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迹》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奇迹》影评精选10篇

2017-10-25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迹》影评精选10篇

  《奇迹》是一部由是枝裕和执导,前田航基 / 前田旺志郎 / 大塚宁宁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迹》影评(一):奇迹

本片一个缺点就是把小孩写的太有深度和太成熟了,该幼稚时候幼稚,不该成熟非要成熟。 爷爷哥哥弟弟吃了轻糕后怎么说,哥哥说他还小呢,爷爷说,明白了 一个人从远处一群人中分离出来,迎着镜头走,镜头退着跟 我没有选择家,我选择了世界,是爸爸告诉我的啊 两车相遇那段蒙太奇静物剪切,真好,孩子们的愿望有很多不是原先想的,有很多是希望自己身边人变好的 地下音乐是什么意思,应该是还要努力的意思吧 两兄弟互相让最爱吃的薯片渣 一群孩子在桥洞下走,火车在上面经过,声音嘈杂,只给声音,那种熟悉感,压迫感 看火车窗外的风景 哥哥坐上火车看向窗外的一家人,火车开动,那家人被明晃晃的玻璃覆盖 弟弟真心话说了假话,没说真正的心愿 一个是妈妈宠爱下吃完饭擦擦醉就走的,一个是父亲邋遢下独自照顾自己的 其实拍摄跑的时候,肩扛或者手持跟着跑也可以的晃晃的 电话连线,电话线串联的字幕特效 哈哈哈,没有爸爸,同学让妈妈解雇老师安慰男孩 火车,孩童

  《奇迹》影评(二):小男孩大世界

《奇迹》是为了配合九州新干线全线开通而制作的电影。这样一次命题作业交到导演是枝裕和的手中,居然化腐朽为神奇,完全看不出广告的痕迹。只在事后想起新干线车站的长镜头,自己才是会心一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技巧与功力。两位小男孩与其他几位小朋友亦都是恰当的好。哥哥弟弟随时真挚而开朗的微笑真的可以融化任何冰冷的心。加之又是故事讲得好,小孩童的每一个心愿看似浪漫不着边际,实则可以击碎现实而残酷的玻璃窗。那么,能不能够去东京做小演员,可不可以把画再作好一些,父亲不再赌钱行不行,小狗能不能复活,爸爸会不会做出更好的音乐专辑,父母兄弟又可不可以再团聚……这些小男孩小女孩们的小愿望中,总有一款会打动你。

  《奇迹》影评(三):成长注定带来妥协

很羞耻地承认是冲着小田切让看的,因为最近在恶补让叔的作品。

但是偶然常常带来惊喜,我没有想到会在看到一群小朋友大声喊出自己愿望的那一刻哭成狗。

是枝裕和会是个何等温柔的人啊?喜欢他的电影,不带明显说教的意味,他只是拍生活,拍那些我们几乎每天都经历的场景和看到的人。他就这样用简单的不带炫技的镜头来推进一切,这其中,喜好也好厌恶也罢,他不说,他让你来感受。

在这种温柔的攻势下,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欣然接受了"成长注定带来妥协"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甚至执念,当哥哥一心期盼着火山爆发带来一家重聚,当弟弟认为看世界更加重要,他们都妥协了。哥哥在最后一刻没有说出自己的愿望,他开始接受父母分居的现实,这样的他在将来也会理解相爱的人不见得可以相守,想要的不是总属于你。弟弟也是个温柔的人,他像父亲又比父亲还要有担当,他有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老成与通透,甚至在小小年纪就学会用开朗和乐观来掩饰自己。他把眼光放在世界,又能够反省而选择了尊重哥哥的梦想,长大后的他是不是会成为另一个温柔的是枝呢?

这种妥协是一直存在的,就好像成长一直存在。小孩子们在不断妥协,老师在妥协,妈妈在妥协,甚至爷爷到了一把年纪还要向时代口味的变化妥协。

但是这种妥协可耻吗?

