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篇

2018-01-08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由莫提默·J.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一):检视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绝佳的讲读书方法书籍,莫提默·J.艾德勒 第一次出版是在1940年;后在1970年 莫提默·J.艾德勒 和 查尔斯·范多伦 共同署名出版。

  本书非常适合推荐给每一个热爱读书的同学

  ---------------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艺术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指导型的学习是“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指导型的学习与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就在学习者所使用的教材上。指导型学习的方式就是阅读或倾听。自我发现型学习立足于自然世界,而不是教导来行动,这种学习的规范就构成了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的学习。如果我们将“阅读”的含义放宽松一点,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

  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一个人还必须运用他的感觉和想象力。一个人必须观察、记忆,在看不到的地方运用想象力。

  简单地说,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一共有四种层次的阅读,层次是再高的层次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特性,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

  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学习阅读的阶段儿童具备纯熟的阅读能力之前,至少会经历大约四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阅读准备阶段(reading readiness)

  第二个阶段,学习读一些简单的读物

  第三个阶段,快速建立字汇的能力

  第四个阶段,精练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一共有两种: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粗读或略读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略读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

  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的出版者的介绍;

  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印象当中,开始换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粗浅的阅读

  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想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

  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书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阅读速度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目标来读。分析阅读通常比检视阅读来得慢一些,但就算你拿到一本书要做分析阅读,也不该用同样的速度读完全书。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理解力(comprehension)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做笔记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几个可以采用的方法:

  画底线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

  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

  在空白处编号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

  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

  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针对全书的结构的笔记;

  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针对作者观点的概念的笔记;

  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making):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是: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掌握结构大纲):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第二阶段第一原则(第五个规则),“找出共通的词义”,目标是诠释内容与讯息。需要采取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处理语言的问题;

  第二个步骤是超越语言,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涵义。

  达成共识:coming to terms

  词义:term

  单字:word

  沟通:communication

  共通:common

  社群:community

  如何找出共通的词义:

  找出关键字

  找出专门用语及特殊字汇

  找出字义

  找出字义:

  首先,要判断这个字是有一个还是多重意义

  其次,还有同义字的问题。

  第三点,就是片语(phrase)的问题。

  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找出重要的关键字,确认每个字不同意义的转换,并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你对一本书的理解力就会大大增加了。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叙述句:declarative

  疑问句:interrogative

  书里的提案,也就是主旨,也是一种声明。那是作者在表达他对某件事的判断。他断言某件他认为是真的事,或否定某件他判断是假的事。

  有时候,一些句子在表达的是疑问。主旨则是这些问题的答案。主旨所声明的是知识或观点。

  第六个规则: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起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第七个规则: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找出关键句

  作者沟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的理由。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第一:有些作者会帮助你这么做。

  第二:另一个找出关键句的线索是,找出组成关键句的文字来。

  找出主旨 在找出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所阐述的主旨之间,只有两个不同之处。

  一个是后者所牵涉的内容比较多。

  另一个不同是,复杂的句子通常要说明的不只一个主旨。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还有另一个测验可以看出你是否了解句中的主旨。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主旨的经验?

  找出论述 困难点:

  找出论述不只跟长度有关,还涉及到语言与思想之间关系的问题。一个论述可能用一个复杂的句子,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一组句子,或者一个段落,或者好几个段落来说明。

  另一个困难点:在任何一本书中都有许多段落根本没有任何论述。

  第七个规则可以有另一个公式: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应用阅读规则:

  首先,要记住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其中有些是你为什么该接受作者这个论述的理由。如果你先找到结论,就去看看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先看到理由,就找找看这些理由带引你到什么样的结论上。

  其次,要区别出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一种是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同的概念,另一种是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法。

  第三,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找出解答

  第八个规则:找出作者的解答。找出作者在书中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诠释作者的意图):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一个人如果被动又顺从,可能就会被误解为他是受教的人。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在最后终于能对一本书提出回应,对于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第九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第十个规则: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第十一个规则: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偏见与公正

