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哺乳期的女人》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10篇

2022-03-13 12:4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10篇

  《哺乳期的女人》是一部由杨亚洲 / 杨博执导,余男 / 陶泽如 / 林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一):《哺乳期的女人》:意会终结者

  文/满囤儿

  如果你看完《哺乳期的女人》后有些地方没看懂,千万别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本片正应了那句老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并且本片达到了意会的至高境界,堪称意会领域的终结者,解读专家的噩梦。大量非写实的镜头,在本片中都有着很深的意会空间。每个人看过这些镜头,意会出的层次和角度可能也都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哺乳期的女人》其实是一部很好的交流契机。大家看过后,可以把自己意会到的东西进行分享,一起来拼凑出主创们的倾诉。

  还记得当初《见龙卸甲》上映后,无论是故事讲述还是角色塑造,都饱受诟病。可是当时一个朋友却力挺李仁港,他的理由是“李仁港的片子不是好电影,但是却非常电影。”他的意思是李仁港运用了大量的场面戏、动作戏、特效戏,并对造型、道具、武器进行了专门的设计,从而实现了视觉上强劲的冲击力,以至于观众即便不喜欢故事和人物,也会因为视觉上的新奇而想着“随便看一眼”。不过,这其实是对“电影化”的一个商业误解。《见龙卸甲》只是商业上的“非常电影”。谈到电影的定义、电影语言的历史形成,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其实《哺乳期的女人》可比李仁港的作品电影多了。

  杨亚洲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学导演的。他曾做过4年外科医生,后来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之后他才从做黄建新的副手开始转导演。也许是外来的身份,使得他对镜头语言的运用有着很清醒的认识。我们刚刚在荧屏上看了他导演的《嘿,老头!》,紧接着就在银幕上看到了他导演的这部《哺乳期的女人》。对比两部作品,我们会发现,他对电视语言和电影语言,都有着熟练的掌握,并且认知明确。

  在他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大都是直白的电视语言,即便是我丈母娘这样的观众都能捕捉每一处信息,绝不会滥用电影语言来装逼。同时,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意会的电影语言,即便是每年要看300多部电影的影迷和电影从业者,也无法捕捉100%的准确信息,绝不会用电视语言的狗血来敷衍了事。这是从电影以艺术为本性诞生之初所流传下来的语言,是尚未被金钱和娱乐所污染的电影语言。

  为了不破坏读者在观看本片时的意会体验,我不想介绍本片的故事梗概。同时也为了增加读者的意会体验,我却不得不介绍下本片的改编原著。原著是《推拿》作者毕飞宇的短篇小说,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毕飞宇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的境界,才为改编电影留下了如此多的意会空间。毕飞宇的“心灵叙事”结合杨亚洲的电影语言,《哺乳期的女人》看来又将是一位拿奖专业户哈。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二):哺乳期的女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杨亚洲导演的新片《哺乳期的女人》讲述了一个没有成年男人的货船上,爷孙俩面对一位不请自来的产妇,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产生的微妙变化。三个人在一段相“乳”以沫的日子里,感受着彼此莫名的吸引,久违的生命热力,欲念的滋长,并由此发出对老龄化现实社会的忧思。

  杨亚洲是一位非常神奇的导演,每每拍电视剧都能红遍大江南北,把具有现实关怀的通俗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就像《家有九凤》《浪漫的事》《八兄弟》和《嘿,老头》,也曾有电影版“贫嘴张大民”《没事偷着乐》这样效果不俗的市井喜剧,电影作品《泥鳅也是鱼》《美丽的大脚》《埋伏》虽然是煽情之作,其中也不乏很多接地气有生活的笑点笑料。这几年,他的前两部电影作品《大太阳》《最长的拥抱》都是带有强烈公益性质,前者立足抚慰512汶川地震的心理伤害,点起一颗代表生命信念的太阳,后者则关注残疾青年的尊严与梦想。而到了这部改编于毕飞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则把镜头指向了一并指向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哺乳期女性这三大群体,这样的三角人物关系,无异是要揭一揭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失衡问题,劳动力都漂往大城市,老、妇、孺被留在原地,他们的生存处境,心理处境,都需要全社会来认真对待了。

  原著小说篇幅不长,曾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少妇之间的意识暧昧,彼此之间莫名的那种吸引,文字有点意识流,并不是特别直白,读起来感觉作者还是比较尊重人性。

  从小说到电影,导演把故事换了一个节构,男孩吃奶的情节被保留,对妇人的渴望情绪也全盘保留,但改造成了一种因为缺失母爱而产生的吃奶欲,七八岁的男孩,从来没有在母体上亲口吸过奶,那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相信换成任何一个少妇,也愿意成全这个孩子。和原著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孩子的爷爷也被少妇的到来改变了,老人原本有一个可以促使老树开新芽的追求对象,但是少妇的到来,搅乱了他对生活的控制力,急切希望旺旺长大成人可以继承货船,犹豫是否向饰演敬老院阿姨的邬君梅老师表白,把对旺旺妈的怀念和痛恨转嫁给少妇,多重心理和前期老年痴呆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老戏骨陶泽如把这个人物演绎得如痴如醉。

