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总动员》经典观后感集
《海底总动员》是一部由安德鲁·斯坦顿 / 李·昂克里奇执导,艾伯特·布鲁克斯 / 艾伦·德杰尼勒斯 / 亚历山大·古尔德主演的一部动画 / 冒险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底总动员》观后感(一):影评?自娱自乐而已啦~2011.12.25《海底总动员》
最近看的皮克斯公司的总动员真的不少啊 这一部讲的是一只小丑鱼 失去了自己的老婆还有其他的孩子 只有nemo跟他相依为命 结果导致父亲对孩子的过分疼爱 引起了孩子的不满 在一次课上 nemo游到了深海 并且碰了一下游艇 但是不幸的是 他被抓走了 从此父亲便踏上了寻找孩子的旅程 中途遇到了有短期记忆症的多莉 和三只鲨鱼成为了朋友 打败了深海的一条鱼(具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 穿过水母群 在东澳洲洋流里结实一群海龟 成为了一个大英雄 儿子也受到父亲的鼓舞 克服自己的恐惧 企图从鱼缸中逃跑(之前有一次但是失败了 而且给他留下了阴影) 很搞笑 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海底总动员》观后感(二):一个自我成长与父亲关爱的动画电影
生活在澳洲外海的一对小丑鱼父子。父亲玛林因为目睹妻子死亡而变得草木皆兵,对年幼的儿子尼莫更是呵护备至,生怕出半点差池,不过事与愿违,叛逆心重的儿子终于不堪忍受父亲全方位的禁锢,独自冲进危险的水域,不幸被专门收藏观赏用鱼的潜水人士捉到,被卖入悉尼一间牙科诊所中,成为鱼缸中众多观赏鱼的一分子。尼莫开始必须面对一群陌生又怪异的新朋友,还得担心如何能与老爸团聚;而另一方面,心急如焚的玛林决心要远度重洋试图找到尼莫,沿路上还遇见了只有短暂记忆的帝王鱼多莉。他们不畏艰险踏上了营救尼莫的惊险旅程。
最近到处都是寻找多莉的广告,我也刚发现好像没有完整看过这部片子,最近正好拿来给各种超级英雄片之后换换口味。这片子居然是2003年的,尽管片头的迪斯尼现在我已经感觉很习惯了,但是迪斯尼在2006年才收购皮克斯,所以这片子还是在收购之前的作品,导致片子里基本没啥像样的歌曲嗯。音乐方面也没什么印象深刻的,除了经典的片尾曲。
寻找多莉今年才上映,居然经历了13年之后才上映也是不容易,本片多莉确实太亮了,台词多再加上艾伦极其出色的配音,再加上多莉本身的性格,很难想象这么多年才出续集,而且这还是艾伦每年在催的情况下。本片一开始是悲剧开场,貌似现在很多片子都是如此,包括冰雪奇缘,然后整部片子就在讲如何战胜悲伤向前看,的确,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多莉这样的健忘者恰恰可以忘却一切没有烦恼,多莉本身本事也大,首先会认字,而且有着能单手把一只螃蟹托出海平面的实力,在大自然,任何能活的长久的生物都值得敬畏~
皮克斯确实厉害,能把一部片子同时从父母和孩子两个角度来呈现,同时教育了大人和小孩,这是近些年皮克斯里看不到的了。而且还有非常科技的东西,无论是鳐鱼老师的鱼类歌,还是鱼缸帮里对牙医技术的讲解,甚至还有对高科技净水装置的说明,这些略极客的东西都是亮点,还有像吸了大麻状态的乌龟,配音居然是编剧。鲨鱼的戏份出奇的少,而且强硬的塑造了违反自己自然规律的鲨鱼,毕竟编剧想把鲨鱼加进剧本,但是不知道怎么合适,毕竟海洋里的东西太多了,这次没有出现章鱼,看预告,寻找多莉里终于让章鱼成为主要角色之一了,可喜可贺。
另外,本片对捞鱼和养鱼有那么多的负面描写,不知道有多少小孩看完片子之后不会吃鱼了呢?要知道鱼类富含的营养物质比猪牛羊多嗯。
有的故事你明明知道每一个桥段,每一次重温却依旧会感到惊喜。明明知道每一个包袱,却仍会发自内心地大笑。明明知道每一段煽情的台词,却还是忍不住被感动。明明知道所有的冒险最后都一定会有惊无险,却还是会在适当的时候屏住呼吸。寻找nemo对于我,就是这样的片子。
