可能只仅存在那个小小的车厢内而已。开门下车后,可能就不翼而飞的。但是,当我看到林嘉欣在八号台风来袭时,在码头等着郑伊健那场戏时,我知道,她其实早已爱得不能自拔。。。
她从未告诉他她爱着他,她只是听过他会在每周六和朋友坐船到另一地打高尔夫而已。于是,她就傻傻德去等了,或许等一个感动,或许等一个不期而遇。但是,她没等到。只等到了——擦肩而过。。。
还有一次,她趁着郑伊健喝酒累了在车里睡着的时候,和他讲故事。和一个睡熟了的人,讲故事。她和他说:听我妈说人在睡着的时候,大脑还有一部分是清醒的。而只要在这个时候和睡着的人说的话会记得特别牢。于是,她说,她有梦见到他。只是,只是说到这里而已。
经济危机之下,多少公司会裁员。于是,她竟成了第一个被裁的人。而且,居然还是他和她说。。。她难以想象,但一切都已成事实。。。
在这个难以亲密的社会里,企图亲密吗?会扑个空吧。暧昧的气氛,应该很难在职场上长久。。。
《亲密》观后感(二):它可能没有特别好看,可是我喜欢啊~
明明看到好评还是挺多的,但是分数不高。很久以前在电影频道看过这部片子,后半段,看不太懂。
后来在网上找了出来,又看了一遍,虽然还是很懵懂,但是很喜欢这个调调的片子,淡淡地说故事,人生的道理其实一直都是蕴含在点滴中。
可是我觉得这样的密码,似乎还有点讽刺,明明车里的空间已经够小了,可是他们之间依然有很长的距离是无法跨越的。汤少通过后视镜里看阿佩,在阿佩坐到副驾驶后闯了红灯,在阿佩面前一直提前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其实是提醒自己),阿佩在帮汤少开车那断笑得很甜,他们之间的小暧昧好像无处不在,可是处处都小心翼翼。阿佩在汤少睡着后说了很多很多,她是希望他能听得到的,她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会无话可说,多么可怜的关系。
“以前经济好,恶人多;如果不是炒楼亏了,我爸怎么会搬回来住;人老了是这样,我要是你爸爸你一定嫌我啰嗦”阿佩去看医生,有几句话说得信息量好大,真好。
虽然不知道出租出的这一段安排是为什么意义,但是就单独来说,很有趣。“幸好你转错弯,不然我也上不了你的车”“现在很多人都换了男朋友才对”
故事用倒叙手法真好,让我想到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没有过程的故事都是很美好的,来不及又或者是舍不得去计较,只有美好。
《亲密》观后感(三):纯正文艺片
真的是一部很正宗的文艺片。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故事本身,暧昧不清,说不明的感觉就一直萦绕。
也许导演或者说编剧并没有打算告诉我们什么,一切都是让观众自己去体会的。
倒叙的说法,其实十分的有意思,尤其是到了最后,故事最开始的时候,阿佩自己主动提出要辞职,而之后,为什么她没有走,最开始的情节当中, 她又是为何因为汤少提出让她换一份职业而觉得生气不安。想来一切都是有缘由的。
这是一种没有说清楚的感情,没有说清楚,也许是因为汤少的家室吧。很多时候,有多东西不能够说明。暧昧之中,可以躲过很多关于承诺的烦恼,但随着感情的加深,谁都会需要承诺,而这时候就只能面临残酷的现实。
郑伊健真的很帅,如果有这样一个男上司,不动心就会很奇怪。
可他也算是比较厉害,一直没有出轨。
我想最后他说的那些关于保险的观念,也就是关于生活的观念,他希望一切都是安全的。于是他不会去面对这样的一份对他的家庭来说不利的感情。女孩子受伤是必须的,谁让她爱上了不该爱的人。
