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10篇

2018-01-14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10篇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是一部由李武望执导,林志玲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一):匠人精神: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为一个见证了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80后,我对“匠人”这个词语并不陌生。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类匠人组成的世界里,家里住的房子是由泥水匠砌成的,所用的每一样家具都是由村里的木匠精心打造的,还散发着木材特有的清香。伞坏了有伞匠修,鞋坏了有鞋匠修,甚至连家里用的青花大碗坏了,奶奶也舍不得丢,等着锔碗匠进村时,珍重地拿给他锔好。

  等到我长大后,每过几年就有一门手艺消失。最先消失的当然是锔碗这门手艺,碗坏了再买一个就行了,没有人再愿意花钱花时间去锔一个碗。然后修伞、修鞋、编织、木工这些手艺都逐渐式微甚至消失,一同随之消失的,还有那种缓慢悠闲的生活态度。没有人再愿意精心去打磨或者修复一样东西,所有的物品都可以通过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再输入到千家万户

  所以当我看到《了不起的匠人〉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时,心里首先涌起的是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我从来没想到,在这个日益喧嚣浮躁时代,还有那么一小群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磨着自己的手艺,在水滴石穿的坚持追求日益完美的工艺境界,简直就是这个急功近利社会中的一股清流.

  这部片子最打动我的,是对于”匠人精神”的诠释. 和其他的记录片不一样,这一系列的纪录片并非讲一个匠人或一个行业,如「寿司之神」,「我在故宫修文物」,而是通过选取了多达 12位不同行业的手艺人,诠释了人们推崇的”匠人匠心”.

  他们中,有在德格印经院刻了一辈子经的彭措泽仁,有一家三代都从事制鼓行业的王锡坤,有立志于让汉服在现代”复活”的小伙子钟毅,有一件高仿宣德炉可以拍卖出80万天价的中国铜炉第一人陈巧生,也有从十几岁就开始爱玩泥巴的制陶老人羊拜亮阿婆.

  这些匠人来自不同领域,从事着不同行业,但有一种精神是共通的,就是他们的笃定与坚持.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匠人精神”,指的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情怀.

  如果让我来诠释片中所传达的”匠人精神”,我会选取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专注.造就现代人烦恼的往往是选择太多,欲望太盛,可在这部纪录片里,这些匠人们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一生只做一件事.

  比如刻经的彭措泽仁, 他是印经院年纪最大的刻经人,也是手艺最好的。38年来,他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开始刻经,直到最后一丝天光消失时,才停止一天的工作,真正实践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彭措泽仁对世界的理解简单直接,除了德格的刻经生活,一切别的林林总总都统称为“外面的世界”。在他38年的刻经生涯里,有很多同期的或者晚辈,有的去了“上面的世界”,有的去了“外面的世界”。他说他可以去开车去做裁缝,赚的都多一些,然而只有刻经是他愿意做一辈子的事情

  比如制陶的羊拜亮阿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玩了一辈子的泥巴”.她从十几岁开始做陶器,一直做到90岁,从来不曾间断.从挖土, 摏土、筛土,和泥,做底,盘筑,塑形, 修坯,制树汁,平底堆烧到洒树汁,一共十一步,阿婆都是亲力亲为,

  这门原始制陶技艺,一度让文化学者感到吃惊,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黎族人民一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保留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制陶技艺。而阿婆最欣慰的是,儿孙已经继承了她的手艺.

  第二个关键词是耐心.

  一生只做一件事还不是最难的,难的是一生做好一件事,这需要日复一日的付出和水滴石穿的耐心.

  就像那个痴迷于古代榫卯工艺的上海老伯王震华,在他60岁的时候,决定重拾年轻时的梦想,

  前后耗时5年,历经10万多道工序,生产了7108个零件,不用胶水、不用编号、不会变形,以全榫卯结构还原了天坛祈年殿,一把小雕刻刀打磨5年,每天工作10个小时,最细的燕尾槽仅1.5毫米,7000次的榫卯相连,让人们看到了这名隐身在居民楼中“当代鲁班”的高超技艺,更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工匠精神。

  只有用耐心打磨出来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洗礼.比如在电脑普及,书写已成奢侈的今天,依然有人沿袭着传统技艺,尝试用千余种配料作出极负盛名的松烟墨。这个制墨师项德胜说,松烟墨的墨色能历百年不褪,但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的检验,只有真正具有耐心的制墨师,才会在乎制作出的墨是否能历百年而不变.

