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童》观后感精选10篇
《恶童》是一部由迈克尔·艾里亚斯执导,二宫和也 / 苍井优 / 伊势谷友介主演的一部动画 / 动作 / 冒险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童》观后感(一):彼时花开
在广州第四次入冬的夜晚,我看完了这部电影。就像三年前大家都去课上看建筑学概论,而我留在课室里看《沉默的羔羊》一样,浑身冰冷。大概从那时起,我开始着魔似地看电影,后来稍有些克制,删删减减,硬盘里也有一百多部了吧。
舍友曾经说,你看了那么多部电影不写点什么不可惜吗?是啊,看了那么多没留下点什么怪可惜的,却又还是犹豫不决。总觉得别人体会的这个主义、那个象征才是“标准答案”,就像是高考的作文,总想着应该是个怎样的立意,再把文字生套上去。再者文笔这东西本就囊中羞涩,便一而再、再而三的拖下来。
幸而高考的阴影总是该散了,这地方也人生地不熟的可以任我撒野。
我相信“人之初,性本恶”。
白就像是神派来的使者,而黑才是真实的存在。有时我真的好想拥有黑的力量,他的不谙道德、不守秩序带给他的最纯粹的力量与魅力。他可以统治一切,宣告“这是我的城市”。而讽刺的是,黑存在的意义是却为了保护白,保护他的反面,一个天真的好像永远停留在三岁的弟弟。
我不能赞同黑和白是一个人的两个对立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白一直是那么天真无邪,想哭时哭,想笑时笑,想发呆时发呆,生活不会自理,不喜欢夜晚,因为有死亡的气息。说起来任性的有点讨厌。而黑的心里一直有白的位置,他帮白拿回宝贝的帽子和眼镜,拖走不分场合喃喃自语的白,每天帮白的苹果种子浇水。当他抱着白的玩偶在喧嚣的游乐场中游走努力告诉大家“我的白回来了”,孤独的让人动容。
只不过,这些美好的残缺的“螺丝钉”都暂存在白的身上。当白离开黑时,黑便不完整了,却不完整的异常强大。
电影里面,主角总是在坏头头消灭后才去寻找真与爱。大概是如果过早混杂了所谓的规则就容易变得懦弱胆怯、畏首畏尾,黑不黑,白不白,像一团芝麻糊一样扶不上墙,而能真切的看清黑的模样的人才知道白应该填补在什么位置吧。
黑手心的伤口终于愈合了,在海里游泳的样子像极了白,但比白更阳光可爱。
苹果花在没人注意的角落默默开了,像白更像黑。
听说明天又要升温了,冬天是不是又要过完了。
15.11.27
《恶童》观后感(二):我们及城市
无意中在校内的分享上看到了有关恶童的场景设定,瞬间被吸引。
深夜看完了这部电影,直到几天之后的现在心情也平静不下来,脑中还反复出现电影中的桥段,心中还默念着自己喜欢的对白。
我想这是在《白夜行》之后又一部让我如此无法放下的作品。
作为一个喜欢画画的人,对恶童的画风简直是喜爱至极!从人设来说,简单或者许有人会说丑陋,但正是这种画风才可以描述出一种真实。直白毫不造作的线条勾勒出的人物不像现在漫画中充斥的各种帅哥美女那样一下子就能吸引主那些宅男腐女的眼球。对于这种看似简单粗糙的线条,我一直认为是唾弃了所有所谓的修饰与描绘,追求一种线与线之间内在的联系与表达。然后是场景,相信这也是吸引许多朋友的一个重要原因。杂乱无章的城市,混乱的街道,看惯了高楼大厦午夜霓虹的现代化城市,原来这种毫无秩序的落后小城也能给人如此温暖的感觉。在电影中,进入这个小城的每个人仿佛都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的城市。小黑说过,老鼠说过,老鼠的老大说过,蛇说过...为什么这么多人把这座城市当做自己的城市?因为他们可以支配它,更重要的是,他们爱这座城市。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场景设计的魅力所在,杂乱,暖色这两个因素在4度工作室的笔下发挥出了异常强大的魅力。看完电影,我想如果我也生长在这样一座乱城之中,我也会爱上这座城市,并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它!
