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坏的朋友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最坏的朋友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17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坏的朋友们》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最坏的朋友们》是一部由南宫善执导,金秀贤 / 金春基 / 南宫善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坏的朋友们》观后感(一):纪念那个迷茫年纪

  奔着秀MAN的18禁镜头去看了《最坏的朋友们》,却染上了淡淡的文艺忧伤少年时期的迷茫和忧伤,无处可去的绝望。这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感情吧?回想起会感到一阵钝痛。

  对春基一直抱有幻想的仁善,单纯美好的活着。她的青春是应该是最温和的。她有迷茫,但是未曾迷失;她的朋友有过背叛,但最终还是被原谅。她看到生活的爱,并且勇敢去爱。在青涩曾经,我们以为天会塌下来大事,其实连一阵风都比不过。就如春基,被她爱了四年之后,也在那个夏天离开了她的生命

  而春基一直处在迷茫中,他找不到自己位置。他说,我不想回家,不想回美国,不想参军……他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这是永恒哲学命题吧,我是谁,我去往何处?当他知道鲁朴曾经自杀的时候,除了震惊,更多的是豁然吧,原来还有另一种选择。犹如困兽,无法挣脱,满身伤痕、充满绝望的时候,死亡反而带着一种解脱的快意。春基说,大家都变了,怎么连仁善你也这样?……于是春基最后选择了死亡,选择再也不用面对生活,选择活在过往,选择被大家记住或遗忘。在那样美好的年纪。

  《最坏的朋友们》观后感(二):启示录

  对于被摸下体的wuli金秀贤xi我真的是恨的牙痒痒,琼麦皮差索!乍一看有种男主因某功能太弱导致不断被甩的无聊微电影。但对于80后又是金秀贤xi脑残粉的我细看了这部零几年的作品,不仅仅有内心共鸣内容有太多青春的幻想和遗憾,让人想用力抓住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还追悔莫及!不知道现在青春期的同学会有什么感触,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很多的内心世界没有被展开,让人自己慢琢磨,算得上意犹未尽的。剧情女主角干涩的旁白跟剧情一样冷淡,没有起伏。剧情编排好像一篇长篇新闻,报道阐述春基自杀原尾,反应青春期叛逆、阴暗、纠结、失落学生社会现象。也就是这样的旁白,真实,又预示着一场悲剧!让人深思如何更好的针对这一时期成长中的男女,怎样关怀他们的内心,提高社会关注度,为未来做好启示

  《最坏的朋友们》观后感(三):忧郁青年

  最近很迷都教授(不过最喜欢叫他도매니저哈哈哈哈……)今天看到这个片都登上了搜索榜还说是19禁所以立即看了。其实和情色没啥关系分明……!!手伸进去之后就切了镜头……前天还看了个视频,是郑素敏在强心脏爆料和金秀贤的关系,说是因为出道之前拍的一个电影认识,出道之后金秀贤还管她叫剧里的名字“完”,说完这个名字全场大笑。我也因为这个名字实在是太让人印象深刻所以记住了,没想到这么快就火了,看的时候还不确定,后来出现“完”,觉得这个片火跟最近火的那期强心脏也有关吧。

  整个电影里充满着一种中毒般的忧郁气氛,是一群不管怎么都高兴不起来的年轻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充斥着忧郁的情绪。电影里面没有很激烈场景但是把故事讲得很有意思,没有一点拖沓的地方。短短的时间里把故事讲得很到位。细节做得很好,比如说打火机。这个线索藏得很隐秘非常好,因为偶然所以抢过来的打火机,又因为偶然从抽屉看到所以点了火。

  我觉得春基的护腕是为了遮挡割腕的伤疤(一般不都是这么做么,所以电影里提都没提,作为朋友,鲁朴应该一眼就明白了所以没说,而作为其他的朋友包括仁善在内都是因为没注意所以没有深究)。包括他扔掉护腕,看到打火机,也是可能看到割腕后的伤痕所以打算自杀。

  仁善的梦也很有意思,刚开始小孩子的生活(那个小孩子活的也压抑死啊……),后来就变成了春基的倒影,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说不清,因为完全重叠到了一起。所以也可以通过她的梦了解到春基的一些情况,再加上其他地方的叙述总结为:他学习压力很大自己不爱学习,但是又没有办法,到美国求学更加语言不通交不上同性朋友,而异性朋友因为自己是亚洲人所以躲着他,家中独子,父亲因为生意失败离家出走从此缺少父爱家庭完整母亲严格要求,在美国没有朋友十分孤独。为了服兵役回国发现朋友都发生改变,尤其在性方面,自己本想寻找一个依靠一个倾听,却发现朋友都色眯眯的想跟他只维持性关系而已。

  离开自己无比尴尬生日party,他对仁善说自己怎么都讨厌,说“我为什么到哪儿都像走错了似的”,听到这句话真感觉震撼,说到我心里。把那股子忧郁劲儿全表现出来了。有时候我也会感觉到好像哪里都去不了,哪里都不属于我,之所以还是维持原状的活着不是因为这样活着很好,而是因为不这样就没有地方可以去了。不是没有道路可走,而是眼前的道路都不是自己喜欢的,走来走去发现好像都走错了,活的很迷茫无助。这样孤立无援日子可怕,总是看不到希望,也没有理想所以很想死。完全可以理解春基的想法

  他也不是那种愤怒的青年,而是一直很安静所有伤害自己承受了,并不是什么暴力的青年,靠着打架来发泄,后来还总是去教堂寻求心理安慰(后来在生日聚会上有个男的问他怎么不去做礼拜了,他也没发火只是更消沉,要是一般男的早打起来了吧……)。并且发现他怎么朋友都是女的,也没个同性朋友啊,所以性格上的软弱忧郁也是更有可能的。

  这种两女争一男的模式让我不禁思考,要是同样的剧情两男争一女会怎么样,一个寻求友情却不断遭遇物是人非和被人骗上床,一个很有钱但是缺少家庭温暖冷酷暴力,一个平平淡淡粗心大意善良卑微暗恋。要是变成这种模式一定很狗血……但是变成两女一男就很有看头了。

  我最好奇倒是仁善怎么能在一群不正常的人中还那么正常?!是因为过于迟钝么……?从小就跟一群不良学生逃课打牌,最好的两个朋友都很偏激,自己既没有受影响变得忧郁,也没有影响他们把他们变得正常。是因为学了心理学缘故所以看的更清么?可是后来遇见春基妈妈,却说自己对统计感兴趣以后想做编目的事情,分明和自己专业不相关,很有可能是伶俐的撒了个谎。自己很喜欢心理学,但是对以后分明没有打算,还不如撒个谎说个冠冕堂皇工作

  那个讲玩男人经济价值情节也挺逗,两个女生头发扮胡子,又成熟幼稚

  金秀贤那个时候就长的非常出众了啊,那个身材那个长相啧啧啧……鲁朴长得象韩彩英真漂亮。仁善下身太胖了简直不忍直视啊。还有郑素敏真是不好看啊,很讨厌她,最近才看dream high,觉得秀智和郑素敏挺像,但是秀智明显眉清目秀许多,但是在那个剧里两人一个戏路。

  《最坏的朋友们》观后感(四):如果这个世界充满关爱,就好了。

  因为看了星星、DH和隐秘而伟大喜欢上金秀贤,于是冲着网上的噱头去看了这部短片,《最坏的朋友》。

  从客观来说,这个短片拍的并不算的上优秀,故事很残酷青春,配着肖邦的黑键做背景音乐

  但短片拍的还是略显幼稚的,画面也并不好。我并不会去推荐朋友们看这部。可我为什么要为它写这样一封影评呢。

  因为少年春基,因为心疼这个角色。也许有人说他的死太突兀,男孩子怎么会那么脆弱,怎么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可我却从故事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的疼,自己也忍不住心痛起来。

  春基为什么会自杀呢。

  春基其实本名叫俊基,是个长相清秀的男孩,瘦瘦的,爱干净,身上总飘着肥皂的淡淡香味女孩子们都喜欢他。

  他有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破产失踪,母亲崩溃。母亲对家庭绝望,于是把所有的怨气和精力都卯足了劲用在春基的身上。

