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月八月》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五月八月》观后感10篇

2017-12-30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月八月》观后感10篇

  《五月八月》是一部由杜国威执导,叶童 / 徐忻辰 / 林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月八月》观后感(一):打着南京大屠杀题材作品来赚好评的烂片

  一句话:退去南京大屠杀的外壳,就是部垃圾电影

  除了叶童,其他人的演技太差。

  一些台词蹩脚(比如五月舅舅回家,五月询问有没有找到妈妈时候,等等),让人觉得很小儿科

  情节安排很难以让人理解一盘散沙,尤其是最后的结尾。

  至于和不和史实,有很多人评论过就不说了。

  至少在我看来,这个一点都没有南京大屠杀的感觉

  真实感不是说哭戏多,人杀的多了,尸体多漂几具,炸弹再炸几下就能成的。

  评论的人也是,比起实际的电影内容,更对于他的象征意义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这是影评,不要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看了国内上映过的所有这一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唯一推荐的就两部,《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侧重点各不一样。至少这两部任何一处的真实性都比这部作品强上几十倍

  《五月八月》观后感(二):扛住整部影片演技担当的叶童和了解叶童需要知道的事

  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推荐这部片子,然后说一些关于叶童的事。

  这部片子的拍摄手法有点特别的,整部片子最吸引人的部分反而放在了前半部分,由叶童一手带起所有的情绪和爆发,以她的视角来引导观众进入情绪,看的过程中很清楚的就能感受到叶童演技的巨大张力和厉害之处,很多人吐槽她的国语,在我看来她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香港演员,香港演员演国语片能够用国语演,哪怕她的国语略有瑕疵,但是在她很棒的演技之下,是瑕不掩瑜。她是一个非常敬业且认真的演员,这一点我要为她点赞。

  这部片子可惜的地方就是前半部分爆发的太快,而在叶童的戏份结束之后,后半部分演员的演技实在不怎么样,且剧情单调,导致后半部分很失望

  八月和五月两个小演员演的挺好,可是看完又在想,如果五月坚强一点,不去尾随妈妈,妈妈自己一个人绝对是可以安全回到家的,一想到因她,害死了妈妈,内心深处不免对她有一点稍嫌怨念的指责,可是如果没有她尾随,大概我们也不会看到片中如此伟大母爱。大概这就是我可惜的地方之一吧,想看见妈妈在经历苦难后能够生还,想看见叶童一直演下去,就会错失最精彩的母爱之处。真的是熊掌与鱼不可得兼。

  叶童在前半部分的演技和表演方式,让我想起了1993年她主演的《新孽海花传奇》,不过在相隔近10年之后,她的演技相比那时候更加沉稳,深藏不漏,我很喜欢她的《新孽海花传奇》,抛去台湾制作的粗糙及剧情的被迫删除导致的BUG,叶童在其中演技之精,在了解她之后,她堪称我最爱的演员,没有之一。

  对于不了解叶童作品的人而言,很多的人都把她局限在了内地知名的反串角色—许仙,每当有人说起叶童无论演什么都是许仙的时候,我很是有些无奈,但是又有一些轻嘲,因为他们不懂叶童之好。就算在家喻户晓的《新白》里,没有仔细静下心看的人,也不会懂这部戏里叶童的演技是有多么的精湛。所有的赞美与盛名,20年来的火爆不断,在内地永远脱离不了的许仙之名,静看之下才会知道叶童演技的厉害之处。

  对如今的港台来说,叶童大概已经荣升为上一辈的演员。她与周发同走星路,见证上世纪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以《和平饭店》送周润发赴好莱坞,以精湛演技为周润发送行。她与赵雅芝同行一道,于年少初识,于而立之年共成《新白》,后又有《三花》,成四部剧,走五世情缘

  在她的时代,她是港台最耀眼的女星之一,(本来无“之一”二字,未免争议加上)。她的片酬曾坐拥港台第一名,(需要的话我可以贴出当年报纸截图),而赵雅芝紧随其后,她的演技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质疑,她的与众不同风情万种于角色之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她曾是香港无数男人女人的爱慕者,她也曾在十六岁就许己一生

