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在罗马》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爱在罗马》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0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在罗马》观后感精选10篇

  《爱在罗马》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杰西·艾森伯格 / 艾伦·佩吉 / 佩内洛佩·克鲁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在罗马》观后感(一):讽刺三部曲

  看完《爱在罗马》,总觉得似曾相识,再联想一下前两部。哎呀,这是一盘大棋吗?

  《午夜巴塞罗那》讽刺爱情。

  看似理智清醒的维姬认为自己对未婚夫忠心耿耿死心塌地,最后还是被胡安吸引,滚了床单并且事后念念不忘。而克里斯蒂娜和胡安在一起后,信心满满的表示真正的爱是可以分享的,和他的前妻共处一室是为了达到情感需求平衡。可结果呢,那女的发疯开一枪,她吓跑了。

  爱情伊始所呈现的种种向日葵一般的阳光雨露,在诱惑和考验来临的时候,都变成了一个缺了耳朵的丑态毕露的梵高。而那些所谓的忠贞不渝,只不过是你遇到合适的出轨对象之前的假象罢了。

  《午夜巴黎》讽刺中产阶级

  当吉尔描述他的午夜奇遇的时候,没有人比未婚妻伊内兹更认为他是一个活在浪漫主义里的傻瓜了。当他在博物馆里为一幅画侃侃而谈时,妻子不行,你得闭嘴,要听大学教授的。而当他把未婚妻耳环偷走的时候,一家人十分肯定是穷不拉几没见过大世面的服务生偷的。他要写小说,但他的中产阶级未婚妻以及岳父岳母认为,别做什么黄金时代的美梦了,你就应该继续编高报酬的好莱坞剧本,你就应该在博物馆里听艺术评论家绕来绕去,然后恍然大悟似的使劲点头。

  总之,你要学会我们中产阶级的三大法宝:金钱地位以及附庸风雅。

  《爱在罗马》讽刺更多的人。

  从小镇来的年轻夫妻安东尼奥和米莉,带着美好想象,要在大城市立足。安东尼奥参加上流社会聚会一问三不知,而精英们都忙着和妓女打招呼约时间。米莉做梦都想见的影星,要在被窝里听听她对他的看法。俩人来大城市度了个别样的蜜月,一个和妓女野战,一个和窃贼上床。知道城里人有多厉害之后,俩人要打包回家,生孩子过日子,再也不回来。

  我们对事物期待幻想往往来源于它的未知。而当它变成现实摆在面前时,你多半是失望,但又有些不甘心。有的人失望多一些,知难而退选择回到熟悉的小世界;有的人不甘心多一些,逆流而上,选择继续挣扎

  精英们的道貌岸然自不用说了,在安娜面前哈着腰排队约时间,大概是他们最谦虚最真实时刻了。

  小职员利奥波多莫名其妙的成了明星,每天的任务就是接受采访,什么都要说清楚。可是他苦恼极了,不明白这一切有何意义,连隐私都没有了,他要做回平凡人。行啊没问题,我们换一个人捧,没人关心再关心你的死活。代价就是,想看电影没人请,走在街上没人理。他又接受不了,好吧,既然你们不问,那我就脱了给你们看,我今天穿的可是平角内裤啊!可风水轮流转,现在就算你脱光了再来一刀,也只不过是豆腐新闻人人耻笑的疯子罢了。

  那些没有真本事,只靠脑残粉和曝光率出风头的明星,只不过是得益于镁光灯的短暂停留。可镁光灯不认人,今天让你坐头等舱,明天风向一转,回家种地去吧。然而残酷的是,吃过鱼翅的人怎么可能再去翻后厨垃圾桶里的鱼刺。

  建筑师约翰的女友闺蜜莫妮卡要来玩。女友说莫妮卡人见人爱,说不定约翰会爱上她。但约翰不信,管她多么令人销魂,他是绝对不会动心的。但相处之后,他才发现她那么热爱冒险,那么超凡脱俗,又熟悉我所提到的一切文学作品,那么与众不同女子,他怎么能不爱上她呢?果断跟女友分手!结果是,还没来得及摊牌,导演来了电话,完美女神要飞回好莱坞当明星了。所以,演戏才是她的最爱,谁知道这段时间她演的又是哪一出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忠贞是狗屁,女神是狗屎。

  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伍迪艾伦其人和作品,也只看过这三部,但直观感觉他不愿意用镜头语言叙述,更多的是利用人物对白完成对人物本身的刻画。我一度认为他电影中的用词量可以申请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当然,要讽刺一个人,可能大量对白是必须的,因为话越多,暴露的越多。

