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用》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无用》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02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用》经典观后感10篇

  《无用》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马可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用》观后感(一):关于另一则影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对纪录片懂很少,仅仅是补充一些资料。

  “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区别

  “直接电影”假装摄像机的存在不会影响被拍摄者,而他们拍到的即是真实;“真实电影”则承认摄像机的存在一定会影响被拍摄者,因此他们要利用这项缺点,希望用挑拨的方式,让被拍摄者在人为环境中显露出表象底下的真实。

  “直接电影”采用的是不介入,甚至是“隐性的摄影机”的立场;“真实电影”则是用参与的摄影机的观念去拍摄。

  “直接电影”的制作者是不介入的旁观者;“真实电影”的制作者不但介入,而且更用挑拨的方式促成事件的发生。

  “直接电影”是去捕捉(发现)已经发生的事实;“真实电影”则是制造一个环境使潜藏的真实表露出来。

  ........

  “真实电影”存在一个可能的缺失,就是过于介入私人的生活,可能在道德上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引用资料自埃里克.巴尔诺所著《纪录片:非虚构电影史》以及台湾学者李道明所撰文章《纪录与真实:对过去就是年来纪录片美学的回顾》

  《无用》观后感(二):一个裁缝逐渐消失的年代——也谈贾樟柯《无用》,也谈改旗袍

  手艺人,原本来源于民间,可现在两极分化——要不灭绝,要不变成“艺术家”,无论哪种,都脱离民间了。

  ——题记

  .

  .看完贾樟柯的《无用》真的让人心难受——一个裁缝逐渐消失,平民手工沦为没落,除了极少数手工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变成奢侈品(然后再也和大众消费无关),大部分的手工在没落,没落,没落。

  .

  《无用》里的设计师马可说,手工注定是和商业社会的基本规律违背的,这一点决定了它注定没落——因为商业社会一定是鼓励你的衣服快速更新换代,而手工却鼓励你不断地去使用它——因为手工的大量人力心力,都决定了它的传承性,它的故事性,它的“非易耗品”属性。

  .

  影片里边的裁缝改了行,理由是“我买一件西装30块钱,但是我做一件西装的手工费就要40块钱,这个行业真的做不下去了。”

  .

  我生活在北京,2012年我去一家老街裁缝店改旗袍,是个夫妻店,男裁缝的老婆帮我改的,我说希望把大腿的开叉稍微改低一点,不要太性感。5件,手工费加起来25块钱。

  就是想把开叉改的稍微低一点

  《无用》观后感(三):贾樟柯 「事实的重塑」 (摘自“一席”)

  我在看那场秀的时候 我不知道为什么

  我一边在拍

  一边就想到了流水线

  我从来没有去过服装的流水线

  但是正是因为马可的工作

  这样的一个能把自己的工作带到巴黎高级时装周的这样的一个设计师

  她的工作让我联想到了流水线

  那么从法国回来之后

  我很快的就是去了广州的一个服装厂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流水线生产

  成百的工人密集地在一个流水线上

  在广州那样的一个闷热的天气里面

  每个人身后都摆着一个电风扇

  然后他们低头做衣服

  有的在操作缝纫机

  有的在打板

  有的在熨衣服

  整个流水线上 人们不怎么讲话

  然后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

  那我站在那儿我就觉得他们都像我一样可能来自于中国的乡村或者县城

  然后汇集在广州

  然后他们生产的这些衣服 从这个厂子拉出去之后 究竟谁在穿这些衣服

  我觉得我不知道

  我觉得这些流水线上的兄弟们 他们也不知道

  我们只是在生产

  沿着这样的一个流水线的结构

  然后我开始进入到他们住的那个宿舍

  差不多都是十几个人一个房间

  然后我留意到一个细节

  就是当他们的手机在充电的时候

  那个手机是锁起来的

  有一个自己做的盒子 别人是拿不走的

  因为流水线上 人的流动非常快

  然后人和人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情

  也没有太多的这种交流

  我觉得似乎感觉到进入到城市里面的这些兄弟很难融入到这个城市里面

  那如果走出这个工厂 周围新崛起的很多楼盘

  就是广州这样的一个都会

  我觉得会有压力感 会感受到自身的一种上升空间的一种障碍

  你开始发现到同样是服装

  同样是跟服装有关

  马可的境遇 设计师的境遇 跟这些工人的境遇我觉得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通过这个服装 通过旅行式的拍摄