  第三个关键词是热爱.

  我甚至认为这是最关键的一个词.

  正是因为热爱,所以才能专注,所以才能投入,所以才能在每一天里,都做到平静认真的付出.

  不管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行业,他们对自己的手艺和行业都有一份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认可.所以彭措泽仁在过了38年清苦的刻经生活之后仍然认为,每天能够刻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所以贺斌才会在纺织品早已批量生产的今天,依然坚持用手织蜀锦,因为只有手织出的蜀锦才最精美.

  第四个关键词是创新.

  我曾经也质疑过,在工业时代,这些传统手艺还有保存的意义吗?这部片子让我惊喜地看到,许多手艺并不仅仅是做为”活化石”存在着,而是被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赋予了全新的面貌.

  比如台湾一度式微了的蔺草编织手艺,蔺草匠人刘彩云,不但把一根根三角柱状的蔺草编织成售价6千元的帽子、2万起跳的草席,曾经更是获得了MUJI设计大奖,让质朴的蔺草工艺品从台湾乡下走向了国际.

  还有一度曾沦为表演的古法造纸,如今却在腾冲龙上寨的人们手里获得了新生.我们的腾纸大神龙占先为了让腾纸更好的流传下去,甚至造成花纸来增加腾纸的美感,深受一些书法家画家的喜爱.

  在我看来,什么是匠人呢?所谓匠人,指的正是这么一群看上去有些”不合时宜”的人,他们真正地热爱着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不管这行业是否已逐渐走向没落.在旁人眼里看似枯燥无比的生活,他们却乐在其中,每一秒钟,都沉浸在此中,每一分钟,都在琢磨着如何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不仅是匠人,也是’犟人”,凭着这份倔强,他们耐住了寂寞,抵挡了岁月,制作出了真正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工艺品.

  说回到纪录片本身.除了展示匠人匠心之外,这部片子还全力展示了东方美.东方美的两大特质在片中展露无遗,一是克制,整部片子拍得十分克制,没有一丝多余的煽情,甚至连做为主持人和配音的林志玲也表现得相当克制,她的娃娃音少了一些娇嗲,多了几分庄重.给片子增色不少.二是留白.整个系列每一集都只有十几二十分钟,大有水墨画意留笔外的意境,每次看完之后我都觉得有些意犹未尽,给了观众回味的空间.

  这部看起来有些”不合时宜”的纪录片为何会拥有这么高的人气?我想可能是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世界如何动荡,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不会改变.匠人们传承的不仅是过去的技艺,更是一种慢生活的活法.他们在自己身上,克服了这个时代.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二):急功近利的年代,我们需要的不是秘籍法宝,而是匠人精神

  自媒体时代,充斥在所有年轻人面前的标题都是《如何在一年内从月薪三千到月薪十万?》《怎么迅速get职场必备技能?》。

  仿佛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在追逐“快”,而不是“精”。

  如果你慢了,你就被落下了。这样的恐惧漂浮在每个人的头上,很难能想到这个社会上有人愿意用一整个月的时间做一个陶器,用几个月的时间做一件旗袍。

  最近看了《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每一段故事我的内心特别宁静感动

  以前,每每有人提”匠人精神”,都会提到日本小津安二郎《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可是,在我们最熟悉又最热爱的这篇土地上,也有那么多匠人,等着你来一一认识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沉迷于做汉服的香港小伙钟毅。二十多岁的他,和一般的年轻人不一样,他钟爱汉服,大学毕业之后整整穿了一年汉服,想要身体力行地去推广这个民族服饰。和博物馆陈列汉族服饰不同,钟毅想将汉服推广到生活里,所以他泡图书馆,去研究衣料。从画设计图到做出实物,他遇到了重重困难工厂造不出布料,造出的布料又不实用……克服了无数障碍之后,他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裁缝师傅,以及裁剪方式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三):人皆平等,美无高下——第二季文字精华梳理

