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卡罗尔》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卡罗尔》经典观后感集

2018-01-10 20:45: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卡罗尔》经典观后感集

  《卡罗尔》是一部由托德·海因斯执导,凯特·布兰切特 / 鲁妮·玛拉 / 凯尔·钱德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罗尔》观后感(一):卡罗尔:蕾丝,百合,啦啦啦

  有人说,在朝阳,直男成了珍稀物种。

  我知道,那是段子。但是,必须承认,

  活了一把年纪,你会发现周围,有拉拉,也有gay。

  他们或许是,你的朋友同事、Uber车主、路人甲乙丙丁。

  总之,他们跟我们一起在帝都,聚众吸霾。

  所以,限行之日,深宅之时,找了《卡罗尔》来看。

  直男看百合恋,多少有点怜香惜玉,甚至觉得资源浪费。

  但是,总有那么一刻,易燃易爆炸。

  对,是陈粒的歌,顺便推荐

  卡罗尔:如果只看到一场蕾丝恋,你就输了

  回到电影,我延续着不剧透的好习惯

  但是埋下一个坑,75分开始,整整的5分钟,有你想要的东东,不要拖,因为会破坏完整性。

  按照小学语文课教的,本片属于典型的倒序。

  在那样含苞待放的音乐中,隐藏着一种撩人也杀人的芬芳

  两个女人,四目相对,对白都已经被喧哗过滤掉,只剩下心底的静默,倒数,打破。

  卡罗尔:如果只看到一场蕾丝恋,你就输了

  随后,我们见识了她们的爱,圣诞节,礼品店,遗落的手套,以及突突的小火车。。。

  坦白说,这大概就是一种发乎情止于礼的温存。

  跟干柴烈火的动物不同,我觉得文以化之的余味最值得体会

  当然,在这里的男性的粗鲁与蛮横暴露无疑,更让惺惺相惜的两人,互刷存在感。

  这放在过去,大抵应该叫做知己

  在情节上并不讨巧的小说,讲述的是半个世纪以前的纽约。

  当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把小说取名——《盐的代价》,意味深长

  卡罗尔:如果只看到一场蕾丝恋,你就输了

  其实,感情,无关乎性别,关键是懂你。

  就像盐,浸于活色生香之中,似乎被淹没,却时刻都在勾引着味蕾。不可缺,不可僭越,一点点,刚好。

  她们彼此欣赏,在眼神交汇之时,种下了后续的种子,任其滋长。

  然而,偏见,道德总会借助各种面孔,来摧残这对恋人

  卡罗尔:如果只看到一场蕾丝恋,你就输了

  所以,伴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看到了她们的抗争。

  女性,对痛感的受力极强,同时她们的倔强,又构成了傲娇的风景

  所以,不依赖,不仰仗,在男权与世俗游戏场,她们放肆过,也自虐过,这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同情

  因为,弱势群体,总还是在不公平的星球随处可见。你可以选择熟视无睹冷眼旁观,你也可以选择施以援手,把希望浇灌。

  问题是,你怎么选?

  卡罗尔:如果只看到一场蕾丝恋,你就输了

  在美国最高法院通过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2015年,有这样的一部影片,不仅适用于腐国,同样适用于大朝阳。

  在某种程度上,宽容,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

  只是,我们大多数,太容易用成见与刻板印象来代替判断。所以才形成了尴尬与难堪。

  被逼无奈之下,有多少悲剧在周围上演。

  所以看了这片,告别帮凶,做一个宽容的家伙吧!

  卡罗尔:如果只看到一场蕾丝恋,你就输了

  一部零差评,无尿点的片子,需要有一个好的班底。

  这方面,导演托德海因斯,风格一贯大胆。从伊万麦克格雷格的《天鹅绒金矿》到凯特温斯莱特的《欲海情魔》,他总是在描述边缘人性

  也因为拍摄鲍勃迪伦的传记电影《我不在那儿》,从而结缘凯特布兰切特,后者的女扮男装迪伦,令人印象深刻

  卡罗尔:如果只看到一场蕾丝恋,你就输了

  女王专业户的凯特,本身的可塑性之强,有目共睹。这次饰演的Tom boy,处在夫妻、母女、恋人、闺蜜等多种关系的交错中,演技迸发,光彩夺目

  至于鲁妮玛拉,从《龙纹身女孩》就看出她柔弱外表下的刚毅之心。pretty girl的角色,全程收放自如,而且与凯特的对手戏不落下风,尤其是末尾之处的飙泪注视,由衷点赞。

  卡罗尔:如果只看到一场蕾丝恋,你就输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杰西艾森伯格执拗刷屏的最后一幕。