  我觉得我开始理解现实里面人和人的某种关联性

  那么在很偶然的一个机会

  几个年轻的湖南工人在吃饭的时候

  我跟他们聊天我就随意的说到

  那现在这个裁缝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因为比如说在我小时候我在县城里面

  每年到春节的时候都会有这个

  妈妈会带我去腊月里去量体裁衣

  然后去到裁缝店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去过裁缝店了

  因为自从上大学之后就都穿买来的成衣

  要么动物园 要么美术馆那边

  有一个工人师傅就跟我说 说裁缝店还有

  但是基本上裁缝店都不做衣服了

  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在广州的这样一个服装公司的餐厅里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区域

  就是那些散布在中国乡村的小的裁缝店

  同样是以服装为生

  他们怎么生活着

  这样的话我觉得通过服装带给了我一个理解现实关联性的机会

  就是说当流水线上的工人在生产 这个机器生产服装的时候

  他们可能没有想到就是他启发了一位设计师

  启发了马可

  马可因为这样的一种生产模式改变带来了她对服装的反思

  带来了她对中国现状的反思

  同时也是因为这个流水线的存在

  可能带来了乡村的那些裁缝店的生意冷落跟萧条

  当时我觉得特别吃惊

  我觉得如果我不是强迫自己去做这样一个旅行式的拍摄

  我仅仅是拍了巴黎时尚

  那这个电影呈现的现实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

  它是一个局部的现实

  它可能是关于一个中国设计师她的抱负

  她对中国的理解

  包括从过去的中国 我们作为一个生产的大国

  开始从中国制造变得有中国的设计师

  开始能够登上国际最顶级的舞台

  变成一个中国设计

  那可能我会拍成一个中国崛起的故事

  那么如果我仅仅是在那个流水线上拍摄

  那我可能拍到的是这样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拍到的是城市化

  拍到的是外来的年轻人进入到城市之后他们的生存情况

  那么如果我仅仅是在山西矿区的裁缝店拍摄

  那我可能拍到的是一个最基层的 跟土地跟煤矿接近的这样的一个现实

  这个三个事实它在我们的整个生活里面是同时存在的

  那恰恰它也提示我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其实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我们只生活在上海或者北京

