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三太保》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十三太保》的影评10篇

2017-12-14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三太保》的影评10篇

  《十三太保》是一部由张彻执导,姜大卫 / 狄龙 / 金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武侠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太保》影评(一):邵氏+张彻的《十三太保》

  其实本来是想找一部叫做《慈云山十三太保》的电影的,据说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巫启贤主演。结果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慈云山十三太保》没找着,找到这么个电影。

  一看是大导演张彻的片子,主演又是狄龙和姜大卫两位老熟人。印象中的狄龙就是从《英雄本色》中头发微秃的宋子豪开始的,而姜大卫在我印象里是个带点阴郁气质的老美男,真不知道他们年轻时的样子。

  果然,这两位堪称当年邵氏的美男啊,他们的相貌在整部影片中和其他演员简直就不在一个水准之上,这相貌你要说做配角都没人信了。狄龙当年那身板,那英气勃发的样子,确实有几分“大哥”的雏形,也注定了他之后不是演老大就是演皇帝啊;姜大卫当年的角色则是自傲中又有点顽皮,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就是萌啊!

  最后那五马分尸的场面还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那五条被残尸拖出来的血痕。。。。。。想想那么一位在战场上无敌的勇将就这么死了,真的很悲壮。

  本片基本是写实的,包括史敬思是因为掩护遭到朱温暗算的李克用力战而死,李存孝是被五马分尸而死,但是细节上有点不同,特别是李存孝实际是被李克用五马分尸处死的,虽然是受了李存信的挑唆。

  本片还是短了点,感觉没有完全让我们感受到一代名将李存孝的气场。所谓“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能将吕布、李元霸这些人物都PK掉,该是个什么样的猛将啊。

  《十三太保》影评(二):有一个爱撅嘴的小十一——by龙凤奶黄包子

  降龙伏虎任逍遥,一十五载灭黄巢

  袖内八卦真个秒

  协力圣心保皇朝

  某,十二太保周德成

  十三太保李存孝

  四太保史敬思

  请了!

  昔,唐末年,沙陀晋王李克用麾下有一名将,此人骁勇善战,有万夫莫开之势,史称白袍史敬思。

  思者昂藏七尺,貌奇帅,引无数少女竞折腰(咳咳)。路过之,妇女竞相投果(这句当没看见)。

  这位史敬思小将军呀,棍法冠绝一时,父王自是百般宠爱,就连十二个兄弟也都喜欢他,大家亲切地叫他做小十一(胡扯,明明是你们这群hc叫的)。

  这位小十一虽个子高、武功高,却时常喜欢撅起嘴来卖萌(果然上梁不正下梁歪),自然,大家对他这一习惯也总是很欢喜的。他有一个十三弟唤作李存孝,素来与他交好。这存孝本名作康敬思,未免与他重名被父王赐与国姓,改名存孝。为此,估计他没少跟哥哥啰嗦吧。可毕竟你是哥哥呀,除了让着他还能怎么着呢。

  这小十一穿着白色的里衣,露出性感细腻的小麦色皮肤,肌肉紧绷得按一下都会扑扑的弹起来(就好像你按过似的,鄙视)。外面着黑皮坎肩,黑护腕,黑靴子。而小十三就偏偏相反,着黑色里衣,他身形消瘦,自是不敢与哥哥一般露出胸膛的,外罩白毛坎肩,白护腕,白靴子,头上还扎一条可爱的白羊皮抹额。

  两人左右的守着父王,端得赏心悦目,令人心生欢喜(主要是口水)!呦,哪来这么漂亮的一对!

  那样纯净广阔的蓝天白云下,这漂亮的一对乘马而来,呀,好一曲鲜衣怒马江湖行啊!

  其实,若说起来,小十一是哥哥,便该有个哥哥的范儿才对。可这位高大威猛的兄长啊也只会抢个苹果没出息地啃,或趁人不妨由后面假装不经意海抱弟弟而已。平时呢,就又像个小跟屁虫般的随时随地自愿听着召唤。

  唉,你颜面何存啊!