在Shaw theatre看的3D版感觉相当得值。正片前各种3D trailer赏心悦目。放的是Epic,Frankenwenie,和the rise of guardians。在youtube上看了2D版,顿时失去了那种质感。之后我再也不说3D动画的坏话了。影院不论是屏幕,音效,坐位都很舒服。关键的是3D眼镜竟然没有让我这个眼睛仔感到不舒服。赞一个。以后都去shaw看片了。Hobbit就指望你家的3D IMAX了。
电影正片的效果也是非常之好。看得出pixar和disney认真花了一番功夫。当然或许也和我太久没看过3D电影有关系。不能不说,这几年3D水平进步实在迅猛。2年前看的飞屋的效果和这个完全不能对比。进入影院前,就在期待特效组们是否能好好把握海洋这个主题,让3D真正有用武之地。事实是,这部片子景深的效果做得棒极了。3D版的NEMO极好地还原了大海的光泽与质感。那一湾深蓝浅蓝,逼真得仿佛观众置身海底,和主角一起畅游。这种强烈的真实感,配合动画的风格,却又更加强了片子的梦幻色彩。不断变化的场景一次又一次惊艳我的视觉神经。大到珊瑚礁边无垠的海,生锈的沉艇,宴会般的鱼类焰火,大西洋洋流,水母城堡,小到小鱼的鳞片的反光,乌龟的盔甲的褶皱,鹈鹕的羽毛,全都美得找不出瑕疵。尤其当画面从海底切换到海面上夜晚的悉尼时,空气的透明感与之前充斥屏幕的水的丝绸般的质感的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拍案叫绝。2D版的Nemo本就美轮美奂。3D则是把这种视觉享受推向了极致。
除了5分的画面和音效,剧情也令我不乏惊喜。打心底里佩服动画片的编剧们。要让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从一部片子里找到共鸣和乐趣,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我觉得Nemo的编剧算是做到了。片场里不断听到孩子们的笑声。想来也是。光凭那些光怪陆离,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就足以让小观众们惊叹了吧。有许多笑点又是针对年纪大一些的观众的,比如Marlin身为小丑鱼却没有幽默感这一点。有许多东西是以前没有意识到的。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欲,赤裸裸的对人类对自然的恶劣态度的抨击,海底世界其实十分美国化,有校车的美国学校,而鱼缸里的仪式则很像印第安文化。(又或许是夏威夷或则新西兰?因为有火
山?)。以前也没有意识到Marlin的个性里这么缺乏信任。因为受过伤害,而难以相信的心情,当我还只是一只小nemo的时候怎么能理解呢。Nemo真心有个好爸爸❤
喜欢所有的角色。喜欢一如既往的喜欢Marlin的谨小慎微和Dory的没头脑的开心和乐天派。喜欢Dory说,“真是奇怪的誓言。如果Nemo身上什么事都不会发生,那他的生活就真的什么事都没有了。当然也喜欢她明明什么都听不懂,却装着说鲸鱼语,还告诉Marlin”鲸鱼说是走的时候了“的无所畏惧。 喜欢小丑鱼父子那段相隔千里,艰难险阻都不能横断的亲情。喜欢声线迷人的Geil和他的鱼缸同盟。喜欢好管闲事,心地善良的鹈鹕。喜欢好客酷玩的海龟家族。喜欢绅士风度的指路的鱼。喜欢那三只素食主义的鲨鱼。喜欢那群只会说“MY MY MY"的搞笑海鸥。似乎真个片子,除了人类是彻头彻尾的大反派,一切角色都是可爱的。
于是,每看一次Nemo,就会萌发出一种想要从事动画专业的冲动。每看一次Nemo,就会萌发出一种想要从事海洋专业的冲动。
影片结束,演职人员的名单在深蓝色的海水里划出一条船迹。尽管制作住组仍然淘气地塞入了很多插花,观众们似乎并不领情,很快放映厅里除了我和霓,只剩下一个中年的外国男子。走出电影院,我心里一直想着,这个人大概十分寂寞?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中年人,孤身一人,坐到了这个刚刚还装满了孩子和父母的黑屋子里。然而现在我想,其实一个人看一场电影并不需要什么理由。那个人的心里大概也和我一样住了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或许他也并不孤单。就像3D版正片前的彩蛋短片里描绘的那样,我们还是孩子时,不是都有无数自己幻想的玩伴和冒故事吗。保留着童年的梦幻的人,即使孤单,却不会寂寞。
