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迹》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奇迹》影评精选10篇

2018-01-12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迹》影评精选10篇

  《奇迹》是一部由爱丽丝·洛尔瓦彻执导,阿尔巴·罗尔瓦凯尔 / 玛格丽特·提塞尔 / 安德烈·赫尼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迹》影评(一):e~

  2015上海电影节买的票,刚刚看完。因为不爱做功课,所以是裸看的,看完和向小八出来后,幽魂一样讨论了一个小时,顺便迷了个路,然后才回家查资料。掉书袋的事情不做了,大家自己网搜。

  情节后面再提,说一下感受。被各种海量信息塞得满满的,每一次我恍然大悟说哈哈老纸终于明白了,就立马被导演扇一个大耳光。在和向小八呼喊了十遍什么鬼后,我终于悟了这特码居然是个鬼片。太隐讳了!

  故事是这样的,乡村家人,大家可以脑补成中国24K农民一家,重男轻女,为了生儿子生了4个女儿老爸脾气很差,家徒四壁衣衫褴褛是养蜂人,突然选秀节目看上了他们,女儿粉上了美女主持人莫倪卡,其他参赛者都是庸俗的想出名然后开农家乐的人。期间家里还来了个小偷少年(眼窝深鼻子高),又自闭又和女孩子青春的小眼神撞撞。后来我们渐渐发现这不是一部家暴片,那个只穿白色三角裤跑来跑去的毛男老爸居然时不时冒出几段流利带口音的法语和媳妇对话(好像一股清风拂面啊有句刚句),(向小八的解释是意大利的中学基础教育二外是法语,理由是女儿在偷听,我的理解是此处有隐藏剧情这对夫妻是老嬉皮弃世隐居,颜残发秃,理由是后来他突然说出那些话来)。好了,我告诉你他说了什么,三角毛男在比赛中突然说了:个么这个世界不好了!然后他女儿热情表演了一个从嘴巴里吐出两只蜜蜂的表演,大家都呵呵呵呵一边鼓掌一边心里想说什么鬼!于是他们就输了,小男孩逃走了,少女划着滑板去找他。最后画面拉回来她一个人回来了,全家人在家门口睡觉迎接她说来吧这里还有位子,镜头给到之前老爸买回来当礼物的骆驼,再拉回来时大家都不见了房子变废墟。侬说这是不是一个很接地气又三百六十度旋转搞脑的鬼片?

  从开始像粗暴的自然主义,啪一耳光抽上来发现是讲繁华之墟,啪又一耳光上来是说青春的躁骚纠结,啪一耳光飙法语我想嘎纳得奖,啪一耳光我是实验视频合集,啪一耳光避世的奴隶女儿会玩儿冲浪,啪一耳光别忘了骆驼在卖萌,啪啪啪什么鬼大家应该都活到六十几了吧反正仔细想想电影开始时不是别人用手电筒照着说这房子里没人呀!所以搞了半天是个鬼的回忆什么的吗?最后也哗一下就过渡到了废墟!

  我跟你说,嘎纳你这么搞是自绝于人民好吗自己玩儿去吧~但是我就不打一星,你们都去看呀感受一下我纠结到现在的心情吧巴扎黑!!!

  《奇迹》影评(二):额......

  2015上海电影节买的票,刚刚看完。因为不爱做功课,所以是裸看的,看完和向小八出来后,幽魂一样讨论了一个小时,顺便迷了个路,然后才回家查资料。掉书袋的事情不做了,大家自己网搜。

  情节后面再提,说一下感受。被各种海量信息塞得慢慢的,每一次我恍然大悟说哈哈老纸终于明白了,就立马被导演扇一个大耳光。在和向小八呼喊了十遍什么鬼后,我终于悟了这特码居然是个鬼片。太隐讳了!

