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俺爹俺娘》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俺爹俺娘》经典影评集

2018-01-22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俺爹俺娘》经典影评集

  《俺爹俺娘》是一部由韩蕾执导,焦波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短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俺爹俺娘》影评(一):一人一物,一世一情——《俺爹俺娘》

  一人一物,一世一情——《俺爹俺娘》

  故乡里,住着我年迈的爹娘……曾几何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的开头,我总是会联想到很多苦大仇深的悲惨故事,而且草草地将这样的一种故事作为老古文的略之一边,而品读纪录片《俺爹俺娘》却将我这种思想完全颠覆,每看一次,总是会掉泪,总是会在眨眼间看到些自己父母影子

  《俺爹俺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模型被大家树立为成功典范,细细的品味,这不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的纪录片价值也不仅仅是其片子本身的情节设置给人带来的深刻教育,究其拍摄手法、道具运用和细节设置等也堪称经典,使它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诀。在物欲横流人们盲目追求利益的今天,《俺爹俺娘》所带来的精神震撼艺术价值和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可以说是一剂良药,治愈着现代人早已缺失的精神脊梁。

  纪录片的本意,被人解释为是一种“真实”,一种等来的真实。也是作者对于人生感悟的纪录。客观的原生态的记录下来,再现人的生存状态和对生活态度文人墨客常常追寻一种意念上的流彩或外表上的华丽,而当时间耗尽,一切归于平淡,他们又常常是追寻着自己儿时的梦,用最为真实、最为质朴的方式去记录自己曾经梦想和生活。而纪录片正是如此,用自己特有的表述方式,对真实的生活和历史发展进行记录和再现。

  《俺爹俺娘》是用一个儿子心灵故事,记录了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心中的父母亲形象。父母亲从儿时的记忆逐渐变成黄土中人,儿女的心灵经历了太多,而唯一不变的,就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那份爱。父母的一切似乎都写在眼前,父亲为自己打工受过的伤,或是母亲在夜里为我们照亮的灯,他们的眺望,他们的关切,他们在最为艰苦时候还为我们节衣缩食攒下的礼物都在触动着我们敏感神经,我们不论站立在世界哪一个或繁华寂静角落,这些爱都会一直陪着我们,家乡那双双期望眼睛永远在那里张望着我们,张望着那些长大了的鸟儿

  携手七十余载,在父母亲那里,更多的也许不是相恋的热情,而是掩藏在内心最深处的相伴。年轻时,他们为了家为了儿女而奔走劳累着,年迈时,他们最为感动的事就是还有一张相拥在一起的合影,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对于自己的儿女来说有多么的不平凡,而也正是这看似不平凡却实则意义重大的一生,才造就了更多的人、更多的儿女有了心中杰出的榜样。

  后期,《俺爹俺娘》的资料经过重新的剪辑整理,成为长达24集的纪录片,它被誉为是“中国首部原生态电视剧的24集连续剧”,它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两位老人生前身后的生活的原貌;以纪录为主,以拍摄为辅,使该剧最大的特点

  这是一个儿子在父母健在的有生之年,用照片和影像试图留住年华老去的爹娘的故事。这是一对拥有一生挚爱的老夫妇,用一种中国式的方式相伴一生的故事。这是一部唤醒游子心灵的故事……在每个人都想如何摘掉农民这顶沉重帽子的时候,焦波却让自己的农民爹娘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文化气息的滋和洗礼,一个个鲜活的、质朴的生活镜头牵扯着观者的心。

  世上的故事千千万万,能打动人心灵的故事也不胜枚举,但如何把一个故事表现生动、如何让一个故事长久的打动观众的心灵,就要看作者是如何做到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了。

  在《俺爹俺娘》一开篇,它选取了带有电视解说词的开场方式中最好的一种方式——介绍地点开场法。“在鲁中山区,与沂蒙山毗邻,住着我的年迈的爹娘……”这一开头,将一切喧嚣着、漂流着的游子都带回那个日夜思念着的小山村,而随之叠印出的爹娘的面容,再片中第一次叩开了人们的心灵。

  在讲述爹娘故事时,导演选择以“阴阳和谐”之论为本,日出之时,随着东升的旭日开始讲述阳刚一般的父亲,而后又从动人的夜里悄悄探望儿子以及黎明送儿子走夜路的温情故事展现慈祥的母亲。最后再到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他们的感情,一曲一直,两条线就正如是一男一女,或刚毅或柔美,久久地在人心头荡漾着。

