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女贞德》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圣女贞德》经典影评10篇

2017-11-27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女贞德》经典影评10篇

  《圣女贞德》是一部由吕克·贝松执导,米拉·乔沃维奇 / 达斯汀·霍夫曼 / 费·唐纳薇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女贞德》影评(一):《圣女贞德》的宗教学解读

      对天主教和宗教学不了解的人可能看不出来影片中一些宗教意味的暗示(其实也不算暗示啦,如果是学过些宗教学或者信基督的人应该一眼可以看出来的),所以我特此来解读下此片中的宗教相关的表达。
      倒着说吧,先说贞德的死。看贞德之死要先了解上帝之死,尼采所说的“上帝之死”不意味着上帝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是说上帝被“我们”杀死了。“我们”和福音书中把耶稣绑上十字架并侮辱他给他定罪的犹太和罗马士兵没有区别,“我们”都是魔鬼,或者说被魔鬼引诱了(这点之后再解释)。耶稣的死是整个基督教教义完成的关键步骤,耶稣以自己的死亡为祭向魔鬼赎回了人类(人类是带有原罪的,所以必死,死后即归魔鬼了,而耶稣没有原罪,本是不死的。不死者死了,所以司死亡的魔鬼犯了罪,必须要补偿,这个补偿即是释放人类)。我们应该都了解,基督徒对上帝的信往往都是通过“模仿基督”表达的,所以贞德的死(和上帝一样被绑在十字架上被“众人”处死)既可以理解为贞德通过对基督的“极致模仿”获得了灵魂最终的救赎,也可以理解为贞德在此时即上帝的化身(导演通过贞德表现上帝),贞德的死便是又一次重现上帝的死(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基本上基督教所有的先知、使徒,甚至著名的信徒都是先被众人不相信、不理解地处死,之后再被封圣的):耶稣不被自己的子民(承其恩者)相信(他是犹太的王,是上帝之子),被自己的子民绑到十字架上处死,但就在死的那一刹,其实众人已经承认了耶稣是上帝之子,是犹太人的王(过程请看《马太福音》中的描述),耶稣受难的那一刻其实也是耶稣加冕犹太王的时刻。贞德也是如此,受难的时刻正是她灵魂真正得救的时刻,她在那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上帝的“义”,因为她已经通过对耶稣“死”的模仿融入了上帝的身体之中,和耶稣一同成为魔鬼的祭品,也拯救了自己,脱离了魔鬼的诱惑,洗清了“罪”。
       接着来谈下贞德的“罪”。贞德的罪究竟是什么呢?贞德必然是有罪的,否则她不会内心一直充满和魔鬼的斗争(片子后半部分的想象中的黑衣人是魔鬼的化身)。人类是有原罪的,原罪便来自于魔鬼的引诱(伊甸园中的禁果)。魔鬼引诱了人们的欲念(我们称之为人性),人们依着欲念(人性)产生了社会性世俗性的一切制度和设施(即人类的文明),所以其实社会性世俗性的一切都是由魔鬼司的,而人类只有超越了世俗性的一切才能摆脱魔鬼的诱惑,和上帝一同被救赎。在影片中,贞德的“复仇”之意便是罪,是来自于魔鬼的情感,因为这个情感时世俗性的,“复仇”让贞德无法做到福音书中说的“爱你的仇敌”。上帝是普世的信仰,是爱所有人的,所以不可能爱一国人不爱另一国人,在上帝眼中,世人皆罪,都是等待被救赎的,“爱你的仇敌”,强调的是平等对待任何人(这是基督教超越世俗性的体现),贞德本来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参考影片一开始小时候的贞德),“复仇”在她的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后来的为上帝传信其实也是在内心复仇的驱使下),后来在奥尔兰战胜后看到满地尸体时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罪”,在伙伴要杀死俘虏取牙时她更是急忙去阻止——这时的贞德已经开始“爱仇敌”了,这时她在信仰路上的一个进步。但之后贞德去解放巴黎时又没有了“爱仇敌”的超越性了,她被胜利荣耀和爱国之心(这些都是世俗的情感,上帝那是不会有这些情感的)“引诱”,一定要把英国人打出巴黎而不要和平谈判,这其实是展现的贞德受到了来自魔鬼的引诱。而一旦渴望战争,或者说在战中中体会到快感、荣耀,可以说的“罪”就更多了,比如在英国的监狱里魔鬼对贞德的质问和宗教审判时对sword和banner的质问,在这些时候明显贞德是感受到自己的罪了的——这时她也才逐渐明白,“复仇”“战争”一开始就是不对的,是受不住上帝的考察的,这些都是魔鬼的引诱。