  故事是这样的,乡村一家人,大家可以脑补成中国24K农民一家,重男轻女,为了生儿子生了4个女儿,老爸脾气很差,家徒四壁衣衫褴褛是养蜂人,突然选秀节目看上了他们,女儿粉上了美女主持人莫倪卡,其他参赛者都是庸俗的想出名然后开农家乐的人。期间家里还来了个小偷少年(眼窝深鼻子高),又自闭又和女孩子们青春的小眼神撞撞。后来我们渐渐发现这不是一部家暴片,那个只穿白色三角裤跑来跑去的毛男老爸居然时不时冒出几段流利带口音的法语和媳妇儿对话(好像一股清风拂面啊有句刚句),(向小八的解释是意大利的中学基础教育二外是法语,理由是女儿在偷听,我的理解是此处有隐藏剧情这对夫妻是老嬉皮弃世隐居,颜残发秃,理由是后来他突然说出那些话来)。好了,我告诉你他说了什么,三角毛男在比赛中突然说了:个么这个世界搞不好了!然后他女儿热情地表演了一个从嘴巴里吐出两只蜜蜂的表演,大家都呵呵呵呵一边鼓掌一边心里想说什么鬼!于是他们就输了,小男孩逃走了,少女划着滑板去找他。最后画面拉回来她一个人回来了,全家人在家门口睡觉迎接她说来吧这里还有位子,镜头给到之前老爸买回来当礼物的骆驼,再拉回来时大家都不见了房子变废墟。侬说这是不是一个很接地气又三百六十度旋转搞脑的鬼片?

  从开始像粗暴的自然主义,啪一耳光抽上来发现是讲繁华之墟,啪又一耳光上来是说青春的躁骚纠结,啪一耳光飙法语我想嘎纳得奖,啪一耳光我是实验视频合集,啪一耳光避世的奴隶女儿会玩儿冲浪,啪一耳光别忘了骆驼在卖萌,啪啪啪什么鬼大家应该都活到六十几了吧反正仔细想想电影开始时不是别人用手电筒照着说这房子里没人呀!所以搞了半天是个鬼的回忆什么的吗?最后也哗一下就过渡到了废墟!

  我跟你说,嘎纳你这么搞是自绝于人民好吗自己玩儿去吧~但是我就不打一星,你们都去看呀感受一下我纠结到现在的心情吧巴扎黑!!!

  《奇迹》影评(三):“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据说电影在戛纳放映时,媒体评分与反馈并不理想东西方媒体的口碑反差尤其明显。所以它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多少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意外。不少媒体甚至冠之以“爆冷”,当时国内的新闻报道,也不知道抄的谁,差不多都一个论调:“考虑本届评委会主席简·坎皮恩同为女性,且人较为强势。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她对另一位女导演的某种鼓励。”这种言论显然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简·坎皮恩确实对其进行了力挺:“我就像走进银幕,和角色一起生活了一次。”另一方面则有主流媒体对其持保留看法,美国《综艺》可为代表:“《奇迹》颇具卖相,但是让人感觉有些虚浮,好像一幅主题不够鲜明、框架有待商榷的印象主义素描。”

  那么以风格论,影片到底属于哪种主义呢?严格来说,这确实是个问题,因为它很难被归类。就其整体传达的生活气息而言,当然有着传统现实主义的烙印,但海伦·卢瓦特的手持摄影,又使得影片带有类似达内兄弟的新现实主义质感,后半段不少超现实和神秘元素的加入,则还能让人联想到阿彼察邦,而诸多只讲当下不求因果的情节片断(COCO和她们一家不作交待的关系父亲的那位好友来无影去无踪,Martin最终去了哪里等),又似乎和侯孝贤独立纵横的东方意境遥相呼应。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杂糅包容,《奇迹》为人诟病之处,也多半集中于含糊暖昧的表达及隔靴搔痒式的力度。