对于人物,其实最在意的是老鼠。老鼠在全篇可以说没有什么出场,无非就是说了几句话聊了几句天。如果单纯作为一个黑帮老大来讲,绝对是个毫无用处的失败者。这样一个人为何会被安排在这么一部严肃的电影中?老鼠贯穿了全篇,唯一的作用就是说话。而正是他说的话,表达出了作者的意思。“这座城市肆意的变化,丝毫不考虑我的感受”。这是整部电影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老鼠热爱这座城市,相信老鼠曾经也掌控过这座城市,但现在这座城市变成了如此陌生的样子,是城市改变了?还是我们自己停留在原地没有动过?很明显,老鼠以自己选择的死亡结束了对这座城市的眷恋。老鼠说的话总是那么平淡却直达真理“我们都将结束在这个地方,你无法选择生命,他将来选择你。”…
整部电影,有人觉得讲述的是小黑与小白的故事。但我感觉,讲述的是我们和城市的故事,正是“对这座城市爱的越深,伤的也越深”。
电影的结局是什么?城市消失了,大海、蓝天、白云、五彩的珊瑚还有开心的小白。黑,赶走了蛇摧毁了游乐场战胜了自己的内心并没有任之在这座城市中肆意破坏。我们与城市,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我觉得作者在电影的最后,给出了他认为做好的解答。
这是一部好作品,我是一个好人。
《恶童》观后感(三):《恶童》赏析
《恶童》是一部改编自松本大洋的同名漫画的电影。它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欣赏它制作精良的画质,也赞叹它带给观影者的多角度的人文思考。
先说说电影的一些外围因素。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部电影的场景设计图,当时便不禁感叹其精细程度。通过观看影片观众也可以发现,此片制作公司,也就是日本著名动画公司studio 4 可谓在环境制作上煞费苦心。电影开头,镜头追随一只翱翔空中的乌鸦的视角,将宝町的城市俯瞰图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就在这惊鸿一瞥中,观众已初步感受到了宝町大量融合日本古代、旧上海滩、泰国风情的建筑物所散发出的怀旧气息。而伴随着故事的进行,一个暖色调的宝町市的全貌也渐渐得以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座华丽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好像都被夕阳晕染成了橙黄色,而整座城市也似乎陷进了一个漫长的黄昏。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名叫让皮埃尔热内的法国导演,他所导演的每部电影也都是以黄色为主色调。在他的电影里,橙黄色给人所带来的是怪诞与焦灼,温情与怀旧,还有一丝挥之不去的伤感⋯⋯而我想,这大概恰恰就是暖色的宝町给人的感受。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人物设计。在这一方面,电影很大程度地遵从了原著的设计,比较好地还原了作者松本大洋的审美观。如果说电影华美的环境设定得到的是观众的一致认可的话,那么在电影的人物设定的评价上,观众则自动分成了两方阵营。有人并不欣赏此类人设,正如有人认为松本大洋漫画中的人物很多都丑得无法接受,也有人觉得影片中的人设正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我本人是倾向于后者的。我认为,全球化对文化的一种冲击便是它使原本因地而异的审美标准逐步获得了统一,美与丑之间的界线由经济强权之手重新划下。在这一背景下,松本大洋等非主流漫画家笔下的人物与其他迎合大众审美的美型却几乎相差无几的角色相比自然相形见绌。