或许,这就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的答案吧。我们需要梦,需要一直造梦,因为梦和现实一样是我们存在的印记,因为梦里有我们的希望,爱,和未来。
影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塑造的人物形象,从一开始接触到的海底生物开始,就让人觉得很可爱,性格上的不同又有趣,无疑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
再来是画面的唯美、梦幻、奇趣等等,完完全全将海底世界给美化兼人化。
然后就是剧情的逻辑化,因为怕失去,所以对尼莫特别的呵护,从而产生了尼莫的叛逆表现,接着就遭遇了“毒手”,途中遇上了有短暂失忆的小蓝(忘了名字,用这个替一下),接下来故事的发展也没有一点勉强的感觉,似乎真的是那样的顺其自然的发展,起码在我看来确实是这样,逻辑上来说,这个剧情是过关的。
这部包含喜剧、感人的动画片,突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因为爱而胆小,但又因为爱而勇敢。
顺带一提,国语配音很不错,依稀记得尼莫叫的“老爸”很像《再见阿郎》里波仔喊的那句“老爸”,不知道为什么特别有感觉,值得一提的是张国立的配音,确实很到位,似乎是为它量身定做的一样,真的,配得很好。怪不得好莱坞的动画片是先有配音演员,再有角色,而不像中国的先有角色,再找配音演员,这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影片角色的真实性。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论后世史家如何评价,独立宣言的这句话确实是写得很美的。裴多菲那首生命、爱情和自由的诗大家都知道。Finding Nemo里爱情不是主题,不表。因而我们或许可以从生命和自由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
Marlin因为痛失爱妻,对儿子Nemo的安全始终小心翼翼。但小孩子终究渴望自由,这分歧间接导致了Nemo的被抓走。这种情况下,Marlin也只能不顾那条老命拼着去找儿子。最后得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从此也不再干涉儿子的自由,皆大欢喜。
但是,前提是,Marlin这一路上也是九死一生,差点成为鲨鱼和水母的腹中物。但最后他还是逢凶化吉化险为夷平平安安地找到儿子。最后明白,我们是动画片主角,是春哥附体刀枪不入的。于是,放心放儿子去飞了。导演如此我们可以理解,然而现实中,我们能拿这个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么?
为什么《独立宣言》会把生命权放在自由权前面?以我的理解,杰斐逊什么的,也觉得命比较重要。为了自由和幸福牺牲生命,那也是因为那是一大堆人的自由和幸福。自己的话,命都没有了还哪来的自由和幸福?
所以说,Marlin的做法其实没有错。大海确实是不安全的,小心谨慎也是正确的。错误的是,他不应该把这些强加在儿子头上。越是强加,矛盾越深,儿子反而越要往反面走。而相信Nemo给捉走这一次之后,下次打死他也不会再去摸游船底了。有些弯路,是要走的。虽然命比较重要,这是真的。但是,不挨打,是不会明白这点的。和谐社会,命比较贵。有些危险,该面对还是要面对。尺度么?自己把握好,这才是正道。
《海底总动员》观后感(七):Just keep swimming!