  她不仅仅是一般父母的带着温情的唠叨,而是用崩溃的情绪日夜长久折磨着他,通过对孩子的责骂发泄自己的的压抑。让春基的心也濒临崩溃。

  春基常常说,妈妈疯了。

  青春期的少年在即将成为大人的分界线的时候大多脆弱又敏感,尤其是缺乏家庭关爱的少年。有的人可能会变得叛逆,暴力;有的人可能懦弱,阴暗,心理扭曲。但春基都不是,他心地柔软简单善良,珍惜朋友渴望被爱,他的缺点是不会沟通,逆来顺受习惯逃避

  因为总是骂他的母亲,春基不愿意呆在家里,和大楼里的几个孩子聚集在一起,学着抽烟喝酒打牌。

  青春期的小朋友并不是想放纵自己,烟的味道并没有那么好,抽烟喝酒只是一种心理寄托,让思想放空,排解空虚

  大家混在一起,喝着酒,轮流说着没有营养的粗俗的荤笑话,打发着打发不完的时间,即使只是表面上的热闹,也能暂时冲淡一点点内心的寂寞

  做好学生做好孩子,那么难,可是堕落是那么容易,而且堕落更容易让心感到自由,不是么。

  如果他混在一群男孩子中间,可能就会渐渐变成个小混混,再大一点,学会泡妞和打架。

  不知道是幸还是更加不幸,他混的是一群女孩子之中,经常和女孩子在一起的男孩子更难成长。

  而且女孩子都比男孩子要早熟,在他看来是朋友的两个女孩,他并不知道她们是如何看待他的。

  胖胖的平凡开朗的女孩仁善暗恋他,瘦瘦的说话很呛的有钱人家小姐鲁朴其实也在意着他,只是,她们太年轻,不懂爱,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爱。

  终究不能一直混下去,不久后春基被妈妈送去了美国,以为可以让他远离那些所谓的坏朋友,事实上却是把他推向了一个更不知所措环境

  在美国的春基过得并不好,如他口中所说,那边的人不喜欢亚洲男人。他交不到朋友。

  无法去想象孤僻的他在国外的四年是如何过得,唯一知道的是,可能是为了远离不友好的同学,可能是为了逃避时时发作的母亲,也可能是为了寻一个寄托,他频繁的躲入教堂,开始信教。

  四年后,春基留长了头发,左手带着护腕回到了韩国,护腕下一定隐藏着伤痕吧,那时候我就那样想。

  重遇仁善和鲁扑, 他隐藏起自己的伤,对她们真心灿烂的笑着。那个时候,看到熟悉的朋友的脸,他是真的开心吧。

  可是呢,他刻意想改变自己而留长的头发被鲁扑叫骂着减掉,吃饭前虔诚的祷告,又被朋友们嘲笑。

  信教是他在国外唯一的心里寄托,可就算这样,他也没有反驳,只是怯生生的睁大着眼睛,问一句,有那么讨厌么?

  这样的小心翼翼,看的我很心痛。春基他是那么怕被朋友们排斥。

  春基的脆弱,痛苦,渴望,倾诉,通通被人忽略,甚至是他的名字,他一遍遍的说,我其实叫俊基,是俊基。可是,没人在乎他的真名。

  春基实在是个很单纯的人,在酒吧听到被称之为“一交朋友友情就完蛋”的完这个女孩的名字时,眼神就闪烁了一下。

  不能被理解的人,总是试图去寻找同类。

  可惜,完和他根本是两种人。

  不惜丢下朋友,从聚会里开溜送完回家,然后被一时兴起的完推倒。

  对于完来说,和他在游乐场做一下不过是增加了有趣的性体验,多了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要是换做同样轻浮的男孩,可能会觉得也不吃亏

  可是春基不是个轻浮的人。春基是个缺爱的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很为春基难过。他一定以为是一场爱情的开始吧。

  当完第二天兴致盎然地把游乐场这件事情拿来和仁善、鲁扑炫耀的时候,鲁扑的心里也肯定是很愤怒的,却狠揪着报纸压制心情,假装正经的和完辩论着快餐式性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的哲理。完并不买账,还兴致勃勃的打电话约春基也过来玩,但又只因为另一个邀约电话,就轻易得抽身走了,甚至等不及春基过来和他打个招呼。

  春基毫无准备不知所措的失恋了。准确的说,是被玩弄了,他很受伤,失落,又困惑

  其实鲁扑是懂春基的痛苦的,总一直默默为春基抗争,却紧紧隐藏着自己的感情。或许,她还没意识到自己心里有多在意春基。

  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是仁善先说出了喜欢春基。她作为仁善的朋友,自己不能去关心春基,于是怂恿仁善去关心他。

  她对仁善说,你看春基多忧郁啊。

  可是爱幻想的小花痴仁善,心里想的却是,啊,谈一场忧郁的恋爱多好啊。

  她不懂忧郁是什么,只觉得忧郁=帅气气质,很浪漫

  春基多可悲。

  春基再一次和母亲吵翻后,离家出走,像往常一样躲在鲁扑的家里。鲁扑用拙劣的车技带着春基和仁善出去兜风。

  在外面时,春基无意中听到,鲁扑的跛腿是因为跳楼自杀未遂的时候,他的心颤动了一下,那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看起来总是大大咧咧又粗暴的鲁扑,心里是不是和他一样隐藏着伤口?身为她的朋友,他却不曾了解她的内心一面

  其实事实上鲁扑确实是最接近他的人。他们一样缺少家庭温暖,渴望爱。可惜,他们个性不同

  鲁扑是个比他更不会表达自己的人。虽然她因为有钱所以狐朋狗友很多,但真正在她身边的能称得上朋友也只有仁善。

  可能因为很早就一个人独居,鲁扑不喜欢暴露自己的真心,更不喜欢暴露自己的软弱,如果压抑到无法忍受,她就用暴躁和自残来发泄自己。

  深夜里,满怀心事无心睡意的春基问鲁扑,你累吗?鲁扑说,还不是因为你。

  春基倒躺下在鲁扑旁边。其实春基是想离她近一些,想听听她的心事,或许会知道鲁扑当初为什么会跳楼,也或许可以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他愿意倾听,也真的很想找一个人来倾诉。

  可是鲁扑却是个不会表达也不愿向别人诉苦的人。她早已习惯了隐藏自己,习惯了故作洒脱。

  可是寂寞的夜里,心情很难被压抑,寂寞也是。她讨厌安静的气氛,又不想说话,却用另一种不该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内心的寂寥。

  她并不是像完只是贪图一时的享乐,她只是心里太空。需要相拥的身体来温暖空洞的内心。

  也或许根本没什么理由,青春期的孩子做爱做的事根本不需要一个理由。

  当她的手伸向春基的时候,我看到春基的神情明显惊诧了,为什么?他一定很想问,可那样的情境下,他无法,也来不及问出口。

  他就是那样逆来顺受的人,他不敢去拒绝朋友,怕失去朋友。也或许还抱有一丝幻想,鲁扑和完不一样,或许鲁扑一直都太孤独,和自己一样,他也想安慰她。也许互相放下防备之后,他们的关系会更密切。或许,终于可以有了一个可以相互依靠的人。或许,会更了解鲁扑的内心。

  可是第二天醒来,对昨晚一时兴起的事情,鲁扑极其后悔。防备的外衣又迅速牢牢的穿回她身上。

  她是喜欢春基的,但她极不愿意承认。而且她内心的道德感也在斥责着她约束着她,因为仁善天天在她面前说着春基这春基那,是仁善先,她怕失去仁善这个唯一的朋友。更不想打乱原本三人的朋友关系。她宁可做那个背后支持仁善恋爱的好朋友。

  真想一切都没发生过就好了,她根本没打算和春基有什么,可是,怎么可能。她不愿意解释什么,只想赶紧逃避着尴尬的氛围。

  看着鲁扑不断打着电话假装被人邀请匆匆跑出了家门,春基再一次不知所措了,鲁扑在躲他,他不知道他哪里做错了,明明配合了她。

  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朋友。

  仁善什么都不知道,还开开心心准备着为春基办生日派对。

  可是,自己的生日派对上,春基根本不开心。来了很多人,别人都玩的热火朝天,甚至还有曾经玩弄他的完在和别人打情骂俏着,鲁扑也因为避讳,坐的离他远远的。唯独他寂寞的待在角落。