  我们的经验 我们理解的事实

  理解的现实是我们所拥有的北京的经验或者上海的经验

  如果我仅仅在山西汾阳一个煤矿的地方生活

  我理解这个国家 理解我们周遭的事情可能只是建立在一个矿区

  那如果我在广州的流水线工作

  那我可能觉得我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

  我的问题是怎么融入到这个城市里面

  那恰巧这时候我发现艺术可以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就是我们可以去重塑这个事实

  通过这样的一种重塑

  通过这样一种

  只有你通过拍电影这样的一个动作你才能够突破自我精神的一种局限

  这时候对我来说重塑现实

  重新的来理解事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就是重新结构事实

  我把广州 巴黎跟这个汾阳结构在一起

  我把服装设计师 服装厂的工人跟裁缝店的裁缝结构到一起

  在这样的一个结构之中我们所理解的现实

  我们所能够尽量的全面的去理解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这样的一种真实性

  我觉得才通过结构呈现了出来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电影就非常的依赖结构

  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生活真的是改变了

  我们都不是这样孤立地生活在世界

  我们是这样被联系了起来

  它是最新的一种世界的演进

  这个世界的演进非常适合用结构化的方法来呈现

  所以就从《无用》开始我觉得我很少再去拍单一的一组人物

  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变革时期

  中国既有大国崛起的一面 经济发展的一面

  我们已经变得是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同时我们也存在着深刻贫穷

  我过去开玩笑说贫富差异的改变

  如果我们单说富有我们会发现 我们听说有很多人在买私家的飞机

  有人在买游艇

  但是放到我个人的经验

  我记得我在十年前我去拍一个村庄的时候

  那个村庄的贫富差异是有的人上不起学

  有的人家上不起学

  同样一个村子里开始那一户人家有五个儿子每人买一辆奔驰

  都要买奔驰 买配件一下就买了 比较简单

  那么到今天的时候

  你会发现这个差异在于同样一个村庄里有人家买了私家飞机有的人还是上不起学

  那问题就在于我们是有关联的

  我们并不是彼此没有关系的人

  人是被各种各样的方法联结在了一起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我开始进一步的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为什么需要文学

  因为正是艺术跟文学充满了这样的一种对事实的重新的描述

  我们在这样一个描述的过程里边我们才能够理解发生了什么

  最近几年我觉得我听到的比较多的一种说法就在于说中国社会变革这么的剧烈

  这么的迅速

  我们每天看到那么多的新闻

  新闻已经够精彩了我们不需要电影了

  我们也不需要文学了

  但我通过我自己的工作

  我觉得我们仍然需要电影 仍然需要文学 仍然需要艺术

  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 作为一个创作者

  我觉得我也只有在创作的过程里我才能够去理解生活

  提供给我一个去理解生活、理解这个国家的一种机会

  那我觉得同样对于观众来说只有分享艺术分享作品所带给我们的描述

  我们才能够对我们自身的处境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所以我觉得通过艺术去展开我们对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描述

  在描述的过程里面了解我们所处于怎样的一个现实里面

  这变得非常非常的重要

  所以我想我们需要重塑现实

  那我觉得同样我们也需要聆听

  我觉得我们需要通过聆听去分享这样一个对现实的描述

  从而理解我们正处在怎样的一种生活里面

  我觉得文化的强大 它不在于每年能提供多少娱乐产品

  文化的强大在于我们是不是有一批喜欢聆听的人

  能够去聆听那些作品

  然后有一批能够通过作品来重塑现实

  将我们的现实讲清楚的艺术家

  文化的质量也在于文化本身有多厚重的包容性

  它不仅包容欢乐,更包容我们的苦难痛苦

  这样我觉得才能跟我们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国家

  经历了这么漫长的痛苦的一个国家

  跟我们所拥有的苦难相匹配

  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说,我希望我能够继续的去通过艺术去重新的塑造现实

  那我也相信观众可以通过分享我们的艺术来理解我们的生活

  谢谢大家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yOTc0NzQ4.html#rd

  《无用》观后感(四):有一种进步叫倒退

  《无用》,从绚丽湿的广州到尘土飞远的山西,一个从逆向的角度,阐释“回归”;一个从顺向的角度,诠释“逝去”,但不管是回归还是逝去,都在讲,穿衣这件事,已经失去了我们的文化和情怀,越来越工业化,越来越和传统疏离。

  我们民族的汉服,在现代,也只是重要场合,拿来作为噱头的点缀。我曾去湖北荆州博物馆拍过关于马山丝织品的纪录片,深深感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织物如此精美,而在穿衣方面,古人的智慧和品味,丝毫不输与现代人。而这些都被现在千篇一律的工业化淹没了,甚至流传几千年的楚绣也行将失传。

  想起另外一部台湾导演拍摄的《红谷子》,表现的是我们的传统农业的消逝,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现代化学产品,代替了有机种植,稻米种类也越来越向着高效多产“进化”。这种进化和高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倒退。张以庆就说过:“有一种进步叫倒退”。我们失去的是我们的农耕传统,种下的只是转基因的苦果。

  片子分两部分,广州和山西,一个现代活跃,一个粗粝木讷。两个段落是用土是用“土”这种物质过渡的。法国模特黄土裹身,到了山西尘土满天,以及淹没在尘土中的人物,十分顺畅。