我想如果对一部电影有所感触,一定是因为它的某些情节,某些台词,某些故事和自己的境遇、想法有些相似。人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极其敏感的动物,绝对不会因为和自己完全无关的失误而有所情绪。
如果某些人或事打动了你,一定是因为它触动了你内心关于某部分的记忆,似是碰到了最柔软的那块灵魂。
就像这部Finding Nemo,最让我有所感触的是Dory的那句just keep swimming,原因无他,只是因为现在自己面临一个艰难的境况,拖延逃避是我的本能,我时常害怕的不敢往前走,我希望这句just keep swimming能刻印到自己的骨子里,就算害怕,也会一直走。
恐惧就像浓雾,越往前走就会发现它会自动为你让路,可是如果害怕前方看不清的路不走呢,那就等死吧。
最后,i love pixar。
《海底总动员》观后感(八):一个父亲的成长史
因为最近《海底总动员2》上映了,于是在去影院之前又重温了好几次《海底总动员1》。这部影片真的百看不厌!这次和前几次不同的是,我是和孩子一起看的,我们都非常喜欢,我也有了颇多与过去不同的感悟。强力推荐孩子和父母一起看几遍!
主要从感受最深的方面来说吧!我个人非常喜欢其中的剧情和人物设置。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亲子教育片(当然,也不止如此)。其中的教育不是生硬的,而是润物细无声一般的,值得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感受爱和被爱的温暖。尤其是家长应该看看作为父亲的莫林的经历,从中也许能对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真正做到“与孩子一起成长”有新的体会。
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莫林的成长:
1.灾难前后的状态。很不幸,故事的一开始,莫林就失去了他的妻子以及若干个孩子。好在命运眷顾,给他留下了一个受了伤的孩子。第一次做父亲,本来就无从下手,相信这一点很多新晋老爸老妈都有深切体会。加之经历了生离死别,于是莫林变得战战兢兢,不知道如何保护孩子尼莫才好!尼莫对他的朋友说,他的爸爸害怕大海,其实在经历灾难之前,他哪儿有害怕大海的表现呢?包括他和妻子面对大梭鱼时,他镇定地叫妻子回到家里去,自己来处理。这场灾难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他几乎无法正常生活。他给予尼莫的爱满满的,但是又不像空气那么舒服,而是让人有些窒息。不得不说,灾难面前,作为父母,真的是需要稳住心神,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2.尼莫被抓走前后的状态。不得不说,尼莫被抓住,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是他促成了此事,虽然这并非他所愿。但是,他作为家长的专制,对尼莫能力的否定和威胁(尤其是当着其他同学的面),都让尼莫逆反。尼莫甚至说“I hate you”。以爱的名义而强迫或否定别人做的事其实更让人反感,不是吗?
3.寻找尼莫时的状态。作为父亲,他勇往直前、坚持不放弃地找寻儿子尼莫,真的让人感动!虽然这其中,有他的焦躁、抱怨,但是他的毅力感动了故事里的几乎每个“人”。爱是人心所向,所以他能得到那么多的帮助(包括多莉、沙丁鱼、海龟、鲸、鹈鹕等)。其实,如果没有寻找尼莫这一契机,他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他的身体和心以及观念都是封闭的,他的眼里只有尼莫一个,外界的思想和人都很难攻入。有了这个机会,他才能走进和见识“社会”,知道世界的广阔和复杂,学习新东西,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才能反省自己过去的行为,并在多莉的帮助下广结善缘,还在水母群中救了多莉,表现了自己勇敢的一面,得到了海龟们的肯定。他此行收获丰富:长了见识,提升了思维层次,有了自信。他的世界大了,心就大了,和外界的屏障慢慢消失了,和外界的沟通越来越愉快和和谐。因此,作为父母,见多识广,心胸开阔,与时俱进真的是很重要的。
4.找到尼莫以后的状态。找到尼莫以后,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多莉和很多石斑鱼被渔网网住了,尼莫说有办法,要救他们。要是在以前莫林肯定会一口否决,但是经历了生活的风浪后,他肯定了尼莫的想法,努力去帮助尼莫实施他的办法,直至成功。这一场景特别让人感动!这是莫林作为父亲在其成长史中的过渡部分。这一事件之前的他和之后的他迥然不同。他迈过了新手父亲的坎,走向了成熟。他自己和别人的相处也不一样了,能给其他家长讲笑话,能对孩子放手,让孩子主动说“I love you”,多么幸福!这不仅是作为父亲的成功,也是自己人生的成功,不是吗?其实,作为家人的我们,如果能少一些对抗,多一些努力和齐心;少一些过度依赖和关注,多一些相处的空间,就能更舒服一些,多好啊!