  那一刻,是真的,走了心,动了情。

  《卡罗尔》观后感(二):《卡罗尔》:细腻动人的禁忌之恋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同性相爱的爱情故事,但看起来却像是一个熟女引诱小姑娘的故事,听起来有点低俗,但是整个过程温馨的让人一塌糊涂。身形妩媚,衣着华丽,举止说话大方得体的贵妇人在洞悉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姑娘之后,用一种循循善诱方式展现着自己个人魅力,并俘获了少女的心,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经过一番波折以后,最终两个人还是走到了一起。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描述起来却费了一番心思,让电影在一种平静、舒缓、简单又有点冷漠气氛下展开,既写实又哀怨,而且特别能够抓住那些细腻复杂内心深处的感情,让人捉摸不定的同时,又特别渴望那种若即若离关系的维继与发展。电影的感情氛围一直营造为一种隐忍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想要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可是偏偏又一直不断的压抑着这种感情,让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在都不互进一步的距离当中,就是这种距离,让彼此之间的吸引变得更为紧密,让感情变得相互胶着。当然,能够将爱情引诱到手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虽然电影中的凯特.布兰切特是那么的美丽典雅,高贵又大方,身上还有着一股子所有人能无法阻挡的个人魅力,但如果鲁妮.玛拉的角色是一个直女的话,也不可能会上钩,如果真的有那种把人掰弯的能力,我想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因为鲁妮.玛拉角色中骨子里有一种渴望被爱的需求,才导致了她对这种女女之间情事的吸引,也就铸就了这场不被世俗所容忍但又瑰丽无比的爱情故事。

  电影用一种首尾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同样一个情节,用两个视角两种角度进行描述,并分别将这个情节分放在首尾,一个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引开故事,而另外一个则按照电影的正常发展来呈现出感情的高潮,不得不说这样做的目的非常的精妙,虽然刚开始看的时候给人感觉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可是等看完整个故事以后,才知道这样的设置是多么的大胆开放,精巧细腻,它充分的展现出来了导演对把握这种爱情题材故事电影的水平是多么的高超。电影最重要部分还是对于角色感情的把握,通过对角色细腻表情的捕捉来塑造人物形象,不需要太多的情节,仅仅依靠人物面部表情画面,就让人感受到了整个角色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感情变化,他最直接的用表情来传达感受,通过看人物的一举一动就能感受到角色此刻内心的想法与内心想要表达出来的感情,就是通过这种简单又直观的做法,电影让人特别有感觉,因为它能够触动我们心底对爱情表达的幻想,同时又带给我们感同身受的感情。电影塑造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爱情角色,一个是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另外一个是完全主动进攻的角色,就是这样两个角色的设置,让这段不公平的感情陷入了一种非常失衡的局面,电影又选择从被动角色的这一方面入手,尽情的渲染那种难以释放又害怕失去的感情,充分刺激了人们渴望被爱的情绪,让角色内心的纠结充分的发挥出来,就是这种在爱情之中不公平的渴望一直延续着我们看完整部电影,这才发现即便你强装出来的坚强,最后还是会被内心之中的爱情被击打的片甲不留,那种嘴上说不身体却很诚实的难以自控的举动,才是爱情之中最让人感动事情

  电影中的两个故事情节给我的感触最深,也是我认为最好看地方,不断的回看这两个情节,依然能够让我深深的沉浸在电影营造的氛围当中难以自拔。第一个情节是两个角色相约在餐厅吃饭的桥段,凯特.布兰切特数次打断鲁妮.玛拉的说话,彰显出来了一个强势女人的霸道,也感受到了两个角色之间的不对等,尤其是在凯特.布兰切特迷惑的眼神与片刻游离的冥思,让我们看到了她那种难以捉摸又非常神秘的个人魅力所在,在一种淡定又十分优雅行为之中,让我们不自觉的对这个女人产生了迎合与谄媚的情绪,生怕会说错什么话做错什么事。反过来说鲁妮.玛拉这个角色在这段情节中的表现,体现出来了一个小女人的懵懂与单纯,在她那眼光流转与处处小心的神情当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小女人的可爱,更产生了一种想要保护她的欲望,而且她也表现出来了阴柔甜美的女人之美,尤其是她那浅浅的笑,格外迷人,在清澈透明的大眼睛秋波下,我们很容易就喜欢上这个女人。第二个情节是在电影最后再一次相遇后的餐厅相会,没有了第一次相约时的强势与迎合,两个人的角色地位来了一个相互调换,布兰切特不再强势,鲁妮.玛拉不但不再迎合,反而处处拒绝,从而体现出来了角色故意为之的内心变化,虽然看似强势,但在角色的对比表现上还是处于一种下方的状态,整个人物对话场面控制仍然处于布兰切特占主动的一方。但这个桥段亮点在于角色之间的眼神互动,而且导演还用人物角色面部特写来特别展现出这一点,通过眼神的交流与角色说话的语气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情,从而加深了在爱情角色上的相互博弈,相当的令人深刻。然而电影中还有一个看点十分的让人着迷,拿出来放在这里说,总是感觉有点上不得台面,不过电影确实拍得非常好看,也非常耐看,虽然时间很短,但短短的几句话就让人久久回味,这就是电影中的两场亲热戏,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自己去看去体会。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彻底喜欢上了鲁妮.玛拉,她在电影中的角色让人着迷,虽然比不上凯特.布兰切特的华美大气的贵妇人形象,但是那种小家碧玉带有灵性的美,让人爱不释手。一贯以前卫叛逆暗黑哥特风格示人的鲁妮.玛拉一旦文艺起来真心美的不要不要的,不但眼神会说话,就连一颦一笑的表情都蕴含着复杂细腻的情感,让人感到特别的怜惜,产生想要保护的欲望,最重要的是她还可爱的要命,像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一般的单纯纯洁,有时温柔贤惠,有时性格鲜明,特别招人喜欢。电影不但鲜活的塑造出来了两个立体饱满的角色,更塑造出来了一个让人同情与感动的爱情故事,爱情里面没有男女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有渴望被爱的彼此双方,电影在塑造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告诫我们,爱情需要陪伴守护,更需要给予,我们不能因为爱情主体的双方因为不符合伦理道德,就去批判诋毁,更不能因为不被世俗所容纳,而去痛恨,凡是因为爱情而产生的人和事,我们都需要去试着理解与包容,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多彩。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珍藏的电影,并不是因为他所描述的故事是同性之间禁忌的爱情,更多的还是因为电影对爱情情感细腻微妙体现的表达,通过演员们的眼神与神情,甚至说话的语气,都能让我们体会到那份饱含深情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处理的十分微妙,而且我还非常喜欢电影巧妙的构思和强有力的表现力,尤其是舒缓音乐下眼神交流的心有灵犀,都强烈的刺激到了我,让我陷入对爱情长河的向往之中之中浮浮沉沉。