  玩真心话游戏的时候,派对里的一群男生却跑过来嘲讽春基说,他们来这个派对不过只是看着鲁扑的面子。

  而且仁善的真心话却是:办这个派对是为了和春基睡觉。春基的真心话是,我讨厌这个派对

  当然仁善是玩笑话,但思春的少女也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想法。但这个玩笑开的不是时候,这是春基最怕听到的话,可善良的他还是没有去计较,因为他觉得至少,开朗无害的仁善,不会像别的女孩子一样。至少还有她是自己单纯的朋友。

  春基终于忍不住压抑逃出派对,傻乎乎的仁善在鲁扑的眼神示意下,才欣喜的匆匆追了出去。

  她并不是去安慰他的,她只是以为是自己和春基独处的机会来了。

  春基说:为什么我走到哪里都像走错了一样。

  仁善说,你还有我和鲁扑啊。

  春基落寞的说,我只有你了。

  我之后无数次想,如果仁善不是那么沉浸在自己的恋爱世界,如果,她再稍微成熟一点聪明一点。也就不会误会他的意思了。

  仁善并不坏,她是笨是傻。她竟然以为这是春基在说她在他心里的与众不同,以为这是她表白的好机会,她竟以为这是一个浪漫场景的开始,当她学偶像剧里微闭着眼睛,把自己唇慢慢靠过去的时候。春基绝望了。连最后的唯一的朋友,都不关心他,只是为了想和他发生什么。

  没有人真心对他。他就像路边流浪的小狗。女孩子们经过它身边,喜欢他的可爱,都争着摸摸他,抱抱他,小狗以为被爱,也努力对着她们摇尾巴,最后看着女孩子们玩够了它,若无其事的嘻笑着走开,小狗才知道其实没人会真的把它带回家收留它。

  他终于愤怒了,为什么连你也这样?

  你太卑鄙了!

  这个‘也’字让仁善犹如当头一棒,她顿时意识到了什么,她没有去追春基,向他解释,却是因为被朋友背叛的气愤占了上风,而匆匆去找鲁扑算账。

  却不知这时候的春基正陷于崩溃的边缘。春基不想回到派对,也不能再回收留他的鲁扑的家里,实在无处可去,只好回到了自己家。

  可想而知,因为春基的前段时间离家出走,妈妈又更加抓狂的责难。

  独自躲在房间里的春基。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了,爸爸抛妻弃子,妈妈疯了,女人们都只想玩弄他,唯一的两个朋友竟也是这样卑鄙的人。天地那么大,却无处可躲。他不想去当兵,更不想回美国,不想天天被妈妈骂,可是现在连个离家出走的地方都没有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就算今晚在叫骂声中勉强睡去,明天醒来,生活仍然残酷和狼狈,每一天都好难熬。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他拆下左手的护腕,看着曾经的伤痕,如果当时就死掉了,就没有这么多痛苦了吧。他好像一瞬间就顿悟了。

  在外面妈妈的竭斯底里中,在傻乎乎的仁善在犹豫要不要打电话和他道歉渐渐睡着时,春基把玩着打火机,点燃了整个房间。

  第二天,得到春基的自杀的鲁扑满心自责,想要再次跳楼,所幸,被仁善拦了下来。两个女孩抱头痛哭。

  哭又能怎么样呢,你们终有一天,会渐渐淡忘他。可是你们的人生还在继续,春基的人生却彻底完结了。

  如果春基像完一样,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好看的外表挥霍青春,那春基也许会活的更自在,也能和那些男孩子们打成一片。

  但那就不是春基了。春基不是个放纵自己的人,在国外被孤立的时候,他宁可寄托于信仰,他的心比谁都要干净。他只是缺爱。

  春基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想死,他在宗教中找寻救赎,从美国回来之后,他笑着面对朋友,一定是想回来后可以和曾经的朋友重新开始。他看完的眼神闪着光芒,他惊诧的听说了鲁扑曾自杀的事然后靠近鲁扑,他向仁善倾诉。这都是他内心求生的意识。

  他想要喜欢这个世界,想要被爱,想要爱人,想要在这个世界中找到一丝温暖,找到一个能让他活下去的理由。

  一次次怀抱着希望,一次次失望,最终绝望。

  如果他的妈妈不是一直歇斯底里,而是向儿子表达自己的脆弱,敞开心扉好好的聊一聊,说自己需要他,说就算爸爸不要我们了,我们也要两个人好好扶持着活下去。不要老是沉浸在自己是受害者的心境中颓废的过活,家庭破裂伤害更大、更需要抚慰的其实是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

  如果鲁扑不那么焦躁和封闭自己,在那个夜里,只是拥抱着春基,说说自己的脆弱,再听听他的心事,他们会成为更亲密的朋友。

  如果仁善能机灵一点,好好地听他说话,关心他。想想春基的忧郁到底是为什么。认真的说喜欢他,想和他交往,想关心他了解他。而不是学言情小说,笨拙的献吻。春基的心也会动容,不一定会接受她,但至少会依赖她,信任她。

  光顾着幻想,买和春基用的一样的肥皂,怀念那种味道就以为自己是伟大的暗恋了么。说到底,喜欢的根本不是春基,而是做着恋爱梦的自己而已。

  在旁人看来,也许觉得春基很可笑,被几个朋友推倒然后抛弃,于是就自杀了。

  外人都只是看到表面,却不知他的精神是一点一点被压垮的。

  就像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抑郁症,认为这些都是无病呻吟。瞧不起那些看似轻易就放弃自己的生命的人。

  其实正是那些外人,甚至是亲戚朋友,种种不理解、漠视、不信任造成了他们对亲情绝望,这个世界绝望。

  如果你的朋友或者家人对你露出了脆弱的一面,如果她说他曾想过自杀或者诉说着在你听来匪夷所思的悲惨经历,又或者她只是普通的因为考试或者工作压力带来的抑郁或者产妇忧郁症。不管怎么样,说明他是渴望并期待着你的信任的,你作为他信任的人,嘴角无意露出的一丝嘲弄,都是残忍的,都可能都会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将他们推向更深的深渊。不要做隐藏的冷施暴者。

  不管是多么软弱的人,如果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爱他的人,他也会愿意为了他们而努力活下去。即使生活再落魄再多苦失去再多,只要有一丝游离的希望,就能维系生命的意义。

  真心希望徘徊在失望边缘的像春基一样的迷茫的孩子,能再等一等,或许并不是没有人爱你,只是时间不够你还没有发现。

  如果生命就在此刻戛然而止了,你会渐渐被人忘记。就算有隐藏着的爱你的人也会渐渐不爱了,最后,连你的摸样也记不起。

  如果即使不断失望也能坚持熬着活着下去,也许会随着成长渐渐丢失掉抛弃生命的勇气,成为一个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成年人。

  但那样也没差,因为活着,也是一种心酸的坚强。只要活着,就有机会,就有希望,就有人生转变的可能。死了就连机会都没有了,不是么。

  如果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都能充满真诚和关爱,就好了。

  这是我看这部短片所想到的一些。

  《最坏的朋友们》观后感(五):最坏的朋友还是最坏的青春

  昨天晚上躺在床上,10点多感觉还不是很晚没有睡意,想到前一天朋友提到了金秀贤早年演过的短剧《最坏的朋友们》,一时兴起,便拿起手机看了。本来看这个剧只是因为是叫兽的脑残粉,又有人说居中欧巴被“摸裤裆”好奇才看的,万万没想到看完之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看完之后感觉很沉重,当然并不是因为叫兽被“非礼”,纯粹是站在片子的角度。

  片子很短,只有不到40分钟,以女孩仁善的口吻缓慢的叙述了一个夏天发生的事情。春基从国外回来了,春基遇见了完,春基被完甩了,春基和鲁朴睡了一觉,春基被鲁朴冷落,仁善爱着春基,春基死了。2009年的片子,那时金秀贤还不是宋三东,离叫兽也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那时的他还很青涩,低着头带着一点忧郁,他只是春基而已。他需要的只是关心和被倾听,但是没有人这样做,女孩子们都喜欢他,也许因为他很帅气,也许因为他的忧郁,总之大家都靠近了他,又离开了他。春基绝望了,春基死了。

