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康熙王朝》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康熙王朝》观后感10篇

2018-01-10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康熙王朝》观后感10篇

  《康熙王朝》是一部由陈家林 / 刘大印执导,斯琴高娃 / 陈道明 / 高兰村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康熙王朝》观后感(一):喜欢他 才会想象他是完美

  那天中午在家看电视,戏剧频道在播,看了一会。

  片头曲里面有几个康熙流露情感的镜头让我很有感觉,扇了容妃一巴掌,泼了索额图一脸茶,扇了大阿哥一巴掌,扇了自己一巴掌,还有一流泪的镜头。有些性情中人。就想看看了。

  之前电视上播应该是看过,但是没有系统看。

  平时看电视剧很少,因为之前就没有这样的习惯。小时候黄金档电视剧每天两集,播了很多天,每天这么看你产生感情了,感觉和剧中人熟悉了,每天有这么样的期待了。它又大结局了。所以说即使电视剧是大团圆结局,它剧终的时候我也会很失落,就不太看电视剧了,感觉演完了就少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可能那时候还小吧,感情泛滥,入戏太深。

  看电影就不会这样,两个小时,来不及产生感情,让你觉得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是你是戏的一部分。

  陈道明很帅,我不太追星,青少年的时候也没有疯狂的喜欢过谁,那时候有人会问你喜欢哪个明星的时候,会说是陈道明,应该源于《少年包青天》里的八贤王和《康熙王朝》里的康熙。

  于是从头开始看,期待着陈道明出现,期待那几个镜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发生让他情感流露。边看边和同学微信,陈道明好帅啊,我在看康熙王朝,都三集了他还没出现。当时还没意识到要等到十四集~就这么一直看下来了。

  感觉少年康熙演的还不错同时还期待这陈道明会以什么样的情节或者镜头出现。那会儿还在恼火苏麻喇姑为什么不嫁给皇上,不说抗不抗旨的,俩人一起呆了这么久,她就没一点感情吗。我正在这样的恼火和不理解中,镜头一转,陈道明就出现了,让很期待的我有些小失落。

  总感觉跨度有些大,明叔很有范,有气势,有威严,之前看过的片段总觉得他是很有城府很有气概的皇上,和之前的少年康熙有些稚嫩和情感用事的感觉差距太大了。就感觉从小,到没有长大的过程,然后就成熟了。完全在后面时期的康熙找不到之前的影子

  整个剧看下来倒没怎么有让我特别煽情的让我哭的一塌涂地的地方,对于期待的那几个镜头,也都比较失落,不像我想的那样让我入戏。

  剧情一般,看到是根据二月河的小说改编的,想买那几本书看来着,想想这么厚,看起来估计也有些累,也就没买。

  比较喜欢情感流露的陈道明,现在回想起来两个,一个是泼了索额图一脸茶那一段,和周培公,说满清入关才三十年,三十年,大致这个意思具体的回想不起了。另一个就是索额图招了弑君篡权的意图后,康熙拿着折子说李光地张廷玉你们两个是猪脑子啊,他认了朕不能认啊。。我不太会描述,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镜头。可能觉得这样的威严的皇帝,流露情感的时候更让人觉得,觉得,他也是很有情感的,想起刚才看的类似这意思,他是皇上,为了国家为了天下,他是不能有私人感情的。所以这个样子的他才更让我喜欢吧。

  还有一个镜头印象比较深刻,还没看到那集的时候在短评上看到好几次,和宝日龙梅在草原上那段,啊啊啊,这个女人竟然勾引我家皇上。那一个镜头,陈道明躺在草地上的那个眼神特别有感觉。有时候看剧或者看电影,有共鸣的时候觉得演员演的就这样最到位,那怎么想也应该就是这样。前一段时间很喜欢王超演的炊事班的故事里有一集炊事班的故事要求取消饭前点评那一集,连长一人在那里闷闷不乐吃饭那一段演的超到位,感觉再怎么演也就该这样了。

