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北漂也有幸福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老北漂也有幸福感

2022-04-19 03:31:00 作者:肖学利 来源:家庭杂志 阅读:载入中…

老北漂也有幸福感

  我叫肖学利,是一名普通的老北漂,已在北京生活、奋斗了22个春秋。回首22年的北漂生活,点点滴滴都值得回味珍惜……

  漂在北京的分居之苦

  1996年我高考失利,从河北衡水农村来到京城打工,在北京汽车配件厂做了一名修理工。当时月薪只有400元,住的是集体宿舍。刚20出头的我,所设计的未来是:在北京打工5年,挣一笔钱回老家盖房娶媳妇,重复父辈的生活。

  这年夏天,我从厂图书馆借阅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书中男主人公孙少平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历程深深触动了我。我决定像他那样,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9月初,我报名参加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白天上班,晚上复习功课。每逢双休日,我就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揣着几个冷馒头,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聆听名师讲课。1997年12月的一天,下了课已是晚上9点,我的自行车在西三环坏了。为省15元打车费,我踏着积雪,从西三环一直走到西五环外的南辛庄,回到出租屋已是凌晨3点,睡了不到4小时,又赶往厂里上班。

  那时,我不多的工资全花在了买辅导书和求学上。村里很多同龄人也在北京打工,过年回家给父母一两千元,还买回大包小包的礼物,可我总是空着手回家。有人在背后议论我不务正业,好高骛远,但勤劳朴实的父母理解我。每年过完春节回北京,妈妈都悄悄往我包里塞车费。

  2000年5月,我成功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文凭。就在这年夏天,我辞去配件厂流水线上的工作,应聘到《玫瑰月刊》杂志做编辑,收入翻了5倍。我终于租得起冬天有暖气的房子,且有了人生的第一笔积蓄5000元。

  这时我已25岁,村里的同龄小伙子早已结婚成家,有的还做了爸爸。父母担心我沦为大龄剩男,便四处托人给我介绍对象。经高中地理老师撮合,我与邻村女孩杨秋维相识了。她小我3岁,高中毕业,性格温和善良。当时我在北京,她在衡水老家,我们只见过3次面就结婚了。新婚蜜月时,我问她:“我们相识时间这么短,你对我也不怎么了解,怎么就敢嫁给我?你不怕我骗你吗?”她腼腆地告诉我:“单看外表就知道你是个脾气温和的好男人。更重要的是,你有上进心,高考落榜竟取得自考本科文凭,从流水线上的工人成为杂志编辑,这种奋进的精神不是每个男人都有的。”

  婚后,妻子在衡水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上班,我常年在北京,夫妻两地分居。当时我们都才20多岁,饱尝分居之苦。妻子提出来北京团聚,被我婉拒了。一来她在北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来北漂多年,我深知租房的辛酸。我曾有过一年搬5次家的痛苦经历,每次搬家都要脱层皮,我不想让她遭受这种颠沛流离之苦。为此,妻子还有过误会,以为我对婚姻有异心。

  因长期分居,我们直到2004年3月才生了孩子。女儿降生后,妻子问我:“我知道你的事业在北京,要求你回衡水不现实。你有没有什么规划?我们不可能分居一辈子吧?”我告诉她:“等我在北京买了房子,就将你们母女接过去,一家人再也不分开了。”她惊疑地看着我:“咱们在北京买得起房子吗?我不敢做这个梦。”

  那时我真的很迷茫,老家回不去,在北京又没有自己的家,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泊。走在灯光璀璨的北京街头,看着高楼大厦里那一盏盏温暖的灯光,我经常想:要是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光该多好,那样我就不用与妻子女儿常年分居了。

  京城构建温暖的家

  从北京到衡水虽只有6小时车程,但因工作忙,加上妻女与父母都在农村,我回一趟家并不容易。因此,我常常三四个月才能与家人团聚一次。女儿体质弱,经常腹泻、发热。妻子与年迈的父母一次次在三更半夜用自行车推着女儿去医院,常常折腾到天亮才回家。

  精神和心理上的孤寂,抚养女儿的艰辛,给妻子带来了不少负面情绪。每当女儿身体不适,她就在电话里冲我发牢骚:“你倒好,做了爸爸还像单身男人一样潇洒,责任负担全由我一人承受!”我只得愧疚地哄她:“我不是在努力挣钱买房吗?等我们在北京有了家,就不用过牛郎织女的生活了。”她怼我:“你买得起房吗?别给我画饼充饥了!”

  我们的分居生活让父母产生了隐忧。母亲黯然地对我说:“这样长期分居,我担心你们的婚姻会出问题。”是的,婚姻需要相守,需要陪伴,再浓郁的感情也经不起时空的稀释。2005年春节过后,我将妻子和女儿接到北京团聚。租房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地下室便宜,但阴暗潮湿,且有安全隐患,不能租;租平房虽不贵,但没有暖气,担心女儿受冻,也不能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家只得咬咬牙,每月花1500元与一对小夫妻在海淀区合租一套小两居。对方从事暖气片推销,经常深夜回家,洗漱的声音很响,吵得我们难以入睡。女儿平时哭闹,对方也很烦。我们千辛万苦团聚了,心中却没有了幸福感。

  半年后,妻子带着女儿回农村老家了。在北京西站送她们上火车时,我黯然神伤:作为一名北漂,想在北京过安稳幸福的生活,为何这么难?这时我早已离开《玫瑰月刊》杂志,进入卫生部直属的《健康人》杂志做编辑,月薪4000元。这个收入只够勉强维持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根本攒不下钱,岂敢做买房的梦?

