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亡诗社》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死亡诗社》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07 20:2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亡诗社》经典观后感10篇

  《死亡诗社》是一部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 /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 伊桑·霍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一):O captain,O my captain。

  一座不准女孩入學的男校

  一個少年缺乏勇氣

  一個少年夢想被壓制

  一個少年有著和維特一樣最平凡的煩惱

  一個少年離經叛道與音樂為伍

  一個少年背叛所有人

  一群少年渴望自由

  也許是幾代人都在這裡成長的美國常青藤學院之一,綿延著傳統tradition卓越excellent榮譽honor和紀律discipline四大信念。影片一開頭,老校長就驕傲的用數據說明這個學院的強悍。一百年前如此,現在亦然。每個少年都承擔著家族的榮耀和責任入學。醫學藥劑工商課程法律條文,這些是高貴的理想,是我們謀生的手段,但詩篇美好浪漫激情,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Mr.john keating說起自己年少秘密詩社。也許是哪個單字太美好,或是父親讓自己為了主課退出校刊社的不甘,這番話震動了neil perry的心弦,於是他和他的同伴決定了一場華麗的冒險。他們嘴上都說著我怎麼會在乎,可看著他們在暗夜中奔跑,哪怕這不是夢想的起飛,更不能帶你掙脫束縛,僅僅是一次對世界制定的規則微薄渺小的挑戰,待你將要化為塵土那刻,你會不會被自己感動的掉下淚來?

  只要活著就不會自由,在夢中才能真正自由,以前是,以後也不會改變。

  todd anderson頂著第一名哥哥的光環在自己的世界裏怯懦著。要朗讀一首自己寫的詩,忐忑又重視,反復斟酌修改然後撕毀。mr.keating用洞悉一切的口氣說“anderson先生認為自己內心的情緒毫無價值又難堪?這是你恐懼的嗎?”

  當perry告訴todd自己要成為一個演員,他的目光開始搖擺that is impossible,perry激動的反駁nothing is impossible,可眼神裏連自己也不相信這句話的可行性。最後沉默片刻perry問anderson“難道我連用這種念頭自娛片刻都不行嗎?”

  用自制的無線電接收電臺 一首歌竟讓steven meeks和gerard pitts如此歡愉。

  knox overstreet騎著單車追逐遍野的飛鳥,心裏的渴求多麼耀眼,他要去看一眼他得不到就會自殺的女孩。

  charlie dalton在那個夜裏決定,他要放棄自己charlie的身份,從今而後,叫我nuwanda。在禮堂他手裏拿著座機電話和響鈴挑戰校長的眼神多磨戲謔,他說“校長 你的電話 是上帝打來的”在被責罰時咬著牙數數,而後他的好友問“你被踢出去了嗎?”他說“沒有。但前提是要出賣所有人以及向校方道歉”“那你該怎麼辦?”perry叫住他“charlie?”他眼中還閃著疼痛的淚光,他說“damn it.neil.the name is nuwanda.”而後笑容洋溢在臉上。他轉身關上門離開,這一刻他的桀驁多麼帥氣。

  然後knoxions在酒精的催使下親吻了女孩的額頭而後被她橄欖球隊的男友痛擊流血。

  然後perry背著愉快的臺詞接踵而來的是嚴厲的父親的責罵。每科成績甲等也不能換來明天上臺演出的機會。他無力的說出那句yes sir可在mr.john逼仄的房中又哭又笑的流下年輕的淚水。

  然後charlie被長者點破被學校退學不是挑戰而是愚蠢

  自由女神像佇立的美國,也曾經那麼不自由,how about now?