       第三谈下魔鬼的试探。在片中的上帝、魔鬼其实都是贞德的幻象,都是她内心念头的化身。当然也可以理解魔鬼的化身是魔鬼的试探。魔鬼一步步地引诱她发现内心真实的想法,让她“忏悔”,贞德在“忏悔”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自己的罪,这个过程(发现“心”的过程)是很关键的,因为“天堂(上帝)”不是在死后,也不是在末日,而是在自己的心中,但同样地地狱也在人的心中,和天堂只有一步之遥,心的发现,有可能追随上帝,也有可能追随魔鬼。贞德在发现自己的罪后背叛过上帝(在宗教裁判的时候画押,这是打破和上帝的“信使”约定的行为),但之后又赶快要回了画押(黑衣人也不完全是魔鬼的化身,其实就是贞德的内心的想法,只不过借他人之后说出来,提醒贞德内心的真实想法罢了)——正如贞德自己说的,她要的从来不是肉体的解救,而是灵魂的解救。灵魂的解救是困难的,需心中的思虑全部畅通,没有郁结,不会有心理纠纷,罪不仅要他人原谅,更要自己可以原谅(上帝在人心中,自己的原谅往往以征求上帝原谅的形式出现),所以贞德在被烧死时是自然的,她的罪自己认识到了,也想通了,她已经走向了上帝。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魔鬼的试探。把“魔鬼”虚化,不做具体的形象,其实贞德来到法国王宫后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应对魔鬼的试探,比如王宫的神父们需要她用一些“神迹”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但贞德说“我不是来变戏法的”——这和《马太福音》中魔鬼对耶稣的第二个试探如出一辙(魔鬼让耶稣跳下悬崖看是否有天使来接住他来让耶稣证明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但耶稣说“神不是被试探的”,揭破了魔鬼对他对上帝的“信”的试探。如果耶稣跳了,不管有没有天使来接,都已说明耶稣对上帝不是完全信任的了)!
      最后来讲一下影片中的神义论问题。神义论就是解释“为什么在上帝至善的情况下会有恶存在的”的问题,历史上对于神义论有种种的解释,此片中也有涉及。比如贞德在片中问过牧师“既然上帝是爱我们的,为什么会与战争?为什么会让不该死的人死去?”片中牧师的回答是,上帝这么做是自有他的安排的,你是上帝选定的人,所以让你活,以你姐姐的死为代价。我们也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的神义论的具体解释(这也是最易理解的一种解释)——战争、死亡都是人类自己造的孽,它们究其根源都是人类的欲念(也就是原罪)。上帝创造了世界,但人类在一开便背叛了上帝,所以获得原罪,世上的苦难便都是原罪的后果(也是惩罚),但上帝又是至善的,他道成肉身成为人类“耶稣”,来拯救陷于原罪(魔鬼)之手的人们,但人们不相信他,不理解他,侮辱他,把他处死在十字架上,耶稣也因此承担了所有人的罪,一同献祭救赎——贞德也是如此,看清了自己的罪,也承担别人的罪(对她所代表的上帝的不相信不理解),这其实是像耶稣一样通过自己的死拯救世人啊。
      提下影片前边的圣餐礼的描绘——贞德从受难的耶稣下方拿出圣杯,倒给自己红酒喝下——这是天主教中圣餐礼的一部分,应该还是有面包的。红酒代表耶稣的血,面包代表耶稣的肉身,吃了圣餐,就代表着信徒已和耶稣融为一体。圣餐礼意味着加入耶稣的祭祀当中,前面提到耶稣通过自己献祭给魔鬼来救赎人类,在这个祭祀中,耶稣既是主持祭祀的人,又是祭品,也是被救赎的对象(三日后复活),而信徒则通过食用耶稣的血肉来成为耶稣身体的一部分,和耶稣一起完成祭祀,获得救赎。
      就说这么多吧。我不是教徒,只是做些基本的宗教学解释,不希望不懂宗教的人看不懂还乱喷是烂片啊什么的。我认为这部片子真的很好了。

