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的观后感10篇
《四十九日·祭》是一部由张黎执导,张嘉译 / 宋佳 / 胡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十九日·祭》观后感(一):电视剧比电影残酷好多
电影里从无措到有序,电视剧里,总是无措,总有清醒,总有作死。在假期那段闲闲的日子里打开这部电视剧,却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看完一些再看些别的做些别的冲淡情绪,才看完。然后,又过了半个月,我才有勇气写一些评论。
剧开始不多就开始惨了,眼见着魔鬼逼近而无能为力。而人性,一开始就暴露劣迹。书娟任性,法比无赖,玉墨多事,孟繁明犹豫,戴涛死板。可同时他们的优点:书娟灵活,法比决断,玉墨智慧,孟繁明适应,戴涛坚守,同样都已经展现。可以说接下来的剧集,每个人性格的好与不好的都影响着情况的发展。中间很多剧集里,我都觉得每个人都那么作死都讨厌,坚持看完,是想看看他们能作多少次还怎么不死地把48集撑完。
本以为剧会像电影的结局一样,并且疑问这么多集她们是怎么能撑的都没死的,要是一直躲在地窖不出去那剧情也太单调了。可当女大学生拿着13个香荷包一个女生发一个并说着祝福保佑时,老兵只是低声向小兵絮语着信不得,看到这里,一道寒意留过心间。当魔鬼比魔鬼还魔鬼,信仰又能保护谁?菩萨保佑不到,圣母眼前放任,香荷包,却是倒计时。
是,那么一堆人呢,真能全护住吗?电影里是全带出去了,可是带出去之后呢?那才是十年抗日的初始年月,他们出去又能走多远?想起来小时候看过的《安妮日记》,安妮不就一直乖乖的没出去没作么,场景一直只有阁楼,不一样在继续么?可是《安妮日记》的结局呢,结局并不好,安妮还是被抓走死掉了。既然如此那剧里应该与《安妮日记》结局不一样吧。确实不一样。
看剧之前,看了简介看了别人的评论,便很想看。路过南京便专程去看大屠杀纪念馆的,人算比较多的,但并不热闹,大家说话怎么敢大声呢?回来便决定一定要把四十九日祭看完。他们在银幕上挣扎,我看着他们挣扎自己也挣扎着要不要不看了好难受。专门转去有弹幕的地方看,希望看着别人也看了的痕迹宽慰支撑可是弹幕好少,偶尔出来一两条,都是表示难受。自己想多发些弹幕充盈牢笼,却发现自己也写不出多少。
看过有些灾难片,一群人被困最后却互相残杀殆尽,我们的受难者们,不同身份地位都逐渐接纳包容了,这样比较心里好一些了。有些灾难片,残存的人类争取再活一日,再活一日,一季播完还没死,等一年再来一季再来一季继续不死,这样比较,心里又难受了些。
不管是女学生,还是妓女,都是中国同胞,都是亲人,誓死护之,死犹生,皆生。
大概从我开始看剧到现在写评,也过了49日左右吧,若我在那四十九日,能撑多久?
《四十九日·祭》观后感(二):十全九美
一流的剧本,一流的拍摄,就是演员还凑着吧。不得不说张嘉译大叔是实力派,演技那是杠杠的,演啥像啥,能把法比的狡猾,但不失真诚。胡歌的实力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小宋佳,她没把玉墨的妖娆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外在美,看着看着老是跳戏。也感受不到她是女主,不过倒把玉墨的智慧展现了。"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不错的,这份历史的重量在我们心中都知道,也没有人会忘记,只是我们会暂时的遗忘,暂时忘了南京这座城曾满目疮痍,暂时忘了12月13号这天曾乌云满布,暂时忘了我们还是中国人。但没事,只要你还有觉悟,就用看韩剧和美剧的时间用心看看这部不忘历史的正剧吧!
《四十九日·祭》观后感(三):“尸体”很努力,谁说渺小不伟大
这部电视剧我看完很震撼,震撼的是这部电视剧拍地真的很用心,很努力!
