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亲在世时》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9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精选10篇

  《父亲在世时》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 / 水户光子 / 佐野周二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一):小津安二郎作品《父亲在世时》观后座谈会纪要

  小津安二郎作品《父亲在世时》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下午15:09—15:33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小津安二郎作品《父亲在世时》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罗利生、张五妹、万邦炎、何吉、孙凤凤、阎博文(观影者:范大茵、彭明明、包小龙、金水根、朱林妹、姬伯庆、姜天鸿、姜希珍、李梅、朱松法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小津塑造了他自己所熟悉并崇尚的日本成年男性形象,也是底层知识分子形象

  范达明:《父亲在世时》是本月安排小津安二郎6部作品的第三部作品。本片与上周的《独生子》以及接下来要放映的《晚春》、《秋刀鱼之味》等,都是描写家庭亲情伦理,如果说《独生子》重点写了一个含辛茹苦的乡村母亲形象,那么本片与《晚春》、《秋刀鱼之味》等则重点写的是父亲的形象。父亲已不是工农体力劳动者,而是个有文化教师或做学问的学者或作家,小津为我们在银幕上塑造了他自己所熟悉并崇尚的日本成年男性形象,也是底层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本分、质朴、勤勉而有教养同时惯于言传身教,把自己一生为事做人的品格与风范耐心传承给下一代。周平等父亲的形象体现了日本传统民族精神中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尽管我们影吧是在周五下午放映,而如今杭州市的在职人员部分没有执行周五下午可放假的规定,这两天天也阴郁,观众来的较少,尤其是年轻人少。上周《独生子》的座谈会,很少留下来座谈的几位老年朋友倒参加了座谈会,他们的发言也很实在。今天的情况应该也相似。

  影片描写了父子、师生感情之深厚,拍得朴实语言平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罗利生:父亲周平在妻子走后,又当爸又当妈,把儿子养大,让儿子大学毕业有了工作成家立业,而父亲自己则年迈而病死。影片描写了父子感情、师生感情之深厚,学生是记住老师的,而老师当年对学生是严格要求,使学生如今个个有出息。师生聚会一场戏,情浓意更浓。片子拍得朴实,人物语言平实,展现了日本农村的景色,有浓郁的乡村气息与生活气息。从影片来看,上一辈尊重子女选择,这很重要

  导演似乎有意识地通过父子俩的画面形象与构成关系表现他们思想情感上的和谐一致

  范达明: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导演似乎是有意识地通过父子俩的画面具体形象与构成关系,来表现他们之间思想情感上的和谐一致,强化父子之间难得相处一起时的那种亲和力与愉悦感。譬如,影片开始的段落里,就有父亲周平送儿子上学时俩人“并排行走”的背影镜头;后来在父亲辞职回上田的家乡小镇时,再次出现父与子“并排行走”的背影镜头;途中在餐饮店里,不是俩人吃饭通常为面对面入坐的形象,而是表现了父与子“并坐”于桌子一方吃饭的关系;还有俩人在城堡“并肩”而坐观看柿子树的镜头;在影片后来写到良平就职后与父亲在盐原相聚,甚至出现了俩人在同一浴缸泡澡的画面,先是面对面,最后也并排坐了。此外,还有他俩在山涧溪水边钓鱼的画面,也是并排的构成关系,完了之后他们坐塌塌米上整理行李,又是并排而坐。只有在“南山寿”喝酒、抽烟时他俩是面对面而坐的,而此时俩人之间恰恰出现了一种分歧,因为良平向父亲表达了希望能够到东京工作,这样就能与父亲居住一起不分开了,结果遭到了父亲严厉的批评。因为父亲要他忠于职守,不应为了个人家人的情感关系辜负了自己在秋田工业学校的教职——在父亲眼里,那正是当年自己所从事过的培养下一代的教职,儿子是在继续完成自己当年未完成的工作,所以是神圣岗位,是离开不得的。

  每个人都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这部片子很实惠,有正能量

  张五妹:片子拍摄得很成功。每个人都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做老师的,就应该担当做老师的责任。现在我看我们孙一辈的老师有点变了,担当责任的事似乎不大愿意去做。这部片子很实惠,有正能量,应该让现在的老师和学生都来看看。

