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岁月》经典影评集
《平凡岁月》是一部由余淳执导,沙溢 / 徐梵溪 / 斯琴高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近看了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平凡岁月》,很是喜欢。看名字就知道这个剧是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人生,而是那种靠生活细节支撑的电视剧,故事主线是讲李大宝和张朵朵结婚、生孩子、分房子、闹离婚、又和好……基本都是柴米油盐、夫妻细碎日常故事。很适合在这个入秋的季节看,小火咕嘟炖,全是生活的味道。余淳,这位擅长拍摄生活轻喜剧的导演,把困苦扎成鲜花,把窘迫化成幽默,把跨越三十年的百姓故事拍成一部赞美平凡生活的抒情诗。
《平凡岁月》里沙溢和徐梵溪饰演的小夫妻并不是门当户对,一个是纺织厂的维修工,一个是歌舞团的演员,从角色关系设计角度看,是一个比较容易出戏的人物搭建组合。类似的夫妻档以前有《父母爱情》《金婚风雨情》里的小资媳妇和部队出身的粗汉,不同的是前述两部作品里都是媳妇“改造”丈夫个人的卫生习惯,而《平凡岁月》里则是高干子女的媳妇“改造”丈夫全家人卫生习惯。所以剧的开始几集“抢亲”及结婚后的小冲突还是充满戏剧性,之后就进入悠悠岁月,写实生活。
人物不折腾,如何吸引观众呢?《平凡岁月》靠的是生活细节和演员出色的表演。记得剧里有场戏大妹妹李大雅赌气要结婚,夜里李明珠饰演的妈妈翻箱倒柜摸出600块钱,给女儿当做陪嫁的钱。但一早起来,发现大妹妹已经走了,钱没拿还留下一封信。当时差点把我给看泪崩了。家里穷,拿不出陪嫁,当妈的又想表达一份爱,证明自己不只是在乎儿子,600块已经是极限,而之前一直叛逆女儿一夜之间似乎也变的懂事了些。这样的情节,很容易就把人带进剧里,毕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富裕的家庭不多,都过过苦日子。
作为一个男性观众,我是不太愿意看老年人的戏。但《平凡岁月》里的一家之主姑奶奶和大宝妈妈的戏我真是爱看。想必斯琴高娃和李明珠两位演员演的时候也该是轻松愉快的吧。一会儿姑奶奶讲家风,教训侄媳妇(大宝妈妈),一会儿俩老太太联手演戏吵架,给孙媳妇看。但是俩老太太也不是胡搅蛮缠,而是讲家风,有正气,传递出一种大家长向善、向好之心。
剧的两位主角沙溢徐梵溪从成名到现在都有十年,正是出戏的时候。李大宝有专业技能、生性乐观、爱媳妇、爱家庭,由沙溢来演挺“顺手”,一方面沙溢能演偏喜剧的人物,二是生活中沙溢也是娱乐圈模范丈夫。开始时候,我还说徐梵溪是谁啊,怎么一出来就演女主角,看了剧之后发现是之前的徐翠翠改名了。从《奋斗》崭露头角,到现在也有十年了,表演上有一定的积累,她演的张朵朵,看似平淡云清,但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看着也挺顺眼。《平凡岁月》之后,徐梵溪星途还可以往上走一走。女神下嫁给工人,现在只能在剧里看看了,我很羡慕李大宝。
李大宝的妹妹李大雅嫁给了毛驴儿,这对夫妻是平淡生活的“活跃剂”。这俩人属于打仗能打得头破血流,而恩爱起来又甜得齁得慌的那种两口子。李大雅、毛驴儿,还有爬墙头的隔壁婶子都是出彩的配角,增强剧的喜感与质感。
《平凡岁月》的出品方是老牌影视传媒公司派格,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给北京电视台制作王牌节目《环球影视》,是一代观众与影迷心中温暖的回忆。二十年后已经是综合性传媒集团派格又给北京卫视输送一部气质朴实、温暖而明亮的电视剧集,好像收视也不错。作为观众乐见其成。
《平凡岁月》影评(二):三观是那个年代的三观
第一次写剧评,不喜勿喷,欢迎交流。
故事的开始有些突兀,以至于几乎99.99%的观众都在批判这部剧的三观。我想那个年代里,这部剧的开头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女性与贞洁挂钩,还没有到女性根本解放的时代。