  《爱在罗马》观后感(二):Amor in Roma

  Amor in Roma【1】

  虽说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地方早已上映,但是直到我这个夏天去罗马的时候,荷兰的院线还没有排上此片。所以暑假的罗马之行,倒也可以说是给看这部片子做点儿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一天入夜到了罗马之后,坐机场大巴进城,被一个在罗马念书的东欧女生搭讪了一路,不知道是我太想看Woody Allen这部电影了,还是实在是我想不出什么有意思话题了,我就问她:你看过To Rome with Love么?姑娘答得倒是干脆:I have seen it. But I did not like it at all, the story can happen anywhere, it is not a film about Rome, it just happened in Rome. 饶是如此,在罗马倒是度过了这半年来最开心时光,不过,不是在特拉维喷泉许愿池前或是西班牙阶梯下,而是在酒店的床上守着internet等企鹅跳的时候。所以若是我能公允地评价这部电影的话,那我一定在撒谎。【2】

  好,开始认真谈电影。说实话,Woody Allen这部片子真的“可谈性”不高。无论从剧作,到影调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是整体“笑果”和风格,都乏善可陈——当然不是说不好,影片的笑点自然频出,但是却很难有什么打动你的东西,当然这些也都是跟老爷子之前的一系列作品比较而言。若是这片换作是别的导演的话,也许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小品之作了。但是我们对老爷子的要求总是会更高一些。

  当然,所谓“一系列作品”的最好参照系无疑是他的“欧洲文化名城巡礼”。从颇具黑色电影气质的伦敦三部曲,到《午夜巴塞罗那》,再到《午夜巴黎》,城市逐渐从背景变成了电影的主角。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当地旅游局投资拍摄的。2000年以前,是纽约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穿梭自如、游刃有余,他的电影某种意义上简直成了纽约地标。但是进入欧洲城市的Woody Allen,一开始却尝试只将城市当成一个背景板来展开故事。伦敦三部曲中的城市只是给电影提供了一个场地,独家新闻、网球以及游艇这种东西都非要有城市来提供一个语境才显得合情合理。这三部在他整体系列中略显沉重的作品(甚至死亡来得都有些沉重,虽说也不乏Woody Allen式的戏谑),欲望与犯罪成为了主角,Woody Allen鲜有的暂时摆脱了那个具有自嘲性质的对中产阶级、(小)知识分子的“可爱”(adorable)展现【参见胤祥:http://www.douban.com/note/197730444/ 第二段末尾】,而将这种展现嘲讽转化成更为严肃(或是假意严肃)的批判和质询;同时被质问的对象,也从中产阶级转变为等级序列上更偏向于金字塔尖的那一部分人群(以及那些一直努力往上爬向这个阶层的人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伦敦三部曲完全不关乎“欧洲文化名城巡礼”,这个系列旨在探讨一些别的问题(欲望与犯罪),只是好事的批评者和影迷将这三部其实也不尽相同的片子(Scoop明显基调更为Woody Allen式,而其余两部则完全不属于typical的Woody Allen)联系在一起罢了。

  从《午夜巴塞罗那》开始,Woody Allen貌似开始重新寻找审视一座城市的角度,但是很显然,巴塞罗那在此片中仍然仅仅是一个背景板,影片有相当的段落甚至出离了Barcelona,城市仍旧只是给这段三个人的情事提供了一个美丽而又浪漫的场所罢了。但是到了《午夜巴黎》,巴黎(或者说文化史面向上的巴黎)已经一跃成为了故事的第一主人公,所有人物的出场、故事的推进以及段子,都是为了展示那个“流动的盛宴”。我们当然不能说Woody Allen抓住了巴黎的精魂,事实上,Woody Allen只是讨巧似的借《午夜巴黎》表达了某种文化怀乡症,只不过凑巧这个文化怀乡症的载体——巴黎——实在是太过招摇,以至于招摇得耀眼了。而《午夜巴黎》也好似是Woody Allen一生江湖地位的一种隐喻:一个似乎心在欧洲的美国人,美国人貌似都很难懂他,而爱他的人都在大洋的彼岸