  真的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叶童的好,因为喜欢她是真的值得的。但是我也知道很多人对她有着太多的偏见。她曾说,她喜欢演绎和从前完全不同的角色,只要有机会就想要尝试。所以后来她拍摄了一些别人觉得很差的剧,但是某些角色却是她喜欢的。我们没办法决定一个演员的优劣,因为你不能代表那个人决定她想要什么。

  因此我能平和看待一些大众认为她出演的评论略差的电视剧,也依旧很喜欢她。喜欢她洒脱的态度,自我的人生,喜欢她仿佛飘荡在空中的思绪精神领域,而近十几年,她用大部分的时间环游世界各地,做她想做的事,让我很是钦佩。

  她十六岁出道,她是香港最独树一帜的演员,周润发在香港红了二十年,叶童从开始到最后与他一起合作,作了全程见证。她或许称不上容颜美貌,她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时,在她的妩媚中都带有落拓的味道,她的眉目和眼神永远是英气的,在温柔与倔强之中徘徊。

  内地观众谈起叶童时似乎只有一个《新白》,而谈起赵雅芝时,多加一个《上海滩》。可是啊,八九十代的当年,金像奖史上第一个拿到双影后,1次金像奖最佳女配,6次被金像奖提名的她,大概只有生在那个时代,才知道,那个年代,是真正属于她的。在成就上,哪怕是林青霞也要望其项背。

  横跨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女演员,除了张曼玉大概没谁比她成就更大。而张曼玉的成就,属于她的运气,也是遇见了好多作品,堆也堆出来了。在我看来,她的演技远不如叶童。

  而叶童,她太低调,根本不做任何宣传,在00年前几乎内地综艺活动都不怎么参与,而商业活动更是不理,如果在香港问道叶童如何你说她不是巨星,有人会笑你无知的。

  她低调到内地大部分人只觉得她是许仙,让我非常难过

  众星云集的九十年代,那是一个让我向往的时期,因为有她——叶童。

  可惜我晚生了二十年。

  在此安利一个早起的帖子: 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234710-1.shtml

  讨论张曼玉与叶童。

  林青霞——成就记录

  金像奖:提名4次最佳女主,无获奖。

  金马奖:获奖1次最佳女主,提名2次最佳女主。

  《五月八月》观后感(三):五月八月

  某个夏日闲暇中在电影频道中看完这部电影,感叹这片子真的不错。这部没有大场面,仅以两个小女孩角度描述被侵略中的国家普通人民的凄惨,以及希望。

  小女孩五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健在,一个爱护自己的奶奶,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妹妹八月,一只可爱的宠物狗狗。家里虽不是大富大贵,但是父母都是知书识礼,起码生活无忧。可惜战争的到来粉碎了这一切,美好温暖的生活被粉碎了。父亲首当其冲出事了,妈妈坚强的支撑起家庭,做好所有能做的准备。但是战争的残酷仍然无情的碾压过来,被迫送走狗狗,奶奶被杀了,母亲被侮辱了。接着为了要为生病中的八月求药,母亲也下落不明凶多吉少了。突逢巨变,家里只剩下两姐妹相依为命。接着就是两姐妹一路找亲人一路挣扎求生的过程。

  个人觉得电影的前半部分好于后半部分,个人不太喜欢两姐妹到了舅舅家之后的剧情。果然,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在战争来临前,一家人去河边放走小狗,八月哭得稀里哇啦。是啊,连一只小狗都保护不了,真是伤感。但更令人伤感的是,连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都保证不了了。二是 五月帮八月在河里洗澡,河边飘来了一具尸体,五月面无表情,用脚踢开了,在八月天真的询问中,若无其事的说,没事。战争的残酷已经让这个孩子成长了。那个见到自己父亲的断手,震惊的孩子已经离开