这是一个生活中常常有的故事吧。
说出来,不过就是刺破了一个泡泡而已。
《亲密》观后感(四):办公室恋情大抵恶心,没开始的才最美
昨天看了《暧昧》,哦不,《亲密》。其实这两人,连暧昧都说不上吧。如果不是开头,实则是结尾,那个似乎要发生的吻,我甚至不相信汤少对阿佩是有特殊感情的。充其量,是比较谈得来的同事罢了。
整个片子很闷,但我竟然没觉得不好看,没觉得烦,虽然还是频频看着进度条,但时间竟然比我想象的过得快很多。
林嘉欣有着仿佛一触即碎般的美貌,她眉眼间的欲说还休,让我觉得,恍惚间她真的爱上眼前这个中年男人了。
对了,那个中年男人是郑伊健。我一向很偏爱他,但公道地说,他演的汤少几乎没有值得喜欢的地方。不知是剧本的问题,还是他演技的问题。
但有一场戏,我却十分喜欢。
三个月前,大抵是三个月前吧,佩和同事去餐厅吃饭,快吃完的时候汤少带着妻子女儿来到这间餐厅。佩招呼他们过来,同事陪汤少太太去洗手间,女儿在桌上画画,汤少和佩聊着天。
不过是些没话找话,但汤少言语神情间的温柔,一点也不突兀,我想,就是因为这样,佩才会痴迷于和他的接触吧。
但一切只是幻象,汤少的女儿送给佩她画的画,我想,不止于暧昧又能怎样,上演小三战怀孕正室的狗血戏码,然后当人家后妈吗?
搞笑了,根本没这回事。
时间轴的最后,汤少劝佩离开,他不像是决绝的人,还是做了决绝的事。他不值得爱,但至少,他不是个坏人。
如果这是生活,那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结局吗?
《亲密》观后感(五):So close
传说的“花非花”,JUST MY TYPE.片中男女主没有肢体接触,没有“我爱你”(岸导觉着这三个字太肉麻),配乐也是一色的钢琴曲。台词挺多,信息量挺大。平静,但不平淡。
一年前,在破旧的写字楼顶上,阿佩轻轻地吟唱着《鳟鱼》。
她慢慢地绕着汤少踱步,微微低着头,不敢多看一眼。
汤少呢,似乎楼下的火灾已无关紧要。他欣赏着、倾听着---让我深信,之后送女儿去沙田学琴是他的主意。(这是我最爱的一场戏)
阿佩和汤少每天都一起工作,一起回家。不知他们之间产生的情愫能算作是甚么。
先来看看岸西的剖析——“现在的都市男女,很多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大家经常见面,可能就会产生感情,可是如果离开一段时间,还会怀念么?”岸西对都市爱情产生质疑,连带恋人间的“亲密”也不相信,“很多人觉得‘亲密’可能是一个积极的词,可在我看来它是中立的,很多时候人们是不得已才互相挨着”。
球叔人到中年,什么都看不惯,他自己也懒得改变。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是各种批判。结婚前和自己的同事女友各种你侬我侬,规划着去哪儿吃饭,到哪儿看电影。现在呢,都无所谓了......
珠珠虽然年纪不大,可却是个伶牙俐齿的人精。老实的小松自然是被她吃定的啦。说实话,倒是也十分希望看到他俩最后的结局,不过猜猜也是如此:珠珠把球叔整了(工作上),把小松甩了(爱情上)外加她喝酒这么豪爽,嘴巴这么讨巧,银森大赢家嘛,何愁。
汤少是个暖男。对老婆和女儿都照看有佳。最终托人照顾阿佩,安排她跳槽,是一好计,却也无奈。他没有辜负任何人,却是在这个怪圈里备受折磨。
阿佩蛮特别。她对汤少的感情,完全是不自觉的。就像她对医生说的“为什么突然有一天,你们会不一样?”
她想知道答案,结果是没有答案......