  影片表达了对礼数之重的尊重,有回归传统的感觉,对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继承

  万邦炎:看了影片,我的感觉是,很好。影片表达了对礼数之重的尊重。我在读中小学时,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关系都很密切。现在的社会,礼数不够,传统的精神少了些,看了本片,有回归传统的感觉。当今习主席还是看重传统的,我们对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定要继承。

  导演小津显然是把他自己思亲的情感与切身体会熔铸到了影片里

  范达明:本片的片名,中文翻译成“父亲在世时”是意译,其含义在你看到影片末尾写了父亲的去世后会忽然明白——是以父亲去世了的口气回望“在世时”的“父亲”;而本片的英文片名为“There Was a Father”,是“从前有个父亲”、“曾经有个父亲”,意思显得更为直白明确些。小津的影片,其实带有自传色彩,他一些影片里的父亲形象,有他自己父亲的影子。本片中儿子良平对于做教师父亲堀川周平的情感,应该是寄托了小津自己对自己父亲的绵绵情感的。演员笠智众饰演的父亲形象当然非常出色,而我们知道,小津是在1937年出征前完成了本片的剧本,五年后才完成拍摄,这中间恰恰是他处于与自己父亲分离的状态,导演小津显然是把他自己思亲的情感与切身体会熔铸到了影片里。

  家庭教育很重要,而现在的父亲不太管子女,当然大都是工作太忙之故

  张五妹:过去是,遇事吃亏即便宜;现在是,吃了亏就必须去回击。以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代,那是不好的。我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而现在的父亲不太管子女,当然大都是工作太忙之故。

  影片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就是父亲本身是正确的,是正能量的代表,是个好父亲

  范达明:从本片来看,儿子良平对于父亲周平可谓言听计从,而且儿子希望与父亲在一起生活。从一般的家庭伦理来看,这样的做法也可以理解。这里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就是父亲本身是正确的,是正能量的代表,是个好父亲。在这样的前提下,家中就是父亲说了算,父亲在子女心目中有绝对权威,家庭内存在这种上辈的权威主义,应该说也没什么不好,因为上梁很正嘛。但假如不存在这样的前提,假如父亲不是个好父亲,譬如有这样的上辈,他吃喝嫖赌样样都来,那么,权威主义在家中就不该成立,否则势必“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子女能起来抵制或反抗上辈就很重要,也就是说,来自下辈的民主主义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何吉:子女成婚后,我不赞成他们与父亲母亲住在一起。

  做父母的要尽自己的责任,付出该付出的,不求回报

  孙凤凤:做父母的要尽自己的责任,付出该付出的,不求回报;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这观点也慢慢淡薄了。对孤老及失独家庭的老人,要社会要承担起来,国家要管起来。

  本片的拍摄风格仍然是简洁、干练,善于用画面来说话

  范达明:本片的拍摄风格仍然是简洁、干练,善于用画面来说话。譬如在那次郊游中,学生吉田不幸溺毙,这场戏本来可以做很多描绘与渲染,但影片的处理就是那简单的几个镜头:先是有学生进旅社房间里说:“老师,吉田的船翻了”;接着是众学生跑出旅社的镜头;再是他们跑向码头的镜头,以及众学生在码头观望呼喊的镜头——后两者均为背影;还有一个祭祀石的空镜,最后是一个翻身的舢板船占满画面的镜头。没有直接拍摄翻船的过程,一个占满画面的“翻身的船”就“胜任”地解决了问题,因为这样一个“结局”的画面已把此前的事说清楚了。而事件本身引发的震惊与反响,也就只用了众学生的奔跑以及他们簇拥着对海面观望与呼喊这样两个镜头而已。我想,小津的影片值得我们慢慢细看,从中我们还会品味到更为细微的东西与更为丰富的内涵来。

  2017年3月29-30日整理,4月4日补充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34篇纪要。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二):开始攻读小津安二郎

