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壮志千秋》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壮志千秋》经典观后感集

2018-01-16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壮志千秋》经典观后感集

  《壮志千秋》是一部由韦斯利·鲁格尔斯执导,理查德·迪克斯 / 艾琳·邓恩 / 埃斯特尔泰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西部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壮志千秋》观后感(一):美国精神之冒险,自由平等

  #4# <Cimarron> (壮志千秋)第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片长123分钟。从这部影片获奖开始,有了所谓美国西部片的概念。首次在影片中表达了对印第安人的善意和为他们争取平等的思想。后来这部影片是美国杂志《首映》评选以往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中的10部最烂影片之一。

  该片可以看作美国Oklalhoma为缩影的一部西部发展编年史。近40年时间Oklalhoma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发展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石油城市。男主角Yancy是个充满冒险精神的律师,又是一个神枪手。他带着妻子Sabra从东部冲到那片土地。他办报纸,杀匪徒,抨击时政。他为印第安人的权益大声疾呼,不惜得罪权贵。他不甘平静生活数次漂泊在外寻求新的冒险天地。撇开Yancy和Sabra匪夷所思感情线索不谈,Yancy是作者展现当时一批勇往直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西部开拓者的正面的形象

  影片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开头5‘30“到9’30。广袤的大地上跑马圈地场面喧嚣的马蹄声,凄厉的马嘶声和人们的呼喝声中尘土飞扬。间或有篷车和早期的大小自行车也在拼命往前冲。仅仅一个小时,200万英亩土地一抢而光。在当时没有航拍技术情况下,4分钟的画面体现了导演的调度能力和抓拍技术。

  从影片内容上看,实在是乏善可陈。也许最佳影片的荣誉是给予客观展现了那段热血历史,和崇尚冒险,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精神。

  《壮志千秋》观后感(二):《壮志千秋(Cimarron)》:天生的冒险家【第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cimarron2.html

  Cimarron (1931)

  本片获得第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家人在美国Oklahoma开拓家园的故事。男主角是一个喜欢冒险的男人,Oklahoma没有开发前他就抢得一片土地。男主角还心地善良,在好心帮助一个女人时,被这个女人抢了便宜,丢了一块土地。随后,男主角带着老婆孩子,以及黑人男佣来到正在建设的Oklahoma。准备出版报纸。小镇一切都在建设中,老婆很不习惯。此时,镇上有一个恶霸肆意欺凌弱小,男主角利用布道的机会杀死了他。几年后,男主角的女儿出世。此时,镇内出现了曾是男主角朋友的抢匪,男主角杀死了他,保卫了全镇的安全。这时,镇外又有新的土地等待开拓,男主角想要老婆跟随他一起去,但是老婆不肯,男主角只好自己个人离开。一晃五年过去了,老婆天天在等丈夫,终于等了回来。可是,男主角回来后就与老婆对薄公堂——他要为那个欺骗他的女人辩护。老婆反对男主角这样做,但男主角凭借伶牙俐齿轻松取得了胜利。几年后,Oklahoma发现了石油,很多人都富裕起来,男主角家却依然在出版报纸。二十年后,男主角外出探险依然没有回来,老婆很伤心。在庆祝男主角老婆当选国会议员的宴会上,老朋友们纷纷前来祝贺。最后,老婆在参观油井时,发现一个见义勇为、救了大家的人竟然是自己的老公。男主角在老婆怀中死后,电影也结束了。

  本片是一部西部片,与前几天看得《百老汇旋律完全不同。但是影片情节依然乏善可陈,看得我都睡着了,而且一睡就是半小时。可见,好莱坞老电影真的有不少落后时代作品,已经不适合现代观众欣赏了。当然,电影主题还是很积极的。影片通过男主角一家四十多年的变迁,展现了美国西部的发展史以及Oklahoma的由来,并且歌颂了这些开拓者的伟绩。联系本片的上映时间——1931年,就可以知道电影讲述的故事并不遥远,都是最近十几年发生的故事。因此可以想像得到,当初观众们看到本片时是什么心情了。总之,电影虽然已经落伍,但是电影主题依然可以打动人,而且可以通过本片让观众们知道这些开拓者的故事。当然,本片也可以说这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宣扬美国开放、处处充满机遇的精神。

  电影拍摄方面非常普通,现在来看已经很简陋了。影片大部分固定镜头、中远景,很少有特写镜头,电影的布景、服装、道具等也显得非常粗糙。虽然片中有很多大场景画面,但是不清晰的画面很难领略影片要传递的感觉。不过,电影中段的小规模枪战倒是拍得很有观赏性,人物运动、画面视角以及剪辑,都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这些在三十年代初的电影中并不多见,可以算作本片的优点总的来说,拍摄上无太出彩之处,而且老年时期的人物化妆还显得非常假。但我们不能要求太高,毕竟这是一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

