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诺曼》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诺曼》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08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诺曼》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诺曼》是一部由约瑟夫·斯达执导,理查·基尔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 麦克·辛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曼》观后感(一):用稍显悲伤结局,藏住了故事幽默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颜先生(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3396478/

  理查·基尔的皱纹,将岁月刻画得性感

  严重剧透,慎阅!

  《诺曼》,也许是我2017年差点错过的电影之一。它的故事线不算复杂,一位主角、一件大衣、一堆演技……足以艳压许多大片。说实在的,我对许多电影都缺少更深入的解读方法,只有以个人角度为大家写一篇电影观后感。如果喜欢剧情类的电影,推荐看一看,可以引发许多思考

  这部电影的主角名叫诺曼,他是在政治圈层里凭着拉取各层关系,使资源多方交叉互利,从中也谋得个人所需利益的高龄“谋士”。他运用自己的人际方式认识了一位在政坛不如意的以色列官员,他们甚至成为了“朋友”。没多久,这位以色列官员坐上了国家的第一把交椅,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拥有这样牛掰的“朋友”也依然帮助不了诺曼。当然,这样的帮助有无能为力,也有出于自保的私利。最终,诺曼卷入了一场真情与政治的博弈中,当他放弃政治一方时,仍然没有忘记使出那套老谋深算的政治“军体拳”,不仅使多方获益,而且,自己的利益也得到了绝大部分的实现。最终,诺曼在没有真正交心朋友的情境下与被谎言的围绕中,选择了吞花生自杀……

  在最后的片段里,诺曼扔掉了自己的过敏药,买了一包花生,接着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远处的另一位像流浪汉一般的谋士弹着一架旧钢琴,诺曼轻轻地拿起了花生米……看完这一幕,我觉得有点悲伤,但随着悲伤散去,反而感觉到了电影传达出来的幽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点来理解这一份隐藏的幽默感:

  1. 电影的分幕叙述

  从整个故事主线来看,即使没有分幕介绍,相信观众也能理解剧情,但这个分幕处理就是一种隐藏的幽默。人们常常觉得,优秀的政客是世界上最好的演员,他们的舞台遍布世界上每一个所到之处的任何角落,而幕布是舞台上与演员搭档的灵魂道具,它增加了戏剧性。电影做的分幕处理,与这些政客搭档起来,简直就能堪称“完美”。

  2. 贤妻口中的真相

  以色列总理夫人一语道破真相,这里的设置也是幽默了一把。两口子的睡前交谈,妻子觉得丈夫并没有把诺曼当朋友,只是利用的关系,但丈夫始终不愿承认地诡辩着。为什么这样的“看穿”是由一个女人来道破,而不是那些专业的圈里人?因为同床共枕?我看不一定。

  3. 现实生活影子

  当诺曼被以色列的总理朋友用真情耍了之后;当总理的秘书始终不愿接诺曼“善意提供帮助”的电话,诺曼依旧一遍遍执着地并且毫无怒气地将电话拨过去时;当看似同情诺曼的女秘书帮助其他人欺骗诺曼时;当诺曼的侄子察觉叔叔有灾难而选择装作不知道时……

  还有很多这样的场景,除了反映政圈,它也在反映我们的生活:当我们遇见了很在乎的人,而对方并不拿我们当回事时;当我们想为某人提供帮助而被“瞧不上”的拒绝时;当我们想通过打电话关心某人,反而被一遍遍拒接时;当我们身陷囹圄而被身边的亲朋当面同情,背面拍手叫好、使绊子时;当我们遭遇厄运,亲朋装作不知道时……