顺便说一下, 这部影片的画面相当美,相当迷人。故事节奏和配乐也非常好,我觉得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美好的东西熏陶,所以一定要看啊!
第一次写影评,就自己关注的方面随意写了一些,呵呵,也借此鞭策自己,这也是作为家长成长的一步,不是吗?
《海底总动员》观后感(九):思考:Finding Nemo
让我想想,一条鱼,有橙白条纹相间的小丑鱼,和他一个有残鳍的小丑鱼儿子,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不,他们干的事情多了,他的父亲走遍天下水世界,为的就是寻找他.你还能说,他们只是普通的小丑鱼么?
这是一个万里寻亲的故事.这是一场旅途.从这小丑鱼儿子想证明自己勇敢而被抓到父亲找到儿子后互相谅解的旅途.是的,这种万里寻亲的素材在美国电影中已成为老套之路.但是,这部动画长片却以另一个海底生物世界的视角重新诠释亲情,重新演绎鱼类也有超乎想象的人类感官的故事.
让我们仔细描绘这段历程.
试想,如果儿子的想法并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同时,那他一定会想办法让父亲了解自己的内心.但是,由于父亲曾经历过一段,不,是一刹那的伤痛,于是就产生了畏惧世界,无安全感的心理.这使得,父子二人的内心得不到交流,导致了二人矛盾冲突的发生.虽然可怕的事情已然重演,但是父亲还是会选择努力去拯救他的孩子.他游啊游,追啊追,但就是没能够挽回这一孩子被抓走的事实.对啊,一个人怎么能成功呢?这时,多莉走进了他的生命.
这只蓝色的小鱼,虽然带给这位父亲众多的麻烦,但是,你能说她不是这影片的一个亮点和转折点么?
首先,多莉有着一种乐观的、大无畏的勇气,无论是在何等危险的情况之下,都能保持着“keep swimming”的乐观心态.并且,她能够把这种品质传给这位父亲,让这位父亲懂得乐观的重要性.片中,我们不仅一次看到过多莉鼓励这位父亲的感人场面,同时多莉给予这位父亲的鼓励也成为了父亲重新认识儿子的纽带.通过这一系列的鼓励,父亲才能够成功找到自己的儿子.可以说,多莉就是这位父亲的指路灯,也是父亲及儿子之间矛盾的化解者.
在鲸鱼的肚中,父亲谴责自己没有履行保护儿子的诺言,但多莉却说:“你不能永远不让他出任何事,因为这样会让他做不出任何事.”简短的一句话指出了父亲的错误,也是影片中这位父亲思想变化的转折点.
同时,多莉的身上还有许多的人格魅力及品质.她给你关爱,给你陪伴,给你欢笑.无论你是以怎么样的一个心情去看这部电影,她都会让你捧腹大笑.片中,多莉将尼莫的名字叫错了不下3次.但是,她始终保持着众多女性的一种精神:关爱儿童.因为她能够跟影片中任何一个“孩子般”的角色融洽在一起.和小海龟们一起玩游戏、和傻里傻气的鲨鱼们一起开“party”、和尼莫一起寻找父亲....尽管她的短期失忆症十分严重,但多莉却一直没有忘记她和莫林这位父亲共同在一起的时光,以及那面罩上的文字,那帮助父亲寻找到儿子的面罩的文字.