  时空在这个时候停滞着,一切的感悟似乎都没有那么一张张照片更有说服力。

  年迈的父母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老去,又一个个离开,当母亲从父亲病房经过去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没有说话,那是真正的世界上的“最后一面”,没有招呼,没有动作,甚至都没有发现,就只是走过去,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早已注入彼此的心扉,将他们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不仅仅有爱,有情,更有牵挂,更有血缘。当母亲再次驻足窗前,她想念大哥、想着父亲、想着家……

  片中特别注意情景的设置,例如:

  在父母年迈的炎热的夏日中午,母亲安静的走过校园,走过水井,又折回去,关掉还在滴水的水龙头。一个小小的动作展现,却感动了无数的游子。再如,父母在去北京参加儿子剪彩的路上,母亲一直生病打了一路的点滴,父亲时不时的摸摸母亲的手,或摸摸母亲的额头,一种关心,一种温暖涌上心头。

  当时间再推后一些,父母亲都生病住院,儿子匆忙的在30号病床和21号病床间奔走。虽然,两个病房中间就隔了一堵墙,但父母亲却是不知道的,最终母亲走过父亲病房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没有说话,这个时候,世界,安静了。

  看!这便是中国式的父母亲,生我们,养我们的根!

  《俺爹俺娘》影评(二):另一侧面想,疑惑

  今天上课老师给放了《俺家俺娘》,这部纪录片确实很感人,当时班级里很多小姑娘都在哭,但很奇怪我却一滴眼泪都没流。

  纪录片不是按着时间顺序来讲述,而是随着拍摄者叙述感情部分变化在不断跳动(通过拍摄照片来讲父母的故事)。看的时候感觉很乱,要和小伙伴讨论刚才是跳到几岁了,没办法通过讲述的这个顺序来理解更深的感情。但是纪录片的配乐其实配的挺好,整个氛围悲伤的怀念的感觉,但是摆拍不少……

  我想我没流眼泪,一是感觉整个纪录片缺少了一些东西,使我总感觉有点违和,让我带入不进去情境。二是拍摄者介绍太片面,纪录片有别的大爷在唱歌的摆拍,却唯独没介绍家里的兄弟姐妹对父母的照顾,也没有提自己的工作,看纪录片的时候让人产生他言行不一的观感。

  还有看纪录片中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在上学的时候家里给买了三大件里的两件(手表和自行车)还有一百多块钱,将近有300,作者说不知道父母是从哪拿到的钱(毕竟当时几毛钱就能买一斤肉,而过年才吃肉),接下来父亲就去城里挖煤了,乍一看都被父母的付出感染。但是,作者为什么不问,而且明知钱多……别管怎样作者还是成了文化人,成了父母最想让孩子成的那样。

  不管怎么说,纪录片还是很感人,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在纪录片的后面父亲去世了却不告诉母亲,把母亲蒙在鼓里,这种煽情的泪点不能接受,毕竟是现实不是电影(虽然我觉得不可能不告诉,但是纪录片是这么说的)。而且,当时父亲母亲都住了院,病房就挨着,却不告诉,最重要的是还拍摄带母亲出院经过父亲病房的场景,这点很讨厌。