  夏天也过去了。春基永远停在了青春里,最好的青春,也是最坏的青春。而他的朋友们,将继续走下去。

  《最坏的朋友们》观后感(六):夏天过去,最坏的朋友不见了

  见识了都教授和李暄魅力的人大概都想不到,金秀贤曾经有一个叫金春基的角色,在09年《最坏的朋友们》里。这个角色演的仿若他自己如此一般自然,一点没有用力的痕迹,青涩,腼腆,惆怅、迷失,让人心痛。只是篇幅的原因,没有看太过瘾。

  之后金秀贤再也没有过类似的角色。

  金春基让我想起《茉莉香片》里的聂传庆,孤独、压抑、懦弱。但是春基不像传庆那样心理变态,他人畜无害,心地柔软善良,他只是不知道如何逃避伤害,如何化解心头的忧郁,他只是.....呃.....运气实在不好。我以为金春基如果长大,可能会变成玛格丽塔.杜拉斯《情人》中的那个中国男人,带着一种不为己知的优雅风度,隐忍、软弱、退缩,心中空虚。可是没想到,金春基长大以后变成了开挂的都敏俊!——好高兴。好吧,我代入金秀贤了,代入感太强,心却甚慰。

  《最坏的朋友们》讲的是一个女孩的初恋(暗恋)故事,胖胖的女孩,对一个青梅竹马的男孩,说不清是爱情还是情欲的向往,总之她很努力,可是她失败了,心上留一道伤疤,那种无论过多少年,偶然想到立即隐隐作痛的伤疤。她坐立不安,辗转反侧,她想,总有一天,要把这伤疤揭开给人看看,让自己再痛一痛,享受痛的洗礼。

  于是她揭了。

  然而我不觉得她惨。至少她还有伤疤可以触摸可以回忆,在苦涩中或许品出一丝陈年的甜味,而被她暗恋的男孩才惨,惨到他被人记得,仰或不记得,都只剩虚空,因为他还没真正开始体会人生,便已灰飞烟灭。也许有人会说,死了好,死了就解脱了;可我想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机会,就有希望。而他,永远不可能再有改变命运的希望。

  三十九分钟的单剧短了点,每句台词都是一个暗示,一个交待。女孩马仁善,以”我“的第一人称诉说,平静和缓,直到浓烟呛醒迷梦。她围绕着那个她暗恋的男孩,那个在梦里梦见还会痛醒,曾经心心念念、带着强烈拥扑欲望去喜欢的,却永远只能定格在19岁青葱年纪的大男孩诉说,那种思念,还有无法得到回应的悔恨,看似淡淡的,却刻骨铭心。你一直淡然地甚至有些无聊的听着她喋喋不休,忽然最后的惊悚打开,你发现自己原来在被迫观看一场谋杀,你猝不及防,你的心被悲伤攥住,一下子不能呼吸,为那个男孩,和不能重来的那个夏天,痛哭。

  男孩叫金俊基。大家都叫他”春基“,一个带着春天气息的湿润的外号。他像春天一样温和清新,高高瘦瘦,寡言少语,有着柔软模糊随和的性格,身上时常飘着肥皂的清香。(wuli秀贤19岁的时候是不是这个样子?)

  他并不喜欢大家叫他金春基,他希望大家能称呼他的正名,可惜,好像没有一个人重视这件事情。他是那种时常被人们一拥而上而又一哄而散抛在最后的人,没有人理会他的苦闷。

  短剧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三角关系。内向的春基实际上是被两个女孩爱着,仁善的爱是明线,她一直幻想着与春基的美好爱情发展,是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

  鲁朴的爱是暗线。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鲁朴做的事情也都是围绕着春基的,只是表面冷淡的她实际上比任何人都需要仁善的温暖,因此她不愿为了春基而面对可能失去仁善的后果。她讨厌“完”,当放荡的“完”还沉浸在春基的味道中意犹未尽时,就被鲁朴用“性消费效益论”教训了一番,但结果是“完”加快了抛弃春基的速度,春基受了伤害。这些鲁朴知道,她全知道,她懂春基的忧伤,她同样忧伤地注视着春基,还告诉仁善,说“你看这家伙有多忧郁...”而鲁朴自己在和春基做了后,却又捡起那套理论来保护自己,因为春基不是她的,应该是仁善的,春基和自己应该属于没有未来的短暂的性消费。她没想到这样更严重地伤害了春基。她是个悲观的现实主义者。

  明线和暗线纠结成一张网,最后害死了网中的春基。不是故意的,只不过,比故意还令人心碎。

  刚开始好像很正常。几个初中认识的朋友在一场聚会后各奔东西,这场聚会也创造了仁善和春基的第一次。四年后仁善暗恋的春基回来了,正好又是一栋楼的,大家又玩到了一块。

  春基留了长长的头发,很清秀的一个少年,虽然有点扭捏羞涩,真心的笑意还是挂在脸上;虽然说话跟不上两个女孩的节奏,尤其被鲁朴呛得一愣一愣,他的心情还是比较愉快。

  一切从酒吧遇见那个外号叫“完”的女孩开始。慢慢的,暗黑水底中的渣滓,不为人知的痛楚,不愉快的阴暗面、不知道怎样沟通的缺陷一点一点浮上来。

  春基清澈的眼神变得忧郁,或者说他忧郁的本相慢慢明显化。

  谁也不知道迷惘的他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没有什么事可做的时候,他宁愿缩在鲁朴家的沙发上发呆,可以半天一动不动,像一只忧伤的猫。别人都上了各种大学,他去的是学院,显然这个学院在鲁朴和仁善她们的眼中是不上档次的,是她们不能理解的。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要去仔细问一问他,关心一下他的内心。他抱怨母亲的话被无视,他母亲的崩溃状态,和因为母亲崩溃带给他的精神困扰无人理解。

  仁善喜欢他,四年了,爱的感觉依旧。她爱到看不见鲁朴的躲避与忍让,爱到买来春基平时用的那种香皂自己嗅着玩,爱到为春基招揽朋友举办生日派对——却全然没爱到点子上,还学心理学的呢,她就是想不到掌握心理的基础是要学会倾听。

  可是,要是有人去问他在想什么,他又该怎么回答?灰暗的家庭?失踪的父亲?崩溃的母亲?无心深造的学业?被女孩抛弃的屈辱?没人听懂自己的寂寞?他感到累极了,失落极了,没意思极了,可是这些压力和苦恼只能咽在肚子里。

  不知道该怎么说。

  都太年轻啊,年轻到不懂得如何去说,也不懂得如何去听。受伤的孩子,羞怯地捂住自己的伤口假装看不见,默默躲在角落里,却因疼痛而失眠。

  等到长大成熟,一切都已不能重来。

  春基的心路,他的成长,他的痛苦,他的渴望,统统被人忽略。

  他留长的发,被鲁朴拿来剪刀剪掉;他寻求宗教的救赎,虔诚的祈祷,却被鲁朴、仁善和所有朋友们嘲笑.....这些,所有的这些,他悻悻不乐而又无奈承受。

  当仁善问春基在美国这四年有没有女朋友时,春基苦笑回答“她们都讨厌亚洲男人”,连自嘲都那么无奈而悲伤。

  无奈、隐忍、悲伤、压抑,是一股危险的暗流,没有适当的疏导越来越汹涌,将来不是毁灭自己,就是毁灭他人,春基将会选择什么?他可以逃脱吗?