  虽然“例外”这个品牌,具有了个性,但它仍产生与冷冰冰的大工厂,产生于工人的机械劳动,只不过别致一些而已。但另一些服装却经过自然的磨砺,赋予了马可思想精华,走进法国时装周,披在了模特的身上。当模特们脱下现代的成衣,穿上布满泥浆的时装时,犹如从土里或者煤里挖出来的一样,而山西,煤矿工人劳作后,迫不及待的洗去满身污垢。这种对比,互为反向,让人觉得很妙。

  裁缝店里,一个女人来取补好的衣服,一段采访后,场景转入她的家里,她会做衣服的丈夫诉说着无奈,儿子拿出复读机,播放着英文对话,我突然感到,导演想说的是,我们太国际化,这么偏远的山村,孩子们都在学习英语,我们其实失掉的是自己的传统和个性。

  裁缝店里那段故事,丈夫外出喝酒胞胎,十分真实,反应的正是裁缝店夫妻的“状态”,还有一些段落,拍摄对象的走位,都是导演有意安排的,但很巧妙,不失真实感。

  小津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很多人认为动不动就杀人,刺激性强的才是戏剧,但这不是,只是意外事故。”

  ”我想减少戏剧性,想在内容表现中不落痕迹地累积余韵,成为一种物哀之情,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感到余味无穷。“

  虽然这个纪录片没有冲突,但是一样给人留下余韵和回味,觉得很好。

  《无用》观后感(五):“我国”是个很笼统的说法

  有人在闷热潮湿的制衣厂里面辛苦劳作。有人在法国时装周展出自己的作品。有人在深圳的名牌服装店里欢声笑语,有人在山西煤矿工地上挥洒汗水。

  因此,我们动不动就说我国如何如何,是很不确切的。这个国家如此之大。人与人之间,无论从种族,语言,贫富,受教育程度都可以是天差地别的。贾樟柯以“衣服”为主题,把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物和场景串联起来,让我们感受神州大地的气象万千。

  片子其实不够新意,只能算中规中矩。本人略感失望,但是还是被其中某些镜头所触动了。

  午后闷热的车间里,呼呼的风扇吹出的热风,除了把工人吹得晕眩,丝毫带不来半点凉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千千万万工人的辛勤劳作,以换取他们各自家庭的生活费用。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南方小镇,我听着beyond的《情人》,看着缝纫机上针脚有节奏地律动,消受着母亲的辛劳,慈爱,和养育之恩。

  《无用》观后感(六):评论无用。

  无用之所以无用,是因为它存在于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中。当物,乃至人的价值,关系,通过“有没有用”来体现时,必然有许多归于无用。在抛弃“无用”时,人也割舍了一大部分情感与记忆。

  所以回归,寻找。

  时装,可以是物质主义追求浮华的代表,而在《无用》中,马可一边设计摆弄着只能存活在T型台上的极不实用的时装,一边讲述着手工可以承载跨时空的厚度与温度。

  后半段,时装回归为衣服,紧贴肉身,遮羞保暖。价格不被抬高,使用人群卑微,随意蹭上污垢,千疮百孔却不被扔弃,因为在这里,它们是有用的。

  贾樟柯的片子别的另谈,但总是足够好看。

  在剪刀上游走的“珠海”,在木桩般立定的老农手中晃荡的塑料袋,行云流水的生产线。画面一直在诉说自己的故事。

  衣裳如人。

  如果肉身是灵魂的皮囊,那衣服之下也可以藏着各自的灵魂。

  这些无用的衣服,无论在摆在马可的广州工作室,走在巴黎时装展示台,挂在裁缝店,堆在矿工澡堂,还是飘扬在少年的手中,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展现着勃勃生命力。

  不需要解释,只需要目不转睛。

  《无用》观后感(七):服装与感情、哲学的遇见

  第一次见到马可是在一场SHOW的嘉宾席和颁奖仪式上,当时我想,这又是一个天之骄子吧,国内第一个民族服饰品牌EXCEPTION de MIXMIND(例外)的创始人、兄弟杯最年轻的金奖得主和记录保持者、首届十佳时装设计师之一……那么多让人艳羡的光环,可是,聚光灯下,她穿着却是很纯朴自然,没有高高在上地为比赛获奖者颁奖,并低调地走回嘉宾席上,很难看出她曾是服装表演专业的毕业生。