  判断作者的论点是否正确

  1.说一位作者知识不足,就是在说他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2.说一位作者的知识错误,就是说他的理念不正确。

  3.说一位作者是不合逻辑的,就是说他的推论荒谬。

  判读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4.说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说他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或是他并没有尽可能善用他手边的资料,或是他并没有看出其间的含意与纵横交错的关系,或是他没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主动阅读/分析阅读要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与阅读阶段的关系:

  本书在第七章结尾时,提出的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的四个规则,帮助你回答对一本书提出来的第一个基本问题:这本书大体上来说是在谈些什么?

  本书在第九章结尾时,提出的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的四个规则,帮助你回答一定会问的第二个基本问题:这本书详细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本书在第十一章结尾,提出的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的七个规则,帮助你回答第三个和第四个基本问题: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除了书籍本身之外,任何辅助阅读我们都可以称作是外在的阅读。所谓“内在阅读”(intrinsic reading),意思是指阅读书籍的本身,与所有其他的书都是不相关的。而“外在阅读”(extrinsic reading)指的是我们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

  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在这一章中,我们会依照以下的顺序讨论出来:第一,相关经验。第二,其他的书。第三,导论与摘要。第四,工具书。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实验性的数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第二个阶段,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搜集来的书籍:

  主题阅读步骤一: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主题阅读步骤二: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主题阅读步骤三: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主题阅读步骤四: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主题阅读步骤五: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书的金字塔

  第一种类型的书籍,西方传统所写出的几百万册的书籍中,百分之九十九都对你的阅读技巧毫无帮助。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就够了。

  第二种类型的书籍,是可以让你学习的书--学习如何阅读,如何生活。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或万分之一的书籍合乎这样的标准。

  第三种类型的书籍,是你读的再通,也不可能究其究竟。你在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我们评估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但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

  我们的重点是,你该自己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许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生命与心智的成长

  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时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和理解力的力量。

  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微信公众号:mobworks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二):一本伟大的启智书

  非常感谢作者,非常荣幸能看到这本书,也非常悔恨没有在几十年前就看到这本书。

  刚开始看,满满的是工程学一般的阅读方法、阅读心态的说服,每天阅读变成一种任务,而读到最后才更加陷入悔恨为什么没有早点看完!

  人生第二本震撼我的书,第一本是《相约星期二》,希望之后再读一遍,建构自己的人格心智系统。

  通过阅读一本读物的过程循序渐进学到阅读的方法,熟能生巧后转而成为自己的阅读技能,每一本读物都是一个生命的载体,载着作者的生命思想绵延留长,我应该学会与作者攀谈、讨论、商榷、思辨。我要学会洗涤自己思想角落的灰尘,组织集合每一位伟大的作者,一同齐聚我的思想之物,让他们每一位畅所欲言,我来担当他们的翻译,转述,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一部伟大的作品,教我活得越来越广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厚重。我应于每一部伟大的作品、每一位伟大的作者一同成长,经历时间的考验与磨练,不管困难有多么巨大,都不代表做不到,我应该勇敢,勇于认识自己的狭隘,勇于承认自己过去的局限和闭塞,勇于克服自己的懒惰、拖延和动物本性,勇于催促自己前行,无论多么痛苦。人生应该一直走在前行的路上。因为伟大的人都在等我。我想与他们一同学习一起成长,赋予自己爱、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善良、勇敢等等。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三):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觉得我是有阅读障碍的,因为我很多书都读不懂,而且我英语的阅读理解得分很低。看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后,我就想如何用一段话来概括我读的上一本《娱乐至死》这本书,在没有重新翻看《娱乐至死》这本书的情况下,我这样写道“娱乐至死是写于电视时代的一本书,他告诉我们电视及媒介,及隐喻,他分析了我们当前的生活,包括政治、教育、宗教等等都已经被电视影响了,而其实印刷出来的文字才是充满理性、思辨及客观现实性的,而电视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不会思考的尴尬境界,并提出了几种让人类不陷入这种境界的改进意见。”也许我《娱乐至死》这本书也没看懂,无所谓了,在此只是立此存照。