成长中的妥协是没有办法的,妥协不是一件坏的事情。曾经听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女人年轻的时候挑挑拣拣,最后选择的男人却比之前很多追求者要差,是因为她到了年纪而自暴自弃了吗?是她更加豁达了,她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更加多元了。

这就是成长注定带来的妥协吧?是我放下了内心的执念而选择成全,是我在意自己的内心也关怀别人的感受。

妥协不是承认失败,而是为了获得圆满。

  《奇迹》影评(四):坚持做自己就一定会败给现实吗

“ 我吃饱了”

哥哥航一皮肤黝黑,拉开落地窗,望着远处喷发的火山,无奈地拍打着晾在阳台边的抹布,仿佛要发泄在这边生活的种种不满,火山灰导致不得不经常擦拭打扫屋子,广播里播放着当地鹿儿岛的天气情况.... 似乎鹿儿岛的这些日常都让他很崩溃。

铁道前的等候,列车快速驶过扬起的尘埃也好,火山灰也好,都令他对搬到鹿儿岛与外婆一起居住的生活,不满。与小伙伴汇合一同上学,也不免发出感叹 “火山爆发,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冷静?” “那时候和你弟弟一起去福冈就好了” 小伙伴有些敷衍的答道。 一段破败的婚姻,让两个尚未成年的好兄弟天各一方。

当学校老师布置作业,写 “想成为的职位” 可以观察自己父亲的职位来写作文,航一再次遭受自尊心的打击(有同学友善提示老师,航一没有父亲)其实只是没有和父亲一起居住,好在同学有为他打气,老师用自己也没有父亲的例子来鼓励航一,老师那双大手重重搭在航一肩上所传递出的那份厚爱,是希望航一能担起男子汉的责任吧。

一晃兄弟俩已经分开6个月了,航一心神不宁,无法专心做一些事情,感觉还无法适应鹿儿岛的新生活。母亲也在努力找工作,外婆的那句 “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写不招30以上人员” 也预示着招聘信息对30以上女士不友好,母亲也不得不感慨自己老了,不会被接纳做收银员... 日本职场的女性歧视可见一斑

相比较哥哥的鹿儿岛生活,弟弟在福冈却是各种生活的自在,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游泳,种植植物蔬菜,班上有两名演员女同学,还有一位想成为画家的女孩... 自己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弟弟龙之介非常独立的个性,母亲也经常说,小龙像他父亲(搞地下音乐的父亲)。外婆说弟弟小龙一定想妈妈了,母亲也觉得有些愧对孩子... 殊不知,小龙有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表现出特别思念母亲。

  《奇迹》影评(五):奇迹,敌不过日常每一天

2011年的电影《奇迹》是为了庆祝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的“命题”作文。应该算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比较不火的一部。电影上映后不久,是枝裕和与中村航所著的小说也跟着上市。

文字和电影一样温暖

在这部作品里,是枝裕和仿佛回归了拍纪录片的时代,用许多人物特写镜头和旁白画外音串起来七个孩子的夏日大冒险。

一对兄弟因为父母离异而分隔两地。哥哥航一(前田航基饰)和妈妈(大冢宁宁饰)回到了鹿儿岛,弟弟龙之介(前田旺志郎饰)和爸爸(小田切让饰)去了福冈。哥哥希望一家人能重新团聚,因此,他厌烦鹿儿岛的一切。

航一习惯不了每天落在肩膀上、窗台上的火山灰,习惯不了每天要走一个大上坡才能到学校。他画了一幅喷薄的火山,因为这样就不会有火山灰了。

“虽然画的是眼前所看到的的,可实际就跟描绘自己的内心是一样的。”

  《奇迹》影评(六):...

小胖子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 看着好可爱 那么早长大干什么 跟弟弟一样愉快地过童年多好呢 爸爸说的对 不要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 只关注自己的生活圈子 视野就会变得狭小 不是也在说给我们听吗 我们不能那么自私 为了自己的小愿望就让其他的人遭殃 小孩子还是不要过多的想成年人的事情 就只是过好当下多好 现在跑不快就希望跑得快 猫咪死掉了 就希望他活过来 虽然有可能无法实现 但那是自己此刻的心情 不需要掩饰 就这样让自己愉快地生活多好 小时候多好 为了实现自己的小愿望 就那么努力地去实现 看着小朋友们那么努力的样子 我都热血沸腾呢 小胖子的连眉 哈哈哈 好可爱 还有弟弟的性格 超级棒的啊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乐观地去想 所以并不是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就像那个梦一样 希望四个人在一起的 就做的美好的梦 没那么希望的弟弟做的争吵的梦 还有医务室骗人的小把戏 哈哈 真的是太可爱了 父母陪着他们撒谎 哎呀 该像日本人学习啊 哈哈 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地那么死板 小朋友各个都出彩~卡哇伊内~