  他在悬崖边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他,拯救他,他曾经以为有这样的朋友他可以抓牢,但是没有,他没有,在还来不及明白一切的时候,他因绝望而松了手。

  他的外貌没法让人忽略。他温和清爽俊秀的外表,带着随阵阵清风飘散的肥皂香气,帅气而又忧郁,有一种让人产生犯罪心理的浪漫气质。

  美少年,仿佛触手可及,而又远在天边。

  春基的运气实在不好。

  总是遇见混蛋女孩。他和仁善的第一次不算。喝醉了,模模糊糊的,被春基深深压在心底直到彻底忘记掉了。

  他从美国回来不久就遇见了外号叫“完”的漂亮轻浮的女孩,这种女孩,无知者无畏,日夜透支自己的青春美貌,这种女孩,要么彻底烂掉,要么总有一天被人厌弃。

  春基一直在找与自己有相似气场的人,他的压抑痛苦,快被淹死的感觉,有没有人可以理解,和他一样。他用他弱弱的鼻息嗅觉,去寻找同类,他以为找到同类可以增加一些慰藉和安全感。可是一次一次失望,他得到的只有伤害。

  是女孩“完”的外号让春基有了错觉,当听到仁善用轻蔑的口气说出”完“这个绰号——只要一交朋友友情就完蛋——春基的眼睛闪烁了一下,若有所思,他觉得他的心向这个“完”倾斜,她那么漂亮,又那么奇特,好像也够可怜,同情心有了可以放置的地方,可以减轻自己的伤痛,让自己坚强一些。基于”同病相怜“的心理,在鲁朴打架一片混乱的空隙——这是个细节,鲁朴是为了春基和别人打架——他悄悄跟着这个轻浮的女孩走了。

  “完”第二天眼睛发亮,笑靥尽开,表示和春基“做”了,看来她的感觉还不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狗改不了那啥,仅仅一个邀请电话,她就轻而易举忘掉了与春基的约定,离开了春基的视线。

  春基郁闷了好久。

  这时金秀贤用了一种慵懒的有气无力的语调来表现春基的郁闷。春基不开心,却从不反驳他人的意见,顶多被训了就睁大了眼怯生生地来一句“有那么讨厌吗?”。金秀贤做到了,他收起他那浑厚迷人的男性的中低音,用慢半拍的节奏,低弱的说话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向往轻松美好却无所适从的迷惘颓废的少年。

  感觉真实存在啊!有那样一个19岁青涩的大男孩,悄无声息的从我们身边走过,带着无法言说的惆怅和忧伤。金秀贤用这副形象,刻进我们的眼睛。除了金春基,秀man再也没有尝试过这么懦弱与无能的忧郁少年角色。只能说,他的性格里有这样那样的多面性,遇见了角色,他就很好地融化自己的这一部分,和角色糅合到一起,创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像是站在我们面前的活生生的人。

  条件所限,连故事都不能讲的太完整的短篇幅,是一次小尝试,在这个小尝试里,我们已经充分收到秀man发出的信息。角色消化得很好。已足够。

  春基越来越郁闷,朋友的范围在缩小。但是比朋友更可怕的是来自家庭的压力。

  春基的妈妈分明是个走在崩溃边缘的疯子。家庭变故,作为顶梁柱的父亲生意失败,抛妻弃子玩失踪,剩下崩溃的妻子和未完全成年的春基在家里苦苦挣扎。在这种一遭变故就哗然倒塌的沙塔家庭,孩子最后必然成为替罪羔羊。春基母亲失去丈夫的依靠,就把所有的怨气和有限的精力全部拿来对付儿子,用爱的名义和“恨铁不成钢”的期望宰割春基压榨春基。春基快要烦死了。最后来临之前,邻居都知道,春基家最近一直整晚整晚的吵架。谁呆在这个环境下谁都会崩溃,春基不想崩溃,春基曾经要反抗,他的反抗就是躲出去。

  躲到哪里去呢?

  他离家出走到同一栋楼里的鲁朴家,带上了牙刷牙膏毛巾等一系列盥洗用品,带了地毯,还带了一只小猴子毛绒玩具。

  仁善的最重要的朋友鲁朴,是一个问题女孩,家庭富裕而缺少温暖,性格急躁暴烈,自残心理极其严重,如果说春基是隐藏的忧郁症患者,她就是潜在的躁狂症患者。她从初中开始就一个人独处。所有青春彷徨期的逃课、吸烟、喝酒、打闹的聚众活动大多都在她家进行。她仿佛朋友很多,可是她依然孤零零,因为一件小事就跳楼自杀。春基随母亲去了美国,她却因为不肯去美国而任性,任性的代价是瘸了一条腿。

  她喜欢春基吗?仁善没有明说,但是完全可以感觉到她对春基的好感。“完”在鲁朴家炫耀自己上了春基时,鲁朴都快要把她手中的报纸揉皱掐破了。

  自从春基从美国回来,仁善对鲁朴说出心里喜欢春基的秘密,整天春基长春基短的,脾气孤僻暴躁的鲁朴却是一副忍耐的样子,她愿意听,也只能愿意听,她不愿意失去仁善,也不愿意失去春基。

  一个深夜,唯一的一次,她没有忍住冲动。

  静静的深夜,仁善在酣睡,春基呆呆窝在沙发里沉思,回头偷偷看了鲁朴好几次,犹豫半天开口。

  “鲁朴,你累吗?”

  “还不是你害的。”鲁朴永远是这么一副冷冷的口吻。

  “......”

  “....”

  春基悄悄来到鲁朴身边,躺下。他沉默了一下,说。

  “我喜欢这里的安静。”

  “我讨厌安静....”——鲁朴即使低声也总是一副跟人抬杠的架势。

  “....”

  “....”

  鲁朴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手,慢慢伸向正在呆呆想着心事的春基。春基诧愕,转而配合。

  鲁朴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太寂寞了,春基也寂寞,仁善的坏朋友们,都是寂寞的孩子。

  鲁朴心里有个大洞,怎么都填不满。不稳定的心理让她空虚至极。

  白天无意中遭遇的被询问触碰到了鲁朴心底不堪回首的溃痛回忆,她已经处于虚脱边缘。如果有那么一个人可以让她汲取一下力量,让她靠一靠,让空虚的黑暗褪去,进而获得拥有实体的踏实感,那么不管是谁,只要有谁在身边,她大概都会交缠上去,靠交缠赶走烦躁感、不安全感和孤寂感。

  放纵好像可以麻痹心灵。

  何况是她喜欢的春基。春基恰好在她身边。而仁善,又恰好睡得像死去一样。

  虽然好像不对劲,但那一刻,她顾不得了,她,本来就是自私的。

  春基又为什么要在夜深人静时靠近鲁朴?

  果然又是基于“同病相怜”的心理。他好单纯。好单纯。单纯。纯。

  白天三个小伙伴开车出去玩,偶尔闯进cosplay的场地,在一堆怪物小朋友的围观中,鲁朴发火了,春基也意外获知鲁朴的瘸腿是拜当年高三时自杀所赐,震惊之余,又有了那种找到同类的感觉。他纯真而善良的本性,并不善于索取,更倾向于付出,通过对同类的同情心的付出,获得自己想要的共鸣,获取同样的力量来减轻心底的痛楚与彷徨。

  在深夜,躺在鲁朴的旁边,也只是想获得同类的一些气息,彼此慰藉取暖而已。结果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

  看来这是最糟糕的一种交流方式。千万不要和朋友做那种事情,没做之前是朋友,做了之后,连朋友都当不成。

  春基的被动,显而易见。这个被动的、温和的、善于成全的、压抑的金春基,不像金秀贤以往和后来的任何一个角色,那么懦弱,那么隐忍,那么无辜,那么不成熟,那么无可奈何,让人哭。金秀贤之唯一的金春基。

  更糟糕的是第二天鲁朴无法面对仁善,既可笑又可气的采取躲避春基,离开春基,不要看到春基的蠢办法,她频频打电话约人,可是走到楼底下却躲在车子的空隙间发呆。

  她的矛盾心理丝毫没有减弱事情的可怕程度,还是给了春基沉重的打击。他不明白,为什么每次被女孩引诱,欢娱过后,肉体的付出都换来对方无情的抛弃,连鲁朴这样自己可以信任甚至逃难到她那里的好朋友也是如此?自己真的是像垃圾一样的存在,像那个一开头被仁善拧开随手扔掉的瓶盖子一样,毫无价值吗?

