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早餐俱乐部》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早餐俱乐部》的影评10篇

2018-01-10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早餐俱乐部》的影评10篇

  《早餐俱乐部》是一部由约翰·休斯执导,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 / 安东尼·迈克尔·豪尔 / 约翰·卡普洛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餐俱乐部》影评(一):永远年轻 永远热泪盈眶 永远勃起 永远精满自缢

  是的,我们都在这个年纪,我们活在所有人最羡慕的年纪,我们需要患得患失的去怀念这个婊子养的青春吗,当我们面对通宵力不从心,我只是怀念我们一起战斗过夜晚,我们一起翻过的墙头,哪怕面容不再年轻,哪怕我们已经从孩子变成了叔叔,深夜里依然不会忘记我们吹过的牛逼,呵,所有的这些片段,所有记忆中瞬间都会湮没于时间的洪流,就像泪水消逝在雨中,真的很贴切。

  When you grow up,your heart dies. Who cares? I care!

  电影中的5个人,无论如何总有自己影子,我相信,身边每一个人,哪怕再肤浅,都会有不与人言说的故事.

  What we did was wrong, but we think you are crazy to make an essay telling you who we think we are. You see us as you want to see us…….

  一个孩子父母的控诉,但是我理解你,是的,只有经历过同样无边黑暗人才资格说,我理解你,但是我看这么多心理学的书,我混迹深圳,上海,天津只是想让自己去理解自己的父亲,我理解你。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 got nothing but my aching soul,

  I know you will,I know you will.

  Yes,You will.

  四级作文的最后我写的是”I think,therefore I am”

  但是现在,凌晨3点,我不用去怀疑任何东西,我脑子里炸着一句话”Most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and go to the grave with the song still in them”

  《早餐俱乐部》 《juno》理应被铭记。

  《早餐俱乐部》影评(二):看似平淡,实则深刻文艺青春片

  5个出身个性皆异的叛逆少年,一次封闭时空的留校惩罚经典如八股文一般的三一律结构的影片。这是那种看时会略闷,但是回味悠远的作品感谢编剧和导演,幽默的桥段没有让人感觉无聊演员们细致的表演也让人欣慰。5个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经历的形象鲜活生动。书呆子、运动员、神经病、公主、罪犯,还是高中生,既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有英雄所见略同。别忘了还有看似坚强实则脆弱老师学校的清洁工。如同舞台剧一般的设定,更加凸显了编剧的功力。

  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何尝不是如此,充满了对社会好奇与向往,自身的苦闷与叛逆。其实如果能够遇到这么几个“早餐俱乐部”一般的同学聊聊,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审视自身与了解他人的机会。这不,就连负责人Vernon先生都不禁跟清洁工畅谈各自的人生

  其实本片的主题很明确,就是作文的题目:“写你以为你自己是谁”,不论是孩子们的讨论,还是成人之间的闲聊,都围绕这个主题。其实,这也是年轻人最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不是吗?你以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你希望在别人的眼中是何种形象的时候,恰恰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到底是谁,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有人提出“我们以后也会像我们的家长今天这样吗”的问题时,如果你是家长的话,应该也会有所领悟吧,引导孩子去认识世界发现自己才是正道,而不是去让孩子成为圆自己未竟的梦想工具而已。我想,80后的筒子们看完此片,应该对教育下一代略有裨益吧。

  我不禁想起《蝙蝠侠:侠影迷踪》里的一句话:It is not who you are underneath, but it is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 也许,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了,本片的原声很赞哦!

  《早餐俱乐部》影评(三):自己看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太沉闷,看了二十分钟放弃了,再打开发现音乐好听,剧情编排特异,演员表现有张力的确是一部有特点的好片。只不过是讲美国孩子的青春期,不在文化背景下的我们中国孩子自然理解不了这些感动痛苦兴奋。我的青春期似乎也叛逆了一小下,喜欢摇滚追星出去玩不愿回家,但为了高考不得不收起任性贪玩,也从没真正跟父母闹翻。真正的叛逆似乎是现在才开始了。不认同他们的想法,看不惯他们的做法,但长大了也只能是说说不会再做出格的事,当然父母也老了,不会再管束自己。希望自己以后有了孩子能保持初心,对孩子多些体谅,彼此之间多些认同感,毕竟将来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更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更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比起管教感觉还是以平等尊重姿态合适

  《早餐俱乐部》影评(四):This Is Not Just a Girl Film

  The Breakfast Club is a girl film because some of its themes deal with girlhood, sexuality and questions of virginity. In addition, the surprising outcome of two promising couples marks one important element of this genre of film—romance. However, many other features have shown this is not just a girl film. In fact, it also attracts male and adult audiences, and it is a cross-generational film that has the true spirit of rock ‘n’ roll.