  《圣女贞德》影评(二):其实是心理学电影

宗教本身就源于人的心理。

影片的主题到最后才更明确,不是战争反思,不是基督教布道,而是贞德的反思,上帝的神谕,撒旦的诱惑,其实都来自我的需要。

宗教审判,也就是后四分之一部分,相当深刻。法国人(以皇帝为代表)背叛了贞德,英国人在想方设法谋杀贞德,宗教审判,相对来说,对神还是很敬畏的,贞德直到最后才反思过来,她和撒旦的对话就是她的深刻反省。

其实没有神谕,有的只是人心。是她内心的渴望,产生的幻境。

不管地球发生什么,不管我们发生什么,神是不会理我们的。他太伟大了,看不上这些小事,比如战争,死亡,或者爱情

  《圣女贞德》影评(三):What is deep in heart

      又是一部解构人性的史诗作品吧,战争丑陋,因为显露了人性的丑陋,而理想主义小女孩却在年幼的时候目睹了人性最丑陋的一幕,于是在想象力丰富的小女孩心目中种下了仇恨的毒瘤,依靠灵气和运气,她为法兰西夺回了奥尔良,但是,一帆风顺的路程终归是短暂的,这姑娘终于遇害了,并且之前利用她的人觉得她没有利用价值了,自然不会再付出一丝一毫,自行享乐去了,他们利用能利用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还要什么呢。
      影片精彩的不是前面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而是贞德被捕后与黑衣人之间的对话,吾窃以为那位黑衣人应该是自己的内心吧,是另一个自己,不是上帝,不是撒旦,而是自己,每日三省吾身绝对是个好习惯,如果你心智正常,这无疑对你的成长有帮助,但是一旦受过刺激,有过激的情绪,也必然会导致非于常人的行为,导致不一样的结果,奇迹总是疯子创造出来的。疯狂地复仇,为什么我说“疯狂地复仇”,而不是为人民的自由而战,是因为,这姑娘在一股脑儿冲锋陷阵的时候根本没用想过为法兰西的胜利而战,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够实际的信念。疯狂的复仇在幸运之神的帮助之下取得了胜利,但后面面临的却是赤裸裸的现实,宗教异端分子,我想,被盖上了这个名字的人日子都不会好过的吧,终于在监狱里安静地听到了心中另一个自己的声音,也渐渐醒悟了过来,归根结底,你不是在为国家战斗,你在为自己战斗,你声称上帝传达给你讯息,不要死亡,不要流血,却为了胜利让士兵血流成河,贞德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自私与残忍,并接受了自己。故事这才渐渐画上句号,人性一直是复杂的,魔性、神性的统一。What is deep in heart,只有自己终将会知道。
    最后八一句,辣个一直在贞德身边的弓箭手还是挺不错滴,邻家大男孩的风格,(*^__^*) 嘻嘻……