  日子若是一直这般喜乐欢愉的过下去该是多好!

  那日,太平桥上,一个赤裸上身的小将、一杆长枪、一件大红的披风,铸就了荧幕上至今不朽的一幕。

  紧实的八块腹肌遭受过十几柄飞刀后,洞见脏腑。

  希腊雕像般完美的胴体,伴随着每一次肌肉痛苦的抖动与抽搐,形成极端惨烈的美感。我们要感谢老师的,他首创把慢镜头运用到电影中,英雄一次次艰难地倒下、站起、再战、再倒。所谓暴力美学是一定要依附在这样美丽的皮囊之上才有说服力的。王羽、狄龙、冠军。。。一个个漂亮小伙子的漂亮肌肉激发了某人不可收拾的暴露欲。(咳咳)

  这样的电影是秉承传统的,承袭中国千百年流传下的尚武精神,有侠义、有血腥。可他又颠覆了英雄不死的定律,他的英雄总是难逃一死的。所以我从不觉得张老师是工匠,工匠是只会沿袭的,既毫不费力又能讨好。敢于打破、创新才可称得上大师,纵使这也很容易受累不讨好。

  张老师对京剧艺术的借鉴是彻底的,既表演高于一切。神马逻辑,神马剧情,浮云都谈不上,只有“人物”才是硬道理。所以我总觉得张老师的电影再烂,也都有亮点,一个把工作当做乐趣的人,再烂也总是有神的,虽然很多时候是“囧囧有神”。

  包子脸的剑眉拧成疙瘩,“父王,孩儿已肚破肠流,一时就会死去,你,快走吧!”

  面对这样的孩子,哪有父王会不动容?以至于后来一脚踢开为他盖上毯子的小十三我都可以理解,这样的痛彻心扉,早就没有理智了吧!(作为那一脚的报应,他又再一次痛彻心扉,咳咳。)

  敬思是个可怜的孩子,他的作用就是用来牺牲;小十一是个可怜的角色,他的出现是为了衬托另一个可爱的弟弟。

  然而当他一袭红袍拄枪站立而亡时,煞那的光辉足以耀亮整个电影,一片黑压压整齐划一的黑鸦军也顿时黯然失色。电影中还会有超过他的美丽死亡吗?

  那一刻,他不是跟屁虫了,纵使要牺牲,英雄也应以英雄的方式死去。

  可我们还是希望你是那个一脸高傲撅嘴去抢夺朱温玉带的小十一,是那个看见弟弟跟女孩子卿卿我我就不解风情撅嘴催促的十一哥。

  美好的事物再一次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再一次痛恨鄙视那个将一切美好撕碎、统统撕碎的某导演。(哦,张老师,我真的不是在说你。)

  《十三太保》影评(三):雅观楼和太平桥

  雅观楼: 李克用与朱温会宴于雅观楼,忽报黄巢部将孟觉海兵至,朱温知病,故意与克用以玉带为赌注,约定午时献俘,逼使存孝出战。李存孝午时以前生擒孟觉海,归向朱温索要玉带,朱不与,李存孝怒夺玉带,从此朱、李生嫌。

  太平桥:史敬思保护晋王至太平桥,牵马而过,左肋下忽被枪刺,洞见脏腑。盖梁将卞金遂暗伏桥侧,猝不及防,受此大创。史敬思扯下战袍,裹束伤口,仍上马力战,杀死卞金遂,并挑落大将数员。实因伤痛难忍,头晕目眩,不能再战,自刎以表其志。

  盘肠大战和五马分尸的慢镜舔一百遍呀一百遍,嗯,感谢京剧爱好者张老湿(张老湿挑眉一笑)。

  飞虎山和珠帘寨什么的从头拍起就好了。哎。

  《十三太保》影评(四):如何在酒后仍然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以及事后风险分析

  整篇故事围绕着统一不变的主题就是“饮”。饮酒占了大部分的篇幅,谁让道具杯子是牛角杯呢?牛角杯乘了酒不能放桌上啊,因为没底放不住,只能喝完再放。哈哈,仿佛多年前的国产电视剧疯狂拼接吸烟场景,戏不够,烟来凑嘛!