  很简单的人物结构,老妇孺三个核心角色,加邬君梅一共四个主要角色,但他们遇在一起,却产生了掀起整个现实世界的惊涛骇浪。

  老人,就和他的货船一样,破旧不堪,行将退役,仿佛随时就能倒在那遍野的油菜花里,而孩子,奔跑如风,无所畏惧,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属在哪里,缺少母爱的他,对女人的乳房和婴儿,对老母亲和鸡蛋,有着一种别致的理解,而这份心灵的缺憾,正是这一代留守儿童的整体缩影。少妇则喻意更加神秘,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闯入者”,观众可以有无限种联想,私奔,逃亡,流浪,自暴自弃,在这里,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是用丰乳红唇,以及沉默和顽固,满足爷孙俩对一个年轻女性的所有想象。

  《哺乳期的女人》意在关怀青壮年流失后的老、妇、孺,其核心参照物其实还是女性,对余男饰演的少妇,影片用一种唯美、朦胧、疏离的画面,表现出油画般的圣洁的感觉,由此表达对母性的向往和尊崇。

  老人终究要老去,男孩终究要长大,在每个人不可停驻的人生中,吃过很多食物,唯有乳汁的滋味是不可替代的。古人有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生存这件事上,我们需要多敞开一点胸怀,给那些老人和孩子多一点关爱,吃过的乳,养过的人,怎能相忘于江湖。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三):《哺乳期的女人》:不忍触碰的现实

  影片有一个足以令一部分人想入非非的名字,但不要误会,这是一部拿到龙标,且已公映的电影,影片的镜头,也远没有达到分级片的程度。故事改编自毕飞宇早期同名短篇小说,原著试图通过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探索某种人性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原生态潜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打开男孩心房,同时又以少妇特有的母性温情缓缓地收拢一切,故事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朦胧美,且始终未被作者的笔尖点破。

  文字本就是抽象表达,到了杨亚洲的镜像下,却是具体可视的。看得出导演对毕飞宇的心灵叙事有着某种共频,所以改造影像多有这种表达的印记。影片大量晃动的镜头,角色面孔明暗对比分明,涉及哺乳和性意识的镜头又极具朦胧感。

  在原著小说中,七岁男孩旺旺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非常渴望得到母爱,对面喂奶的惠嫂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激起了他对母爱的冲动,竟然趁惠嫂不注意咬了她的乳房,此事在镇上引起轩然大波,出于对旺旺的怜爱,惠嫂让旺旺来吃奶,却遭到了旺旺的拒绝。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当我们以为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已经很幸福时,其实忽视了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

  原著毕竟是个短篇,体量有限,且发表于90年代,留守问题也不像现在这般尖锐。故事到了杨亚洲手里,手术在所难免。电影中,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原先一直在一条船上平静生活,由于一个临盆女人的到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船只,像是一个孤岛,意在更加简单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产妇的到来,一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块。

  影片由演技派的余男、陶泽如和邬君梅领衔,为影片的表演和艺术追求夯实基础。相比原著,电影并未一位追求孩子的恋母情结,只是尽可能多地借着孩子的视角,洞悉着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世态,影片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因天性的禁锢和母子亲情剥离而陷入的惶恐与不安。如果没有少妇的出现,真不敢想象当老人阿尔兹海默症爆发,爷孙的生活会沉入怎样的深渊。导演虽善良地让萍水相逢的妇人与爷孙抱团取暖,但对亲情割裂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投下的茫然与未知的阴影,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和我们的大多数一样,都看不到出路与未来,所不同的是,杨亚洲选择了以电影的方式聚焦我们现实的困惑,而我们选择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毕宇飞的原著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杨亚洲的电影也斩获了第37届蒙特利尔电影节艺术创新奖,然与奖状对应的却是当下人对现实的冷漠与逃遁。同样是毕宇飞原著改编的《推拿》去年拿奖拿到手软,各路好评和力挺如潮,却最终未兑换出对等的市场回报。前阵子王小帅的《闯入者》更惨,首映日仅获得0.8%的排片,后在各路好评和呼吁的推动下才勉强增至3个点。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无视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年轻人似乎并不愿意在电影院里触碰柔软的现实,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选择更加轻松的商业大片来逃离现实的困惑。不敢面对现实,是现代人普遍的心态,但麻醉和逃离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当我们正视现实,勇于像杨亚洲、王小帅、娄烨和贾樟柯等导演作品那样去解析现实,现实的阴郁才可能被光芒照耀,现实才可能变得阳光和美好。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四):《谁欠一个家》

  《谁欠一个家》

  ——解析《哺乳期的女人》

  沙鹰

  一 、初遇

  电影刚开始,在一个很普通的村庄,一个老人领着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儿,从村妇的招呼调侃中匆匆走向晨雾的尽头。小男孩儿叫做旺旺,旺旺的爷爷就是旺爷。

  旺爷是个老船夫,他靠着一条机动破船,从村里的水道开到县城,帮养老院带点儿东西,更重要的是讨养老所的贝贝所长开心。试想一下,为什么一个50多岁的农村老人还在做着风流倜傥的事?或许是因为他没有家。

  十岁左右的旺旺由爷爷带大,因为他没有爸妈。爸爸?不知道。妈妈?在意大利,是旺旺自己说的。旺旺不用去上学,他要开船,还养了一只自己的鸡,等着母鸡孵小。其他小孩子该有的欢笑,旺旺没有。

  就这样,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在乡邻的闲言碎语中生活,除了有些艰辛,似乎没有什么不同。直到有天半夜他们遇到一个女人。