  《圣女贞德》影评(四):爱只存在于一瞬间

        人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尤其在深陷囫囵的时候。
        喜欢某个人或事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不断强化,不断放大,最终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当你觉得空虚和不坚定的时候,你就一定做错了什么了。一个有信仰的人内心永远是平静的。
        爱只存在于一瞬间。

  《圣女贞德》影评(五):旗与剑

如何用语言去描写你所体会的神圣,颤抖,满含热泪的颤抖
所有的神圣,其实都是一种疯狂
你紧闭着双眼,在天地间,看到与你对视的那个人
他的年纪与你相当,他的摸样随着你而变化
他在你耳边无时无刻的呢喃着
他让你恍惚他让你痛苦他让你欢愉他让你无法言语无法思考
失去了所有
你又拥有所有
你孤身站在平原,只有你听得到他的声音,只有你一个人
你是战鼓,他敲击你,你随着他的声音去进攻去掠夺
是的,你知道你同时也在掠夺,掠夺那些生命
当你满脸鲜血看着满地的尸体当你听到他对你疯狂的叫喊当你自己叫喊不停时
你知道,你是在杀戮
尽管如此,你仍坚持,你知道他与你同在,你坚持他要的是完全的胜利
你看着国王加冕看着那种荣誉
你曾经辨认出皇太子的真假,你给予他无上的荣耀
但你却没看出那瓶伪劣的圣水
你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他的声音了
即便你在离他最近的地方虔诚的忏悔
你质疑吗,你心里有质疑吗
你衷心相信的盟友已经决意背弃你
你的敌人抓住了你
你不想质疑,但是你看到了,
当你挣扎着死去的时候,在那片绿地里回归到一切的开始,你虔诚的呼唤他
但是你看到的不是他
撒旦
这是你与他的第一次见面,他变换着上帝的模样,但你知道是他
你相信的盟友没有救赎你,你的十字架被英国人夺走
你想忏悔,但是眼前所有的目光都逼迫着你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这样的形式,你所依赖的虔诚只有一个,为何他们来审判
为何会有审判
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什么
你不懂,你也不愿意去弄懂,你听不到,什么都听不到
你祈祷,你拼命的祈祷,为了驱除内心的疑虑
【为什么你在这里,你不该在这里】
【你在等待谁】
【我的幻觉】
你已经承认了,你内心比你的语言诚实,你质疑了
你拼命的解释,这是他的意志,你坚信这是他的意志
但是撒旦,你的撒旦告诉你
【是你看到了你想看的一切】
你选择拿着旗,但是你也举起了剑
你有没有杀过一个人
【没有,我没有杀过一个人】
你彻底的恐慌了,你开始丢出你的疑虑
你开始争辩,你开始疯狂的争辩
这是你自己的审判
是保护你,还是保护他
杀戮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痛苦与快乐
旗与剑
你崩溃了,每个人都有杀戮的本能
那一瞬间的邪恶,一瞬间的因杀戮而产生的愉悦击毁了你
你终于忆起,那不是他
是你
你被击垮了,你的所有丑恶赤裸裸的摆置在你的面前
没有他,自始至终是你
你累了,你彻底的崩溃了
你跪倒在撒旦面前
【Set me free】
好像一切都结束了,当你站在柴堆前
你喃喃自语,你还是呼唤着他,你内心的本能呼唤着他
他们拿着最后的协议,他们想要拯救你
签了吧,承认你的所见是邪恶的
他们想要拯救,你知道的,你知道那不是拯救
是你,还是他
【Do you know what you just signed?】
你摇头,但是你知道的
【You just signed away His existence】
你没有,你想否认,但是你知道的
【For you, He's a lie, an illusion】
不,不,没有,没有,但是你知道的
【In the end, it was you who abandoned Him】
你疯狂的想要夺回
你不要你了,你不要,你要的是他
你终于明白,他才是你的所有
【It's not my body I want to save. It's my soul.】
最后你终于明白,你需要忏悔,但是不是向世人
你不需要外面的一切
你不需要那些至善美
他在你的心里
他就是你
你必要先承认自我的所有丑恶
接受自我的一切
无论是善良、坚定
还是残酷,固执
旗与剑
战斗与和平
神与撒旦
都是你
接受这所有的一切
接受完整的你
你才能得到救赎
自我的救赎
【你准备好了吗】
【是的】
阿门