  夢想墜落的夜晚大雪紛飛。perry演完這最後一場然後被迫退學去一個更好的學校。父親語氣堅決的說“你要念哈佛。然後當一個醫生。”本來已經要反抗的perry最後什麼也沒對父親說,他溫順的坐在椅子上對母親說“我演的很好。真的。”而後嘴角的笑容代表一切灰飛煙滅,他笑的如此心如死海。

  這是一場壯烈但腐爛的青春,必以死終結。

  在雪中跌跌撞撞奔跑的todd anderson此刻終於明白,那個喚醒自己內心激情的男孩,已經離自己遠去,再也不會歸來。他甚至記得初見那天neil perry何等意氣風發,然後對自己百般眷顧。

  隨之richard cameron的叛變,一切死在曾經努力追尋卻最終不能如願的途中,甚至死狀那麼難看。最有血性的charlie給了他一拳。畢竟,在年少的路上,我們也曾經這麼認為,愚蠢錯誤無知都不可怕,但背棄同伴以求自保,這是對青春致命的褻瀆。

  快結束時又念了一遍關於瞭解詩的文章

  第一次念的是neil perry。

  第二次是叛徒richard cameron。

  然後曾經那麼膽小的todd anderson帶頭站上了桌子,送別教會自己勇氣的男人,他們的嘴裏都喊著那句只有彼此瞭解的話“o captian,o my captain.”

  《死亡诗社》观后感(二):Dead Poets Society.

  故事刚刚结束的那一刹那,我不禁在宿舍大呼:悲剧啊,悲剧!确实像悲剧,从老师向我们推荐时赤裸裸地剧透了男主开枪自杀的那一刻起。

  ———— 写在前面

  故事剧情还算比较老套,说从前有一个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而闻名,当然,这些都是录取通知书上才会出现的官方叉叉语言,明白人都知道,每一个高升学率的school背后都有一个校外群体不曾领略的地狱风景

  不过,有句国语说得好:乱世出英雄!显然,用在这里也不是很合适。但越是看起来循规蹈矩的背后都是一个个不安分的心灵特别是一个所谓的高升学率的学校,一些优秀叛逆学生总是可以成为主角,就像每一个韩剧的男女主人公都不是普通打工仔打工妹一样,当然,不是每一个打工妹都能像车恩尚那样有个长腿欧巴守护。先避开这些不谈,至少像威尔顿学院这样的学校在现实中比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更加真实,不是显得真实,而是事实

  Oh,Captain,my captain!

  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廷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吹化了早已被体制无情冻结的心灵。他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carpe diem! 。他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 我希望活得深刻 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 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 ... 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

  这是新一代的死亡诗社第一次在山洞里开诗会时的开场白,如果我没说错这应该是梭罗《瓦尔登湖》里的句子,告诫我们要Seize the day,及时行乐。我想这是我从这部影片中看到的主旨,及时行乐这四个字贯穿始终,引导者这些被制度禁锢的人解放天性。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话剧社开始时的三节表演课,社长明确告诉我们为的就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解放天性。可能是我的天性压得太深了,根本放不开,又或者所谓的“放不开”就是我的天性。还记得当时我抽到的题目是“半夜,在珠穆朗玛峰上,跟朋友打掼蛋。”完全的无实物表演。其实当时有人说我演的像鬼子进村我也不会有什么异议。不过,既然喜欢就一定不能放弃演员没当成,最后很荣幸的成为了编导,还成功的专场演出了,这还能说没天赋就一定没有用武之地吗?至少我已经没了这个想法

  Carpe diem.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这是基廷给同学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让生命变得与众不同,生命本来就是与众不同的,从一个人刚生下来就是不同的。但是可恶的学校和家庭却给他们选好了道路,升学,而且非要是某某大学。他们的生活只能和数理化有关系,就算晚上想读点诗还要偷偷躲在小山洞里。你无法想象文学的种子在你心里生根发芽却无法冲破桎梏破土而出的那种绝望。但基廷老师帮他们做到了。当被黑暗笼罩太久的幼苗终于可以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它会疯狂成长,就像初春时忽如一夜春风吹放的梨花,一次绽放开来。终于,尼尔爆发了,他想用自己的成功告诉父亲自己的生活不一定也不可能只有化学。是的,话剧,他演了一出话剧,他说那是他从小以来的梦想,当帷幕最后落下的那一刹那,他成功了,他想告诉父亲自己完全可以做一个演员,或者至少自己会演戏,至少自己成功地演过一出戏。但到最后,一切都是徒劳,在父亲眼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闹剧,都是尼尔的一厢情愿,他妥协了,向父亲,向学校,向体制妥协了。他傻坐在沙发上,目光呆滞着,嘴里呢喃着:我演的真好,我演的真好!是啊,他确实是一个好演员,这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但在他心目中,刚才跟父亲说的所有的妥协的话,才是他这一生演的最好的一幕剧。