  《奇迹》影评(七):杂想

与《如父如子》有相近之处,是枝的电影中,每个人物都如此饱满不失其性格,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延伸出去都是完整生活,全片又不缺少整体性。
剪辑和拍摄掌握节奏都好。
对于弟弟游泳完加的音乐似乎有可以注意之处,和贾樟柯《山河故人》中的流行乐运用可以比较吗?
前面不用过多交代后来发现而更有所感觉,这是技巧或是电影本身所能带来的呢?
熊本县城街道的色调和空空无人、陌生老奶奶老爷爷的出现让我想到科恩兄弟电影里的平常又非同寻常(《巴顿芬克》里的胖子,《醉乡民谣》里坐在轿车里的人),又算是在兄弟所处空间的中间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团聚在了一起,他们两批小孩。
不变的电车、榻榻米高度室内和院子反打镜头又出现,多了快速的新干线,是一个改变
此片中子弹列车交错时的跳切镜头很有表现力,另外开头结尾前后呼应,镜头角度不知变化没有,不过知道的是生活继续。

  《奇迹》影评(八):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奇迹,就是你现在生活的样子

上午一口气读完了是枝裕和和中村航根据电影剧本改编的小说《奇迹》,心里喜欢得不得了,很多平实的句子都深深打动了我。是枝裕和真的是一个内心很柔软的导演,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和感悟,都在他的笔下,或者说镜头下,变得悠远绵长起来。所以马上下了电影来看。
看着书里描绘的那些场景一一具象化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这过程有些许的失望,但更多还是惊喜。小胖墩哥哥航一出场时,与我想象的航一完全不一样,但他的少年老成和敏感多愁还是很快与书里的形象吻合起来。书里的配角则是巨星云集,不管是阿部宽的坂上老师,长泽雅美的小幸老师,小田切让的爸爸,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也都很契合角色本身。惠美的妈妈夏川结衣看着眼熟,看简介才知道原来是《步履不停》里面温柔的妈妈由香里,难怪。
第一次听说鹿儿岛是在新海诚的电影《秒速5cm》里,电影一开始,贵树就被迫和家人一起搬家到鹿儿岛,颇有点放逐的感觉。后来在日本地图上也看到了鹿儿岛,那是日本除了冲绳之外最南端的一个县,名字好听,位置又特别,所以记下了。但在《奇迹》里,鹿儿岛最大的特点却是无时不在的火山灰。一直觉得火山是离我很远的事物,所以无法想象生活在离火山这么近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感受。买轻羹回来的路上,航一在红色的摩天轮里也问了外公为什么要住在离火山这么近的地方,外公思考了一番后说,我们早都已经习惯了……以前偶尔也会想,为什么不得不住在这种地方呢?可是,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变老……在其他地方说不定会度过不一样的人生之类的问题,已经没法儿再去想象了。同样的问题我之前也好奇过,为什么那些住在深山或荒原的人们,忍受着极端恶劣自然环境和极度匮乏的信息资源,从来没想过离开家乡,寻找更好的生活呢?或许他们并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这回事,又或者即使他们知道,他们也不觉得那与自己相关。每个人都是靠着惯性生活下去,想要做出改变所需要的决心和勇气,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喜欢龙之介的乐观开朗和没心没肺。爸爸被从梦中叫醒,抱着吉他弹起一段记忆斑驳的旋律,但又记不清,龙之介建议:要不再睡一觉?爸爸欣然接受,然后就真的又倒回去睡了。父子俩天性上如此相似,所以龙之介才会在爸爸妈妈离婚时毅然选择与哥哥分开,而与爸爸相伴吧。要是爸爸没有了他,那该多寂寞啊。喜欢他被当成爸爸乐队的吉祥物,在乐队要上场表演时跟每个人快乐击掌,然后守在入口帮爸爸卖CD。在和爸爸的生活里,其实是他在照顾爸爸吧,用他的开朗和包容,守护着爸爸热爱音乐的梦想。片尾他问爸爸什么是世界,是因为有所感悟吧,而爸爸岔开了话,也许是意识到了儿子的成长吧。
也喜欢航一的偏执和早熟。他在帮外公做轻羹时兴致勃勃而专注,丝毫没觉得这种传统的手艺是乏味的,是真正静得下心来的性子,对外公的劳作有着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敬重。所以书里才会说,持续几十年做轻羹究竟会是什么心情,航一不得而知,但是那唰唰地把轻羹切成正方形的手势里,大概栖居着神明吧。日本的工匠精神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但并不具备复制性,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又有多少人甘于忍受几十年如一日的单调乏味呢?
航一在策划奇迹方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思缜密也让人赞叹。查阅地图和列车行程表制定出详细的出行计划,计算出所有的开销想方设法的筹钱,为避免装病穿帮甚至策动外公帮他掩护……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小学6年级的男孩所能具备的素质,让人不由想起我亲爱的表弟,到了初二她母亲尚不放心让他坐市内公交,就真心觉得讽刺。
电影里还有一个没有书里写描写的那么细腻的镜头。航一的好友小佐嫉妒同学筒井拨了小幸老师的自行车铃铛,所以心怀愧疚的偷偷拿走了铃铛,因为他不相信奇迹了。但后来又在筒井有新干线车票的刺激和朋友的劝导下,决定相信奇迹,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把铃铛还给老师,老师明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却没有拆穿,只说,老师可喜欢这个车铃的声音了,真高兴能够找回来。这就是真正的温柔吧,他们有这样的老师真的很幸福。所以小佐还回了铃铛,也还回了愧疚,他终于能和朋友一起义无反顾的朝奇迹奔去。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奇迹,就是你现在生活的样子。