  【第一集:黎族阿婆的泥与火之歌】

  书画中有拙笔,园林中有怪石,东方的艺术从来不会拘于一般的绳墨规矩,一只陶罐未必精巧,却会提醒泥土曾与我们的生命这样紧紧连系着。

  一个人的伟大可以是做了宏大的事情影响到很多人,也可以是为了养活家人不惜力气责任。一个器物的美可以是精雕细琢的有闲艺术,也可以是为了好用回归纯粹的本质。人皆平等,美无高下。

  【第二集:穿越两千年的蜀锦密码】

  技艺在按部就班训练到位,但最好的器物绝不是按部就班而来,从规律中突破,才是真正“创物”的人。

  【第三集:一甲子的小铜匠】

  惟器载道,惟人弘道,以前人之器,破当代之雾。繁华是潮流的事,体验内心安宁,不被时代所累。

  【第四集:万林之国的战火挽歌】

  蚕丝为线,经纬织就,从中国的不传之秘,到亚洲各国的典型手工艺。蚕丝纺织发展出各种绚丽的分支,手艺可以跨越国界,也拥有拯救和抚慰的力量

  在战争的废墟之上,用自己的半生时光种树养蚕,收获喜乐,如今他已经78岁,与之搏斗的不再是战乱与荒芜,而是疾病带来的疼痛折磨,但他仍然选择远离城市角落里,在这里生老病死落叶归根,享受这一切未经创伤的模样

  生与世,借于世,归于世,还于世。风花鸟月,生死枯荣。见之皆欢喜。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四):这部豆瓣高分国产纪录片,可以让人的心态慢下来

  最近闹片荒,不知道该看什么,就去看了这部优酷和知了青年联合出品的高分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它的豆瓣评分8.7。

  匠人精神在这个时代备受推崇,一方面是出自匠人之手的物品,带着纯手工的品质,让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向往,因为这些物品代表着最好的品质。另一方面是匠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甚至祖祖辈辈都在从事一种工作。他们的工作超越了时间的概念,祖祖辈辈的传承着一种手艺,用一辈子的时间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提到匠人精神,一般人会想到日本,一个民族的严谨,为人处世态度决定了他们如何做事。比如日本的美食电影,看着日本人做饭,总能感觉到一种对食材的尊重感觉做菜的人,一定可以做出食物最传统、最正宗的味道。食物不仅看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肯定更棒,而且这些食物肯定是安全的,不用担心里面的化学添加剂、食物防腐剂,不用担心不健康。就像《寿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捏了一辈子饭团,把寿司做到了米其林美食指南三颗星的高度,这就是匠人精神,更能看到他们对待一件事的态度。

  现代人的心态比较浮躁,当下的社会驱使人们追名逐利,任何行业都想着做大、做强、上市、赚钱,很多传承百年的老店,现在都已经上市,比如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上市之后它们的产品肯定不再是当年的产品,为了赚钱,同仁堂的药品还频繁的因为质量问题上负面新闻。传承几百年的招牌,他们的后人本来也可以有匠人精神,但如今没了,我们的社会有太多传统的工艺绝活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我们看到的匠人,首先在做人上,必须人品好,心态好,不功利,内心执着谦和,这都决定了他们会对手艺和品质负责。其次就是传承的工艺绝活,他们需要花一辈子时间去研习一门手艺,他们的手艺自然会无人能敌。就像片中上海的匠人王震华,为了复刻天坛的祈年殿,一把雕刻刀打磨3年,一个刀只能刻一个零件,因为世界上没有两把一样的刀,雕刻中途刀坏了,手里的东西必须全部扔掉,再重新开始。他花5年时间,历经10万多道工序,生产了7108个部件,不用胶水,不用编号,不会变形,以全榫卯结构完成了天坛祈年殿。四川贺斌的蜀锦织造工艺,安徽甘而可的犀皮漆器,或者德格印经院里刻经的彭措泽仁,他们做着不同的工作,生活中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精神却是共通的,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好一件事。