  午夜,父亲做了一个梦,惊醒慌忙寻找儿子,当看到书房那把枪静静躺在地上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打在儿子身上的子弹曾经穿过父亲的心上,那一段撕心裂肺的痛哭真的不敢再听第二次。

  尼尔很懦弱,这是在他死后我的第一想法,不过,故事情节如此发展绝对有它的道理。就像中国有句古话:不自由,毋宁死!我自私的觉得尼尔这种不负责任做法是种解脱,是对体制的最大抗议。慢慢地,我觉得我错了。死亡诗社被强制解散了,基廷老师被解雇了,而尼尔的死似乎又变成了这一切的导火索而变得有点不值,不过他坚持捍卫的理想却在大家心中深深烙印下来。他本是男孩中最优秀的:成绩好,性格好,对生命充满热情,还很有领导才能,是一个很阳光大男孩安排它的死是让悲剧的力量更直捣人心。而他的室友陶德是最木讷的,属于那种在人群中会自动便透明的羞涩少年。,而陶德第一个站起来喊"Captain,my captain"则见证了基廷自始至终感召人心的力量。是的,最后同学们站在课桌上送别基廷老师的镜头让我的眼中闪出了晶晶亮的温润液体,某些正能量东西绝不会因为基廷老师的离开而消逝,反而显得更加珍贵!!!

  we all have a great need for acceptance. But you must trust that your beliefs are unique, your own, even though others may think them odd or unpopular, even though the herd may go.我们都有一种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独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别人认为它们很怪,哪怕一群人都说那太差。

  《死亡诗社》观后感(三):挣脱

  记得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刚刚看了一半,旁边朋友问我,从片子之中感知到了什么?我楞了一下,犹疑着不知道自己的看法会不会偏离一般人对它的评价。朋友继续说,没关系,你只说你从中得出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是,一群表情漠然的学生举着“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旗幡与Keating主张“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生活意义的对比,是冗长枯燥的拉丁文诵读与吹着进行曲口哨风趣的走进教室的Keating的对比,是满堂欢呼雀跃的撕扯着课本序言的学生们与连撕书的握着尺子不放的卡麦隆的对比,是狂野上一群受到惊吓而四散的野鸟与下课后老师口中那群“可怕的青少年”的对比。

  Keating以他睿智的视角,去鼓励思想上被禁锢的孩子们“及时行乐”,鼓励他们放肆的跳上桌子换一种视角去思考身边习以为常事物,鼓励他们在众人面前用诗句喊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然而当与象征着传统卫道士的父亲抗争的尼尔意外选择了自杀之后,校方借以一番威逼利诱的手段迫使Keating离开了学校和那群仍然挣扎在现实与理想之中的学生。曾经在心灵上接受过Keating洗礼的学生们纷纷再次坚定的站上桌子,纷纷默念着“船长,我的船长”,Keating带着微笑离开教室,但是站在桌子上的这些学生却如同被睿智的舵手带离崎岖狭小的海湾一般,传统与陈旧终于被独立与自我所替代,他们的将来一定会与剩下坐着的另一半学生截然不同。

  或许朋友的用意也是如此:“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一味低头寻找着别人的足迹,只会让自己渐渐迷失原本的方向。喜欢片中梭罗的这首小诗,恰好可以用来做结语: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死亡诗社》观后感(四):关于男主的自杀的一些想法

  男主人公的自杀,让人有些震撼。因为不能追求自己所喜欢的而自杀,乍一想觉得有些过了,再细想下,居然觉得合情合理,男主的自杀也是多种因素杂合在一起而最终被酿造出来。一是情感上的大起大落:戏剧取得巨大成功,男主成为大家的焦点,掌声,欢呼,甚至是最喜爱的老师的称赞,同一时间簇拥着男主。这是一种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然而父亲铁面将他拉回家,逼他立马放弃自己的追求,转校,继续遵从父母走规划好的人生道路。男主的情绪实际上是从一种极端的兴奋瞬间跌至极端的绝望当中。二是男主对自身的一种绝望。老师说男主在父母面前在演戏,扮演一个孝子。而当男主答应了父亲放弃演戏后,他像给抽了魂一样低头沮丧,囔囔道:我真会演戏。其实这就是男主对自己不敢尝试挣脱家庭的束缚的懦弱心态感到绝望的表现:他演戏的热爱程度甚至不敢表露给父母。他给困住了。独自一人的晚上,感受了冬天的,以及内心的寒冷后,用一声枪响惊醒了父母,惊醒了整个学校。