我从来没有看别的影视作品像看这部作品这样关注过尸体,我在想演尸体的演员们,他们没有露过脸,也看不清楚一个真正的表情,可在电视剧里一幕幕一帧帧,或残破,或焦黑,或被成堆叠放,或难以启齿部位的污秽被他们那样不顾一切的放大了,我在想这些演员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需要多大的勇气,才给我们呈现出刻骨的画面,他们是微弱渺小的,甚至是画面模糊的,可就像真实历史带着那三十多万冤魂穿过厚重的时间长河,只害怕人们遗忘了曾经的伤害与残暴。
演浦生的小演员,演到在教堂外被迫害,在被雨水冲刷下清醒过来爬着去安全区看豆蔻那段,我看到的是满满的震撼!在泥水、黑水、血水混合的肮脏路面,他奋勇的爬行着,为了活下去,他喝脏水,吃路旁黑黑的混合着烂草叶的泥土,为了使身体前行,五指在地上抠出深深的痕迹——所有这些,要那么小的少年演出来,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怎样的勇气才能把黑乎乎的泥土放在嘴巴里嚼,这样的动作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就放下恶心、拼尽一切就可以了,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人!在长篇的电视剧里,或许这不过是微小的再不能小的一幕,可就是这一幕撼动了我,即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也想给他献上最美的花!他真的很无畏,很勇敢,很了不起!突然觉得这种很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眼中看到最闪亮的在遥远的太空里未必是最大的。
我想我们有这样好的影视作品,有这么多努力的小人物,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会失控的。就像资助、策划和导演了这部作品的人们,他们在幕后,远到看不见,远到他们付出了多少根本看不清,可他们一定比“浦生”更努力,更勇敢,更坚定!
还有那个让人纪念、为记录南京大屠杀而自杀奉献一切的张纯如,是你让中国人不敢忘!
《四十九日·祭》观后感(四):《四十九日祭》高叶:一池春水向心流
电视剧《四十九日祭》正热播于湖南卫视,由于该剧改编自严歌苓著名小说,且有张艺谋执导的大电影《金陵十三钗》碧玉在前,故引得关注不少。加之12月13日的首个国家公祭日,以及国民饱满的爱国热情、民族情绪,该剧虽然很正,虽然一点也不雷,不戏说,不恶搞,却也能让不少观众铭刻于心。
《四十九日祭》系“张黎制造”继《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往事》《大明王朝1566》后的又一部力作。熟悉“张黎制造”的观众不难发现,这些剧集不仅善于聚焦历史,深挖真相,在制作上更始终走精品化路线,无论摄影、剧情,亦或是人物设计,演员表演,都称得上是“业内良心级”的高大上,尤其是在演员的择选与挥发上,即使是大名鼎鼎的一线咖,又或是默默无闻的小字辈,都能被“张黎制造”调教的与剧情、人物融合的无缝贴妥。
《四十九日祭》中既有张黎御用的宋佳、黄志忠等,更有一线男星张嘉译等,他们饰演的玉墨、法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然,剧中更多的是一些“生脸”,比如那些妓女、学生、包括日本鬼子兵...作为新人,他们的发挥表现也是该剧口碑零差评的关键所在。他们中,又以高叶出演的妓女春池尤为出彩。