  当然在现实情况下,两个小孩子能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的,但为了艺术无可厚非。加上国际红十字的客串,一切就顺理成章了。两位小演员演得真好,五月的崛起坚毅,八月的调皮与天真,都演绎出来了。这部片子确实值得一看

  《五月八月》观后感(四):殇

  “南京大屠杀”。我不知道在听过太多人讲述,读到太多书籍,看到太多影像资料之后的人们看到这个词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一块厚而深的疥疤狠狠烙在每个人的爱国心上。疼,难看,不愿提及…亦或已然麻木迟钝。时间和观念的流转早已在这道疤上缠绵了无数次,渐渐变得朦胧。但我还是要说。

  那一年的南京林木蓊郁、绿瓦盏盏。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庭院里安静得生活。会演戏的猴子、高高水缸里喂养的金鱼、吐着舌头跑跳的小白狗、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生活真的可以简单快乐。一户教书家庭里有两个乖巧的女儿,大的叫五月,小的叫八月。而她们的成长,注定要经历一些非比寻常的生离死别,因了那个暴力疯狂的年代。

  一声枪响。两声,三声…进攻与蹂躏瞬间由远而近。不认识的乡人倒下了,邻居倒下了,父亲、奶奶…连母亲也为了给妹妹抓药,死在了羞耻与剧痛里。战火纷飞,火药的浓重烟雾笼罩起原本安谧单纯的村庄。不到十岁的年纪,骸没有来得及听够母亲讲的床边故事,没有关系听够那柔和温暖的催眠曲竟成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姐妹。都走了。小金鱼也死掉了,漂在水缸肮脏的水面晌,像块块凝结的可怕血迹…终于被舅舅找到后又传来舅舅也倒下的消息。她们始终被遗弃。

  五月认识一个会画画的男孩。他的视野宽阔却不失细腻,但涂抹的全是战火城市,是累累尸体,是空洞绝望眼睛,是薄如水草一样的生命…这样悲凉的画面出自于一个十几岁少年,实在让人觉得残忍。在这样美好干净的年纪,他们应该是欢笑着走过,一路草长莺飞。但是。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幸福家庭支离破碎,国家的耻辱,长江边腥红流水的吟吟哭诉...

  亲人的血流进江水里,水会慢慢蒸发变成天空的云…爸爸妈妈就在上面看着我们。五月说。所有失去亲人的孩子朝向远方,朝向天空,高声喊:妈妈,再见!…江水一汐一汐拍打着低低的岸,像母亲的手掌拍在自己幼小的脊背上,眼泪终于绝堤,再也止不住…

  这就是一部叫做《五月八月》电影的内容。

  想来虽是一部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回忆起的片段却更多的是两个小女孩干净的双眼和无邪笑容,还有母亲细腻的关怀,还有邻家小丽漂亮的粉色蝴蝶头花。一幕幕的彩色,一幕幕的温暖最终灰白绝望。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难以接受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我想这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很多很多眼泪。流淌出的是有关离别的残破感情,祭奠的是冲刷不掉的历史耻辱。曾经以为一个人面无表情两眼寂灭而流下两行浅浅的泪是他最灰心的时候,但现在我深刻理解到那还不是最深刻感情的宣泄。在感受到心的狠狠碰撞和情绪的极限之时,滂沱的泪像暑日里逐渐酝酿成的狂风暴雨,披头盖脸,呼吸艰难。内心的难过和感动太过膨胀,泪的宣泄口瞬间崩塌,两腮冰凉的液体一直流到电影最后一幕黑白,恍若在刚才的影像里,身临其境

  《五月八月》观后感(五):经年难忘

  这部片子是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的吧,一般这种电影看过都很难留下什么印象,唯独这一部让我记住了,长长久久,以致于到了大三,提起抗日题材的电影,首先想起来的还会是这部《五月八月》。

  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结尾——无数个孩子走向河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父母被鬼子杀了,尸体化成了灰,被风吹到天上,变成云,又变成雨,最后又会下到河里去。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的眼泪跟开了水龙头似的,哗哗哗哗流个不停。