然而,以松本大洋为代表的青年漫漫画家所关注的对象从来都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物,例如平庸的少年,流浪的老人,游荡的孤儿,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也从来不是有关梦幻般的爱情或英雄的伟业,而是充斥着无聊琐碎,痛苦甚至绝望的生活。他们需要的是一种严肃感,以及更重要的,一种真实感。而这两者,只能由并不美的平凡人来提供。同样属于青年漫漫画家古谷实的作品同样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因而,松本大洋坚持选择以不美型的人物作为作品主角是有他的道理的。另外在电影中,色彩的巧妙运用不仅起到了修饰人物形象的作用,还很好地映衬了人物性格。例如深沉的黑的服装总是以暗色为主,与白鲜亮无比的衣着颜色时时形成对比,而反派人物蛇男酒红色的西装与绿色的嘴唇则暗中表现出了此人物的阴险毒辣。
说完外围因素,再谈谈电影带来的一些思考。
整部电影最重要的导火索就是kiddy kastle 公司对宝町建设发展的介入,其以强硬姿态对宝町进行大刀阔斧的重建的举动不仅极大刺激了作为主人公的白与黑,甚至使原本与之合作的当地黑社会头目老鼠都感到内心愤懑。从这一点来讲,恶童是一部有关人与城市的电影。
电影里,主人公黑曾深夜闯入黑社会的办公室并与其成员恶战一番,而在战胜后临走之际,黑在墙上以大号字体写道,my town,我的城。那些潦草的红色字母所呈现的是其主人对这座城市特殊的爱,一种近乎偏执与霸道的感情。
一座城市有什么魔力能让长久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一种不可替代的归属感?对这个问题,电影恶童的回答是,记忆。对于被父母抛弃,在宝町街头长大的黑与白而言,整座城市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是这座城市里两只四处流窜的猫。他们熟悉城市里的每一条街,每一家店铺,熟悉它的善与美,也熟悉它那有自己参与其中的罪恶。不完美的宝町,慢节奏的宝町,暖色调的宝町,自成体系的宝町,让他们感到舒适、安心。
然而城市和人一样,内部总是在悄然无息地发生着不可拒也不可逆的变化。电影中,一段老警察的独白道出了这种变化带给人的感受。“ 当我还是制服警察的时候,这座城市还是有温暖的,如今却冷漠得一塌糊涂。 ”
宝町仍旧是那个不完美的宝町,但它上紧了发条,板起了面孔。
机器的轰鸣淹没了收音机里的小调,冷漠的行人替代了熟悉的笑脸。面对这种变迁,恍然惊觉的人们总会被巨大的失落猝不及防地击中。伤感不可避免。电影中当老鼠坐在即将被夷为平地的歌舞馆中最后一次欣赏舞女的表演,他想起了第一次来这里看演出的自己,想起了年少时的懵懂与纯粹。时过境迁,恍如隔世。将被推平的并不是一座座老旧的建筑,而是所有与之相关的记忆的见证。想必在那一刻,老鼠的心变得像那末日临近的歌舞馆一样,空荡而荒凉。
城市内部缓慢的变化带给人无可奈何的惆怅,由外部入侵、强行操控城市建设的力量则很容易激起原著居民的愤慨,尤其当这种力量显得有些不怀好意的时候。电影中,拥有坚实经济基础与强悍武装部队的kiddy kastle公司显然就是这种力量的代表,而黑与白则是反抗势力的带头人。在影片中,黑与白借由暴力的途径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并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以赚取利益为目的的城市建设的进行。这是电影的高潮与大快人心之处,却也体现了这部电影的理想性与局限性。毕竟在电影之外,此种畸形而迅速的建设正在无数个城市中发生。伴随彻夜叮当作响的施工队的噪音,旧城废墟之上无数高楼拔地而起,拥有迥异名称的街道已被改造得别无二致。然而,这些城市的居民却未见得有黑与白那样的觉醒意识,且在现实中,暴力也并非那样轻而易举。