  《卡罗尔》观后感(三):你是我的Carol,可我不是你的Therese

  这部电影勾起了很多人的暗恋回忆,我也是。

  我是女生,恋的也是女生。虽然确切意义上我这不是暗恋,但当你和一个好像Carol一样强大的女人在一起时,你对她的爱慕,对她的恋,永远都显得卑微。就像暗恋一样的不平等,有时甚至让人觉得窝囊、龌龊。

  毋需否认我对这部片子是期待已久的,因为它得奖,因为它的主题。但当我真正坐在那里感受着电影带来的冲击的时候,我竟在座无虚席的影院里默默的哭了好多次。从Therese第一次坐上Carol车的时候, 我TMD就没忍住。我以为我忘了,我以为我不在乎了,可是电影里Therese那每一个害羞的眼神,每一个飘忽不定的眼神和模棱两可的口吻,都让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在哭,是我为电影中这对情侣而感动;我在哭,亦是为自己曾经那样无谓世俗的爱过一个人而感动。

  电影中的最后,Therese人在曹营心在汉,party还没结束(即使有其他女神意外的挑逗),就急匆匆的起身奔去找她爱的Carol。这是一个让所有有过暗恋对象的人动容的场景:你穿过大街小巷不顾一切去找那个人,身边一切的风景和人物都变成了点缀,因为你一心只想见到她。而当你终于找到她,在远处看到那个神采奕奕,和身旁的无论是友人还是陌生人都能谈笑风生的她的时候,你却迟疑了,害羞了。你忍不住问自己,问自己何德何能,问自己怎么会如此幸运的和全场最闪亮的那个人是朋友,还能如此亲密,又或者至少曾经如此亲密过。

  看到那幕,你想到了谁呢?

  当时我满脑子,都充斥着第一次见到我的Carol时的场景。。。

  第一次见法国女人的时候,是在一个LGBT party上。黑暗的灯光,喧嚣的人群,我还是一眼望到了她的出现,棕红色的夹克,配上她棕黄色的头发,短短的扎在头上,精巧又不刻意,两个大大的耳环垂到肩上,举手投足都是满满的自信与骄傲。

  当时念头闪过:她应该是今晚最美的那个吧,然后欣欣然的走开。这是我见到美丽东西的惯常反应。

  她的旁边,当然,还站着一个我觉得是全场第二美的金发碧眼女生,一脸的帅气中透出一种冷峻和高雅的美。

  当然就算看不到她身边的女人,我也不会有对她任何幻想。看看自己,套着一件低俗的黑色H&M短裙,略花的眼妆像是在向世人告知着我那可怜的、不娴熟的化妆技巧。别扭的舞姿,一看就知道不是经常出来蒲,午夜12点之前就要赶最后一班地铁回家的女孩。

  可谁又能知道,3个小时以后我会和她在舞池里擦肩而过,带着醉意,回眸一笑。然后在听都听不见她叫什么的情况下,和她拥吻起来;而就在我落荒而逃后的3个月的某天,我竟会躺在她身边。在她熟睡的时候,偷偷的观察她;在她睡醒之后那清澈的眸子里看到折射出的温暖阳光,然后听她对我说,you are so beautiful.

  这个法国女人,就是我的Carol。

  arty后我坚持三个月不见她,因为我自卑,我不想她看到那阳光下清楚的、真实的自己。那个唯诺胆小,生命中永远缺少勇气和胆量的自己;那个身材平庸,相貌普通,性格阴郁的自己。

  但她没有放弃,不停的约我出来。然后突然有一天,我被攻垮了。

  我们约在某个酒店顶楼露天的天台上,迷人的夜色把她衬托的好美。我尽量保持着一种骄傲的姿态,不想被她觉得自己还是个学生妹。终究还没有酒意上头,又要尴尬的寒暄,让我很不自在。可她却始终优雅的一手举着杯Chardonnay,一手拖只烟。每一次吐出烟雾的那个动作,悠长而又挑逗,和电影里Cate的神态一模一样。

  聊着聊着,她突然来了一句:“ Kiss me...”

  “Now?” 我尴尬的笑了下,环顾四周,这么多酒客,我怎么下得了口?迟疑了以下,然后故作镇静,尝试扯远话题。

  “Kiss me”, 她似乎开始看穿我的不自信,一边吐着烟圈一边皱了下眉头,似乎在想,这还需要犹豫的吗?