  对于匠人,不分学历,不分阶级,不分种族和国界,这套纪录片里也有黎陶继承人,90岁的老阿婆羊拜亮,一辈子烧陶卖陶为的是换米,为了养家糊口。云南腾冲的龙占先,用古法造腾纸,为的是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和台湾苗栗的阿嫲刘彩云一样,因为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随着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她才会靠蔺草编织走向国际的舞台,从原本默默无闻的生活中,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被全世界认可。

  这一季只有12集,我花了一天时间看完了,这是一套颜值非常的纪录片,很容易观看。每集介绍一位匠人,介绍每个人的绝活,简单的介绍一下完成一件作品的工序和流程,再讲一个每个人的人生与感悟。它和传统的纪录片很不一样,它的内容做的很轻,15分钟左右一集的时长,也没太多时间让编导在内容上深挖。其实这样的创作,也和我们的时代有关。这几年传统媒体面临着被淘汰的困境,一家家的倒闭关门,尽管很多人一开始瞧不上公共号这样的平台,嫌它的传播太碎片化,无法承载深度的阅读。但公号现在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体量和传播能力,这种更轻体量的资讯,连带着让属性差不多的短视频、直播等也跟红火起来。大家非常熟悉像一条或二更那样的短视频,也很熟悉主打高颜值的直播软件。

  《了不起的匠人》这套纪录片,从创作的角度上,非常能体现这些当下潮流的优点,它很好看,你也说不出它这样做有什么问题,而且它确实非常利于传播和观看。你可以说它每集的内容挖掘的不够深,但这就像你说公号文无法承载深度阅读一样。电影人的创作要紧随时代,用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新事物,纪录片用这种更轻的形式创作,也是一件值得学习和思考的事情。

  12集看下来,我觉得这套纪录片讲的其实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态度。让人可以从快节奏近功力的生活中慢下来,去思考一下自己这辈子想做什么,什么才能让自己觉得人生有价值。这些匠人身上的专注,也可以让我们去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无论我们在做什么,只要我们可以严谨起来,端正态度,把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做好,凡事都做到问心无愧,我们都可以比现在更好。

  匠人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我们会羡慕匠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因为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粗制滥造,骨子里对很多东西失去了信任,这让每个人都更想追求更高品质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一种生活品质,也可以倡导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不是这样一套纪录片,一般人也很难知道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也很难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正在用这样的方式继承着传统。我们也见识不到这些近乎失传的传统工艺,欣赏不到这些极具东方之美的物品。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五):不功利,才能有匠心

  1、

  去年我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大致还是爱情。女主设置是一个泥塑手工艺人。

  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如下:

  “他看那些泥塑,仿佛就看到她当时做它们的样子。她温柔地捏住泥巴,一点一点地塑形。像对待孩子那样,有耐心也有韧性。他甚至通过那些泥塑看到了她的灵魂。一定是的,她把自己一部分的灵魂也放进了自己的作品里,否则这些无生命的小东西,为什么会这样活灵活现,甚至发着光———来自她灵魂的光。”

  这是我自己写过的短篇小说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女主形象。她在我心里,是如此的认真、干净、坚韧,且无所畏惧。

  为什么想塑造一个女手工艺人呢?大概是因为,在这个当下的社会,人们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安静做事情的人,越来越少。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产业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而那些精美小巧的手工艺品,更像生命中的一场美丽偶遇。

  记得我小时候,还有那种走家串巷,来把破了的瓷碗瓷盆和水缸锔起来的手工匠人。还记得他们有一双奇妙的翻云覆雨手,把早已弃之无用的东西重新恢复它们的功效。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于他们来说,锔碗锔缸,是他们吃饭的生计手艺。而破了就扔掉换新的现在,没有人还想着留一个破碗,等着人来锔。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各种生存技艺和生活技巧也繁复出新。很多传统手工艺因为经济效益的原因,而断裂甚至缺失。