  他这次伤的更重。他像一只懵了头的小动物一样蜷在沙发上,以迷惘的眼神追踪着他曾经熟悉而今却突然遥不可及的鲁朴,眼睫毛像刷子一样,遮挡着他受伤的心灵。

  在刷牙的时候,春基赌气将牙刷粘到离女孩子牙刷好远的镜子上端。在剧中,短短39分钟,春基至少仔仔细细刷了两次牙。

  他从来就是个爱干净的孩子,刷牙洗脸是每天必备的工序,可以看出平时的洁身自好。他一点都不堕落,他只是缺少爱,缺少理解。

  他还是个孩子,一个可爱的、纯真的男孩子。

  这样可爱的男孩子,怎么就得不到他想要的爱和温暖?

  孤独的牙刷,像春基孤独的心。

  仁善被蒙在鼓里。为什么鲁朴不愿意呆在自己的家里?为什么春基的眼神原来越失常,越来越忧郁?仁善全然没有察觉,只是为了实现爱的表白,一厢情愿的,为了春基的生日忙活聚会的计划。

  事情,残酷地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生日patty在一个地下车库如火如荼地进行,可是生日的主人春基却落寞地缩在角落里,谁也不想理。鲁朴在一角窥视,放荡的“完”也没人事儿似的来了,春基烦躁到极点。他转身离开了这个令他窒息的地方。仁善傻乎乎地坐着不动,鲁朴用眼神示意她赶紧追出去,仁善才恍然大悟。

  仁善追了出来,看见春基无精打采地坐在地上,头,埋在胳膊弯里。

  春基向仁善发泄心中的苦恼,“我哪儿都不想去,不想上学,不想当兵,不想去美国。”

  仁善安慰说“还有我和鲁朴呢”

  “不,我只有你一个朋友了。”

  仁善听到这话很高兴。她不知道她的理解跟春基角度完全不同,她以为是春基对她爱的表白。就这样阴差阳错,她朝春基压过去。

  春基被吓了一跳,心碎成一片一片。他吃惊为什么每个女孩都色眯眯地如狼似虎扑向他?连最有安全感最让人放心的仁善也会做出这么恶心的动作?是不是这次满足了仁善后,又会被仁善抛弃?不,这种屈辱,他绝对不愿再受!

  仁善成了压塌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

  春基绝望愤怒地甩袖离去。

  春基彻底无路可走,没有了朋友,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回了家。

  回家的结果是什么,是恐惧,是烦躁,是无法逃离的窒息,是如何躲避那个如同水蛭一样缠着你神神叨叨的母亲。甩开了称之为母亲的那个老女人,春基冲回自己的房间。

  在死一般的黑暗中,春基拿起他以为是仁善送的礼物,曾经带着温暖友情的打火机,点亮、玩转。火苗在跳跃,映射到春基清澈而忧郁的眼里,还有俊秀的面庞上,阴晴不定。

  我们还在为仁善着急,着急她什么时候能解开误会,平息春基的委屈,然后可以重拾友谊,可是这傻姑娘,居然怯懦于解释和道歉,居然回家睡觉去了。

  该来的总会来的。人人生而有罪,我们活在这世上便是一种原罪。我们都是罪人,代价就是死。圣经被人们如此诠释。春基信仰上帝,虽然知道自杀是罪不可赦的,但是怎么办,当他感到所有人都抛弃他,连上帝都抛弃了他的时候,绝望与恐惧的压力远远超过对死亡的恐惧!

  也许只有他能感受到,黑夜像蜗牛的壳,暂时还可以缩进壳里躲藏一下,等到了白天降临,那些他厌憎的一切事物和压力都将苏醒,又将来压迫他,逼他,逃无可逃。

  没有人能体会春基最后的绝望,没有人看见漫漫长夜春基是怎么渡过的,没有人明白春基是怎样下了决心,为什么要在长夜过去白昼将临的时候突然结束生命,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小小的打火机也能制造死亡。

  没有人能明白。不明白春基为什么要死?

  他怎么就死了呢?......瞠目结舌。

  仁善傻了,鲁朴疯了。鲁朴又要跳楼,仁善冲上去救下了鲁朴。

  两个女孩抱头痛哭。

  哭吧,使劲哭吧,如果泪水能洗刷掉心中的歉疚和思念。

  但是洗刷的掉吗?再怎么哭,金春基也回不来了。

  夏天过去了。

  春基不见了,任性的女孩鲁朴不见了。

  最坏的朋友都不见了,这是成长的代价。

  《最坏的朋友们》观后感(七):谁能很长时间的记得春基这个少年

  我很认真的看了这个短片。

  里面的春基让人觉得难过,其实在青春期的时候,真的很需要爸妈的关心,哪怕只是一句儿子我爱你都好,可是那时候的春基什么都没有,妈妈的唠叨和大骂,爸爸再也没有回来,同学们变了,女孩子只是想上他,而不曾问过他,春基你到底在忧郁什么你在想什么,上过之后的抛弃,让春基越发的茫然忧郁,有一个场景是春基拿起黑色护腕套在手腕上,然后把自己缩成一团,下巴搁在护腕上,怅然若失的望着窗外。我没能深刻的了解护腕的含义,我只是被那样的少年吸引住了眼睛,翻来覆去的看了许多遍那个场景,抛开春基这个角色不谈,那样的眼神属于金秀贤,倔强中带着澄澈,干净的眼睛里却透漏出那么强烈的悲伤。

  看了这个短片觉得金秀贤挺不容易的,这样干净澄澈的眼睛,从他出道,一直到现在他还保留着。

  接下来让我很触动的就是春基躲开仁善的那个吻,春基说,怎么连你也这样.. 那一瞬间春基的眼神很复杂,有惊讶有难过有失望有愤怒有茫然,很多东西爆发了,我也很愤怒的想这些想上春基的姑娘们为什么非要找这样一个干净孤单的孩子,给了他不是一个人的错觉,到最后却抛弃他让他一个人。

  同样忘不了他被完抛弃后,偷偷看向完的眼神。

  想说的很多,却发现,到最后,剩下的全是悲伤。

  《最坏的朋友们》观后感(八):爱与欲望,孰因孰果

  灰暗的采光和粗糙的画质,一看就知道是学生作品。2009年,也许正是金秀贤从韩国中央大学戏剧表演系毕业的时候,为了支持同级导演系同学的毕业作品而出演了这部青涩的短片,如同《小武》里的贾樟柯和王宏伟一样,只是没想到,一年之后,秀man就迅速成为了熠熠发光的耀眼明星。

  如果用审视一部成熟电影的眼光来看这部短片,一定会很难坚持地把它看完,但静下心来,耐心地注视每一个人物,倾听每一句对白,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我们心里并不断敲打我们神经的故事。很熟悉,《最坏的朋友们》不过是学院派的青年导演们共有的一种情怀,对青春和爱的迷惘。这是一个优秀的作品,相信今天的秀man再回看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一定会为这份宝贵的青春回忆感到骄傲,试问多少人能在转瞬即逝的大学四年过后留下这样的印记呢?

  从美国回来后的春基依然面带微笑,尽管曾自杀过,但用护腕遮住伤口的举动说明他的内心依然充满了阳光和积极的态度,他还相信并爱着眼前的朋友,想在她们身上继续获得勇气。在club遇到完的时候,他的目光也依然是单纯充满希望的。他感觉到了爱情,夜晚默默地跟在完的背后送她回家,幻想着简单美好的恋爱。直到第二天,当春基发现完不过只把他当做发生性关系的对象的时候,他的笑容消失了,从那一刻起,他开始怀疑,怀疑欲望,怀疑人们内心的善良。

  之后,厌倦了妈妈唠叨的春基离家出走,走到了与自己同在一个小区的鲁普家里,因为这里住着的两个女生,是他认为唯一对他还有爱的朋友。当他知道鲁普曾经也和他一样自杀过的时候,内心又泛起了涟漪,也许他又燃起了希望,觉得这个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女生可能会真正理解他,于是他答应了鲁普提出的性要求。然而,又是第二天,当春基蜷缩着坐在沙发上小心翼翼地看着鲁普时,鲁普匆忙的和别人约会却再一次刺痛了春基的神经。一切都不过是欲望,春基只是渴望得到爱而已,如此简单的欲求却总是被一次又一次的欲望欺骗。

  但就算这样,春基还是在坚持,他真的是一个积极的孩子,只要还有一个让他坚持下去的理由他就会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像戒烟,就像用护腕挡住伤疤,他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向着美好的明天么,仁善便是这最后坚持下去的理由。然而,生日派对后,仁善的索吻彻底摧毁了春基坚守的信念,“没有比这更蠢的误会了”,仁善想说的究竟是她误会了春基对她的友情,还是春基误会了她的爱情?