  电视剧没有让我太着迷。

  不过再一度开始着迷陈道明。根据看的电视和偶尔看到的媒体评价一直觉得他是很高傲很冷很威严的人,不过昨天在微博上看到几个他在传承者的片段,前几天很火说陈道明发飙,看了后也没觉得他发飙,没有很激昂,没有脸红脖子粗,就那么温和的说话而已,穿的休闲装,不是很正的西装,也让我觉得很温和。笑起来也很好看很温和。还有几个在一年级大学季的出场的那一个小片段,“陈老师你穿的好潮啊”他摸了摸衣服“不湿啊”太逗了,又温和又逗,就像有些成熟比我长几岁,在那里有些搞怪的大哥哥。完全颠覆了我对他之前又冷又酷的印象,又温和,笑起来又好看。我又开始花痴了。

  我不太喜欢娱乐节目,尤其是一点儿破事就煽情的娱乐节目,就在前两天刚开始刷康熙王朝的时候,姥爷看电视换台好像正好北京卫视在播传承者,隐约听到一句道明老师,我就奔出来客厅看,看到的时候已经是那个台上的表演者开始煽情了。完全受不了了。也没看到陈老师就又开始看康熙。这是正好看他参加综艺节目改变了我对他以往的印象,如果是之前一直着迷然后看到他参加类似的节目估计会很失落,就像在非诚勿扰里看到黄磊一样。其实也没什么,他们又没错,只是跟你想象的他们不一样。

  他的完美,是因为喜欢他想象出来的,他和我们想的不一样的时候,就会有落差。不过现在我对他的印象比之前更让我着迷的多。比我想的温和,笑起来好看。就是喜欢!

  胡言乱语吧啦吧啦写了一通,就这么着吧。

  《康熙王朝》观后感(二):不朽的女性

  女人在这国际化的社会上占据着最高的,荒谬的,僭越的地位。单是做男子伴侣已经不能使她满足,便是和男子平等也不能使她餍足。她非要男子把她的欢娱享乐奉为为金科玉律不行

  一个民族衰老了,自然会把意志信仰,一切生存的意义心甘情愿奉献给欢娱的主宰。

  男子制造作品,女人制造男子。与其说她们制造还不如说她们破坏来的贴切。不朽的女性对于男子素来是一种激励的力量,但是对于一般人和衰落的民族,另有一种不朽的女性硬是把他们往泥潭里拖。

  ---引自《约翰克里斯多夫》

  罗曼是喜欢德国音乐和贝多芬的,以至于他不能够容忍女人演奏贝多芬,他的传世经典莫不以抨击腐朽虚荣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艺术界为目标。用他的话来说这个喜欢虚华和享乐的民族没有一个意大利人来收拾一塌糊涂的大革命,就不堪设想

  歌德是说过,女人写作,只要抱着诚实态度是可以写的很好的,但是他强调,男人绝对不可效法女人写作。

  西方历史是男人的历史,即便是几个非凡的女性也不足以掩盖其雄浑的男子气概。

  而中国的历史,假如没有女人就写不下去,更不要说民间的野史,简直就是女人的历史,最离谱的就是杨家将的十二寡妇征西。

  这种传统,到了今天依然是阴魂不散,无论是戏说还是正史,都要把女人的戏份写足,从汉武到走向共和,没有女人就没有的看了。几个男主角完全是女人老太太的陪衬,这真是历史的讽刺。而其中的女演员总是抢了男主角的风采,就是演的比男的好。

  即使是雍正这样按说没有什么绯闻的刻板人物作家们也要编上个女人放在他身边,只要是没有了女人,这历史和戏剧都演不下去。

  到处是女人,电视,网络广告,女人简直是无孔不入,好象女人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是世界上最重视女性的国度。没有女人就写不出一句台词,编不出一出戏。那个潜伏据说是抄袭了不少前苏联的电视剧,不过人家苏联的剧中可就是一个男人,各把女人也是做陪衬的,而这出火的不得了的电视又加了几个女人,非加不可。

  中国的男人似乎是没有女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从当皇帝,到普通家庭,都需要女人支持

  整个大清国的历史就是前后两个女人的历史,只要中间没有了女人的影子,就要完蛋。

  陈家林的这部戏说是康熙帝国,我看叫太后帝国比较合适

  从这里看一个男人的成长,就是不断的变换身边的女人,奶奶,妈,姐姐加奴才,各色各样的女人陪伴着男人,我真是奇怪,这作家怎么就写了那么多女人,真的假的,死的活的,好的坏的,可以说,中国的文人写女人比写男人要写的好,继承了曹老先生的传统,一切的创造力,想象力,最美好和最不堪的词语惟有在描写女人的时候才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个男人顶多说他好坏,漂亮难看,有钱没钱,可要是换了描写女人,那个词汇就丰富的不得了,才子们的所有墨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喷薄而出