  最后来说一下男主角与电影结尾。很多人都认为结尾不合理,我却认为很恰当。因为男主角是一个喜欢刺激的人,他不喜欢坐享其成,更不喜欢天天死板的坐在办公室他喜欢新鲜、喜欢挑战。因此,男主角会选择呆在每天都有新机遇的油井,而不是回到自己温馨的家中。换句话说,家给他的感觉不如冒险的诱惑大!这样一个人,出现在油井附近,而且成为流浪汉,是非常合理的。所以,认为电影结局很差的人,是根本没看懂电影。

  演员表演方面中规中矩。男主角长相比较独特,很容易让人记住,但是演技很普通。女主角Irene Dunne长着一张典型的欧美脸,不丑也不漂亮,演技同样一般。相比之下,作为配角、扮演那个女人的Estelle Taylor却显得非常漂亮,气质独特。本片中还有一位演技糟糕的人,就是扮演黑人男佣的演员,他的演技也太业余了,死都不会死!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展现美国西部开拓者事迹的西部片,故事平庸、人物普通,画面也不出彩。总之,它是一部不好不坏的电影,称不上“最佳”。它能获奖,一是因为影片主题正确,一是因为没有更好的电影吧。

  Irene Dunne

  Irene Dunne

  Estelle Taylor

  Estelle Taylor

  序列:0839

  壮志千秋.Cimarron.1931.D9.MiniSD-TLF

  2012-06-13

  《壮志千秋》观后感(三):壮志千秋

  韦斯利.拉格尔斯导演的这部影片曾获得第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三项金像奖,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西部片,是雷电华早期的代表作。 在美国西部开拓时期主人公辛马龙携妻从东部来到俄克纳马拉。在土地肥沃矿业丰富的大草原上定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改善了生存环境。但是也因侵犯了牧场主的利益而经常发生纠纷和格斗,强盗土匪的不断袭扰也使他们寝食不安。辛马龙见义勇为劫富济贪,尤其同情当地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为了维护东部移民和印第安人的社会权益,他组织亲友开发油田,并办起声张正义扬善惩恶的报纸。这一切使敌对势力对辛马龙更加仇视,不幸的是一次油田失火事故中辛马龙的血肉之躯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西部理想”都化为灰烬。影片以辽阔无艰的俄克纳马拉大草原为背景,通过辛马龙的奋斗生涯展示了印第安文化和西部的变迁,赞扬了主人公的正义感和献身品德褒扬了西部开发精神。

  《壮志千秋》观后感(四):If we all took root and squatted, there would never be any new country.

  第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根据普利策奖得主Edna Ferber的同名畅销史诗小说改编,以一个开拓者和冒险家Yancy的角度讲述奥克拉荷马州建州前后40年的历程。影片从1889年4月22日对未分配土地(Unassigned Lands)的自由圈地(land rush)开始,涵盖了1893年史上最大的圈地潮(Cherokee Strip land run)、1898年的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1907年在塔尔萨(Tulsa)发现石油(Oil Capital of the World)、直到1929年的大萧条前期。主人公Yancy是以德州前州长的小儿子Temple Lea Houston为原型塑造的(不过似乎Temple并没有办过报纸)。他对印第安人、黑人、犹太人、妓女等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支持,他在法庭上激情四射的雄辩风采,他敏捷的身手神准的枪法,尤其是他那勇敢无畏、热血开拓、永不满足、四海为家的性格,都深深感染着观众。最后的以身堵炸弹并在妻子怀中壮烈牺牲多少过于戏剧化,但也算为其传奇一生画上圆满句号。

  为了重现当年约5万人参与的自由圈地奇景(Oklahoma Land Rush of 1889),雷电华电影公司(RKO,其标志为地球上立着一个电波发射塔)动用了五千名群众演员,共28名摄影师参与拍摄;随后更是平地而起的搭建了虚构的新兴西部都市Osage。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美国史上最严重经济大萧条时期发生的,即使对当年五大电影业巨头之一的雷电华,也需要极大魄力的。最终,本片在上映时收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并为雷电华拿下了其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独立制作和发行)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不过即使如此,公司还是没收回本,整体表现不如前一年同是大制作的《西线无战事》。

  作为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西部片(下一部要等到60年后的《与狼共舞》)、第一部获6项奥斯卡提名以上的影片(实际有7项提名,中3项)、第一部获5项大满贯提名的影片(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本片却在后来多次名列评分最低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至少IMDB上是如此。有人评其人物性格单一,有人批其主题过于简单,但我却觉得在那样的年代拍出这样一部优秀的主旋律史诗片已经很难能可贵中国现在还在做这样的事,质量还不如本片。

  片名(小说名)来自奥克拉荷马州西部柄状狭长地带的早年称谓:Cimarron Territory。美国内战后,一些牧场主自由迁入该区域,组建了一个临时领地。此领地起初一直未被联邦承认(又称No Man's Land),直到后来并入奥克拉荷马领地(Oklahoma Territory),进而变为奥克拉荷马州的一部分。不过中文翻成壮志千秋倒也贴切主题。