《金陵十三钗》中,妓女作为群像由始贯中,由于涉及十三位妓女,在戏份分配上自然次重分明。《四十九日祭》鉴于篇幅的冗长,加之剧集将十三位妓女压缩为五人,所以在塑造妓女这一人物形象时,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给予了充分的保证,这也让玉墨在独领风骚的同时,又能叫春池等其他角色也有了鲜活、立体、丰润、饱满的机会。作为演艺新人的高叶,也没有浪费张黎大导演慧眼识珠所制造的良机,以丰彩的眼技、丰沛的心技,再辅之于深厚的台词功底,以及多样化的肢体、情态语言,将春池拿捏得颇具层次感,很容易就走进了观众挑剔的视野,成为剧中最出挑的角色之一。
在一般人看来,妓女这个角色并不难演,不就是穿着旗袍扭扭腰撅撅臀卖弄一下风骚吗?是个演员都会!但《四十九日祭》中的妓女们却没有那么简单,他们是妓女,会卖弄风骚,但张黎导演赋予了她们更多的作为普通人的人性之魂。以高叶饰演的春池为例,抛开妓女这个特殊身份,她其实就是典型且普通的南京市民。大多情况下,她外表都素静、默然、清冷,话语不多,情表也总是那样,或惊恐,或淡然,但她也有激情的时候,比如戏弄老兵那段戏,作为对高叶春池来说为数不多的重头独角戏,高叶狠狠抓住了机会,火辣辣地释放出春池敏感又不乏犀利、泼辣、鬼魅的另一面。高叶演的过瘾,观众也足足给看high了。
那段戏份中,高叶饰演的春池如久未释放的热女,以极尽诱惑风骚的舞姿魅惑着老兵李全有。不仅如此,张黎导演还非常奢侈的给予了高叶诸多大特写,让她的电眼、红唇、腰身、舞姿...与残虐的战争镜像形成鲜丽对比,从而将一众人物角色亦恐亦惊的内心情绪消弭殆尽。创伤中的一抹温暖,战争中的丝丝柔情,也蚀骨灼心般的弥散开来,不仅浸染着剧情的枝枝叶叶,炫动着角色心心脉脉,更疾疾徐徐地进入到观众魂体中,恰到好处地激发着观众的情感共鸣、心灵共振。
对一个角色诠释、演绎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走近角色。为了春池,高叶研读了大量南京大屠杀的材料,并不断与导演张黎、主演张嘉译、宋佳等人揣摩剧本,分析剧情,从而扎扎实实地走进了春池的内心,高叶也以走心的表演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剧中的春池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宛若一池春水,让自始至终都让人看得心惊肉跳、魂飞魄散的“大屠杀、大审判”也于间隙间生出些许温暖、温情、感动来,从而让心绪始终处于高恐、巨殇状态之中的观众,也好像被春水融化的坚冰,渐感煦暖与馨欣。我想,这才是春池这个角色能真正走近、闯进观众内心的原因所在。
《四十九日·祭》观后感(五):就说配音
仅靠对白堆砌的电视剧一定不是好剧。不过要连对白都讲不舒服,无论好坏都很难看的下去了。 所以我一直抵触看国产配音剧,这类剧要么就是省钱省事的粗制滥造,要么就是演员太差劲,话都说不好。想不到期待许久的《四十九日祭》也成了配音剧,而且严重到声音断接,口型都对不上。 就第一集来说,如果我没听错,教堂内书娟和另一名女学生对话中有几句是同期,说明室内棚景是有现场收音的,也许由于题材敏感,遵照审查意见的需要,后期大量更改了剧本台词,导致现在这样,同期真人声音夹杂后期本人配音再夹杂后期他人配音。 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作为一名满心期待欣赏大作的观众,不得不表示失望。 尤其法比。原著中法比是一位满口扬州话的洋人,电视剧版改编成了一位会说流利英语的中国人。能配合剧情,人物背景变化可以无关紧要,关键还是声音出了问题。很明显剧中法比所有英语对白,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张嘉译都在讲中文,而后期又让他人配成了英语。于是就成了,差异巨大的音色,前后不一的口型,配合特写镜头。观感实在糟糕。 听闻张黎导演及其团队,一向要求严格各方面都精益求精,想不到打了折。
《四十九日·祭》观后感(六):伪军迷想说:道具是硬伤,导演你能用点心吗?