  :写拍摄者太过麻烦,最后就都写了作者。仅代表自己观点,谢谢。

  《俺爹俺娘》影评(三):镜头的力量

  ------简评《俺爹俺娘》 没有浩大的场面,没有华丽的色彩,有的只是平凡与真实。《俺爹俺娘》就是这么一部朴实的生活纪录片,一个个平凡的镜头交织在一起构成作者焦波眼中的爹娘。影片把长达三十年来生活的种种浓缩到了短短几十分钟里,极具张力的展现出了一种朴实无华情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影片就像一股清泉,治愈着人心。 影片由对客观镜头的主观表达来构成,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同时加入了饱满的个人情感。主观情感与客观真实相互交织反而使得影片更具真实性与感染力。《俺爹俺娘》取材于最平凡的生活,以一种散文式的方式来叙述,娓娓道来的口吻让影片极具感染力。正是在这种散文式叙述的感染力下,作者与父母间30年来平凡的生活故事变得非常具有冲击力。主观的情感使客观真实的平凡生活升华,观众们在目睹真实的同时也看到了焦波的心。透过焦波的眼睛,看到相濡以沫三十年的父母,看到父母对焦波细微的爱,看到平凡生活里的感动。相比现在一些无痛呻吟或是浮华堆砌的作品,《俺爹俺娘》显得如此真实质朴而感动。 蒙太奇是《俺爹俺娘》这部电视纪录片主观的去表达客观的手法。影片着眼于朴实无华的生活,抓住了生活里细微的感动,把生活感动的一面记录下来。三十年来的生活记录,可选的素材太多太多,通过对真实的镜头进行选择性剪辑拼贴,讲述了作者焦波眼中的父母。影片把三十年来生活的种种都浓缩到了30分钟里面,这就需要按作者想表达的来进行取材拼接。从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来看,影片使用的是抒情蒙太奇,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三十年来的感动被浓缩到了这短短几十分钟里面,使得平凡的生活中的情感变得非常浓厚。蒙太奇的使用可谓是《俺爹俺娘》的灵魂所在,是作者把情感融入这部电视纪录片的钥匙。 《俺爹俺娘》最初是一部散文性的回忆照片集,书的风格奠定了纪录片的风格,影片在秉承了书的主旨的同时对书进行了升华。影片在焦波自述的同时采用了专业的配音演员配音旁白,旁白声富有磁性,极具感染力,真实再现情感的同时对情感进行了升华。形散神聚,影片不仅仅是在自述与旁白中再现了书中散文风格,在叙事方面也是一样。影片虽然按着时间顺序叙事,但事件与事件间结构并不严密,很松散碎片化,但在这种松散的叙事的同时,影片的主旨非常明确,所有的事件围绕爱与亲情。作者成功的把书搬上了电视荧幕,不仅如此,生动而丰富的影像资料使得影片再现书的同时完成了一次升华。 《俺爹俺娘》涉及时间跨度大,以前的生活一般只有照片,并没有影像记录。影片巧妙的把静态的照片与动态的影像记录结合,用虚与实的交替来充实了影片。在涉及过去没有动态的影像记录时,一般采用照片与煽情的旁白,或者是拍一段事件发生地的镜头,或是三者结合起来叙事。相比大多数电视纪录片模拟当时场景拍摄的真实性,《俺爹俺娘》这种再现手法更具散文性,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不同”之感。由于镜头的局限性而无法再现往昔岁月,但这种散文式的再现却是对书进行了升华。 影片以作者之于父母的亲情为主题,抛开一切不谈,影片最感人的在于细节,细节是这部电视纪录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并且最具感染力的。作者焦波本身就是摄影出身,善于拿捏细节,能发掘很平常事物细腻的情感。就是这种细腻的情感,往往最能引发人内心的情感。无论是父母第一次面对镜头的兴奋与窘态,或是父亲看到“我”作品上报纸时后的样子,还是影片最后作者对着父亲的坟拍照,嘴里说着:爸,以后再也不能为你拍照了,无不触动着观众的心弦,甚至是让人泪崩。 作为一部电视纪录片,影片在展现了作者自己的父母的同时,也是在展现中国千千万的父母。就像片中人们在看作者焦波的作品展时所说的一样:我想起了我的父母

  《俺爹俺娘》影评(四):刻骨铭心的爱

  父母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他们用艰辛劳动为我们付出了许多。在《俺爹俺娘》中大有体现。影片的主人公是焦波的爹娘,在焦波看来,他拍的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最平凡、最真实的。在这短短的三十分钟里,呈现了俺爹俺娘真挚的感情,给观众展现了爹娘的质朴、和深厚的感情,为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观众诠释了人类伟大本性——亲情、爱情

  在焦波讲述母亲送孩子的片段中,有很多拉镜头的画面。在一条狭窄的山间小路中,承载了太多儿子的背影,在背影后母亲远远的拿着手电一直照射着孩子走的路。导演用拉镜头的方式,把母亲居于画面中央,瘦弱的母亲在寒风中伫立着,焦波以为母亲已经走了,但每次回头看,都会有一束微光在陪伴着他,正如焦波所说的:“光的后面就是俺娘”在这组画面中都是用拉镜头的方式,这样看似简单的画面,都是焦波真情的流露,正是母爱的体现。

  在俺爹去世的那一幕中,伟大的亲情在一个小小的全景中展现出来。焦波的“聂影”一直伴随着爹娘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焦波跪在父亲的坟前,和焦波的哭声,都用全景表现出来,加上父亲生前在床上背诵诗词的情景回放,把这一全景画面表现的惟妙惟肖,这不就是伟大的亲情的体现吗?这样的深深牵挂不就是焦波想念父亲的体现吗?在跪地的那一刻,他说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话:“爹!我再不能给您照相了!”这是一句再也简单不过的话了,但对于焦波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父亲的牵挂,是父亲对他刻骨铭心的爱。

