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舞》影评10篇
《茶舞》是一部由马克斯·马考斯基执导,吴镇宇 / 徐若瑄 / 狄龙主演的一部动作 / 喜剧 / 爱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舞》影评(一):寻觅那首歌曲因爱的代价(电影《茶舞》观后感)——(转)
用凌乱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一直就是艺术家们所希冀的方式,但是当观众把有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凑以后,还能得到如此完整的影像,这就让我不得不认为这是一部上乘之作了。
不知谁把影片的名字由《茶舞》改成了《血门徒》,把好好画龙点睛那一笔点上去的“龙眼”竟然擦改成了“鼠眼”。从阿查(茶)到其喜欢喝的奶中加茶,再到电影所蕴含的深沉(犹如茶)但不失明快(犹如奶)的气质,再到电影主题曲《Broken Orange(一种茶)》。
无论从视觉的冲击上的角度来讲,还是内容的深刻程度上来讲,整体感觉电影浑然天成,与其说这部电影仿佛一块美玉——每一刀都是经过精心的雕饰镂琢,不如说这部电影仿佛是就是阿查自己冲的那杯奶加茶——在彻骨的幽香之后,让世人深深体会了一回醍醐灌顶的滋味。
一个恪守着自己行为准则的杀手阿查,原本一直冷静深沉的看着并参与着黑帮世界腥风血雨的仇杀,但当他在公园看到阿MAE时,当阿MAE调换了他冲奶茶的方式时,他也就此变得不同了。任何人一旦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有了感情,便会在感情的驱使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中,从而迷失了自己的公允与严谨。这从阿高死后阿查的一系列报仇行为就能看得出来,若仅从正义的角度去理解阿查的行为,就把他看的太伟大了,他是个杀手,虽然有其行于天地之间的原则。可能就是因为阿MAE的出现,以及几个人(阿德,阿肥,阿王,三个小混混)对阿MAE的迫害,才使得阿查失去了固有的平衡,从而努力求得以心灵上的宁静。而对于心志如此训练有素的阿查来说,这巨大破例(三个小混混是在星期日凌晨被杀的,而阿查的星期日是休息日)与牺牲就是因为很简单的一个字——爱。阿德,阿肥,阿王没想到阿查会为阿MAE杀他们,警官也没想到,阿查会爱上他自己所认为的棋子。当阿MAE对阿查说:“有人说,每一种方式的爱都有它的一首歌,你知道这首歌吗?是我最喜欢的歌,但我不知道歌名,或者根本没有这首歌,如果有的话,不知道是代表哪种方式的爱呢?”而阿查当时吹出来的,阿MAE说差一点。当这种了解与被了解,提问与被提问的关系出现在另外一种场合时,阿查却显得咄咄逼人,当杀阿肥时,他故意把身子转过去,当阿肥扣动扳机时,阿查摇着那个用小盒精心装着的阿MAE的耳钉,告诉阿肥说:“你了解我吗?我从来不会带一支上了子弹的枪在身上,我从来不喝酒。”当阿查终于吹出了阿MAE心中的歌曲,而阿MAE那泛泪的眼神目送着阿查关门离去的身影出现在荧幕的一瞬时,我想无人不为之动容。因为接下来的那一刻,便是他为自己寻觅到的那首歌曲,所付出的爱的代价——从而也回答了警官的那个问题,一个杀手最难也最容易杀的人。
听说茶舞,是以茶的生产、饮用为主题和内容的舞蹈艺术,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其内容多以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为主旋律。而电影中所诠释的茶舞或许是一种因为爱情而做出牺牲的一种求的真善美的人性。如 主题曲《Broken Orange》所唱得一样,如果紧闭双眼,深层清晰,浓茶中可见闪烁,橙亮之色,红是我的工作,黄是我假借一些灿烂,夺目彩色经已不关注,没法看清楚了,在两色之间,只可以活着,代表橙色的爱。
《茶舞》影评(二):阿查之舞,亦是殺手之舞,殺手的命吧
這樣的結尾同開頭,是不是讓人得重新排整劇情順序,
比如:接到這些利是封和阿查開工的時間是在阿高的“大事情”發生之後、
最後阿查告訴阿sir自殺其實可以不幸死亡,就像他自己本不想自殺,但最後做個件最難辦有最容易的事(他身手好、就連自殺也不失手、不是自殺就很難死)、
算是殺手的宿命吧(不殺無辜?同 為愛而死)
始終不懂阿高為何塞從一到八的利是封、按理來說他和阿德合作時並不知自己會被“兄弟”殺,所以沒必要放郵箱里(其實也對,但是死人的事要親手交代阿查比較好,即使在黃車子旁的時候殺手一個都沒開殺)
但這卻讓他們統統都按死亡名單進行了、 很是恐懼
作者的意圖是什麽呢,新穎? 我好奇是哪位導演,看了下,外國人
其實說來說去,, 在我認為,就是“最複雜的是同時是最簡單的事”,沒什麼大不了,殺手如此 世界如此 真亦假來假亦真..