  回到《爱在罗马》。虽说全片中充斥着罗马的大街小巷【请原谅一个刚去过罗马并且在旅行的第五天——也就是最后一天——爱上这个城市并且现在还比较激动的人,小小地罗列一下:开篇的是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其次警察独白的地方是威尼斯广场,再然后我们可爱的associate producer Maggie问道的地方是天坛圣母院的台阶下,而接下来就是明显的特拉维喷泉许愿池;片中Woody Allen夫妇遥望的以及片末的就是著名的西班牙台阶、西班牙广场和古舫喷泉;以及中段,在我们的脸书老大Eisenberg的介绍和小硬糖Ellen Page展现“文化”时闪现的两次斗兽场亮相以及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前的广场,而Ellen Page,Eisenberg和女友夜晚路过的是纳沃纳广场喷泉】,但是这些罗马的地标性建筑大多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中段出现的一些也经常只作为空镜出现,除了夜游斗兽场一段,罗马真正作为城市进入了影片的叙述,在大多数时候,罗马完全游离于整个故事。若是你看过《给朱丽叶的信》,你觉得《爱在罗马》很多段落是在维罗纳拍的我也毫不会惊讶。总体来说,就跟那个东欧MM说得一样,这四段故事可以发生在anywhere,罗马只不过会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浪漫一些罢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爱在罗马》也展现了Woody Allen的全面回归:1)Woody Allen式的碎碎念,要比Larry David和Owen Wilson叨逼叨有趣多了,特别是饭桌上劝亲家去舞台一试身手以及最后念念叨叨说“亲家,你真是好嗓子,我发誓我不说这个话题了,但是真的,你嗓子真好;老婆你不知道啊,他唱得有多好”;2)浴室唱歌搬上舞台以及贝尼尼的爆得大名也是典型的Woody Allen式的戏谑;3)Baldwin时不时不知是人在现场还只是“灵在现场”的comments是不是让你想到了Anne Hall里面那个打破了第四堵墙的无时无刻都可以向银幕外的观众发表评论的Woody Allen?4)对于贝尼尼最后重回尘埃的调笑以及未婚夫妇各自出轨的处理方式到处彰显着written by Woody Allen。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我还是有些失望。就是哪怕最Woody Allen的片子,他都会尝试一些不同以往的突破,但是这次我却只看到了一个纯正的Woody Allen,没有任何脱线的或是不脱线的惊喜,而仅仅就是一个Woody Allen在那儿。也许就是这点,特别的不Woody Allen。很多“国际化”的导演在拍摄意大利的影片时候,都会多少有种意大利式的节奏。比如Billy Wilder影片序列中有一部是以意大利为背景的,《两代情》。虽说这是部“节操丧尽”的喜剧,但这部以意大利背景的影片却有某种典型的意大利式的喜剧节奏,不同于《热情似火》和《玉女风流》的连珠炮般的段子,《两代情》的喜剧性来得更为舒缓和南欧浪漫,不知道这是Billy Wilder有意为之,还是拍意大利不这么拍不行。但是在Woody Allen镜头里的意大利,喜剧的节奏仍旧还是Woody Allen式的,而全片也处处洋溢着Woody Allen,哪怕贝尼尼这种难于变成别人的主儿,都显得是那么的Woody Allen。而那些以前时不时冒出来的“反/超Woody Allen”的东西却始终都未出现。《爱在罗马》就在经典意义上的Woody Allen的剧情节奏下,四平八稳地走到了最后。

  也许年近古稀的Woody Allen已经不屑于像以前那样玩一把优雅的长镜头(《子弹飞越百老汇》里面的两场场面调度真是教科书级别的),也不再醉心于炫技式地结构出一部编剧精巧曼妙的剧本(《开罗紫玫瑰》、《性爱宝典》构思是多么的匪夷所思)。《爱在罗马》也许真的是老爷子像中国成语里面说的那样,返璞归真。没有花哨的机位走动,没有诡奇的情节故事。老爷子只是用简洁轻盈的手法,轻轻松松拍了四组故事,在罗马,如此而已。

  但是我仍然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原因正如我开头讲的那样。罗马是美好的,无论是对于在那儿度假的奥黛丽赫本,还是对于《甜蜜生活》里的Anita Ekberg。Woody Allen虽说没有突破任何他自己的风格(当然,也许他根本无意于此),但是还是讲述了四段有些许曼妙,些许滑稽、些许无奈,但是却妙趣横生的小品。对于一般的导演来说,也许只是一部三星(也许是四星?)的作品;对于Woody Allen这个级别的超凡匠人来说,恐怕还要减去一星;但是当真想想,老爷子能再活跃再蹦跶的日子也着实不多了,当真觉得是看一部少一部了,所以也就有了现在的分数。当然,对于他来说,对于他的电影和影迷来说,几颗星根本就不是重点。

  【1】Amor是Roma反过来,第一次在旅游手册上读到这个的时候,感觉这座城市真的好奇妙;

  【2】这个表达实在是太曼妙了,前几天从我朋友的影评处学过来了。

  《爱在罗马》观后感(三):I am here to fulfill your dreams:To Rome With Love|情迷羅馬 / 愛在羅馬(2012,Woody Allen)

  總是有偏見的,我唯有承認。Woody Allen 的電影通常都很對我的口味;或者這是來自我的堅持,又或者是因為我真心喜歡一些東西與事情的時候,通常都不容易改變興動搖-就算動搖,也只不過是動搖而不太會改變-。雖然 “To Rome with Love” 很多都可能只不過是細碎的人生片段;不過電影裡總是會有一兩個角色或甚一兩個細微的情節;特別能夠觸動我的心靈。