姑奶奶过来人,点子多,看人准,一眼就看中了张朵朵,给自己的侄孙儿出尽了主意。起初我也觉得很不舒服,可后来还是李大宝这个角色挽救了这部剧,他只选择性的做了一些事儿,强迫也好,顺从也罢,他始终在内心里是尊重自己爱慕的张朵朵,他也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可他更知道,有的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有。通常我们都喜欢洒脱纯粹符合逻辑的剧情,可在那个年代里,半逼迫式的婚姻不在少数,首先我认为在一定的基础上,剧是尊重客观事实的,当然不乏一些夸张色彩。我相信剧的初衷不是为了引导价值观,而是还原年代爱情。那个年代大多数婚姻,都是先结婚后恋爱,喜剧悲剧参半,但至少在我固有的观念里,那个时候的婚姻是比当下这个时代更稳定的。
如果不是李大宝选择性的听从,选择性的执行,我也弃剧了。但可贵就在于,成婚之后,哪怕他厚着脸皮试探,在没有得到张朵朵许可时,他是一直遵守约定的。在张朵朵家门前放炮仗,发喜糖,也是他潜意识里期待的,我要说的是,那个时代“流氓”多,并不代表李大宝这样做,就是心里阴暗,至少他要比这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好的多,他一直走在离张朵朵越来越近的路上,并且他的心意没有躲藏,大家的价值观都是那个年代的特色。这部剧开头的根本是,张朵朵在心里认定李大宝是一个好人,值得信任的人,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所以说,这事儿还有的聊。
至于后面的剧情,我想谁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年代剧就是年代剧,需要有那个年代的背景,那个年代里可能发生的事儿,而当代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年代剧不吻合的。剧里做的好的,就是突出了老北京人物的特性,台词功底很是扎实,场景还原的也很棒。尤其是剧中李大宝的母亲,我觉得她表演的很好,演活了那个年代里的老北京。
这部剧,我从更新第四集的时候开始追的,其实就是冲着老白看的。虽然老白在我的脑海里依旧无法摆脱葵花点穴手的形象,但通过极限挑战后,他在我心里就成了金钟罩铁布衫儿的代名词了。
如今追到了三十二集了,真心觉得是最近看的比较良心的一部电视剧了。剧中虽然有很多穿帮的镜头,但却基本还原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场面。大杠自行车、公共厕所、一大家子居住的院子、还有当时人们对于各种职业的看法都挺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
其实,在刚开始追剧的时候,看到大宝有点儿欺骗性质的和朵朵结婚的时候,也感觉有点儿不地道。不过,想想,大宝的用心也就释然了。一见面他就喜欢了这个朵朵,为了追求心爱的女人,用点手段也算是可以理解的范围了。随后,大宝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典型表现,其实是八九十年代一个社会的缩影。说句实在话,我看过很多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事例,剧中大宝的行为简直就是小儿科。
看剧中人物对于大宝娶到舞蹈演员是多么羡慕就能够看出来,朵朵嫁进李家,确实是一件很长面子的行为。姑奶奶帮着李大宝自然没有什么说的。嫁入之后,成为一家人,是儿媳妇了,那就是姑奶奶和妈妈的后背,在婆媳关系还没有完全颠倒过来的那个年代,老一辈人对于小辈总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所以,劝他们赶紧要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手段或许不好,但这事推动剧情发展的设置。如果两位两位坐下来和朵朵好好商量,情节该如何展开?