  西方人把自己的灵感叫做缪司女神,而且是不可多得的,而中国的文人缪司多多,已经到了令人倒胃口的地步,到处是女人,不论是宫闱内斗还是大宅门,大院的窝里反,女人是主宰一切的。男的都是充当配角的。

  孝庄这几年忽然被发现而且走红了。

  我想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死了多年又成了明星,几次三翻的拍摄她的罗曼史,她的通奸,她的英明,简直是着了迷了。

  这个女人似乎成了许多男人理想的女性形象,是奶奶,妈妈媳妇的混合体,据说还能够说服明朝的大臣,勾引各色她需要的男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比武则天要谦虚,比慈僖要善良。是理想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是风骚精明的公关经理,不但把家族经营的蒸蒸日上,还把孙子扶上马送一程---这可是中国男人梦寐以求的完美女人啊!

  想到同时期出品的几个大制作,也塑造了这一类的经典女性。

  我认为这无非是中国男人现实渴望的反映,心里有什么笔下自然就有什么。

  女人太多了。唧唧喳喳,顾作姿态,一副哗众取宠的摸样,除了动物世界和体育频道几乎都是女人的天下,都是给女人看的节目,都是满足看女人的心理。周围完全是一团脂粉气和脂粉气的男人。

  鲁迅曾经讽刺的说,中国的男人本来都是可以做圣贤的,只可惜让女人毁了。

  没出息!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女性和老人的文化,目前这股风潮又卷土重来,几个五大三粗的军人题材的剧作也不足以掩盖这浓烈的脂粉气,那女性化的絮叨,到处是莺声燕语,打情骂俏,女人写的书也泛滥成灾,好象是个女人都可以写书,里面除了幼稚可笑东西就是疯疯癫癫的唠叨,假如长的漂亮,更是走红的无疑,不管是做饭的还是作诗的,书店里显眼的不是美女作家的新书就是老头子的养生保健和四书五经,让人怀疑除了几个搞政治阴谋和间谍的人,成熟的男人都死光了。

  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在抄袭,

  人人都在讲历史,可是历史究竟是怎样的,

  人人都是大师,其实都是卖东西的,

  人人都在谈感情,可是没有感情,

  人人都在谈爱情,可是没有爱情

  人人都在谈女人,可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女孩子这样被吃掉或者拐卖。

  不要再糟蹋女人和历史了。

  《康熙王朝》观后感(三):当这个父亲是帝王时,他将不再是一个父亲

  无意间看到一个贴子,问康熙爱不爱容妃,他那样对蓝齐儿是否真的有一点点慈父之心,彼时我手里正拿着一本《史记》,看到卫太子一案,那么若说爱不爱,慈不慈,便只能说,康熙不爱不慈,爱的是玄烨!

  《易经》里说:君不密失其臣 臣不密失其身 几事不密则成害,于一个帝王而言,他比任何人都不能有情,我曾在一本书里看到将帝王比喻成现代社会的律法,律法一旦有了情就有了左右动摇的可能,其为君不密,失臣失国!蓝齐儿是古代太多和亲女子的缩影,虽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剧中的蓝齐儿是一个幸福快乐的格格,很多人疼她、爱她。而在她16岁那年,康熙帝出于大清利益的考虑,把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仇人——葛尔丹。当时,蓝齐儿实际上已经有了喜欢的人——李光地。当她哭着跑到孝庄太后前时,太后说你应该以大清利益为重。就这样蓝齐公主踏上了和亲之路。10年后,葛尔丹的势力急剧膨胀,而大清经过这么长时间休养生息,也已经具备了攻打葛尔丹的实力。两军交战死伤无数,葛尔丹败了,自己眼看着最爱的丈夫哥哥胤禔杀死,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父亲造成的,她再也承担不起心中的伤痕了,最后她也没有回到康熙与容妃身边陪伴父母安享天年,而是选择儿子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草原上

  《康熙王朝》观后感(四):从康熙王朝读人生感悟

  经典就是经典啊,无论过多久都不会过时,而且还能从中读取到很多做人道理,向经典致敬!

  索尼:

  康熙还未亲政前,索尼为了躲避多方博弈,称病躲在家中,当得知孙女要嫁给康熙,一下子精神矍铄,忙前忙后

  ---读出的人生感悟是:一旦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一旦事关己,则比谁还上心!