  女人怀着孕,肚子很大,脸色很苍白,躲在他们的船舱里。离开船舵的旺旺撞见了女人被吓个半死,船撞上了岸,大家被摔得七荤八素,掉进水里的旺爷一边抢救他睡觉的单人小沙发一边大骂旺旺个不听话的小混球,白白开了这么些年船。受到撞击的女人马上就要生了,旺爷和旺旺被关在船舱外面,光影绰绰,电影配以悠暗的旋律,他们惊恐,期待,好奇?或许都没有,在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一个小孩儿诞生了。

  镜头切换,天亮了,船被搁浅在一大片油菜地边,女人提着她视之为宝贝的箱子穿梭在金黄的油菜地里,没有带孩子。

  孩子在船舱里哇哇大哭,旺爷追了出来,旺旺也追了出来,女人被劫住了,被旺爷要求回去喂孩子,女人看着窗外发呆,孩子被饿得一直哭。旺爷用喂养旺旺时候的法子喂这个小孩儿,这个很倔强的老头哼哼着说:“旺旺呀,你小时候没妈喂你奶,,我就是用这个喂大你的。”旺旺看着爷爷做的一切,而此时女人还在看着窗外,阳光里她的轮廓闪着光亮,身上却是灰暗的衣服。

  情节发展到这里,所有的出场人物基本都已到齐,各个人物的角色都定位分明,此时三个主角已经相遇并且发生了矛盾,处在对立的状态,这个新生的孩子成为了情节的核心。没有依靠的老人,没有父母的孩子,没有丈夫的女人,这三个人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们都没有依靠,在这条破船上,对峙着,活着。

  二、人物简析

  旺爷是个久历风霜的老人,他收留了女人,出于最基本的人性,他要女人喂养她自己的孩子,提醒她月底里要注意这个那个的;旺旺从小就没有妈妈,对女人很好奇,对有了孩子的女人更是好奇,他一直默默地观察着她,或许从她身上联想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甚至为什么不要自己了,就像她不想喂养自己的孩子,独自一人离开。当然,或许他什么都没有想,只是影片里小小年纪的旺旺满眼神里都是好奇;这个女人,为什么挺着大肚子出现在旺爷的船里?她的丈夫呢?为什么生了孩子就要跑而不去喂养呢?女人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谜团,冲击着孤寡爷孙的生活。

  (一)哺乳期的女人

  脯乳期,是指雌性哺乳动物妊娠之后的生理期,用自己的奶水喂养自己的下一代。影片中的女人就处于这样的生理期。她做出反常的行动,不去遵循人的生物生理本性,而是执着的反其道而行之,胸部忍受奶水的胀痛,心里也要被孩子的哭声所折磨,她终究还是屈从了,默默地抱过孩子,喂奶。镜头表现的是旺爷和旺旺看着窗幔后面的影子,白亮的阳光洒满了她们母子所在的空间,婀娜的身影,孩子吮吸的声音,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画面,在此时显得无比神圣,美好,难得。旺旺看得痴了,旺爷也是。此时此刻,这个女人才算的上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母亲,通过哺育她的孩子,她的内心肯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用旺爷的一句话来说:“喂奶的女人如果没有孩子是会疯的!”她原来的想要抛弃这个孩子念头彻底没有了,她开始享受去做为一个母亲。