  导演爱丽丝·洛尔瓦彻称电影带有半自传性质,因为其本人确实和影片女主角一样,是德意混血且成长于意大利乡村,而片中养蜂采蜜的剧情设定,也来自于其早年生活。但《奇迹》显然又不只停留于少女隐秘心灵的抒写,它的关键词并没有落脚或说局限在“成长”上,用导演自己的话说:“当我说这不是一个自传电影,我也没有撒谎……我真的不知道在戏中我的具体角色该是哪个”。影片的另一个陷阱,则是女导演拍女性题材,所谓女性主义的框框和认知。分析片中几位主要演员出场对应的社会角色(吃苦耐劳姐妹温柔和顺的母亲据理力争的女帮手,粗鲁暴躁的父亲,患有自闭症的少年犯,痞气十足的父亲好友),好像也真有奔此而去的苗头,但从最终几位男性的“逆袭”表现看,可见导演也根本无意于此。相反,它甚至高明地摒弃了诸如此类苦大仇深,片头独属于父亲的屋外床垫上,片尾却其乐融融地睡着一家人,这个如真似幻的场景,显然代表着亲情的凝聚和记忆的珍藏。非要以性别论成败荣耀无疑还是属于父亲。

  所以,奇迹到底指的什么?它貌似是那个选秀节目《土地奇迹》的衍生物,但实际上,一家人的参赛并没有见证奇迹(获得大奖并改变命运),即便有少女嘴里爬出蜜蜂的惊艳。而真正可视作奇迹的是她们参加节目之后,父亲倾尽卖蜂蜜所得,买回来一匹不合时宜的骆驼,这个直把母亲气得嚷着要离婚行为,却原来是缘自女儿幼时最大的愿望,不善表达的父亲以其固执深沉的爱抵外安内,苦苦坚守着家园和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看似节节寸败,但情怀无价,又岂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所能计量?影片最后那个从床垫到骆驼的横移镜头,对应从屋里向外转为屋外向里的视角切换,则有如月光宝盒的开启,一切流金岁月里的朴素情愫(包括贫穷、辛劳、斥责和失败,姐妹之间的心照不宣少男少女纯洁无暇),瞬间幻化成人生如初的美好。而《奇迹》之妙也即在此,除了标题这个引自《荷塘月色》的金句,片中父亲对自家蜂蜜的那句总结也可拿来套用:“它原始,纯天然,不添加任何杂质,自然将蜜蜂引向花丛。”

  《奇迹》影评(四):引蜂向花处

  国人长久以来的观影习惯来自于儿时所听到的故事,在每一个故事里所有人物有头有尾,不管情节是否离奇,一定要有结局,就算是死上个把人,悲剧结束,违反我国钟爱的大团圆,也是可以接受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欧洲文艺电影进入了中国影迷的视野,当然那些自我标榜艺术青年的人会站在观影链的顶端藐视那些看院线电影和商业电影的人群,其实都是从那时候过来的,只不过他们没人愿意承认。欧洲艺术电影的诗意化叙事和不加解释的“霸道”阐述是大多数国人无法接受和难以理解的,所以开放式结局和神秘的超现实主义在中国仍旧是行不通,但并不妨碍这些电影带给喜欢它们的影迷纯纯的感动

  本片讲述了一对夫妻带着四个女儿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妇女,生活在临海的一个村庄里,依靠养蜂制蜜,自给自足,他们远离社会和现代文明,父亲俨然是这里的国王,父权威望的表达极其强烈,妻女对于丈夫父亲的畏惧可见一斑,致使整个家庭氛围显的比较压抑。生活虽平静如水,在水面下却隐藏着不安与躁动,父亲的传统意识过于强制,他守旧死板甚至有强迫症,一切事情必须按照他的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不允许更改,而大女儿进入青春期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整部影片所要构建的主题也浮出水面,那就是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对抗,讨巧的是,本片没有利用强烈的戏剧冲突来阐述这一主题,而是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琐事把这一主题渐渐的表现出来,这让我想起黑泽清不久前拍摄的“完美的蛇颈龙之日”,相同的主题和略带神秘感的诠释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在日本有点水土不服罢了。