《茶舞》影评(三):由茶舞想到的乱七八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过了界就分不清天使和魔鬼了.你的天使也许就是我的魔鬼.天使魔鬼也许就是同一个人。
拿着花的女人看上去总是幸福的.而拿着花的男人看上去总是傻傻的.要做傻傻的男人。傻傻的人是快乐的。
女人因花而美,男人因花而浪漫.花因男人和女人而变的多情.多情自古空遗恨。恨不得。李清照。
鲜花、电影、音乐、奶茶、小资、怨念、难解、杀手的恋情、温暖。
怎么样区分清纯?什么人可以信任?
如果一个女人聪明但又长的比较难看的话,这个女人总会有些时候让人讨厌的。
他为什么要死?我可以为她做些什么?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最难杀也最容易杀的人--自己
本来是不想写在这里的.因为看的时候不停有人打断.所以有些细节还不太明白.有空在看一遍.还可以的一部电影。
《茶舞》影评(四):意外的惊喜
冲着吴镇宇来看的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是个意外的惊喜!
刚开始看着很无聊,因为没看懂,只好先暂停看豆瓣影评.....
越往后看越明了,加上影评分析,懂了个大概
不得不说,吴镇宇的表演真的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从无间道2、一个烂赌的人生、Laugh gor之变节......到这部电影,我一部一部的追过来,发现吴镇宇的演技越看越有味道
--惟一一次他失去镇定在桥上狂奔,那么旧的桥段,却让人心折不已.
--徐若宣问他哥哥是否平安,他脸上的千言万语.原来表情可以说那多话.他的脸并不是地道的英俊,但那样的眼睛,那样的姿势.
--以为已经穷途末路了,然而推开门,却见他架着腿坐在大厅中央,眉毛都不动一下.
--坐在钢琴上,一伸脚把auther的转椅转过来,一伸脚也伸得那么帅.(哈,摘自dodo的影评,自己偷懒不想写啦)
还有他在最后安慰阿MAY,摸摸她的头,哼着阿MAY教他的曲出去的时候。
他从未说过爱,但所有人都能看得到他爱的那么深。
么么么~爱吴妈,好庆幸还有这么多精彩的老电影我没看过
《茶舞》影评(五):如果有这么一首歌,那它不知是代表什么方式的爱呢?
回别人的帖不知不知写了很多,所以独立发一帖了。
关于最后一个利是封的名字。我个人的观点是:名字不是沙生写的。
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笔迹。绑匪中第一次出现的三个名字有:阿肠,阿丧二人。可以留意到这两个名字里的“阿”字的左耳旁是明显高于右则的“可”的。而阿查的“阿”字左右齐平。再有就是利是封的颜色和字体的粗细,都可以对比得出最后一封利市跟沙生写的名单不是同一个系列。
这个利是封个人的解读是:阿查本人写的。
习惯一,就是利是封本身。我们知道,这个金黄色信封整个故事里面只有一个---就是阿查跟警官下国际象棋用的那个。他们二人每次碰面都会用这个利是封将下一步棋交到对方手中。而警官在上一步棋已经“将军”,利是却在阿查手上,或许阿查那盘棋已经输了(当然,这不可考),即使那盘棋阿查能逆转,可他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但他这个传递利是的习惯是不会改的(整个故事阿查在生活习惯方面是很固执的),同时也是借此机会,回答了警官上一个假设性问题。最后再有一个意思就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将这个见证着彼此交情的信物交给老朋友。
总之这里面的感情很复杂。。。一切感觉都道不清,很微妙。优秀的东方人的电影作品都是如此。有心的朋友翻看的时候可以再细心品味。
习惯二,就是名字。这个就好解释很多了。可以套用阿查杀阿德时的话:我现在有子弹,却没有名字。。。这是出于阿查作为杀手的一个职业习惯。笔者在第三次看的时候已经确认了自己的推测。还是阿查杀阿德的这一幕,在阿查从阿德手上拿过名单之后的画面可以发现有阿查写字的动作和音效,而在随后一个画面,阿查把一张红纸拿起,上面是能勉强看到写着阿查二字的。接着,阿查把手枪交给阿德,彼此在红纸上写上对方的名字。大家机会均等,谁输,谁就死。有名字,就要见血。同时,要见血,必须先有名字。也因为这样才有阿查那个经典的假设性问题,写名字的是凶手?还是开枪那个?