  接下来是这样“一家人”开始了一段平凡的乡村生活,他们依然还是住在搁浅在油菜花盛开的地里。旺旺终于去上了学,放学铃声一响便跳窗户奔回家里,粘在女人身边;旺爷依然去养老院找他的老情人贝贝所长,送给她想要的戒指;女人洗洗衣服喂喂孩子,俨然一个母亲的姿态。看起来,他们似乎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只是没有男人而已。影片到这里似乎准备走温情路线了,可是转念一想,原来他们都是缺失依靠的一群人,偶然相遇,生活真能这样继续下去么?旺爷带着刚满月的小孩儿去看九,这是中国的一个习俗,预测孩子将来能干什么。车水马龙的路上,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病的老人举着一个婴儿在左看右看,嘴里念叨着各种祝福的话语,却看得人心惊胆战,不得不怀疑旺爷是不是犯病了,还好不是。贝贝所长看到了这一幕,把他们带走了,而此时的女人因为找不到孩子正在奔溃的边缘,质问刚放学回来的旺旺,旺旺挨了打却解释不清,便转身从高高的甲板上跳了下来,女人紧跟着他也跳了下来,这里这个镜头用的是仰拍,两人的跳带着疯狂,带着不顾一切,看得人心紧张。旺旺是跑去找孩子了,女人摔在泥地里起不来了。天黑沉沉的,机灵的旺旺趁着旺爷和贝贝说话的空挡偷偷抱走了孩子,他似乎隐约听到贝贝让爷爷报警之类的。回到船边,女人还在在泥地里做着,旺旺把孩子递给他,孩子一动不动,女人紧张地拍了拍孩子,依然不动不不哭闹,难道孩子死了?观众大概看的揪心,影片中的女人是惊恐,旺旺是错愕。突然雷响,孩子一下子哭了起来,女人和旺旺都笑了,要知道,这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没有特意表现他的哭,这两次哭也能看出来女人对孩子态度的鲜明改变。女人抢一般抱过孩子,给了旺旺一巴掌,这一巴掌并不重,毕竟旺旺跟她已经有感情了,她此时对待旺旺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一巴掌更像是自己的孩子淘气犯了错给的小惩罚。之后剧情开始推向高潮,村子里的妇女是消息最灵通的,她们知道旺旺爷孙俩家里竟然住了一个外来的女人,这可把她们的八卦“正义”之魂点燃了,深夜,他们拿着手电筒团团围住旺爷的家,吵闹着,喧嚣着,逼迫着。电影在这里情节表现的非常晦涩,女人为什么突然让旺旺吃她的奶,甚至让他咬她,而外面是十面围城,女人披着一条毯子就跑了出去,半裸的身躯曝露在大家的灯光之下,女人表现的是仓皇失措,注意这里仅仅是表现。之后警察来了,女人收拾好一切,以为警察要抓的是自己,却错过她带走了旺爷。旺旺似乎是明白的,他不吃不喝,大吼着让女人去告诉警察把旺爷放出来,女人沉默了,最后温柔又牢牢的抱住旺旺,告诉旺旺:“好,我去。但是你爷爷说了,我要是去了,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旺旺是个极度渴望母亲温暖的孩子,女人这一举动让旺旺彻底失措了,他也回抱住女人,默认了不让女人去警局了。这里女人的一切行动可以归结为“恩将仇报”,在前面已经讲过女人是没有丈夫的,而且影片也有几分钟的情节表明女人是别人的情妇,并且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男人已经结婚了,他的男人已经死了,她一直宝贝的箱子就是装着他男人的骨灰,知道真相后就再也不用宝贝了,洒了。女人剩下的只是她的孩子,现在在她心目中孩子就是一切,她流落在异乡,是要被送进收容所的,她才不能,所以她策划了这一出戏,她知道旺旺很渴望能吃到母亲的奶水,便利用旺旺在自己的胸口留下伤痕,暴露在大厅广众之下,任何正常的想法,都觉得是旺爷这个老单身汉怪诱了良家妇女吧,所以旺爷被带走了,旺旺骂女人是个骗子。由于电影是由一个个不连贯的镜头表现出来了,有些情节显得不连贯,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其实这些都是要靠观众自己用生活常理去推测,理解。比如女人为什么不会被警察调查?谁说没有了,镜头没有表现并不代表没有发生,也许正是女人的言论把罪恶指向旺爷,她自己才会没事,后来她便带着孩子离开了,或者是警察把她们护送走了呢。类似不连贯的镜头之外的情节都需要观众自己去想想,其它的不再多说。

  在这里主要分析这个女人的形象心理,她是处在哺乳期的女人,没有丈夫没有家,她要保护她的孩子,所以这一个中心让女人逼迫自己走上了罪恶的道路,她首先是一个母亲才是一个人,当所有的东西一旦和她的孩子有了冲突,她会决绝地把自己变成最不想成为的恶魔,伤害自己最不想伤害的人,更何况是救了自己的恩人。而造成这一畸形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她缺少应有的家,缺少给他庇护的男人。

  (二)养鸡的旺旺

  旺旺是个孩子,是个从没有吃过自己妈妈奶的孩子,是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孩子,是个对异性特别陌生的孩子,这样的成长经历导致旺旺是个极度缺乏母爱,对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陌生,好奇,渴望。女人出现在旺旺的生活里,旺旺一开始是吓了一跳,接着是表现出好奇心,看到女人喂奶之后又是极为感兴趣,这些都与旺旺的心理特质息息相关的。电影里有个有趣的情节,旺旺悉心饲养着一只老母鸡,他还很开心的拿给女人看,并说道,“它也要孵小鸡了。”当旺爷把鸡蛋煮了拿给女人补身体时,旺旺非常愤怒,他大吼着:“这是我的蛋,我的蛋!”抱着母鸡跑走了。这是这个灰暗色调的电影中唯一一个稍显有趣的情节,旺旺为什么对这只鸡和鸡蛋那么上心呢?他最亲的爷爷煮了他的鸡蛋他怎么会生那么大的气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二:一是小孩子都有自己的占有欲,这只鸡是他的东西,其他人没经过他的同意就动了他的东西这当然不可以,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在自己东西的归属权上就是霸道性;二是,他为什么养一只母鸡?家境贫困,蛋为什么不吃?他说过这只母鸡也要孵小鸡了,是期待兴奋的语气。他为什么期望小鸡出生?有人或许会说,这个小孩儿不简单,,小小年纪就知道蛋生鸡,鸡生蛋,从而就能获得更大的效益,指不定就这样发家致富,成为新一代养殖大亨。随口调侃一下而已,或许旺旺真的有这样的商业才能,我对这样的分析不予评论。在我看来,旺旺养鸡主要是他潜意识就对鸡怎样生小鸡,母鸡和小鸡之间是怎样的生活联系感兴趣,换句话说,他对母子关系感兴趣。而造成他这个奇特的兴趣的原因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心理特质,前文已经说过。也许你会反驳说,为什么偏偏养了一只母鸡?而不是其它的动物?其实从这一目的来讲,换成什么动物都无所谓,只要是能满足他这一欲望的,生活条件允许他能养的起的,比如猪狗之类的家畜,只是在影片里恰好选择了鸡这一符号来表现,这便是是艺术表现的需要,在中国文化里,母鸡体现着生育这一含义,比如,如果媳妇不生孩子就会被指责为“不下蛋的母鸡”。