  在俺娘90大寿时,俺娘和俺爹合照时,用了近景的拍摄方式,把俺爹俺娘变现的淋漓尽致。在他们亲密无间中,看出了他们乐观而又淳朴的品质,看出了俺爹俺娘之间的爱情是那么的真挚。就在被定格的那一瞬间,让人难以忘怀。在这短短的近景画面中,毋庸置疑的是焦波描绘了一个平凡人的世界,从他们的笑容和善良的本性中彻底地流露出来,不仅流在爹和娘的爱中,而且还流在焦波的心中。

  这刻骨铭心的爱,不仅是俺爹俺娘给的,也是焦波对爹娘深深地牵挂,这种至亲至爱的情感正是伟大的亲情和爱情的体现,正如影片当中,俺爹对俺娘评价的一句话“又溜溜,又勾勾”对!这一种亲情就是像俺娘的美一样“又溜溜,又勾勾”

  《俺爹俺娘》影评(五):“有魔力的不是外套,是爱”

  上次看这部纪录片还是在纪录片欣赏的课堂上,刚刚背完单词又看了一遍焦波的《俺爹俺娘》。

  我哭了,我想我哭的时候很丑。

  我背上负着一个大的黑色旅行包,双手握着及腰高行李箱的两个把手,眼前是新火车站一层至二层的一百多级阶梯,楼梯旁的电扶梯形同摆设。我深呼一口气,双手用力将它提离地面,然后迈出一只脚踏上那华丽的大理石面。走了近一半时,原本就肚子空空的我体力感到有点透支,呼吸次数愈加频繁,鼻息愈加沉重,我不得不暂停休息片刻,但我没有回头,我不愿也不敢转身看向进站口落地窗外的两个身影。我实在是讨厌离别,尤其是和他们。

  甩甩手臂,将行李箱横向抱起,一面的棱角搁在我的肚皮上,多亏厚实的棉衣抵挡才不至于很疼,终于将这好像看不到尽头的阶梯跋涉完,我找了一盆植物做遮蔽物,小心探出一只眼睛,虽然玻璃反射着室内明晃晃的灯光,外面的事物隐约难辨,可我仍旧可以清楚地捕捉到那两个一高一低,一黑一紫,久久伫立凝望的身影。看到这一幕,我的鼻翼不自觉地缩进,眼角冒出一股酸涩肿胀的感觉,喉咙也紧张地不敢有丝毫动作,我真怕,真怕我一用力,那些PH值小于7的液体就鱼贯而出,挡也挡不住。我真怕我好不容易堆积起来的理智会彻底跪拜在感情面前,崩塌粉碎。天知道我是多么地依赖他们,我依赖他们给我制造的没有任何压力和烦扰的世界,我躲在这个世界,抗拒外界的喜怒哀乐和生离死别。

  而此时此刻,那个胆怯的我又再一次踏上远去的列车,从这个有山有水,湿润富饶的西南盆地移植到那个天高云淡,广袤肥沃的东北平原,我曾经在想我这株南方植物该怎样抵挡北国的风雪冰霜,日子久了,发现,在这片土地,我依然在着装成长,而且除了南方梧桐的品性,北方更赋予我以胡杨林的坚持。

  一旦选择就不要怀疑,世上没有后悔药。这是父亲打小就教给我的道理。

  坐在火车上,望向窗外迅速后退的黄土地。我开始回忆我的童年。都说小时候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可我记得不能再清楚了。

  比起从小由芭比套装玩具陪伴成长的女孩,我的生活环境就显得很平淡,没有那么多梦幻色彩。那个时候,父亲还只是一所效益不太好的棉纺织工厂的电工,周末我就站在父亲自行车后座上,跟随他一起上下班。

  他将红、蓝、黄三色电线扭在一起,成麻花状,然后一圈一圈缠在我营养不良的手腕上,最后用钳子将相交处钳好,一个手镯就诞生了。我将手臂一会朝上一会朝下,看着它来回滑落,高兴地满屋子雀跃,父亲坐在他的工作台前面微笑地看着我,一脸慈爱。每天睡觉前都小心翼翼将它取下,用一块方形的小碎花手绢包着放在床头,才会安然睡去。那时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礼物,千金万两都不换。父亲还总会给我带回一些厂里废弃的铁片,铜丝等。我们将铜丝缠绕在易拉罐的外面,然后贴上一些小人画,我就有了一个可爱的笔筒。做这些手工时,我和父亲都是跪坐在地板上,人不觉得累,膝盖也不觉得疼。有时一跪就是几个小时,整条腿都麻木了,一动就难受。父亲就拿一把小铁锤敲我的腿,我也不甘示弱,拿起小尺子就去戳他,然后母亲就一脸无奈地站在一旁看着哈哈大笑的我们。