  我喜歡的是那個回到過去的建築師,慢慢從故事前進的同時一邊帶出長成就是必須面對妥協;而且年少無知的衝動總是會去選擇一些不故後果的事。人生能有機多次在你差點踏錯步伐的時候能有人或是有事情把你揪住了不至讓你恨錯難返。Monica 是個很好的例子,她可以義無返顧地為自己內心的欲望前進,無枷鎖,也無道德概念,底線就不過在慾望的外邊。或者,她會因為激情而放妄顧道德或道德以外的一切;不過,她想得到的其實還有更多。

  新婚夫婦各自出軌, 一樣道出了人性的弱點。Woody Allen 這裡帶出的愛情觀跟我媽常言道的十分相似;「那個睡在你身邊的人在腦袋裡想著什麼,你總不這麼容易想得到。每個人獨有的秘密實在太多。」

  雖然,Woody Allen 似乎沒有了從前那種一矢中的的一嗚驚人,不過那種細微細眼刺中你身體重要穴位的功夫他老人家還是做到了。對比起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2008),那種對白之間的激情似乎沒有了,也沒有了盪氣迴腸的激烈。但小品式帶有諷刺的愛情故事,不就是他老人家一直所追求的嗎。

  曾經在乘飛機的時候看過 “Woody Allen: A Documentary”(2012),看到一半就睡意正濃的要去睡。現在還很想看餘下的一半,因為我大概很想了解這個鐵定了一年創作一部電影(而確實地每一次都做到)的導演面對電影、故事和創作實著有什麼特別的見解和體會。或者他永遠帶著的輕描淡寫,四兩撥千斤的手藝;填滿一座座由龐大古跡組成卻由小故事慢慢堆砌的城市。

  《爱在罗马》观后感(四):你爱精英知识分子这个身份,你也调戏它

  伍迪·艾伦的片子看过几部,大都是被欧洲的旅游风光吸引所致。但也是因为看了他的片子,开始不再觉得那些风光(比如巴黎的臭书袋,罗马的脏乱差)有多么的迷人,除了巴塞罗那(也许因为是初恋的关系,也可能就是真的太喜欢西班牙的气质了)。这种结果似乎本身就像他电影的一部分。

  总觉得他是带着某种矛盾和面对悖论的心态在指导这些作品。

  一方面,他旁征博引,学富五车,琴棋书画样样都可以扯上些专业术语;另一方面你又会发现,其实也只是术语罢了,然后又是用一种非常荒诞的方式去揭穿它。

  就像这部爱在罗马里面那个老建筑师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他爱上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演员莫妮卡,在这个故事中,莫妮卡象征着一切对于年轻人有着致命吸引力的东西——叛逆、反抗、神秘、性感、丰富、危险、放荡不羁、神经质、独一无二、无法掌控……她像极了一本你永远都读不完读不透的书,她一直诱导你的想象力,诱导你做出越轨的事情……事实上这就是思想的吸引力。故事里面这个年轻的建筑师完全被这种魔力所吸引,事实上他未能与女友分手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自己无法实现的想象力。他永远不可能得到莫妮卡,因为想象永远在生活的彼岸。可是直到老了,直到他成为出色的建筑师,尽管他洞察了幻觉与真实之间的区别,尽管他承受了成长的疼痛,你仍然不能说他能放下这一切。

  就像老头子不愿意退休,除非死亡;就像伍迪艾伦绝对不愿意放弃他这种唠叨掉书袋的习惯。因为生活本来已经很虚空,需要不停的行走,成长与填充……嬉笑怒骂,在喜剧中唱出真正的悲情……最终不过是为了要好好的生活下去。若非能依赖着某些东西,某种信仰,如果真的停止阅读,停止看,停止思索,停止被谩骂,被关注,被忽略……那么所有的一切也都将终结了。

  所以,其实,这片子并不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没有所谓的美好可言。

  他就是一个老头子自言自语的故事,然后观众们看着自己的那一部分故事,看完之后,就忘了。因为一切都已经过去。

  《爱在罗马》观后感(五):超有爱的罗马

  如果看Woody Allen的片子还要戴着卫道士的眼镜,那您趁早还是省省吧。老头子对感情和生活的看法从来就不与世人为伍,不然敢迎娶自己收养的女儿做老婆的又有几个?不过,故事的节操并不是本文关注的,毕竟这片子叫《To Rome with love》,还是让咱们来说说超有爱的罗马吧。