  我定了一下,怪自己怎么这么轻易就被她看到自己迟疑的一面,于是就豁出去了,在四面都是酒客的情况下,微微起身,慢慢的把脸凑了过去,轻轻的在她嘴上亲了一下。那瞬间我又好像突然醒了,开始责怪自己这是哪来的胆子?亲完了怎么办?我一会儿要怎么坐下?旁边那个印度大叔应该看的还挺开心的吧!

  时间定格,她的手上还拖着那支烟,还举着那杯Chardonnay。但她的嘴却突然毫不吝啬的操纵着我的双唇,以至于我感觉全身其他地方都麻木了。

  所有的顾虑那一刻烟消云散。可能是多年的胆怯爆发出来。那长长的一吻,旁人于我来讲竟都是透明的。而那种赤裸裸的仿佛偷情的感觉,让刚20岁出头的我,第一次感觉生命是这么的奇妙,这么的充满惊喜。

  接下来的和Carol在一起的日子里,我和Therese一样,仿佛活在梦里,甜蜜又不真实。

  我开始无可救药的被她吸引的神魂颠倒,因为她是那么的exotic,神秘、美丽、独立、性感又聪明。

  她会在中环繁华的办公楼下等我下班,然后使劲的给我的脸颊上来一个见面吻,让所有人投来爱赏的目光;她有自己的食品公司,于是和她去吃饭的时候我永远都带着仰慕的目光,手拖着下巴听她介绍这个什么什么面包那个什么什么risotto,还要尽量不要显得太无知。那小心翼翼的咀嚼和吞咽竟和Therese一模一样,现在想想,怎么可能不让人家觉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学生妹呢?有时紧张之处,我会不小心咬咬嘴唇,然后她就会立即阻止我,她说这会让她很兴奋,忍不住想马上亲上来。。试问哪个女生可以拒绝这样赤裸裸的夸赞?

  她带我去朋友的酒窖,来回踱步斟酌过后拿起一瓶转身对朋友说,就这瓶吧。付款后,她拿着酒走过来温柔的笑着对我说:“这瓶酒是送给你的,亲爱的”。。。。简直了,这还让不让人活?我心里有头大象开始乱撞。其实那段时间很多时候我依旧故作冷漠的保持一种,我其实没那么喜欢你因为不想被你揭穿自己很自卑的这样一种状态。但那一刻,我相信她看得到我嘴角的一丝上扬,也许她也能看到我快要融化的心。

  于是那晚我就彻底放开了,我们在那小小的酒窖里谈天说地,畅饮到很晚。她拉着我出去买烟,过马路的时候关切的保护着我,好像生怕那飞驰而过的出租车会把我带走似的。我忍不住,一把把她拽了过来,吻了她,她愣了一下,然后当然全单收下。我们就这样在繁华的荷李活道边亲热了好久。任由路边大叔们看个够;任由人们害羞的避开我们;任由人们投来,在我看来,羡慕的眼光。

  是的,我想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看到她和我在一起。再说,我们这么养眼的一对,会有人介意吗?

  那一刻我是幸福的。那一晚,我们是幸福的。抛开别的不说,可以生在这个年代,生活在这个社会,可以当街拥吻的我们很幸福。

  我曾无数次的想,如果现今社会上所有LGBT的明星都能大胆出柜做榜样的话,是不是年少时的我就不会因为和女生走的很近而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冷落?是不是我就不会让母亲伤心,被她无奈的每个星期拖去看心理医生?是不是我就不会背井离乡,逃离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重新开始?是不是我就不会那么强颜欢笑的和每个约我的男生出去喝酒吃饭,逼着自己爬上他们的床?

  如果说我本来还游弋在男男女女之间,无数次的试探自己到底是不是弯的,那么她,这个Carol就是搭救我的人,告诉我,我没有可能直回去,告诉我 Man, I’m so gay!I’m so fxxking gay!!

  如果我本来总是活在偷偷摸摸,犹犹豫豫,永远模棱两可的状态下的话,那么是她,让我发现我的美,让我发现做女人很美,更让我发现,爱一个女人很美。

  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就好了,那是我最甜蜜的回忆。好像Carol 一样,一个看似完美的大结局。

  《盐的代价》是历史上第一次正面的描述女同,而且有美好结局的小说。在amazon的书评里,到今天还会看到有人说,这本书在她们年少绝望到想自杀的时候,给她们一个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如果我是那个时代的女性,我想我也会真心的感谢她这美好的结局,给我那别人看来可怜的生命里注入了一些阳光。

  可Carol和Therese的结局真的就会是这样吗?我可以狠心的继续讲我的故事吗?

  美丽的法国女人永远都是人群中的焦点,无论男人女人都围绕在她的身边。

  她的一颦一笑真的可以点亮身边的所有人。

  男人们。男人们想睡她,男人们知道我们在一起,就想睡我们。。。

  女人们。女人们没有错,错的是她身边的女人们都太美。她曾经说过,"Straight is never a problem"。

  只要她想,就能!