  《奇迹》影评(九):让理想蒙尘吧,毕竟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

几个点:
01.年轻大概就是还相信奇迹,还愿意朝着奇迹出发,还能勇敢的喊出愿望。
02.小时候,理想还不是秘密,愿意与朋友分享。
03.在许下愿望的那个瞬间,我们才知道,心中更在乎的东西。
04.凡事都有意义,世界多么无趣。但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
05.爷爷:“什么感觉?”;航一:“味道很模糊”;航一:“不知不觉竟尝出甜味来,上了瘾”;爷爷:“他(弟弟)怎么说?”;航一:“他还没长大,不懂这种味道的好”。童年喜欢纯味,暮年喜欢回味。长大了,味觉也变,喜欢上复杂的味道,理解了有些愿望似乎无法实现。说不上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化。
06.航一:“火山明明在喷发,人们却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视而不见。”;明明心中还有渴望,明明内心还有火焰,但是大人们似乎都看不见了,让理想蒙尘吧,毕竟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
07.航一:“火山为什么每天喷灰?”,爷爷:“这说明它还活着,活着就会释放一些负能量”
08.配角全是大明星,主角是群小朋友。
09.小男主鼻孔有点大...请每天记得清洁鼻孔里的火山灰。
10.我也想吃马肉刺身。

  《奇迹》影评(十):一瞬间成长

影片故事,一个四口之家,爸妈离婚,兄弟俩一个跟爸爸一个跟妈妈。父母刚离婚的半年里,哥哥总是联合说服弟弟制造父母复合的可能。他们去了新干线2列列车的交汇点许愿,带上各自的好朋友,希望奇迹发生。
性格相同相吸,哥哥成熟懂事,每每想着家庭的重合,在站台看着一家四口的场景好生羡慕。弟弟乐观活泼,照顾着爸爸的生活起居,自父母离婚,他很快适应,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自己种菜。
兄弟俩也有许多过往的美好,也许在一起时时常吵闹打架,但当再次见面时,他们相爱相视一笑,把所有的不快都融化了。
瞬间他们都长大了,就在许愿的那一霎那。各自有追求和理想。太棒了!
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那么平静,连离婚都都没有刻画悲伤,让观者参与其中,自行感受。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动作眼神语言,都那么真实有力。
最羡慕的是日本的孩子思想超成熟,感受大人的细腻。
事已至此,无需强求。接受现实,激发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