  (三)旺爷与贝贝

  这是一对儿夕阳情人,旺爷没有媳妇,而我猜想他是终身没娶,所以他是没有儿女,一是因为旺爷从来没有提到过旺旺的父亲,若是亲孙子,怎么可能不提自己的儿子呢?二是,他知道自己患有老年痴呆时候,把政府的人叫来,说是自己养不动旺旺了,该政府来养了,暗示旺旺是个孤儿;三是,生气的旺旺大喊,“他不是我的爷爷,他是所有孩子的爷爷。”这些都表明了旺旺是他收养那个所谓去意大利的旺旺妈的孩子,也就是说旺旺是被遗弃的孩子,他和女人刚生下的那个孩子面临过相同的遭遇,只是从没喂过他奶的母亲彻底抛弃了他,而影片中的女人接受了自己的孩子并萌发了母爱的天性,这是影片中一个隐含的对比,也是旺旺这类小孩儿的悲剧再循环。不过,这些表现出,这个老船夫仁爱的一面,他有着劳动者那种最淳朴的善良,对旺旺如此,对那个陌生的女人也是,关于他和养老院所长贝贝的夕阳情,算是一个有魅力的单身汉的超正常情感。

  对于不在同一水平的这两个人,他们俩能产生爱情让我不太能理解,可能与我涉事未深,年纪太轻有关。不过在旺爷与贝贝的交往中,旺爷的人物性格更加丰满鲜活了,他不仅仅是个朴实善良的老人,他也有人应有的爱情追求,尽管没结婚,他也是有爱的女人的,对贝贝是言听计从,讨她欢心。最打动人的一幕是,旺爷和贝贝终于召见亲朋好友们在一起时,他给贝贝戴戒指,由于是老年痴呆的前期,手一直哆嗦怎么都戴不上,急的他满头大汗,他却还要固执的给贝贝戴。贝贝是最典型的女人,她喜欢向自己的男人撒娇,喜欢钻戒,有女人必须的虚荣心,对于自己的爱情,她也经得起长跑。当朋友到来时,她只得匆忙夺过戒指自己给自己戴上,她不想让大家看到自己对象的弱点吧。可是对于旺爷,他感到的是灰心无力,对自己身体变差的颓然。会幸福么?大概会吧。

  三 、再见

  关于这个故事的结局,算是美好的。女人带着她的孩子回来了,找到旺旺和旺爷,想说一句对不起。此时的旺旺俨然已经能够照顾自己和爷爷了,再见到女人的他还是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冷语相向。女人去见了旺爷,旺爷却笑了,虽然旺爷病的很重,脑子也不清楚,但此时他却宽容的接受了女人,女人也笑了,是长久的内疚终于释然,是对旺爷的感激,是所受一切艰苦之后被拯救的愉悦,然后,这三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阳光在不远处,他们还在阴影里,似乎这样的拥抱就可以给彼此一些温暖,那是他们一直都最需要的依靠。

  电影的主题是为了告诉人们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独自养育孩子的妈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通过影片中三个人的故事,我们能否察觉到他们缺失了什么?我们能否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境况?我们能否看出他们的心理变化?电影是在单纯的表现,而观众是用自己的眼睛的心理去观看和思考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一部优秀作品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带给人们的思考也是无穷的,我只是表达了我自己的一种见解,然而,应该不只如此。

  2015年9月20日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五):《哺乳期的女人》:够狠够猛够味的余男

  《哺乳期的女人》:够狠够猛够味的余男

  中岛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它应该像87年电影《红高粱》一样火,它甚至可以超过《红高粱》。但是在今天多元化的电影时代,如果我们不细心来寻找,或者你可能把一部绝好的电影错过。错过了,就不再有。

  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如果我们体味不到这样生命深处的某种相似的疼痛感,就不会珍惜这份所拥有过的情感,甚至感受不到这份经历与成长,因此也会丧失一种信念。

  我们也曾经热爱与拥有过这样的生活与体味过这样的挣扎,但却因为忽略而遗憾丢掉了这份记忆。

  电影中的三位演员余男、陶泽如、林浩所表演的主人公都非常的突出,尽善尽美,每个人都能够最大程度的来表达与演绎着另一个“自己”,尽管没有华丽堂皇的场面铺陈,但其“天然性”的朴素,更让他们身体里的艺术细胞突发的绽放,这样的绽放,几乎光彩夺目,并且充满了爆发力。艺术表演的成功就在于有这样的爆发力。

  余男在电影中的表演,最为出色,可以用够猛、够狠,够大胆来形容她表演的力度,而且,电影从她开始出现,就为电影的张力打开了空间。

  这位在电影里一直没有名字的女人,却有着二奶的经历,她的孩子从出生就注定了没有了父亲,而旺旺(林浩饰演)也一样,从出生就没有父母爱,却在他10岁之后,“送”来了母亲的味道,女人的那份灼热的身体。

  “我不知道你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这是陶泽如(饰演王爷爷)说的一句台词,电影中,我们一直无法知道余男(饰演临产的女人)怎么来到了旺旺爷爷的船舱里,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但整部电影的构成与演员出色的表演却可以让这些细节忽略不计。

