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孝子》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孝子》观后感10篇

2018-01-21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孝子》观后感10篇

  《孝子》是一部由杨克执导,许亚军 / 咏梅 / 严敏求主演的一部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孝子》观后感(一):让我泪流满面的小人物

  偶然看到这部剧,只看到第十六集,已被感动的泪流满面,心情难以平复。最打动我的是赵亮扮演的范垒。这个卑微小人物是如此立体丰满,他有小缺点:有时爱占小便宜,也有点小聪明,他没什么本事生活窘迫,可他善良足以弥补所有缺点。如果要从子女中选出最孝顺的一个,我觉得是他,因为他只是乔家的女婿,做的比保姆更体贴,还要受到岳母的轻视和冤枉,可他并没有记仇。我想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会需要这样一位时刻在身边照料的穷儿女也不会要只能给钱不在身边的出息的儿女。打动我的也许还有是从他身上体味到我们自己作为小人物的艰难,我们在为自己流泪。感谢编剧,导演设定了这样一个人物,他让我们小老百姓多多少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可以为自己肆意流泪哀伤演员赵亮我给满分,因为我感觉不到是在演戏,觉得这个人就是范垒,他就在我们身边。

  《孝子》观后感(二):两个字:好剧

  尤小刚在今年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博览会上说:“现实题材剧的创作才是最切实际的,都是大IP不行,因为毕竟IP从反映生活的角度来讲,是浮的。扎扎实实反映时代、反映历史、反映生活的,是现实主义作品。现在讲的IP是指网络走红的小说改编剧,网络小说总体上看,是脱离生活的,满足青年观众的幻想,但热衷于这些的人,随着他们成家立业就会觉得这些剧作没用了。电视和网络播出的不能都是这些浮躁的快餐。”由此,想起几年前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孝子》。

  《孝子》中所有的人物形态,观众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恐怕都能找到对应,真实映照着当下中国百姓真切切的生活:一座北方小城的老两口,有四个儿女,小儿子出国在外,剧中着墨很少,故事围绕老两口和另外三个子女展开:

  大女儿是当地京剧团的名角,因为小有名气,又是家中老大,所以有些御姐范儿有些端着,在家族中属于多拿主意少干活的孩子;大女婿,在本地当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对老婆家里的事情,面上该做的都还愿意做,比如老人家住院,他也能上下打打招呼张罗着,但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二女儿,平凡贤慧,父母老家时,她就是理所当然地担任起照顾老人的重任,找的老公也平凡憨厚,没啥本事,只有出劳力,对老丈人和丈母娘是认劳认怨,真真一个女婿大过半个儿。

  大儿子,家里的顶梁柱,在北京开公司事业有成,当父亲过世,妈妈又中风半瘫,义不容辞将妈妈接到北京,事业上的压力、家庭的负担,一个中年男人要背负的所有,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儿媳妇知识女性,虽通情达理,但也不会任由难搞的婆婆搓扁揉圆,面对住到家里来的半瘫的婆婆,婆媳间的拿捏较量着实微妙。

  此剧,所有的细节都非常真实生动、生活化,所有的情感都很真切,让观众深刻体会和反思面对我们日渐老去的父母、面对病痛中的父母、面对临终的父母,我们要怎样做、能怎样做。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样的剧,应该就是尤小刚所说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好剧。

  剧中所有演员都是实打实的实力派,人艺的老演员严敏求,以及许亚军、咏梅、陈瑾……他们自然细腻丰满的表演所带来的感染力,是如今那些只有颜值没有演技的小鲜肉小花们完全无法比的。