  然后就是故事中那个第二美的女主回来了,她们复合了,争吵是有的,有一次她甚至激动到一拳打烂了玻璃被送去了医院!但是她总是会在闹过之后乖乖的回家。

  我们还是忍不住见面,但每次结束的时候她都会狠心的扔下一句:这是最后一次,你不要再这样了。

  但是Carol就是Carol。美丽的Carol,美丽的她,无论生活有多糜烂混乱,这只会把她衬托的更加有深度,有魅力,永远让人琢磨不透。即使她再怎么对你凶神恶煞,即使你再怎么为她哭红了眼,第二天你还是会对她言听计从,在她召唤你的时候,随时屁颠屁颠的投入她的怀抱。

  我为她搬了家,为她改变了穿衣打扮,为她改变了生活习惯,为她学习法语。可她却终于在一次争吵中,在我说“那就不要再来找我啦!”之后,真的再也没有联系过我。

  然后故事就结束了。Voila.

  电影最后Carol和Therese两人对视,那画面让我想起她第一次成功约到我后看着我走向她的那个眼神和表情:那种胜券在握,早就知道你逃不出我手掌心的感觉。看到这里我觉得不是很舒服,这画面美是美,但Carol脸上的表情,是两个人经历那么多之后应该做出来的吗?也许,她们的结局。。。

  “你看你现在绽放的多美,这是离开我以后才开始的,不是吗?” 电影最后Carol这样自信地说道。

  Therese连忙解释说,不是的。

  怎么可能不是?Carol你相信吗?

  我一步一步的走向一个成熟的女人的每时每刻,每一次成长,都是因为你!都是希望这一切有一天会像这样被你看到,欣赏到,甚至提到,然后再被故作镇定的否定掉。

  我的美,我的成长,都是为了这一刻的你啊!

  因为你,我怎么可能不绽放?和Carol这样的女人一起,每天都在活在她的气息和影响下,自然会吸收到她强大的气场,在自己都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变成了另一个Carol。但我永远都不会在你面前承认这一点,因为我不想你把我看成一个孩子。

  Carol离开后一两年里,我由以前装模作样的social smoke不知不觉的就变成了贪婪的smoker;从原来的只把喝酒当应酬变成了无酒不欢,小酌成自然甚至不醉不归。从性格孤僻变成了social queen,似乎和谁都能有暧昧,和谁都能自来熟一样。Carol这张牌,也开始让很多女生第一次见我就忘不了我,而我当然也会像当年的她一样,骄傲的笑笑,然后说,亲爱的,我有女朋友了。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竟忍不住去stalk她,看到她依然美丽,依然潇洒。而我的心里,还是会有小小的痛,但更多的是曾经那样欣赏美好事物的欣然。

  但我突然记起她曾经有一次喝醉酒后醒来,哭着对我说,她其实不开心。看到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结婚生子,她却还漂浮不定。她其实没有什么积蓄,是一个只知道挥霍和及时行乐的人;她的家人永远都不理解她,从来都不会从法国过来看她等等。

  然后她哭着睡去,醒来后什么都不记得。

  现在想想,原来她不是我想象中那个强大的女人,又或者,她是强大的,但我不是那个在她脆弱的时候她需要的那个女人。

  那年我21岁,她35岁。她是我的Carol,可我不是她的Therese。

  《卡罗尔》观后感(四):暖暖的爱流淌在心间

  看的人心痛、而又暖暖的一部电影,将那淡淡的却又深深的情感拍的如此唯美,真的值得赞叹。

  对于卡罗尔最后在听证会上所说的那些话,我不禁要竖十个拇指,多么坚强而又独立的一位女性啊,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有谁可以活得这么真实而又完全不失真我吗?我为她内心里的那份坚强、勇敢深深折服。相反,我为他丈夫感到羞耻,为卡罗尔和这样的人生活这么多年感觉好不值。失去了爱却还想绑住对方,甚至最后不惜一切将唯一的爱的寄托Rindy也要抢走,可怜的人,完全扭曲了的灵魂却还要用自己所谓的“爱”来绑架别人,甚至还能套上道德的枷锁,OK!Poor Men,You Win.

  幸好这一切,都无法阻止生而自由、高尚的灵魂挣脱束缚的枷锁;

  幸好Therese也是这样一位内心坚定而又勇敢、纯净的只剩下爱的人,虽然短暂的恨刚刚泛上心头,却又被强烈执著的爱浇灭了恨的火焰。

  当Therese走向Carol,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这份美好更值得赞叹的呢?

  让我们再次总结:

  爱,与性别无关

  与贫富无关

  与健康无关

  只与你内心相关,只有当你能感受到的爱、能给予的爱越多,你拥有爱的能力就越多!

  《卡罗尔》观后感(五):一个不敢爱到勇敢走出第一步的小白兔

  她目光穿过拥挤的人群看见她,金黄色头发,红帽,四目相对,一眼万年。她是心甘情愿被她选择的。卡罗尔抽烟,紧张,不自觉摸脖子的动作风情万种,她宠溺地看着特芮丝,她们的关系像母女,像姐妹,就是不像情人。卡罗尔一向气定神闲,眼神笃定,认准了特芮丝不会拒绝她。特芮丝一直是被动的那个人,被她吸引,被她推着走。那句脱口而出的“我愿意”反映出她内心的渴求。这么爱却沉得住气,确定她不是摩羯座?喜欢一个人,就成了软肋,她对着挂掉的电话低声对卡罗尔说,“I miss you , I miss you”,好悲伤。最后她主动走向卡罗尔,穿过人群,对其他人视而不见,目光坚定走向她。卡罗尔紧盯着她,眼中有确定,感动和思念,那时她们平等了是相爱的。我泪中带笑。