  小时候我都不买玩具,通常都是自己制作,小铁片人,小的电动木板车。那时候,父亲在我眼里就是神仙,是的,我就觉得是神仙。每天晚上都盼着他回家,趴在窗口听是否有熟悉的自行车铃响起。父亲一进门,我就围着他转,跳起来往他身上扑,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问个不停,父亲就一把将我抱起,从外套的口袋里拿出我期盼了一天的东西,有时是一支父亲在工作间后院种的腊梅,有时是一只不能使用的灯泡,有时是一张包书皮用的牛皮纸,有时是一本崭新的作业本……总之,父亲就跟变戏法一样,当时我打心眼里觉得自己的父亲和别人的是绝对不一样的,而我父亲的外套更是具有魔力,我有什么心愿,它总是第一个知晓并帮我实现。后来母亲要将它淘汰掉,我嚎啕大哭,拉扯了半天才放手,为此我还长达一个星期不理她,现在回想起来儿时是多么天真啊。

  外套并没有魔力,有魔力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那爱,无穷无尽。

  从小到大,父亲给我定了很多规矩,迫于他的威严,我只得乖乖遵守,但我心里是极为不满的,我希望跟别的孩子一样有很多玩耍时间,在过生日那天可以举行聚会邀请同学朋友们,不过这些都仅仅是想。恐怕军人爷爷小时候就是这么管教他的吧。也挨过打,也吵过架,也互相谁也不理谁过。

  直到今年回去,我忽然发现,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不再给我很多限制,他鼓励我多出去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不再干涉我的学习和生活,他说我已经长大了,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他都支持我。当这些发生时,我知道,我的父亲,老了。

  时光过得多么快,我在长大,他们就在老去,谁都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能做的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他们无限的关怀,孩子对父母的爱是讲求条件的,而父母对孩子却不求任何回报,这一切我在这个假期深刻的体会到了。

  如果2012的预言师真的,我希望我能在他们身边,不离不弃。

  《俺爹俺娘》影评(六):纯真音乐演绎世间真情—浅析《俺爹俺娘》的音乐运用

  张建//文

  摄影家焦波在父母去世后,采用口述的形式,以自己二十多年来给父母拍摄的静态摄影照片为主线叙事线索,再结合动态纪实影像,最后组合创造了一个触人心弦的关于“俺爹俺娘”的故事,串成了父母20多年的生活经历,塑造出了中国传统农村爹娘的人物形象。

  纪录片《俺爹俺娘》透出一种纯真的世间真情,片中精心选配的音乐,贯穿出现、揭示主题,或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或激发联想、或作为戏剧元素,推动剧情发展,对全片情感与观众的表达和交流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主题音乐贯穿人间真情

  纪录片主题音乐,是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 ,可以把受众带到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或某种范畴之中。在片中,俺爹和俺娘的剪影的时候出现一段主题音乐。这段主题音乐,是根据纪录片所表达的整体基调选定的,深情的、略带哀伤的、怀念性的。主题音乐在片中反复出现了3次,每次出现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深情的音乐,奠定了本片深情的基调。

  第一次,“情感基调”。当解说到随着“在鲁中山区,与沂蒙山毗邻,有一个小山村,住着我年迈的爹娘”时,画面定格在清晨远山掩映下的村庄上。此时,主题音乐响起,伴随着音乐声画面上出现俺爹俺娘的剪影,并渐出片名:俺爹俺娘。这时,受众已能从深情的音乐当中嗅到这部纪录片的情感基调。

  第二次,“相濡以沫”。多年来,焦波坚持用手中的照相机来记录爹娘70年相濡以沫的生活。老房子中,那一张张老照片,如:“娘给爹挠背”,“爹给娘剪指甲”等,好似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将俺爹与俺娘的爱编成一首刻骨铭心的赞歌。主题音乐再次响起,音乐以变化重复和移位重复的手法,由原来的12秒的主题乐句发展到由四个乐句构成的58秒乐段,引导受众在音乐中思索、回忆,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第三次,“最后的离别”。俺爹和俺娘住进了同一家医院,俺娘出院时,却没能再看俺爹最后一眼,俺娘被众人搀扶着,从俺爹的病房走过。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别离,在路过病房的瞬间,两个乐句、20秒的主题音乐第三次响起,撞击着受众脆弱的心灵,此幕场景突然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音乐就像那一柄刻刀,温柔却残酷地划过心头,却也深深隽刻在受众心中。