《亲密》观后感(六):电影《亲密》的技巧分析
环境的切换:多人共处与两人独处影片多次营造主角俩独处的环境,例如同事球叔阿珠下车劝解生气的小松、同事陆续下车后男主送女主回家、吃饭时阿珠和男主老婆去洗手间,这些场景只留下他们两人。
多人共处时,他们彼此不语,两人独处时才会交谈。即使交谈,也只谈工作、岳父、小孩,女主阿佩偶尔看着对方,男主则一直看窗外。
设置配角的离场,切换相处的环境,营造尴尬的氛围、无声而回避的情感。
巧妙的艺术设置:
1.噪音和沉默
阿珠在车上絮叨琐事,其他人听。男主汤少站在海边,女主在车上看他,风声、海浪声。电话铃响而男主不接。开车时路上的景观,隧道,路上的白线,汽笛声。口香糖的广告声。火警的铃声。没有台词,情绪暗示,节奏留白。
2.三次电话的声音
第一次铃声打破沉默的对峙,第二次中断即将的接吻。第一次男主犹豫不决,拿着电话出去接,第二次男主呆坐在车上,任由电话铃声回响。还有一次惊醒睡着的男主,打断表白的女主。由电话铃声推动的剧情。
3.走与跟
女主头也不回地走,男主愧疚、不放心地开车慢慢尾随,配乐轻快,街景推移。文艺而平淡地收尾。
4.挤电梯
汤少、阿佩、喜欢阿佩的司机在电梯上挤在一起。镜头平行拍摄三个人的脸,视线低垂,面无表情,也不说话。营造气氛。
5.阿佩的心口不一
阿佩对裁员的观念转变,为结局铺垫。阿佩对保险、开车、淋雨的评价和行为矛盾,塑造性格。
6.配乐
男主开车尾随时的配乐,女主为喝醉男主开车时的配乐,女主在天台上哼歌曲。欢乐气氛的穿插。
人物的作用:贯穿全剧的主角和出现又消失的配角
医生、出租车司机、男主的老婆、男主的同学、阿珠、小松,这些配角出场后又匆匆消失,对故事也没有太大影响。
导演没有描述主角的结局,更无暇交代配角的未来。
由此看来,本片的核心既不是人物,也不是情节,而是这些人物身上共有的、亲密而无法占有的、存在又消弭的情感。
特殊叙事手法:完全倒叙
影片的叙事高潮出现在办公室火灾、两人在天台谈话时,但在故事的时间上看,高潮并非在两人关系的终点,而是发生在两人相识的最初。
大多数采用倒叙的电影,在倒叙之后,还会返回现在的时间线,继续用顺序讲述故事的结局。
即开场制造悬念,倒叙揭示原因,顺序交代结果。
与众不同,本片的时间线一直在倒退,结尾也没有返回现在,只是单纯回忆,而不交代(一个清晰的、确定的)结局。
这种倒叙手法,好处在于契合暧昧关系开始欢快、后来沉默的特殊节奏,坏处是观众会觉得情节平淡疏离、有始无终。
结尾,夜晚的街道绵延不尽,两人在车上翻着书、东张西望,轻松、好奇、亲近。
他们或许以为,未来也会像现在一样。
15.4.19
《亲密》观后感(七):花未全开月未圆
昨晚看了岸西08年的《亲密》。林嘉欣又是饰演一个深陷禁忌之恋的女性,比起02年《男人四十》里的叛逆少女,这个成熟许多的角色表演难度上升了。而林嘉欣的表现,总体还是比较合格,但演起三十岁的女人,在几个细节上仍然稍有欠缺。论演技,梅艳芳在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男人四十》里的表现,是完全当得起金像奖的,同时林嘉欣也正是那一年的最佳女配和最佳新演员。岸西从编剧做到导演,场景和节奏上的把控距离许鞍华还是差了很大一截,不过因为叙事的缓慢风格,影响倒也不大。难免令人失望的,则是郑伊健比起张学友,演起心事浓如酒的有家室男人,是差了好几个档的(或许跟郑伊健成家晚有关,缺乏实际生活经验)。《亲密》的缓缓倒叙,正像失恋的人在回忆里抽丝剥茧,带着凄痛去回想起过去时光里的丝丝美好与若即若离。开始与结束,一个轮回,彼此渐渐靠近,貌似又回到原点。用独特的叙事结构试图去揭开恋人关系里深层的一些本质,很难不让人想起《十二夜》。一年前的天台上,郑伊健的那句话没有说出口,一年里日日工作相处,他终于想抽身而退,林嘉欣却已难以自拔。说起来正像一位豆友的标题:只要暧昧,不要爱。若想在明知越界后果的关系中保持美妙,那就只可小心地呵护,不要表现出来。正如林嘉欣回想起小时候妈妈与医生不寻常的对视,如梦方醒,然而也只有那个对视而已了。发乎情止乎礼,克制与收敛,乃是国人几千年的经验之谈。