  《死亡诗社》观后感(五):没有创新精神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才是真正意义的死亡

  这影片感觉还是能够代表我们八零末九零初的孩纸的,还没有改教学制之前的那些没有培养孩纸创新精神 总是一味顺从,只有顺从前人的教诲才是对的 ,这样子束缚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影片最具代表性就是最后每个被叫去签协议的孩子的父母都在场,利用父母的压力来压迫孩子。

  影片始终给我的是一种淡淡的忧郁感,是对一种被束缚的怜悯还是一种不能自我解救的无助,那些学生们的眼神都是无助的。但当基丁老师被开除的那一刻。他们所放射出来的是坚定不迟疑的眼神。

  尼尔的死总给我一种感觉不应该有这一幕悲剧的,但或许现实生活中那么多想不开的人,有时候我们觉得很小的一个出发点怎么可以使人想不开而去自我结束生命,有了一个答案——人的思想可以很伟大,伟大到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渺小,渺小到看不见前面的道路。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以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所为我自己的理解是无论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创新和自我了解,寻找属于自己的想要的。传统跟寻找自我就像两个矛盾体。

  有点小伤感的是影片没有一个比较中国式美好的结局,基丁还是被开除了。但是留下了他的思想,解放了那些学生们的心灵以及思想。

  《死亡诗社》观后感(六):因为喜欢所有才有自己的节奏

  如果找到自己内心真的喜欢的就去坚持吧。

  喜欢Mr Captain说的一句话找到自己的人生节奏,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首诗,越是晚寻找就越是找不到。这句话像是当头一棒,打在我平静无波像是死水一样的生活中。

  创建自己的原动力,不然自己真的很容易被动的生活,因为这个世界上想控制我们思想的人太多了。就像新闻媒体,新浪微博里面主流媒体宣传的价值观等,都会让人一不小心变得肤浅像是一个傀儡。

  喜欢Neil Perry,因为是一个努力拥抱生命很有生命张力的一个热情男孩。就是因为太懂事了,就是因为对待身边每一个人都是尽心尽力,用自己的真性情,所以到最后束缚的是自己。记得他找Keating诉苦的时候说,我能够站在爸爸的角度理解爸爸,因为我们是中产阶级,所以爸爸希望我成绩好,不想我在其他事情上面浪费时间。但是我真的喜欢表演。最后他绝望的说自己I am trapped 。想想这既是画地为牢的,自己把自己困住。

  真的很喜欢Neil Perry,记得Knox蹲在桥边伤感说每年生日自己的父母就送同样的文具盒。Neil说可能他们觉得你用完了所以就给你买一个新的?Knox苦笑到也有可能他们根本就不在乎。Neil看着Knox然后洒脱的说,那么就扔了它吧。那样洒脱,敢爱敢恨,既然内心的情感不能假装逼着自己去爱,那就果断的去恨吧。这样洒脱的释放自己的情感,真真是魅力四射。

  但是让我觉得可悲地是,最后他的自杀。就像电影里面校长说的,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他们脆弱,他们疯狂,他们像是一群随老师和家长摆布的脆弱但是又情感饱满的个体。

  其实人生不可能局限在一种可能性当中,年轻脆弱的我们涉世未深,觉得一次的阻碍就像断送了全部的人生全部的可能性。

  当Neil刚进入Keating的办公室的时候,感慨道Captain你的办公室还真是小,你那么自由为什么要待在这里?Keating说了一句,因为我喜欢当老师。

  因为我喜欢,所以我觉得所有的其他的束缚都不是束缚。

  因为我喜欢,所以,我才能走出自己的节奏。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不遗余力的将生命浪费在其中,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死亡诗社》观后感(七):顿悟,为什么周围有的人无从选择时会选择成为老师