  出于职业原因,对欧洲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Woody Allen的欧洲三部曲自是一部部追到现在。在本片中,虽说媒体对浴室歌王的歌声赞赏有加,但是对Woody Allen自己出演的歌剧导演的评价却十分恶毒。 这似乎也是导演的一次自嘲,记得当年《Vicky Cristina Barcelona》上映的时候,西班牙媒体的评论可不太友好,他们觉得Woody Allen不了解欧洲,更不了解西班牙,只是游客般记录着巴塞罗那的美景,却让最有民族自豪感的加泰罗尼亚人用西班牙语写诗。。。《Midnight in Paris》虽然收到的好评比较多,不过我觉得其实这跟巴黎这座城市在欧洲历史文化上的重要性不无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黎已经不仅仅属于法国人民了,的确是个谁都可以来抒情一番的人类历史鉴证般的城市。可怜的Woody Allen不知道这次又会被意大利媒体批判成什么样。话说欧洲人的自尊心就像骄傲的玫瑰花,看上去很美但是像摘一朵绝对弄得满手是血。

  跟前面两部片子一样,拍欧洲古城,Woody Allen都选择美景作为开篇。意大利是世界文化遗产数目最多的国家,游览罗马似乎不应该保有观赏景点的传统旅游目的,因为历史古迹分布的程度之密集,你根本就不需要寻找,每个拐角都有令人惊奇的建筑出现,只要穿上舒服的鞋子瞎溜达就好了。这也就引出了电影中新欢夫妇的故事。即便是意大利人,来到罗马还是难免会走丢。记得今夏我去意大利度假,只迷路过一次,就是在罗马。。。罗马的地铁线路总共横竖两条,我去的时候正赶上其中半条在维修,于是逛街基本靠脚。。。问路更是如电影中讲述的一样,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当地人也很难解释清楚。而且罗马人似乎都非常热情同时又非常八卦,问个路会都能跟你聊上半天,话题更是天南海北不分你我,可聊完你会发现,还是不知道要走哪条路啊亲?另外,迷路的时候也绝对不会寂寞,碰到明星这种事情也真心有可能发生。多年前第一次去罗马旅游,就有幸在万神殿附近碰到正在拍Ocean’s Eleven的Brad Pitt。不过被明星大叔当场泡妞的情节自然是只能发生在Woody老头的电影中,碰见Brad Pitt那回,他身边至少有一个连的黑衣保镖。。。

  Rome, the eternal city. 电影里浴室歌王的儿媳妇这样感叹过。这是个永恒的城市,一切都保持着两千年前的样子,不曾改变。Alec Baldwin重温罗马的时候碰到了跟当年的自己一样傻 的年轻建筑师,居然住在自己以前住过的房子里。二十年后的重温,房子没被强拆,当年的街道依然存在,这对于身在帝都的我,实在是值得唏嘘的一件事啊。。。

  最后来说一下Penelope的意大利语。虽说作为西班牙语为母语的演员,会说意大利语并不为奇,不过在这部完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影片里,Penelope的意大利语真是完全没有违和感啊。顺手查了一下wikipedia,发现她刚刚上映的新片Venuto al Mondo也是意大利语出演,看来水平相当专业哦。

  To Woody Allen with love,他的故事总是在荒诞中透着永恒,又在永恒中表现荒诞,就如同超有爱的罗马一样。

  《爱在罗马》观后感(六):伍迪·艾伦 高度创新的形式结构与惯例

  伍迪·艾伦继《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后第三部描写欧洲名城的荒诞喜剧。伍迪老翁年过半百,几乎每一年都会出新的作品,同时质量稳定,个人风格突出。早期以《安妮·霍尔》为典型代表,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金像奖,并获该年度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四项大奖。后期以《午夜巴黎》和《蓝色茉莉》为代表,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导演的提名。谈起伍迪·艾伦,能想到的大概便是诸如“话痨”、“喜剧”、“知识分子”这一类标签,题材也往往围绕“死亡”、“爱情”、“不道德行为”进行讨论,涉及各个阶层的不同社会心理、文学、政治、哲学等意识形态,常常以形式主义叙事为主要叙事方式的非类型化电影。

  相比起《午夜巴黎》的文艺、《蓝色茉莉》经典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爱在罗马》似乎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但其标志的荒诞喜剧风格在此独树一帜,高度创新的形式结构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效果。我们知道观者对于电影中形式的预感来自于:作品中的信息以及先前的经验——日常生活和以往艺术经验。例如:给你一串数字1、2、3,通过我们对自然数的排列顺序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后面出现的是4。通过真实生活的经验和对以往观影时对形式惯例的认识能够产生辨别信息、观察形式结构和产生心理期待的能力。例如:经典惊悚片《闪灵》中,著名导演库布里克在旅馆厨房的场景中把菜刀安排在丹尼的上方,作为危险的暗示让我们会期待高潮的来临。所以,在《爱在罗马》中,著名美国建筑师约翰·福伊在小巷街头与杰克相遇,并做客杰克家中,结识了杰克的女朋友,根据常规,我们会期待接下来是围绕福伊与杰克这对的故事,未料故事的走向发生巨大变化,最终讲述的却是杰克与女友的朋友莫妮卡一段浪漫爱情(一段浪漫的出轨bla bla)。这种高度创新的形式结构一开始也许被视为奇怪、异类,因为它没有顺从常规的形式(例如梵高的画作,起初很难欣赏,再看则会发觉它有一套自成的脱离常规的形式结构)。这种新的形式结构十分有趣,它的意义在于能带给观者新的辨识,新的体会,并且,新的形式结构也有可能将会变成经典或者惯例,从而形成新的期待。