  男主角Richard Dix演得激情澎湃,但后来却鲜为人知。倒是饰演继承丈夫事业终成女中豪杰的女主角Irene Dunne连同本片在内先后拿了5次奥斯卡影后提名(都没中),被认为是无冕之后。

  《壮志千秋》观后感(五):从单纯的西部开发的片子方面讲,这部片子拍的还可以。

  04壮志千秋

  首先,我觉得电影名字翻译的挺好的,壮志千秋,有如男主的一生。

  其实我很少看这种格局很大的电影,这部电影描写美国西部大开发,时间跨度非常大,从主角年轻时壮志凌云到到迟暮时依旧显示英雄本色,主角杨西是个英雄,一个伟大国家需要这样伟大的英雄人物,充满正义,勇敢,奋斗,以及牺牲精神,从大爱的方面讲他简直是个完人。

  但是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样的人物,我从开始就说过我是个非常感性的妹纸,从电影开场我就开始思考有关于小爱和大爱的问题。男主的身上蓬勃着的是属于一个伟人的大爱,伟人身边的女人往往是可怜的。作为一个内心澎湃着女权主义的妹子我对艾芙拉这样的女性内心是充满着敬意的。她同样是个伟大的女性,她内心的坚韧,她的宽容超乎了我的想象,只有这样伟大的女性才会成就杨西伟大的一生。

  其实作为一个难养的小女子,我爱他爱的发疯才会陪他去新的地方重新开始,要是他第二次要求重新来过我就跟他离婚,敢三十年不给我任何消息我就敢让他身败名裂,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男人再伟大在我眼里他也是不配得到艾芙拉的爱的,其实看电影电影的时候我的内心非常复杂,我为杨西的伟大动容,他帮助弱小帮卖东西的犹太人赶走坏人,他甚至愿意为一个千夫所指的女人辩护,他爱他的妻子,我看得出来,他对妻子的爱毋庸置疑,但是人性是复杂的,他喜欢冒险,永远没有办法停歇,流浪是他人生的主旋律,不能怪他,流浪是他的天性,是他之所以成就伟大的原因之一,毫无疑问,他是个伟人,只是他愿意为所有人去死,作为一个家庭的中心,他不该抛弃他的妻子孩子,他缺乏对家庭的关心,他怎么能让他的孩子孤零零的长大,让她的妻子一个人撑起原本属于他的事业,一个女人,在那样的乱世,撑起一家报社,抚养一对儿女的艰辛无法想象。

  艾芙拉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尽管她也有一些缺陷,最初歧视印第安人,爱慕虚荣,但是这个女人身上的韧性和包容足以抵消她的这些缺点。她听完丈夫的解释以后替那个可怜的女人感到高兴说的话让我动容,女性的伟大可能就体现包容的心上。

  这部片子的格局很大,讲述了一个州从开发到建成,可能着眼于大的格局和对两位主角的重要刻画,其他人物的丰满性显得有少许的欠缺,但是依旧有很多人物非常有典型特点。高傲自持的长脸夫人(我记不住名字我的天),失去双亲努力为生活拼搏不放弃希望的女郎,还有忠诚无比最后为了找西蒙死去的小黑人,他们的形象都非常有典型性,刻画的还行。

  可能我年纪还小,不太能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我还不能体会创业,创造新生活的艰辛,这部片子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描写的挺好的,一个永不停歇的浪子形象,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拍的非常的丰满。总的来说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尽管我看它的角度非常的小,从一个小女子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

  这部电影还是有欠缺的,西部开发的场面描写的非常宏大,但是城市建设的场景拍摄不是很出彩,可能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我没办法感受到一个新城市的崛起的内心的激动感。

  电影结尾,艾芙拉成为了女性议员做到了她丈夫做不到的事情,象征了女权的崛起,杨西为了保护一群年轻的旷工死去了,象征着伟大的冒险追求牺牲精神永存。

  其实这部电影也许有宏大的寓意。只是由于年龄的限制,我无法体会。以上就是我能看出来的全部啦。

  文章出自TheySaid电影达人养成计划,转载请联系公众号:TheySaid

  《壮志千秋》观后感(六):做时代的超人

  驻立脚下的土地,感慨它走过的斑驳历史,担忧它扑朔迷离的前方道路,但在每一处转角都庆幸每个时代总有那么几个充满冒险精神的偏执狂,推动历史,促进文明进程上功勋卓著。当然,改造者对这些虚名漠不关心,他走的每一步都为了舒适自己,还有,世界想贿赂冒险家,没门!