  前两天看凤凰台,斗文掏访冯晓刚,聊起侯孝贤导演,冯晓刚说我给你们揭个底儿吧,有一次陈国富(台湾导演,也是侯孝贤的编剧)告诉我,侯孝贤自己拍艺术电影,但是朋友们约他一起去看国外影展的艺术片时,他不去,为什么?嫌闷。就是这个侯孝贤,宣扬自己极其崇拜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侯还专门去日本拍了一部寡淡的不行的《咖啡时光》以资纪念。

  我对这个导演,始终无法唯艺术论地去看,为什么?小津安二郎38年到41年没作品,干什么去了?在中国参战!服役期是37年中到39年底,小班长一个,卢沟桥,77事变,就是那个时候。手里有没有中国人的命?没人知道,但我觉得可能性极大。这样一个宗师级的导演,不看实在是躲不过去了,西方对他的评价之高,只怕还在黑泽明之上。可是我们还真的没法象侯孝贤这些台湾导演一样,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那样地去看,政治归政治,艺术归艺术,在这个人身上,我始终没法做到。看电影的时候,这些因素会让我走神,比如昨天看的这部里中学毕业旅游,谈到要去靖国神社参拜,我别扭。看到儿子入伍体检结束得了甲等,我也别扭。

  在开始真正的议论之前,这些话是我一定要说的。

  《父亲在世时》,贯穿着小津安二郎的伦理电影风格,讲述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片中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子,一直想能在一起生活却一直被现实困难而阻碍,剧情散漫,举凡了近20年间父子生活的一系列琐事。处处温情弥漫,平实感人。据称小津一生中和父亲的关系始终不亲近,使这部电影更多地带有一些梦幻的色彩。

  但因为是早期的作品,电影语言方面还没有走到后期那种极致的简约主义(侯孝贤很迷恋的那种),不过已经很简单了。他大量地采用及膝的机位,来拍摄坐在榻榻米上面的演员,这是顺应日本民居的特色而创造出来的风格。构图的特点就更明显了,用前后景对比来带出长景深,他拍摄任何场景都采用前景被遮挡约1/5的构图,比如拍摄箱根的湖泊和远山,前景1/5就会被一棵松树的树干遮挡。箱根我们正好去过,那里清晨的宁静确实令人难忘。我要是早看到这部电影,我会找一个相同角度拍照留念:)可是拍摄车间也是这样,强调透视,前景有遮挡。拍摄在家居内,前景也得放上一个茶杯,因为不够远,焦点已经发虚,好像也不是长镜头那派主张的那样了。说实话,看得多了就有点顶着了,而且那时候是四比三的画幅,这种构图就没有今天宽银幕用来得那么漂亮

  剪辑让我意外,没有当时电影的通病,脉络清晰,节奏从容,确属上品。演员也很棒,不像咱们40年代的明星那么匠,整个都很松弛,自然,父子对手戏尤其好看,彼此依恋,但其实又多年不是生活在一起,所以在一起时那种有点客气,有点陌生,又洋溢着幸福满足的感觉全都演出来了。

  不工花巧的电影,在那个时代,确实比其他同行更接近电影的天国。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三):父子题材,小津不可忽视的作品

  1. 笠智众这次终于在小津的电影里有了儿子,儿子扮演者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样的是,他的妻子去世了,一个人带着儿子长大。并未再娶,也因为儿子一直念寄宿制学校,所以一直没有能够跟儿子一起生活。

  2. 细节处感人:提醒儿子指甲要剪齐,要干净,早上出门前帮儿子复习功课。父子两个人周末要见面,他一个人去东京赚钱为孩子。父子两人河边钓鱼的背景应该给今后好莱坞大片《大河》提供了不少灵感。

  3. 父亲在职业生涯和父亲这两个角色上,都是最普通的人,但都在个人能力和操守上做到了最大的努力平凡中的伟大

  4.笠智众那年38岁,非常年轻,有几个镜头我看到了金城武的影子,尤其是人中处蓄的胡须还有嘴和下巴部分,当然还有那充满善意的眼神。影片最开始处他重眉重须,真是有金城武的影子。总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有一个日本男人造型大全的东西,主要涉及发型,眉和须,瘦身,穿衣。大概能够变幻几十种,然后日本的男星基本上可以从这个宝藏中去发掘适合自己的,金城武试了大部门,就没有找到不合适,不闪闪发光的呢!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四):被时间淹没的文物