整部电影里,阿查作为杀手的时候均是以次为基调。
当然,说道他的"职业原则"在最后酒店救MM那里情急之下杀人的不算,那时他已经做好牺牲的觉悟了,他已经不再是杀手了。我们可以看到,阿查这个固执到过分的杀手,在为了这个心仪的女孩子的时候,会抛弃自己坚持。比如说,星期天杀人,比如说“没有名字”杀人,比如说,他会很没有格调地在大街上狂奔到女孩的家。这些细节,都能体现阿查这个杀手对女孩的珍视。。。
说到阿查对女孩的感情,容许我先说回电影中段,阿查送女孩回家时那一幕。女孩吹了一段口哨(就是主题曲Broken Orange),之后女孩说:有人说,每一种爱的方式,都有一首歌。你知道这首歌么?但是我不知道歌名,又或者其实根本没有这首歌。如果有这么一首歌,那它不知是代表什么方式的爱呢?
这段对话其实直指故事的中心---一个杀手的情感---一个杀手爱的方式
在故事最后,阿查把耳环还给女孩,吹着自己已经练到很熟练,很悦耳的Broken Orange走出房门,(我们知道,阿查一开始吹得并不好。一个杀手学吹口哨。。。呵呵)在口哨响起的时候,这里给了大量特写女孩,原本失神的女孩被口哨打动,望着远去阿查的背影,这刻她才领会到那是阿查给她的答案----这就是Broken Orange所代表的,他爱着她的方式----茶(查)舞 /ONE LAST DANCE 这个杀手最后的一段杀戮的舞曲。到了这里,故事才算是点题。
当然,前面也说了,这里面的夹杂着的情感,其实没那么容易讲清楚。。。这里,我只能点到为止。这个故事当中还有许许多多像这样的小细节,让电影在枪火,杀戮,死亡的外衣下有着数不尽的温馨,忧伤,希望,可笑和正义。
有人主张如果最后那封利是不是沙生所写,那么突显不出故事宿命的感觉。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有什么宿命主宰。那么沙生真的在利是封写上阿查的名字,然后阿查死了,其实不算什么。毕竟,这种情况还是“有名字的”。而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宿命感让人绝望的是,其实沙生根本来不及把阿查的名字写上就已经被干掉(第八个利是封在台面),可是到了故事最后,阿查还是不得不心甘情愿亲手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信封上,然后干净利落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也呼应了阿查对警官问的上吊的问题:一个本身要死的人,鬼使神差地活了下来,可是命运还是让他还是死了。。。这叫做不幸。。。所以警官一进门才会有那一这一段对话:"自杀啊?"
quot;不幸的死亡"(苦笑)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中的宿命的解读。
这部电影真的继承了港片黑帮片的一贯的风格,集其之大成,在黑色幽默和冷酷无情的黑白江湖的包装下的是无处不在的浪漫情怀。再加上导演自己自信到有点过分的拍摄剪接和讲故事的手法。可谓是继往开来。实在是一部非常非常精彩的“港产片”。看到香港电影到了回归后的10年也能有着这么优秀的作品(虽然它产在新加坡),作为港片的爱好者真是觉得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