  可以说自己看书总是很肤浅,而且懒于阅读,我已经赤裸裸地面对自己,读这本书,就是需要自己改进,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应该给予我的效用。

  当看到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前三个层次,我就感觉到这不是托福、雅思考试的英语阅读吗!这都2016年了,老美、老欧还在用1940年的阅读技巧来出题,他们确实是太实在了。也难怪中国学生托福总是拿满分,因为我们中学语文已经达到了书中载明的阅读的第三层次中的“发现作者意图”的境界了。呵呵。

  还是摘出书中一些话,催我自新“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四):书评:《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认为:

当我们谈到“阅读”时,可能是指(1)为娱乐而阅读;(2)为获得资讯而阅读;(3)为追求理解力而阅读。

  为了娱乐和获得资讯而阅读并非提高理解力的充要条件,阅读理解力的提升依赖于(1)通过心智和头脑进行主动的阅读;(2)掌握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作者划分的阅读层次是全书的核心概念: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和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其中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属于阅读的第一步准备和第二步准备,决定读者能否进入阅读的最低门槛,决定一位读者是要继续阅读还是放弃阅读某本书,因此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规则是全书重点。

  检视阅读包括略读和粗读。

  略读的步骤和规则是: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2)研究目录页。……(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4)……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5)……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间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通过上述方式确定两个问题:(1)该书的分类;(2)是否继续阅读(主题是什么;质量如何;是否契合主题)。

  粗读的步骤和规则是: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半出声(sub-vocalize)……逗留(fixate)……倒退(regress)……等习惯……显然降低了阅读的速度。

  分析阅读分为三阶段: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规则(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处理啊,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5)诠释作者的关键词,与他达成共识。(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只是与个人观点的不同。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

  作为主动的阅读者,有四个基本问题需要通过阅读来回答: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涉及书的种类、主题、概述、大纲和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涉及书的关键词、论点、论证、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评价,属于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主题阅读需要的必要准备包括:(1)确定主题;(2)收集与主题有关的资料。但为了防止阅读过多的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检视阅读与主题阅读具有密切的联系,

你收集好书目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在做检视阅读之前,绝不要用分析阅读来阅读。……(这样)他也会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发现,这本书谈的内容对他研究的主题到底重不重要。

  主题阅读的步骤有五个:

主题阅读的步骤之一:找到相关的章节。……主题阅读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主题阅读步骤三:厘清问题。……主题阅读步骤四:界定议题。……形成……争议。……主题阅读步骤五:分析讨论。

  (一)理解力的概念是存在疑问的。理解力到底是可以忍受复杂文本的能力;还是理解专业用语和表达的能力;还是思维框架上的习惯养成。这些当然并非是一本实用性的书可以解答的,但是理解这一点对如何提高理解力自然是有助益的。因为本书提供的方法实际上是为了使得读者理解所读的“一本”书或者想要研究的一个主题,而不是仅仅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其本质上是以单个书本的阅读为提升路径的,而不是针对阅读理解力的专项提升路径。当然,对于教授阅读的书籍而言,这一点指责也许并不合适。

  (二)讨论基础阅读部分是画蛇添足,该部分与本书所谓提高理解力的主旨并不相符合,介绍它也只能从教育史、阅读阶段等方面展开,显得冗余。

  (三)虽然作者在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中谈到要从众多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这让我们认识到繁复的规则也许是必要的。作者认为通过对这些分开的规则的学习,可以让规则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流畅的习惯。但是包括三个阶段、十五个小规则的分析阅读建议实在是太多了,故而作者也不免提出

就算你已经很熟悉阅读技巧,你也不一定读每本书都要用上同样的力气。你会发现在某些书上运用这些技巧是个浪费。就是最优秀的阅读者也只会选少数相关的几本书,依照这个规则的要求做出近似的大纲来。……因为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为任何一本书写出一个完美的纲要。你只要尽力而为就行了。