  电影把视角定格在美国西部地带,这片原始野蛮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大草原,是现实保守者的地狱,是浪漫偏执者的天堂。这一时期的美国如果是一道菜,那绝对是东北名菜——乱炖,既有血肠的绵软,也有脊骨的崎岖,一股酸菜发酵的浓郁,让爱者垂涎,让恨者切齿。在这个通过人民的努力而强大起来的国度,开阔又保守。多元的矛盾棘手得富有生命力,白人与黑人、犹太人、印第安人的种族矛盾,穷人与富人的阶级矛盾,信仰上的宗教矛盾,这个文明又野蛮的时代成为了法律与道德的青春期,活力十足,迅速生长。

  简单又粗暴的土地占有方式让生活在21世纪的我出其不意的羡慕,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文明禁锢的时代,高房价,低收入,阶级固化,法律道德约束人性解放,条条框框困住了自由让人压抑的喘不过气,谁不想策马奔腾选一块自己心仪的瓦尔登湖,谁不想浮生若梦世外桃源,可电影用最现实主义的手法告诉你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道德的社会真心不是天堂,原罪的释放只能是生灵涂炭助长野蛮,女主一开始不是矫情,是文明人无法回到原始的荒芜,那真的让人生不如死,提心吊胆。

  哲学艺术家尼采提出超人哲学冲创意志,我想男主就是这独具慧眼的超人,他富有冒险精神,不拘一格,视角多元,包容人事。他黑白两道通吃但秉性正直不阿,具有胆识魄力,有把混沌环境变得丰富多彩的洪荒之力,的确电影塑造出的男主过于扁形,他金光闪闪的主角光环普度众生,完美到非人,但参考那个时代的美国,电影在精神艺术领域寻找一种乌托邦式的英雄情结又何尝不可呢?

  黑格尔说人类没有历史只有轮回,我想这可能是一种时间滞后,平行世界的黑洞深不可测,但对比中美两国的发展史真的很像是一个妈生的兄弟,平权运动,道德法律建设,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资本与政治的矛盾与联系,影片中的美国不正是进行时的中国么?充满歧视排外的社会,野蛮落后的思想,权钱勾结的肮脏,换种角度看,当我们能接触到这类矛盾时也意味着我们的时代是国家发展的最好契机,我们需要的是千千万万男主一样的超人,我们需要正义使者打开的光明之门,去他的犬儒主义,去他的随波逐流,改变是历史转折的机遇,优胜劣汰的时代你刚愎自用、墨守陈规,那不是执着,那是鼠目寸光、自掘坟墓!

  历史会铭记每一个先迈出步伐的英雄,哥白尼,尼采,鲁迅,这个世界希望重重,放下你的偏见,用多元视角来包容社会。你的身份是多样的,你不光属于你的性别,你的性向,你的肤色,你的国籍,你的地球,你也是宇宙精华的一份子,我们都一样,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不是苛责他人,你的包容开放决定了你所处环境的和谐,你的改变让文明美丽温柔的前进,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世界需要先锋!

  《壮志千秋》观后感(七):真正震撼的史诗电影

  看了豆瓣的评分和评价,很失望,评分太低,评论太浅。

  在我看来,这是可以和《美国往事》相比的史诗电影。有些方面,如细节、人物塑造或许不如,但在文化、历史、场面等地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更别提这只是1931年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就如同读一部欧美名著一样。

  首先通过文字提示,将背景交代清楚,然后大场面、摇臂、移动镜头、镜头切换更是清晰流畅。

  因为年代跨度大(40年),片中的布景、服装等细节做的很认真,能够很明确地辨别。

  开场后第一个室内戏,通过服装和语言等场面调度,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传统的美国大家庭,讲求规矩体面,大家长是杨西的母亲,一个因循守旧的人,而杨西则代表美国年轻人,一个律师和办报人,一个充满激情的人。通过语言就揭示了冲突所在,并以杨西的离去结束。

  接下来用几个叠画表现杨西和妻子赶路的情景,远景、全景、近景多机位切换,画面干净又不枯燥。

  杨西和妻子乘着马车进入人们聚集地,一个将来的市中心。先从中央轴线给这个满是帐篷和车马的聚集地两个俯视的远景。然后给杨西和妻子中景,用移动小全俯视角表现杨西看到的两边赌场、商店和酒吧等,表现小镇的初始,以及以后会出场的人物。

  这里给出第一个矛盾,就是杨西和恶霸xx的冲突。杨西进入酒吧和xx在吧台相遇,给两人一个正面近景,一个左侧中景。xx因为利益关系杀害了前任报社编辑,而杨西作为新来的报人以及对正义的追求势要追查凶手。这样,大的历史西部的发展落到了观众可着眼的矛盾上,吸引人看下去。

  小镇慢慢建设起来,杨西的报社也开张了。杨西与xx 的冲突作为线索贯穿其中,先是xx在街上开枪调戏杨西,杨西用神枪法打掉xx 的耳环还以颜色。接着xx欺辱犹太商贩,杨西再次挺身而出保护犹太商贩,这里恶霸xx的凶狠无理、杨西的正义魅力、以及犹太商贩的软弱自卑,都表现的淋漓尽致,非常精彩。而犹太商贩作为贯穿全片的主要配角之一,这个亮相也是很有效率。