一直放到十几集,大宝和朵朵之间的感情慢慢的开始改变,心中感觉很欣慰。大宝爱朵朵,所以不顾一切地帮助朵朵争取到了女主角的地位。可是当女主角的地位威胁到了孩子时,大宝选择了孩子,难道有错?因为在大宝的心里,生孩子是很重要的事情,而跳舞却只是过客而已,孩子才是生活的希望,这三观不正吗?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还没有什么女人也要以事业为重的思想。虽然提倡女人能顶半边天,但那只是宣传的说法而已,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是新中国建立那么短的时间就能改变的。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很严重的,娶媳妇生孩子是很多人最基本的认识。你以为那个年代的老人,催促自家孩子结婚是为了让自家孩子谈一个轰轰烈烈的恋爱吗?显然不可能,所以,剧中姑奶奶和妈妈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们不是逼迫朵朵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是以他们固有的价值观来做事而已,而在那个年代,这种观念或者思想,真心不是什么三观不正,而是正常的想法。
邻里关系、爬墙头的张婶很好的诠释了那个时代邻里相处的模式,盯着邻居家的生活,如果好了会有点儿小嫉妒,如果生活不好,会有点小骄傲,这都是很正常,放到现在也能通用。
这部剧总体来说完全不应该得到这么低的分,还请看用心看电视剧,不要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时代不同,观念不同。如果你们用现代的观点来评价的话,那些古代影视剧都不要看了,全部三观不正啊。
《平凡岁月》影评(四):我们父母辈的80年代
直到今天9月21号看到第23集,剧中人物的发饰、服装,工作、生活的场景,都十分有时代感,制作相当考究,而剧中部分人物的观念,放到今天的年轻观众(80后、90后)眼里,已经引发了三观冲突。
这部作品更像是为80后、90后的父母们拍的,在他们年轻时的80年代,剧中张朵朵为了救自己的救命恩人李大宝免于陷入流氓罪(同龄朋友们可以问问自己的父母这个罪名意味着什么),而委身跟他假结婚的情节并非完全虚构和不合理。
推断剧中老李家姑奶奶可能是40后或50后,她那一代人出生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也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历经一些不堪的岁月,所以在诸如“传宗接代”等观念上有保守的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
张朵朵和李大宝的职业身份,家庭出身,决定了他和她俩人观念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他和她能走到一起,即是命运的造化,也是李大宝的主动、坚持、付出,张朵朵的善良、牺牲、回报,双方爱与磨合的结果。
剧中独白的那位小姑娘,就是我们80后之中的一位,我相信我们之中大部分人来讲述自己父母的年轻时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也会比较宽容吧。
这一部作品,如果推荐给我们的父母辈,我打4星推荐,而要推荐给同辈的话,我做好相当一部分有话说的同辈人会打1星很差的准备。
《平凡岁月》更像是拍给我们的父母们看的,但我们如果对他们年轻时的岁月感兴趣的话,也值得看看。
《平凡岁月》影评(五):好剧像首老歌~《平凡岁月》北京胡同里的幸福生活
文/桃妖不是妖
一直觉得,好的电视剧就像一首老歌,熟悉的旋律,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回忆起不同的岁月。所谓的情怀,便是那曲调中沉淀下来的记忆吧。最近追沙溢、徐梵溪、斯琴高娃主演的新剧《平凡岁月》,老北京的四合院,四代同堂、家长里短的胡同生活,虽然日子平平淡淡,但兄弟姐妹的家庭情谊,却格外感人。剧情上没有了传奇英雄式的波澜壮阔,却把生活的本真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人们看到自己身边生活的影子,那种情绪的触感,特别扎心。
最开始有朋友推荐《平凡岁月》是在饭局上,当时她说很喜欢“姑奶奶和侄媳妇儿”这对儿老太太,日常斗法段位高的很。我们一桌子人都笑,说这是什么组合?现在追完一半的剧之后,果然发现这俩老太太戏很好,日常生活里拌嘴斗法,但也盖不住浓浓的温情。其实不是光斯琴高娃和李明珠两位老戏骨扮演的大家长出彩,沙溢、徐梵溪、汪洋、黄艺馨等同样把角色诠释的各有性格,很有看头儿。
所谓家庭戏,就是演绎平凡生活里不平凡的每一天。所以《平凡岁月》把一众人物处理的很有料儿。80年代里人物的淳朴、信仰,还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透着纯净。就像李大宝对张朵朵的爱,爱她如花的模样,更用一颗憨厚朴实的心去赢得心上人的心意。同样出彩的大雅,北京胡同妞的泼辣,利落,虽然一开始她的矫情恨的人牙根痒,但内心的善良又让这个人物格外讨喜。有多少人随着剧情的发展慢慢圈粉了李大雅和毛驴儿这对儿欢喜冤家呢?