  言归正传,平静如水的生活在父女的矛盾冲突下迎来了两位“客人”,一个是来自德国的少年犯,另一个是真人秀节目“土地奇迹”,他们代表着现代文明的野蛮入侵,原本还算坚固团结的家庭开始瓦解,大女儿因为男孩儿的到来,春心大动,又因为真人秀节目的到来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这一段情节中,大女儿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她始终处在留下和出去的选择中,不知该如何正视自己,在青春期的迷茫中,她迷失了方向,她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未来的人生,搭配着全片的手持摄影风格,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邻家小妹忧愁无比的样子,就坐在你家门口,如此真实

  大女儿还是瞒着父亲参加了真人秀的报名,父亲因为要满足她的童年梦想,斥巨资买了一头骆驼,这直接导致妻子要跟他离婚,家庭也处在破产的边缘,此时参加真人秀拿冠军貌似成了这个家庭唯一的选择,可惜父亲不明白,他以为一头骆驼可以满足女儿那些不切实际幻想,但是女儿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想要一头大骆驼的小女孩儿了,可怜的骆驼只能被绑在房前的烂泥摊里,无处安身。他们参加了真人秀,父亲面对镜头真诚的说:“我们的蜂蜜是纯天然的,不加任何添加剂,每次采蜜都好像是在世界尽头,有些东西你花钱买不来,我们不是把花放到有蜜蜂的地方,而是引蜂向花处”,尽管女儿也表演了口吐蜜蜂的神秘节目,但无济于事,节目组还是把冠军颁给了那些愿意接纳现代文明的人。

  片名为“奇迹”,但是影片里却没有什么奇迹,只有一个叫做“土地奇迹”的真人秀,或许带给这个家庭奇迹的是,节目之后家人之间的互相谅解吧,他们都懂得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那些关于家乡和土地还有房屋的情感本真,正所谓内心仍旧坚持的东西,它一直都在。

  这部电影太诗意化,又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因为它有现实主义风格又兼具超现实主义的神秘色彩,比如结局一家人突然消失,只留下一座空房,人去楼空的感觉好像这家人从未存在,一切只是某人在这座房子里的臆想,是对传统的渴望和思念,有些角色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没有直接或间接的逻辑关系,也没有明确的交代结局,亦真亦幻的暧昧感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似有似无,欲说还休梦已阑。

  引蜂向花处,自然,纯粹,思念。

  《奇迹》影评(五):海边的奇迹

  这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片,镜头下展示生活在海边的伊特鲁里亚人后裔沉闷的生活流:养蜂人家里面一对夫妇带着四个女儿每天忙碌着照料蜜蜂和采蜂蜜,去海边戏水,拔除男人背后的蜂刺,在屋子前面剥除西红柿的皮做晚饭,在一起吃西瓜聊天……一切彷如亘古不变的古代生活的延续,正如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所说:在海边,那些伊特鲁里亚人的后裔依然过着他们传统的生活。电影的标题“奇迹”,却是对这种一厢情愿的幻想的反讽。奇迹,在这部电影里面,不仅仅来源自电影里面的“土地奇迹”选拔赛的电视节目。奇迹之为奇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正如圣经里面耶稣的死而复活以及变水为酒。奇迹,是不可能性的代名词。电影里面多次表现了奇迹作为一种不可能性。

  奇迹就是少女口中爬出的蜜蜂,这样一种不可能的甜蜜的使者。如何能够在人体里面藏匿或者滋生?蜜蜂在脸上缓缓地爬行,伴随着德国男孩那怪异而悠远的口哨声,仿佛来自远古的回响,这是古老的伊特鲁里亚蛮荒文化的呈现吗?无人知晓。