除了城市和人,电影中还有另一种关系值得关注,那就是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或说得更确切一点儿,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抽象物质之间的关系。尽管黑和白是形影不离的朋友,但他们的性格却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反差巨大。一个冷漠残忍,阴郁寡欢,一个热情善良,天真烂漫;一个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一个似乎还停留在心智未健全的阶段;一个属于黑夜,一个属于白昼。一种想法是黑代表阴暗与邪恶,而白则是善与美的化身。这想法过于简单,但当我们把它带入电影里,一些值得玩味的情节出现了。
首先是我们发现其实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二人,看似对立的两种价值取向实际上并非处于激烈的冲突中,而是相反,他们的存在是依赖于对方的。熟悉两位主人公的流浪汉曾经对黑说,如果白没有受到黑一直以来的保护,恐怕早就死了。的确,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底层世界,是黑的暴戾如同带刺的外壳,保护了貌似毫无反抗能力的白。而反过来,白对于黑也有着特殊的意义。白在打斗中受了伤,此后黑自作主张决定将他送到警察那里保护。然而在白离去之后黑的情况却急转直下,被孤独与仇恨吞噬的他变得前所未有的凶残与落魄。不言而喻,白对于黑而言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白自己所说,黑的心所缺少的零件儿在他那儿。
另外一点发现是事实上两人都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纯粹。影片中流浪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白比他看上去的样子要坚强,黑则有着隐藏得很深的脆弱。事实的确如此。在与kiddy kastle 的巨人的一次打斗中,处于劣势的黑几近送命,白却在这时用火烧死了敌人,并且表现得异常冷静,使习惯于杀戮的黑也为之震惊。而在白受伤后,一向内心沉静的黑却流下了眼泪,少有地表现出了他的温柔。而影片中的其他一些细节同样表现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例如尽管白从不主动涉入暴力与犯罪,但他甘愿与黑并肩战斗,也欣然接受黑靠偷窃赚取的不义之财,而黑也并非对旁人的遭遇都无动于衷,例如他会为遭到黑社会欺负的少年报仇。
以上这些使人联想到日本文化中对于善与恶较为特殊的理解。在世界的一些其他文化中,善与恶很容易被简化为一对绝对的相互对立的对象,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代表罪恶的撒旦的名字的本意就是“对立者”,意味着与善和正义的代表上帝的永恒对立。然而在日本文化中,尽管人们也承认善恶间的对立关系,却并不强调两者间的对抗,而是关注二者间的动态平衡。相比于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中二选其一,他们更愿意将复杂的人性看作善与恶的双重结合,相比于将社会看成是善与恶的战斗场,他们更愿意将社会看作一个大舞台,善与恶轮番表演,相互映衬。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确造成了一些问题,例如会使人感觉日本人似乎对罪恶更加纵容。但这的确又是一种智慧。毕竟,万物存在的意义都依赖于与他者的联系,而对比则是其中重要而显著的一种,因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撒旦成就了上帝,罪恶成就了善美。如此看来,松本大洋想讲的并不是邪不及正的传统说教,而是善恶相依的日本哲学。
《恶童》观后感(四):世界还会更坏吗?