  1.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酒,饮归饮,高度清醒的革命斗争意志不能丢。

  2.你看李存孝,酒后在城楼睡觉,呼呼的,说起拿下孟绝海,照样身轻如燕,蹦蹦跳跳的完成了任务。。总体来说就是时刻保持着随时战斗的高超革命意志。酒,回来继续喝嘛。而且还是连喝仨牛角杯。

  2.李克用就不一样,会朱温,一见酒就没了魂儿。敌人就是让你丧失高度清醒的革命斗争意志。而且弄的平时办事相当靠谱的史敬思也完全放松革命警惕,老大如此,下面一班手下更是无所顾忌,在敌人提供的酒肉中不知不觉丧命黄泉。史敬思更是弄得内脏狂喷。

  3.李克用不仅不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痛失爱子之后反而借酒买醉,这下可好,更是让敌人钻了酒后难醒的空子。不算叛徒在内,又连失四子,十三太保终变成了五虎将。

  4.按兄弟反目这个路子往下走,更可以再发展个叫五虎将决裂的续集。

  《十三太保》影评(五):《十三太保》——谁的江湖

  记得早先,北大、清华、复旦、中山四大名校在香港面试入围考生,北大教授出了一个让考生为难的题目:把“江湖”译为英文。考生答以“Brotherhood”,被考官拒收,而考官提示的译法为“Underworld”。前者意为“兄弟会”,后者意为“地下社会”,差异不过在伯仲之间,但都难传中文“江湖”之神。或直译为“Jiang Hu”呢?只要解释得好,是不是也可以过关?

  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那么究竟该怎么解释“江湖”呢?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里,到如今都变成了好神秘的一种符号。

  旧时武侠小说里称武人身处的社会叫江湖,类似于一个小众团体,相同价值观的人们结在一起成立门户,或称帮派,据我看每次的打杀不过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见笑)。江湖中的人是要讲究义气的,“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江湖中人要求自己要正义,要对自己的门派自己的主家效忠,是可以用生命去考验的一种道义,一种不容质疑的情感。其实这不过是对江湖对江湖人众多特征中的一个很微小的解释罢了,但就只这种情感也往往很能打动人。生于现代社会的你我很多时候总是会通过文字和影像来了解那旧时代的江湖和江湖人,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江湖还存在,不过在我看来,今日所谓的“江湖'很多时候多了一分市井之气,不及过去来的豪放大气。

  武侠小说中的故事多半来自真实的故事,经作者加工放入了自己的情感之后成文,读起来真实热烈。以此来说,若没有对江湖有几分情感的人,拍起武打片来是会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若有情感,便会拍的让人心驰神往或唏嘘不已,亦如张彻的那部《十三太保》。

  电影开场还未见字幕时,只见十三名勇士意气风发,策马扬鞭。十三人同为晋王一人效力,这是忠孝之义,这让人心生畏惧也有敬佩。功高莫过救主,这给予他们一份骄傲,我们看到桌前的肆意饮酒,调戏请兵而来的文官。在这段的处理中,张彻把最大的骄傲给了第十三个太保,李存孝,欲显先藏,待众人来到城楼才方见李存孝真身,何等劳师动众,何等的骄傲不屑,然后又是打赌又是擒贼,李存孝无限的风光。此后进城行刺,有交代伏笔,老四与李存孝不睦已久。之后一系列的故事安排都让人感觉李存孝是有勇有谋之人。在攻下长安之后,李存孝又来到之前曾掩护过他们的人家,给了他一块手帕的燕姑娘已然不在,不知是死是活,手帕是对李存孝解救(老四和老十二想强奸燕姑娘)的报答,也有敬佩和爱慕的心意,但都被战争冲散了。张彻在那段给了还在着火的庭院一个空镜头,看得人落寞感叹。而后老四和老十二因受罚而更加嫉妒李存孝,在对文官的抱怨中甚至对赐名这事都耿耿于怀,擒黄巢贼子的刚正,对晋王的忠孝,李存孝都有,何来不让晋王爱护?自然会遭人嫉妒。围杀晋王的段落,张彻让十一太保史敬思死得壮烈。一人护晋王至太平桥,遭了暗算,肠穿肚烂而不败退,身披红披风力战而没,死而不倒,晋王不得救不瞑目,敌人胆怯不敢前,直至李存孝赶到,合了双眼才倒地。这一幕看得好生唏嘘,红色代表忠义,史敬思死得壮烈忠义。而后张彻又安排了李存孝的死,死得惨烈,是老四与老十二设计,被五马分尸。张彻给了一个全景,五匹马奔跑时留下的五道血印全部且清晰的出现在了一个镜头里,震撼,愤恨,心痛,一齐涌出,然后是晋王抱着李存孝痛哭,真是一出悲歌。大太保带众人去寻叛逃的老四老十二,众人厮杀,这是兄弟之间的事情,老四与老十二终于被杀,视为不忠不孝,不为正义出力之人的最终下场。大太保见老四和老十二的狰狞挣扎而后死去,又望见自己这边死去的四个兄弟,感叹两句:十三太保,十三太保。甚是悲凉。