  《卡罗尔》观后感(六):男人都去搅基好了,不要过来掺和好吗

  从夏天戛纳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着这片子,终于看到了。鲁妮玛拉这小妮子很厉害,年纪轻,片子个个沉甸甸,从龙纹身的女孩,因为看了小说三部曲特喜欢莎兰徳,所以特喜欢Rooney,接着社交网络的甜妞,她,今年戛纳封后,Rooney应该是我最看好最喜欢的年轻一代的女演员。长得甜,眼睛总是睁得大大的,里面里啥都有。凯特女王我一直没正经追过,被圈粉是I Am Not There里她演的'Bob Dylan直接拜倒在她的条纹西裤下,别的片就只有指环王霍比特人了 好窘 一直说要看blue jasmine的也没看,这次一定要去补上。不过凯特女王强大气场名声在外,这次看片之前也做足了心理准备,不过刚开始人家就在柜台前面站站我就马上缴械投降拜倒在她的毛皮大衣下,眼看着龙纹身的女孩妥妥的成了小白兔,也就最后再见面的时候硬气了点,眼睛睁得大大大大的面无表情不说话我还真担心她不回去了。片子里最喜欢看她甩头发,盛气凌人优雅又风情,我真是没见过比她甩得好看的,当然也可能因为这个发型比较好甩?演技上我虽然特别特别喜欢Rooney但是凯特更能打动我,人物抓得特别稳特别准,善于使用魅力又不过分,克制的真诚流露,几次激动戏码让人眼前一亮Carol的纠结矛盾伤心truly desperate and still strong 最后的意料之中的失望和小期待,非常漂亮。

  故事是好故事,小说应当读,a beautiful beautiful story 未开放时期的同性故事特别吸引我,Maurice, Brideshead Revisited, A Single Man还有丹麦女孩也算上,更艰难更隐秘更禁忌,当然也更纯粹更热烈更美。这片子就是我眼中完美的爱情故事,crash on someone,成熟美丽优雅有修养有魅力,然后就恋爱啦,惴惴不安的心思想着她的小甜蜜,然后发现自己和她的差距太大,不能融入她的生活,挫败和自我怀疑,大哭一场,她又伸出手来,愉快地相处,互相了解,每一天都是brand new,觉得世界都不一样了,然后危机,分开中成长,成熟后重新走到一起,审视过整个过程后更加珍惜彼此,不再是girlfriend而是partner 和companion,多么完美的爱情故事。感情虽然是双线的,但是我更关注Theresa一方,因为她的每一个反应每一个变化都实在太合情合理了,感觉就应该是这样,exactly!BTW这片是标准恋爱教科书啊,单身狗跟着凯特女王一步步学啊,妹子吃得死死的啊,当然你要先让妹子一见难忘,当然有这资本怎么会是单身狗呢……←_←

  服装和化妆提名妥妥的,服装嘛丹麦女孩也相当棒,不过穿不出去啊。这片是标准搭配教科书诶,穿到今天照样美死美死啊,Theresa的外套半裙衬衫毛衣,Carol的suit件件都想要啊,不过那个姜黄色毛皮大衣就不要了hold不住 配饰照样漂亮极了,胸针,Carol珊瑚色的帽子围巾唇膏指甲,再见面时候系在包上的丝巾,Theresa的各种格子,各种手提箱,都!想!要!

  (点手指……)龙纹身的女孩明明记得Rooney是个飞机场怎么这里就大了还!么!美!

  其实男配们演得挺好的

  《卡罗尔》观后感(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自己——致敬《卡罗尔》

  《卡罗尔》是一部很美的女同电影,我的凯特女王在女友面前也是攻的没谁了,不同于传统的女同,凯特饰演的卡罗尔是一个有丈夫、有女儿、有家庭的女人!就像任何母亲一样,她爱自己的女儿胜过爱自己!正是因为她爱女儿,丈夫一直想拿女儿作为筹码让她退步!让她继续守着这个家,守着丈夫、守着女儿!

  卡罗尔一心想离婚,但也希望能在女儿面前和丈夫依然是家人,虽然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被认为有心理疾病得不到女儿的抚养权,但她还是希望能在离婚后可以随时去看女儿,但丈夫的做法就是离婚就意味着将再也见不到女儿。他以为掐着她最薄弱的地方,她就能妥协,只是他却没有想到,卡罗尔颤抖着说即使自己再也看不到女儿也不能泯灭自己的天性,最后崩溃大哭!

  整部电影中卡罗尔都是带着那种贵族般的盛气凌人的骄傲感,她从不觉得自己是女同有什么错误,即使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同的性取向被看作是一种病,被看作怪人!可是在女儿的问题上,作为母亲的她崩溃大哭,她不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母亲的角色,可是又怎么能让她泯灭天性去换呢?她已经忍的足够久了!凭什么拿着她的性取向来剥夺她做母亲的权利,她没有做错什么,她也没有伤害任何人!