  对于我而言,《如何阅读一本书》显然不是这样的书,其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泛,知识也相对琐碎,要为这样一本书做一个完美的大纲既不经济也不合适,也许非常详细的教科书是适合做完美的大纲的。与其通过训练记住这些步骤,倒不如直接记住读书需要回答的问题:(1)书籍分类与概况;(2)书籍纲要与规划;(3)书籍论点和论证;(4)书籍意义。通过回答这几个问题,也许便可以直接达成对书本的理解。

  (四)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涉及文法和逻辑问题。这四个部分倒不如直接通过训练增加对文法的理解,并且通过阅读逻辑学著作学习如何论证以及分析他人的论证。作者在这里写的不够充分。

  (五)第十三章到第十九章我感觉有些鸡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五):出乎意料的一本好书

  知道书名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一直在心里把本书和“如何做川菜”“家庭日常妙招200例”乃至二流旅游手册摆在一个层次。毕竟,每个人从小时候的儿童唐诗开始,都至少读了好几百本书了,还用得着这些不是大师的陌生人教你怎么读书么。

  直到这些年读的书逐渐往专业化发展,手边事务也越来越多,不再像学生时代单纯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才发觉之前的读书方式过于随意,读完后的心得不多,用农业来比喻,恐怕近似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打开这本书,如果以作者的四个层次说明的话,之前相当于以第一层次的方式去达到第四层次主题阅读的目标,达不到目的也是自然不过的事了。

  一上来,作者就强调了读书是学习,特别是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阅读需要更多的调动自身的资源去探索,消化,吸收而非被动接受作者推送的信息。

  一方面,作者通过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设计了极为清晰的目标,相当于通过略读和精读的方式,把握了一本书的主题,结构以至细节。同时,作者这本书也是按照这种读书的方式而写就的。因此,掌握了这种读书的方法,其实同时也就是掌握了清晰地写出一本书的方法。

  总之,对十几岁的少年而言,如果能在开始阅读大部头经典的时候,能先

  阅读本书,同时能坚持按照本书的建议去“主动阅读”,必将受益匪浅。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六):相见恨晚,关于阅读方法的最好的一本书

  每个人擅长和困惑的事情是不同的,有的人愁钱,有的人愁没对象,有的人愁没房子,有的人愁事业前景......

  在所有令我恐慌的因素中,让我最无法接受的是“未知”。曾几何时,我性格木讷,沉默寡言,不是因为深沉,而是故作深沉。因为,我清楚,我的脑袋里空空如也,我担心我一开始表达,一开始展现自己,我就彻底暴露了自己的浅薄。

  然而,那时候我并没有尝试自我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随着年岁增长,迈入而立之年,越来越清晰地看起自我,才明白思维的简陋,根本原因在于从未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更不用说建立系统。

  我相信很多人已经走得很远很远,所以他们在思维上,在智慧上占据了高地。除了仰望那些佼佼者们,我也得继续重新探索自己的路。

  《如何阅读一本书》,包括一系列关于学习方法、阅读等自我成长类的书,虽然早有耳闻,却因为自身的各种问题,迟迟没有机会真正地展开探索。

  读完之后,一大感触就是,要是早读到15~20年,并且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我相信也不会有今天境遇的如此的被动,也或许早就快马加鞭,奔驰在理想的康庄大道上。

  但是,没有如果,而且事实上,人也很难因为一本书就真真正正地改变命运。我想说的是,“思路决定出路”,虽然人的成就除了与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有效的方法有关之外,还跟运气有很大关系。而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必定还是能多几分希望的。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往往是因为能说出很多人游移的想法,并且给出清晰的结论和指引。

  之所以感觉这本书对我来说受益匪浅,主要原因在于我的根基太浅,以前的阅读习惯过于原始,拿到一本书从头看到尾,一字一句,在心中默念,而且常常无法做到专心,所以读书的时候,看了后面忘前面,看了前面忘后面。整本书读完,在大脑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和思路。