  主题音乐贯穿全片反复出现,在片中特定的情节中表达人物情感。主题音乐在向观众传递一种画面和语言无法表达的精神意蕴。主题音乐不仅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还通过音乐的贯穿将各个段落的穿在一起,起到了使纪录片情感主题的连贯和统一的作用。

  二、场景音乐渲染情节氛围

  除了主题音乐,本片还插入了五段以小提琴主奏的场景音乐。场景音乐作为在特定场景中往往能在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戏剧性高潮发挥重要作用。

  1、“打工受伤”。焦波回忆当年为了给自己挣学费,57岁的父亲只身外出打工,受了伤。他赶到煤矿工地,在低矮的工棚里,看到了躺在乱糟糟的工具当中的爹爹。只见爹爹手上缠着厚厚的纱布,纱布上还印出了血。吃饭的缸子里,盛着五分钱一碗的白菜帮子。当焦波含泪讲到爹爹舍不得吃白馒头,用白馒头换别人的黑馒头的时候,情绪音乐响起,深情、激动的旋律表现出焦波对爹爹的愧疚与感恩。音乐选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独幕歌剧《强尼·史基基》中的一首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其旋律极为优美,深情而动人,恰当的表现出了作者的感受。在典型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中插入一段外国音乐,并没有让人感到生硬,而是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2、“手电照路”。焦波回忆:一天晚上,他告别俺娘回城。焦波在前面走,俺娘在后面用手电为焦波照亮。焦波沿着崎岖的小路渐渐走远,偶一回头,俺娘却依然站在原地送别儿子,那微弱的手电光久久都没有散去,俺娘颤颤巍巍的身影让焦波、让受众难以忘怀,那一束微弱的手电光,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明灯。延续着微弱的手电筒光线,深情地音乐淡淡的进入却久久地绵延。小提琴用略带忧伤的音色,演奏出还是那么优美,优美的有点伤感的音乐,娓娓道出母亲对离家孩子的叮嘱、牵挂和留恋。强化了焦波作为儿子传达给受众的情绪感受,抒发了焦波对母亲的爱与不舍。

  3、“潸然泪下”。众人参观“俺爹俺娘——焦波摄影展”,看着焦波为爹娘拍摄的情真意切的照片,不由得心中都回忆起了家的温暖,浓浓的思念催促着自己回家。一位女士想起了远方的的爹娘,禁不住潸然泪下。此时,情绪音乐第三次响起,它似乎是一种很微妙的催化剂,渲染了思念的气氛;默默的关爱,随着音乐轻轻地流淌着。

  4、“旷野思念”。俺爹因患脑溢血不幸病逝。出殡那天,焦波独自一人坐在离俺爹的坟头不远的空地上,眼泪缓缓滑落,渗在受众的心里。相机的拍照声与动情的音乐声形成了一种相互的关照,声音与画面形成一种相互的关照,焦波对俺爹的思念,要为俺爹照最后一张像的心情跃然荧屏。

  5、“永远眺望”。冬天,俺娘住在城里的二姐家,当焦波要离开时,俺娘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久久舍不得松开,从家中送到楼梯口,再到窗口挥手惜别,情绪音乐第五次响起,这是全片音乐运用最长的一个段落,持续75秒,是整部纪录片的高潮,人物感情得到了最强烈升华。

  《俺爹俺娘》基本上是选用一段完整的乐曲,根据在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情绪在感情需要得到抒发和表达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插入音乐的一部分,将情感推向高潮。通过不同的音乐和交叉结合共同推动纪录片的情感表达、主题深化,以及叙事结构的完整,多种音乐的融合,细腻生动地揭示出该片的深刻内涵,使本片的主题升华,构成了《俺爹俺娘》音乐的艺术特色。

  (本文内容存在部分借鉴)

  《俺爹俺娘》影评(七):惟有泪千行

  影片一开始,传入耳朵中就是回荡在山村中的声声鸟鸣和鸡叫,平和安宁的氛围和浓浓的乡音使我倍感亲切。一点点看下来,不得不说影片把最普遍不过的父母与儿女之情以及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像抽丝剥茧般呈现在观众眼前,触碰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唯有泪千行。

  《俺爹俺娘》是一部典型的生活类纪录片,虽说影片选取的主题——亲情本身具有一定博得认同感的优势,但是影片之所以能把几乎每个人都有的情感体验拍摄出非同一般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得格外出色。