  从小就特别讨厌束缚,厌恶一切形式的捆绑,似乎只有那种野生的生活方式才能够彻底让我肆意的生长,尽管成人的世界或许会中规中矩,但是我也要有属于自己的中规中矩。

  影片中的学校是用来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学生则像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零件,所有的老师则是这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不需要思考,只需按照规定加工即可,我现在似乎明白了,原来老师这一职业是没有难度系数的,照本宣科,考试前画重点就行,考个高分那简直就是达到目的了,有点私心的认为,原来周围有的人无从选择时会选择成为老师,因为这个职业的风险低。

  而影片中的基廷先生,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他不想把学生训练成为一个个训练有素的机器人,他不需要统一性,不想让学生在以后成为医生,律师,银行家时仍在思考,甚至还不会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有时想想,或许我们的教育过多的关注于授业,而从未做到传道解惑,所以我们在上大学后,乃至毕业后,我们更多的处于思考与迷茫中,然后我们沿着已经搭好的桥过着自己的人生,我们缺乏摸石头过河的勇气与决心,因为我们至今还未学会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影片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背景,但也有着自己内心的故事,有的人选择直抒胸臆,有的人选择低调内敛,但不管如何,都说明了他们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特性,在遇到基廷先生前,他们接受学校的加工,遵从父母的洗脑,他们不曾思考过,现在想想,一个人越早的拥有思考力与一个人越早的接受文化知识,这绝对是两种完全截然相反的人生轨迹,我们的教育或许是后一种。

  :如今老师也不容易,从管理和教学上都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以上只是针对主题而言,切勿对号入座。

  《死亡诗社》观后感(八):分成两次看完,依然很感动。

  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以为是悬疑片,所以什么功课都没做就带着看悬疑片的心态看着,但是一直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出现,这种心态下,看有些镜头可能有些突兀,也就被我当成了情节逆转的伏笔,结果,前面一大部分都是这么缓慢的叙述着,我快没耐心了,但是依着看伊桑霍克我看了一大半,后来因为有事就没看了。

  事隔几天之后,我又想起了这不没看完的电影(我有强迫症,不能忍受一半一半的,除非实在太难看),于是刚好从Neil表演戏剧开始看起,我觉得后半截让我对这部电影肃然起敬,也让我知道了原来美国也有中国式的教育与强大落后的旧势力!!Neil和John Keating就是教育改革前进路上不得不牺牲的牺牲品,还好Keating的教育让我们看到新希望,才让Neil死得值得。

  印象最深的是Neil演完戏回家后与其父争论的那一段,无论自己怎样争取,最后都只能去扮演一个孝顺的儿子,无论自己的话是有多么的有理,最后都只能用一句“nothing”来深埋真实的自己,“noting”,多少次自己与亲人争论的时侯,我都会这样收尾,并不是我们败了,而是我们站在孝顺的角度让你们将我们雕磨,但是,同时我们不再是真正的自己了。

  最后,敬Neil,敬John Keating!希望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为之奋斗的是什么,也希望父母和老师能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也不“威胁”任何一个孩子!

  《死亡诗社》观后感(九):理想主义很难有好下场

  我弄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要放这部电影给我们看,是要告诉我们理想主义者是没有好的下场的?是要告诉我们没有机会反抗不合理的制度的了。影片的结尾不是已经揭示了这一点么。在中国大陆这一片广大地域上不是不断的发生着这些事情么?这是一部如此现实的一部电影,理想主义者最终受到排挤,禁锢人性的制度依然存在,而且更加肆无忌惮的限制着学生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自由的种子已经在那位老师的播种之下,在那些学生的心中发芽。