  所以,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是对我过去固定思维的一种洗礼。

  首先,主动阅读,要求的就是全神贯注。除了阅读本身,还要有意识地去思考,与作者的思想共舞。而且,书中还指出,学习的过程,除了听与读这样的被动接受过程,更重要的是需要说和写这样主动输出的过程。

  其次,书中的四个阅读层次,对我本人相当试用,在我看来也很成体系,环环相扣。

  基础阅读:做到这一层,对于一般人来说都不会太难。

  检视阅读: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可能被忽视的却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

  分析阅读:相当重要的一个过程,需要花费耐心做读书笔记,拟大纲,与作者对话,并最终给出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

  主题阅读:虽然之前听说过多次,却从不知道也没探索过具体该怎么执行,需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我看来,这里的主题阅读更像是主题写作,因为在收集概念,整理议题和主旨的过程中,在与不同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已经无意识地做到了质量比较高的输出)

  书中还有一大亮点,但同时也有些不足的地方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书,提出不同的阅读策略。

  亮点在于,不同类型的书的确需要不同的阅读策略,作者在这方面尝试着给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涉及的题材很广,而要事无巨细地给这些书的阅读策略进一步做归类和详述,难度是很大的,所以,作者在尝试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着力点轻重不一,且多有重复,甚至略有些啰嗦和拖沓之处。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收获颇多。说它是最好的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一点也不为过。至少对我而言。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七):应该叫论说性作品的阅读

  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主动的阅读能够让你的心智获得成长,而主动阅读是一种习惯。本书长于论说性作品的阅读,对于针对某一主题的阅读有着相当大的帮助,与其叫如何阅读一本书,毋宁说叫如何阅读一本论说性作品。书中对诗、故事、想象文学的解读是有失偏颇的,尽管他知道这些文学作品需要依靠想象和情感共鸣来获得对方传达的经验,但是它对于这类作品好坏的评价却以为很随意,以作者意志为转移的,太强调作者的独立性而没有谈到与我们实践的连接。 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需要太多的主题阅读和实用型书籍的阅读,这些方法对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其中谈及历史、故事、戏剧、诗等也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关于历史的真实和故事类作品的经验传递意义,诗、戏剧、故事等靠想象来传递经验。 本书提到的检视阅读是我此前都没有做好的部分,以后需要找到方向去做好,主动阅读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养成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每一个技能的习得最后都应该包括一个总结,检验您是否确实掌握了这一技能,并将之融会贯通。是否了解一个东西,你把它用自己最简短的话转述出来就明白了,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你可能还有不少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八):一本实用工具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个人总结

  这本书说实话非常的实用,尤其是当你想要去读一本程度在你之上的一本书时。我发现在我成长过程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使用了错误的阅读方法,尤其是刚出国的时候,读荷兰语书时就是想认清楚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到最后往往没有坚持到最后,还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

  我建议把这本书放在书架比较容易能够拿到的位置,因为当中讲述的阅读方法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四篇章,建议大家能够先笼统阅读一遍,有一个概念在心里,也稍微能够了解自己现在在哪个阅读程度,有哪些方面的不足。每一篇章最后都有一个总的回顾,大家可以时不时翻翻看,或者把那一页抄下来贴在书桌前。

  其实书中谈到的大部分方法,之前我已经慢慢养成了这些习惯,只是很多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像是阅读前后封面,目录,作者的序,划重点等等。

  不得不说,划重点真的很重要,这能帮助你在第二次阅读一本书时,唤醒你深处的记忆,为什么这一段在当时你看为重要,现在是否也有新的感想。

  这是本阅读工具书,所以我的读后感更多是以书中的方法总结为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九):一部永不褪色的阅读经典——评《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黄永亮

  这是一本讲解阅读的专业学术书,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在国外,这本“专业学术书”十分畅销,原因在于作者在书中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人们讲解了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摘自2013年6月30日《成都商报》