  这是我并不了解她之前的看法,但是在看完《无用》之后,我为自己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的无知感到羞愧,也为自己曾经给服装的定义和对行业的偏见感到羞愧。

  正如马可所说:“是不是服装一定要这么肤浅呢?”是不是服装就一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能表现穿着者外表的光鲜、只是经济能力的象征?是不是衣服就一定是穿腻了随处可抛?是不是服装设计师和时尚人士们追求的永远是外在的潮流?是不是服装行业工作者就一定是只出卖劳动力的没有思想内涵不带任何感情的社会底层工人?

  很久之前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就是这样对衣服不屑一顾的。但是当我第一次从寻找灵感到艰辛创作再到制作出成品之后,汗水与喜悦夹杂在一起的感受改变了我的看法,也改变了我进入这一行业的懊恼。

  我们往往在深入研究某种东西时,才会为其所吸引,因为通常在表面上看到的并没有深处隐藏着的那么富有趣味,而正是这种趣味让我们孜孜不倦不懈探索。服装也是这样,往往是经历过创作与制作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其中意义。

  服装创作是带着感情带着故事的创作。一件来自古老传统的灵感、融合了故事的创作,远不是那些用流行元素等堆砌起来的作品能够相聘美的。当人们爱上它,并爱上它所蕴含着的古老神话以及古老符号背后的逻辑时,它就赋予了创作者作为一个研究者,一个设计师,来自心灵的鼓励,灵魂深处的喜悦,以及思想与哲学的碰撞。服装所表达的思想,也会因此潜移默化地影响接受者的思想。

  马可说:“传统的手工,它的一针一线都赋予服装的情感,它里面包涵着一个个充满历史的故事,而有历史的东西总是充满魅力的,它让人们有了交流的故事和背景。而工厂里的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它并没有赋予这样的内涵,它的内在是非常苍白的。只是,与商业相对的纯手工业是不可能被商品经济社会所接受的。”很耐人寻味的一幕是LV聚会上,穿着精美的时尚人士在一起高谈阔论,可是讽刺的是他们随口说出很多国外奢侈品名牌,但他们交流的内容却显得非常肤浅和苍白。

  这跟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常驻巴黎的文化及时尚记者唐娜•托马斯(Dana Thomas)这个"尚古主义分子"是一样地唯独欣赏那些繁复的、耗费时间与精力的手艺并为之激动。

  在2007年2月25日,巴黎斯达尼斯拉斯高中(Lycée Stanislas),马可作为首位被邀请参加巴黎时装周的设计师,在巴黎秋冬时装周(Paris Fashion Week 07 A/W)上发布她的作品“无用之土地”(WUYONG Presentation)。这是一次被法国《世界报》、《解放报》称为“颠覆性的一次展出”,它打破了服装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让整个秀场变得自由而平等,这正是马可的服装哲学观,追崇自然与自由的哲学艺术气息。这一系列服装是她在珠海“无用”实验工作室的创作,用最古老的木制纺织机纯手工制作,而最创新最赋予情感的就是这一系列服装的后半部分则是埋藏在泥土里由自然去完成的,当衣服出土的时候,这个衣服本身就会记录埋葬它的时间和地点,所有物质留给它的印象。素色、做旧、无装饰、褶皱感、松散、强调手工和质感,处处体现典型的马可风格。而《无用》正是贾樟柯就“无用”及马可本人拍摄的纪录片。

  纪录片后半部分把镜头直接对准贫穷地方的裁缝的真实生活,这些裁缝的生活,很穷困,很没前途,那里也没有服装工厂提供工作岗位。在山西这个以煤矿业为主的省份,裁缝宁愿改行去做采矿工,也要放弃服装行业。但是,当身上的一件衣服,足以让他们铭记它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时,此时平和淳朴的满足感已经是溢于言表的了。