  张彻将这种悲凉升华了,是复仇也是杀戮,因着这战争,爱人不得,兄弟反目,虽保得晋王周全,但彼时的姿态已荡然无存,只留此时此刻的长叹。结尾镜头又切到十三太保聚在一起策马奔驰的画面,真留给了人一种无以名状的追忆,或者只留哀伤。这是张彻在《十三太保》里讲述的江湖,他将江湖里的义气给了李存孝和史敬思,让他们活得骄傲狂妄;也将江湖的残酷给了李存孝和史敬思,让他们死得悲壮哀伤。有人说好傻好没有逻辑,但那个年代义气就是逻辑,没有痴傻只留忠贞。

  《十三太保》影评(六):十三太保经典戏剧

  1)张彻的电影很经典。

  在bilibili上看的此片,弹幕都是关于姜狄CP的内容,这是另外一说。

  2)唐末军阀,李克用麾下十三太保。

  本片中,历史,家国,军争,打斗,演技,剧情,阴谋,阳谋都在水准之上,并且合情合理。

  在这个背景下,正是青春年少的狄龙姜大卫,饰演英雄猛将,勇猛如天神下凡,死的美如残血斜阳。

  狄龙红袍不倒,姜大卫五马分尸。

  “敬思,你已肚破肠流,速速离去,还是我来应战。”台词真是。

  独战太平桥,力保李克用的镜头真是经典。

  3)狄龙和姜大卫遇到张彻这样的大师真是幸运,张彻遇到狄龙姜大卫也是如此。

  4)有些东西靠缘分。

  5)争名夺利,互相残杀这个层面,要有水之德的觉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十三太保》影评(七):最浪漫的毁灭

  张家班弟子1989年为纪念张彻电影生涯40周年而拍摄的《义胆群英》,从许多角度来看都是一部有特殊意义的电影。它不仅是第一部得以在内地影院公映的香港英雄片,同时因为它“纪念”和“总结”的特性,它又可以当做港片复习提纲和考题,隔些日子重温,总能看出些以前未曾明白的伏笔。

  就拿电影开场不久,黑帮老大曹先生带着一班手下听戏那段来说,台上的角儿开口唱道:“昔日有个三大贤,刘关张结义在桃园……”要到距初次观看十几年后,我看这段戏时才明白了编剧倪匡先生的深意:这出戏是《珠帘寨》,唱的是十三太保的故事,倪匡先生在此是在向张彻先生的《十三太保》致敬。

  《十三太保》,上映于1970年的张彻名作,以晚唐时期,晋王李克用带自己的十三个义子十三太保大破黄巢为历史背景,表现的依然是张彻永恒的主题:兄弟之间的恩怨情仇。片名《十三太保》的所指其实是一语双关的,既指的是李克用麾下的十三位太保,又指的是排名十三的太保李存孝——在正史野史戏曲中都赫赫有名的悲剧英雄。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照此定义,虽然张彻电影里大部分主角都会在结尾时壮烈就义,但这一部,才堪称真正的悲剧。