  还有里面的一些动人的细节,许多年没看过,但依旧记得非常清楚。有一个场景是一只狗叼来一个东西,镜头拉近才知道那是两姐妹父亲的断手,相当震撼,而叶童饰演的母亲蒙住嘴强忍悲伤样子,也真的非常非常催泪。另外就是两姐妹流落到一个河边,妹妹身上长了毒疮,姐姐帮她洗,洗着洗着突然有一具血肉模糊的浮尸飘了过来,姐姐为了不让妹妹吓着,用脚把那具浮尸踹着荡远,相当有感染力的情节。再来就是,两姐妹去一个亲戚那里投靠,结果被各种嫌弃,日子过得比流浪时好不了多少。在那里,她们遇到一个独自生活的男孩,她们很好奇那个男孩为什么每顿饭都把米做成锅巴,男孩说,这样可以吃得更久些。

  很感人的电影,经年难忘。

  《五月八月》观后感(六):五月八月

  第一次看这个影片是在大二的时候,每年的九一八,抗日情绪一夜骤然上涨,与之前的平静的反差,让人觉得九一八昨个儿刚发生一样,各大影院都是免费开放,一遍一遍的播放着此类的影片,那些宣称标语一夜之间贴满街头巷尾......

  当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悲愤从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冒出来,无法控制

  第一次看五月八月真心流泪,这个影片通过两个孩子来看1937年底到1938年初的南京,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对于五月八月她们,没有童年或者说童年是黑白色的,黑色阴暗白色恐怖,战争让她们打小就不得不独自面对人生的残酷,勇敢的活下去。

  母亲在每次看到残暴的情形,都是先搂住孩子,遮挡着孩子的眼睛,不让他们看到这个残暴的现实。同样,姐姐在看到河面上漂来的尸体时,强装着镇定,挡住妹妹的视线,推开尸体。也许在这个残酷的年代,她们能做的是,不要再增加她们亲人的恐怖和伤痛了。

  《五月八月》观后感(七):《五月八月》与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反思

  《五月八月》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初中的时候老师们为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现在想来老师们的教育素质实在是差得很,因为这样的电影含有太多暴力血腥和性的场面,而我们那时候才十三四岁,根本就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老师们在煽动了大家的民族仇恨的同时,其实也唤醒了很多人的暴力的潜意识甚至犯罪欲望。·

  在给《五月八月》做标记的时候,写完上面这段话,立刻觉得很有道理。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波兰人、犹太人是如何给未成年人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呢?(求知情者解答)

  《辛德勒的名单》是最好的反法西斯主义类型的电影,它没有用《五月八月》或者《金陵十三钗》那样露骨直白的画面,却传达出了最强烈的反战思想,它让人更能够意识到每个生命个体(通过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来体现)的存在于尊严。《五月八月》主角是两个幼女,但视角却是第三者的,画面很多血腥之处;《金陵十三钗》的叙述改成了一个未成年女学生,于是导演对她看到的少许部分进行了幻化处理(如纸厂爆炸后漫天飞扬的彩纸,以及那个彩色的玻璃窗),但视角并不是这个未成年女学生一个人的,还有那位洋教父的视角,他的视角更为血腥与暴力直接。《南京!南京!》更不用说,慰安妇姐姐直接成了主角之一。

  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如果有电影分级,应作为R级投入院线。

  可惜,不知是出于政治需求,还是广电总局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文意识,甚至足够的智商,我们的电影不允许分级制的存在。于是广大的青少年就在这些饱含性与暴力的电影中,一次次获得精神和肉体的解放。

  【附】西方国家反法西斯反二战题材的电影:

  优秀的反战题材电影有《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无耻混蛋》等等。另外,由于英法美是二战的战胜国,所以其关于二战的电影基本属于战争片类型,而非纯粹像辛德勒名单那样的剧情片。如果加上战争类型电影,就更多了,不过其中像《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这样的还算反思战争,而像《风语者》这样的电影则纯粹是战争动作片,没有思想深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