平凡的岁月里,最出彩的就是细节和人物。在拼颜值拼特效的现在,《平凡岁月》中,所有的演员其实都不太像演员,就连沙溢、徐梵溪这对儿绝对主角都放下了架子,去演绎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虽然除却繁华美服,但天然去雕饰的人物演绎,给了演员们更大的发挥空间。戏精,所以平凡的生活能演绎出不平凡的味道。
老北京,特别盛产年代剧。比如《正阳门下》,比如《平凡岁月》……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沿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和事儿永远的印在了时光的长河里。那些重现在荧幕上的集体记忆,是对岁月最好的暖意。原本以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喜欢那时候老北京的鸽哨声,但聊起来才发现,身边的90后、00后也喜欢追着年代剧看,或许是年代的质感太让人着迷了,又或者《平凡岁月》30年的时光流逝,半生沉浮,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不一样的灵魂~
如果你喜欢脉脉温情的家庭年代剧,《平凡岁月》很值得推荐。这部剧从默默无闻到收视率直追热门大剧,口口相传的好口碑,是观剧最佳保障!
《平凡岁月》影评(六):世界繁华,人心浮躁,试问几人静了心?
偶然在优酷看了『豆瓣短评TOP 20』,异常愤恨……令人忍不住想要痛骂那些肆意评论的家伙。动不动就论三观,试问当今世界谁的三观是标准?再不就是骂编剧,敢问骂者可有本事编一个?然后又是抨击剧情、八卦演员、各种谩骂,终于妄自尊大以自己为中心成了不折不扣的『喷子』,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一部剧究竟如何,又该如何评论,『喷子』看得太肤浅,不过是谩骂秽语,把评论平台当成了流口水的地方,令人看着那些言辞就恶心……真是糟蹋了字符本身组合成的字句……
好好一部剧,简简单单,不过生活而已……恁是用什么三观去说话,还把编剧拿出来“烹”,把剧情拿出来“炸”,最后就连演员也扯了出来“烤”,简直就是乱七八糟……
既然有这么一个评论平台,喜欢就说两句呗,不过几句心得而已;不喜欢大不了不看,再不就稍微指点一二。然而用污言秽语与浅薄无知肆意发言,那根本就不是评论,更不是所谓之言论自由,简直就是腌臜……
唉,此剧不过是简单的生活展示给我们看,结果却被『喷子』撕破揉碎在了评论区,实在可恨至极……
最后,自己也终于忍不住,也牢骚了一通……
《平凡岁月》影评(七):什么鬼
经典台词:
1.你咋腰里别副牌,逮谁跟谁来。
2.我跟你吃冰拉冰,没话。
3.毯儿上的鸡毛,黏在前眼上。
4.我们家的碗筷都是固定的,但是你们家的碗筷是混着用的。
5.还怎么伺候,也太难伺候了吧。
6.看你那棵树没,柿子树,被我移到那里去了。
7.李大宝,你是不是有病啊你!
8.这树是我小时候种的树,自打中了以后,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你把树挪了,我考试怎么办!