  Yet, the Breakfast Club is not a feminist film; it offers a male perspective that gets more attention throughout the narratives. Specifically, male characters appear throughout the film more frequently and they have more power for driving the plot. First, there are three guys and two girls in the “Breakfast Club”. The question is, why are there more male tha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film and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Why are the only two main adults (Principle and Janitor) male? Upon that, the film ends up with Bender’s iconic final image—a frozen fist pump, which shows a man’s “victory” gesture (class discussion). Does it imply the male characters have “won” over females? The answers of these questions lie in the context of a patriarchal culture. Second, while it is reassuring to see the conflict between girls and guys resolved in the end, the affection between the two couples comes so abrupt that it does not match the previous aura—Allison (the princess) hated Bender (the punk), and Claire (the kook) was flaky. Suddenly the princess starts to flirt with the punk, while the kook becomes pretty, which makes the film get caught up with the stereotypes of “girls love bad boys” and “the ugly duckling story” again. This is not feministic because it suggests that, after all, a girl still wants beauty and love.

  The Breakfast Club is also a “rock movie”. By “rock”, I do not mean it is a movie about rock music although the soundtrack does have some. It is more about the rebellious and liberating spirits of rock ‘n’ roll that is captured by the film. For instance, when Bender is imitating his abusive father who always yells and curses at him, his voice accompanied with background music gradually becomes louder. And the moment he punches his fist as he yells the “fuck”, the film reaches the first climax. This is also the moment I notice by the rock spirit—it depicts an angry and sad teenager letting go of his angst—it is rebellious, but liberating. Bender, the punk, is the core of the group in terms of rock spirit. That might be why in the scenes where the group runs and hides from the principle in the hallway, and where they smoke marijuana, and even the film’s last “victory” gesture, are all motivated by Bender. Moreover, these events also prove my previous statement that “male characters have more power on driving the plot”. This is indeed a film that shows male power.

  Lastly, The Breakfast Club is a story about growing up that can be best described as Bildungsroman (coming of age). It is an introspective film that adult audiences would also appreciate; one example is the enlightening talk between Principle and Janitor. Principle asks, “What did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were young...” In response, Janitor asks back “If you were sixteen, what would you think of you?” Then Principle expresses his big concern about these kids’ future, “Now this is the thought that wakes me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That when I get older, these kids are gonna take care of me...” This conversation has lifted the film to a cross-generational and philosophical level; it compares the fives teenagers’ respective growing pains with life meaning and grown-up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which makes the former less significant.

  The Breakfast Club is not just a “girl film”. It is a “guy film” because of some patriarchal features, it is a “rock film” with the true spirit of rock ‘n’ roll, and it is also a cross-generational film that makes audiences reflect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Ultimately, it is a successful and influential teen film that has had a big impact on the 1980s’ generation.

  © Lydia L

  2/16/2011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早餐俱乐部》影评(五):并非一部叛逆的成长电影

  “我们就是书呆子,运动员,神经病,小公主和犯罪者。”

  学生时代的有趣之处便在于那么多不同型号的人不涉利害地凑在了一起,然后笨拙地去伪装为同一类人。

  有的人伪装成令人羡慕的人,有的人伪装成羡慕别人的人。他们都是同一批人而已。

  口头上说着不想长大、不想像父母一样的他们,走出禁闭的图书馆来到明媚的阳光下,突然一瞬间觉得成长也挺好,确实是从前的自己太幼稚了。

  等到长大后,有的人注定把自己变成附庸某个圈子的傀儡,继续伪装成令人羡慕的人,与羡慕别人的人,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

  这部摄于80年代的电影中美国的校园模式到了今天似乎也全无改变。

  书呆子也不够聪明,在《我认为我是谁》中写下:“我们就是书呆子,运动员,神经病,小公主和犯罪者。”