  伍次友:

  伍次友未知龙儿是皇帝时,侃侃而谈,针砭时事,一旦得知龙儿是皇帝时,则不敢妄言,婉拒高官厚率,选择云游讲学。

  ---读出的人生感悟是:放在古代,伴君如伴虎,不知者无罪。放在如今的豆瓣,如同键盘后的部分网友,彼此互不认识,则可以肆意的用词,用污秽之言吐槽电视剧,吐槽某个明星,一旦不是躲在键盘后,会这样吗?

  纳兰明珠:

  康熙说过,伍次友是水,纳兰明珠是油,两者都要有,同样见得是龙儿,纳兰明珠则知道龙儿是皇帝,伍次友不知道,纳兰明珠志在殿堂,他也很懂得皇帝的需求,不过,有时候过分解读皇帝的需求,其实是皇帝的代言人,大家都不赞同撤藩,但他同意,给皇上增加了些许信心!

  ---读出的人生感悟是:在职场中,会做人有时候比有做事厉害,懂得上司的需求,上司也能满足你的需求!

  鳌拜:

  鳌拜其实我觉得挺可怜的,有勇无谋,纵容手下肆意妄为,他自己其实算是挺忠于清廷,从来未想过自己做皇帝,遇到两难境地,甚至想隐退,奈何手下和队友花钱巧语进谗言,让这位有勇无谋的老头一步步走向深渊。

  ---读出的人生感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在小时候,叫了三句“婆婆”,人生则翻天覆地!

  ---读出的人生感悟是:其实机会就掌握在自己手上,看你有没有胆量使用!

  苏克沙哈:

  苏克沙哈败就摆在选错队友,跟鳌拜一样,都坑在班布尔善的手里,最后被反咬一口!

  ---读出的人生感悟是:依旧是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吴六一:

  虽然官职较其他人来说不够大,但是处要塞,最终在擒鳌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读出的人生感悟是:在职场中,职位无大小,每个职位都有其作用,缺一不可!

  周培公:

  周培公是我在康熙王朝最佩服的人,他死的时候,泪流满面,真的很舍不得。当得知吴三桂举兵造反,其他人都慌了,而周培公遇事沉稳,思维敏捷,说话调理清晰,三两句话就让康熙心定,当朝廷无人可用,康熙则命他为正帅,劝降王甫臣,虽为文将,但毅然决然的决定出征,领着一群老弱的家兵出征,对上可直谏,对下可威严,树军威,亦懂得给将士画饼,给他们以希望,恩威并济,一鼓作气,连连胜战,可无奈功高盖主,又是汉人,被康熙无情的发配的盛京,天寒地洞,一个南方人因水土不服,最终病倒,但他从不怨康熙,他很了解康熙为什么这么做,即使知道自己会没好下场,依旧帮着皇帝打天下,即使皇帝恩将仇报,他依旧以德报怨,即使发配盛京,被人监视,他依旧帮着康熙,用自己余生画大清最详细的地图,而且还不忘告知康熙大清的处境如何,最后油尽灯枯,离开人世。康熙最后悔恨了,可忠臣一去不复返,用一个无眠的夜祭奠这大清的忠臣。

  ---读出的人生感悟是:世上再无周培公。感恩!

  孝庄:

  善于笼络人心,遇事不慌,只要有她在,所有都想有着一颗定心丸一样。

  ---读出的人生感悟是:有时候人心比财富更有价值。

  康熙:

  明知道苏克沙哈是忠臣,但不得不杀他,以换取几个月的安宁。

  知道姚启圣的特点,知道他不为钱财名利所动,知道他能言善辩,所以锁他三个月不让所有人与他说话,他最终卸下傲气,为康熙而用。

  周培公,伍次友都是落魄书生,但有能力,胸怀天下,康熙知道向他们学习治国安邦之道。

  ---读出的人生感悟是:做领导的需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爱惜人才,有时候也很无奈,不得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康熙王朝》观后感(五):康熙王朝

  刚刚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把康熙王朝电视剧看完,看过后感触颇多。

  一、命运:

  康熙八岁登基,14岁亲政时虽有名份却无实权,时时受限鳌拜等人限制。除鳌拜、吴三桂,收复台湾、击败葛尔丹,在位60年。

  咱且不论他是一部被拍摄的电影,重点在从中吸收到了什么?康熙的处事为人恩威并用、经营人心,面对敌人心狠。

  当面对忠奸势力对立时,忠臣揭发,因奸臣势力太强,却仅能委屈忠臣杀之。等事后推倒奸臣,再为死去的忠臣追名加赏。从这其中可以看出,好人固然是好,但是在不当的时间,不当的事件里,出露头角却使其自身难保。成为一个绽放不全的炮灰。站在个人的角度上这是其大的冤案,面对两大势力这是一场权力的斗争、不会因为某个人停留不前。活着有三件事,第一件是别人的事,我们管不了,第二件事是老天的事,由命运安排,我们更是把握不了。第三件事,就是自己的事,唯有管好自己的事就好。活着就应该看开些。

  二、为人

  孝庄太后在教育康熙时说:你是一个皇帝,你不能被大臣们牵着鼻子走,在他们还没开口前,先把他看透。现实生活中如何去看透人,顺应人心,做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呢?要像康熙恩威并用?思考如何为人处事?

  从这部电视剧中学到了很多,这是我第一次看,以后还需要多看几遍若有新的收获再与大家分享,以上分享有苦有不好滴,请读者海谅。

  《康熙王朝》观后感(六):一个男人的史诗

  严歌苓有部很出名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我觉得,《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完全可以归纳为一个男人的史诗。

  清朝宫廷剧很多,简直到了泛滥的地步,但是称得上经典的,实在寥寥。这部电视剧是由二月河的小说改编而来,虽说也难免有一些不符合历史甚至谬误之处,但是瑕不掩瑜,这并不会掩盖它一部优秀、经典电视剧的事实和光芒。

  气势磅礴的主题曲,演员精彩的演绎,经典的台词以及贯穿整部电视剧的浩然正义以及康熙的英雄情怀,成就了这部精彩的电视剧。

  康熙也,玄烨也,这个男人,八岁登基,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消灭葛尔丹反动势力。朝廷上,他知人善任,惩恶除奸,一身浩然正气,真不愧为一代帝王。

  喜欢少年康熙,意气风发,少年英才;喜欢中老年的康熙,稳重老成,帝王气势。这部电视剧,康熙的扮演者演的都很棒,真心的喜欢,陈道明对中年乃至老年康熙的演绎,真的是入木三分。

  另外,斯琴高娃所扮演的孝庄太后,也让人非常的震撼,一个大气坚强的女子,一代帝王的祖母,让人心生敬畏。

  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即便是一个小小的配角,都能有他的出彩之处,更让人觉得这是一部诚意之作,良心之作。

  片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也有很多情节和道理,可以运用到对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1 孝庄太后教育少年康熙,人需要有雄心,但是雄心的一半,是耐心。人没有耐心,很难成事。

  2 孝庄太后教育少年康熙,要在别人看透自己之前,先把别人看透,并且努力不让别人看透自己的真实想法。:“你呢,只管安安稳稳地听朝,少说话,这话是越少越叫他们几个大臣摸不透,你看那观音菩萨,这天下人呢,成天都对着它拜呀拜的,可是,菩萨从来不吱声,那在菩萨面前没有人敢欺负皇上,因为菩萨什么都知道。”

  3 知人善任,在适当的时机,适合的岗位,用合适的人。无论是最初的孝庄太后重用索尼一家,还是后来对周培公、明珠、姚启圣等人的运用,都体现了康熙以及孝庄太后高深的用人之道。

  4 对于大臣,恩威并济,既严于执法,又施以恩情,皇家有威严,也有人情味。理智上、情感上,都很好的把大臣笼络在自己周围。

  46集的电视剧,不是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出的。这是一部值得认真去看、细细去品的电影,每次看都能有不同的感悟。

  康熙的一生,是戎马辉煌的一生,气势磅礴的一生,重情重义的一生,让人敬佩的一生。一代帝王,无愧于此名。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史诗。

  《康熙王朝》观后感(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距离看完《康熙王朝》已经大半个月了。记忆褪去大半,此时再写评论,希望留下的是些许精华吧。

  大约在大三大四的样子,我曾尝试过看这部历史大戏,忍受了十多集沉重冗长的辅垫,一直忍到明叔出来,气血用尽,忍无可忍,便弃剧了。最让我无法忍受的便是每次剧情进入高潮,太皇太后粉墨登场要力挽狂澜时,都要高呼我孝庄如何如何,真是想一口血喷在屏幕上。这应该是此剧最大的bug,而且是贯穿始终的。