  相比于孜然一身的同性恋者,卡罗尔面对的压力其实更大,由于社会定下的框,她想要成全自己,就意味着要失去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儿!她如果不失去女儿就要不断压抑自己的天性、压抑自己的感情!与《断背山》里留下的遗憾不同,卡罗尔选择坚持着自己,她没有能力打破社会的框,她能做的就是给自己最大的勇气面对最真挚的自己!那种纠结的痛苦,也许比锥心还痛!

  《卡罗尔》追求自己的天性也许鼓舞了很多同志们,但作为不是同志的我依然深受感触。长大后,总会好多身不由己的事来不断消磨自己,试图把自己打磨的圆圆润润没有棱角才算是别人眼中认可的懂事的人。可世上那么多人,究竟要谁认可才算是认可?认可了又能怎样?我只是那个讨好你让你认可的自己,那并不是我自己!也许我们都应该向卡罗尔一样,无论世道多艰辛,世人多嘴舌,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自己!只有做自己,不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才不会像跳梁小丑一样只想着为了愉悦别人,忘了自己!

  发现自己,坚持自己,尽最大努力做自己,即使你是个女人!

  《卡罗尔》观后感(八):唯美的平庸

  卡罗尔,观感。

  一直喜欢看同片 开始是看男同 后来才开始看女同 同片大部分都已经自带了绝望的或者说是比较压抑的背景设定 符合我的审美 印象里没看过欢乐的同片 也可能是看过了也刻意忘掉了 一直也缺乏写影评的习惯 所以大部分同片在我心里都逐渐模糊成了一种符号图形之类的充满了象征感的东西 卡罗尔也是这些同片里的一个。

  看之前是先看的奥斯卡候选里的影片介绍 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两个女人间的故事 光这点已经足够吸引我了 然后看到主演的名字 眼熟 看到海报 噢 是蓝色茉莉的女主 后来在找片的时候看到豆瓣上有人为了这部电影特地飞到阿德莱德去看 不禁对这部电影更加好奇。

  写观感的时候 我已经看完这部电影四天了 有些情节正在逐渐的模糊 我也只想写一些我还记得的事儿 这也差不多就是以后我能回忆起这部电影的全部了。

  影片是以carol和therese一起共进晚餐开头的 有些不明就里 carol先走一步 therese在火车里哭 然后就是做售货员的therese和carol初次见面的情景 其实我还是觉得 长得好看才有资本一见钟情 therese还手套给carol 两人进一步发展 各自感情都不畅 一起驾车向西散心 carol不辞而别 therese难过 回去后换了工作 carol处理好离婚和小孩抚养问题后 邀请therese吃晚饭 影片回到开头的情景 最后therese还是去找了carol 对视一笑 全剧终。

  上面是对剧情的大概回忆 怎么说呢 看上去很美 剧情很一般 个人这么觉得 要说演技 两位都很自然 影片整体情感起伏不算大 更多是一种细腻的变化 这也是女同片一个特点 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很难像男女那样干柴烈火就烧起来 但就影片而言吧 carol的几番邀请和therese的来者不拒 太顺了 顺的我都没什么真实感 以及同意和carol旅行 我倒是挺明白therese愿意跟carol做任何事的心理 跟这种十分憧憬的对象在一起时 人总有不顾一切献身的冲动 carol丢下therese独自回去处理事情这一部分我觉得是比较正常的 毕竟和therese是两个世界的人 carol从未把therese当做Abby那样 可以事事托付的可信赖的朋友 个人觉得carol把therese当做单纯的感情对象 therese其实挺被动的 这就是影片的一个缺憾 一方主动一方被动的影片就决定了矛盾不会很激烈 也正因为这样 我觉得影片应该多刻画一下人物的内心来缓和一下平淡的情节 但是这样的刻画并不多 therese在carol不辞而别后的难过以及痴情 我记得就打了个电话 被挂 迫不及待的读信封 收到电报丢进垃圾桶 噢 还有在车上的茫然无助 太少了 并不能充分体现therese感情的深沉 后来therese丢掉电报后又来赴宴 聚会中途跑出来找carol 这一部分说实话我实在不大喜欢 显得therese太卑微了 像是一直被carol牵引着走 没有张力 这是我觉得影片一个不尽人意的地方 。

  卡罗尔的改编自盐的代价 我正在看原著 原著明显多了很多therese的心理描写 这是文字形式的优势。

  总体回想起卡罗尔这部电影 唯美的平庸吧 不像蝴蝶给我的感受那么深 支离破碎的美感里有政治诉求 有人生的思考比起卡罗尔有深度的多 不像指匠情挑 剧情跌宕起伏 史实细节无可挑剔 不断挑战观者的认知 不像阿黛尔的生活 琐碎细致中有感人的真实感

  《卡罗尔》观后感(九):一眼万年

  这部久仰大名的电影真的名不虚传。太美了。

  从画面到配乐到演员,堪称完美。

  鉴于两位演员之优秀,我想先谈谈演员。之前对鲁妮玛拉的印象只是《社交网络》里那个不起眼的马克的前女友,还很奇怪她哪里突出让大卫芬奇另眼相看。但看完这部电影,真的完全get到鲁妮玛拉的演技。在火车上哭的那一段,她鼻子一动,眼泪一落,我就跟着落泪。那种委屈和难过怎么可以表现地这么传神,这么贴切啊。还有她最后凝望卡罗尔的眼神,虽然这里拍摄手法助力很大,但我的的确确从她的眼神里读到了什么叫”一眼万年“,就是我仍然会被你吸引,就像我们初遇时,穿越重重人群,坚定地望向你。代入感太强,太具有感染力。借用梅尔评价加菲的话来说就是“一切都发生在ta的眼睛里“。而凯特布兰切特就是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每一句话,每一次呼吸都充满魅力,多看一眼都要沦陷。更何况她的声音仿佛具有某种魔力,天生的演员吧这就是。