  小镇第一次礼拜邀请杨西主持。杨西的演说非常精彩,令人振奋,充满魅力的表演,正义而富有感染力的台词,短短几句话已经让美国精神深入人心。此外,这里的机位也比较多,杨西演讲时的小全、中景、近景各种切换表现杨西魅力,而正面远景(将所有观众包含其中)、杨西身后过肩镜头、妻子和观众崇拜激动的反应镜头,更是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但演讲除了宣扬美国精神(正能量)和展现杨西个人魅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叙事功能。原来杨西在这里诈称要说出杀害前报社编辑的凶手,做贼心虚的xx开枪射击,早有准备的杨西开枪射杀xx,为小镇除去了这颗毒瘤。这场戏开场前渲染杨西和妻子的紧张气氛,开场是表现杨西的正义,然后冲突忽然展开并迅速升级,电光火石之间杨西已经除去恶霸xx,的确是十分好看的一场戏。

  小镇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个镜头切换帐篷已经变成一排排房屋。如同玩《模拟人生》等沙盘游戏,看一个城市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就已经很让人感兴趣。更何况这时又来了第二个事件,强盗来袭。这是电影的事件,同时也是整个美国西部发展的大背景,以小见大,又关注这个“小”中的人物和感情,正是史诗片的做法。这个强盗并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最初杨西来西部的路上强盗就出场过,他是和杨西共患难过的老朋友,当时杨西对强盗xx说不要来这个小镇,强盗答应说”好的,除非你邀请我。”强盗来袭,要守卫妻儿以及小镇的杨西只得挺身而出,枪法神准的他歼灭了所有强盗。强盗说了两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喽啰说的”哦,杨西在这儿“,他一脸沮丧和懊恼,另一句是强盗xx临死前对杨西说的”sorry,你并没有邀请我“。杨西拯救了小镇成了英雄,然而他杀死了自己的朋友,他是悲伤的。通过之前不到1分钟的铺垫,这里3分钟左右精彩的枪战毫不突兀且人物鲜明,情感很能感染人。

  不断的变化总能让人心动,这是时间和历史的魔力。几年后,“西部大开发”又开始了,无聊的杨西不顾妻子的劝阻,投身冒险的热潮。五年后,杨西的报社在妻子的打理下形势良好,因为思念丈夫,报社的社长和总编的名字始终是杨西,而杨西的儿子和女儿也长大了。杨西回来了,受到小镇居民的热烈欢迎,作为这个小镇的开创者之一和英雄, 这是应该的。这时另一个冲突展开了,是小镇居民与妓女xx 的冲突,也是美国大背景中不公正的社会秩序(妇女权益问题)暗藏的黑暗与冲突。小镇居民认为xx有罪,要审判他。恰巧回来的杨西,也是代表美国文明与正义的杨西,来到法庭来为xx辩护。通过杨西的对妓女xx悲惨遭遇的陈述,对妇女不公正待遇和有缺陷社会秩序的指控,对公平与光明的慨叹,妓女xx最终被判无罪。这段戏吸引人的首先是这个冲突,而这个冲突即妓女xx的不公正待遇,这是强烈的,具有自然的吸引人的力量,观众期待着看到杨西拯救xx。然后法庭上的辩论也很精彩,因为这是有关文明的进程,道德和伦理的范畴,关乎每个人,并且又是真实的历史。而公诉人的形象塑造也很成功,矮胖的身躯,蛮横的语言,走路好像是跳着的。

  接下来进入石油时期(1907年),小镇或者说这座城市已经起了高楼、电车还有汽车。百万富翁到处都是,而英雄的先行者杨西,作为坚守良心的代价,财富并无太大变化。以致他的女儿唐娜都心生埋怨。而杨西的儿子爱上了印第安人姑娘,对印第安人歧视的杨西妻子并不同意,但杨西却是支持的。杨西正在竞选州长,没有金钱的他,只靠他的日报评论,即使从前有多大的贡献,似乎也是没有可能竞选成功。这时之前的那个公诉人,现在的财团首脑,来贿赂杨西,说可以帮助杨西成为州长,但杨西成为州长后要出台政策掠夺印第安人的石油份额。杨西拒绝了,并告诉他一定会将政府压迫印度安人的真相刊登出来。这是对政府的反叛,杨西的妻子不同意杨西这么做,但是杨西坚持刊发,他要为美国的信誉负责,而不是政府里几个腐败的官员。文章刊发了,引起剧烈反响和全国的支持。当然,杨西没有成为州长。这里可以看出电影对美国物质主义和竞选中腐败的反对,对平等和公平的歌颂。

  1929年,40年过去了。杨西的妻子成为了联邦议员,代表着成功的美国妇女形象,俄克拉荷马州的上层阶级和华盛顿来的议员一起举办了祝贺宴会,杨西妻子可谓功成名就。然而令人好奇的是,杨西去哪里了?杨西的妻子都可以成为联邦议员,杨西完全可以成为总统。但是杨西在哪里?