  《孝子》观后感(三):我认为最好的电视剧,没有之一

  因为喜欢演员赵亮,所以搜到了孝子这部剧,结果四十岁的我用两天就全看完了,看得泪流满面,百感交集。我认为是我看过的最 好的国产电视剧,没有之一。本剧主题明确,就是中国人对孝道的坚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养老究竟如何实施,当病人承受巨大痛苦且没有治愈希望时,我们作为家属是应该尊重病人意志房弃治疗还是为求 自己以后不后悔继续让病人治疗忍受折磨,都值得反思。 整剧编排合理,没有为煽情编一些太过,狗血剧情,个人认为唯一有些不合理的是老太太性格到海明家会如此巨变,不但不折腾了,还很隐忍。剧中人物饱满鲜明,儿女们几乎个个孝顺,但最令人感动是谢言和范垒,作为儿女尽孝是理所应该的, 但作为儿媳和女婿就真的是大孝大善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桥段也是这两人物留下的:一是范垒说我给自己买了三块钱的皮带帮你妈买了五十块钱的螃蟹,二是谢言从养老院走时的情节,真的让人泪崩。演员表演都扎实过硬,真实自然。个人觉得老太太,水兰,范垒,谢言四个表现的更突出一些。从人物性格和生动性上说最鲜活的无疑是范垒这个角色,善良、有点小聪明,有点小缺点,又让人心疼人物。赵亮没让人失望,几场重点戏相当精彩感觉 赵亮最适合这类有点缺点的小人物了。 我想这部剧之所以能打到9.4分也是应该的,值得多看几遍。