  《圣女贞德》影评(六):战争,谎言和其他

   对皇室称自己得到了上帝指示,要救法国于水火之中。见皇太子,得到大批军队,誓要为法国带来胜利,看着查理七世加冕为王。
  将军取笑她,无视她,她内心的愤怒从来都控制不住。大吼了一句,震撼了在场将要讨论战术的将军们。她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不知道什么叫战术,她只知道要带领士兵们奔赴战场,解放被英军占领的城市。
  当面厮杀,拼得就是一个气势。法军败退,她不顾劝阻,奔赴英军营地,身后的战士一鼓作气,解放了兰斯。原先对她嗤之以鼻的将军对她刮目相看,奥尔良一战她受箭伤,昔日和她最合不来的将士为她祈祷(可见实力有多重要),第二次攻城更有将士为她挡了一箭。
  解放奥尔良后,查理七世不给她原先许诺好的军队,他的岳母也认为贞德要一万将士是个灾难,法国尚负担不起这些。想阻止贞德继续战争,苦于无法,默认让英国人来解决这件事。贞德被俘,将士们筹集了一万金币作赎金,王室收了钱却不干事。之前的许诺和重视是因为贞德可为法国带来解放,而现在法国不需要战争了,也就不需要贞德了。
  贞德的种种表现,倒更像是双重人格或者说额,精神分裂。迫不及待上战场,迫不及待解放奥尔良,奥尔良一战后看着满地残缺不全的尸体,嘲讽地回答“这是荣耀,这是胜利?”,但她内心知道战争本就是建立在流血的基础上。为了解放巴黎,向查理七世要军队,她说和平是建立在战争上的,没有战争就没有有力的交涉。
  她被俘后接受审判,始终确定自己就是接受了上帝的指示,自己不是异教徒或者狂热分子。一次又一次的审判,她开始动摇。在和自己的内心或者说另一个自己交涉的过程中,她说谎,她否认,不愿去回顾自己的所做所为。最后承认自己杀人,也承认她所说的上帝的指示是自己想看见的,而不是真正看见的。
  她每天都会忏悔,大概就是因为她以上帝之名撒谎骗了所有人,她内心后悔不已却不得不继续以此为姐姐报仇。她声称不想看到血腥,却真的领导了一场又一场战争,也曾放弃手中的旗帜拿起自己的剑。
  追根溯源,原来她的童年是不幸的,从野外回来的她发现自己的村庄残遭英军入侵着火。她跑回家找家人,姐姐把躲藏的位置让给她,自己遭英军杀害侮辱。躲在后面的她目睹了整个过程,内心受到极大痛苦,由此产生扭曲心理。她要战争,她要上战场。
  PS:另外,片中的战争画面个人感觉还是蛮震撼的,可能因为读过《锌皮娃娃兵》的缘故,虽然震撼倒也没有被吓到。写到这里,去豆瓣翻了其他人的评价,发现多数人对这个版本的认可度不高,也是挺有争议的一个版本。

  《圣女贞德》影评(七):圣女贞德最后所见的预兆

1.如果仅是利用我的时候相信我是奇迹
只要我真的为你们带来希望与奇迹
利用完之后你们烧死我,我也没有怨言
 
2.教会的表象隐藏了他们不信的本质
然而我依然将表象视为表象后的真相
我向表象忏悔,我向上帝忏悔
 
3.当信仰的信不够的时候
信仰是敌不过表象与现实的欺诈的
甚至被欺诈的不会发现自己已经被骗
而是以为自己依然正确
 
4.你是为什么而战
如果战斗的目的也是一个谎言
我们就不需要战斗了吗
我们说为信仰而战
为信仰而战的战斗,必得所信仰的为之祝福
祝福之后,有可能会输的一塌糊涂
因为只有内心才知道你自己信仰的到底是什么
 