  宴会后杨西妻子和众官员去参观油田,油田发生一起事故,一个流浪汉“老杨西”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一颗炸弹,阻止了一场大爆炸,拯救了整个油田和所有人的生命。杨西妻子听到“老杨西”的名字,急忙赶去,不错,正是杨西。杨西完全是一个又老又脏的流浪汉了,他说:”宝贝,我爱你。“杨西死去。全剧终。

  最后的结局实在太过仓促,又过于巧合,让所有观众都意料不到。这不是英雄史诗电影吗?大可以让杨克再次成功归来皆大欢喜结尾。我觉得,或许是有些巧合,但这个结尾却是很好的,完整了整部电影的内涵和体验。

  要说仓促,电影在最后片段中对杨克妻子却花了大篇幅的呈现,表现她的成功、她的优雅、她的受人尊敬,当然还有她对杨克的思念。这些都让观众对杨克的结局充满期待。但在最后1分钟,杨克出人意料地死了,以一个老流浪汉的身份。所以我不认为是剧组仓促,应该是有意为之。有话说当不知道电影如何结尾时,就给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结局。如果按观众的期待给一个成功的happy ending,不但无聊无意义,也降低了整部电影营造的厚重感。这部电影当然是有承载的,反映美国发展的历史,展现美国人的精神——开拓、冒险、理性、文明,展现遇到的困难历史的阻力,展现美国的罪恶——社会秩序的不公平、物质主义的罪恶肮脏。因此,这部电影的结尾绝不能是平平无奇的happy ending.

  只是,杨西的结果到底体现了什么,我猜不到。作为开拓者,难道不是安乐地老去,看着自己奋斗终身的果实欣慰而唏嘘吗?为什么会去做流浪汉。有评论说”革命者最大的敌人是革命成功“,这有道理,或许也能解释,但我觉的与整部电影不符。这不是个人传记,探求个人的冒险心理,而是一部国家史诗,但杨西的行为很难和这个国家史诗联系起来。是说国家对开拓者的抛弃吗?当权者对杨西的报复?还是讲发展的罪恶?前后矛盾,有些勉强。还有评论是对杨西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持贬义的,说革命者只会革命(冒险),否则宁愿去流浪,颇有联系中国十年浩劫的架势。通过电影产生联想没问题,但套在杨西身上我觉得难以接受。杨西作为美国文明的代表,有见识有文化,而当时又是在发展时期不至于无险可冒,他会因为这个去做流浪汉吗?这是对杨西的诋毁。我宁愿相信他因为老去的失落而像海明威一样吞枪自尽,尽管仍然不符合之前杨西塑造的形象(一个理性、自制、理想的英雄)。

  所以,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导演在没有好的结局时硬凑的点子。虽然不合理,但仍然好过平淡无奇的happy ending,至少让大家疑惑,进而思考。如果我是导演,我会这么做的。没有好结尾,就找个最想不到的结尾。

  :片中对人物的塑造或许流于表面化,没有探究内心(比起现代一些心理电影)。但从角色身份各异,性格鲜明来看,人物塑造是很成功的。如杨西的大家长母亲、黑人奴仆、犹太商人、口吃印刷工、妓女xx(很漂亮)、强盗xx、恶霸xx、妻子、曾祖签署过独立宣言的女人(虚荣肤浅)。当然,是标签化的,但并不是生硬的标签化,而是联系角色身份、历史背景通过各种细节表现出来的,这种标签化是成功的。杨西妻子尽管戏份很多,但反而个性不明显,基本上是衬托杨西出现的,略遗憾。

  《壮志千秋》观后感(八):革命的最大敌人是成功

  今日看书看到这么一句话,觉得很有意思:革命最大的敌人就是革命的成功(The greatest enemy of a revolution is its success)。这里说的是互联网,一个人按照某个革命性思潮出来的人(说他是草根英雄也好,网络英雄也好),一旦他获得了造就,就会转化成了新一轮革命的对象。出于生存战略,他必须去弄出新的事端来,去延续他当初掀起的风暴,不然他就完了。因为他只会这个玩法。

  奥巴马在竞选当中,总是喜欢用“运动”这个词。当他当上总统后,他仍然说“Our movement”. 有时候不由让人纳闷: what movement? 他的“运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竞选完了,他还在“运动”,因为他不能停,他必须把他的竞选对手转化成AIG, GM, 等等。美国这个国家,我个人的感觉是民主党适合去创业,共和党适合去经营。