  马可在2008年应邀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参加巴黎时装周并为其展示了主题为“奢侈的清贫”的展览,回应媒体采访说:“今天时代中真正的时尚不再是潮流推动的空洞漂亮的包装,而应该是回归平凡中再见的非凡。我相信真正的奢侈不在其价格,而应在其代表的精神。”

  《无用》观后感(八):有日有夜有幻想,没法等待

  《无用》是继《东》之后艺术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无用”是中国广东艺术家马可所创立的一个服装品牌的名字,此片记录的是一个中国服装设计师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想在服装行业中不断探索的历程。然而《无用》并非完全描写一个艺术家在当下形势中所处境况,也并非仅仅是用镜头来探讨服装、衣饰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而是透过服装行业的这样一整个现实来引发对当下社会中所存有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关记忆,关乎消费主义,人际关系,行业兴衰,等等。

  贾樟柯至今所有电影最大的一个主题无疑是断裂,这一部同样不是例外。

  光从镜头方式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出一种静观,一种平稳的摇移镜头。用一种近乎静止的速度带着镜头顺着人物进行推移,来表现出一种人物所处的空间所带有的纵深感受,同时又在一种时间的累积中,反映出人物的生命状态。在《海上传奇》之中就运用过这样一种冷静、沉稳、明晰的叙事镜头,可以说是非常熟悉。

  但是仍然,在几个转场过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山西男人望着驶来汽车又回身走去,几个山西少年挥着衬衫驾着摩托互相追逐、嘶喊。这些分明是刻意摆拍的存在,同时,贾樟柯在第三段对一对山西夫妇的采访之中终于发声,介入到所摄影像之中。这些无疑与惯常的纪录片方式大相径庭。

  实际上,我们若是回顾一下便会发现贾樟柯的故事片带有一种纪录片的气质,运用的是一种纪实风格的镜头语言,比如《站台》之中,多处并无情节的发展,而仅仅是一种空间、风景的记录。七十年代末以及八十年代的衣饰风格、日常生活方式都原本的被记录下来,散落在影片各处,串联起来,形成另外一种叙述。而在小武之中,这种纪录片的印记则更为明显,那些声音都是九十年代的真真实实的声音,包括来自广播喇叭,包括卡拉ok中的流行歌曲。再像《三峡好人》中记录下来的还未被淹没的奉节。再进一步,从《站台》开始,赵涛便开始担当贾樟柯片中的女主,这一些影片同时也记录了这样的故事片是具有根的,因为这样一些镜头记录下的是时代中无法挽回的真实。从一个更广阔的标尺来看,这是一部部有血有肉、透着生命气息的记录片。

  而与此同时,贾樟柯的纪录片也同样带有故事片的拍摄方式和凝练的视觉元素就不应该再大为可怪了。“如果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真实,但他没有在摄影机前发生的时候,为何我们不去用摆拍的方法,呈现这种真实呢?对我来说,纪录片中的主观判断非常重要,因为摄影机越靠近现实就有可能越虚假,需要我们去判断和感受。”对贾樟柯而言,纪录片和故事片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甚至在拍摄之中,他不会去刻意区分开两种拍摄方法的不同之处。如果在美学上的构想是一致的,那么究竟用何种方式去实现的是不是一定需要像遵循法律那样遵照纪录片的规则。再进一步说,真实是不能够达到的一种彼岸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接近于真实,然而谁也无法妄称自己已经达到真实。纯粹的客观是无法达到的,只要有镜头的选取,剪辑的存在,只要有作者的存在,那么一定的主观情绪,一定的判断立场是不可能去除的。然而有意思的是,在脱离了作者之手后,往往那种丰满的作品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语言向度,作品会自说自话,反而会脱离开作者框定的语境。

  我相信,贾樟柯就是在这样一种理念下,循着摄影机去慢慢感受和记录的。我也相信只有摆脱了这种规则束缚,才能够记录下更多的往常无法连贯起来的真实,不然也就没有《无用》。