  回想这四年,仁善没有恋爱一直怀念着那晚和春基的第一次,因为春基对完的爱慕而耿耿于怀,在春基妈妈的面前甚至撒谎只为了表现出更好的自己,也因为春基的责怪而对最好的朋友鲁普大发雷霆,因为一句“自己想上就上呗”和鲁普大打出手,互相扯着头发,喊着,踢着。这样想来,仁善对春基应该真的是爱情,可是她口中念念不忘的“机会”又是什么呢?是如同完和鲁普一样的欲望吗?“春基死了,机会没了。”最后这句台词如同冰刀一样深深扎进心里,爱情和欲望纠缠在一起,在仁善心里,究竟谁是因,谁是果。

  仁善总是口口声声地说着又嗅到了机会,冷冰冰的机会嗅觉似乎掩盖了爱情的真诚,但实际上,仁善只是一个相信爱情却又不敢于承认爱情的倔强的孩子。她不断用欲望来伪装爱情,为的是不让自己在成人世界里受到伤害。在她的伪装之下,执着寻找的机会在他人眼中成了单纯的欲望,但在她心里却是对春基真挚的爱恋。

  不过这一切伪装在鲁普面前并不奏效,或许,仁善也从未想过要在鲁普面前伪装。其实,鲁普也是善良的,我并不清楚鲁普是否也喜欢春基,但我相信她并不会像完一样奉行着免费性消费的主张,那天早晨,她分明躲避着春基的目光,焦急地离开春基和仁善共处的空间,而那天派对,她也分明紧张地注视着春基的一举一动。如果不是知道仁善喜欢春基,如果不是想要维护她和仁善的友谊,善良且感性的鲁普是不会丢下春基置之不理的,然而,就是这些个善良,让想要索取爱的春基再次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就在仁善搂住春基脖子闭上眼睛的时候,他彻底绝望了,他哭诉着,为什么你们所有人都变了。其实谁都没有变,只是春基清醒得太早了而已。四年前,他们一起逃课、打牌、无恶不作,他们确实彼此依赖,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群无所事事的人聚在一起聊以慰藉罢了,究竟有多少真心,谁能说得清呢。而这些,和现在的他们有什么分别,大家依然像当初那样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彷徨地过每一天。只有春基,努力地想要挣脱这些没有梦想的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去的每一个地方,痛苦却寻找不到方向。

  然而最残酷的是,春基意识到了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只知道不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他把这一切都归咎到自己身上,无辜地问“为什么我走到哪里都好像错了一样”,其实,并不是春基错了,而是周围给他爱的人错了。妈妈永远是世界上最爱自己孩子的人,但春基的妈妈却用错了方式,春基周围并不是没有爱,只是感受不到爱。

  因为看不到爱的存在,所以找不到梦的方向。绝望,最后只剩下无穷无尽的绝望,用一把大火的炙热,通向唯一一个坚定的目的地。

  《最坏的朋友们》观后感(九):少年春基之死

  十三层,火已经被熄灭了——是在一小时之前着火的。人们都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据说春基的妈妈当时在阳台上,虽然救援队很快就赶到了,但在到达十三层前,她就绝望地跳楼。据说昨天一晚上都听得到春基家的争吵声,邻居说过去的一星期都是这个样子,都习以为常了。春基的父亲因为生意失败就再也没有回家……这都是让人悔恨的事,我对春基还有很多的不知,推测火灾是从春基的房间开始的,现在已无法得知那时的他在想什么。那是春基最后的模样,就那样夏天过去了。

  ——节选自电影《最坏的朋友们》

  春基死了。

  他选择在这样一个夏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焚这种最痛苦的方式,死得轰轰烈烈。

  春基为什么要自杀,没有人明白。

  在旁人的眼里,他只是一个柔弱清秀又有些傻气和任性的男孩子——他有可以赚钱供他去美国留学的父亲,有把满心期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期盼他早日成才的母亲,有好几个漂亮的女孩子被他的气质吸引愿意和他发生一夜情——他是个讨人喜欢的小东西。

  如果这一切都是让人羡慕的,那他为什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本来是仁善特地为春基举办的生日派对,为了让他高兴,还特地邀请了他们的朋友们。可事实上,朋友们玩得都很尽兴,除了春基。在酒吧外路边的台阶上,仁善和春基有一段对话——

  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你妈整天在找你。一直逃避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你妈看起来也不太好。

  仁善这样说。

  但是我不想回家,也不想去军队,更不想回美国,我什么都讨厌。我为什么到哪里都像走错了似的,同学们都太陌生了,大家完全都变了个样。

  春基这样说。

  ——节选自电影《最坏的朋友们》

  看似什么都讨厌的少年春基,其实是想要被喜欢的,也是渴望被需要的。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寻找着可以让自己有归属感的地方。

  春基对归属感的定义大概就是一个可以让他觉得全身心融入的地方,是稳定的可以依靠的安静的地方。春基说家里太让人烦心了,妈妈每天吵吵闹闹的。离家出走的他住到了朋友卢跋的公寓,可他还是没有找到他要的那种安静。那些想要靠近他的人只不过想在他的身上获得片刻的欢愉,却没有人真心地需要他陪伴他。

  但是无论如何在朋友们看来,春基也不是个会那么轻率的人。和大部分在韩国的少年不一样,春基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性格也很温和,他去了美国之后依附了天主,也坚持去教会礼拜,吃饭都会诚心祈祷,他是一个有如此坚定信仰的人,怎么会去做与教义完全背道而驰的事情——《圣经》中说过自杀是一种罪孽(Suicide is a sin)。

  这样一个纤弱的敏感的孩子气的又拥有信仰的少年春基,他为什么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绷断春基最后一根弦的,或许是少女仁善带着欲望的一个吻,也或许是生意失败的父亲再也没有回家的噩耗,又或许是纠缠不休大叫大嚷的妈妈一次又一次的催促和逼迫。这个时候的他,不想再去考虑生命的意义,家人不理解他,朋友不需要他,连他追随的上帝也帮不到他,于是,他选择一个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担心,什么都不用讨厌的结果。

  少年春基的选择不仅仅是一部只有三十九分钟的电影那样简单,它代表了整个教育体系中,对青少年乃至少儿不稳定心理状态的漠视和精神关怀的缺失。

  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直到考上大学,毕业工作——这长达十六年的求学过程中,每当我们对学习产生倦怠感的时候,每当我们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的时候,每当我们身边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更出色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不是关心和鼓励,更多的是对我们的能力以及努力的质疑。

  为什么会考得那么差?你真的有在认真念书吗?你的心思到底放在哪里了?整天想这些没用的东西,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去?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呢?你是不是真的笨啊?你这个样下去,这样的成绩,将来只能进个垃圾中学,然后考个垃圾大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还不如就不要去上课,明天就提个竹筐去楼下捡垃圾好了,省得浪费家里的钱!看看人家某某的孩子,虽然条件没有我们家好,但人家的孩子多争气,成绩多好,要是你像他那样,我们就是天天吃糠喝粥都高兴,你怎么那么不让人省心呢?