  史书中骁勇善战力大无穷的李存孝,出场时只是个熟睡的少年。城下敌将孟绝海前来挑战,城楼上李存孝怀抱兵器睡得正香。节度使朱温早和李克用心生嫌隙,先出言不逊以“沙陀胡儿”叫起李存孝,挨了李存孝毫不客气的迎面一拳后看这体型瘦削的少年无论如何都不像城下膀大腰圆孟绝海的对手,又挑衅道:“像你这样的人,能生擒孟绝海?我愿以腰间玉带和你打赌,你和我赌什么?”李存孝满不在乎一拍前额:“就与你赌这颗脑袋。”随即连城门也不开,从城头一个跟头翻身轻盈落下,嬉笑间如约在午时前生擒孟绝海,绳索一绑拖至雅观楼。

  京戏里有剧目《雅观楼》,唱的就是李存孝生擒孟绝海,张彻电影里生擒孟绝海这段,亦可单独当做一出折子戏来看。少年的锋芒毕露,少年的意气风发,少年宝剑出鞘般的灿烂炫目,影史上几无出其右者。

  雅观楼上的庆功宴该是最美好的场面了,李存孝的身边是宠信他的父王、尚且友爱的十二个哥哥,就像陈奕迅在歌中唱的:“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1970年,戏里戏外他都是被偏爱的那个。整部电影,从服装、摄影到剧本,在在让人想起香港女作家西西对张彻电影的评语:“张彻拍片如一种教师,只眷顾班上他心爱的那个学生,其他发生些甚么,一概不理。”

  最美好的时光过后,一切不可挽回地走向毁灭。

  十三太保攻克长安,李存孝屡建战功令四太保十二太保妒火中烧,本有嫌隙的朱温更恐李克用势力太大于己不利,买通四太保和十二太保设计诱杀李克用,被李存孝领兵救回后,四太保和十二太保又生一计,假传父王旨意,将全无防备的李存孝缚于帐中,五马分尸。

  五马分尸一幕,就算只看过一遍,也必然如金石般刻进脑海——惨叫声中,七彩帐篷轰然倒下,五匹马拉着五道血痕奔向五个方向……这个镜头,主角姜大卫在多年后接受采访回忆时用的形容词是“浪漫”,导演张彻自己也相当自得,在《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一书中写道:“观众至今仍记得“五马分尸”的镜头。我自问这个镜头也拍得好……”

  是,拍得真好,前面一个多小时所有的情节,其实都在为这一个镜头服务:全力塑造出一个钻石般璀璨夺目的李存孝,在这一个镜头里用最惨烈的方式毁灭。“暴力”而“美学”,这一幕,当之无愧是最早的经典之一。

  镜头最后给了李存孝一个特写,他残缺的身体被帐幕覆盖,除了唇边一抹鲜血,安详得竟像睡着了一般,宛如当初城楼上倚枪而睡的少年,只是,永远没有任何人可以唤醒他了。

  看过这部电影后,偶尔再听《珠帘寨》“昔日有个三大贤”一段,每每到最后几句都惆怅不已:“贤弟休回长安转,就在这沙陀过几年,落得个清闲。”——虽然这句唱词和李存孝其实并无关系,然而……若真能如此,该多好。

  《十三太保》影评(八):黄泉路上若相见,笑问君惨或我惨

  小黑羊的噘嘴卖萌神技在这一部里头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起“他叫我胡儿”,果然更喜欢小十三“啪”一下拍自己脑门儿。这么可爱的小白羊,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吧。

  酒池肉林里头,黑白两只小羊之间的互动,甜得叫人想起一句老歌“今朝有酒今朝醉,爱不释手你的美”。

  父王眼睛上面贴的是用来粘双眼皮的胶带么?那一对飞扬跋扈眉毛,硬生生瞧出了二十年后殷白眉的风采来啊。

  乡村野店里头,小尊一碗酒哗啦泼表哥脸上,表哥昨晚宿舍里头扰了你什么?