  其次是配乐和画面。导演营造的年代感很强,画面颜色的饱和度很低,整体都有一种灰灰旧旧的感觉。(也可能是我看的画质太差)但是莫名很美。几次卡罗尔和特瑞斯坐在车上时,那种朦朦胧胧的光影打在她们脸上,就像是内心影影绰绰的雀跃和试探。爱情,真的很美。配乐就更不用说了,简直一大神器。看完这部电影我就去网易云音乐里收藏了整张原声带。上一次这么做还是《爱乐之城》和《斯隆女士》。

  最后是整个故事,这么平凡又这么美。说它平凡当然是因为剥开故事内核,其实极其简单。无非是两个人一见钟情,二见倾心,相爱又不得不分开,最后终究在一起的故事。然而它特别在这是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两个女性身上的故事。其实我很不喜欢这种特别,这种特别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完全没达到对同性和异性的爱平等对待的高度,这种特别意味着我们仍旧对性少数群体抱有异样的眼光。但是同时我又很欣慰这种电影能够获得广泛传播和认可。爱情就是一件美好的事啊,它是一种纯粹的热烈的属于两个人的故事,性别何其“荣幸”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注脚呢?

  我的2015观影遗珠,总算现在遇到你,不算太迟。邀请大家一起来品品这美味。

  《卡罗尔》观后感(十):“你想找个什么样的?”“我想找个有感觉的”

  《卡罗尔》是一部从开拍就勾着我的电影,所以在网上出了资源之后,我迫不及待就下来看了,甚至没有介意粗糙的画质对两位主演绝世美颜的影响。

  从一开始,“同性”就是它最大的标签,但和所有优秀的所谓“同志电影”一样,它超越了这个标签,模糊甚至抹掉了这个标签,我们专注于人物和故事本身的情感,而情感的力量是普世的。

  很多人说这是今年最美的爱情电影,美在镜头,美在配乐,美在拍摄手法,美在演员。在我看来,最美的却是Carol和Therese之间暗流涌动的眼神,实在太有撕扯的张力了。

  两个横亘着年龄和阶级的女性,在上世纪50年代,注定无法热烈地相爱,所以,在她们开车一路向西之前,她们的相交一直克制而暧昧,在“正儿八经”的对话的外衣包裹下,靠眼神完成了所有情感的交融。

  在商场初遇时,她们的眼神穿过柜台和人群相互对接,那是一个宿命般的眼神,你一定知道那种眼神,你的人生中也必定经历过那种眼神,它通常始发于纯真年代,它一旦触碰上便无法挪开,几近于某种魔力,在那个眼神发生的时候,你的心里会咯噔一声,你知道“完了”。

  在Carol为答谢Therese而请她吃饭的时候,两人间充满试探和挑逗的交谈让眼神变得更加无处安放,Therses睁大双眼怯懦但不躲闪地问Carol为什么觉得她是个奇怪的女孩,Carol的眼里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宠溺,她说:“你总在神游。”

  Carol下车买圣诞树时,从来不拍人物的Therese鬼使神差般下车摁下了快门,她痴痴地看着她,陷入一种无法言说的迷恋里。

  还有一个眼神,是整部电影里最抓我的一个镜头,是两人分手后Carol坐在车里看到人流中的Therese时的眼神,温柔、惊喜、心痛、无奈、悔恨,这些复杂的感情全部交织在她灰色的眼眸里,随着车辆的行进,她目光中那种不着痕迹的追寻,那种无可奈何的抽离,实在是太动人了。

  最心动的一个眼神则在电影的最后,Therese终于在人群中找到Carol,Carol也发现她时两人的那个对视。Carol当时在和一群男人神采飞扬的交谈,可当她看到Therese时,她整个人立刻沉静了下来,她一下子变得无比柔和;而狂奔而来的Therese的眼里,含着某种欣喜和自豪,她们那么静静地看着彼此,在无声中达成了共赴未来的决心和决定。

  我想以后我再回忆起这部电影,大概全是这些让人心动的波光流转。

  后来我想,这种眼神,换个抽象些的说法,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吧。当被问及“你想找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想找个有感觉的”是多么高频的一个回答,即使它在如今的时代里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嘲笑,人们认为“感觉”这种完全不可量化的因素是恋情无法发生的最大阻碍,可他们似乎也忘记了,它同时也是爱情能够发生的最美动因。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最美爱情故事的“最美”,这个片子以超格的水准做到了。

  饰演Therese的鲁尼的表演很惊艳,如果要比喻,她在片中好像一件上等的瓷器,那种薄脆的、纯洁的、清冷的的感觉一直覆盖着她,既朴素又高贵,让人心生怜爱;可与此同时她又是如此坚韧,带着轻微的倔强,我不确定你爱我,但我确定只要你一张口,我就义无反顾跟你走。

  至于凯特,拿她最大的迷妹鲁尼的话来说,怎么有可能不爱她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