这只面罩是影片的转折点,是影片的线索.它应证了这位父亲与多莉的经历是难以忘记的.因为它让父亲找到了儿子,认清了自我;也让多莉有了更充实的记忆以及家的感觉,甚至在最后父亲失去信心,多莉寻找他时也是以这只面罩上的文字来点亮她所有的记忆,使她的零碎记忆一瞬间重新组合了起来,重新点燃了希望与成功的火花.
关于影片片名,可能还有着另一层意思:就是所谓的“总动员”.这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从影片内容上看,这“总动员”应该就是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不光是靠自己的力量,更多的还有他人的帮助和鼓励.片中,父亲将自己寻子的故事告知朋友,朋友受到启发和感染,于是父亲寻子的故事被传遍了整个大海.这“总动员”的力量造就了父子的成功.同时,影片结尾,当父子二人互相了解之后,又通过这“总动员”的力量拯救了一群快被捕获的鱼.另外,从人类感官上分析,这“总动员”还可能是给人们的一个总动员:关注大海,关注环境,关注过度捕捞.片中,悉尼的大海已是灰沉一片,沼气弥漫.这可能是给人们的一个警示和启示吧.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要赞叹这部带来欢乐、带来思考、带来启示的动画.它生动地展现了皮克斯高超的制作技术和不可缺少的海洋美.
《海底总动员》观后感(十):Movie Critic of Finding Nemo
A great movie is a wonderful adventure. As a movie fan, I would say Finding Nemo is my favorite without doubt. The adventurous story twists and turns with various climaxes, which really excites and intrigues me and every detail is fresh in my memory even though time has flown by (since I last saw it). I was impressed and inspired by the subtleties of love from the movie.
First and foremost, the essence of love is to let go. The movie is found to be very sensationally evocative as it is in accord with our daily existence. With grieving bereavements, Marlin is dying to defend the only family member Nemo, but his son Nemo shows no interest in peace or tranquility at all. Parents, especially Chinese parents who are living under the one-child policy, are inclined to be like Marlin and deprive their children of freedom frequently. Children are armored and protected well in a cozy greenhouse with so-called family hope. Meanwhile, living with hugely ambitious in scope, children feel constrained to dominate their life. But life is a journey which is guided by natural rhythms and should not be planned by force of will alone. Worse still, resentment and separation might be caused under the pressure and become the real problem that bothers parents; therefore, appropriate love predominates spoiling or doting. What’s more, human beings are also inclined to be plunderers of nature. People are likely to suppress animals in fish tanks or cages solely for boasting or amusement and animals are always too vulnerable to get rid of this unfairness or even torture. The story illustrates the idea that each one of us is created equal and it’s unreasonable to delight in others’ pain.
Moreover, the sovereign invigorator of love is to be thankful and grateful. Doting and spoiling, which are mainly led by one-child policy, tend to blind children to reality that they ought not to take parental love for granted. Regardless of the warning that Marline always tells him, venturesome Nemo is dying to seek excitement and glimpse the outside world. He meets trouble and gets stuck in the fish tank because of his ignorance and arrogance. Parental love is a blessing that money can not buy and parents’ experience, in fact, is indispensible and precious. Children should not totally overlook or desert the cherished wealth ungratefully. Filial duty is an integral part of life. A large portion of children, unfortunately, rarely get adequat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an early age and are unversed in the expression of love in front of their parents. And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convince skeptical children of a truth that the expression of love is a vital issue, since a lacking in the expression of thankfulness and gratefulness may results in disappointment and bitterness. So we should come to grips with the fact that it’s indispensable to overcome the shyness and embarrassment as parents’ emotional illness can be healed by simply obtaining the feedback of love and gratefulness from children.
To sum up, the movie, Finding Nemo, not only offers me a visual feast but also spurs me to gasp the subtleties of love. It’s satisfying and even touching to enjoy a fantastic movie and learn things simultaneously. That is the reason why Finding Nemo deserves my appreciation and adoration, and makes me willing to indulge in it time after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