  去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由人民日报与央视新闻共同推出的“14位知名大学校长推荐书单”正式出炉,这对于国内爱好阅读、想读好书的广大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权威阅读建议。其中,由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推荐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对于指导时下大学生阅读,具有极好的指导借鉴作用。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总体感受,也是该书的价值所在。据悉,从问世到现在,这本书前后经过70余年的畅销历程。但时至今日,依然焕发出绚丽的阅读思想和魅力内涵,正如书中所言,它不仅能让“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而且“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它“既是一本阅读指南,指导如何阅读的名作,也是一本永不褪色的阅读经典”。

  对于该书的评价,香港知名作家、评论家梁文道先生曾说:“同一本书,我可以很迅速的、很简略的读,也可以很认真、很细致的去读。那么把阅读的层次区分出来的这种想法,是这本书里边最了不起的一个说法。当然,像这样的说法从古到今都有很多人讲过,并不足为奇。可是我觉得这本书,它的好处就是充满了很多的细节,写的非常清楚。这本书,我觉得是大家学习阅读方法不错的一本工具。难怪,武汉大学李晓红校长在推荐这本书时,也给出同样的理由“这是分享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名著。作者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等四个层次,将诸多类型图书的阅读方法娓娓道来,引导读者入书山揽胜而不至迷失于途中,以期提高读者的阅读质量和能力。”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 是20 世纪美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哲学家,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47年第15 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另一位作者,查尔斯•范多伦(1926-)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他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另一方面将1940年初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进行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如何阅读一本书》1972年新版后由两人共同领衔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式人物,由于二人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因而他们的著作倍受读者关注和青睐。60年后的1999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编辑郝明义先生,在得到这本书后,爱若珍宝,他说“一口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 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另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与困惑,作了许多印证与总结……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者的身份,我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对阅读者应如何阅读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具体的指导,广大读者常常处在必须阅读,又“不会阅读”的尴尬境地。《如何阅读一本书》,则以广阔的视野和明晰的思路引领读者进入阅读世界,与大家分享阅读方法与技巧。特别是,该书系统而又全面阐述的三大问题对我们开展阅读颇有启发。

  一、阅读的层次。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给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就是相当于识字阶段的阅读。在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中,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则是在有限时间内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快速掌握一本书的重点、主题分类、组织框架等内容的完整阅读。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则是无限时间内最好的完整阅读,也是本书阐述的重点。作者认为,“分析阅读就是咀嚼与消化一本书”,要抓住一本书,一直读到这本书真正成为他自己为止。同时,必须解决一个常识性问题,即分析阅读的逻辑起点在哪里。书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如何“公正地评断一本书”,是分析阅读中的核心问题。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也称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讨论“就同一个主题阅读两三本书的问题”以及阅读步骤、练习实例和应用主题工具书等。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也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最系统化的阅读。

  二、阅读的最终目标。除了进一步阐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及逻辑关系外,作者最为关注的是“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书中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回答是“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更懂得生命”,“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至于什么是好书,作者的观点非常鲜明,首先是“伟大的经典”,“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构建“书的金字塔”。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特别是要找出能够伴随你终身的一本或几本书来。第三个是关于“生命与心智成长”的问题。怎样让心智常青不衰?书中说“人们到了三十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巅峰”,以后的时间会逐步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心智的萎缩是对我们不经常动脑、不经常读书的“一个可怕的惩罚”。

  三、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包括“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如何阅读想象文学”、“关于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如何阅读历史书”、“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如何阅读哲学书”、“如何阅读社会科学”等。对于一般读者,书中建议读以下两种书籍:一种是传统中伟大的科学论著经典,另一种是现代科普读物。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两个附录---“建议阅读书目”和“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在今天看来,对于开展大学生阅读指导仍然十分有用。如,书目给出的弥尔顿和他的《论自由》、但丁和他的《神曲》、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亚里士多德和他的《政治学》、卢梭和他的《社会契约论》等书目,一直都是大学生阅读的最佳书选。