  但幸运的是,无论何时,人人都爱美。

  2

  美的需求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不同的个体对美的理解有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人人都在追求美。所以,千百年来,美一直都在传承。

  无论是思想和行为规范上的道德文化美,还是各种留下来的器物美。

  庖丁解牛的刀工是美,望闻问切的中医技艺是美,宣德炉的内融色泽是美,青花瓷的釉下流彩是美。美的传承,于社会来说,是种财富。

  少时喜欢读武侠。干将莫邪雌雄剑,要历时几年才能铸成。铸剑大师欧冶子,使用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才治成包括鱼肠剑在内的五把名剑。

  名剑的剑气都逼人,大抵也融入了铸剑人的灵魂。所以,莫邪总要与干将合体,而鱼肠剑在鱼肚子里也有勇决之厉。

  在我看来,书写者其实也算是匠人。我们在写东西的时候,其实也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一部分的灵魂都融入进去。在我看来,没有感情的文字,永远不够动人。而动人的,都是用情的。

  每一个手工匠人,在制作他们的作品时,其实都用了十分的情。

  3

  在《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那篇《一甲子的小铜匠》中,了不起的匠人陈巧生说起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次做好了十几个炉,心里很高兴。在锅炉里烧铸的时候,自己去吃了个饭,回来,历时半年作出的东西,已经化成了铜水。当时,他就瘫在了地上。

  对匠人来说,依靠手工艺来制造工艺品,也许是吃饭的营生。但从头到尾,与它对话,对它期待,雕刻它,烧铸,打磨,精心呵护,毫不懈怠。每一个作品都当做孩子一样,倾注了他们所有的心血、专注和耐心。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此谓“了不起”。

  但也不是所有的手工艺从业者都能称之为“匠人”。作出粗制滥造的东西,只为卖掉换钱,毫无生气和灵魂,他们离“了不起”还差很远的距离。

  还有一些匠人,他们把传统与现代都会的需要结合,把之前断裂的传承美,重新接了起来。

  在那篇《香港仔的汉服梦》中,钟毅是一名发扬汉服文化的热血青年。他曾经每天穿着汉服,身体力行,希望汉服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但这种坚持并没有达到初衷。社会在发展,服饰也在发展。研究,复原,了解汉服,并改造它,是钟毅之后的工作。失败,不妥协,再尝试,一步一步,坚持,终于让汉服,从形到意,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被当代人所接纳并推崇。各种艰辛,不用说。

  可以看出,每一个坚持下去的匠人,他们都有一颗坚持着美的水晶之心。也有着,为人所不能想象的勇气。如果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那么敢在物欲横流的现代都会,还坚持不怕失败的去创造美并传承美,更是勇士。

  4

  不可否认,《了不起的匠人》从第一季开始,都也以传承美的匠心在坚持。

  纪录片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一双忙碌精巧的手,也都有一张虔诚安静的脸庞。在看的时候,我不知不觉会去思考,我们需要美,需要传承,需要这些了不起的匠人的坚持,当然也需要了解这背后的故事。

  所以《了不起的匠人》是难得一见的优秀纪录片。它的画面气质,文字描述,都是传统文化和匠心精神的延续。我们看到香炉里袅袅升起的烟,蜀锦下丝丝缠绵的线,陶罐里那些唱出的歌谣,藤纸下那些等待被书写的纤维.......