5.迷茫时的胡思乱想就是撒旦
当我们在迷茫中寻求上帝
此时上帝也可能是撒旦的化身
然而一旦上帝出现
撒旦的化身也会变成上帝
阿门

  《圣女贞德》影评(八):活在自我想象中的上帝使者——贞德

   吕克贝松版本的贞德。战争场面说不上多宏大,故事情节也说不上多惊险刺激。但是给我最多触动的还是永远活在自己想象世界中的贞德。
  我查过关于贞德的资料。关于她的争议很多。她曾经声称遇到过神迹。和她一起作战的有人说她的军事策略其实很好,所以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她对于她的那面旗子看的比刀还重要。在战场上她就是一个提升士气的角色扮演者。
  说说米拉扮演的这位贞德好了。童年时就爱跑教堂告解。一次告解结束回家遭遇了神迹然后不小心遇到英兵侵略亲眼看着自己的姐姐死在自己面前还遭受英兵凌辱。之后被送去别人家寄居,从那时候起其实贞德的心里就已经有了很强大的复仇种子。她后来非要去见法国王子然后告诉他他是真正的皇帝,再请缨打仗并获得胜利,一切都声称是来自于上帝的指示。按现在的说法吧,其实就是贞德有人格分裂自我欺骗而已。就像最后她被俘虏然后在牢房里和所谓的撒旦的对话。连贞德自己都搞不懂自己是天使还是魔鬼。她内心里有着深深的怨恨种子导致她在战场上不怕死的拼命去杀英军。但战争结束之后她却又极力阻止军官杀战俘。她的告解可能一定意义上是明确的知道自己其实是个撒旦,所以想通过告解来获得心灵的救赎,就像最后她自己要求被火刑。不过是为了自我拯救她自己的灵魂而已。
   这部电影不看到结尾是真的很无聊。看到结尾的时候才明白这部电影真正想告诉我们的。那就是信念。我不说信仰或是什么别的东西。就是信念这个词而已。贞德给自己的信念就是要带领法军击退英军获得城市的自由,而贞德给别人的作用就是拥有一个必胜的信念。可以说贞德的那面旗帜就是信念的一种表现。对贞德和战士们来说。旗子不倒,信念不倒。
   吕克贝松执导的电影。画面和拍摄我就不废话了。
   整部片子绝对是值得一看的。看到最后她要求火刑。不管贞德是不是在电影中有撒旦的一面。但在我心目中她永远都是一个伟大的天使。
   圣女贞德的名号不负。
   