  1942年距离2011年,确实有点远了,69年前,中国还在抗日呢……小津安二郎的《父亲在世时》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直在想,怎么可以就这样呢,怎么就这样结束了……

  良平的父亲有良知,敢担当,于是在自己的学生溺水身亡后,引咎辞职。为了儿子的成长,送儿子去寄宿学校,自己则离开故乡去挣钱。儿子长大后,劝他不要为了父子间的感情而放弃工作。在东京的师生会上,提到往事仍感到内疚,师生间克制而有礼节,尽管当初的初中生都已成婚生子。提到儿子的婚事时,良平不知是出于羞涩还是恭敬,说道,全由父亲您做主。

  要不要这么压抑!

  要不要这么压抑!

  要不要这么压抑!

  压抑自己也是一种社会美德吧,于是我一下子不知道该给这部电影评价了。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看这部电影的,想看看父子是如何相处的。因为我太不会和父亲相处了,初中时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而后来觉得吵架太烦了,索性不搭理了。

  我到底还是学到了一些,彼此的压抑可以促成一种父子情深的状态。但我真的不喜欢这种压抑的克制。倒是在长辈身上,我常常能看到克制的痕迹。看此电影,犹如参观一座人情博物馆,屏幕上的亲情则是被陈列的珍品。

  良平的父亲让我想起《1Q84》里天吾的那位NHK收费员父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不请病假,日复一日精准的重复。所不同的是,良平与父亲的感情一直融洽,而天吾则是在逃离。对于天吾来说,良平一代也应该是博物馆的珍品吧。

  浙江的千岛湖底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朝古镇,但遗憾的是,不能保存清朝的人情世故。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也像是被水淹没,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父子情。

  但,对不起,再美好那也只是文物。时代变了,我们一代人也该为父亲写一些,拍一些东西了。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五):【影记】父亲在世时

  ⑴在这部小津电影里,我发现了许多可爱的小秘密。比如影片中崛川老师讲的那道几何题貌似与《独生子》中良助教学生的那道题原来是一模一样的,就像小津一味执守的镜头语言,抑或那个从来都是扮演父亲的笠智众,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定不移。我亦终于得见了更年轻时候的笠智众,细微的胡渣勾勒着他的脸廓。崛川的孩子良平。甩着算盘走路。蝴蝶贴在灯上的诗意的画面。父亲带良平去河中钓鱼,背景是木鱼声。小津对佛学的热爱从这些细小之处可见一斑。

  ⑵可怕的是,《父亲在世时》中还提及了去靖国神社参拜的事,在他们眼里,只是游览罢了。除此之外,他们还去了镰仓,小津之后的墓地也便是在那里。原来,小津早早就笃定了自己的一生,包括他下葬的地点,都已经在他的电影里无数次出现。那次游玩中,吉田的船翻了。学生们在岸边呼喊,之后就转到下葬前的追悼会。

  ⑶父亲在火车上对良平说,你忘了剪指甲?父亲: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可以当和尚。父亲:“良平啊,上中学了你要住学校。”良平的和服,父亲被孩子们取绰号叫做“獾”。

  ⑷若干年后,良平也成了大学里的化学老师。夹在书页间的父亲的照片。父亲:“不要抽烟太多。”许多年后,儿子给父亲零用钱。父亲看着窗外,“夜莺正在歌唱。”

  ⑸许多年后的中学同学会,邀请了两位老师参加。平田和崛川。“已结婚的请举手。”(只有我俩还独身。)“有小孩的请举手。”“有两个小孩的请举手。”“有三个小孩的请举手。”

  ⑹那首诗:“我常想起那个晚上,在河原上明月见芳草,美丽地开着。”平田老师的女儿富美子。从小养成爱哭这个毛病的富美子。在小津电影里人物都是几十年不便的老习惯,人物的性格单纯而美好。被用以最简洁最突出的处理方式。那次聚会回来后的父亲突然就病倒了。生命渐渐消逝。3时36分。