人活于世,有诸多的不容易。很多时候情感要完全释放很难,释放到一定程度要收敛则更难。《岁月神偷》里讲,一步难,一步佳。若懂得克制,难时能坚忍,佳时能不作,便是真正成熟的人生。克制自己,也存在于生活的细微之处。以前遇到事情,总想刨根问底钻牛角尖,力去寻出确切的真相。然而真相往往并不那样好看。或者很好看却也很短暂。于是渐渐学会在最后一步前停住,只要知道最后的结果有几种可能性,哪种可能性最大,便到此为止,能不走最后一步就不去走。学会了这一招,很多事情上就能够变得豁达宽容,很多心结也都能够看开释然了。
收敛与克制,换个角度看,其实与随性的释放是同种情绪上的不同尺度。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辞官隐居山阴,雪后月夜里喝酒赏景觉得少了琴声,便命仆人开船连夜赶往戴逵居处,拂晓到了戴逵门口,却下令掉头返回。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邪?”此等气度,非凡夫俗子所能有。痛快到处,便毅然收敛,实是饱含含蓄内敛的东方之美;魏晋风度之随性淡然,亦尽显其中。
至于武学,更是将“收”看重于“放”尤甚。“放”的成败,全在“收”的蓄力。传说李小龙出腿之快,一秒钟可以踢六腿。只有泰国有一个高手可以做到同样的速度,但却只会出不会收,力量不足,以致败于李小龙。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里,洪七公教郭靖降龙十八掌中的“亢龙有悔”一招时,也讲过这样一段话:“这一招叫作‘亢龙有悔’,掌法的精要不在‘亢’字而在‘悔’字。倘若只求刚猛狠辣,亢奋凌厉,只要有几百斤蛮力,谁都会使了。这招又怎能教黄药师佩服?‘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发必须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却还有二十分。哪一天你领会到了这‘悔’的味道,这一招就算是学会了三成。好比陈年美酒,上口不辣,后劲却是醇厚无比,那便在于这个‘悔’字。”
《亲密》观后感(八):迷失在所谓的亲密里
大学时候看过,第二次看,也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这部电影看了起来,就像阿佩在车里对着睡着的汤少说,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看到他熟睡的样子,就想起了她母亲为了她的考试半夜在她床头念书给她听的事。也许女生就是这样,我觉得阿佩并不是爱汤少,她爱的是一种感觉,想对一个人倾诉,对一个人倾诉的那种感觉。
这不是有着宏大深刻主题的电影,不会让人觉得像看经典电影那样热血澎湃的激动,但是也许是这个故事,恰好适合这种倒叙的手法,能让人产生想说点什么的欲望,所以我觉得是一部好的电影,耐看,耐想。
林嘉欣笑起来很甜,尤其是对着汤少在车里那段,那是亲密关系的最甜蜜部分,看着心里的人熟睡在身边,可以一起静静的待在一起,就是很幸福的事,那一刻的幸福那么真实,又那么虚幻,对着他说,想让你知道,又怕你知道,我倒宁愿她没有这飘忽的甜蜜。不知从什么时候,觉得身边许多恋情看起来都是很不真实的感觉,两个人,其实并不了解彼此,也许是孤单寂寞,也许是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向舆论妥协的心,这些并非生发于心底真正的爱恋的外部因素,将我们驱赶进恋爱的堡垒,幻想着可以有另一个人一起牵手甜蜜微笑并肩而行,吃饭的时候有人在对面,可以有聊天的对象,取代从前一个人形单影只,静静的夜里有人会从背后拥你入眠,这些美好愿景,会让人心生温暖,这样美好的画面,谁不愿投入其中呢,被关注的是本能喜欢这些场景,而场景里的人实际是被忽略的,我们被自己的本能迷惑,以为爱的是一个人,也许只要不是讨厌的人,甲或乙也许对场景的效果是一样的,只是这种实验终是永远无法实施的。