  《孝子》观后感(四):中国人的世界

  世界太大,人太多。叙利亚的战乱、乌克兰的动荡,与我有何相干?即使拥有博爱的情怀,对索马里人民也只能深表同情。作为普通百姓,我们的生活范围非常有限,你认识他、他也认识你的人不过几百,所有的这些就构成了我们的世界。是的,我们自己的“世界”。在中国人的这个“世界”里,亲情无疑是最重要的,至少对多数人如此。 一直以来我接受的信息都是说中国人是最看重亲情的,外国人都追求独立自由,家庭观念薄弱。作为土鳖,没出过国(其实多数人留学N年也只是活在华人的世界里),但从影视剧的窗口中看到的可不是这样。好莱坞的影视剧里边无论警匪片还是战争片,甚至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电影,都得先描写一下男主角妻子儿女在一起幸福的家庭生活。前线都快开战了,还得给妻子一个特写,展现她无尽的牵挂与忧虑。反观国产影视剧,亲家母互相鄙视,婆媳矛盾吵得昏天黑地兄弟财产不择手段,妻子红杏出墙,丈夫彩旗飘飘,孩子越没教养就越有出息……外国人看了这些,会不会觉得中国人都是奇葩?此间乱,人类不宜居住。怪不得都说老外不来中国反而对“中华文化”心生向往,来过之后都不以为然。真不知道某部门是怎么引导的。 话题有些严肃,先说点儿一些有趣的: 1 姐夫的官场“联络图”:沈局长的小舅子的同学妹妹的老公在省委组织部,了不起的人脉啊!瞬间想起了那道传说中的公考题: 张柏芝前夫是谢霆锋, 谢霆锋前女友是王菲, 王菲老公是李亚鹏, 李亚鹏前女友叫瞿颖, 瞿颖现男友是张亚东, 朴树有个前女友叫周迅, 周迅有个前男友叫李亚鹏, 王菲前夫是窦唯, 窦唯有个堂弟叫窦鹏, 窦鹏有个前女友叫周迅, 窦鹏堂姐是窦颖, 窦颖前夫是张亚东, 张亚东现女友是瞿颖, 瞿颖前男友叫李亚鹏。 请问张柏芝和李亚鹏什么关系? 看来考试题还是很实用的嘛,长者的经验之谈啊! 2 老沈教育儿子:“你知道个屁,在中国有钱没用。你二舅有钱,趁几百万,有什么用,说让人欠款,怎么了,一点儿脾气都没有。他要有个当大官儿的亲戚呢?谁敢欠他一分钱?”穷人不以为然,觉得那是无病呻吟,“没钱万万不能”;但是对有钱人,钱真不是万能,装孙子笑脸无可奈何事儿多了。 3 后来,在乔总面临绝境、走投无路时候,不就是老沈靠拐着弯儿的官场人脉救了他?中国人的世界,不服不行! 乔家两儿两女,当然还有两个女婿和两个儿媳,这应该说是计划生育政策施行前颇具代表性的家庭结构。兄弟姐妹多,能够共同担起敬养父母的责任,无论时间上还是经济上都能减轻子女的负担,但是也很有可能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局。 乔家四个子女可以说是中国式家庭的缩影,混的好的,混得不好的,当官的,做生意的,“窝囊的”,“海龟”的。社会地位不同必然带来家庭内部话语权的不同,没有否决权的人最终会丧失发言权,因此范垒同志讲话基本被忽略,局长姐夫前期很是“傲娇”,再加上海外归来的小儿子,以及“洋媳妇”(其实好像是个台湾省来的女孩儿)和让乔小哥“喜当爹”的混血儿,整个就是一锅东北乱炖。应该说多数中国人都能从中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影子。从统计意义而言,水灵和范垒的生活更具代表性(不一定下岗),毕竟无论在几线城市,处于金字塔底层的都是大多数——虽然很多人总是不愿意承认。 亲戚中有富贵者,尤其是一母同胞,而自己却过得很差,这种情况下如何摆正位置很重要。差距客观存在的,自卑或自大都只会使事情更糟。以真心待人,不要太敏感,但也有自己的尊严自食其力,正如水灵与范垒那样。第一次看的时候我问母亲:“她姐夫是局长,怎么就让他干保安?二哥是房地产老板,看着他们一家每个月300块钱的收入也不帮一把?”母亲无言以对,十年过去了,我也无法回答自己曾经提出的问题,也许是所谓的“救急不救穷”吧。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还得靠自己自强不息,自强还得不息。 应该说编剧抹掉了一些常见家庭伦理剧中的矛盾,比如乔家子女至少在经济上总体来说是高于中国家庭的平均水平的,兄妹几个不至于为了平摊医药费而反目;也没有争遗产的桥段,十八般兵刃三十六条计谋齐上阵。两个女儿就在本地上班,儿子是老总,时间很自由,一个电话就能马上从北京回到老家。 作为平衡,编剧在另一个方面也做了极端化的设置,这就是灭绝师太。不得不说她老人家实在是太难缠、太任性——难伺候,话难听。面对这样的母亲,对儿女真是个考验,而且是奥赛的难度啊!不仅如此,瘫痪,诈骗,都让老两口摊上了。过滤掉物质因素,讨论的就是纯粹的情感与道德问题——恶母久病,床前有无孝子? 当然,乔大妈并不“坏”,刀子嘴豆腐心。步入老年,加上半瘫,不好以常理度之。正常情况下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老太太在上海养老院假装过得很幸福的情节实在印象深刻,给儿媳写信那段更是感人,对她这样的人来说太不容易了。这种情况下,正如谢言所说,孝顺应该有个尺度,总得有原则,“孝敬”而非“孝顺”,可能是因为体谅母亲的病情,子女们对老太太实在过于顺从了,反而助长了她的“嚣张气焰”,很多时候实在是不可理喻。不过话说回来,子女之所以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过。 《我们的父亲》中有一个情节:父亲住的老房子漏雨,女儿埋怨父亲不知道请个瓦匠捡捡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女儿真不懂父亲,他们这辈人节俭惯了,不舍得花钱请人,能住就将就着住”。我为自己的成熟洋洋得意,至少比那个做医生的女儿更“懂事儿”。可是现实立马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因为父亲之所以将就是因为怕村里说闲话——儿女在城里住好房子,却让父亲住漏雨的房子。虽然事实如此。恍惚间,我明白了为什么父母非得把老房子扒了修两层的“小洋楼”,我总觉得老房子挺好的,完全可以再住个十年八年的。不是父母虚荣,而是我太无知。 站在父母的角度,老板儿子能够提供物质,而真正了解父母的可能是范垒,比如打麻将那段,老两口真是发自内心笑逐颜开,老板儿子和局长女婿是想不出这样的法子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老人儿女非富即贵,可是却“晚年不幸”。可能倒不是儿女不孝,而是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才能哄父母开心。