  ⑺良平:“我小时候一直希望与爸一起住,最后也没有在一起生活,但至少有一星期一起生活过,那一星期真是很开心。他是一个好爸爸。”还是在火车声中结束。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六):每個孩子內心的楷模

  在記錄下這個時候的溫馨時,我忘卻了自己本該知道的感恩,沒有它,這個世界便好似無地心引力的地平面,任何人都無法感覺到踏實。很久以前,我還未出生,父親也曾是個青年,他所經歷的,便是每個獨立的孩子所要嘗到的人生。很蹊蹺的,當我回憶起父親的好時,這部電影就進入了我的視線,前些日子,在網上大購物,找見了小津安二郎的這部作品,一直沒有時間去理會,昨日抽空在堂妹嬉鬧的房間里一同與電影度過難得的光陰,恐怕這是一種機緣,某些情況下更像是上天安排的相會,我們都是幸運的人。

  小津的電影里,鏡頭常會固定在一個視角下,讓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固化的畫面并沒有減弱其中的靈動,甚至多了其中的厚重意味,讓人可以深思其中透露出的感情與思考。侯孝賢很好地繼承了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風格,無論拍攝還是剪輯從其電影都能找到小津的影子,一個是“日本式”的樸實無華,一個是“台灣式”的鄉土氣息,有互通之處,《童年往事》的氛圍便是如此,在看《父親在世時》的過程間,常會讓我想起“啊蛤”在有雨天的日殖民地遺留住房的拉門旁唱著閩南歌的一幕幕場景,那種從膠片深層次反饋出來的鄉土氣息,讓人回味無窮,而小津便是這種雋永的先驅者。

  談回父親,片中的父親和藹善良奉公守則自信,是很多現實父親的完美濃縮,其實也是每一個童年中的孩子對父親的印象,雖然他們也有著這或那的缺點,但在小小心靈深處佔據重要位置的總有父親高大威嚴的樣子,他們盡一切力量撐起一個家庭,用最平和的方式對待世間的痛苦,父親,往往是孩童心中一個美好的符號,是孩子們內心的楷模。

  用盡力來形容人生再合適不過,一生中所有的事都盡力做好,而片中的父親做到了,也沒有了遺憾。他總是告誡自己的孩子這些,為著孩子的幸福,即使臨近死亡,他也不忘交待兒媳要好好照顧他的兒子,盡職的父親,盡力的父親,他是個好爸爸。

  小津的清淡很好地給上火的普羅大眾降火,恰似一劑清涼藥,排遣掉許多迷惘人群疑惑的心,在我的理解來看,小津的個人經歷在影片中印記很深,這可以作為他平日生活的好模板來加以剖析,在兒子對待釣魚及與父親一起住在一起的問題上,父親都加以回絕,但這不能否定掉其間存在的親情間離多聚少的哀思,當真的相聚時,厄運卻早已臨頭……這便是生命,永遠不會給人們一個準確的答案!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七):《父亲在世时》:缺憾之美

  小津安二郎说,我对情节没兴趣,我想表现的是无常和轮回。

  1942年的这部《父亲在世时》,拍于战争末期,小津已经在战场上做过两年中士,在1937年到1939年完成兵役,而回到国内。他曾眼见着身边的人中弹身亡或是残缺不全。他却总是很乐观,他觉得自己不会死吧。临去战场之前的明信片上说,我去打一场战争就回来。

  还是那样淡定的小津,看过了生离死别的残酷之后,毫发未损,继续他从年轻时就被人仰慕的名导之旅。

  还是那样舒缓的一幅画。总是远离政治。于是战争期间的这部作品,也难得保持了一种恬静。

  父子两个人钓鱼的画面,美得让人感动不已。

  佐藤忠男说,小津从开始的喜剧导演时就喜欢对噱头的再三利用,这里钓鱼也是。但是没有收尾的第三幕。第三幕往往是噱头引人发笑之时,而这里只有恬淡却挥之不去的哀伤,所以不再出现。有的只是儿子孩提时和成年后的两幕。几乎相同的画面,整齐一致的动作。钓竿漂流而下,又同样提起放入水中。两个人的步调是那样的如出一辙。说什么轮回,那就是父与子的惊人的一致吧。