  《圣女贞德》影评(九):白衣人、黑衣人与剑

 最近看了部电影——圣女贞德,米拉·乔沃维奇99版的从电影伊始,我内心就有了疑问。
    电影的开头是充满令人不解的细节与大致可以了解清楚的故事梗概,自始至终的坐在椅子上的男孩(后来是个男人)也出现了;小贞德在幼小的时候可以理解为心地善良吧,而且内心有这似乎神性的偏执。后来她得到了一把剑,战火就迫不及待的烧到了她的家乡,她看到了帮助她的圣女——她的姐姐受辱而死。后来的剧情大家都知道,就是英雄般的救国,然后又是英雄般的死去。
   电影中有几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意象——剑、红葡萄酒、黑衣人、白衣人与风。
   在贞德觐见法国皇太子之前,电影中表现出了贞德原本的一面,但是也加入了她逐渐偏执和带有自我臆想的因素;这部分因素,在电影的后期比重越来越大——以至于有很多的对话都是在她的脑子里进行。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词——精神分裂;或许这么说有些重,但是贞德的确在平衡两个自我方面失衡了——内心的天平失去了平衡。 导演卢克贝松将圣女贞德去“神圣化”,并试图去探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不识字、不动战略的农家女子带领法国军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贞德的内心有两种力量支持着她能够完成她所说的——需传递的信息:一、内心最原始的信念,二、内心的偏执、坚持以及自我臆想。当然第二点是在她备受嘲讽之后才产生的。内心最原始的信念来源于他对于上帝的信仰,对于上帝的立约和宣誓,她坚信主耶稣始终与她在一起,是她的精神食粮。但是,贞德也曾经产生过怀疑和不解,他不解为什么上帝让他赶走侵略者,却又不免了杀戮。这时,白衣人满头是血的场景——我想,不仅一起了我,也引起了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的注意;这算得上是这部电影里面比较骇人的镜头了。我认为这时贞德第一层自我臆想发生了崩塌,这是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生的。她发现了她头脑中一直盘旋的想法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贞德是带着正义主耶稣给他的讯息来解救法国人民的,她一直坚信自己是绝对正义的化身,为此她不理睬战地指挥官的命令——后来证明了这样做是对的。白衣人随着贞德的长大也在长大,不断在贞德的脑海中浮现。白衣人总是与着风伴随着产生,我想这是能够使贞德产生臆想的诱因;电影中有个镜头,当其他人还在厮杀,这时,一阵风从贞德身边刮过,天空中光与云不断交错,贞德以一种非常疑惑的表情产生内心的臆想。或许正是以这种方式,她内心的信念得以不断强化,才能在充满非议和嘲笑的眼神中坚持下来,也是因为她背后的白衣人。
     在法国皇太子加冕之后,白衣人几乎没有出现过,贞德被出卖了,身陷囹圄。这时候,取代出现的是一个黑衣人。贞德曾称呼他为撒旦,因为她看到了这个黑衣人可以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但是黑衣人,并不能算得上是魔鬼。黑衣人是让内心逐渐正视现实的力量。黑衣人频频向贞德发难,他质问贞德内心的信念,视图打破贞德内心曾经建立起来的虚妄。贞德在另一个自我的“拷问下节节败退”,这个景象与世俗的宗教审判交织在一起。贞德不相信她所做的一切难道仅仅是巧合,亦或是从起点就开始的误解?贞德陷入绝境之时,不得不对于内心原本的坚持发问。当她发现了自己内型的真相——一切或许仅仅是自己的臆想时,贞德的第一层臆想真正相识的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在狭小囚室中与现实和残存内心信念的挣扎。
     贞德的剑在片中仅仅出现了几次,但是却恰恰是贞德自我产生臆想和误解的开始。贞德或许相信那把剑是上帝降下,后来贞德又得到了她要带给皇太子的信息。剑——是误解和贞德之路的开端。那把剑或许是战争中遗落的武器,毕竟那时战火已经到了她的家乡;但是贞德以此拯救了法国人。
    贞德是一个伟大的人,她在内心挣扎中拯救了法国人;她在接受火刑之前的一句“上帝,为什么遗弃我?”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举报