CCTV8 在放,现在是第六集,因为到现在也只看了几十分钟,关于其他不好多做评论,但是就这几十分钟也看出一些道具上的硬伤,国军战士和张嘉译饰演的神父手里的冲锋枪是美国M3冲锋枪,这枪1941年才开始研制,1942年秋进入美国军队服役,电视剧中却出现在了1938年的南京,另一处是胡歌手里的狙击步枪,是美国的M1941式约翰逊半自动步枪,同样是41年定型,42年装备部队,不可能出现在38年的南京。如题所说,本人只是伪军迷一枚,本文也并非故意挑刺,但作为基于历史和战争的电视剧,这么明显的错误,如果导演和道具组稍微用心一点都不应该出现。另外在聊几句关于人物语言,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不谈其他,至少在这方面非常用心,几个主演都是找的地道南京人,十三钗里不是南京的演员也都能学着说几句南京话(虽然并不标准)。笔者在南京生活过几年,对这座城市颇有好感,也喜欢生动有趣的南京方言。所以面对金陵头牌玉墨和法比神父所说的这一口略带北方口味的普通话不免感到万分别扭。。。
以上评论均基于个人喜好,欢迎讨论,不喜勿喷~ 四十九日祭播到最后几集的时候湖南卫视周播在播小笼包的神雕侠侣,新闻联播超时了,它就把最后那集剪了一半,掐头去尾地播,我当时守着这部剧推掉了朋友的婚宴,看到开头心凉了一半。
我是一路追着湖南卫视的老粉丝了,说来也不怕笑话,谁都有脑残的时候,从大明王朝1566到八千湘女上天山,血色湘西,或者更往前的大长今和同步TVB的金枝欲孽,那时湖南卫视的眼光魄力责任感是如今不能比的,如今片头就放着“忘记屠杀就等于第二次屠杀”的剧,居然能因为收视率就掐头去尾连正片都能删掉一半,真是让人刮目相看的电视台。
当时微博一堆姑娘在说这剧好棒啊,每一集都像在看电影一样,不知别人如何想,我只觉得现在的孩子所看的究竟有多匮乏多浅薄,电视剧本当是这个样
子的,他们觉得是惊喜,这样死守国产剧还有什么意思呢?我看了这么久国产剧又是为了什么?!
这话姿态说的高了惹人讨厌,却又是实话,怪痛心的。
————————
还是说说剧吧。
每次提起张黎导演刘和平编剧,大明王朝,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甚至雍正王朝都会被轮流拉出来对比,“相比于那些我认为”是减分的基础,毕竟是公认的神作,然我认为那都是没谱的事儿,剧作本身就是独立的东西,编剧不同时代也不同了,当区别对待。
四十九日祭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片头的“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一个是片尾的“有些罪恶不容消洗”,以孟繁明和玉墨带入,亲情友情爱情连番登场,爱人之间心思繁杂的争吵,亲人之间推心置腹却又无法理解,陌生人由相互争吵到推心置腹相濡以沫,每一段拿出来都是些很好的故事,每一段抽丝剥茧出来都是精彩的人生,剧里讲完了,让他们着锦繁花地上场,熙熙嚷嚷地活着,又黯淡无声地退却了,这才是最让人伤心的事情吧。
王小妹死的那场戏也是非常漂亮,小姑娘坐在那儿吃糖,“甜的”我记得她说,小心翼翼地捏在手里伸出舌头细细地舔,舔着舔着就流泪了,满脸是泪混着糖咽下去,孟书娟一直跟个愤青一样,那场戏眼神格外温柔,玉墨也躲在一边擦泪,小姑娘边笑边哭,看得人心酸。
小姑娘爬上高台,手一扬五彩缤纷的糖纸就四散飞去,孟书娟看见了,像雪一样。
这剧大小的问题都被这一幕遮掩了,太美了,哀戚而又热烈,仿佛可以感觉到那些糖纸那种惨痛飘到面前来。
印象最深的却是豆蔻和浦生,兴许是豆蔻那小姑娘太过美貌,兴许是浦生那孩子演技太好,又或者因为早就知道了他们的结局所以格外心疼些,怎么会有那么倒霉的两个孩子,浦生那孩子台词尤其地少,可是眼神太过抓人,惊恐的绝望的惊喜的平静的坚强的眼神,他抱着从满身是血的妹妹的身体的时候,他抱着比自己大一倍的枪跟着李全有奔跑的时候,他拉着豆蔻的手傻傻笑的时候,他满身是血在地上爬的时候,他奇迹一样找到满身绷带的豆蔻抱在怀里的时候,奇怪,很多东西都忘记了,还是记得这些细节,查了下演员,马浩博,94年的,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前途无量。