  父亲是耿直忠厚的,因为带学生旅行时学生偷划船坠湖而死,而坚决不顾别人的劝,决定放弃教师的行业。儿子在长大后大学毕业还是操起了他的老本行,又是轮回。宣化上人年轻时也曾学医,可是想到即使有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疗治不当而丧命也不堪承受,而不愿行医,都是一式的拳拳之心。菩萨畏因,俗人畏果。他们便是这样的畏因,不肯对自己轻易谅解。

  童年是艺术家永远的宝藏。小津也曾经跟父亲分隔两地,由母亲带大。将自己对父亲的感情寄寓其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在那样的时刻,自然别有深意。

  《父亲在世时》的不圆满,是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心愿,那就是所谓的人生的缺憾。但不可否认,人生总是因为这些缺憾而不再平淡,却生出了斑斓的色彩。

  儿子总想着可以和父亲在一起生活。这个念想作为一个贯穿的线索,让我们对人生生出些许盼望。可是恬淡的小津,并非不清醒,因为他是深知人生的残酷而要留下一些美好供我们回味的人。所以他残酷地让儿子的心愿无法达成,却也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父亲形象。父亲说,每个人都有天职,要尽全力去做好它,虽然有困难,可是这样才会更有收获。父亲就那样拒绝了儿子的同住的要求,要他安心在异地教书。选择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父亲的选择,有点不可理喻,有些不近人情。可也正是因此,我们才会反复咀嚼,那位不同寻常的父亲,临终前他说,我的人生没有遗憾了:一生尽忠职守,甚至从没请过病假;儿子也培养成人,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失去,也有回味。父亲离开,而儿子留下。父亲离开,而那钓鱼的画面和父亲的无悔的人生,却是儿子记忆里的珍藏。

  人会离开,是无常。人生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惊人的重复,这轮回也是人生的真相。小津不动声色,把美好的一瞬间静静的展现。

  透过平淡的画面,是无可述说的悲哀。这毕竟是战争年代。不管怎样表现的若无其事的小津,一定还是把生离死别之痛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他用一首舒缓而优美的俳句,把这种心情投射在了一首父与子的赞歌中。

  挥别父亲的儿子,终归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他哭过两次。第一次是个小学生,父亲说他要去东京挣钱供他上学,拿出衣物还有药物,说会寄钱来,儿子低头哭了起来。即使是父亲辞职后带他回乡下,儿子都是很开心,因为毕竟是和父亲在一起。第二次,则是父亲永远的离开。他跑到走廊里,抽动着双肩,没有父亲递过来的手巾,是一位父亲的老同事安慰他。

  人生总是在重复着,周而复始。可又有什么在变化,不同了。

  除了接受还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记住更多的是跟父亲在一起时,总是微笑着的那张脸。那张脸充满了喜悦,与总是淡然的小津的演员们不同,他总是笑得那样甜美。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时,和父亲回到故乡,在高高的山岗上,父亲跟他说,我辞职了,我们要回到这里,你也要在这里上学。儿子觉得突然,但很快就赞同父亲,他说,那些学生总叫你獭,嘲笑我是獭儿子,以后就不会了。然后就笑起来。父亲和儿子也并没有什么话要说,只是在高高的山岗上,都双手搂着膝盖,坐在那里,抬头看着那茫茫的远方。

  记住的,只是这一刻彼此的心灵相通吧。

  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八):有了情更要懂得珍惜

  《父亲在世时》刚开始看的时候不太容易进戏,淡淡的黑白片,对白少、故事也很平淡。一句话就能概括出电影的全部“父亲在世时”,但是观影完毕和大家讨论了一会,又得空闲的时候回想,却满脑子都是电影中的一些片段很让人回味。这也许就是小津电影的威力,无味却是大味。那句“我就是个做豆腐的”自我评价也很是中肯到位,让人佩服。