道可道,非常道。
黑 衣服背面有个太极的图应该有人注意吧。
看着看着总觉得黑和白是一个人,不管是人物外型设定还是人物心灵的沟通。黑和白是相辅相成的,老爷爷说过,要不是黑的保护,白这样天真肯定活不下去,老爷爷也说过,看似黑在保护白,其实是白在保护黑,好似一个人总有善良的一面和邪恶的一面。我是这么解读松本大洋对道的运用,松本另一方面还用城市的变迁来诠释道。城市总会变迁,至于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因为什么人?因为什么事而变迁?因为谁的欲望?谁的野心?谁的自私?老爷爷和对黑说过城市不是你一个人的。城市在这些不同的作用力下发展变迁。所带来的好的事情和坏的事情。黑为什么相信白从黑暗回来?当然黑也可以不回来。这些都不可道。让我想起一句话,世界还会更坏吗?不会了,在形成世界时就是这个样子。
《恶童》观后感(五):对夜里能飞起来的桥段没有原则的爱
不长篇大论的攒了。从画风到剧情到人物设定到配音,百分百喜欢。目前没有用遇到比对《恶童》更顺畅的爱了。
简单来说,只要在夜里飞起来的桥段,我都没有原则的爱。
比如《小魔女宅即便》里她带着黑猫听着广播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上空骑着扫把掠过(当然事后我会想起那样坐久了屁股疼)。
比如《铁巨人》里巨人掌心“呼”得托起小男孩,带着他在郊外溜达了一圈,让男孩觉得自己是一个会飞的将军(当时这绝对不是我等颈椎病患者能享受的)。
再比如《恶童》里黑和白无外力纯手动的在高楼之间完成翻转腾挪等高难度动作,最后站在高塔上对着如同萤火虫巢穴一般的城市壮怀激烈。
以上种种构成了我一届人类对终究无法完成事业最幼稚持久的幻想。而且乐此不疲。
《恶童》观后感(六):《恶童》予我
老鼠说,爱是最重要的。
他们都爱这座城市并属于它,可没有属于谁的城市只有谁属于的城市。于是,爱得越深痛越痛。
一直相信,最光明的在最黑暗处。就像黑的心底,是无污染的白。总感觉唯一真实存在过的人是木村,其他老鼠,蛇,黑与白,都似乎只是城市里的一种相。木村的梦想和白那么相似,蓝色,天空,森林,大海,房子。可是他达不到了,或许他并未全心的相信过爱。它可以不杀死老鼠的不是么,既然都能杀掉蛇。
人由多少零件组成,少了一些会如何。是白的歇斯底里,是黑的嗜血如魔。又回到了关于"赤子"的问题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白何其可贵的拥有着这份纯真的赤子之乐,给黑安心的力量。他们,本是一体。关于这两人,大家言辞已多我便不多言。
守护人生存下去的,不是看透生死的绝望,而是单纯的梦和爱。
真正的守护者,是白。
某种程度上讲,黑是生存手段,正如老人所言,没有黑,白是无法在这个城市活下去的。所以,像是黑在守护白。
守:是一种关注与等候,并不一定要在守护的对象身边。白是守。个体分开后的黑与白,离开了黑,白有了警察的保护,可是黑在最危机的时刻,他选择了相信小白,是白又一次半路而出拉回了黑暗中的他。白在其心里。
护:体现的是一种抛却自身安危祸福的支持和维护。
这便是黑,对生存已绝望,为了白而活。
自始至终,是白一直在黑身边,灵魂和身体总有一在。黑以为抛弃白是最好的保护,独自血洗城市,极端的爱着。
但守护,本不应分离。黑与白,本为一体。
恶童,金银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生活在光亮中的肉体。
别惧怕黑暗,它有超然的力量。
《恶童》观后感(七):这城市肆意恶化
街道两边排满了鲜嫩的小伙和妖艳的姑娘,霓虹灯花花绿绿的闪烁,红色的脸蛋,黄色的乳峰,紫色的小蛮腰,透过半遮半掩的门帘,店里的台子上,白花的肉体妖娆的扭动着。
这是一片的荒漠,白日里灼热,黑夜里冷冰,太阳下没有蓝,黑暗里没有星,人们聚在灯红酒绿中取火,雞巴硬邦邦,奶子晃呀晃,所有人都在高潮。