  饼嚼了两下子,觉得太难吃,吐出来还沾在了自己的羊毛背心上头……这么不讲卫生的孩子,怎么还是叫人很想捏一把呢……

  发现小十一没台词说、眼睛不知该往哪儿看的时候,就会看向小十三,且每看必笑。“如果这都不算爱”在我内心呼啸而过~~~

  欺负丽丽姐的那一场,表哥你就不要裸上身了吧,这样瘦,看惯了小十一真心觉得没萌点啊。而且衣服也不穿,就这么开门裸着走了真的大丈夫吗?

  十三BG戏弱得来,狠狠盯了半天才皮笑肉不笑一下,你把她想成十一哥不就好了么?

  小十一偷听了外面追兵说话又潜回来,与小十三对视一眼,不着一语便已会心;紧接着是姑娘同小十三的BG戏,安排的是小十三对姑娘笑一下,你在后边儿虚化着瞧见尊笑了便也抿嘴一笑头半垂,这是要闹哪样?

  姑娘第一次送手绢的时候,小十一还能正宫脸宽容笑笑,第二次又和回头张望的小十三对看时,小十一就一脸不爽的上去拍十三弟肩了,扁嘴的意思大概是:男人家逢场作戏倒也罢了,而今容你一次,你还蹬鼻子上脸了呀。

  跳城墙脱险的背景乐实在出戏,有一种要将本来所谓的大制作历史武侠片往奇幻鬼怪片拐带的感觉……

  小白羊杀进长安,重履故地时候,甩发带的那一下子不要太销魂。

  父王坐中间,你俩对坐两边,眼神噼里啪啦全落在彼此身上是几个意思?到了第二次三人同坐一席戏的时候,还是这般,小十一,父王说话呢,看着父王好吧,待会儿回营帐了再看小十三好不好?

  应邀赴朱温殿内看歌舞时,十一哥一亮相,好一个目不斜视的伟光正青年啊。朱温帐中龙套大将来劝:“醉了便拥美人高卧才是英雄本色。”

  真真好笑,我龙哥要你来说道什么是英雄本色?到了他英雄本色时,那一个曾经念兹在兹的美人,却再也拥不得了……(狠戳自己数十刀的我啊,泪目……)

  仔细看了看跳舞的群演,我龙哥禁欲小脸轻松艳压。这么美的男子你也舍得暗算,你不崩溃啊你个猪瘟!

  敌兵袭来,忽见美色当前,说!是谁趁小十一醉卧扒了他的衣服?干得好!

  发现父王的近身护卫之一好像是80年代老版四大名捕里头的楚相玉诶,我到底是看了多少老剧……说起来里头的无情是伍卫国演的,嗯,就是大内群英里头那个十四爷,嗯,就是尊的曾静的那个大内群英……总算把偏掉的题又绕了回来。

  那个一抬头看火箭就被砍的侍卫,你就不能专心一点儿跟人短兵相接?你有那么高吗?那箭射过来,你就是跳起来也碰不到你的发髻好不好……

  看了三遍,都不忍心看小十一盘肠大战这一段的细节,硬生生拖至他倚枪而亡,然后哭之。最是人间留不住,少年横死英雄路。

  小十三带兵来救,叫了十一哥,然后蒙眼处,包括之后抬回营中,以披风蒙面时,不得不说,小姜同学,你悲得不够啊……我知,说到底是晓得真人没死,而且戏份完了就可以安心为你买夜宵、探班、炒牛肉了是吧?

