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城堡》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最后的城堡》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7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城堡》观后感精选10篇

  《最后的城堡》是一部由罗德·拉里执导,罗伯特·雷德福 / 詹姆斯·甘多菲尼 / 马克·鲁弗洛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城堡》观后感(一):这场战争的缘由

  或许是强迫症的原因,在看片的时候一直在找将军行为的合理解释。一名将军,由于失误进入城堡监狱,策划了一场不以越狱为目的的暴动。将军并非无期或死刑,有吉姆的请求在要出狱也不无希望,一个怎样的解释可以合理化这一切?

  回到片头,刚入狱便有人说明这所监狱的管理问题。我觉得是将军的观察中证实了这一反馈,因此原本只打算好好打发这段时间然后回去见孙子的将军没有道理策划这场占领运动。

  又或者是军人的骄傲?

  觉得暂时想不出一个完美的解释来合理化这一切。在找到合理的解释前,我无法赞美这一行为,无论它多么英勇无畏多么激动人心,毕竟这是踏着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尸体完成的攻占。

  请指教。

  《最后的城堡》观后感(二):死去的人得以安息,活着的人找回尊严

  经历了这场战争,我想即使活下来的人在监狱里呆上十年二十年,他们也仍然会把自己当作军人、当作人来要求,不会再以斗殴、赌博打发无聊时间,他们会守护自己的城堡。这座城堡代表着作为军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这就是这场不以越狱为目标的战争的意义吧。

  请列为看官不要只看电影的后半小时,这不是越狱题材电影也不是战争大片,这是一位将军教育普通人如何成为士兵、是一个老人教育犯过错的年轻人如何重生为人的电影。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犯了错误接受惩罚继而改正错误这是生而为人的义务,但也是我们的权利!即使是罪犯,也必须让自己有尊严的活着。所谓尊严,当十字路口红灯亮起时,送快递小哥的电动三轮车同宝马一起停在斑马线钱前,寒风中他失去了几分钟的时间,但他在过马路的行人面前赢得了自己尊严。所以尊严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用金钱堆砌的,我们每个人生来自带,请不要用欲望贪婪封印它。保有尊严,有时候必须付出代价,也许是死亡也许是一辈子被囚禁,但我誓与我的尊严同生共死,只因我生而为人。两个小时的电影告诉了我这样的道理。

  《最后的城堡》观后感(三):个人解读

  看完之后感觉影片在暗中影射了很多政治里的黑幕,为什么将军会违背命令使得八名士兵死亡?影片没有明确的解释,但看过了将军的行为,不像是一个不顾全士兵性命的人,我反而感觉是事情是完全反过来的,可能是总统本身下错了命令导致八名士兵失去性命,不想有不好的影响,要将军来背黑锅,而将军愿意背的原因应该是内疚于自己无法拯救士兵的生命,不然也不会说能够有出去的机会也不愿接受,反而说留在这里惩罚自己(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监狱里面犯人的待遇)。

  影片中的黑幕展示是很多的,例如监狱长多次导致犯人死亡却并没有后果,例如流传的“暗杀”事件,例如监狱长三次被调查却三次无罪,当然还有后面一星军官表明只要将军想出去就很容易可以让他出去等等。真是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冥冥中感觉到深深的寒意。

  关于最后的计划,我认为将军是失算了的。将军一行人是选择了夺取监狱而迫使监狱长辞职,虽然最后目的必定达到了,但却搭上了将军的性命。我认为将军失算之处有两点,一点是不够迅速将旗帜升起来,有集合的时间,还不如早点升旗,令一星军官发现;第二点就是对监狱长的误判,不过这一点也是让我疑惑的地方,将军明明知道监狱长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并且看重名利(从房间里的收藏品就可以知道),将军本身威胁到了监狱长的这两点,难道不会想到也许逼得太急监狱长会狗急跳墙吗?这一点是我比较疑惑的,将军本身也是想出狱陪自己的家人的,只是为了尊严,要在这里惩罚自己,早早的丢了性命,不就得不偿失了?这是我没看懂的。