  看电影的角度不同,影片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个地方:

  一是父亲断然拒绝了儿子想要搬到东京一起住。开始有点疑惑,后来仔细想想,其实这才是为人父母的一种大爱,一种懂得疏离的爱。人总是要成长的,儿女也要有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影片中前半部分出现的人物多是日本传统服饰,后半部分有很多是西装领带。可能是导演在暗示我们日本在西方文明进入的时候,父亲已经懂了并接受了西方那种更尊重自我,尊重人权的思想。不再是父母永远在一起厮守而是让儿女懂得珍惜自己、实现自我。讨论的时候一个小妹妹也谈到了,父母现在的如影相随让她受不了。并非偶然这也是我们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一方面父母希望儿女快快长大,另一方面却是关心的过火。殊不知,很多的时候是过犹不及。父母最大的爱其实是该放手的时候要学会放手。影片中父亲放手的那一幕让人感到决绝,让人感伤。可是那一刻却体现了作为父亲的真爱。疏离的爱,一种人间的大爱,如同看到了当你阑珊学步的时候父母放手那一瞬间。

  走吧,走吧,那样你才能长大!

  二是儿子成人工作后给父亲零用钱的那一段,儿子一直说很少的钱不成敬意,可父亲确实非常的开心和高兴,说了好多遍谢谢,谢谢。很明显父亲在乎的不是钱,而是认为儿子终于有一天成人了,长大了,是由衷的高兴和开心。那一刻零用钱也成了儿子对父亲爱回报的载体,不是钱而是爱。现在回想工作后能每一次见到长辈能孝敬一点零用钱,其实对自己也是一种幸福。

  小津的电影让人懂得了,有了情更要懂得珍惜。

  《父亲在世时》观后感(九):父亲

  我想起就在今年,母亲节的那天晚上,我突然梦到了我的父亲,在我的印象里,我很少会梦见自己的家人,而我只是记得梦见了他,却不记得梦见了什么,大概是件很坏的事情吧,我哭醒了,脸上满是泪水,二十年的人生中第一次这样。

  醒来后,我并没有停止哭泣,也没有因为虚惊一场而感到庆幸。我想到乱七八糟的种种他给的记忆以及将来的种种,哭的便更加厉害了,因为在寝室里,我不敢出声,尽力的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我告诉自己,明天一大早一定起来给他打个电话,说我很想他,然后安抚自己睡下了。

  第二天我很早就醒了,脑子比半夜的时候清爽了很多,我记得我跟自己说要给他打电话,犹豫了很久,我还是没点开那个号码。

  从我初中住宿起,每次想家的时候我都会打电话给母亲,跟她说学校里的一堆琐事、自己的心情状况,问她在最近在干嘛。我从来没有这样和他诉说过。记忆里,也有和他通过电话,但大多是类似于我落了什么东西在家里叫他给我送来这种。

  初中的时候,有几天我感冒了,去学校的时候忘记带感冒药,他给我送来的时候我在上课,门卫管的严不随便让人进来,他就把东西放在门卫处,打了个电话给老师叫我下课去取。我下了课也就跑去拿了,一个很大的纸袋子,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两盒药,什么也没了,他大概在家里找了很久找不到合适的袋子吧,当时我有些失落,因为真的只有两盒药,一般别的家长给孩子送东西总会在里面放点零食之类的,但是我的父亲呢,叫他给我送药,就真的只有两盒药。 晚上吃完饭,拆开盒子吃药,发现里面有一张折好的五十元人民币。这就是我的父亲。

  大学的时候跟母亲通电话,有好几次,听见电话那头母亲叫他来和我也说点什么,他都说不用了,没什么好说的,也就算了。唯一有一次,他接了过来,我问他最近累吗?他说还好,就那样。然后就问我最近怎么样?我说都挺好的,就是有点想家。 他好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母亲见状夺过手机取笑了我们俩。

  在我大一点的时候,我曾想过,如果有一天他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该怎么办?然后眼泪就会毫无征兆的掉下来。我也只有让自己不去想这种事情,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真想他,明天一定打电话给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