  再次想看这部剧的念头是之前看的《雍正王朝》勾起的。但想要成功的看完《康熙王朝》,就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如何避免又一次栽倒在那巨大的bug前。

  所以看剧前,我进行了一番小小的反思:

  我一向更在意的是缺点而非优点,无论是看书,还是看人。所以无论是对书还是对人,都十分挑剔,反而不易觉察隐蔽在瑕疵背后的光辉。我自恃记忆力超群,可记住的往往是些并不怎么愉快的事,自己不开心,更无法放过别人。我过去奉行的做人准则是:别人对我好,我就对别人更好;别人对我差,我就对别人更差。也不知道是哪一天,也许是与妈妈的促膝长谈,也许是自己奔三经历的领悟,发现过去的准则似乎过于心胸狭窄,不利于自我成长,也会让别人敬而远之,绕道三尺。而更加理性的做法应是撇去不足,去获取有益之物;不再一叶障目,因为一些小糟粕,而抛弃了大片精华。今后,我要重新为自己订下新的准则:别人对我好,我对别人更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一笑了之。人生精力有限,何必为不值得的人与事浪费时间。

  反思之后,便有了心力略去bug,重新看剧了。也幸而我越过障碍,欣赏了一部好剧。

  在室友的影响下,我第一次打开弹幕看剧,有时会因为看弹幕,而没有仔细看剧,却也有趣。弹幕告诉我剧中哪些演员用了同一配音,哪些演员还演过什么,还是些历史知识,一些吐糟也很有趣。以前看剧都是关弹幕的,跟着90后的室友在一起,觉得应该与时俱进,或许我也落伍了,因为没有一颗广博地接纳新事物的心。

  有一句林则徐的诗,经常出现在弹幕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之大义,自己的得失不值不提,什么都可以舍弃。康熙可以忍辱负重,可以让女儿去和亲,可以让最宠爱的妃子去刷马桶,可以贬谪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没有什么不能舍弃。

  全剧都在讲这个道理,因而我也在用这句诗作为了题目。

  剧中的康熙、孝庄、周培公、姚启圣等都是这句诗的写照。整个康熙王朝也无疑是两位明君与无数能臣志士绘出的壮丽画卷。

  康熙的形象饱满,不再是十全圣人,年轻时会轻狂,会自大;年老时,会胆怯,会怕纠正自己的错误。既能胸怀宽广,容人之所不能;也会刻薄寡恩,杀鸡儆猴,鸟尽弓藏。

  孝庄在剧中是神一般的存在,总是在拯救国家于危难。可以说《康熙王朝》这部戏中可以没有可以没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顺治,也可以没有广为人传颂的千古一帝康熙,但不能没有这位辅佐了两世君主的太上皇孝庄。

  这部戏又一次的教育了我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单纯的以对错好坏来区分人与事,是万万不行的。真实的世界会更为复杂。

  剧中我倒是很喜欢看明珠与索额图两人的戏份。自古以来,君主御下,似乎都喜欢制衡。朝堂上一等一的重臣总是成对出现的。前有索尼对鳌拜,后有明珠对索额图。明珠与索额图互掐,在有外敌时又能一致对外(比如对付李光地),最终还同为囚徒,毗邻而居,剧终还能携手参加千叟宴。两人深知自己对于帝王的制衡之用,也怕了真把对方斗败了,自己也要穷途末路了,算计对方时还要凡事留一线。都可谓是一生相爱相杀。看他俩斗嘴十分有趣,竟让人觉得有几分可爱,明珠口才似乎更好些,经常占上风。索额图作为国的后台更硬些,明珠更厉害些,所以两党一直相争了几十年。剧中姚启圣也评价过:“三只眼”(索额图外号)比“万花筒”(明珠外号)容易对付一些。两人虽对内争斗,但对外敌时却也不失名臣风度(见明珠招降台湾,索额图赴外谈判)。