豆蔻和浦生,怎么说呢,我记得一片欢愉的时候豆蔻偷偷地亲了他一口,浦生满脸呆愣豆蔻满脸娇羞,而后隔离几天就看到他们在教堂外奔逃,豆蔻背着琵琶,浦生不停地问她你后悔吗你后悔吗,豆蔻说你去哪儿我去哪儿。满脸都是爱意。
买了剧本,第一件事就是看浦生豆蔻的结局,剧本写得隐晦,和电视剧有很大的出入,说浦生推着豆蔻的轮椅,那头是日本人,两个人就那么走过去了。
剧本电视剧哪个好见仁见智,但是这一段,我跟朋友说应该是我一辈子的阴影吧,浦生满身鲜血,在一片大雨中爬过死城的街头,他怎么知道的方向,哪里来的勇气我们无从得知,浪漫的说法是爱人之间的感应,理性的说法是他知道医院的方向,他爬过一片混乱的病床,在许多断手断脚脏污不堪的病人中间找到了豆蔻,最漂亮的豆蔻,只露着一双眼睛的豆蔻,然后抱住了她。
真奇幻啊,可是真是动人。
有人用那句歌词来形容,“若是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浦生就那么死了豆蔻活了下来,审判的时候面对着那些禽兽无助地嚎哭,感觉到了导演满满的恶意,也是我到现在都没有看第二遍的原因之一吧。
另还有一处,李全有带着二狗子和浦生逃走,二狗子跑得不快被炸倒了,李全有回头骂着瓜娃子,叫你跟着我嘛,你个瓜娃子。他一边骂一边跑,一边捂着浦生的头,一边往前跑,他心疼那孩子却还是不回头,看得人难过。
接着就是密密麻麻的万人坑,从没见过那样真实的万人坑,黒木说城外泥土是碱性的容易毁灭罪证,又想着把尸体丢在长江里,烧成灰撒在下水道里,找防空洞堆放尸体,少见如此直观的屠杀……太直观了,也许是我第二个不敢看第二遍的原因罢。
终于不任性的孟书娟把父亲留下来的胶卷和妈妈的玻璃蝴蝶放在了阿顾尸体的身边,法比两难之下终于还是牺牲了自己没有把孩子们和妓女们交出去,玉墨和幸存的孩子们从尸体堆里爬出来,漫天大雨荡去罪恶,我以为他们重生了,未想经年之后他们还是没有活下来……
另外要说的话,我并不喜欢张嘉译的演戏方式,虽然法比从小痞子到英雄的挣扎过渡的毫无痕迹,许多地方的挣扎痛苦也很让人动容,可是我还是觉得他
个人特点太多,这属于偏见了,小宋佳也同理,玉墨满脸贞烈的时候我还是颇为纠结,想想现在国内演员也找不出几个能胜任这个角色的,跟何况这个玉墨相比于电影里的也丰富了不止一点,演的普通了,我也能理解,每一个妓女发挥的都甚好,除了她们做死的时候,其他时候都甚好,这剧最作死的角色,导致我不想看第二遍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孟书娟,这也是这剧最大的毛病,然而我剧本没看完,并不知道这毛病究竟是编剧来北锅还是张黎来背锅,这基本就是这剧的死穴,我问了许多人,除了“负能量”就是这孟书娟导致许多人没看下去。
可以说“作死”贯穿了孟姑娘基本所有的剧情,我实在无法想象为何选择这么一个人来推动剧情,依靠作死来推动的剧情简直看得我尴尬,如何的家庭教育才会将这样一个姑娘教导成这个样子,全程让我一个观者念叨着这个姑娘怎么还不长大,怎么还在作死于是终于把自己的父亲作死了……小姑娘全程都是咆哮式演法,面无表情那种,眼睛无神那种,要不就是便秘那种,父亲我母亲怎么办!!!!你个妓女!!!!滚出去!!!!有她就没有我!!!可是我在乎!!!父亲!!!让我出去!!!如果说胡歌是尽力想要演好这个角色他也确实可以让人看到尽力了,这姑娘应该就是属于尽力好像也不太有用
的那种……面瘫,就像《孔子春秋》那里的说法“我仿佛能看到黎导面对朱刚日尧这种丝毫没有演技的人那种无能为力的样子”,而这种人还是一个串联起剧情的主要角色,真是灾难……也许有人会说,这姑娘能在电影版和电视剧版都出演同一个角色,能入得了老谋子的眼应该也是有些演技的吧,你一个门外汉瞎说什么,这可能就要涉及剧本了,电影版并没有那么多剧情让!她!作!死!啊!电影版出来公认的谋女郎是倪妮啊!这也许就是电影的好处了,不需要那么多剧情,掐头去尾讲好就可以了,有人说张艺谋善于调教演员,这也不好说,毕竟浦生一新人,王小妹一新人,又加诸许多生面孔演的都生动美好,偏就这……听闻周冬雨出来了演技也普普,可见老谋子还是有一套。