无奈的想起自己,性冷淡有一段时间,例行公事的抽插,喷薄而出的那一刻依旧会浑身颤抖,却是退潮般袭过身体的寒意。
游乐场里播放着欢乐的曲子,节奏有些失调,来往的人群,没有一步踏在点上,有人在调情,有人在笑,欢乐的表情却看不到。
旋转木马日复一日的圆复一圆的奔跑,空荡荡的背上,没有孩童,没有情侣,还有那在塔尖,夜里看不见的大钟,不停地转,他们像是机芯,这城市还活着。
墙角乞讨的老人,蜷缩在硬纸壳里,这么晚不回桥洞,坚守在这嘈杂的街区,伸手放一枚零钱,碗口那么低,叮铃哐啷,回声好久不息。
晚归的人,不疾不徐,末班车还有几站距离,背着行囊的人也在站台汇集,电车来来去去,离别变得容易,车厢被夜色淹没,就好像悄悄地离去,是因为车次在夜里。
靠在床头,湿漉漉的头发贴着脑门,跟女友讲今天的案子,每天都有那么多故事,总是不一样,总也讲不完,没有时间掉泪,没有功夫沮丧,只一不小心,就会被这城市杀死。
烟还没点着,女友就不怀好意的扑过来。
今天太累改天吧。尴尬的只是被夺走了烟。
正经一点,以后不许抽,对孩子不好。
女友怀孕了,还没有成为丈夫,就先当了父亲,往嘴里塞了一根烟,又迅速地摘下,和口袋里的一包揉成一团,远远扔出去,抬头想了一会儿,阳台上好冷。
轻轻搂着女友微烫的身体,我们的孩子叫星星好吗,嗯,女友轻轻的答应。
爸爸,爸爸,你看好多鱼在天上游,一、二、三、四……
爸爸,爸爸,我能从一数到十了。
抬头望着这锈迹斑斑的城市,原以为春风也唤不回生气。
《恶童》观后感(八):你或许早已麻木。
五星!!
关于黑与白的空间 编剧的本生不想多说 这样的一个故事像是一个生了灰铃铛,不去碰触它的时候一切平静,一旦触碰那种呼之欲出的东西如同铃铛声一波一波荡漾出去,影响的周围的一切,渐渐散去 渐渐淡去 最后归于平静,如此反复直到这个铃铛再次盖上一层厚厚的灰。
不知道是因为产生了某些共鸣 还是本对这样的场景设定有种独特的钟爱(不过也只限于动画之中) 繁重压抑的场景 到处弥漫着一种透不过气的沉重,蜘蛛网般的电线交织着,漫天的工业废气挥舞着,还有一道道破败不堪未建成的建筑,空荡阴暗的下水道都让我想到了某些城市。俗话说面由心生,城市氛围无一例外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还有人内心的世界。走在这样的城市,感受着人们冷漠的表情,呼吸的这样的城市,感受着人们匆忙的脚步,来来往往匆匆忙忙进进退退,你或许早已麻木。
《恶童》观后感(九):理性来看,普普通通的日本反思片!
画风不错,值得提倡,配乐普普通通。剧情有些拖沓。 镜头运用没有特别出彩,普普通通,但几个对比用的不错,孩子的童真和丑恶的世界对比。 对于人性的描写,还是没脱离以前的套路。影片内容是几条线交织,也是挺普通的,但也有一些出彩的小细节吧! 是典型的日本社会自我反思的影片。思想价值观和原来的社会反思影片大同小异。 谈不上什么深入人心(可能我看多可日本反思片),但整体给人一种压抑悲愤的感觉,气氛塑造也值得肯定! 总体打分,个人打分7.9。(〜 ̄△ ̄)〜
《恶童》观后感(十):黑白白黑黑白黑
為什麼我竟然不自覺地想起青峰來⋯⋯小白⋯⋯嗯。
知道失去的平衡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吧,很可能跟牛角大師走一去不返了。那些非常黑暗又非常吸引的地方。如果真的跟他去,或許我內在的潛能可以爆發出前所未有的震撼啊,假如我去了的話。
片子裡的世界都是擁擠的,集合各地文化,反而令它變成沒有獨特之處的金銀城。裡面也用了好多符號,火,眼睛,海底,蘋果,錶,蛇。最原始的正邪力量被活生生地分割開來,小黑和小白,黑色總是強勢的,又是如此易碎的,白色的是弱勢的,卻又如此堅強。黑色可以不費力把一切蓋過塗掉,一切的一切都會是END沒有繼續的痕跡,白色也可溫柔地輕輕的把你全身覆蓋,讓你帶著悲傷一起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