  电影中的惯例有时也不会遵循现实生活中的惯例,它能与真实生活区隔开来,荒诞便由此得来。在《爱在罗马》中,桑托利先生是一位极赋天赋的男高音,在浴室洗澡放声歌唱时被发掘,可在舞台上他却难以发挥水平,最终移动式浴室被搬上舞台,桑托利在浴室中边洗边唱,演出得以大获成功(话说这段剧情与张扬的《洗澡》中雷同)。我们发现依照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这种事情十分不寻常。换句话说:“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对于这部作品毫无影响”。这就要求了观者在对于风格化电影艺术时需要搁置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接纳各个作品中独特的惯例。伍迪·艾伦用高度创新的惯例,让我们见识到:不寻常事情的发生。通过新的形式、惯例不断出现,我们发现对于艺术作品,就经验而言,艺术经验似乎比生活经验来的更重要。

  《爱在罗马》观后感(七):城市关键词

  1、

  身处一个环境中时日长久,就越难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这个环境,反倒是一个外来的观光客,轻松随意地吐出一个词语,说这个便是这个城市的精华所在,令我们顿生反驳之意,却又不知道从何驳起,末了只能感叹一句:你在这个城市时日尚短,久了你便知道了。

  对人对物仿佛也是如此,与一个女子初次聊天聊得酣畅淋漓便仿佛知道了这个女子的性格才华,便敢从女子的星座、血型冒然判断,言之确凿;但对一个过了七年之痒的枕边人忽然的感叹“官人,你说我有什么优点,我该干什么?”却不免头潸潸而汗涔涔,唯唯诺诺不知该说些什么。

  此中缘由我并没有研究过,大约是人的感觉是一瞬间便把握了本质的,但随着感觉接收到的信息愈多,反倒对先前把握的本质生起了质疑,时日越久,便似打磨一块石头一样不见了那个最尖的棱角。就像我们在很小的时候便通过论语等学到了生活至理,到今天没有走向它的反面就已经可歌可泣了。

  这是我继《午夜巴黎》后看了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时生出的第一个感悟。

  2、

  这个周末着实是个窝在家看电影的好日子,微博上关于帝都大雪纷飞的真实和不真实的信息都被扩大,以至于不少友人竟发短信来慰问,担心帝都大雪压塌我的小屋,我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和露台花园里开得正好的花不禁哑然失笑,有时候这个世间大大小小的事情细一琢磨比最荒诞的电影还要荒诞。

  周末时分,我家窗外的景象倒颇似江南的冬天,湿冷的雨打落初变黄的树叶,紧紧地贴在地面上,一阵风起地面上的积水都起了褶皱,黄叶依然牢牢粘住。

  在这样的荒诞感里看一部不太严肃的片子是合乎时宜的,于是裹了毯子在沙发上一趟,看起了《爱在罗马》。

  影片讲了4个小故事,一个从事殡葬业的意大利大叔被一个美国来的唠叨老头引导唱起了歌剧,一个无趣的中年男子某天醒来后发现自己突然成了名人,一对新婚夫妻莫名其妙的和不同男女乱搞,一个来罗马休假的美国建筑师把自己投射进别人的恋爱故事里……这四个故事都有些荒诞成份,殡葬业大叔只能边洗澡边唱歌剧,中年男子成名后大家关注他私生活的一切,而后他又莫名成了普通人,那对新婚夫妻只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差错开始走向越来越混乱的人生,而建筑师的故事里建筑师的角色一直是个投射者。

  3、

  这部电影的开头极像《午夜巴黎》,短短几个镜头把整个城市的全貌展现出来,柔和而温暖,这个视角是典型的观光客视角,一个旅人来到一个久负盛名的城市,用激动的眼神打量这个城市著名的景致,正如我在第一段所说,对于一个外来的观光客,会很轻易地得出这个城市的关键词。