  《无用》透过服装市场,透过衣服这一生活中的惯常事物,记录了当下消费社会的现实。系统内的,系统外的,这一个整体之间的互动和深深的断裂。

  这种断裂感体现在艺术家与消费市场之间的深深隔阂。“其实一半是无奈,一半是不满,所说的不满是当时市场上那些非常大众化的,非常千篇一律的东西觉得非常没意思,所以说也带着一种气氛吧,所以我想说我偏要做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就是一定要让他们例外。”“我觉得手工的东西传递的是一种情感,就是说一个东西一旦经过手工来做里边的一针一线,这样的一个很漫长的累积的话,里边所包含的感情投入和工业的这种流水线作业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业生产的制造者和使用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你永远都不知道你身上的这件衣服是哪一个人做的。当然这种鼓励消费不断淘汰的这样一个商品社会是不可能真正迎接手工产品的,因为这个刚好跟商业的本质上是冲突的。”作为一个来自广东的服装设计师,马可有着一整套对于服装、手工之于商业社会的理论。然而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自己的悖论的那部分。

  马可所希望的是,能够给我们身上所披的这件衣服附上心理层面的内涵而使之具备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不具有的真正的价值。所以,她提倡用旧的织布机来一针一线地生产服装,她试图将服装埋在地底,让大自然加入到创作的环节之中,使得衣物带上一种时间沉淀的感受。这样一种艺术理念在服装界无疑是具有先锋意义的。

  巴黎时装冬季的展示上,马可获得了人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喝彩。但我不禁怀疑,人们又将会怎么看待她所做的这一切?未来无用系列款式的服装也将会进入消费领域。在这之后,这样一种艺术品又会受到怎样的待遇?几乎不难想象,手工赶制这一诞生背景无疑会为这些商品带来高额的附加利润,所谓的带有泥土气息只不过是另外一种能够提供乡土气息的元素,而与其他元素相并列。作品/商品所含有的时间性、历史性成为一种似乎带有传承意义的记号而被消费,被定价,被流通。

  艺术家所提出的理念原本是一种对消费社会的反叛,然而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消费主义具有巨大的消融性质,先锋理念本身也将成为一种可消费符号而存在。马可的理念似乎只能用来被消费,而无法被真正理解。艺术是无用的,只有体现在商业价值上才能显现出一丝经济价值,才能变得有用。这是一种悖论,一种艺术上的断裂。

  这种断裂体现于现代消费品对于内在心理层面情感的舍弃。马克的这些话说的太好。“一个很普通的器皿,背后可能是从爷爷那开始用的,然后可能是爷爷做的,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儿子,儿子在使用的时候还会把这个故事告诉自己的小孩,然后一个人的演变的一个过程就在这个器皿里,故事就产生了。但是换句话回来,如果我们在商场里买一次性的杯子,你喝完这口水,就会把它丢在垃圾桶里,你会去跟别人谈这个杯子的经历吗?不会的,因为非常的苍白。”

  LV,PRADA,GUCCI这些无疑是需要用大价钱才能购得的奢侈品,然而这其中不会有一个传承的过程,也就没有了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互动,物也不具有心理层面的承载能力。温情被舍弃,(当然你也可能在奢侈品上获得一定的温情,只不过那是一种对惶惶不安的抚慰)更多的是一种价值符号的存在,你的包比你更能够揭示你的身份、地位。物品在互相比较之中产生意义,在交换之中才产生价值。失去物,则意味损失财物,没有更多。这种现实,影片中未曾着重表现,却是一种真实的文化上的断裂。

  主题更深的断裂感体现在片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相互比较中。

  马可为了使作品回归自然,将他们重新买到土里,或是在时装周时,用上松软的泥土,在模特脸上涂上污泥,来达到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然而当我们回到山西汾阳,我们惊讶的发现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处,竟然还有这样活着的人们。他们与整个世界可以说都是断裂的。

  成日处于矿井之下的矿工们,对于衣服的需求还仅仅是停留在用来遮身蔽体的地步。甚至在一对山西夫妇家中,还留存着八十年代的服装。矿工的衣服破了还依旧会拿到城里小裁缝那里,出两块钱再缝缝再补补。这样一个因处于中国内陆故而还未曾被消费社会所消化的地区中,还保留着一种相对完整的,相对接近自然的穿衣习惯。马可的所谓回归自然,与汾阳人所保有的那份自然,还是同一种自然性吗?马可的所谓使服装承载一种心理内涵的艺术尝试在汾阳是否已经早已实现?