全是精英的公司反而倒得快,生物多样性的好处不言而喻啊。某岛的领袖小马哥就一直备受诟病——他的幕僚团队教授太多,都是知识分子,很多事情不屑于做,也做不来。其实鸡鸣狗盗之徒用好了也能派上大用,学历低不代表没本事。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无微不至的,可是子女们却对这种爱后知后觉,总要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儿行千里母担忧相信每一个在远方求学、工作的人都有体会。我一度很好奇,为什么母亲每次打电话时对武汉(后来是上海)的天气比我还了解,热了冷了、下大雨了,她总不厌其烦地叮嘱几句。沈林也是去武汉上学,老太太看电视非得找湖北台,连湖北台的广告都背熟了,遥控器找半天急得不行,我现在还记得“湖北台是四十五”,曾经无聊地做过“实验”——看电视时问母亲番茄台是哪个频道,当然不是四十五,母亲拿过遥控器就切换到了东方卫视,但是她却不记得四川台是几频道(也许是家乡台办得太失败了吧,哈哈哈哈)。反过来,我何曾关心过老家那边的天气?以前听说盗墓的下墓穴盗宝,洞口需要有人守着放哨,同时接住下边递出来的东西,如果上边放哨的人一有情况自己先溜了,或者发现盗出珍宝后起了独吞的歹心,顺手把洞给“填上”,那下墓穴的“同志”就只能“永垂不朽”了。因此,这个古老职业流传下了这样的规矩:上阵父子兵,而且必须是儿子下墓穴,父亲在上边儿把风。毫无疑问,这样的“行规”必是无数血泪凝结而成,人性的善与恶都在里边。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不再局限于一个村子、一条胡同,但是空间距离上的疏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无疑改变了人际关系的运作。亲人间共同的生活经历不存在了,社交工具的普及只能从形式上营造一种虚幻的亲近感,“微博尽孝”、“朋友圈尽孝”,热闹的只是自己。有多少亲人是只有过年才能见上一面,又有多少亲戚多年未曾蒙面。即使是兄弟姐妹,一旦结婚生子,也就很难再聚拢了。父母在的话,相互之间还有一根线牵着,无论再忙也得去看看父母,因此过年过节的总还能在父母处聚一聚。一旦父母不在了,连个聚会的由头都不存在了。水灵和范垒过得不好,还有乔老太太挂念着,哥哥姐姐也不是没感情,实在是太忙。只有当父母不在了,你才会知道世界上真的再也没有什么人在乎你过得好不好。 正是因为父母太在乎子女了,所以骗子们不约而同地把爪子伸向他们,这对老人的打击是致命的,真的会出人命的。试想,这个世界上有谁会接到电话听说我出事儿了,心存疑虑也会把第一时间把钱汇过去?茫茫人海,也只有父母了。挨千刀的诈骗犯,尤其是骗老人钱的。可是即使被警察抓住了,两万元也只属于“数额较大”,也只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何况这种案子一般不能对警察叔叔有过高期望。 除了孝敬父母以外,这部剧更让我感动的是乔家亲人之间的关系。古代中国是个宗法社会,亲情的地位远高于爱情、友情,三字经中讲“首孝悌,次见闻”,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直是古人“齐家”的追求,这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古人讲门第,可以封妻荫子,一人升官,全家沾光;我等草民也不用嫉妒,与之对应的是连坐制度,譬如满门抄斩、夷灭三族。直到今天,很多人也都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结婚是两家人,甚至两个家族的事(尤其是官员和富人)。毕竟在多数中国人看来,这种建立在血缘和婚姻基础上(事实上还包括共同的生活经历)的情感是相对而言最可靠的。血亲、姻亲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经纬线。人生在世不容易,相互扶持、抱团取暖是生存法则,既能争取个人利益,又能够维系情感,精神物质双丰收,不好简单粗暴地总结为“愚昧”“封建”。 情感牵涉到利益,就变得非常复杂,说不清对你好到底是因为亲情还是为了拉关系走后门。古典时代的中国人在这点上毫不含糊,光明正大地走后门,“举贤不避亲”,特别是恩荫制度。即使家族内部矛盾再大,该拉兄弟一把的时候也必须伸手,不然甚至于会被社会所不容。武则天对兄长谈不上什么亲情,对几个侄儿更没什么好感,可是不还得重用乃至封王拜相。而现在,一切都成了灰色的,戴上神秘面纱,犹抱琵琶半遮面,反而使亲情变得更难处理了。如果亲情的维护是为了互相关照、关键时候拉一把,那么从动机来讲是否使感情变得不纯呢?其中的微妙关系只能见仁见智,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走自己的路,别挡道就行。 沈局长被隔离审查(其实就是传说中的“双规”),真正为他着急的是谁?以前的同事——主任、局长什么的——连电话都不愿接,水兰都要离婚了,不也硬着头皮求妹妹去找张秘书。 可是血缘的联系不能完全等同于情感的认同,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冲突时,玄武门之变那样的事情可谓史不绝书,老百姓家为了利益兄弟反目、姐妹成仇的事儿更多了。所以说,类似婚姻关系,兄弟姐妹间的感情也是需要善加“经营”的,即使是亲戚,如果多年不曾走动,也只能是“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了”。兄弟间由于共同的血缘和成长经历,感情或多或少是有的,所以亲情能否维系的关键在于媳妇(反之亦然),情感上的“分家”大多也是从子女结婚开始。正如《投名状》中那句经典台词“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不用猜都知道,让兄弟反目的是女人。姐妹间的关系也类似,如果范垒没那么好的脾气,那么乔水兰和乔水灵两姐妹家早就老死不相往来了(或者转换为更加亲密的、纯粹的利益关系)。 所以说,乔家兄妹间能维持不错的感情,女婿范垒、儿媳谢言是关键。就我所接触的亲朋好友、邻居同事而言,子女间关系冷淡,除去重大利益纷争,不是妯娌矛盾、冷战热吵,就是连襟互相看不顺眼、不冷不热。可能是因为妯娌、连襟彼此间没有任何情感基础,成长环境、价值观、喜好、性格等等都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他们在矛盾面前是不愿意委屈求全的。 