  ------------------------------------------------------------------分割线---------------------------------------------------------------------

  在看了别人的一些影评过后,感觉其中一篇说出了我心中说不出的那种感受了。那就是,把军人的“尊严”这张皮扯得太大,反动进行的太过容易,更加让人怀疑成功的原因就是为了影片的主旨而服务,却忽略了可行性和合理性。恩,改评分~

  《最后的城堡》观后感(四):背负罪恶的正义

  我背负着所谓的“罪恶”,但我是一个正义使者。

  军事监狱里十分有秩序的,像学校一样,但别逼我们造反。

  将军永远是将军,永远有领导才能。

  我知道自己会死,但是我要证明一些事情。

  宁愿悲壮而死,不愿苟且偷生。

  这不是逃狱,而是一场战争。

  有本事就屠杀一些手无寸铁的人,有良知的人都会下不了手的。

  我们反抗的方式是十分可取的,你们用子弹,我们用石头也可以打退你们。

  《最后的城堡》观后感(五):主旋律——男人的城堡

  我一直都很相信豆瓣的影评,可这部电影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尽管有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有很强的美国主旋律色彩,而且它本身也确实如此,但这种主旋律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它也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主旋律,总认为主旋律是一堆夸张的宣传和虚假的形象所堆叠起来的无聊物什,其实,既然能成为“主旋律”,它就一定是符合人们心中追求东西,不管它是哪个国家的主旋律。

  “拿城堡来说,随便哪种城堡,想想看城堡的基本构造,千年来毫无改变……”毫无改变的或许是城堡,然而也可能是其他的东西。或者是人,或者是思想,或者是观念。是人,人作为人,千百年来何尝会改变?是思想,我们所认同的那种思想,我们所追求的那种思想,千百年来又何尝会改变?是观念,我们所秉持的那种正确的观念,一旦它得以在与错误的战争中取胜,千百年来,也未尝改变。城堡的基本构造,可以是其他的什么东西,但对于人类来说,城堡的基本构造,只能是人本身、思想和观念。男人的城堡,自然便是男人的自身,男人的思想,和男人的观念。

  男人的自身。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整部电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男人戏。加上温特的秘书、将军的女儿以及将军入狱时的女狱警,只有三个女人,其余均是清一色的男儿身。这就说明了这部戏的主旋律——男人。男人可以遭受打击,但男人不能失去自己的人生,正如温特因为将军的一番言语反复折磨他以后将军仍然不改变自己的观念;男人可以遭受厄运,但男人绝对不能失去自己的尊严,正如监狱中的囚犯拼命为自己争取敬礼的权利那样——我们虽然没有了军人的身份,但我们不能失去曾经作为军人的尊严;男人可以深受伤害,但男人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目标,正如影片结局将军中枪跌倒那样,虽然我即将面对死亡,但我仍然要坚持把国旗挂到旗杆之上,让弟兄们的努力不至于白费。

  男人的思想。影片中的上尉是一个看起来无足轻重,然而实际上却至关重要的角色。说他无足轻重,因为他一直扮演着温特的助手——或者说为温特助纣为虐的刽子手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想来是无足轻重的。然而他又至关重要,因为在最后一刻,如果不是上尉喝止住狱警,那么囚犯的暴动就真的有可能被温特镇压下去。这一切是因为什么?我想是因为男人的思想吧。上尉还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可以在温特被将军激怒之后还说出“他真有英雄本色,不是吗?”,可见,他心中对这位将军还是充满敬意的。他的工作,并没有干扰他独立的思想,这正是这部电影所体现出来的“男人的思想”之所在。