  我自己曾经遇见过以上的部分情况一般来说,这些遭遇会让我自觉幽默,首先顿觉不可思议,然后慢慢接受,最后再次看见此类事情时,总能会心一笑,幽默藏心间。

  4. 死前不忘老本行

  这个点依然包含幽默,自杀在即,诺曼始终不忘再秀一次资源整合的手段。这究竟是心灵的善意,还是被环境渗透久了的下意识?我倾向于两者皆有吧。

  5. 原来花生是凶器

  诺曼拿着花生米笑了,后来我也笑了。这是堪称2017年年度一千种死法评选大会中“最佳信手拈来奖”。如此让人觉得敏感神秘与肃重的电影主题,就这样被一颗花生搞笑了。其实,诺曼始终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圈层里,他的内心在这样的舞台上变成一种抗体,如果诺曼把自己安排合适的环境中,他的心极有可能激发出全新的天赋。最终,他的内在被政圈抗拒着,他的身体被花生抗拒着,两头都是死胡同,就像不远处的潦倒谋士,继续被抗拒,还是欣然接受抗拒带来的一切后果?如此来看,这颗拿来搞笑的花生米是否在隐喻政圈人士的最终归宿,也许,他们在辉煌的尽头,只能迎来大众眼中的荒诞结局,就像这颗花生米?

  果然,单从电影传达的信息来理解,这样的圈层真不是一般销售精英能玩转的。(诺曼使用的某些拉关系手法让我联想到销售行业。)

  电影中的“摩天轮理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时你会升到顶端,有时会降到底端,位高权重,你一旦经历过就不会安于更低的位置了。”诺曼懂得这个道理,也许他自知已经被顶端的某一片景色深深吸引。

  这个圈层虽然给人以超乎平常想像的巨大辉煌,但是,与随之降临的深渊对比,不仅短暂如云烟,而且加深了掉落之后的痛苦恐惧。有胆进入圈层的人不在少数,有胆净身出户的人却不多。每个人最终的尽头都是“吞花生”,只是许多普通人拥有选择方式的权利,而他们没得选。

  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崇尚金钱青春地方,但近几年逐渐增多的老年人题材的电影,是否说明老年人群体正在被逐渐关注?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了年老之后依旧可以挥洒的“青春”,“吞花生”也需要勇气,这是对许多年轻人早已枯萎的身心的隐喻较量。

  或许,有人觉得这个老人满嘴大话、谎话,但我却认为他拥有这个职业的职业精神

  以上为个人对电影的观后感与思考。

  《诺曼》观后感(二):工作忠诚人性的忠诚都不及那最后舍弃的坚守

  本来不想写,看了几个影评,我真的想呸他们一脸,他们只看到最后诺曼的选择,感觉别人的幸福都与他无关,这得多狭隘的想法

  首先诺曼很忠诚,对自己的工作很忠诚,不管是冒昧拜访,还是努力与人建立联系,尽管用了很多不好的手段,哪怕在夸大其词,都是工作需要。尽管多次很尴尬,多次被人拒绝,甚至被人赶出来,他都笑笑,乐观面对,这里看到了他对工作的忠诚。

  其次诺曼对人性很忠诚,确切的是对人性有自己的坚守,在周围工作的犹太人同事需要钱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你说他因为成为总统朋友显摆也好,说他因为他投资总统成功了有些吹牛也好,他依然挺身而出。他在作为沟通时,答应别人的事基本全部努力完成,帮助总统儿子上学,帮助外甥取得天主教的征婚,帮助这群犹太人同事筹款,帮助投资商挣钱,这是一个环,诺曼自己主持建立的环。

  诺曼死于一时的冲动,说下半身冲动也好,说瞎显摆也好,总之一面之缘的跟一个女的说他的工作的这一切,特别是跟总统关系的环。他明知道这个女的在法务部工作,依然说的很详细,这说明他对他投资成功总统这个事太自豪了,最后被这女的摆了一刀。

  最后各方都要打破这个线,还都要完成线上的需求,诺曼想了一个完美的办法,自杀,利用自杀把每个需要他办的事都给办利索,办漂亮。这里就是我说的舍弃的坚守,舍弃了自己,幸福了这条线的所有人。摸着奶自问,我们谁能做到,不管是付出生命,还是捐赠那1400万。

