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何处去丨单读
这一份关于城市与城市漂泊者的书单,或许能为我们在不堪的现实之外,提供一份清醒的参考。
聚福缘群租公寓的一场大火之后,北京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整治。外来打工者被迫搬离他们的家,在寒夜里牵着孩子寻找落脚的地方。
或许你平时并不会留意到他们。也难怪,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差异,早已将我们的居住乃至活动空间分隔开来,哪里是高档小区、哪里是贫民聚居地,一眼便知。可是这其中的界线真的那么清楚吗?这些城市的漂泊者,“底层”的异乡人,或许就是那个给你送快递的小哥,或许就是公司的清洁阿姨,或许就是楼下卖烤串的大叔。他们参与着城市的历史,也在城市中生存。
然而,城市规划者们似乎总是偏好光鲜亮丽的外表,排斥劳动者们的聚落。这样的冲突之中,我们如何自处?又如何共处?单读整理了一份书单,其中有社会学、人类学视角的分析,也有小说;有中国的案例,也有外国的。关于城市、阶层与劳动,已经有许多详实的研究,但愿我们能多从书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回到历史和今天的现场,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该有的希望和尊严。
落脚城市
(加)桑德斯 著
陈信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年 2 月
作者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他发现,这些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正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中心,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
到 21 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
如今,世界各地的落脚城市正在创造历史。而对这种历史的冷漠,导致了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持续不断的暴动与骚乱;而在亚洲、非洲与南美洲,莽撞的贫民窟清除计划,正在摧毁数以万计人的生活与未来。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项飚 著
三联书店
2000 年 1 月
“浙江村"是指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以浙江温州人为主的京外户籍的民众,陆续来到北京丰台区南苑乡的时村、果园村一带,租住当地居民和农民房屋,在京城经商,从而形成较固定的活动区域。
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的互动,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方方面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
北京折叠
郝景芳 著
这是一篇获得了 2016 年“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在这篇小说里,北京是一座可以折叠的城市,拥有三个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之后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生存时间是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
小说中空间的分隔,其实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空间与阶层的分隔。垃圾工与衣着光鲜的人群,活动场所全然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乃至通婚,也是极其稀罕的事情。小说只不过是现实的形象化版本罢了。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吕途 著
法律出版社
2013 年 1 月
这本书讲述新工人的故事,他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选择,细致描写出了工人在工厂打工的日日夜夜的体会和感受,以及工人如何在现今并不乐观的大环境下尝试创造一个更好的人生和社会。这本书每一章几乎都是“故事+分析”的结构,从个体故事入手,反思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现实与未来。
现在,有太多的人习惯了指责别人和社会,批判从来都是必要的,但是是否有资格批判的前提是自己是怎么做的,“做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个体人的文化的整体表现。个人的选择改变的不仅是个体的人生,更是社会的命运。本书也讲述了一群新工人尝试追求新工人的劳动文化的实践,那是“做统一的人”的文化,那是“不做劳动力商品”的文化。“知道自己是谁”决定个人的命运,“做什么样的人”决定社会的命运。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袁凌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7 月
本书以记录死亡为主题,平等地纪念了人生中亲历的九十九次死亡,为人、动物或植物留下遗言。尤其是对于底层人民在时代车轮下的微不足道做出展示。
从幼年记忆中第一次面对死亡,到饥荒中饿死的年轻人;从遇难的矿工到反革命案件中枪毙的犯人;从生命最后时刻的作家路遥,到重庆红卫兵墓;从狂犬病被打死的狗到面临灭绝的熊……这不止是九十九位逝者的死亡记录,更是对中国底层社会的剖析,书中真实的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可以说是一部当代中国社会史。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美] 麦高登(Gordon Mathews)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11 月
重庆大厦大家或许都比较熟悉了,这是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中许多场景的取景地,也是片名的来源。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这是香港“外来人口”和“低端劳动力”的聚集地:来自巴基斯坦的手机贩卖商人、来自尼泊尔的瘾君子、来自印尼的性工作者、来自亚洲和非洲各国的商人……他们背井离乡,到在这里为生计打拼。重庆大厦也因此成为了研究全球化、人口流动、城市边缘人的绝佳案例。
本书作者麦高登是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他 1983 年到香港旅游时就住在重庆大厦;1994 年定居香港,每隔几个月会来这里吃一次咖喱。这开启了他对这个地方的好奇心。从 2006 年起,他正式开始做重庆大厦的人类学研究,并在此后的三年半中,每个星期至少到这里睡一个晚上。因此书里有有非常具体的人物故事,是非常详实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在不少人眼里重庆大厦就是脏乱差的贫民窟,但麦高登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笔下,重庆大厦是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人们互动交流的地方,也因此带来道德上的宽容;这里容纳的不仅是贫穷与绝望,还有对未来的冀望。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被驱逐的人:美国城市的贫穷与利益
(本书尚无中文版,译名为编者所加)
马修·德蒙 ( Matthew Desmond ) 著
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朝过路的汽车扔雪球,司机追到他住的地方,房东于是把这家人都赶走了。男孩的母亲找了新房子,房租占她收入的 88%,但因为她总是迟交房租又被赶了出来。这回她打了九十个电话才找到新住处,但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被赶出来了。
这是哈佛社会学系教授马修·德蒙在《被驱逐的人:美国城市的贫穷与利益》(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 中写到的真实事件,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件偶然的小事,它反映的是美国一千万左右低收入家庭的悲惨境遇。他们房租占收入的比重过高,以至于经常付不起医药、食品的钱。不断被驱逐,使得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低;孩子也不停换学校,没有一个稳定、良好的教育环境。德蒙由此得出的结论对中国而言或许也有警醒的意义:贫穷或许不只是被驱逐的原因,也是被驱逐带来的后果。
单读出品,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单读海外账号
instagram owmagazine
facebook OWmagazine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全新上市的《单读15:我们的黄金时代》
▼▼这本书带我们认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