  终于也想明白了一件事,只有不功利才能有匠心。

  忍不住感慨,世界如此之大,却又如此之美。时间如此匆忙,却又如此从容。

  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有匠心精神,不管是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还是琐碎平淡的日常中。

  所以,我会用情地去书写一个很短的故事,也会用十几种食材去单做一道菜。而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发现,我乐在其中。精致而美好,并不是只需要物质的浮华来堆砌,10元一支的百合也能让生活变得香气怡人。重要的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那种安静与怡然,便是生活所能赐予的小确幸。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六):唯有不辜负 方能归初心

  在匠人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匠人群体成为IP界的爆款,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的时代气质潜移默化进入大众的思维,这也理所当然地促成了一批此类主题的文化作品的诞生,《了不起的匠人》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部由优酷联合知了青年公司全新打造的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于2016年6月21日在优酷正式上线,在收获了高评价(豆瓣评分第一季8.5,第二季8.3)和高点击量(第一季播放总量6900万,创优酷纪录片历史最高播放记录)之后,第二季也已经于今年4月18日在优酷上线。 这部片子与以往严肃小众的纪录片不太一样,它以大众的视角讲述匠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感性,更加人性,也更加接地气。在视频的呈现上,它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风格,辅以精美的画面、清新的配乐、年轻化的文案和创新的形式,将每集故事浓缩在二十分钟内,短而不显仓促,反有意犹未尽之意。相较于许多纪录片挥之不去的科普感,《了不起的匠人》则是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受。 同时该片也一改纪录片没有主持人的形式,选择林志玲担任配音和主持人,向来被认为严肃的纪录片配以嗲嗲的旁白解说,有一丝别扭之余竟也酝酿出一种温柔软糯的美感,这也使其脱离了说教之意,以平行视角,重在讲述匠人们不被辜负的匠心。 此外,在每一集的片尾还有一个相当于彩蛋一样的匠人语录,通过短短数字,勾画出匠人们数十年的心声。“人皆平等、美无高下”,“从规律中突破才是真正‘创物’的人”, “风花雪月、生死枯荣,见之皆欢喜”“繁华是潮流的事,体验内心宁静,不被时代所累”,匠人们的“鸡汤”,在时间中淬炼后,显得格外意味深长、发人深醒。 在讲述匠人故事之外,这部纪录片对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的困境也有启发和点醒之意,一方面在选材上,该片添加了现代化的艺术题材,不论是从叙事风格和传播形式,亦或是拍摄选景、人物颜值、背景音乐等方面,都最大程度地想要抓住年轻人观众的心,让富含东方美的传统技艺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该片运用了边拍边卖的创新模式,为传统手工艺拓宽了销售渠道,也为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给那些同样面临传承和销售问题的传统手工艺人提供了一些发展的新思路。 纪录片第二季相对于第一季而言,从人选到器物都更加注重传统元素,聚焦器物背后的东方美,着重展现最东方的手工艺、审美和处世哲学。出现在纪录片中的既有90多岁的黎族制陶阿婆,也有80后汉服匠人,还有超越日本的漆器大师,复原明代宣德炉的能工巧匠,涵盖了亚洲各地区的传统技艺。从对节目的选材来看,《了不起的匠人》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对匠人匠心和东方美的展示,还有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对民族自豪感和大国文化自信的弘扬。匠人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血液,此部纪录片,表面上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呈现,其本质还是一场久违的文化觉醒,而这种文化觉醒的载体,除了纪录片展示出的传统手工艺之外,还有蕴含在匠人匠心之中的东方古典审美趣味。 近年来,对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提倡可以说是国产人文类节目的主题,尤其在2017年开年,文化类节目开始逆袭,从《中国诗词大会》的刷屏,到《见字如面》的火爆,再到《朗读者》的异军突起,观众对文化类节目似乎忽然之间充满偏爱。从查一个字、学一个成语、到念一句诗,读一封信,看一个造物的过程,在娱乐至死的综艺环境下,有深度、有温度、有底蕴的非娱乐性节目正悄然占据一块高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正借助着各种形式,直抵人心。这类节目,唤醒了全社会对同源文化的共识,传播着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肩负着一种与众不同的使命感。事实上,对于文化类节目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现代人对快节奏生活的自省,和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人之初心的回归。 而《了不起的匠人》的走红也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对“工匠精神”的提倡,对传统手工艺的呈现,对东方审美哲学的弘扬,无一不体现着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和不辜负初心的倡导, 而这一点,也正是源于对当下的生活的疑问,对商业社会的反思。换言之,这更像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匠人不辜负所爱的生活方式,正是在快节奏中迷失和挣扎的人们所缺失的和所向往的,在如痴如醉的观看背后,是心向往之和求而不得。 黎族阿婆羊拜亮与陶器相依相伴一生,铜炉匠人陈巧生为钻研铜炉技艺八年未出门,黄蚕纺织匠人森本喜久男背井离乡四十年为拯救柬埔寨濒临失传的技艺,他们不畏惧枯燥与漫长,一边打磨着作品,一边修炼着人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坚持着不辜负初心,为接近极致倾注一生,这是匠人精神,也是我们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最罕见、最缺乏的体验。 在这个时代,除了泛娱乐,还应该有沉淀型的内容。所以在多数浮夸喧嚣的网剧和网综中,像《了不起的匠人》这样安安静静、平实质朴的节目显得格外珍贵,它没有流量明星的轰炸,没有炒热点的娱乐化,却有对内容创作的敬重、对文化的传承、对东方美学的致敬,和对匠人背后故事的聚焦。在这一切求快的时代,或许你能从这股清流中受到启发,从而体会到专注、沉淀、执着和坚守的力量。 文化类节目,还在探索的路上,不免有批评的声音,有人认为《了不起的匠人》受篇幅所限,在表达上蜻蜓点水,未能深挖出震撼心灵之处,也有人认为与电商结合让匠人精神显得过于商业化。但我们要知道,任何一档节目都不会是完美的,这并不妨碍它受大众追捧,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带头作用,我们愿意给予这些文化类节目更多的宽容。同时,在火爆的文化类节目市场中,想要保持高关注度,除了新鲜的表现形式,还要保证优质的内核输出,源于淳朴匠心的闪光点,才会让节目更加真挚动人。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七):这是关于美学欣赏的节目