人类不是小白鼠,人类的感情也不是饥饿感或其他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忽而又觉得这样说太过武断。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说法,是由于电影情节带入,汤少暗示周末七点码头约会,结果阿佩被放鸽子狼狈的样子,只能说阿佩不幸运,遇到一个不爱她的人,汤少不过是在日复一日早无激情的琐碎生活里给自己找点找刺激,不娶何不撩,这关乎不爱,也关乎人品。
想的再跳脱一点,这是电影,时间有限,如果这是一部电视剧,也许阿佩跳槽到汤少推荐的公司,两人不在一个公司了,也许反而对彼此都是好事。距离产生美,每个人开始有不同的生活工作圈子,经常性的偶尔有接触,反而聊的比以前更多,了解更多,越了解越喜欢,最后真的相爱了,也不是没有可能哈。
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之间是爱,也许甲可以,换了乙就真的没有感觉了呢?因为没法做实验,即使做实验也永远不会有靠谱的结论,基于人类情感的特殊性。永远没有最完美的恋人,也许下一个人会更好只是欲望贪婪的投影。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某段时间里,遇到的人只能是那一个,选择或放弃一个人,都是感情,理智,现实,幻想以一定的比例加总得出的评分。或者叫缘分。你选择晴天与他一起郊游,雨天一起宅,雪天堆雪人,快乐的时候怎样都快乐,困难的时候是否有想法要怎样一起共渡难关,还是任性妄为责难分离?有些时候我们不是不爱彼此,只是我们压根就不了解彼此,从各个方面,都无了解,只凭一腔热血,洒脱的类型。
讨厌珠珠和松仔之间的感觉,好像暧昧,又硬生生的忽而扯断忽而拉近。
《亲密》观后感(九):我喜欢的是喜欢的原汁原味
看完结尾,再重看一遍开头阿佩和汤少在车中的戏,更觉得揪心了。明明是亲密,却连一次牵手一个拥抱也没有。也许有过一个拥抱,会释怀一点,但之后呢,一个拥抱以后会不会想要的更多。
也可能谈不上喜欢,但这些非典型性感情的产生,大多都由于一些偶然的互动。我们怎么会料到,这些互动会潜滋暗长的开花,还妄想着能有结果呢?
暧昧难道是味精吗?多余又伤胃,口感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倒是大锅炖的提神药。
很喜欢林嘉欣的演绎,克制和爆发都刚刚好。前面的矛盾和埋怨,最后都回到故事开始在楼顶轻轻哼着鳟鱼的时候。
可能那样的人,年长有家室,有一些责任感,有一些克制,不高不帅没有太大的作为,但还留了一些幽默风度。对于刚入世的少女来说,都好像味精。一边犹豫着能不能跨过那条线,一边提醒自己要冷静。
那所有这些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就为了蹉跎下青春供以后怀念吗?明明在每个年龄层,都还有更美好的事去做,不管是不是多余,把荷尔蒙留给对的人。
《亲密》观后感(十):伊面眉宇之间的那种侠气,在高加索男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对港片的印象仍旧停留在当年凤凰卫视电影台夜以继日轮番不停地播放的那些乱糟糟闹哄哄的贺岁片喜剧片黑帮片,基本上把90年代那些经典的片子统统过了个四五遍。现在跟80、70后甚至我爸我妈那一辈讨论港片,发表一通高论基本上不成问题。那还是2000年伊始,我十岁多一点,小学还没上完。后来开始看外语片,接着国语电影开始崛起,然后看大量大量的外语片,自此没有再看过港片。回想起来彷如某天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一把丢开玩具再也没有捡回来那种感觉。就这样丢开了港片。