  他不知道其实他们和那位年薪三万的老师是同一类人,因为这并非一部叛逆的成长电影。

  《早餐俱乐部》影评(六):泪流满面

  What I liked about breakfast club: the nerdy math kid

  What I didn't like about the breakfast club: all the other kids

  美国的教育制度tmd真宽松,想到我以前班主任发怒全班留校的时候,我那叫一个害怕,手里拿着沉重的书包不敢动,直直得站了2个多小时,那时我才14岁,就因为放下书包会出响动声,所以两根手指被勒得通红也不敢动弹一下,那时的感觉我记得真清楚,疼,疼到麻木,什么也感觉不到,全班上下没有一个人敢动一下,都是屏住了呼吸大气不敢出一声,我羡慕那些恰好站好了位置的人,他们不用像我这样拎着书包站着,太痛苦了,班主任是在放学时分大家收拾书包准备离校的时候突然进来的,所以所有人都很诧异,我早就不记得班主任是为了什么生了那么大的气,把我们全部留下来狠狠得教训了两个多小时,我只是好恨回家后还要用肿胀的手指写作业,仇恨的种子就是这么在我心理埋下的。

  再看看他们,这么宽松的环境,要成功比起我们来真的是太容易了,要是我们对老师那个态度,一定会被学校开除的,回家肯定会被父母打死,活不到现在。

  全片就结尾有点意思,直接拖到最后就得了,可是,那么简单的一番话,没有几个人真正能懂。

  《早餐俱乐部》影评(七):幕后花絮<摘自百科>影片后半段众人围坐在地板上讲述各自烦恼的桥段居然没有剧本!!!

  ·这是导演约翰·休斯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他仅用了两天就完成了影片的剧本(1982年7月4日与5日两天)。

  ·影片的主演为五位高中生,他们对自己定义分别是:公主、书呆子、运动员、怪胎跟罪犯。

  ·最初,《早餐俱乐部》曾计划每十年拍摄一部续集,展现每一位俱乐部成员的生活状态,但这一设想最终没有达成。首要原因是约翰·休斯与扮演扮演本德的演员贾德·尼尔森关系实在太糟糕,休斯·曾经甚至表示,他永远不会与尼尔森再次合作。另外休斯曾经的御用演员莫利·林沃德也在80年代末与其渐行渐远,成年后的林沃德希望自己的戏路不只局限于青少年电影,两人因此出现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影片的后半段,众人围坐在地板上讲述各自烦恼的桥段并没有剧本,导演约翰·休斯完全让他们自由发挥。影片当中其他由演员即兴发挥的段落还包括,布莱恩回答为什么他有一个假身份证时说的“那样我就可以投票了”。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本德举起拳头,指向天空,这一画面现在几乎被视作80年代电影的标志,实际上这也是贾德·尼尔森即兴发挥的桥段。导演让他走向夕阳,随便做几个动作。他们马上就要拍完的时候,尼尔森突然做了这个动作。

  ·与片中角色年龄最接近的两位演员是莫利·林沃德与安东尼·迈克尔·豪尔,他们出演该片时均为17岁。安东尼·迈克尔·豪尔与艾丽·西蒂则均为23岁。

  ·曾是校园风云人物的卡尔最终成了学校的清洁工,清洁工卡尔也是该所高中1969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直到电影的第33分钟,艾丽·西蒂扮演的艾莉森才说了第一句台词。

  ·五位俱乐部成员在片中抽的大麻实质上是牛至叶。

  ·尼古拉斯·凯奇和约翰·库萨克本来都是扮演本德的人选,但是制片人觉得凯奇要价太高,而库萨克则在临开拍前被导演换成了贾德·尼尔森。贾德·尼尔森在影片当中所穿的那套衣服,和他在试镜本德这个角色的时候穿的是同一套。

  ·五个人周六被留校的原因分别是:本德:乱按火警报警器;安德鲁:恶作剧地把一个学生的屁股粘住了;布莱恩:衣柜里有一把枪;克莱尔:逃课去逛街;艾莉森:什么也没做,她只是无聊。

  ·约翰·休斯就读于北格伦布鲁克高中,影片也在这所高中里取景拍摄。

  ·影片中五个人一起吹口哨的那首曲子是《波基上校进行曲》,1957年大卫·里恩的《桂河大桥》中曾使用过这首曲子。

  ·后世各种作品当中对于《早餐俱乐部》的致敬数不胜数,甚至在2015年上映的《泰迪熊2》中,主角们也恶搞了一把影片中本德、安德鲁和布莱恩在桌子上跳的那支舞。

  ·布莱恩母亲的车牌号是“EMC 2”——爱因斯坦的公式。影片开始,送布莱恩来上学的就是他现实中的妈妈与妹妹,至于片尾接他回家的父亲则由导演约翰·休斯扮演。

  《早餐俱乐部》影评(八):美国爸妈并没比中国的好

  八十年代的美国青春片,到现在来看都是经典。

  导演是《小鬼当家》的编剧,约翰·休斯 John Hughes,总能精准把握青少年题材。据说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写完了剧本,全片在一个学校的图书馆里拍的,很多台词都是演员即兴发挥,堪称封闭空间低成本话唠片中的佳作。