  我不知道余男是否有过哺乳期的经历,但是她所能够给我们呈现来的哺乳期的女人,却是毋庸置疑的逼真,生猛与疼痛,特别是具有身体线条型视觉,使女人与影像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电影中,简单却又复杂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杨亚洲导演的艺术诉求,这成为电影与观众共同需要心智来开启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大门,毫无疑问,杨亚洲在中国传统的电影艺术中,添加着他的那份热火,为电影制作提供着各种可能。

  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艺术决不应该和现实一样,和现实毫无二致是不可能体现出艺术的”。

  而我们在观看电影《哺乳期的女人》的过程中,就是在逼真的生活之内,体味着不同的艺术感受,而余男、陶泽如、林浩的表演让电影的骨头有了“血肉”。

  电影还在于那种新鲜的民俗,尽管这样不足取的“民俗”在伤害着这位母亲、伤害着旺旺的爷爷,甚至也伤害了年少的林浩的身心,但这样场景与状态的出现,似乎为电影《哺乳期的女人》增加了视觉上的审美效果。我不知道其“民俗”是否与上海周边有关系,或者与福建当地“民俗”有关,但是,它确实打破了电影在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维度上的制约,让电影的欣赏与享受成分更突出。

  《哺乳期的女人》是部好电影,余男、林浩、陶泽如都是好演员。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六):《哺乳期的女人》:女人,留守儿童,心酸的现实!

  在当代的汹涌澎拜发展的电影大潮中,不少导演选择了随波逐流,放下了自我的特色而在商业类型片中迷失了自己,但也有一些导演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特色与时代使命,比如杨亚洲,他的电视剧作品《空镜子》聚焦于人到中年时的情感、生活的困境,带出浓郁的人文关怀,而电影作品《没事偷着乐》、《泥鳅也是鱼》等则关注社会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得成为国产电影的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而他的新作《哺乳期的女人》依然继续着自己的风格题材特色,通过一个独居老人、一个留守儿童及一个离家妇女的关系变迁,折射出微妙的人性,并杂糅了人文化的社会关怀。

  跟去年叫好叫座的《推拿》一样,影片《哺乳期的女人》源自于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只不过《哺乳期的女人》的原著是短篇小说。较之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篇幅较有限,但也为影视剧改编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而较之原著,电影版的《哺乳期的女人》最主要是将原本是住在旺旺、旺爷家对面的惠嫂,改变为旺旺在船上无意中发现的临产孕妇,这点使得原本有些熟悉的邻里关系,变成了一种更加普遍的普通人关系,而在原著中主要是生活在断桥镇的石巷边的旺旺,则跟随着爷爷长期的生活在船上(这点也与原著中旺旺的父母一直过着水上谋生的日子相呼应),而惠嫂,则成为了旺旺在船上遇到的、一直不肯说出她的名字、来历的女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着重于旺旺眼中的“世界”,乡下的金黄色的黄菜花开的景观,与他跟随着爷爷来到城里时的陌生人流、嘈杂环境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一再的通过旺旺的奔跑表现出他在乡下时的自由自在,而他与陌生女人的关系,则延续了小说里的“看”——先是在船上的无意中发现了躲在船舱的她而惊呆的看着,后来在她生产时隔着窗户窥望,还有后来在远处的无助的张望等,将一个儿童对于母亲、母爱的渴望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点也较之原著小说更突出了留守儿童对于母爱的渴望,在原著中,旺旺的父亲母亲在每年的春节时都会回家一趟,平日时则是不断的寄钱让旺旺过上不愁衣穿零食的生活,而在影片中旺旺的母亲则彻底的缺席(先是通过旺旺的台词说母亲离家去了巴黎,后来暗示已经身故),旺旺对于母爱的渴望与期翼,则转移到陌生的女人身上,眼神里无不倾诉着对于母亲的期待。

  这些也让影片有别于大部分的国产商业片(包括一些以普通小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更何况影片里还有形无形的带出了对于孤寡老人的关怀、对于流言蜚语的批判等。影片在创作时,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孤寡老人的问题都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毕飞宇写作这篇短篇小说时,而杨亚洲则将社会现实与个人的思考融入在影片的叙事脉络中,包括影片新增加的、由邬君梅扮演的养老院医生这个人物,而呈现出对于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

  中国电影并不缺乏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作品,但较为缺乏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作品,相比于近期的滥竽充数的都市爱情片,杨亚洲的《哺乳期的女人》一方面是以儿童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周围的人与事,另一方面也夹杂着对于儿童、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关怀。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七):《哺乳期的女人》:挣脱人性的枷锁

  《哺乳期的女人》是一部尴尬的电影。如果你只是冲着名字和明星观影,极有可能与这部佳作擦肩而过。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电影作品,《哺乳期的女人》让观众有切身的痛楚感——这种感觉来源于电影本身,也来源于影片对现实的投射,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村妇女,作为三个弱势群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矛盾才令人格外深刻。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话题逐渐暴露在媒体之下。父母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孩子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心中却无比渴望父母的爱。留守儿童旺旺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但影片中,导演将他的软弱刻画得更加赤裸裸,对他而言,惠嫂的母乳所代表的更多是母亲的形象,便情不自禁做出一些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荒唐事件。在这个看似情节简单的故事里中,旺旺对母亲亲情的渴望刺痛着观众的心,看似荒诞的事件背后,却折射着快速发展的社会底下,那些孤独的留守儿童生活的苦楚与寂寞。