  我们人有的天生是革命者、创业者,他能破坏或创造,但是他不能守成。这句话或许可以解释切·格瓦拉为什么会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跑出去从头再来,一再“输出革命”。我看过一部关于这个州牛仔英雄Yancey的老电影Cimmaron(中译:壮志千秋),上面的Yancey也是,在俄克拉荷马跑马圈地的那阵子,他跑到一个地方,从头做起,把一个小镇给整得像模像样。等一家人都已经适应后,他又懈怠了,再次出走,不知所终。后来发现他其实就在附近,但就是不露面,最后他救了个人,死了。死时没有人知道他当初的辉煌。这是个悲剧,但也是一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能看着自己一手造就的事业旁落,自己去隐退的。

  切·格瓦拉和Yancey的一生都是悲剧,他们自己成了个英雄。而这世上另外一些人,却会抓着自己的基业不肯放手,依旧用旧的规则,去经营被自己攻下来的秩序,于是这世上便有了文革。

  《壮志千秋》观后感(九):为西部而生,为西部而死的拓荒者

  这是部西部片,说实话,作为一个女孩子,对这种类型的片子可能没有那么感兴趣。但是,2个小时看下来,却也不觉得枯燥。整部电影看下来,最深刻的感触就是:历史总是由Yancy这般热爱冒险,毫无畏惧的人所创造的。

  首先,我想说说影片的拍摄。并不是从专业的电影摄影角度来说,仅仅是作为一个观影者,对我来说,影片开头辽阔的草原,持续了一段时间的万马奔腾的场面,在现在看来,都是令人震撼的。这样震撼的场面,并不会因为是黑白的而显得苍白,依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合我自己的英语专业,我认为这部影片充满了当时典型的American values。从男主的人物设定中,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出当时的美国人民的普世价值观——追求自由,热爱冒险,向往平等。Yancy和他妻子脱离了原先优渥的环境,来到了正等待开拓的俄克纳马拉,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王国。这是他对自由的追求。从一开始,就能看出他妻子和他的性格其实并不是十分合适。妻子来自大户人家,相比较而言,更喜欢安定,而Yancy却热爱冒险。Yancy在俄克纳马拉创办了自己的报社,和当地的强盗土匪斗智斗勇,最终使一家人的生活走上正轨。这时,他选择抛弃一切,独自前往一个新的地方,去争当拓荒者。不顾一切,这是他的冒险精神。而他再次回来时,他先为狄西李辩护(李真的好美啊,眉目含情),这场法庭辩论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他利用自己的报社,抨击当时的政府,发社论为当地的印第安人争取权益。他儿子也爱上了印第安酋长的女儿。这在当时,是骇人听闻的,从他妻子的言语中,就能看到对这桩婚姻的反对。然而,Yancy却十分支持他儿子。这些,都是他对平等的追求。他都做到了。然后,再一次,他离开了这样安定的生活。报社交给了他的妻子打理,这个女子,真的很厉害,最后也当上了议员。而Yancy,却成了一名流浪汉。

  影片的结尾令人唏嘘,而我也想象不出更好的结局。或者说,换一种大团圆结局,反而会有些奇怪。Yancy和他妻子重逢了,但重逢之时便代表着离别。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止了更多人的死亡,其实是非常符合Yancy的人物设定的。如果永远不重逢呢?他妻子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有多爱她。Yancy是一直一直牵挂着他的妻子的。但作为一个女孩子,假使我的丈夫做了这样的事情,我会理解他,我会为他骄傲,但我不会原谅他。Yancy的死和他最初抛弃一切来到俄克纳马拉形成了呼应。他为西部而生,他为西部而死,无愧为俄克纳马拉的英雄。

  《壮志千秋》观后感(十):壮志千秋

  影片《壮志千秋》讲的是在美国西部开拓时期杨西带着妻儿离开东部来到奥塞奇,一个印第安人受到歧视的地方,他要在这里重新生活,他同情印第安人,希望自己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维护他们的利益和争取应有的权利。这个地方有恶霸,他们欺负和歧视印第安人和犹太人,嘲笑刚来的杨西和他的妻子。杨西除去了恶霸,除去了强盗,为这个地方争取成为州,替印第安人谋求权利。可是他天性放浪不羁,总是离开几年再回来,留下妻子儿女留下报社,他放弃了他的家庭他的事业,去追求自由追求不一样的人生。

  觉得人生很奇妙,最初来到这个地方的人不停留,总在流浪奔波,即使这里有他的家庭,有他的事业和成就,有他享受到的荣誉和尊重,也不能把他留下。最终生命凋零在这片自己努力奋斗的土地上。谁也想不到他竟是以这种方式告别。过去他消失的日子都快要让人遗忘了他。

  而最初最不喜欢这个地方的人慢慢爱上这个地方,在参加各种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获得成就,留恋而不想离开,不想让几年的努力放下从新来过,独自一人支撑起家庭和报社。曾歧视印第安人、不满儿子与印第安人结婚的人最后也能接受并成为一家人。成为联邦议员。