  人生转机出现在2005年冬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当时《婚姻与家庭》杂志的首席编辑林维兵,在他的引导和帮助下,我开始给《家庭》《知音》等全国知名生活类杂志采写稿件。那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报纸、杂志进入了黄金时期。尤其是名刊《家庭》杂志,月发行量高达数百万份,全国有报刊亭的地方就有该杂志。为吸引优质稿件,杂志社领导推出一系列激励政策:不仅每期有万元稿,骨干签约作者稿费每千字1200元,而且每年还组织作者赴国外开笔会。

  这是一个不需要拉关系、拼出身的平台,像我这样从农村来的北漂也能与知名作家公平竞争。那时我白天上班,晚上和双休日忙着采访、写稿,平均每月有五六篇稿件见诸报刊,工资和稿费收入加起来超过2.5万元。《家庭》杂志还让我拥有了人生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拥抱大海,第一次出国,第一次与全国知名作家零距离交流……

  2009年6月,我在缴纳47万元首付款后,在北京房山区买了一套96平方米的两居室,每月还房贷2400元。拿到新房钥匙后,我又花15万元对房子进行了装修,并添置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轿车。2010年5月,我开车回老家,将妻子和女儿接到北京。走进新居,妻子不禁热泪盈眶。

  2010年,我34岁,终于在这一年结束了长达9年的分居生活,与妻子和女儿幸福地团聚在北京。

  托起父母的幸福晚年

  来京后,6岁的女儿进入房山区长阳公立小学就读,不用缴纳任何学杂费。学校离家只有1公里,而且小区门口就有地铁、超市和农贸市场,生活、交通非常便捷。每月2400元房贷,对我们全家也没有任何压力。

  2013年秋天,妻子意外怀孕了。当时女儿已9岁,国家又出台了新的生育政策,我们符合生育二孩的标准。妻子却有顾虑,担心宝宝降生会加重家庭负担。我鼓励她:“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将宝宝生下来吧,我有能力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2014年5月,我们健康可爱的儿子降生了。一子一女凑成“好”字,我倍感幸福。

  此时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创业。为寻求更大发展,我与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自己的文化教育工作室,开通APP、创办自媒体。此后,我一边继续努力采写稿件,一边经营工作室,经济条件日新月异。

  我们一家幸福地生活在北京,年逾七旬的父母独自住在农村老家,却成了孤独的空巢老人。冬天,父母自己在家里烧暖气,一到半夜炉火就灭了,下半夜他们冻得再也睡不着。因此,父母特别害怕冬天的来临,这成了我的心结。2015年夏天,我与妻子商量后,出资在衡水市买了一套89平方米的两居室,接父母来到城里养老。由于小区统一供暖,家里温度始终保持在23摄氏度,父母再也不惧怕寒冬。

  早在10年前,我与哥哥、姐姐一起筹资数万元,给父母在老家购买了养老保险。父母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养老金,在衡水生活没有任何经济压力。我父亲爱好书法,天天拎着自制的毛笔去广场写地书,妈妈午睡后就去广场跳健身操,生活舒心安逸。

  近些年,老家衡水也出台了一系列老年优惠政策:父母出门免费坐公交,免费参观所有的公园、博物馆,每月享受免费体检。2016年6月,父亲被查出冠心病,我和妻子将他接到北京301医院接受治疗。院方为父亲实施了心血管支架手术,父亲住在干净整洁的病房里,专家教授定时查房问诊。父亲焦虑地问我:“这得花多少钱呀!孩子,我给你添负担了。”我告诉父亲:“现在大病医疗覆盖全民,自己掏不了多少钱,您尽管安心养病。”

  父亲住院10天,共花费9.7万元。我拿着所有住院单据,在当地政务大厅报销了6万元,自己仅承担3.7万元。父亲激动得一遍遍念叨:“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老百姓真有福气!”

  手术后,父亲身体一直很健康,妈妈也没有老年病。我多次恳请二老来京与我们一起生活,但他们希望自己有独立的空间,婉拒了。孝顺重在一个“顺”字,我尊重了二老的意愿。自从北京到衡水开通了“大广高速公路”后,我开车回家仅需两个多小时。双休日或节假日,我经常载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回衡水看望父母。

  2018年,我42岁,已在北京生活奋斗了22年。虽仍是老北漂,但我心中幸福感满满。与很多成功人士相比,我很普通,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我非常知足,因为奋斗的经历弥足珍贵,是值得一辈子回味的宝贵财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老北漂也有幸福感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