  《圣女贞德》影评(十):迷失的自我

  似乎很容易就陷入了一种情境之中。最近经朋友介绍,有幸看了新拍的圣女贞德一片。对于贞德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那个擎着一面大旗,半裸着双肩的女子的形象。对她的印象一直就是这么肤浅地定格在为了法兰西的解放而与英军英勇战斗的画面中。在当时的我看来,她就像一面旗帜,一面高举着民族大义,为了人民的自由而战的一个斗士,甚至有时会淡淡地想到她,特别是在如今反日情绪有所高涨的时候。而看完了新拍的圣女贞德这部电影以后,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迷茫。
  影片一开始似乎就给我们揭露了一个有些略带神经质的小贞德的形象。贞德每天必上教堂找牧师忏悔,有时甚至达到一天三四次的地步。只要她一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不妥,便立刻找到牧师进行忏悔,以期通过牧师的原谅,求得上帝的原谅或是自己内心的平静。这种性格特质似乎就注定了将来的她必然的结局:时刻追求内心安宁的人只有死亡一途方能摆脱内心所有的苦痛。所以在影片的结尾,她内心的上帝说:贞德,我原谅你了。所以被烈火焚烧的贞德死得如此从容。
  影片的内容从贞德小时候在田地里拾到一把剑说起,中间的过程无需太多描述,那修女的死让贞德发出了第一声询问:上帝在哪?当他的子民需要他的时候,上帝在哪儿?正是这种询问找不到一个出口,最终贞德选择了内心的自我对话,也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上帝,我的行为我来主宰!可是从小到大受到的那种信仰却一直挥之不去,你不能做自己的上帝,你本是上帝的子民。于是内心的激烈交锋从战争打响那一天起就一直不断地折磨着贞德,也一直在折磨着认为自己有着信仰或信仰早已缺失的我。
  当贞德以上帝的信使的名义无畏地投入保卫自由的法兰西的战斗中时,那悲剧早就拉开了帷幕。看见英勇战斗后的满地鲜血和尸横遍野,贞德在内心不断地反省:上帝或说是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是这种杀戮的快乐?还是流血的痛楚?这就是你要的结果?血流满面的上帝(贞德之内心)不停拷问着贞德,实则也在不停地拷问着今天的我们,我们不停地向上向上,不停地攀登,我们要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贞德找不到答案,查理国王却已加冕成王。而贞德仍借上帝之名,不停地在征战,那种内心的恶始终在不断地要求得到释放。我姑且把这认为是一种求得心灵最终解放的恶,而那不停闪现的上帝正是我们常期教育下的善吧?此时的脑子也随着贞德一起混乱了。影片结尾,贞德被俘,人们认为她是异端分子,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可怕力量,于是人们要烧死她。她内心那种追求自由,渴望脱离束缚的恶被人们不断地压制,压制。到最后,贞德发现原来所有的所谓上帝的信使,只不过是借了上帝的名行了自己的恶。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幻象。正如内心的另一种声音说:在田地里捡到的那把剑,你为什么不做其它的解释呢?一定要把它看成是上帝的一种暗示?实则能不能称之为你内心的一种愿望?
  影片看到这里,仿佛有一种暗示,是的,我仿佛得到了一种暗示:过去人生之种种,你眼中所看到的自以为应该如此的世界,自以为人们都是如此的世界,是不是就真的是这样的世界?实则这个世界不全是你内心的一种幻象吗?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的所做所为,实际是借了对自己眼中的世界的看法而行事的,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真的就如你所看到的如此之正确吗?还是其实世界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正如“上帝”对贞德所说:上帝需要你来拯救了吗?上帝说他需要你了吗?
  每一个人从知道思考那一天起,像贞德儿时,就开始不断地在是与非中不断地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做出自己的选择。贞德如此,我们也如此。贞德最后的结局是坚持自己凭了自己的幻象世界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最终,当然仅限于影片赋予她的。认为她最终是忏悔了,上帝最终将手搁至她的头顶:我原谅了你。是否意味着她究竟是没能坚守住自己最终的理想?可对于上帝而言,这才是真正的圣女,因为她最终脱离了仅从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呢?也就得到了救赎?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圣女?
  我不知道,看到结尾,我还是得不到任何结论。或者从一开始结论就早已给出了。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不断地迷失自我。一方面肯定它,一方面否定它。我们总是这样矛盾地生活着。而贞德之圣就在于她走向的一种极端性,而这种力量是可怕的。极其可怕。这种力量也一直疯狂地撕咬着贞德,最终让贞德回归本心,我们在世界面前能做到这样吗?能不迷失自我吗?能在幻象世界找到自我吗?自我何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