  影片中学校的教育就是要学生适应这个世界,遵守规矩,不能有一点的反抗的声音。在一个强大的机制的压制下,你敢说你要改变这个世界吗?关于守旧与创新,现实与浪漫,在影片中的力量是多么的不对等。被压抑的太多,总会有不满,总会有反抗,因为都是一群充满热血的青年,有着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心中的渴望,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这是理想主义下的状态,人是独立的,不应该受到世俗的总总规定的束缚,年轻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问一下自己有过这种冲动吗?有过这些浪漫的想法吗?我小时候没有,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从来都是被要求你要怎么做而不是问你想要做什么。所以习惯了顺从,习惯了妥协,习惯了被牵着鼻子走。现在知道这个世界有着总总的不合理,你很不满,你很想改变它,但是有些观念已经深深在你脑海里烙下了,你不知不觉的已经习惯了,然后就无力去改变它。而回头想,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就是在像很多人设想的那样考上好的学校毕业之后找份好的工作赚大钱结婚生孩子?怎么我感到一个庞大的循环而且假定一旦这个循环被破坏了,那该怎么办?人生匆匆,为什么我们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还有机会么?我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无奈,也不是说人人都要特立独行,有些人就喜欢被安排,然后安分守纪的平平稳稳的度过余生,但是这个世界还是会存在所谓的异类。为什么要排挤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同化他们?生活在这个物质的社会,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现实,想想那么多十几岁的孩子就被培养的那么现实,没有一点梦想。承认吧,我们是没有信仰的一代。

  有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感觉到一丝的悲凉,已经大二了还是会对这个学校不满,还是会对这个社会不满。我觉得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谈论这些的时候应该会有点喷张和兴奋。但是仿佛我周围的人对这些漠不关心,表现出来的是往往是沉默和厌烦,有时候主动为既得利益者打圆场,不知道已经自己被他们深深的伤害。他们到底在怕什么?我听的最多的就是“中国就是这样的啦”还是他们想努力进入体制从而维护着体制?糊涂和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不知道哪一种可怕。一路下来,这些就是教育和体制培养出来的人。然后发现这也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循环。

  《死亡诗社》观后感(十):O CAPTAIN! MY CAPTAIN!

  【豆瓣短评】

  1. 令人齿冷的疯子

  他的目光冲击我的心

  他的手伸出来压住我

  他不断自言自语

  关于真理

  真理像使你脚发冷的耗子

  你拉它,却永远不够长

  你踢它,打它

  却永远无法覆盖住任何人

  由我们哭着进入此生

  到我们垂死离开此世

  它都只能盖着你的脸

  任你悲欢、哭泣与尖叫

  2. 理想主义者,也必然要是现实主义者,反抗规则,必然要有适应规则,吸取规则,和改变规则的能力,我们年轻人大都因为自己的情绪,而错误得去批判,去谩骂规则,但若你站在制定规则的人角度去思考,你会觉得你再也找不到任何更好的方法去维持,去统治!

  只有适应任何规则的人,才配得上批判规则!

  3. 几乎所有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天马行空而又不靠谱的想法里,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终其一生都冥思苦想自己为何被这个社会抛弃,终其一生都在用白眼回答这个世界给他的白眼,他们其实想不出多少有意义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思想大多不切实际。我们应该从他们的诗歌中体会激情,体会它的真,体会它的善,体会它的美,但合上书本时,一定要晃晃脑袋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砖块儿的需求量比钻石多多了。

  或许在一开始,那位老师该更多的教教学生哲学家的诗,告诉他们理想其实是人一生的路,它从不在乎你在这路程中端着什么饭碗吃饭

  4.这片子并没有讲世界是谁的,而是在反思我们自己是谁的;也没有探讨社会与个体的关系,而是启发我们如何不虚人生此行。

  5.学会融入社会,并不是妥协,而是学会如何成长。

  6.死亡诗社是我看过的最傻逼的电影之一,以至于在那些孩子们爬上桌子的时候我需要像看恐怖片那样捂着眼睛关掉声音快进过去

  7. Seize the day! what you really want?

  太多的人循规蹈矩,听从他人,是因为没有问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生命在哪里追寻意义,自己作为与他人不同的个体又是为什么而活……

  我们所有的人都终有一死,你们现在如此年轻,因此要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的生活。之所以要让他们跳上桌子,因为这样是在将换一个视角看世界付诸行动,年轻的孩子们面对外界的强大和自身的脆弱,才敢于做出真心的选择,走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个世界,才会丰富,生生不息进展下去,而不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同一条路上走到尽头……