  十三救父王那场的配乐叫人想起《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里头蜈蚣出来的配乐……略诡异。

  著名的五马分尸戏,长期在宿舍里忍受二人……的表哥真是什么仇都报了。马撕人什么的,还好之前西片看过更加震撼版本的,不然绝对心理阴影啊。

  心尖上的小姜挂了,这部戏对我来说也就完结了,虽然死得很美……让我哭一会儿去先,反正表哥和老四也跑不掉。

  .s. 尊唇角带血真心艳绝天下啊,黛玉转世妥妥儿的。

  《十三太保》影评(九):千山复来去

  最近怀旧得很,不知道这算不算衰老的加剧。

  我的童年恰逢录像带和录像厅最后的风光,于是香港电影成为时代的产物排山倒海而来,让我们这代人成为港影最铁的粉丝,除去情结偏执不说,胃口也着实被养得刁钻。

  还是晚生了几年,那时候录影带市场最流行的已经不是古装而是黑帮和警匪,而最初识得邵氏(基本就是张彻)便是彼时作为老片穿插在当红的小马哥陈家驹当中。

  不到十岁的小孩,初看张彻的电影第一感觉就是“怕”。好在那些年张老师的片男女感情线都很淡漠,因此父母完全不阻我看,只是在预计到“盘肠大战”即将开始时提醒我捂眼睛。后来自己看出经验来,每次男主角(大部分是狄龙)被坏人包围,我就倒数5秒,基本5秒后他就开始脱上衣,光了膀子开打后我再倒数,约15-20秒后开始捂眼睛。因为我知道离“血溅当场”不远了。

  这就是我童年类似巴普洛夫实验的经历,屡试不爽。

  后来上学了,再后来初中时VCD,DVD开始流行。那就是我正式“完整”“观摩”张彻的开始——年纪长了胆子也大了,又觉着那时的狄龙实在是好看的紧,便不再舍得捂眼睛。

  迁延至今,我觉得最好的张彻仍是《报仇》,我最喜欢的是《新独臂刀》,但自己重看最多给别人安利最多的,是《十三太保》。史敬思血战太平桥那一段,光芒万丈都不足形容,我在最昏聩矫情最伤春悲秋的14、5岁的年纪,被这种极端的阳刚热烈和轰然毁灭击得体无完肤。

  所以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年始终不喜欢《卧虎藏龙》,哪怕没有zzy也不会喜欢,尽管我觉得它客观上还不错。

  因为我被张彻和之后的徐克变成了一个偏执的看客,我乐意看的江湖,恩仇要直接,是非要明确,输赢要买账,生死要快意。那些人性欲望纵然不错,看上去也目眩神迷,终非我所喜。

  前几年在友邻阿眉的文中得知,倪匡所写《双侠》的原著剧本,与最终的电影南辕北辙。于是又疑惑了:那个已经辞世的老人,那个当年欲将青春付乾坤却最终把成就定格在荧幕上的老人,那个飙了无数番茄酱“惊吓”了我的童年又“惊讶”了我的少年的老人,他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这世界从来不少偏颇,不少龌龊,然而这老人明知如此(至少倪匡对这部戏的走向是明确的),仍然不按剧本拍出了乍看略显浅显的《双侠》。可想这些年他曾敛下多少无法更改的卖友求荣、壮志未酬、忠良被害、帝主苟安……仍是让他电影里最清俊年轻的生命,因为至正确却可推脱的理由,流尽鲜血。没有皱眉,没有二话。没有什么是不能相信和托付的,包括江山社稷;也没有什么是不能看淡和舍弃的,包括自己的命。

  和光同尘是暂时的,曳尾涂中是不许的。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别说匡正义报恩情酬知己,哪怕只是路见不平,也是要提了兵器去赴汤蹈火,刀锯鼎镬的。

  少时戏里戏外看到听到的都是这样的故事,那如今面对着那些男男女女为了些宠爱权力当然也有大项目比如江山归属,算计来算计去,且忙不迭地宣扬诸如“我们那么良心都已经区分出了男人女人叩首时左右手哪个在上”的电影戏剧,又怎能生出好感?