  这一个又一个问题,一环套一环把当时心智尚还不成熟的我们逼到了死角。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孩子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懂得把握自己了。他们好强,他们努力,他们可以每天写作业到深夜,他们成绩出色,工作能力也强,他们在学生中担任重要的职务,他们很受老师的喜爱。但他们终究只是别人的孩子,是一小部分别人的孩子。更多的孩子,是像我们这样,从小没什么特色,平凡安静规矩长大的孩子。我们知道在充满竞争的学校里,老师和同学的目光永远会被这一小部分的孩子吸引;我们也知道,天资普通的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力气才能得到同样的目光和关注,所以我们会更加期待从父母长辈身上得到的表扬和赞许,因为天真的我们在希望被打破之前,一直都坚信,父母的爱和支持是无价的也是无止尽的。而当这唯一的希望也不符存在的时候,也是我们作为青少年心中那根弦崩坏的时候——

  那根被绷断的弦叫做“安全感”。

  在亚洲的教育体制中,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安全感”这个词。安全感,从心理学角度给与的定义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网路上也有更为通俗的解释,所谓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有一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baike.com)。缺乏安全感的人不敢也几乎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通常愿意与一些比自己年龄小或者各方面情况都比自己差异点的人为伍,他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质疑别人是否真心等等(心理健康网)。

  少年春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例子。他从来不和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对未来的恐慌以及忧虑藏在心底;和同龄的男孩子没有共同的话题,似乎还是和女孩子玩在一起比较好;在仁善想要吻他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厌恶地一下子跳开,然后像被侮辱了一样地逃走,却没有想过要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是不是喜欢我?”因为从小到大,在抱无数次希望又被狠狠打击了之后,他本能地告诉自己——没有人真心喜欢,没有人真心接受这个样子的我,我又无力改变自己,那么这个样子的人生,就是我自己活该。与安全感的本意相反,春基身上所表现的是一种稳定的害怕的情绪。

  失去安全感的春基一开始并没有陷入绝望中,他的选择恰恰是一个相对积极的行为过程。他参加教会,期待从信仰中获得归属感;他也离家出走过,暂住在朋友家期待从友情中获得归属感。如果他所期待的归属感能够发挥作用的时候,那么就可以填补安全感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哪怕之后家里发生了足以翻天覆地的坏事,他还可以从朋友的身上汲取安慰。毕竟,这个世界还有许多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一路靠朋友家人的支持好好生活下去的例子。可是春基的朋友都太年轻了,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是乱七八糟的,又怎么有能力有可能去拉他一把呢。最后,春基得出的结论是: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的家不是我想要待的地方,去部队也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回美国也不是个好的选择,朋友的家也去不了了,我无处可去无处可藏。我不想要做你们让我做的事情,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我的未来,我的希望在哪里,我自己也不知道,那——我还能做什么,还能去哪里?于是,少年春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春基总把妈妈疯了的话挂在嘴边,就像我辅导的让人揪心的学生。第一次去贤京家的时候,才知道我要辅导的是课外的科目。那时我确定他的妈妈是疯了。后来才知道,疯得那个人其实是贤京。十岁的贤京失去了他的思考能力,这就是支持大学生马仁善消费习惯的首尔的私教体制。那晚我幻想了贤京得未来,什么都不出色的贤京比起男性朋友更愿意混在一群女性朋友中间。有一天,可能和朋友一起逃走了。但是陷阱低估了妈妈的爱,他妈妈觉得不能再住在这儿了。贤京被送到了美国,由于从小被妈妈逼迫学英语而产生的恐惧,他开始频繁地出入教会。然后我又做梦了,醒来才发现是关于春基的梦。

  ——节选自电影《最坏的朋友们》

  《最坏的朋友们》这部电影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九分钟,但它以仁善眼中的少年春基为主线,小学生贤京为辅线描写了两个被教育体制逼疯的孩子。知识仿佛成了可怕的敌人,而它明明是那么宝贵而又可爱的家伙。但是,我们不能够责怪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不是魔鬼。身在国外,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哪怕是在注重素质教育的西方,依然有着大批讨厌念书讨厌学校的孩子。其实孩子们讨厌的并不是学校,也不是学习知识,他们讨厌的是被不断比较,不断挑剔,以及不断指责的挫败感。这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我们国家的家长还在对孩子说“你们不好好学习的话,将来就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国外的家长在对孩子说“你们如果不好好学习的话,将来就有大批的中国人来和你抢工作”,相比之下,我们的家长考虑的是内忧,而国外的家长担心的不仅仅是内忧还有“外患”。

  这本就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年代,但所谓的“适者”并不是指那些学习好成绩好的人。我认为真正的“适者”是那些拥有强大的内心,可以良好地适应各种压力的人,而良好的抗压能力,恰恰来源于我们多年来都不曾重视的“安全感”。

  国外儿童早期教育专家在关于“如何建立安全感”的研究中指出,那些可以依靠,具备稳定性,令人尊敬和负责任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其中可以依靠的(Dependable)父母,他们只得信赖并且随时都可以帮助孩子回答并解决他们的问题;作为可以依靠的一方,父母帮助他们的孩子获取可以充满自信探索这个世界的信念。具备稳定性的(Consistent)父母会设定规则,严格执行,并且努力达到预期结果;他们不会表现出过度的愤怒或是挫折感,他们信守承诺——孩子从他们的身上学到这个世界是可以预知的地方,并且了解到生活会因为遵循规定而变得更令人喜悦。令人尊敬的(Respectful)父母会了解孩子的感受,为他们的选择控制以及独立能力做出规划。他们不会羞辱,嘲笑或是一味地纠正孩子的行为。这样的父母可以让孩子确定它们的感受和想法是重要的且有价值的。这种尊敬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积极的人格,会让他们受益终身。负责任的(Responsible)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是需要的,无止境的,无须任何条件的爱。他们会主动听取孩子的问题并给出答案,他们将兴趣以及分享自己的故事当成是对孩子好奇心的奖励。这一系列的信念会成为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社交技术,接受程度以及性格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这样的孩子更能够发挥出从父母身上继承到的长处和天赋。(HealthLinkBC.ca)

  回到电影的最后,如果春基的妈妈能够抱着春基对他好好地说一句“孩子,如今妈妈只有你了,无论你做什么,只要你开开心心就好了”;如果仁善在面对脆弱的春基的时候,能够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一句“春基啊,你还有我呢。我一直都喜欢你呢,我等了你四年了。今后,无论你是再回美国念书,还是去当兵,我都会在这里好好地守着你的”;如果在春基了解到卢跛曾经自杀过的那个晚上,卢跛能够对躺在她身边的春基说一句“金俊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自杀这样的傻事,因为会得不偿失。人只要活着,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那么,有可能就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个结局了。

  春基,他的名字其实叫做金俊基。但是,又有谁在乎呢?

  就那样——夏天过去了。

  《最坏的朋友们》观后感(十):青春与死亡都是美好的事

  确实是因为喜欢金秀贤,才会找来他所有的片子看。看的时候,却忘记自己已经长大,沉浸在灰色闷热压抑的少年时候。

  在金秀贤还是金春基时候,他只是个少年,虽然上了大学,仍像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子。身材颀长,脸上带着婴儿肥,屁股却是结实的鼓鼓的。他的侧脸,像极了申超初中时候。最坏的朋友片子那么压抑,只是暑假里的几天,已经写尽了少年时代。女孩简单的爱,妒忌,赤裸又无聊的性,男孩的束缚,挣扎,困顿,晚熟的孩子还来不及承担生活的苛刻。

  他的演技就是没有演技,他演这个孩子就像做他自己一样自然。看得人心里是悲哀的,又疼痛。他像是误闯进盘丝洞的一只粉蝶,不时黏在女孩子们欲望的网上。他面对女孩的脸部特写,眼睛清澈坦然,她却误会了凑过去吻,是这一下,他的眼神变成了恐惧与厌恶。女孩的爱,变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是女孩站在窗前,迟迟不跳下去是想起了什么?被另一个女孩拉住,就势就滚落下来。跳过一次就不敢再跳了吧。可是割过一次腕的春基仍然选择了死亡。

  让我想起自己的少年,灰色的日子。不管走到哪里,都感觉自己是错的。竟然也过来了。在春基身上,看见自己。

  真想抱着他,好好爱他。可是,所有的爱,都会杀了他吧。

  我喜欢这个片子。让我想起少年,让我想起成年后遇到的那个男孩申超。

  :看完片子,第一反应是,这个女权主义的导演,如此直白的表达女性对性的主动。第二天醒来再回想,应该还是男导演。用这样的视角来刻画青春期的女孩子,必定只能是男人眼光。

  :他确实那么漂亮,略带迷茫的少年时候,已经足够打动人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