  男人的观念。作为全片的男主角,将军身上集中体现了这部电影所体现的最为重要的东西——男人的观念。男人要有责任的观念,尽管自己并非故意违抗总统命令造成人员伤亡,但自己人要为之负责,仍要继续灰勒将军口中的“自我惩罚”;男人要有团队的观念,不因为自己可以先走一步,就丢下在河内受苦受难的弟兄;男人要有执着的观念,不因为天气炎热身体脱水就放弃搬运石块而向温特服输;男人要有诚实的观念,不为了出狱就声称自己患上了精神疾病……总之,将军是全片最完美的一个角色,当然,这种不可思议的主角光环也是美国电影的一大特色。

  “……现在你自己的城堡已然完成,这个城堡与其他城堡的唯一差别,在于其他城堡是为防止外敌入侵而建造,这里却是为了监禁人犯所设立……”

  然而在这个监禁人犯的城堡内,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男人的城堡。

  《最后的城堡》观后感(六):尊重应该是免费的。

  看完《最后的城堡》,总感觉有一些地方不是很对头,直到在网上看了一则名为《原本没必要发生的故事》的影评,才道出了我隐含的心声,这部电影的目的太明确了,明确得让人觉得渲染过度,过于做作,这与美国人拍电影宣传他们的资本主义精神有很大关系。但是,可以想象即使是在美国的监狱里的一个犯人,也有追求并为此抗争的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可见这些东西是渗透到每个美国人骨子里的,而在我们国家这是难以想象的(至于原因这里省略一万个字)。

  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人是不懂法律的,不尊重法律的,很多人认为法律是束缚一个人自由的体制,但从来不知道法律同时充当了维护一个人能得到社会认同,公正,平等裁决的裁判,另一个原因倒是很值得讨论,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他们相信孔庸之道的“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息事宁人”的哲理,但仅认为道德才是评判人与事的唯一标准,把道德凌驾在法之上,这是错误的,就好像古代里的一些情节,手刃杀父仇人,这是很符合道德标准的,报了仇,往往还受“孝与忠”赞誉,而在今天有法的存在这是行不通的,杀人是要偿命,毕竟法律大多时候是严酷的。但是也不要说是法律不完善,人才是真正的主体,人群是怎样的,这个国家就怎么样,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了,这个国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一些变化,所以这是这部电影最严肃的一个角度。

  电影里最深刻的一幕是,监狱长命令士兵射击囚犯将军,所有人把枪端放了下来,尔温将军并没有倒挂国旗(寻求国际支援),中了枪也把国旗升起来。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而每个人都应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赢得的途径只是证明了自己,因为自己的能耐和权势,而得到他人的认可这是远远不够的,酒店的洗碗工,路边的清洁工,甚至街边靠乞讨为生的人都是有的,我们是嫌弃地瞥一眼还是友好地放个硬币,这是我们自身的选择。

  真正的尊严不是狭隘的自尊,也不是仅为个体利益的尊严。电影最后他们并没有夺得监狱,但是我隐隐地觉得,他们一直想夺走的并不是监狱的本身,而是尊严,即使是囚犯军人也应得到的尊严,我深知,对于一个军人来说,荣誉和尊严真的是他们的生命。

  《最后的城堡》观后感(七):埃尔文的救赎

  看到埃尔文我总是会想起陈岩石。在抵御外寇保卫国家的战场上无论如何惨烈人寰血肉横飞,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感觉能够充盈着一位普通战士使其火线纵横忘故生死。但是火线归来的英雄会惊诧万分的发现自己舍生忘死保卫的国家正存在可能比火线对面的敌人更加罪恶的罪恶,国家的敌人不只是在遥远的前线而且就在故乡在眼前,而且对方(温特上校)还时时刻刻代表着国家。英雄无路,正如兰博所说:“是他们逼我流了第一滴血!”