  奇迹就是父亲念念不忘的礼物。他想要满足女儿幼时的心愿,却不料女儿已然长大。这一份不合时宜的礼物,最终没能够满足任何人的心愿,只能栓在家门口的烂泥地里面。礼物当然只能是不合时宜的。德里达曾经谈到过纯粹的礼物。礼物的赠予者和接受者在赠礼的过程之中,都必须丧失自身的主体性:你不能有意识地将礼物送出,因为这样你就不是纯粹地赠予,而是陷入了付出-回报的经济学循环;你也不能够有意识地接受,因为同理也会陷入经济学循环。有所亏欠,卷入债务关系,都不再是纯粹赠予的礼物。因此,礼物必须是无条件的,必须是秘密。秘密是不能够说出的,因为一旦说出就不再是秘密了。真正的礼物也必然是不能赠予出去的礼物。礼物,就是不可能性。而不可能性,永远是时间的秘密所在。礼物能够满足谁的欲望?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秉承科耶夫的“欲望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欲望总是对欲望的欲望,大他者的欲望,始终处于象征秩序的欲望,不可能是“我”的欲望。欲望必然是无法满足的,而人总是无法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没错,这部电影里面表达的礼物,那头不被女儿需要的骆驼,只是女儿过去曾经一度想要的东西,但是时过境迁,不可能再满足她的欲望,她现在想要的只是参加当地电视台的“土地奇迹”的选拔赛。骆驼只能跪在烂泥地里面,任凭风吹雨打和海风吹拂,正如它离开了世代生活的沙漠,来到意大利海边,必然是突兀、不合时宜的。

  不被需要的赠予,也是爱和沟通的不可能性:那个来到这个海边家庭参与“社会融入计划”的德国少年犯,当妇女想让他与大女儿触摸对方、亲吻对方的时候,他选择了像受惊的兔子般迅速地逃离,宁愿在海上漂流一夜。女孩出去寻找到他,然后在洞穴里面相偎而眠,这一切却表现得如梦幻一般的不真实,或许只是幻想而已。

  夏日的海风吹拂着沧桑的小屋,这家人也许从来就不曾存在过。电影的最后,这一家子温馨的谈笑一下子消失了。鹳鸟在屋子前面徘徊,久无人住的屋子里面空荡荡地回响着海风的呼啸。这正如电视节目要拍摄的古老的伊特鲁利亚人后裔的那亘古不变的生活,必须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它并不存在。这部电影里面的一个奇迹,或者说,我们很容易发现的突兀之处,每天男主人公醒来,都躺在野外的床上。家居的床,长满青草的野地,如此的格格不入。醒来之处总不是家,这才是现实。

  《奇迹》影评(六):神秘主义的运用算是最亮眼的点缀

  没想到这位意大利女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就能轻松拿下去年戛纳评审团大奖,日臻成熟的现实主义风格让人赏心悦目,这回还惊喜地融入神秘主义色彩,果然令人眼前一亮。跟处女作《天体》有很多类似之处,故事发生的背景均处在意大利南部经济不发达地区,都是以青春期女孩的眼光角度去看待周遭的环境变化,同样地两部作品也暗藏着少女成长过程遭遇的困惑和心理变化的重要线索。

  当影片初次出现电视拍摄的场景时,我立刻就联想到另一部意大利电影《真人秀》。只不过《奇迹》这片的重点不完全在讲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在我看来,从真人秀节目引出更多指向现代文明对传统手工业的无情吞噬和打击。像片中这种家庭小作坊的生存环境,在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里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幸好依然有这种个性淳朴而坚韧的人民,他们严格控制蜂蜜的质量,坚持采集纯天然的蜂蜜,为蜂箱免受暴风雨侵袭而不惜全家出动保卫。他们这份不懈的坚持在最后真人秀比赛里,女孩表演蜜蜂从嘴巴里钻出来这一幕达到最触动心灵的高峰。这种不动声色的表现手法在当今的电影里面实在难得一见。