  就像杨西说的“不会的,永远是个很长的时间。”

  《阿甘正传》中也有一句台词,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未来那么长,人生怎么变化,谁也不知道。

  杨西这个人让我又爱又恨。

  爱的是,他身上一切美好的品质。

  他的绅士,当恶霸开枪打落他的帽子时,他趁对方不注意回击打回去,妻子很生气地冲上去,他对妻子说他们很友好。他们只是不知道打哪里。

  他的见义勇为,充满正义感,开篇的策马奔腾为土地而斗,对抗恶霸,保护受歧视的印第安人和犹太人。

  对报纸事业新闻真相的执着,一定要查出死案的真相,找出真凶。

  对底层人民的友善对待,和大家相处得很好,没有摆出贵族和老板的高人一等的架子,他在布道时说,“任何一个地方不管它是多么的悲贱多么肮脏,只要里面有上帝的声音就是他的殿堂。”他带着大家一起唱歌,这个场景是我很感动的,音乐拉近彼此的距离,大家一起高歌,就连不会唱的妻子萨芙拉也跟着附和,不会唱的儿子西蒙也跟着合音。

  为李站出来为她的生存而奋斗,在法庭上替一个可怜女人也改变了妻子的看法,给一个女人机会让她离开这里重新开始新生活不是比把她关进监狱更好吗?他说“”无论是谁都有权利为生存而奋斗。

  为印第安人民争取权利,他要让印第安人也拥有公民权,他们可以有选举权,他们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而却遭到妻子的反对,她说你这么做大家会笑你,她也不会原谅他。而他说,“你不会,永远是个很长的时间,也许我活着的时候你不会,但将来的一天你翻阅从前的报纸时,看到这篇文章会为它而感到高兴的。”

  果然在他的坚持下出版了为印第安人说话的文章得到国际的响应,也在他的努力下为他们谋到利益。在22年后妻子再出版当年的文章,再引起很大的影响。

  他放浪不羁,追求自由,热爱冒险,他讨厌在同一个地方呆很久,这是我喜欢的,我喜欢三毛,喜欢她的随性自由。杨西几乎超过五年他就要离开家外出,从没有音讯回来。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能抛开妻儿而独自走上流浪的路,的确这方面他不负责任,作为丈夫和父亲和老板都没有尽到义务责任,对于孩子而言,父爱这里缺失了。所以小女儿在父亲回来后并没有太大的情感表露,因为他没有参与她的成长中。

  不禁想,追求自由和承担责任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常常说要自由,可是哪有真正的自由,有牵挂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若是没有了牵挂的自由想必内心仍不会是自由的。我们的自由捆绑着很多,父母家庭、学习工作。曾看过一句话,“你暂时的轻松是因为有人替你承担了你应该承担的。”

  而他的妻子也是让我又敬佩又可惜。

  一开始她并不喜欢这个地方,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让她有成就感,她演讲得到称赞,她的才华得到展示和认可。她不愿离开,不愿放弃稳定而成功的生活。她歧视印第安人,但最后也接受了她的儿媳。她最初反对为印第安人说话,最后成为议员,参与政治。

  我也爱她的美好的品质。

  她的坚强独立,一个人支撑起家庭,照顾孩子,撑起报社,出版编辑。心疼她,儿子女儿不听话,或许真的孩子在成长中,父亲的角色必不可少,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她的才华和能力,能够得到大家的称赞,组织活动,写文写诗,管理一家报社,参加女性俱乐部活动,说明她具有一定的能力。

  最让我敬佩的是她的得体,在最后演讲中,没有说自己的丈夫任何的不是,也没有说自己多么地辛苦不容易,而是安静地解释他出远门了。连自己的女儿也感谢母亲没有说到父亲。她听到这话与女儿拥抱,她内心也是难受的吧,其实并没有说的必要,她已经习惯了,她习惯相信他只是出远门,她习惯默默自己一个人付出。不争,不换掉自己丈夫主编的姓名。

  不是说女性就要这样的隐忍就要这样的贤良淑德,就要这么默默付出不吭声,做男人的后盾,就为了得到丈夫的一句“妻子和母亲,完美的女人”的称赞和感激。这个时候美国的女性地位已经慢慢提高了,更多地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她的选择或许是她本身对于家庭对于丈夫的爱和包容,环境也决定了自己的选择,而她太善良了。或许又是她的内心足够强大,她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成就。这也是女性的成长,不再依附家庭和丈夫。

  这部影片总的看来很棒,开篇宏伟,时间跨度大,里面的历史背景值得了解和研究。而结局有些仓促,他们多年还未相见,就已是天人两隔。她不知道他旅途中发生的一切,新鲜刺激的,他也不知道她做了多少事,有什么变化。但又或许,这样的结局也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