  在我的观念里,依赖人的技巧、技艺,在现代生活里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机器终将会替代它们。机器可以制造很大很大的东西比如轮船,可以制造很小很小的东西比如集成电路。机器的可能性比人要大得多。

  因为我的这种观念,在看《了不起的匠人》之前,就会质疑这些传统手艺保留的意义?最后肯定会变成一种艺术品,活化石般的存在。

  在看了这个节目之后,我发现,《匠人》所传达的并不是对技艺的坚持,而是对美的欣赏,那些匠人们倾注心血制作出来的作品,是如此的精致,其内在的品质是如此高。

  无论是在手工时代还是机器时代智能时代,对美,对质量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匠人》向我们传达着一种美的哲学,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品质。

  我觉得看《了不起的匠人》,确实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又提升一个人的美学欣赏水平。着实是一个好节目。

  林志玲的旁白,节目的片尾曲也有浓浓的品质感,林志玲或许没有字正腔圆,片尾曲的歌者或许唱得不够稳;但是他们是那样打动人心。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观后感(八):匠,你与时间在一起的另一种可能

  匠人,或者匠心这些词,似乎被很多商业品牌玩得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但凡需要格外体现用料考究、专注细节、年代质感、精工设计等特点的商品,都乐此不疲地在广告里贴上这么个标签,从而体现品牌的态度和优越感。

  我从事品牌这行的工作,套路看得多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李宗盛为new balance拍的广告,刘烨为雀巢讲的故事,还有华为、Skoda等等,无不将“匠”这个字,透过各种形式表达了出来。

  我甚至猜想,或许人们热衷谈“匠”,不再是因为穿街走巷的手工匠人,百年传承的招牌字号,而是因为国产品牌的广告、国外品牌的调性,因为一次次成功的商业运作。

  《了不起的匠人》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其所表现出来的初心和制作之用心,都与商业广告不同,这部微纪录片系列的良心之处,是在全国各地寻根溯源,让更多人看到、关注到那些在漫长的文明演进里,失落的或即将消失的艺术。《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从黎族阿婆所制之陶器,一路讲述到川藏高原德格印经院的万卷藏经的三尺印经雕版,它用短小精悍的影片讲述真正的匠人,即符合现代人的观看视频的时常习惯,又将一份传承传递给了大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