  说起来,剧情也有一些缺陷,人物的智商不是很一致。比如大多数情况下,明珠都显得比较聪慧睿智,老谋深算,可是招降台湾时,却显得智商骤降,考虑不周。我想可能是剧情需要,为了烘托姚启圣计高一筹。此外,容妃这一角色似乎是特意为康熙添加一些悲情色彩而设的。前期容妃显得还算聪慧,进退有道,可后来的处事显得很不得当,以在祠堂反对康熙废储为最突出,也许也是剧情需要吧。说到这里,不得不有些感慨要发啊。容妃处事不当,康熙就废了她,蓝齐儿对他大呼小叫,阵前阻拦,私下里他仍是慈父。妻子,果然是没有什么份量啊。

  剧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画面应该就是康熙看到周培公穷十年之心血绘出的巨幅地图,背对在镜头,手触碰着地图,低着头,此时悲怆的背景音乐响起。康熙的心里应该是惋惜、愧疚的吧,但应该不会后悔,为了江山稳固,牺牲一大才,又算得了什么呢?

  另外有个细节让我忍俊不禁,就是姚启圣请旨丁忧后,康熙在选派大臣去二次招降台湾时,姚启圣请旨领这个差事,康熙依旧选了明珠,大意是说:我很开心,又把姚启圣给按了回去。康熙似乎也有孩子气,有些好笑。

  剧中的细节也是不错的,比如姚启圣在辞官归隐时,牙齿缺了一颗,以表示岁月的流逝。

  这部剧是十几年前拍的,那时可能并不流行小脸,除了皇后赫舍里外,其它女演员似乎都不是小脸,但都挺美,并不像现在,审美被绑架,容不下多样的美。

  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以题目的诗句结尾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康熙王朝》观后感(八):不起眼的精彩--班布尔善

  爱新觉罗·班布尔善.--- 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六子爱新觉罗·塔拜的第四子。我对班布尔善的正史没有了解,仅对剧中形象作些评价。

  多数人对剧中的班布尔善,那是鄙夷,觉其阴险狡诈,挑拨是非。很多人评价康熙的好,评价鳌拜的坏,却是很不屑去评价班布尔善这种小人。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私欲,或说是理想,他就是想当皇帝,谁不想?他敢想,也敢做,哪个改朝换代的皇帝不是抢来的?对与错都是成与败的粉饰。

  当时的形势错综复杂,群臣之间拉帮结派,水火不容,以最高势力为代表,起码分为三党,年轻的皇帝跃跃欲试,孝庄老谋深算,有识之士只想站对边,保得周全。唯有班布尔善,隐忍其中,不顺势,亦不逐流,暗中使得巧劲,一步步朝自己的鸿愿迈进。鳌拜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尽显霸气与康熙抗衡。康熙贵为天子,名正言顺,也有孝庄与一干忠臣相助。班布尔善有什么?他没有雄兵,没有内大臣的权位,还是皇室血统,更是出师无名。想登顶无疑是痴人说梦。

  当朝廷内乱,他借势投靠鳌拜,却只将鳌拜这面大旗当作敲开皇室权威的工具,当索额图向他表明其中利害关系时,他犹豫再三,还是选择继续下去,完成最后一搏。不得不说他的魄力。鳌拜几次想退缩,他总能劝其前进下去。这不是普通的挑拨,关系到个人生死,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劝得住的。这亦体现其口才,他说话每每能触动到别人心坎,复杂的事情,他总能找到事情因果的源头,着实体现出他的过人之处。

  最后决定性的一击,他还是技差一筹,败了。但是在我看来,他败的很精彩,在自身条件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能动力发挥到了极致。没有谋反实力,借鳌拜的,借鳌拜之名杀掉康熙,再蹬掉鳌拜,皇室血统本是制约自己谋反的不利条件,却被他成功转化成顺利继位的有力说辞。借势但不顺势,不利巧妙转化为有利,不受他人左右,将任何势力,任何权威当作自己的棋子,深谋远虑的完成自己的布局,与其说是阴险,不如说是大气,一种站在圈外处事的大气。当然,还是输了,但是输的精彩,与一个强过自己太多的对手抗衡,却被最后绝杀,可悲亦可赞。

  在剧中,我们依旧在寻找那些正面光辉的形象,或许仅仅是习惯。生活中,善恶在我们心中早已模糊化。我们尊敬那些懂得为人处事,手段高明的成功者,鄙视清高傲气的失败者。我喜欢班布尔善,剧中的形象就是一个眼小阴险之人,他最后是个失败者,他不加粉饰的将他的可恶嘴脸,阴谋手段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痛快的骂他卑鄙无耻,骂完之后觉得很畅快,因为他不但坏而且失败。然而更多的,是坏了而且成功的人,他们却呈现出一幅大义凌然的样子,面对他们,我们h还要由衷的赞美一声。