  不消说,埃尔文久经考验信念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往下面有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第一种是个人主义的,如兰博一样,坚持自己一贯的惩恶扬善不屈不挠气质,与坏人毫不妥协的斗争下去。其斗争方式是纯粹军事化的,这也是兰博唯一擅长也唯一能想到的方式。用军事斗争方式来处理国内纠纷的后果可想而知——英雄瞬间变为悍匪,无论初衷是多么苦不堪言,但只要一拿起枪,就已经完成了审判书。第二种是国家主义的,如埃尔文一样,既要斗争又要保持国家信仰:斗争是手段,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清洗国家肌体上的有害细菌。这样的斗争要严格控制方式方法和烈度,既能展示力量又能不误伤无辜。这正是埃尔文和Lock Up (1989)中的史泰龙的斗争风格。正是第二种导向了主旋律。

  埃尔文的情怀始终紧紧的奠基于他坚定的国家信仰之上。1.坐牢。监狱众人被强制与社会隔离失去自由而且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折磨,而这一切苦痛都来自于国家机器的强制性,他们都是国家机器的受害者。也许在外人看来他们罪有应得,但他们自己很少有人会这么想,最符合人性态度是:他们自认为这一切都是代表国家的背后的操纵者强加给他们的。他们应当痛恨这些人,从而痛恨他们所代表的所谓的国家。但埃尔文并没有这样想,令人吃惊而又感动的是,他是主动要求进监狱的,为了对某次指挥失误负责。因此他主动接受国家的惩罚,这种人格,这种对国家和责任的虔敬已经超越所有普通犯人的觉悟。毋宁说,当别人因坐牢而失去国家信仰的时候,他却怀着坚定的国家信仰去坐牢。

  2.救赎。埃尔文与周围的人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人格层面上——他的起点是国家信仰,而其他人的信仰不过是自己。埃尔文的使命像一个牧师,要唤起大家心中对国家的信仰,而这是人类最困难的任务,尤其是对一群罪犯来说,因为罪犯的同义词就是国家信仰的丧失。目标确定了之后,方法是决定性的。埃尔文的出场之笔非常精彩,那就是恢复敬礼仪式。也许他是无意的,一个傻兮兮的下士不停的向他敬礼。敬礼代表着对军人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意味着使命与荣耀,恢复敬礼仪式也是逐步找回对国家的信仰。但是下士受到了惩罚,这是对恢复信仰的惩罚,而事实上当一个人出于自身认同而受到惩罚的时候,恰恰会更加促进那种认同,也会促进他与共同信念的人保持更密切的关系。果然埃尔文因为下士也受到惩罚,这是一种奇特的心理学,惩罚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终于下士在这种心理对抗中找到了认同和信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下士的死是为信念而献身,埃尔文就这样完成他第一次救赎,他就这样成为一个成功的牧师。

  3.群众。史泰龙总是把自己演成孤胆英雄,依赖个人力量打败对手。他能这样做是因为对手总是被他看作个人,一旦对手是集团就只能开挂。一个有地位的对手不是依靠个人力量而是通过权力机器来运作的,个人无论是谁在权力机器面前都是渺小的,更遑论打破它。所以史泰龙好看但不真实的。埃尔文充分理解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引发群众的爱戴与信任,是他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足以引起人们的尊敬;他通过恢复敬礼仪式,重聚人们的信仰;他宣布政治谴责和条件,引起人们的欢呼;他将抵抗看作一次攻破敌军堡垒的军事行动,这吸引了前军人的关注;从战前动员、敌情搜集、战斗准备、战机制造、人员调度、场面控制到实战指挥,他的一系列军事指挥如行云流水般出奇简单与顺利,吸引了人们的佩服。他奇迹般的将一盘散沙团结成战斗的集体,没有告密、没有反对、没有派系。

  4.维护。但是他并没有将斗争范围和程度扩大,而是反复将事态控制在逼退敌方的地步,除非对方真正运用无力。为了不扩大伤亡,他在非真实武力对抗胜利之后就下令停止一切抵抗。这与兰博式的泄愤报仇有着截然的区别。埃尔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教训对手、逼退对手,而不是私人恩怨,这是在最大程度上清除污垢维护国家秩序。