  《诺曼》观后感(三):一颗花生的梦想

  诺曼对花生过敏,随身携带有抗过敏药物,在食用花生后会咽喉肿胀造成窒息,差不多十五分钟后生命就结束了。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也是云里雾里,心里不是很明白诺曼为什么要这么去做,撒着那些莫名的谎、夸大其词拉拢关系,因为在整部影片中并没有看到有金钱利益的交易,跟多的感觉是助人为乐。所以在电影前三幕的时候对他更多的是不屑,感觉在他的世界里就没有真正的友谊,有的只是利用与被利用。有的时候觉得:哇塞,这家伙运气不错,很多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好的运气。但是当一个人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去维护他自己的追求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不是你我所能企及的了!花生这个点在一开始遇见以色列总理的时候就讲的很清楚,后面诺曼去教堂的时候又再次提及,已经做了浓墨重彩的铺垫,这就是诺曼最后的归宿。其实在和总理打最后一通电话之前,他就已经清楚了自己在总理心中的位置,但自己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愿意继续帮助总统,确实是有信仰的man。现在大家更多的都是你怎么对我我怎么对你,没毛病就是很空洞,没信仰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我大天朝体现的很完美。看不懂那些政治关系没关系,看不懂诺曼想要什么也没有关系,只要看看他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觉得镜头方面独特的一段就是诺曼去找那个负责总理案子的美女,在进入一个铁房子之后,门开了开始是各种景色海底世界的镜头,满虚幻后面发现原来是美女后面墙上的装饰画,这一段我觉得很牛逼。虽然有的时候有点讨厌,可也不希望他吃花生,沦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诺曼》观后感(四):希望是一种足以改变他人也能够毁灭自己的东西

  很多人无法理解诺曼的行为动机,他显得很神秘又很卑微。因为他帮助了别人却从未改变自己,这种自我牺牲或者说忽略自我的存在方式,注定了毁灭的结局。在自私的人眼里,诺曼只是个临时工具,即便心里对他有所亏欠,他也是一文不值的。诺曼并不愚蠢,他有自己追求的东西,他也总能一次次实现自己的目的。诺曼也不可笑,他活在一种希望里,一种很多人都不屑一顾不信任的希望里。这希望却足以改变很多人,同时也使诺曼感到满足,以至于死亡对他而言也不值得去畏惧和逃避,而成为一个自然的选择。他像蜘蛛般创建自己的网,但他却不是为了捕猎,而是为了牢固这张承载着他全部希望的网。你可以说他是无名英雄也可以说他是人与人交际关系中的牺牲品。但他就是他,他有力量改变你,但你又有力量改变谁呢?

  《诺曼》观后感(五):从头丧到尾的人

  对于“掮客”一词的认知,

  还起源于壹姐曾经年少无知时看的小说

  那部小说中的掮客,

  是个用利益换取金钱的好手,

  什么高官高管,

  什么文人墨客,

  只要能够出得起钱财,

  为别人拿到他们想要的事物

  就是这群掮客们的使命。

  在当时的壹姐看来,掮客这一职业,是一个以命来博钱的职业,为了得到不菲的佣金,他们不论道德,无视法律,他们游走在危险激情的边缘,稍不留神便会粉身碎骨

  《诺曼》观后感(六):唯有神圣可以解释他的行为

  这是一部不温不火的剧情片。我对其他方面感觉都还行。唯有两点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其一,诺曼(理查·基尔饰)是一个相当于中介的角色。他的本性应该比任何人都要自私,在遇到问题时,应该选择最利于自己的方面。可他为什么会对一个以色列的总理死心塌地,并以死宣布自己的忠诚。或许是为了保全他们社区的捐献款。可为了社区而牺牲自己。这不是一个中介而是一个圣人会有的举动。这或许就可以解释通了,诺曼忍受这别人的冷遇、白眼、嫌弃,只是为了帮助别人实现利益目标。对不起,这样的人设说服不了我。

  其二,那个以色列总理竟然会为一双皮鞋而感动的一踏糊涂。这让我很看不起这个落魄的以色列政客。送你一双名贵的皮鞋这种事,不是雪中送炭的帮助,而是锦上添花的给予。你竟然哭哭啼啼的向诺曼表达这份礼物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可能是,你的格局真的小;否则就是你希望他再送你一套西装。