  首先,影片的线索很明显。表面上看影片以作者给父母亲拍摄的照片为线索,每一张照片都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实际上从深层次看,影片是以时间作轴来铺排情节,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爹娘一点点变老了,儿子越来越大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这条时间轴把三十多年里爹娘的生活点滴串了起来,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着眼点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改观。这样就使得这一部并不是完整地记录同一件事情的纪录片,虽然选取了诸多零散的时间跨度很大的素材来投射影片的主题,但是却一点都不松散。

  其次,影片在人物塑造上非常鲜明,细节刻画细腻充沛,感情流露于无声。例如,影片中父亲对儿子拍照这件事情有一个态度的改变,从一开始认为儿子不务正业,后来看到儿子的作品发表在报纸上后变得越发的自豪,每次听到乡亲们提到儿子照相还要一本正经地纠正说为“不是照相,是‘聂’影!”仅仅几句话,就把一个望子成龙并深爱儿子以之为傲的严父形象刻画了出来。还有,影片中父亲背诗的场景反复出现了几次,一次是《登鹳雀楼》,一次是过年时的《元日》,还有一次是跟小孙女一起背的《静夜思》,这既刻画了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渴求知识的父亲形象,与父亲对儿子求学寄予厚望想呼应,同时也透过诗篇的内容展现出老父亲经历种种磨难,最终终能感受时代新生活,安享天伦之乐。

  再次,影片在镜头处理上非常灵动,照片的筛选和镜头的渲染搭配得非常得当。印象非常深刻的其中有一张母亲站在田地里的照片,作者说,母亲年纪大了总还是要上田干活,母亲觉得活着不干活就失去了意义。母亲小小的身躯站在大片空旷的田地里,那种强烈的对比冲击着每一个观众的神经,让人感觉到就是这样渺小而又伟大的母亲养育儿女一生,就是这样平凡又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新生活。还有当作者去大姐家看望母亲时,在临走时母亲渺小的身躯又站在了窗户前,对我挥手告别,一开始是一个全景展现母亲在窗内的情形,后来镜头后拉,身躯变得越来越小,母亲的那种对儿子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感也在这拉伸的镜头中被延伸到每个人心里。影片中也大量出现了空镜头,没有具体的人物,只有运用的照片和一些乡村的景,这种镜头的渲染反而给人一种淡淡的美感体验。

  当然,影片的音效的处理也是不得不提的,整部片子基本采取同期声录制,大量运用自然音响,这就把乡村生活的原貌给展现了出来,更加贴近生活,更为真实亲切,也使人物形象更易走入观影人的心中。影片中的旁白解说也给影片增色不少,一般性地陈述性话语却在情节发展和感情抒发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平静而温和地彰显了神韵和情思。

  在影片的结尾,创作者焦波面向山崖大喊两声“爹”“娘”,回音久久回荡在山谷中。更将这种深情久久地回荡在观影人的心中。

  《俺爹俺娘》影评(八):别怕,父母总会原谅儿女的,所以我们应该诚实。

  看完电影不禁想起一件痛心事,多说几句。

  当年爷爷突然去世,由于担心曾祖母年龄太大受不了丧子之痛,全家人决定瞒着她老人家。可是哪个当妈的看不到儿子能不担心呢?总是逢人便问为何总也不见儿子,得到的答案当然是出差或是其他理由。渐渐地,曾祖母也不再询问了。不出两年,曾祖母去世了,而且直到最后也没能从家人口中得知爷爷已经去世的事实。

  今天看到这个电影,竟让我看到如此惊人相似的一幕。俺娘直到最后出院依然不知道俺爹已经去世。原因作者没说但也能猜到:俺娘年龄大了且有病在身,所以不希望告诉她让她担忧以免造成俺娘病情加重。所以最后,我们看到俺娘还一直惦记着俺爹,盼着天暖回去看俺爹。

  以下言论仅是我这个无知青年心里的看法,可能有些偏激。

  我总觉得像这种善意的谎言是很残忍的,因为说谎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珍爱的人。对珍爱的人说谎,既是对自己珍爱的人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因为珍爱的人由于被谎言欺骗,一直生活在虚伪与迷惑中。而自己因为需要圆谎,要一直演戏,要编织更多的谎话来骗自己爱的人。最残忍的是,看着珍爱的人生活在谎言中,心中会加倍自责。

  华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孝敬长辈的民族,然而孝敬到要对亲人说谎却又使我迷惑。到底什么才是孝?