  5.国旗。国旗倒挂是行动成功的信号,吸引同伴前来救援;但通常倒挂国旗又是一阵侮辱国旗的行为;于是同一种行为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示意。这两种示意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具体接受哪种示意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格局。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埃尔文会倒挂国旗的时候,他却以正常的方式升旗。这里最后一次展示埃尔文的格局——国家信仰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个体的方便而改变它。

  总之这是一部身经百战抵御外侮的老干部发挥余热反击腐败干部的故事。它表明了老干部坚定的信仰、崇高的节操、正确的理论和精湛的技艺,他的英勇事迹将被国家永远铭记并激烈着后人不断前进。正是有了他们这一批批忠于国家无私奉献的领导,国家才会变得如此美好,明天才会更加灿烂!

  《最后的城堡》观后感(八):重返荣耀(帮忙码字这种事、)

  重返荣耀

  故事并不罕见,一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埃尔文由于较为严重的过错入狱,初入狱时受到的“关照”,让这位将军的未感到丝毫尊严上的伤害,当然,能屈能伸的成熟度还尚存,安全混完监狱生涯早日回家才是正经事。无奈监狱长官Winter 是个纸上谈兵又极度自卑的怯懦者,只因埃尔文将军一句一针见血的评判便怀恨在心。他日积月累的偏执管教方针所造就的变态监狱,也让底线充满弹性的埃尔文将军决定重抄旧业,势要攻占这最后的城堡——监狱。 以监狱为背景的电影并不少见,从人尽皆知是《肖申克救赎》,到成功将美剧带入中国的《越狱》,毫无尊严可言的监狱生活,无自由无自我,与世隔绝,所有的理智都会在一次次被迫做出绝对服从后消失殆尽,唯一的乐趣就是看着其他同类为了鸡毛蒜皮大打出手,越血腥越高潮。很难想象将一堆与人为恶的犯人聚集在一起会激发出怎样的非常态思维,电影初始在表现犯人间的相处模式时便简单粗暴的道出这群好战分子的对于武力的莫名崇拜。 相对的善遇见相对的恶,结局都不容乐观,内心脆弱虚张声势的掌权者,散沙一片残存尊严的犯人,本就对立却不公平的两派,若再碰上个情商有待提高的长官和一位个人魅力破表的领头人,好戏总会发生。电影前半部分的节奏在同类型电影里实属缓慢,娓娓道来了每个即将成为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前半段节奏慢的想一直快进,而后证明很多情节设计为故事的延续性做铺垫,怎奈铺垫时间过长,最后双方激烈的对战,也未能带来本该有的酣畅淋漓。 每个配角的性格尽量在这种缓慢中充实,唯唯诺诺结结巴巴的Aguilar,最后的牺牲也成为了两派爆发的根源。美国电影里永远不缺英雄,特别是独自一人摆平灾难的英雄,同样,美国电影里也不缺振奋人心的演讲,《独立日》和《2012世界末日》的总统发言,每次重复看到仍旧被激励的一身身起颤,《最后的城堡》中有埃尔文将军有两次演讲,一次是为纪念死去的Aguilar,一次是在食堂唤醒犯人尊严的演讲,两次演讲却很难引发观众共鸣,毕竟懂得军人那份尊严的老百姓毕竟还在少数,只能在每个渐渐直起腰杆的犯人脸上探寻那个对你我都太陌生的军人自豪感。

  最后,城堡终被愤怒的“恶人”们攻占,带着点视死如归的勇气,颇为讽刺的是,那块刻有死去的Aguilar名字的石头准确无误的击碎了Winter 长官的收藏品,一个除了装饰毫无其他用于的武器展示柜。与电影开始相呼应,他从未上过战场,他不懂得战争和死亡的真正含义。所以,就将武器还给战士们,顺便将尊严也还给他们,升着永远不允许颠倒的旗帜,重返荣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