  影片确实也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让我这种底层小市民看后戚戚然。

  《诺曼》观后感(七):一个不太合格的掮客

  诺曼是一个不太合格的掮客,有一点人际关系,然而基本上都可以算是不太靠谱的,所以一开始只能非常落魄地到处说媒拉纤,谎言连篇地说我和某某熟识,到处自来熟地搭讪串门却被人不客气地拒之门外。(第一章节基本就是各种杂乱的人际关系,看得有点晕,不好看,熬过去就好多了) 直到他搭讪到了以色列某个副总理级别的艾歇尔,拉关系的过程中强撑面子替他买了双顶级品牌的皮鞋,恰逢人家心理低潮期,所以对他还是挺感激的。这笔水漂似的政治赌金却不料压对了黑马,3年后艾歇尔摇身成了以色列总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靠着和以色列总理朋友的关系,顿时人脉广开,诺曼达到了他事业的巅峰。然后诺曼在一次旅行中好死不死地搭讪了一个以色列法务部的女人,大嘴的他在极力推销关系的过程中把和总统之间的关系都和盘托出,恕不料此人却是以色列的法官,觉得这个是贿赂行为进而对总理开始了贿赂调查

  期间诺曼也遇到了诸如犹太教教堂大楼回收,外甥要娶非犹太教女人,以色列总理儿子要进哈佛等各种杂七杂八需要掮客的事。最后诺曼还被传讯要求出庭做以色列总理受贿的证人。面临绝境的诺曼最后靠着一死却奇迹般的解决了所有的事情。

  诺曼实在是个不太合格的政治掮客,虽然有热情,也有不怕热脸贴冷屁股的厚面皮,然而掮客的核心就是扎实的人际关系。这个却是诺曼的阿克琉斯之踵。他自诩的关系其实都不是很牢靠的那种。即便和以色列总理之间的朋友关系其实也不能算亲密到同穿一条裤子那种,有事找总理还是有各种门槛的。想当初如果艾歇尔不是在心理低潮期,如果他是个再成熟谨慎些的政客,哪里轮得到诺曼这种低级掮客拉关系。而片子后期出现的那个马路掮客简直就是诺曼曾经的翻版,不过形容邋遢,更不上台面而已。看着也颇为讽刺。

  看有评论说诺曼最后是士为知己者死,我觉得其实倒还两说。诺曼本就是个籍籍无名的掮客,孤身一人,到处受排挤,不受重视。最初,给艾歇尔买单送鞋绝不是出于大方或真诚的交友之心,纯粹就是一场赌博。后来突然间艾歇尔成了以色列总理,诺曼自然是心花怒放,受宠若惊,到最后连自己也相信了这是真正的友谊,死心塌地地要维护住这份友谊。

  诺曼最后以自己一死成全所有人的好事,沧海一粟,只少了个微不足道的掮客。你说他是好掮客吧,显然他的关系不靠谱,做事带着情绪;你说他不是个好掮客吧,他却居然连命都肯舍,来换得八面玲珑,大家美事得成。一个真正的掮客永远只会是: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这点上,诺曼显然觉得自己卑微的性命其实是渺小的,那么一切都说得通了。

  《诺曼》观后感(八):挺可悲的

  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一个不合格的掮客 一个自不量力的圣人 以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所有人都会受益的关系网 通过搭讪的方式挤入上层社会 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完成自己的野心 最终又好死不死被他人以及自己坑死的故事

  本不喜欢看惊悚片 但这是少有的一部让我看完后还不惜余力地一口气把所有影评都看完的片子 真的挺让人五味杂陈的 钱权做主的世界 你再打肿脸也充不了胖子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要撒谎 也不要高看自己 再精密再完美再运筹帷幄的计划也不如变化来得快 也再次清楚的反应了人性是多么靠不住的东西

  但他最后宁可自杀 也要忠于他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曾信誓旦旦作出承诺的人 也不愿背叛自己 挺有教育性意义的 黑色幽默的形式把人性的自私自利阴暗面和社会的现实讽刺得淋漓尽致 各种尬聊情节真的尴尬到让人忍不住想快进 美国社火阶层固化严重

  《诺曼》观后感(九):我认识一个诺曼

  很有意思的剧情和表达,充满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电影。随着剧情一步步发展,将诺曼的套路和盘托出,我十分惊讶我有一个诺曼“朋友”,于是忍不住要写点什么。

  看着老诺曼永远身着花生色的大衣,细格子围巾和一个平顶帽,背着破旧的皮包,顶破脑袋想在政坛里获得人脉,出卖一些二手情报引起政客们的关注,他的行为滑稽可笑却又带着一些令人同情的凄凉。

  他有一个销售的手段,有时优雅有时低劣地去结交他精心挑选的有价值的“朋友”,不太惧怕冷遇,也似乎没什么脾气。他的套路其实很简单:

  “我过世的老婆生前在xxx(某位非常牛逼的官员)家做过baby sitter。”

  “我n年前就认识xxx(一个关键人物),相信我,ta是一个非常nice的人。”

  “我十分感激你的信任,如果需要,我愿意极尽所能帮助你。”

  看到这里我开始钦佩电影的人物刻画,因为诺曼像极了我的一位“朋友”,请允许我在以下的讲诉中,用诺曼代替他的名字。

  我在一个朋友邀请的小型聚会上遇见了诺曼,那天桌上的人的确都有点意思,有参加过C919研发的老工科男,有做房建的规划设计师,有有着20年知名银行从业经历又单干职业投资人,有自己运营一家概念餐厅的80后创业者。那天我刚参加完FT访问我boss(小有知名度的胡润富豪榜上有名的企业家)的见面会,晚宴在滨江饭店接待了特朗普竞选顾问,朋友邀请是因为他手上有个项目要赶在我出差之前把相关情况和我面谈。

  我朋友在桌上要每个人讲一个自己的故事,一些见闻或者轶事,我自然分享了自己在“空军一号”当兵的经历和我boss的一些有趣的特点。那晚气氛很不错,不同行业里有着不同的趣味,有着喜闻乐见的新鲜。散场时我朋友提议建一个群,定期聚聚把“故事”讲完,诺曼就是在那个群里加了我。

  我对诺曼毫无印象,我不记得他的职业甚至他的脸,因为那天他并没有发言,后来他说“都是话痨,我感觉插不上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少有交流,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转了吴晓波的一条评论,诺曼私信我说他认识吴晓波,并且主动寄送给我两本签名书,我记住了他的名字。

  第二次见诺曼是在一个交大的讲座上,吴晓波、薛蛮子等等,同样是因为邀请我参加聚会的那个朋友找我聊项目合作细节赶过去的。聊了聊后我朋友说诺曼也在,便带我去看看他,他坐在第三排,虽然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但是看到脸的时候仍觉得毫无印象。看到我过来很热情的打了招呼,问我最近都在忙什么,我其实很反感“自来熟”,总是让我莫名的尴尬。他说他在帮吴晓波运营IP,薛蛮子邀请他隔天参加游艇俱乐部的活动,我也只点头表示听见了。

  讲座后朋友留我一起晚餐,我和他还有项目上的事情没有聊完,自然没有拒绝。诺曼也留下来了,我以为他会跟吴晓波一起晚餐,毕竟刚才他表达得像是吴晓波的铁哥们。席间只要有人提起一个行业,他都会说出几个名字,然后对这几个名字加以描述,衬托出这些人到底有多么厉害,然后都会说“很熟,是我一个好哥们。”更有趣的是,他说完了总会停顿一下点头冲着听者微笑,似乎在期待对方一个肯定或者是钦佩仰慕的表情。

  他问我我boss的一些“料”,我做过一段时间助理,当是觉得也并无不可说,也就把一些boss的思维方式、一些思想当茶余饭后的消遣,讲述了一下,我发现诺曼在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来。我想可能是哪一句对他有启发吧,并没有在意。

  桌上还聊起当时微信封杀朋友印象的事,我发现朋友印象的创始人和一篇热门评论的作者,都在我的微信好友里,是我之前在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工作时,在各种各样的项目经理交友圈里认识的,也只是“朋友圈躺尸”,诺曼却非常感兴趣,我说出他们俩都在我朋友圈的时候,诺曼让我把对方拉进一个“优质”微信群里,群里各种大咖。我说我和他们并不熟识,交流仅限于微信,需要征询他们的意见。最后他们中一位说非常感兴趣,另一位则谢绝了。

  诺曼邀请我参加隔天薛蛮子的游艇会,我也拒绝了。又一天邀请我参加一个“投资界大咖”的饭局,我在和朋友看电影,也拒绝了。

  有天他发邀请,说有一个我主营业务项目要与我对接,约我一谈,地址在他的工作室,我将信将疑地过去了。他所谓的工作室是一个上海很有味道的老房子装修后的其中一间,他告诉我,他在做联合办公空间,其他都已经租出去了。我说我有些口渴,可以喝点东西吗,他从柜子里给我翻出来一瓶印着巴菲特的限量版樱桃味可口可乐,拿可乐的动作像是在拿一个他的收藏,还要介绍一番。我其实不喜欢喝可乐,也对这限量版毫无兴趣,处于礼貌,表达了谢意,然后一饮而尽,将空罐子丢进垃圾桶。我真不确定他会不会心疼。