  《早餐俱乐部》刻画了美国高中校园5个典型人物:运动员、富家女、朋克、学霸和艺术怪咖。他们因为制造了一些麻烦被罚周六到学校反省一天,并且要写一篇“你觉得自己是谁”的作文。电影呈现的就是这5个人在图书馆封闭的教室中度过的一天,在琐碎的对话中,我们慢慢了解每个人来这里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家庭带给他们怎样的影响。

  运动员Andrew用胶带缠住了同学的屁股。

  因为他爸爸看不起弱者,总是谈论自己高中时做的疯狂事,他不想让爸爸觉得自己很弱。然而他根本不想那样,根本不想处处求胜。

  富家女Claire逃课去逛街。

  外表光鲜又自负的她其实父母不和,她讨厌每次都要附和朋友,但她无法承受她们的压力,只好随波逐流。

  有暴力倾向的朋克Bender故意拉响警报器。

  因为他总是遭受父亲的暴力对待,于是他在学校也是一副谁都不怕的样子,甚至故意找麻烦。可是也正是他在关键时刻牺牲了自己保护了其他人。

  学霸Brain在柜子里藏了一把枪。

  成长于父母和睦的模范家庭,门门功课都是A的Brain有一次得了F,不堪学业压力想要自杀。他说自己的灵魂常常跑出来俯视自己,他不喜欢自己。

  而忧郁气质的艺术怪咖神经病Alison则是因为有点自闭,没做什么事。拥有很多特殊技能、画画超棒的她长期受到父母忽视,不愿意和人说话,总是幻想着逃跑。

  片中还有另外两个人物,清洁工Carl和教导主任Vern。可以猜测或许两人之前是这所学校的同学,年轻时想成为约翰列侬的Carl曾是学校的风云人物,然而不同的人生际遇使得Carl现在是学校的清洁工,而Vern当上了教导主任。

  如果说5个高中生原生家庭问题是电影想要讨论的主要问题,Carl和Vern对话的一场戏则点出了电影的另一主旨,为什么权威总要压制孩子们呢?

  本片的权威代表,教导主任Vern实际上也是痛苦的,他说自己不在乎学生的看法,他太过忧虑,想到未来这群孩子会掌管国家他就睡着觉。Carl工作卑微却好像比教导主任更明白一些事情,他说:“不是学生变了,是你变了,你以为教书很有趣,现在却发现只是工作而已。”

  没错,大人们成为大人之后就忘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了。或者他们没有忘记,而是对自己过去做过的事后悔、不屑,甚至耻辱,于是他们自负地认为应该为孩子指一条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最好不经历任何错误或坎坷。

  可是从幼稚到成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对固有认知不断摧毁和重建,也伴随着各种痛苦和迷茫。没有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孩子大概人生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会停留在青春期里无法自拔,甚至不知道原因所在。长期停在青春期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一直追求独立,内心却渴望回到小时候,回到对父母的依赖,或者将对父母的依赖转嫁给身边的朋友。

  权威的责骂、填鸭式的教育、以及自以为是的干涉不会起到任何促进孩子成长的效果,反倒会逼迫孩子缩到自己的世界中不肯走出来。就像Vern把Bender单独关禁闭那场戏,面对Vern的挑衅,Bender眼神怯懦地把头埋下去。

  青春期是一个探索世界和寻找自己的过程,那个时期的孩子接触的圈子如此狭窄,即使学校里有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也只是和自己的小群体玩,就像Claire说出的真相,他们5个虽然在这一天交流了内心,看似成为了朋友,但是到了星期一,再遇到顶多是打个招呼,他们各自的小圈子都不会接受其他类型的朋友。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们从朋友中得到的认知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和父母也不能提供正确的帮助,对于孩子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好的父母不会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孩子,不会忽视孩子的感受,只有耐心、善意、包容的教育才能帮孩子们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在这一点上美国父母并没有比中国父母好。大概全世界也都差不多,因为人无完人。就像前几天推荐的《最美好的事物》中安娜的行为给儿子的成长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作为孩子,我们要学会的是自己面对自己的问题,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父母,而不是放大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生你养你的父母。孩子和父母,都要不断学习,反思,互相尊重。

  本片主题曲来自成军于1977年的Simple Minds乐队,Don't you。

  开头闪过的字幕则是Davie Bowie的Changes:

  “当你对着孩子唾沫横飞,他们正在改变他们的世界,他们不会受你影响,他们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什么。”

  我想到了我的高中时代,我听Davie Bowie的音乐,我看文德斯的电影,我不讨厌学习,但也不曾真正热爱什么,我不曾真正地认识自己,一直在羡慕别人,羡慕那些厉害的技能,写字好看的,唱歌好听的,会拍照片的,还有仅凭纸张的触感就能猜出是图书馆的哪本书……我有关系好的朋友,但同时又感觉如此孤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大学,于是我不断尝试,却始终没有找到我真正想要的东西。大三下学期第一次面对毕业选择的迷茫,一个姐姐说不知道做什么最好去考公务员,着实把公务员黑了一把。

  然而就像Claire说的,她绝对不会像父母一样。我也不想。可是Alison却说,你会的,这不可避免。

  Alison好像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她说:当你长大你的心就死了。

  谁在乎?

  我在乎。

  影片的最后,大家让Brain来写Vern布置的那篇作文,我们觉得自己是谁。Vern看了心里大概会有所触动吧。

  所以这个电影还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艺术怪咖和学霸拯救世界哈哈!

  ----------------------

  我的公众号:在台北最后101天的早餐日记

  关于早餐、电影

  《早餐俱乐部》影评(九):青春期

  从幼年步入成年,那是一个幼稚到成熟,单纯到复杂,天真到深虑,翻天覆地的过程。

  那是,一个重塑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

  每个人,面临的是对自己固有常识的质疑,颠覆,重建,这是一个无比浩大的工程。

  也伴随着迷惑,艰辛,痛苦,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太难了。

  所以,父母在其中的作用尤其明显。因为父母是经历过青春期的人,父母是最亲近的人。

  但是,很多事实却被证明恰恰相反。很多成年人,在顺利经历过青春期之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自卑,不屑,甚至是耻辱。

  他们甚至,极端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千万不应该去经历这种混沌的过程。

  可是,如果没有经历青春期的磨炼,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又怎么达到成熟。

  难道,你认为,你的责骂和强迫及填牙式教育,可以让孩子一下从幼年跨越到成年吗?

  这是无比荒谬的。

  青春期的孩子,一边执着着童话,一边接触着现实。如何完成这种过渡,是拥有经验的父母们必须注重,不得不注重的。

  千万千万,别把自己的简单的自以为是随意扔给孩子们。只有耐心,善意,开放,容忍式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将一个孩子真正养大成人!

  《早餐俱乐部》影评(十):每个人的早餐俱乐部

  本身想附和句“没那么神,有点牵强造作”,但是却有什么力量迫使我上来写。就像你做完一道题,可冥冥之中却又个声音呼唤着你,快来检查,不然就丢了分,一分。。。。“

  而有时检查就像拣宝一样,你在已经做好的试卷中发现错误,就像在砂砾中发现黄金。接着又考试,你就能带着拣宝的好心情继续下去。

  这样潜意识逼着我检查,逼着我想到底有什么那么真切,就在这部电影里,让我说出来。

  我不能那么理解美国高中的这帮青少年,比如拉拉队长,那样的简直就跟幼儿园那些bitch女生似得。早餐俱乐部,或者说所有电影都不是课文,非要抓住中心,写段分析。电影是艺术,而艺术是能让人看见他们想看的东西。这部电影,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并不是反映我现在处境中人们的想法。而是,让我说出那些可能在早餐俱乐部能说出的话。

  rain,个高材生,学这学那,是不是美国所谓的学者都这样,学这学那,学一切高大上的东西,你学这个哲学那个理,到最后还不如那外面闯荡的撕垃圾的流浪汉,温室中的花朵学习 哲学的最好方法是把他们下放到外面。你去问那些被众人嘲笑却依然坚强活到与你平起平坐或者就差一点的人,他们可能比你懂得多得多,还有那些饱经风霜的商人。

  如果我在早餐club,我会怎么样。如果我们学校我正好巧遇了这么个早餐club,会怎么样?

  学校的老师并非像电影那么看我们,他们知道我们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不同。但有时我真的不想把他们看得不一样,直到高中,我才开始把老师视作可以当朋友的有个性的个体。我不适合太投入?

  你不一定和每个人物都能照应上,但你一定能从中获得倾诉的欲望。哪怕是对着电脑。

  写着写着便找到了解决的路,因为写,就要把问题分析出来。这大概就是早餐club的作用。现在我不想写了,我只想——想。想——刷——刷——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