  尽管《如何阅读一本书》写作于数十年前,但书中提供的一套实用的、有说服力的阅读理念和方法,对于当前开展大学生阅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西方好评甚多,一度高踞全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一年有余。2003年3月31日,亚马逊网络书店(Amazon)的排行榜上,《如何阅读一本书》排名第569名。国内中译本畅销40万册。

  不容置疑的是,目前国内大学生的阅读数量、阅读质量在逐步下降。一项对山东等地的高校读书调查发现,大学生读书时间明显缩短,评价读书时间每天在1小时左右的,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一些学生表示:“每天都在读书,但是看教材居多,特别是大三以后考研及就业压力大,有效读书时间很少,自主性阅读少,重复性阅读多,无纸化阅读多。”大学生读书总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和信息储量的减少。除了教科书及各种课外辅导资料的阅读,大学生对阅读缺乏计划,阅读焦点分散,不知道读什么书,如何分层次阅读很茫然。往往随大流,手头有什么书名就读什么书,或只读畅销书,而对书籍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是否健康有益则没有关注。因此,开展有效的阅读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培养读书氛围,是图书馆员应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读书需要方法,阅读需要训练。古人读书都十分重视读书方法的积累,如朱熹读书法、张之洞《书目答问》等都是读书方法的凝练和总结。遗憾的是,中国当代学者撰写的关于“如何读书”的书籍比较少,关于阅读方法的研究也不多见,科学而通俗的著作就更少了。况且,关于阅读的专著论述,归纳纲要的多,细部解说的少,而《如何阅读一本书》则是层层逻辑推演,不厌其烦地细部说明、分析、延展,并附实例加以深化,确属一本指导阅读的实用工具书、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阅读经典。时隔多年,该书一再出版发行,可见其分量,只是被我们忽视罢了。作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及时跟踪最新书刊,及时采购、补充、整理并向读者推荐这本畅销书,为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作出应有的工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十):读书理论系统的方法论

  不知是何缘分让我冥冥之中,在图书馆的微信平台推荐的系统读书方法论书单之中看到了这本书(本来是20,30本的让我很快找对了眼,找到了这本书,实在庆幸)。

  之前的读书是不讲方法的,不管什么书,反正是本出名的逮住就读,《战争论》,《毛选》就是被这样啃下来的,虽然有点思维上的理解何突破,但无法形成一个系统,仅是片面的。后来看叔本华的散文介绍说了一些读书的方法,但从中获得的不过就是不要读现在无价值的畅销书,和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这一规则一直在自己的头脑中,直到《如何阅读一本书》,自己的的想法又依次进化了。

  先说自己的存在的问题,以前总是读书总是把一本书看完,就完事,最多事后写写这本书的讲了什么,以及摘抄一些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想法,仅此完事了。现在想想,完全不足啊,九牛一毛之力,对理解作者的观点何见解还契合到,就随便找出一个观点评论分析,哈哈。

  现在就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收获:

  1)自己要选些值得读的书来读,超过自己平时理解的,才好提升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而世间正是又各种问题组成的,读书在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打算把作者的列的书单一些作为自己了解西学的处境,好有的放矢而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2)选择读了一本书之前先明确这本书属于什么主题和类型,读书第1遍先做些检视阅读,了解这本书到底谈了什么。读第2遍时,按照顺序和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提纲搞出来,并找出读者分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之中找出作者关键词,和作者共识,找出文章主旨,分析作者的论诉,重新架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并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程度。(哪些解决,哪些未解决)(作者的解构主义让我想起了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正是由解构而来了然而自己却没发现)

  到了评价这本书的阶段,自己要充分了解这一本书,了解了一本书到底说了啥,人书合一的境界才好评判。看作者是因为知识不足,知识有误,还是逻辑错误,还是分析不充分。

  3)主题阅读,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不同书在读者心中形成观点进行科学理性合理的辩论,让读者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书合一之后的理解的合一,达到书籍的初衷。

  实用性书籍把你说服了你就会自动按作者的规则的去做,我好像被作者说服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