  我们鄙视班布尔善,然而生活中我们做的和他有区别吗?区别只是我们没他做的好,做的周全。班布尔善的能力是很精彩的,只是不起眼而已,因为它躲在深处。

  《康熙王朝》观后感(九):真的不希望你再活500年

  电视剧是精品,毋庸置疑。只想说说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孩子喜欢看历史剧,主题曲会跟着哼唱,时常干嚎一声“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吓人一跳。

  那就说说康熙。康熙生于1654年, 1661年登基,1667年亲政,卒于1722年,享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庙号清圣祖。康熙的一生可以说是文治武功样样精通,还修习了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在他治下,老百姓经过近百年的战争流离失所,有了相对安稳的社会环境,被誉为千古一帝,可谓评价极高。

  再看同时代的欧洲,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欧洲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80年代,结束于19世纪末,标志就是以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在此期间,英国比利时法国德国俄国波兰捷克等欧洲国家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资本主义方式扩展至世界各地,保证了资本主义完全战胜封建主义。同时交通运输获得极大发展,远洋航运能力开拓迅速,一些落后的亚非拉国家纷纷被迫成为工业化强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和欧洲比较起来,康熙统治下的中国,是植根于农耕基础的封建社会,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几乎窒息,文字狱不断。在这种封闭思想封闭海关(收复台湾后短期开放了海禁)小农经济社会,还幻想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万国来贺中华的泱泱大国心态下,不要提500年,就是100多年之后,资本帝国用自己的钢枪利炮轰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从此开始被欺辱被压迫被殖民的耻辱就由道光这个曾孙辈而转给他本人了吧。

  当皇帝的,可能都想长生不老,尤其是有抱负的帝皇,更想能活得更长更久,想看着梦想能够实现。但一叶障目,尤其是后人,还是近500之后的后人,还歌功颂德到拍马屁的地步,也是过分了!这不是教坏小孩子吗!

  《康熙王朝》观后感(十):重看《康熙王朝》

  圣君与昏君的分别:以天下的名义是圣,以私利出发的昏;没有天生的圣君与昏君,教育的差别,康熙有个伟大的祖母,善于鼓励挖掘潜力。圣者在不拘礼法却又恪守礼法。

  没有天生的贪官,贪官是一步步被培养出来的。比如康熙对明珠40年的默许与包容。朋党不是最大的党,私欲才是。官场的秘决在于非黑非白,过于分明的人不适合做官,甚至不适合做人。做人就是要黑白之中有道。

  清朝比明朝强的地方是帝王还有点服务意识,明朝昏暗几百年……有清会如何?无清会如何?汉人的形像很怪异:我指周培公、李光地、姚启圣等人。君王稍用之便感激万分。康熙最强悍的地方是他对不同性格下属的驭人之术,周培公、李光地、姚启圣这类貌似骨头很硬的汉臣他用“摔打法”,贬、罚、骂,精神上磨灭性格过于高傲汉臣的傲气与傲骨。摔完之后又揉,揉得入骨入心。给权给重用给信任。是要用人时的信任,用完了马上猜忌。姚启圣是最聪明的,告老还乡。

  对宠臣,如索额图,明珠这类皇亲,裙带关系的妙用。康熙是用之,忍之,受用之。汉臣忠于国家可未必忠于皇帝,康熙非常明白。宠臣没原则可死心塌地爱皇帝,康熙更明白。所以历代以来,从来宠臣受宠,忠臣受贬,就这个原因。

  一部王朝史,是集人性、权术、骄傲与卑劣的荒唐史。生而有幸为人,生而不幸为人。随便写写,觉得忠臣与奸臣,其实未必这么重要的。最后记住,皇帝也是人,他可能成就最伟大的帝业,但肯定也有人类最集中的缺点。《康熙王朝》另外发现一个我挺喜欢的男人,有勇有情,蒙古大汗葛尔丹,他不幸地与康熙同个时代,如果不是,也许中国历史又改写了。另: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虽然大儒们经常把这其中的原因归结为天道循环,归结为明君在世,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大乱之后,造成了财富、土地的再分配,缓解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所以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一个所谓的治世,盛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