范垒除了没本事以外,相当不错——背黑锅戴绿帽忍辱负重,把别人的儿子看得比亲儿子都亲(只能是因为他太在乎水灵),当然这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什么样的男人是好男人?这个问题太大了……他只舍得花三块钱给自己买皮带,却花五十块钱给岳母买螃蟹,亲儿子也做不到啊!为了解决二胎户口问题,范垒来到市府大院求张秘书那段儿看得太心酸了,父爱深沉,重如山。乔老太太对范垒没有多少好脸色,我觉得主要是她认为小女儿跟着范垒受苦了,没有让小女儿上学是老人一生的悔恨,始终觉着自己亏欠女儿,再看看女儿现今的生活,于是火气都发泄在小范同志身上了。女人到底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什么样?能干的嫌他不顾家,疼老婆的又嫌他没本事,也许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世上的事就怕“比”,尤其是信息时代,什么“国民媳妇”刘涛、“国民老公”王思聪,非要跟荧幕上的他们比,您的人生注定只能在孤独与痛苦中任性走一回。 谢言是城里媳妇儿的典范,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有自己的事业(电视台制片人,似乎很牛),又能把家庭照顾得很好,没有狗血的媳妇大战小姑、婆媳步步惊心,也不会让丈夫总是面临“你妈和我一起掉水里,你救哪个?”的困境。特别是在对待乔家的亲戚方面做得太到位了,不仅用心,而且非常会办事,总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亲切感。就这个角色来讲,始终觉得只是编剧的一个美好幻想,真的有这么好的女人?查了一下,编剧还真的是一位女同志,好像还是北影某系主任,也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编剧,优秀女性啊!也许真的有这样的女子呢,我看不见不能说她不存在。我认识的所有女性,包括我母亲,对父系亲属能在场面上维持和谐的局面、不闹矛盾就很不错,更别说真心啥的了,不挑拨就阿弥陀佛啦。要不怎么说每一个成功男人身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齐家”是男人事业的基石,而家庭能否和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您找了一个什么样的媳妇。所以说,长辈们对年轻人的忠告永远都是“找对象时外貌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性格”,可惜啊,多少年少轻狂!谢言的父母也充满正能量,有知识分子的风范,虽偶有怨言,但是场面上总还是过得去,不会给女儿添乱。尤其是谢言的母亲,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还能帮着伺候别人,乔大妈说话那么难听她也能忍着,换我早就忍无可忍。看来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八九不离十。 出于自身角度,我对亲人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关注更多一些,以下是一些随笔记录: 1 二儿子挺有钱,小女儿夫妻下岗,可是医药费都是几个子女平摊。其实乔海洋夫妻不是为多出一份而计较的人,而且也有这个经济实力。人心比海深,如果乔海洋豪爽地表示所有钱由自己出,别人还真不一定会感激他。很早的时候我的姑妈就张罗着让爷爷奶奶去参加“夕阳红”旅行团,姑妈家和大伯家经济条件都不错,可是一直到现在也是画饼充饥。说是爷爷不愿出门旅游,可我认为也许是越有钱的人越抠。后来才知道,确实是爷爷不愿去,原因不是“不愿出门”,而是如果报了旅行团,那么费用就得由四个子女平摊,而小叔家不富裕。 2 范磊拿着大舅哥的钱买装修材料时吃了“回扣”,他也是穷疯了,蒙谁也不能蒙乔海洋这个建筑公司的老板啊。还好他媳妇儿是个明白人,没有拆穿他,也没有跟哥哥道歉,而是用“回扣”的钱买了一把长命银锁当作礼物送给了小侄女。 3 乔海洋夫妇带女儿回家,两口子去商场给家人买礼物,连乔海洋这个当哥的都把范垒忽略了,还是媳妇儿想起了范垒,给他买了一部手机。这种情节我想多数中国人都经历过吧,你是否在过年回家买礼物时遗忘了谁?你媳妇是不是“贤内助”,可不是靠嘴说的,这时候就看出来了。 4 范垒跟着来到北京二哥家,水灵极力反对——全家都到别人家住,不好吧——即使是亲哥,虽然嫂子确实是真心邀请,但是水灵坚持不让范垒来嫂子家里。永远不要因为别人对你好就不客气,越是亲近的人就越得珍惜。感情是玉器而非钻石,摔了就碎了,再也无法挽回。 5 整部剧感觉一直在吃饭,早饭、午饭、年夜饭,欢乐的、煽情的场面都是在饭桌上,做生意、托关系、辅导学生也全是在饭桌。好像有人就是这么批判《红楼梦》的——除了吃饭还是吃饭。不过中国人的世界好像就是这样,尤其是过年的场景,跟我们家简直一样一样的。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含蓄内敛,很多情感表达的话只有在饭桌上端起酒杯时才说得出口。 6 乔家人吃年夜饭,谢爸爸和谢妈妈对女儿女婿说“不用管我们,你们全家难得团聚,开开心心的”。我害怕海洋与谢言真的在家热热闹闹过大年而把他们遗忘了,好在没有。谢爸爸与谢妈妈是多么开心啊!当父母对你说“孩子,你们在外面忙,不用管我们”,千万千万不要将计就计。生活的压力再大,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7 除夕夜,北京街头,乔海洋对谢言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想到过离婚。因为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我曾对你说,要让你的一生都过得幸福快乐,可是现在我在你的脸上既没有看见幸福也没有看见快乐。”恋爱时许下的誓言早已随风而去,就像总统竞选时的承诺,一旦得手,鬼才记得。别人拥有令人艳羡的爱情与婚姻,真的不全靠钞票与长相。这部以《孝子》为题的作品,兴许是我见过最好的爱情片。 兄弟姐妹相处,不要怕吃亏。尤其是哥哥姐姐,锱铢必较只能使亲情越来越淡漠,最后“远亲不如近邻”。 父母老了,不要嫌他们话多。因为幸福是短暂的,总要通过不停地对旁人诉说,才能让幸福的感觉尽可能地延长。