  更令我意外的是,导演对女孩成长线索的处理,也颇有个人风格特色。她与父亲那种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从对抗到谅解,从依赖到独立自主,均透过很多琐碎的日常动作(采集蜂蜜的过程)、象征物件(骆驼)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从而细腻地展现出来。其中引入的两个配角(女主持人和德国小男孩)则令小女孩这个角色塑造得更加饱满和人性化。

  神秘主义的运用算是最亮眼的点缀,尽管这种手法令影片变得晦涩难懂以及饱受争议。孤岛上男孩失踪的设计有如名导安东尼奥尼《奇遇》的况味,而其后两人在洞穴里相拥而睡的梦幻段落则让我感觉惊艳无比,更绝的是,这种神秘的色彩延续到结尾那个具有呼应性质的漂亮长镜头里面,回味无穷的诗意油然而生。

  《奇迹》影评(七):影像进阶:感觉、感知和感应

  一、感觉的影像

  感觉的影像:不是理解的影像,用之叙事(好莱坞);不是思想的影像,用于探讨(戈老师);更不是静观的影像,用来体验 (空间-影像)。感觉的影像,只用来感觉。

  感觉的影像,一如克莱尔•德尼的电影:用色彩的魅丽,调动视觉;用铺陈情绪的音乐,调动听觉;用手持镜头的微移,调动触觉;用演员的表演,调动心觉(如果心也可称作一感官的话)。 神秘如初,静默的时刻唯需感觉。

  部分的曼多萨、娄公子等等。

  二、感知的影像

  感知的影像,空间-影像之别称,目的是破除镜头的时间性,生成-非人。

  贝拉•塔尔:作为空间-影像的先驱,首先发现了镜头的物性。通过构筑一个唯物主义的物体系,个人湮灭于群体(酒馆和舞会),情感同一于自然情状(雨和风,声响);心理时间的剔除,唯有物理时间留存。一个观众无法进入、自我密实的世界。

  阿彼察邦:模拟一个超脱者的视角,从来世向现世的观望,影像剔尽芜杂,只剩透彻的纯净:医院(生死交界)与森林(逃离人事,回归动物性),以达致超验的情境。

  河濑直美:模拟夭折孩子的视角(《殡之森》),由死观生,手持特写的微晃流露着无知与新奇。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模拟一种动物视角(家养),得以从任何人为视角的时间性中解脱出来,进入纯粹的空间性,不再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区分,唯有观察留存。故他的电影不用言语,但满是灵性。

  菲利普·格罗因:与弗兰马汀诺相同的是,格罗因也模拟了动物视角,但却是某种野生动物,如《警官之妻》中的fox。

  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和史杰鹏:以《利维坦》和《铁道》这两部作品为代表,这一新型的纪录片镜头模拟的是生物特性:也许海洋生物,一条鱼。鱼之游动,便是静与动的辩证平衡。

  ……

  三、感应的影像

  是否存在这种影像?当我们用这词来称呼《奇迹》这部作品中所展现的影像介质的时候。

  与这部电影中小女孩的形象相比,当今影坛最一流的那些男性导演们在塑造人物上的相形见绌:《利维坦》与《两天一夜》中的两个女人完全被动机所裹挟,可说是基于一种男性视角对女性心理的想像。而《奇迹》中的杰索米娜,虽则仍有动机支使,但我们却无法将其明确表示出来,她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参加比赛?逃离,抗争,还是显示自我的存在感,这些都不曾明说,只能借由观众自己去感应里面神秘的魔团,一如最后消失的一家人。对于此种神秘性,观众必须安置好头上的触角,好比进入一个外星世界,不再有理解、感觉或感知,只能去感应。

  另:三种影像都可从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找到雏形。我也是我一直认同的观点——电影从传统转向现代是凭了安东尼奥尼一人之力,而不是新浪潮那帮小子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