9.咱们俩都已经登记结婚了,为什么还要保持一臂的距离。
10.咱俩怎么登的记你心里没数啊
11.不管怎么登的记,既然已经都登记了,咱们俩就踏踏实实过日子呗。
《平凡岁月》影评(八):九零后的看剧感慨
作为一个九一年出生的人现在说自己是九零后的心情挺伤感,当初九零后被社会当做一个大大的标签,被评论和批判,而如今这个大包容的社会九零后的标签早成了历史。
这几天一直在看这个剧,真的是良心剧,很多人说大宝和朵朵的结婚理由太扯,其实当你了解那个年代,你可能就会理解,所有的事情必须合理合法,假的被传成真的时候,朵朵爸妈让她必须嫁给这个他们瞧不上的工人大宝。不论好坏,不得不承认那个年代真的很单纯,是我向往的那种平凡。
其实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家兄妹五人的成长,争吵,互不相让,互争互爱,嘴上不饶人,看到别人欺负自己的兄妹就能冲上去,这样的场景独生子女是无法体会的,其实李大雅这个角色很可爱,我也因为被家人忘记生日而很难过很委屈偷偷的哭泣,因为我是有姐姐有弟弟的人,三人年龄相差很小,可以很高兴的一起玩耍,也会因为一件小事争吵,想起小气候跟弟弟争着看电视,两个人要看不一样台,他抢走了遥控器,我拔了插头,两人开始理论,谁也不让步,弟弟要上来打我,我就冲着妈妈大叫弟弟要打我,赶紧跑出去,就看到妈妈拿着棍子满屋子追着我弟要打他,我就偷笑,其实谁也没打着谁,但是家里就是这么闹腾腾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和无奈,说到我是有姐姐弟弟的人,而我的时代计划生育很严格,听过妈妈说生我和我弟时的东躲西藏,我弟弟顺利生下来后,我就被奶奶带走抚养……很多东西不是自己能选择的,而余生我只是想平凡的过完这一生,平平淡淡,择一人终老……
《平凡岁月》影评(九):年代差导致评论两极分化,了解那个年代就会理解
看到评论如此两极分化,可能是年代差的原因。95后可能对那个年代已经极陌生了。80年代初期,工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李大宝又是劳模,贫富差距也不大,流氓罪是要判重型的。朵朵一开始其实本来对大宝就是有好感的,恰好遇到这个流氓罪这个事,也就帮个忙,那时候还有很多结婚就为分套房子的事。后面朵朵自己也说了,在她眼里李大宝不一样,人特别好。争议最大的其实就是第二天去女主家发喜糖,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套路,李大宝自己也承认了。女方父母的反应看并没有等级观念甚至觉得女儿不应该看对方是工人而看不起李大宝。那时社会本身贫富差距本身并不大,一般觉得找个人好靠谱。后面李大宝被打的缝针二话没说也就派出所解释,保住了棵棵的工作。也正是因为被李大宝坑了,所以一开始朵朵对李大宝不能接受充满恨意,才有后面逐渐被李大宝感动的剧情。本剧其实就是宣扬正能量的爱情观,真正的好男人是李大宝这样的,那个时候确实有很多这样的好男人。现在无论男女都被社会价值观裹挟,全民向钱看,虽然内心都不想如此,但无奈。无论任何时代男女都希望找条件好的,只是不同时代条件好坏,是社会价值观决定的。以李大宝的聪明才智,善良仁厚在这个时代也会有自己的一番作为。这个剧是希望婚姻应该回到人本身,也只有人本身,才能对抗生活的各种变故。
关于骗婚这个套路,我们确实都不喜欢都觉得很扯很过分,但这也是整个剧情发生的关键,所以我们大可以一起带入,看看大宝这个人是怎么扭转朵朵和我们观众的内心的。
《平凡岁月》影评(十):这部剧只给看的懂的人
这部剧有很多争议,很多人说三观不正。拿出孔孟之道来谈自己的价值观,来谈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应该是怎么样。
价值观这东西不是如果要靠电视剧来歌颂真善美,那我也没见你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都熟知。
无论是好是好,电视剧演的很真实,骗婚也好,套路也罢,卖闺女也好,那就是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生活在最底层人物的性格。有一些心机,有一些人性的丑恶,有一些生活的无奈。有一些悲痛。
无论是妈妈的唠唠叨叨和各种生活习惯,还是大雅的嫉妒和骄横,那些都是人性中最真实的存在。
自己是个什么货色自己应该知道,一个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别指望你看一部剧就能教会你做人。
那你应该对高中老师说,你是老师,所以你得让我上清华,否则你简直就是个不称职的老师。这种逻辑的人还是多看看书再来吐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