  伍迪艾伦是一个极好的外来客,让他来观察欧洲的各个城市是电影界的最佳选择,而他也无疑把握到这些城市最迷人的特质。在《午夜巴黎》中,他给巴黎找了一个关键词“文化人”,在主人公不断穿越中,大量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出现在巴黎的街头和咖啡馆里,而他们无一例外都在羡慕更早的时代。在《爱在罗马》中,他则为罗马找到了“爱”这个关键词,“爱”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发酵着,被几个外来的人搅动后,就呈现出一种暧昧混乱的美感。

  在《午夜巴黎》和《爱在罗马》中,伍迪艾伦都采用了外来客来作为故事的主角,因为他们没有这些城市固有的认知,带着自身的希望看待这个城市。在《爱在罗马》中外来客的角色安排更丰富些,有带着预设喜欢这个城市立场的人,有带着预设讨厌这个城市立场的人,这些冲突使得对关键词的解读更为彻底些。

  4、

  但由于讲故事的随意性和四个故事之间彼此并没有关联,《爱在罗马》这部电影从故事质量上不如《午夜巴黎》,这点倒也不必因为是伍迪艾伦拍的就感叹“这个可爱的老头”,“伍迪老爷子讲了更多的故事”云云来附和,因为伍迪艾伦本人也并不要求每部电影都是精品,他是数量推崇者,认为拍多了自然会有好的出来。

  我最想知道的是如果伍迪艾伦来拍北京,他会提炼一个什么样的关键词。

  我已身处这儿7年之久,早已忘了第一次来北京时感受到的那个词语。

  《爱在罗马》观后感(八):意大利式的幽默,MONICA那段毁剧情

  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MONICA那一段,我觉得甚至毁了WOODY ALLEN这部片子细腻的对于意大利人很萌的性格的阐述。然后我来豆瓣找共鸣,发现大家貌似都最喜欢那一段,想什么呢?真失望。看来都是没怎么去过意大利的人,MONICA那段太美国了。而且很多说喜欢MONICA那段的人,显然甚至没看出来那个是建筑师穿越回想了。而且MONICA那个演员看着挺恶心的。

  我出国以后发现豆瓣的很多关于外国片子的评论都差强人意,大概是因为评论者从来没有在那个文化下呆过,其实无法真正看懂其中的幽默吧。

  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就是那个女生找发廊的那段,实在太好笑了。有在意大利问路经验的人都知道,意大利人就是跟你描述了一大堆有的没的,什么桥啊,教堂啊,左转右转,然后,到了那里你就完全没方向了,然后你再问,跟刚才那个说的又是相反,看的时候我简直就是要爆笑出来了。

  WOODY ALLEN自己的客串也实在是太好玩了,尤其是讲到MICHELANGELO名字的那段,把我笑死了。因为英文中“麦”,而意大利文中念“米”,所以老头这里是调侃美式念法。还有WOODY ALLEN和那个女婿的爸爸握手的那段也超好笑。

  片子中很多都请意大利演员,所以就显得更贴近意大利人的生活。

  我觉得里面的美国女人都打酱油了,比如WOODY ALLEN的女儿,长的丑,所以纯酱油角色,MONICA的存在可能纯粹为了满足和美国本土的联系吧?

  《爱在罗马》观后感(九):《爱在罗马》《午夜巴黎》意淫在伍老的欧洲游记

  《爱在罗马》,伍迪艾伦的新作,虽然也是去年了,但是大陆久久不能上映,以至于我要苦等人人影视的帮忙了。说真的,我不是非常了解伍迪艾伦,只是通过之前拍过的《午夜巴黎》才迷上了这位有趣的老顽童,白发苍苍的老者让我本身就有了一种亲切而尊重的感觉,我至今还没出过国去我最喜爱的欧洲,不过我总是从旅游节目或者是APP软件中,去窥视欧洲,意大利、德国等等。我最爱巴黎的那种时尚美,没有凌乱的广告,没有不和谐的建筑,全是像艺术品,虽然不是统一建筑形态,但是是那么的一致。索性我就连《午夜巴黎》一起说了吧!

  看《午夜》的时候,我经常狂笑,差点被舍友当成神经病,不过当那些只能在冷冰冰的书本是出现的那些名人、画家、音乐节,这些艺术家被伍迪艾伦用真实而虚构的手法,描绘的那么令人兴奋,会觉得他们也是普通人,哦,至少是有些神经质的普通人吧!那午夜钟声敲响的情节,没有那么奇幻,因为本身就是俗的题材,没必要让人浪费脑细胞。也是本影片的亮点就在巴黎那永远保留的“巴黎气质”,无论战争、科技的影响,多多少少也剩余一些,另外就是剧中许多旧时的名人的破碎的生活缩影。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那些纯用自己才华来生存,生存也许是有些俗的说法,但是谁又能脱俗呢?反正就是令其他人欣赏,甘心做“粉丝”,疯狂的甚至还可以献身于某位才子。我想他们才是最快活的,权利与物质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了,这些艺术大家真正需要的是灵魂的宣泄,生命的燃烧,燃烧成流传万世的理念。跑题了,跑题了,说说剧中的爱情故事,没什么性的诱惑,更多的是小清新,也许重口味的人会觉得少点什么,对,少的就是那些俗的电影文化,没必要把商业片拍的物欲横流,让人想入非非,增加兽欲,太多的兽欲让我们失去没的享受,而这部影片正是重新找回我们心里的“贞洁”。