  与旺旺所相对立的形象,惠嫂,则是以温情的方式存在。诚然,旺旺冲动之下做出“咬乳头”的事儿,在相对封闭的农村即将引发轩然大波。身为一个同样孤苦伶仃的女性角色,她所代表的母亲形象却让整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意义。惠嫂对旺旺的谅解,实际上是母亲对孩子的谅解,虽然她自己对未来无望,也无法分辨自己错综复杂的感情,但正是因为这种博大的爱,旺旺与惠嫂有了互相谅解的机会。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余男所有戏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场,她所扮演的惠嫂质朴简单,将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美诠释得动容。

  这是关于人性善与恶的搏斗。正如标题所言,这是一部关于挣脱人性枷锁的电影。对旺旺来说,这是一个留守儿童对母爱的渴望,对惠嫂来说,这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大爱,但对于村里的其他人,尤其是旺旺的爷爷,这却是无法跨越的枷锁。或许对小孩来说,这是一个单纯的举动,但对爷爷而言,这是令人震惊不耻的事,旺旺需要得到惩罚。或许对故事里的人而言,这只是一顿打一顿骂的情节,但联想到现实,这却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

  诚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去往城市。《哺乳期的女人》中的三个人,恰恰代表了城市化路上被遗弃的三种角色,他们软弱无力却渴望关怀,向世界发出愤怒的呼喊。他们并没有错,却被孤独折磨得辗转难眠,或许这个故事会带给我们一些启发,究竟何去何从,是否金钱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这才是导演所想表达的真正目的。摆脱人性的枷锁,去发掘人性的美好,一针见血的时刻许多,如何用心中的温柔去学会和世界谅解,才是我们观影的最大需求。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八):儿子与情人

  断桥村是很少发生事情的,人们被挤在忙碌的生活里,越来越难以相信那些需要长久等待的东西。旺旺在等自己的妈妈,也许下一个油菜花再开的时候妈妈就会不远万里从意大利回来。旺旺爷爷急于和村里医疗所里的贝贝医生确定一段关系,老年痴呆症是他生命里提前的截点,旺旺还没长大,需要成年人的照顾。可是就在旺旺爷爷开着船去上海帮医疗所里的老人购买日常用品的时候,一个临产的女人的意外闯入,打破了旺旺爷爷所有的计划,断桥村的油菜花在那一年开得极好。就在一切发生转折的那一夜,女人诞下了一个孩子。生育孩子的过程也许是矛盾痛苦的,女人反复拉上铁门却又不住地叫喊着“帮帮我”,她恐惧又无助,想要生育又欲逃离。女人与母亲的角色好像是在一瞬间之内完成的,女人面对着即将进入的角色不知所措。在旺旺和旺爷的反复阻挠下,女人渐渐接受了“母亲”这个身份的突然降临。然而这个身份的突然降临,对于旺旺而言,成了儿童眼前的一团迷雾。他渴求着母亲乳汁的滋润,可是面对这样一个亲近且亲密的不同性别,旺旺迷茫了自己。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是确证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可是,这个母亲的突然到访又让旺旺意识到这不单单是一个母亲,更像是一个女人。

  旺旺的执拗成全了他母亲的存在,他守护着自己身边的母鸡,他守护者母鸡下的蛋,他欲保护一段母子的关系,即使自己不能得到。他拒绝穿上与“孝服”同音的“校服”,母亲的存在成了他强烈的渴望。如果说父亲的存在已经被旺爷所替代,那么“母亲”这样一个抽象的词汇保有了旺旺全部的希望。一个女人的突然闯入,对于旺旺而言,他先看到了一个母亲,而后发现了一个女人。早先迟迟未来的“俄狄浦斯情结”被强烈的激发了出来,他开始意识到皮箱的存在,意识到口红的存在,意识到情人的存在。乳汁成了他全部欲望的开始,他隔着玻璃看着他一直所渴望哺育他的人儿,所有的情感被克制在玻璃的另一边。他观察着这个距离她最近的女人,他想起了爷爷将女人比作酒,他欲罢不能,儿童还未建立起对于社会角色、性别关系的认可,他在这样尬尴的关系里漂浮着,任由着自己的欲望发展。

  电影中出现了诸多的隐喻。比如在田野上飞奔的旺旺却被稻草人拦住,显然电影开头导演留下了一个问题,却在电影结尾解开了这个谜题,旺旺冲着稻草人会心一笑。他们其实都在“留守”,稻草人留在田野中守望田野,而旺旺被父母抛弃在断桥村,等待着一个母亲的到来。他们的命运何其相似,像是一圈又一圈的轮回。女人所诞下的那个女孩儿,两年后坐在母亲的皮箱上,留着和母亲相似的发型,多像是命运的暗示。旺爷为了赢得贝贝的心在上海买下的那一枚钻戒,成了旺爷生命里永远的遗憾,患病之后,旺爷只有看着带在手上的钻戒才能够安心吃饭。而断桥村的人们在田野里戏谑爷孙俩,将他们的衣服扒光,爷孙俩在田野上奔跑逃离着,但不久之后他们又穿上了原先的衣服。我想,也许是他们对以往生活的一种认可。衣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他们的生活,即使扒去了衣服,可是他们还是要回到他们生活中。这里也不难看出弱势群体在面对整个庞大社会时的无力感,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有太多敏感的触角,也许作为弱势群体其所要面对的更多,而这些强烈、克制却又私密的情绪,成了弱势群体的难以发声的一种无奈。