许多人拿此剧同金陵十三钗比较,毕竟是同一个人的编剧,同一本原著改编。许多人同我说觉得电视剧版略冗长,简单粗暴四个字“太长不看”真是哭笑不得,将心比心,我若是个路人,若非张黎导演这么几年了历尽千辛万苦就只有这部剧没被禁,若不是导演功力深厚值得信赖,我怎么会每天守着看这样一部负能量爆棚看完郁闷地吃不下饭的剧。电影毕竟短,快刀割肉痛苦也好负能量也好再催泪两个小时也就过去了,电视剧不一样,头一天的痛苦第二天又继续了,当初黎叔要拍这个我就略担心,这个题材可以说怎么样都不会讨好,可以说完全就是根硬骨头没人能啃得下来。张黎拍出来了,且尚算优秀,当时微博许多截图,人们开始反思注意那段历史,也算是小小地知道了屠杀与战争的区别吧,我觉得作为一部电视剧,能做到的有限,却也足够了,电影与电视剧各有各的好,两个导演分别是电影与电视剧界顶尖的人物,也算万分有幸,这样的题材,遇到的是这两个导演。
影片中间,孟繁明推着自行车行走在许多尸体中间,让我想起同是张黎导演,同是黄志忠,海瑞行走在许多冻死饿死的尸体中间,海大人满脸担忧伸手抹了一把眼泪,孟繁明推着自行车,手臂上有汉奸的袖章,他满脸哀戚迷茫,却没有流泪,若是流泪,又当为谁呢。
此剧在一片烂剧当头的氛围里还是可谓半缕清风,从服装到道具从演员到导演从平台到编剧都可谓是,至少是看起来是精雕细琢实力强大,在一个十分应景的日子十分应景地开播了,个人认为无论从此剧的受众还是题材来看并不应该对收视率抱有幻想,本就该是体现电视台责任感的剧作,不想最重要的审判时刻,隔了一天一个本该死了的重要角色突然出场,一场闹剧草草结案,本该大快人心的审判就那么结束了,小笼包突然上场,你情我爱赤裸相向我哭笑不得。
我期待了这样久的剧就这么落幕了,没有对张黎的抱怨,带着锁链跳舞他做的太好了,只有对电视台的失望,很久没看那个台了,不知道它的电视剧是不是还在你情我爱赤裸相对呢。
以上为一周目感想,记错了细节什么的请务必原谅,若还有二周目,再做改变吧。
《四十九日·祭》观后感(八):《四十九日•祭》为了忘却的纪念
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国家的屈辱史,是一段民族的苦难史,故事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1937的南京浩劫。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南京被侵华日军攻占期间,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其实,即便到如今,在这场遭难已经过去70多年之后,当年南京被屠杀的30万生灵仍然无法安息,刽子手们至始终没有公开道歉,侵略国日本至今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既定事实,《四十九日·祭》并非是以晒惨痛引同情,而是通过当年在屠刀和兽行中苟延残喘生存下来的一群女人的故事,再次唤醒民族的血性,凭吊那不该忘却的国耻纪念,歌颂曾经的生存与抵抗的精神。
《四十九日·祭》由著名导演张黎执导,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坚持出精品历史剧的良心导演,而他在处理《金陵十三钗》的改编中,同样继续了自己一贯的写实+史诗性风格,带全国观众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进入到那个曾经的六朝古都,融入到那个人声鼎沸的世界,再让大家眼睁睁看着这样一座活生生的繁华城市,被日军残忍摧毁,本剧所带来的巨大的悲怆,引发的是全人类的哀恸,或许用“屠城血证”这样的词,更能代表这部剧的核心价值。