  然后诺曼开始给我介绍戴晓波,说戴晓波是他长期的合作伙伴,他就像是戴的经纪人一样,说戴如何如何有成就,并透露一些我看来非常不可靠的“小道消息”给我,我越听越糊涂,跟我要谈的项目似乎没一点关系,也看不到任何可行性的具体策略,于是我忍不住委婉表达了我不需要这些“大咖”牛人的人脉,因为很简单,跟我做的事不搭界。他看我意兴阑珊,提出了想促成戴和我boss见面的想法。我有些迟疑,因为这虽然不是一个“雪中送炭”的主意,却是一个有可能“锦上添花”的事情,于是我没有说yes也没有说no,仅仅说了我会留意,但是我boss也非常的忙,他的日程不是我可以安排的,如果安排,也要走公司的程序,说明意图,邀请boss见面。

  之后就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聊,我一直不好意思拒绝浪费时间,他说他在运营经济学人的IP,并且赠送给我一年的经济学人订阅等等,我只好非常感谢的被动接受了。

  他的高质量群需要交群费才可进入,他毫不吝啬地拉我进群。盛情难却,但至今我没有在群里发过一次言,也没有在他运营的群里去结交一些人脉,甚至我都很少看群。后来有次他毫不委婉地说“把你boss或者他儿子女儿拉到群里。”我认为非常鲁莽和异想天开,连话都没回。

  这和电影里的诺曼非常相像,在参加完总统就职聚会回纽约的火车上,看到一个调查局的官员,总是热情地想要介绍朋友给她,电影里这位女性非常过瘾地表达了我一直不好说出的想法,并在电影揭了诺曼的老底。

  电影中有很多黑色幽默的地方,比如年轻的官员会因为一双鞋子对诺曼心存感激,比如诺曼会用花生自杀,比如就职典礼上因为总统的举荐诺曼颇受欢迎的桥段等等,但是最为黑色幽默的部分莫过于诺曼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的“谋士”,印着相同的名片,看上去一样“落魄”,说着一样的话,背着几乎一样的包的马路游荡者。

  和我遇到的诺曼不同,电影中的诺曼混迹的是政坛,政治“吃人”,但是政客们对诺曼的看法也许和我对我的诺曼的看法一样“也许能锦上添花”,所以有了总统和妻子的睡前对话,妻子告诫他要“拒绝诺曼的帮助”。

  朋友都是人脉,但是人脉并不都是朋友,诺曼不是任何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哪怕总统总是把脆弱和感性的一面说给诺曼听。

  每个人都需要人脉,诺曼利用这一点希望成为有需求的社交人士的“必需品”,然而人脉永远用来“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如果你手中没有自己的专长和工作,掌握再多的人脉,都不会真正成为社交人士的必需品,就像诺曼,随时被利用,又随时被抛弃。

  这部电影非常戏剧化地描写了这么一个诺曼,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见过诺曼。

  《诺曼》观后感(十):他就是诺曼

  极度黑色幽默悲剧,坐在长凳上,脑海里闪过所有的幻觉,寒风吹过,遂吃下Nuts了结残生,从未存在,亦从不重要。 诧异导演竟然写出了这么一个故事,好一出魔幻的“官场现形记”...电影被分成了一幕一幕,更多一丝戏剧的趣味。太久没看Gere的电影,都忘了他是那么能演--对Norman完美的角色塑造让所有观众都在“读”他:他“fix”了所有,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大人物话事、一切靠钱权说话下,他竟然也是如此渺小孤单。 这部并不写实的政治剧是对主角丰富而有力的刻画,它深植于犹太文化的根基当中,但着力点却放在主角和政客及他人之间选择、境遇与所处环境的对比之上,这些对比时常通过角色所处不同场景的融合被展现出来,通过这些对比以及李察基尔的精湛表演,一个热心真诚可悲可怜的政治说客形象便被如此塑造出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