  巴黎时装周,与这些矿工是无关的。马可的艺术创想,同样与他们无关。这是一种深深的断裂感。

  然而在对那对夫妇的采访中,我们也能清晰看到消费主义的渐渐侵入,通过电视,通过大众媒介。一种新的文明正在侵入地方文化,原生的地方性的语境被破坏,语言开始变得生硬,变得官方化。星星点点的、格格不入的商品开始出现在四周,并开始包围“我们”。进入商业社会的我们,也正在慢慢被消费,这是个过大的语境。同时,随着“与国际接轨”、“全球化”的不可辨驳的话语权大举侵入,使得世上再偏僻的角落也将被纳入这个系统之中,我们将会提速,我们将大手购入。处在这样一种加速过程之中,纪录片这一类的时光的窃取成为一种可贵的行动。

  这是一种区域性造成的的断裂。而这种物理空间造成的断裂感却是几种断裂中能够解决的、可以弥合的唯一一种。我们已经在里头,他们也将融入我们。不知是一种深深的悲哀,还是一种别样的慰藉。

  回到开头,镜头在女工身后的平移,伴着《情人》,那些工人的勤快双手在布料上不断地游移着,一件件成衣由此被挂上衣架。柱子上一句“今日无忧虑,明日无作为”,真是催人奋进。那些堆在一起的碗筷茶杯,杂乱的像是废墟。他们疲惫不堪,需要休息。

  有泪有罪有付出/还在忍耐/是人是墙是寒冬/藏在眼内/有日有夜有幻想/没法等等/嗯/多少春秋风雨改/多少崎岖不变爱/多少唏嘘的你在人海

  一切都是那么的虚幻,她们不清楚这一件件出自手下的衣物将要去往哪里,更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往何方。那些镜头前的面目都不曾清晰。一切似乎都是无用的。那又如何,还是要继续。

  题外,ipad4昨天发布了。论坛上有人开始出手自己今年暑假入手的二手牛排。

  eyond《情人》固好,还是少听为妙。

  《无用》观后感(九):复苏

  看完这部片子最大的感觉就是我的感官复苏了,虽然不知道是因为贾樟柯还是马可。对于那些沾满泥土的服装、或是所谓推翻权力使看客们进入在下方的展场的说法(贾樟柯访谈说的)我都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另外让服装埋入泥土也比较刻意。但是,相信物有记忆的说法却很有意思,另外,当马可开着车去乡村时,她说那些最偏远的地方存在着我们已经遗忘的感觉和记忆,去那里就是让这种感觉复苏,很动人。

  当我考虑一件衣服的灵魂存在于何处时,想起的是却自己的灵魂。一些地方盛放自由,一些地方则立定规则。孔子是野合而生,野物具备的是极度的不道德,和极端的爱欲灵性,它真正合乎原欲的目的,因此它虽然单薄却自由,能走到很远。

  (另,结尾的音乐竟然是左小祖咒<爱的劳工>。。。)

  《无用》观后感(十):服装为什么不可以就这么肤浅。。。

  对我来说真的有些无趣

  毕竟是纪实片

  07年的作品

  虽然有些年数了

  但是那些社会现状依然存在

  设计师马克

  与其说她是设计师

  从《无用》更觉得她是艺术家

  她在挖掘服装最本质的东西

  往往这都会非常概念

  而脱离了现实

  这样的设计师

  不,是艺术家

  只能表示敬佩

  我想我永远都达不到这个境界

  对我来说衣服只是享受生活态度的表现

  它不需要很深远的意义

  也不需要多又收藏价值

  它只是当下给人们带来幸福

  它是日常用品并非工艺品

  它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摆设的

  希望衣服回归最本质的价值

  实用

  设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