但导演选择《四十九日.祭》这个剧名,有着更深刻的涵义:本剧的故事从南京大屠杀事发前一周写起,加上屠城的42天,一共49天,而49天也正好是中国传统中人去世后特殊的祭奠日“七七”,由此构成了该剧剧名。创作者没有采用原作《金陵十三钗》的名字,摒弃了“哗众取宠”的噱头,也给本剧定下来更为沉重的基调,用《四十九日·祭》引发全民公祭。
同样是改编自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张黎的《四十九日·祭》与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有着太多的不同,这里看不到衣着光鲜旗袍飘逸的妓女们,也看不到一个个长着天使面孔纯洁无暇的女学生们,大难当头,没有人会有时间和心情来秀曾经的美好,她们在街头仓皇而逃,她们在教堂东躲西藏,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在绝望的夹缝中求生的希冀,是那样的渺小而强烈,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挣扎,她们并没用因为灰头土脸而遗失了美好。
相信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人拿电视剧版与电影版相比较,比演员,比故事,比口碑……但是作为一部长度达42集的电视剧而言,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用来把故事展开,所以能呈现出更多细节。本剧第八集日军进城一段,一边是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刺刀呼啸,哀嚎遍地,野蛮的战争机器摧毁了施暴者的最后一点畏惧与良知,也用这些残暴的野兽摧毁着这座曾经活生生的城。奔逃的玉墨和姐妹们一路的所见,是完全的人间地狱,但这里是典型的以点带面,一斑窥豹,仅仅凭借几个风尘女子的眼,就目睹了如此多的惨况,那整个南京城的遭遇,可想而知。
《四十九日·祭》从小处着眼,但又是一幅完整的群像,凶残的日军,抵抗的国军,求生的庶民,是本剧的三大力量结构,而在求生者中,又分别刻画了来自社会不同层面,面对死亡有不同态度的众生,那个由赌徒无赖变成救命英雄的法比,那个虽然沦落风尘却从不缺乏血性的玉墨,还有那个让观众时刻想抽嘴巴子的自私书娟,以及为了女儿可以豁出一切的书娟父亲孟繁明……死亡面前,没有真正的谁对谁错 ,却有大仁与大义,会等待人性的审判。
本剧基本分为四个阶段,其一是攻城之前,其二是破城之日的逃亡,其三是惨绝人寰的42天,其四是战后审判,尽管作为观者,战台烽被剧完全吸引,时而手脚冰凉,时而热泪盈眶,时而热血沸腾,恨不得化身一名志士施以援手杀敌救亡,但作为导演的张黎,却保持了一贯的冷静与客观的视角,任由观者去回味,也唯有这种面视历史的态度与情绪,才能更冷静的把握到观者的观剧感受。为了那些几乎被忘却的纪念,《四十九日·祭》是一部需要全国观众人人都要看到撼心力作,也希望能被岛邦民众看到,以进行真正的反思与忏悔。
《四十九日·祭》观后感(九):第1-2集 --- 迎接戰爭前的序幕
南京城裡的各路人物,在戰火初哨的恐懼下,等待日本軍隊的到臨。雖說已是炮彈、傷兵及瓦礫滿城,但還是掩蓋不了南京城原來繁盛的一面。在戰事前,每個人對生命的堅持就純粹的剩下了那最重要的原則及信條。法比想要的只是飽足的活著,趙玉墨想要的只是對一個男人無條件的信任,孟繁明求的是親人的安全,戴濤想守護的是作為軍人保家衛國的信念,英格瑪神父則始終保持著永不動搖的信仰。劇中的每一個人都帶著不可抹去的過往,慢慢聚在一起,走到被上天宣判的時刻。始終,要在淪陷中存活,即使多有權力、計謀或信心的人,都必須承認生命再不是自己能掌控的。
劇集的開端,已把各人物塑造得異常立體,或鮮明或內歛,而且都是獨特並富感染力的;每個人物對戰事及身邊人的視角,也被充分的闡述了,特顯了劇集作為戰事眾生相的成功及深度。雖說它的開首不是以戰事前線來震撼觀眾的眼球,可透過孟書娟的相機鏡頭,觀眾更能體驗到戰事中普通百姓的恐懼與不安。