  电影以毕飞宇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为背景,关注“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大社会问题。在一批又一批的城乡中青年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工作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老人与儿童面对着无人照顾的问题。上一部毕飞宇先生被改编为电影的作品——《推拿》——也关注着弱势群体。电影将我们先前一直存在的盲区照亮,也许在我们试图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只是一昧简单地看到了这一现象,可是面对这一现象的解决和其内心的关怀却一直被我们所忽略。就像电影本身,看起来似乎是在探讨一个生育后的母亲,但更深层次的是在对性别关系的一次探讨。包括电影名本身《一个哺乳期的女人》,更多强调了女性这个性别本身,而非母亲这样一个社会角色。当每个人脱下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多进入到的是性别所带来的内心体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性别,性别本身又赋予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和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演对于个体关怀的一次尝试,试图打破长时期以来宏观的叙述模式,而将碎片化的生活拼贴到银幕之上,把那些曾经被我们遗漏的问题的纹路清晰的展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

  整部的电影高潮,因为“咬我”这个两个字而将之前的情绪推到了最大化。性别关系所导致的社会关系错位因此而无比明显,在那个惊慌的夜晚里,旺旺面临着长久迷茫里最大的一次冲击。旺旺面临着“情人”和“儿子”的角色转换时不知所措,可他又无法掩盖内心一直以来呼喊着的欲望。而这,或多或少带有的悲剧色彩,像礼花一般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炸开。这种急转直下的故事发展,却将观众的情绪推到了最高点。当我看到余男所扮演的女人在电影最后拥抱着旺爷与旺旺时,不禁觉得这是导演在凛冽的寒风中给观众们递上的一口热汤,哪怕这口汤之于每一个观众都不是最满意的,可是这样善意的温情却缓和了我的情绪。

  温情这种东西,有时候在凛冽的寒风中才能有最透彻的体验。母乳,对于初生的孩子的而言,是生命里最初的一眼泉。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九):没有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

  表达过于直白,没有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余男痛苦的待产,男孩的惊恐表情到位,孩子生下后,男孩笑了,非常假,这里就不探讨男孩的心理了,就是有点央视广告片的感觉。男孩渴望母爱表达的太露骨,太直接,直接到就不用拍这个电影了,打一行字幕,留守孩子迫切需要母爱就可以完事了。另外余男问男孩,想妈妈吗?男孩没有回答,这个场景把握到位。因为爷爷已经看透,要么去找妈妈,要么就忘了妈妈。男孩为啥没有回答,这样就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了,我认为男孩确实想妈妈,但也放不下爷爷。还有爷爷吞戒指那一段,很打动人!能体会到男孩对爷爷的深情!总的,这部电影有亮点,但还是较差。

  《哺乳期的女人》影评(十):《哺乳期的女人》:一部电影总该留下点什么

  谈起毕飞宇,喜欢文学的朋友对他感觉一定不陌生,曾经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的他,是当代优秀的小说家。那么提到小说,就不得不提影视,在如今这个时代,小说总能跟影视挂钩,强IP改编成影视剧是一种趋势,而毕飞宇的作品顺其自然也被卷入其中,《哺乳期的女人》是他非常人性化的一部作品,把视角定格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主题上,题材现实,总能发人深省。

  毕飞宇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不是第一次,之前的一部作品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那就是《推拿》,由娄烨导演并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的一部佳作,毕飞宇总是能把这些弱势群体不断放大,放到我们的眼界中,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一部作品的影响力,让你脱离新闻联播,真正全面的认识这个世界。总说一部电影该留下点什么,好莱坞大片为你带去了感官刺激,喜剧为你带去欢乐,而这类电影,则值得你去深深思考。

  电影的主人公是由金鸡奖影帝陶泽如和影后余男饰演,这两个人的演技可以让你深切的感受到什么叫戏入骨髓。陶泽如饰演的旺爷将一个淳朴的船农形象饰演的很细致,无论是举手投足,还是一颦一笑,从他得知自己身患老年痴呆症之后,开始演技大爆发。余男本身的迷离的眼神和性感的厚嘴唇就是让人冲动的砝码,冷艳是她的特征,而在母爱上的阐释,她拿捏的也很精确,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把一个哺乳期的女人饰演的很具有故事性。老人女人都有了,剩下的就只有孩子,从看到旺旺这个孩子的第一眼,我就知道他曾经是汶川地震的英勇少年,没想到这几年都长这么大了,我一直不支持好好的孩子经过一场灾难后逐渐步入娱乐圈,所以观影时一直带有主观色彩,演技虽真实,但不过多评价。

  电影自始至终没有交代余男饰演角色的名字,最后字幕的演员表里出现的都是“女人”,其实里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社会现实的群体,旺爷代表了空巢老人,旺旺代表了留守儿童,而余男则代表了留守的哺乳期妇女。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可能觉得这三类人离我们很遥远,但他们真实且存在着。怎样解决每一个人遗留下的问题,是个难题,也是我们一直取药思索的事。

  说实话,越是这种反应社会现实、比较深沉的电影,越是不会受市场的待见,这是爆米花市场所必然存在的现象,像最近的《闯入者》就已然碰过壁,但我们确实需要这类电影的存在,需要像贾樟柯、王小帅之流去拍更多更深刻的电影,需要这些人去点醒我们生活之外到底还有什么,需要这些作品去升华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

  (文/柯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