  8.我们更不能把谋生手段和成为人混为一谈。一个不能正视自己内心渴望的人,即使有再多的钱,再高的地位也不能享有作为人的快乐。结尾所有学生站在课桌上的一幕,正如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里所说的一样,面对荒谬的世界,我们至少可以消极的抵抗。

  9.我们每个人,即使能力再强大,总有弱点,总有虚弱的脚趾,可能知也可能未知,但有一点,这个脚趾,最终会在我们一路高歌的时候成为我们的死穴,即使我们懂了再多的道理,即使我们一度再坚定,

  只怕,都逃不过这一劫。

  所以平淡地去活吧,无论得了失了,无论梦想锃亮了还是褪色了,无论何时要坚定底线:活下去。

  因为,如果你活着,也许有一天可以看到那只羸弱的脚趾,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他已经不再羸弱,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曾经为之挣扎过的,无论规则还是梦想,都很珍贵。存在就是幸福。

  【最同意】

  10.改变是一种冒险,可是将你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的时代过去了,如同Outlier一书所示的那样,而今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处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一个个不愿意默默地、绝望地生活着,而纵身一跳,站到桌子上头,去另眼看世界的人。

  他们的名字叫异数。

  11.一群人在高谈阔论梦想和激情,自由。

  但是有多少人是真正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通往理想和自由得路怎么走

  现在很多的所谓的理想主义者都是无理想得人呐喊。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有个美国议员 乘着一辆宽敞的车子兜风,四个男孩挤在车后面。这个参议员把车子一停,孩子们立马跳下来踏过大草坪,因为那个有个大的溜冰场。于是这个参议员如痴如醉的看着这四个孩子正在奔跑。然后用手一圈说 我说这就是幸福。

  但是这参议员怎么知道这就是幸福呢,或许已脱离他的视线,有三个孩子就开始扑打另一个孩子。

  但是当心灵开始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合理的。在媚俗的王国,实行的心灵的专制。在一个流派并存、多种势力相互抵消,相互制约的社会,多少还可以摆脱媚俗的专横,个人可以维护自己的个性,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作品。

  但是,当一群理想主义者都在高声呐喊所谓的自由,这种自由岂不是另一种专制。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如果根本没有方向,就不要做什么无所谓的呐喊。媚俗激起的情感必须能让最大多数的人共享。因为,媚俗与出格无关。他召唤的是,是靠深深印在人们头脑中的关键词。比如自由。

  米兰昆德拉说媚俗让人产生两滴感动的泪

  第一滴泪在说 瞧着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真美啊!

  第二滴在说 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

  只有第二滴眼泪才是媚俗成为真正的媚俗。

  在中国,梦想家和实干家总是兵分两路。一个不理会现实,一个不讲究梦想。所以,梦想家被实干家取笑,而实干家又被梦想家鄙视。我非常同意胖墩所说。理想是众生之路,并不在乎你端的是什么饭碗。一个年轻的满怀梦想的人最终为梦想而死,他最终无法战胜的是自己。但是一个肯为梦想卑贱的活着得人无论成败他战胜了自己的内心。但是,这部片子的人文精神十分值得肯定。它唤醒了很多沉睡的心灵,哪怕是个短暂的注脚,至少是长期麻木生活的一剂良药。

  回归现实,自由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但我们绝对不能没有自由。如果中国社会不再那么兵分两路,也许会成就更多可能。

  真正去做些什么吧,而不是永远只知道呐喊。

  【勿扰】

  12.人有时候是应该舍近求远的,直线无法达到时,为什么不走个弯路过去,但是放弃了,就真的永远无法到达。。

  13.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说的一句话:别被教条束缚,要不然你就会和别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

  14.基廷老师教给我的,是认真充实的生活,是独立的思考,是对自己的认识。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权利在你手中,怎么选择,完全由你。

  15.被束缚的活着,和变成蛆虫的食物,前者比后者更可怕。

  16.only in their dreams can men be truly free.

  ucking the marrow out of life doesn't mean choking on the bone.Sure there's a time for daring, and there's a time for caution. And a wise man understands which is called for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