  《爱在罗马》也是差不多的,而且更是讽刺了下,如今的社会也好,电影也好。伍迪·艾伦说这将是一部“out-and-out comedy”,彻头彻尾的喜剧,他自己也将再次出演一个角色,这也可看做“彻头彻尾喜剧”的信号。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讽刺片,除了唯美的罗马街头和建筑物,剩下的仅仅是让人费脑细胞得思考思考再思考了。四个故事,讲述了四个小人物,我所说的不都是地位身份的小人物,而是他们身上都散发着人性的弱点,而非那罗马神话的伟大。开头仍沿用伍迪艾伦一贯的欧洲与美国的文化思想碰撞,当美国人在欧洲,你会看到他们不好享受,只会抱怨、烦躁,而且很快的离开,除了《午夜》的作家,真心爱上了这里的一切,甚至为了这些,放弃未婚妻,和新欢漫步在雨中,享受这惬意的浪漫的巴黎气质,写到这里,我都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怎么固执的与别人竞争,残杀,而不是共享,哪怕是互相不理、互相远离呢!都比这尔虞我诈强!

  罗伯托·贝尼尼,是我最爱的演员之一,羸弱、秃顶、小气、神经质,让他与喜剧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看过《美丽人生》的人会为他流泪,流下喜悦的泪水。那都是他应得的,包括奥斯卡大奖,但是这部影片,人们不会流泪,甚至会觉得厌恶,当成为名人的最开始,也许会为他的矜持而佩服,但是到最后他在大街上滑稽的跳舞,让一个可怜他而让他签名的善良女孩儿,认为他成了精神病。这就是权利的诱惑!然后是年轻的建造师了,我一直弄不明白那位著名的建造师是谁?是年轻建造师超越回来了?也许吧,又是一个穿越剧,我觉得如果真的是穿越,那么永远改变不了什么,因为越想改变什么就越会向着不想发生的哪方面去。剧中就是,越劝年轻人不要误入歧途,但是年轻人反倒愈发不可收拾!另外这就是女人的诱惑,女人可以运用自己的全部,去吸引男性,而男性只能兽性大发,不可控制,谁说男人征服女人,在某方面女人是玩耍着男性啊!另外两个故事也差不多都是再说荣誉的诱惑和欲望的不受控制!

  《爱在罗马》观后感(十):《罗马外遇》

  《爱在罗马》,很喜欢,伍迪艾伦用了3个爱情故事,一个是事业劈腿(这么说可能不确切,算了不细说了),一个是单方面劈腿,另一个是双方都劈腿,最后每个人都恢复到电影最开始的状态了,每个人在劈腿之后的感受是不同的,和妓女在花园做爱的那个小伙,像个被强奸者,委屈的坐在秋千上,妓女温柔的摸了摸他的头发,画面无比的温馨。那个追星的妻子,骨子里就是个闷骚的女人(没有贬义成分),心底里渴望着发生婚外的性行为,电影字幕翻译为通奸,但她总是给自己找着各种让自己去做这种事的理由,不是说不可以,每个成年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你也必须承担带来的后果,当她发现无法和那个胖子秃顶男演员继续之前没有完成的事,她又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她没有和贼做过爱,所以看得出来她在洗手间里说的那个后悔一时还是后悔一辈子的理由就是自己骗自己的。两性关系里谁是占便宜的,谁又是吃亏的呢,好像一般人都认为上床之后都是男的占便宜了,吃亏的总是女人,可是,这种事(指双方自愿发生性行为,不指强迫发生的事件)双方都是给自己一种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经历,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双方都在给自己一个体验自己的机会,所以就不存在吃亏和占便宜的说法,都是为自己,即使你是为了迁就对方。额,好像发的有点多了,估计写得不会有什么逻辑可言了,有点小激动,可能是这部片子突然就对上眼了,画面的那种艳丽感很美,克鲁兹那一身红色连衣短裙,在这种色彩下显得美艳动人,但激情过后,会发现引力好像不是那么大了。而佩吉的出场很平淡,松松散散的,但一点一点,你会发现这种女人的吸引力不会像表面一样,下面是一口深不见底的井,一旦你试着跳下去,也许你永远都不会上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