  当然,各人口味,各人偏好,再正常不过。只说自己的喜好,无关对错,无关好坏。 我相信一定有人和我一道,希冀这种粗粝的天真和戾气。反之,自然也会有很多人觉得那些东西过时又浅显,远不如标榜腹黑弄权的影视剧好看。窃国者侯,从来奸雄与策士俱难得,若能窃得高明算得周全也就罢了,万不要明明标榜谋略却又bug丛生,这样就真的是略显尴尬了。

  后来我看张彻的电影越来越多,我才大致觉得,他并非说教,更非刻意隐瞒那些到头来也没有得到伸张的正义、没有伏法的奸人、以及那些扼腕的遗憾和刻骨的不值。因为放开看,这就是他自己,和无数后来者们必将或已经面对的东西。

  他大概只是希望,在这样的世界面前,不仅仅有老辣的弄权者和消极的评论家,也应该有无谓看不看透都能放开怀抱奔入风雨洒出热血的砥砺之人。

  他是有抱负的。可惜,托付不了万里江山,只能寄意这24格胶片。

  张彻之后,他的后辈们做的如何呢?

  吴宇森用几部黑帮片立起自己的大旗,说的还是混沌乱世里的兄弟情谊,但是吴还是被动的入世者,心仍是小了点。如果说最相像的地方,反而是师徒俩都不怎么会拍女人和感情。

  徐克大抵是不太消受这样的表达方式,纵然那部脱胎张彻的《刀》将暴力阳刚与妖冶性感mix得超出想象得好,老怪也终归是志不在此。徒孙李仁港同样迷恋着这个断臂题材,《94独臂刀》集结了三个我眼里的超级男演员,怎奈想说的太多能力又有限,反显累赘凌乱。

  倒是毫无关联的王家卫,这辈子至爱的《阿飞正传》里,刘德华的甫出场便狠戳了我一下,从帽檐下阴影中抬头露出半张苍白冷峻的脸——那一刻我满脑子想起的都是《报仇》里蓦然回头的关小楼。

  所谓电影的因果,便是电影人的眼界、志气和风骨决定了他们要拍什么样的电影,而天赋、智慧和经验决定了他们怎样拍电影。我们曾经一度被惯得哪样都不愿妥协,而到了今天,现在的孩子们却哪样都看不到,并且将来也一样。

  所幸他们若是愿意,可以回头看。

  那是光芒万丈的年代,虽然抵不住时而有之的剧本乱来、情节跳脱、布景简陋、表演浮夸……但是它所传达的意义和留下来的名字,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灿若辰星。

  而今戏里的少年老去,看戏的孩子也早已不复最初害怕又凛冽的心境……

  只是那些刀光血影,终于还是刺伤了我们回望的眼睛。

  《十三太保》影评(十):一个没头脑,两个很高兴

  十三个干儿子排队,有两个明显和其他不是同一画风咩。

  李存孝有头脑,史敬思没头脑;

  李存孝很高兴,史敬思也很高兴;

  李存孝穿着白罩黑,史敬思穿着黑罩白;

  李存孝给了史敬思一拳,史敬思还了李存孝一脚;

  热热闹闹的一场戏,就是为了让他们死得好看。

  不知道倪匡是写稿子在先,还是为了电影写稿子。书上的史敬思,基本就是一个“熊阔海力托千斤闸”,可不是,他连半座桥都托起来了,真可以盖个戳,上书”豹头环眼,虎背熊腰,真猛英雄是也“。

  幸亏张澈很体谅女观众,让狄龙来演史敬思,当然还脱了他的上衣。这个经常撅嘴的包子把倪匡设计的画风都改了。他举起一座石狮子(?!)砸穿了墙,好让父王脱身时,感觉不是一员虎将在发威,而是某个大胸萝丽突然小宇宙爆发了。

  好吧,这个史敬思非常符合张澈的早期恶口味,死得很帅很高潮。

  (狄龙认真愤然的握拳: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在张澈先生的片子里,穿着衣服,安安静静躺下来死!)

  倪匡写李存孝,是按照短小精悍来写的。但姜大卫那身白茫茫毛茸茸的行头,实在很难让观众认真对待。

  毕竟还是太年轻,”去年今日此门中“的感觉,他掌握不住那种惆怅。

  噘着嘴的包子脸很不耐烦地把他叫走了。从此张澈的女主角们彻底沦为陪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