但是古惑仔系列真的是没有看过,因为凤凰卫视电影台当年根本没播过,虽然一直都知道这一系列的存在。因为小时候邻居叔叔正当血气方刚,每次去他家上他卧房里玩,经过楼梯,总会看见那张浩南哥和山鸡打头光膀子纹身抄家伙有如裸身罗汉的那张著名海报。于是,早熟的我一直都记着伊面那张英气逼人的脸,这种眉宇之间的侠气在金发碧眼的高加索男子身上是找不到的,就是北方爷们身上也找不到,不知为什么。
然后08年MJ死掉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哥哥,找《霸王别姬》看,然后看《春光乍泄》。又过了4年,2012年,闲得发慌突然想起了吴倩莲和仔华演过的一个片子,其中有一个画面是吴倩莲身穿白色婚纱沾满了华仔的血,半夜独自一人在路上走的画面,百度搜索,原来叫《天若有情》。找来看,完了顺带把那首歌也学了,好久没唱过粤语歌,来广州4年,宿舍人全是讲普通话的,本来就不算流利的粤语现在只能说一句半句了,大大地退步了。
偶尔有翻拍的港片的片子出来,也会找来原来的港片看看,对比对比。比如《倩女幽魂》,把王祖贤和刘亦菲的照片放在一起,叫后者去死等等一类无聊的举动。而这无意之中,却让我回想起港片的次数多了起来。12年年初某日,想起看了09年看过的《蓝莓之夜》,于是找《花样年华》看,只能说,尼玛梁朝伟也太帅了吧?小时候可能是太早接触这些港式花样男子了,导致我5岁的时候看林志颖张卫健的舞蹈MV,就能羞得躲起来。
这几日忙里偷闲,趁着写论文做课题的功夫跟电脑亲密接触,无意中在豆瓣电影首页看到蔡卓妍和郑伊健主演,新上映的《我老公不靠谱》的海报,这样的片子我当然不会看,但我忍不住点开伊面的影人主页,浏览他的照片,一瞬间思念如潮水般涌来,于是搜索他的作品,在各大网站上搜罗资源。对于他演的漫画英雄,不好意思我还是接受无能,于是定位了几部文艺片,打算看一看,聊慰单相思之苦。
发现伊面跟林嘉欣合作的片子还蛮多。反正香港女演员我一个也不喜欢,总觉得她们身上没有大陆女人的那种灵秀之气,无论精明聪慧还是与世无争的气质,都没法吸引到我。风华绝代的梅艳芳在我眼中一直是嘴周发青的男人婆形象;张艾嘉当年和现在一样是都是黄脸婆;黎姿肉呼呼的脸上硕大的俩酒窝,在我看来是俩藏污纳垢的旮沓……总而言之老感觉缺了点什么,就是没法在我的审美领域里达到完美。不过我知道这是偏见,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妈妈天天播放陈慧娴的歌,一面听着她那市井气十足的唱腔,一面盯着凤凰卫视电影台看,渐渐就把这种市井气当成是港片女性的气质了。林嘉欣还不完全算是香港演员,但我只在港片中见过她,所以她也没能幸免于我的偏见。另外觉得她演戏很做作,这点不是偏见。
港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今就连贺岁片,也闹腾不到点上,半天没把人闹爽,让人直想提前退出影院。于是,无论是被动性地战略收缩,还是主动性地回归到寡淡如水、朴实无华的状态,都是必须的。《桃姐》这样的电影能成拿奖专业户便知。叶德娴当年演《与龙共舞》笑到我肠子抽筋,我一直以为现实生活中她也是石榴姐一类的乐天派角色,直到最近出现在人前,却变成一个声称自己哪天搞不定自己了就找个地方躲起来对自己实施安乐死的深居简出隐居避世的老小姐,这幕前幕后的反差,着实把我吓得不轻。我一向喜欢胡思乱想,这就把叶德娴的人生轨迹跟港片的命运直接联系到一起了,我真是个无可救药的宿命论者。
幸好伊面一直是难改贪玩的本性,如今45了,没事还出来拍拍片玩儿,不过他跟华仔一类的常青树,也是电影看一场少一场,人见一面少一面。很庆幸自己生于1990年,处于80后和90后之间的过度角色,这让我赶上了港片时代的末班车,知道了那些曾经美好的港片经典,一辈子记着。然后我还因此而学会了繁体字,如果不是当年凤凰卫视电影台,我现在能不能看懂繁体字,好难说。
今晚码完了5000字的论文,还来码这千来字,手指已经有点抽了,就此打住,睡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