  《孝子》观后感(五):电视剧《孝子》:久病床前有孝子/安乐死

  无意间看到电视剧《孝子》的最后两集,深深被触动。当老母亲孤零零地坐在养老院的窗前,当她自己拔掉插在喉管的呼吸机,当已故母亲的声音从录音机中缓缓飘出......

  上网浏览了前34集的内容简介,都是老母亲瘫痪后轮番住在儿女家的琐事,一句话概括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儿子生意遭遇重创,大儿媳早产;大女婿身居高位,与大女儿貌合神离;二女婿下岗,二女儿生活拮据;小儿子刚从美国回来,带着个美国味十足的单亲妈妈。

  其实四个孩子都很孝顺,包括大儿媳和二女婿,但在生活重压和无法调和的矛盾下,各种冲突和争执不断,一片混乱。老父亲猝死后,母亲的情绪更加低落。刚回来的小儿子为了争取尽孝,坚持把母亲接到上海,结果不到一个月,就不得已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老母亲住进养老院之后,我们才看到,养老院作为老人的归宿,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即便是意识开放的海外老人,也日思夜盼地想和女儿见上一面。亲情的抚慰和欢乐,在养老院里是永远得不到的。何况老母亲是北方人,根本听不懂周围老人说的上海话,唱的越剧,更吃不惯甜兮兮的上海菜。

  就在儿女们纷纷想把母亲接回去的时候,老人脑溢血复发,生命垂危。老人清楚自己的境况,要儿女们答应自己,如果再晕过去,千万不要做手术让自己受罪。可是看着等待急救的母亲,孩子们还是在手术单上签了字。老太太被抢救过来了,痛苦难当,终于在儿女们不在的时候悄悄拔掉了呼吸机。

  又是一年春节,兄弟姐妹四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意外发现母亲生前录好的磁带。当漫天烟花升起,儿女们在心中默默怀念母亲,希望来世还能做母亲的孩子......

  怎样才是真正地对老人尽孝,如何对待安乐死,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孝子》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