作為一部講述前後長達四十九天的南京事件,未刪減版剛好四十九集的劇集,頭兩集埋下的伏線足夠吸引觀眾;也讓觀眾能預視這一對對相遇奇妙,關係錯綜複雜的人物,將帶來多少的戲劇張力。製作上的美術細節,尤其符合這故事從電影版就開始強調美感的特點。不論從民族及個人情感的發展、人物的塑造以至製作的細緻度,這部大戲看似都能承載著觀眾的期待。期待接下來能慢慢看,慢慢感受的觀戲過程。
《四十九日·祭》观后感(十):感受细线条的乱世佳人玉墨
文/一池萍碎又见严歌苓,《四十九日祭》湖南卫视热播,观者以揪心到破碎的情绪,认真体会主角们撕心裂肺的战争经历。导演张黎,处理人物性格,全部都是细线条,将乱世人物的性情观念渐变,凝结在40余集的长度里。小宋佳扮演的乱世佳人玉墨、张嘉译的神父法比、胡歌的铁血硬汉少尉戴涛、黄志忠的忍辱负重孟繁明……气质鲜明,凝聚荡气回肠的力度,此情此景刻骨铭心。
谈《四十九日祭》里的角色,先得从小宋佳的金陵头牌乱世佳人赵玉墨说起。她一出场,我们便惊艳于她的端庄与镇定,她不屑一顾用胭脂水粉雕饰精致的妆容,她嫌弃口红粉底的多余映衬,更不垂青什么娇柔作态的风情,因为她的内心,不想取悦于人,只想好好过日子,她更像是普通的小家碧玉。瞭望战争与和平,战争中的女性虽然爱美,但她们对情感的追求才是第一位,不在乎名利金钱,不稀罕万众瞩目,第一步追求非常简洁,只要一个过日子的人,越简单越深沉,导演将这种深沉融入了人物的细线条。
她会端起红酒,优雅翩翩起舞,也会蓬头垢面眼神犀利,她保持了沉稳步调骄傲不逊,所以我认定这个主角有几分乱世巾帼的佳人范儿。玉墨的痴情不容置疑,她真不是一个合格的秦淮河头牌陈圆圆式的人物,倘若不当一朵乱世飘萍,她定是一位居家过日子的贤妻良母。此刻她为情所困,她已被骗上当差点没当了人的妾,却仅仅是被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她并没对情感绝望,没有对男人绝望,转而遇见了黄志忠扮演的孟繁明。孟繁明是这部剧里身份不明的“叛徒”,为爱女他明哲保身,为爱情他顶住女儿反对和母亲的打压,他力排众议,对金陵头牌玉墨大胆示爱,有几分魄力几丝浪漫情怀。假如没有战争,也许玉墨就这样能实现正牌太太梦,可是49日的不平淡,一个乱世佳人的49日,玉墨无法一如既往追爱不退缩。
战争改变的东西太多,南京沦陷49日,度日如年,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能多活一天就是赚一天,战争改变心境改变眼界。玉墨看孟繁明,看的是爱的希望,但孟也自身难保,而胡歌扮演的少尉戴涛则让她见识到了军人的血性。玉墨找爱人孟繁明,放弃青楼之地,却被士兵纠缠时,戴涛的出现,表现出对中国女性的尊重,同病相怜的无奈,她的泪水扑簌而下……两行清泪,一壶浊酒,一只轻舞……《四十九日祭》,无数的落泪镜头,第一次落泪,落的是红颜与士兵们的惺惺相惜,军人不就是来保护这些风雨飘摇的女性同胞的吗?
玉墨的要求很简单,逃离该走的地方,到一个桃花源般的清静之地,过端庄小妇人的日子。战争脚步的急促,她面前过眼云烟的人物一个个掠过,辗转她又遇见了一个重要人物——神父法比。张嘉译塑造的神父,前半段跟小宋佳的玉墨有相似之处,他们本是苦中求生的普通人,没有把世界挂在心头,他们埋头过自己的朴素的日子,耗尽年华,坐等白头!神父还在战争中躲过自己人的枪子,乐观的开走了一辆车,将车上土豆据为己有;玉墨还在穿着绿色的风衣绿色的旗袍漫步传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追随孟繁明的脚步。然而黑云压城城欲摧,乱世出巾帼乱世生英雄,剧情越往后走,神父越脱离了人性中固有的狭隘,在同胞血与泪,在责任面前,担负起神的职责;越往后走,玉墨越抛弃了个人私念,担当一个女人对战争的控诉之重任,保护身边人,对爱情却显得收放自如的多,爱是奢侈品,家庭也是奢侈品。
整部剧都有历史厚重感,理清人物脉络,为他们的命运捏把汗,当玉墨的心不止停留在情与爱,神父的情感不止于保命,军人戴涛奉献出年轻的生命,连孟繁明都要交出自己,感受到什么叫可歌可泣的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