  记得爷爷去世后,曾祖母有一次趁着家人不在,拉着我的手问我知不知道爷爷去了哪里,已经上了二年级的我早已被父母训练有素地回答:爷爷出差了。我到现在还记得曾祖母当时失望的眼睛,那眼睛里满是凄凉与无奈,以至于现在想起也会内疚,内疚到心痛。

  我为什么会内疚?不告诉曾祖母不是为她好吗?可是每当想到全家人都知道爷爷已经去世了,只有最爱爷爷的曾祖母由于不知道真相而不断询问时,我就很难受。更无奈的是曾祖母到死也不确定爷爷去哪了(虽然我觉得她猜到了),所以这个内疚一直陪伴着我。我对曾祖母最后的印象是她一天天呆坐在窗前,看着家里那盆对红,很久也不说话,更不会问及爷爷的下落。我想她大概对我们这些子孙无话可说吧。

  孝,就是对父母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爱与感恩。然而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对孝似乎非要提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否则就是不孝。而不孝之子,则是社会对于一个人最大的否定。为了避免成为众人口中的不孝子而迎合社会的肯定,孝,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得到社会认同的方式,一种提高自身涵养的手段。最后却忘了孝的对象是父母而不是众人。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考虑的不是父母喜不喜欢,而是众人会不会认为我们是不是孝子。幸运的是,两者多半是重叠的。更幸运的是,父母爱子心切以至于不愿区分两者的差别。这就是父母,只要子女好,自己就好。即使觉得子女做错,也希望在外人面前,保护子女的颜面。

  我觉得,对父母坦诚相待既是孝敬。

  《俺爹俺娘》影评(九):真爱永恒

  摄影师焦波用多年来拍摄的照片和短视频,再加上自己的回忆,为我们描述了他所深爱着的年迈的爹娘。这是一部写实的纪录片,从开头的空镜头至结尾的空镜头,抒发了他对父母的怀念,虽是一件件普普通通的故事,却带给我们无限的联想,对爱的渴望与敬畏。

  每当焦波离开家时,母亲总在他的身后为他照亮,一直目送他走远直到看不见,那家乡的小路,用了典型的s型构图,使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富有空间感,也更凸显了母亲对他深深的爱和他对母亲的怀念。

  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在爹患脑溢血后,与娘在同一个医院的隔壁,却互相不知道,在爹快不行时,娘办了出院手续走过爹门前时,那一个近景摇镜头,使我仿佛置入其中,感受到了这70多年爱情的终结,这生死离别时的悲痛。

  在结尾的空镜头,焦波朝着山崖大喊“娘……娘……”,一阵阵回音,更体现了他对父母浓浓的爱和思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给观众以无比的震撼。

  而影片在我看来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焦波似乎对他的兄弟姐妹描述太少,这不可否认不是他自私的结果,他极力地想把自己和父母融为一体,却忘记了在一旁的同是父母的孩子,没有了衬托,片中所有的人物显得不够饱满。片中对父母的引入,用一张老照片,展现了操劳一生,饱经风霜父母,效果很好。可接下来的叙事似乎有些凌乱,虽然观众仍可以因剧情触动,但很难融入其中,好在后来按着完整时间顺序完成了拍摄。

  爱情,母爱,父爱,这世界上最美的莫过于此,时间的流逝总会带走他们,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时光,陪着爹和娘,再感受那最伟大的爱。

  《俺爹俺娘》影评(十):个体的亲情表述

  不难发现,《俺爹俺娘》这部纪录片的亮点在于其声音。片中保留的大量的同期声大大提升了这部片子的魅力。在制作中,《俺爹俺娘》保留了农村生活中的声音。村民的说话声、鸟鸣、市场的喧哗……共同营造出传统中国乡村的气息。农村的自然与淳朴、平凡与真实跃然纸上。而更加突出的,是片中多次出现的老人的歌声。它不仅渲染了乡土气息,更为影片带来了一种十分“恢阔”的感觉。它凭空擢升了影片的艺术层级,影片中所有关于农村乡土的表达汇聚于这几段歌声,在宽阔的背景下与田野共振鸣响,真真正正地达到了荡气回肠的水平。

  影片以旁白为主体推进,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几十年的影像资料背后的事件,清楚明了,结构清晰。同时又以焦波本人的讲述为事件添加具体的细节,既起到了在内容上补充交代的作用,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旁白过于单调的问题。同时,影片的情感表达绝大部分是由焦波本人来完成,因为是表述者的亲身经历、独有感触,所以显得十分真实,并且真挚。影片也正是凭着这份真挚的表达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共鸣。这部建立在上下两代亲情基础上的影片本身就有广泛的情感基础,亲历者焦波的讲述不仅是他本人对父母的怀念,更是影片为连接上下两代而发出的呼唤。以旁白的讲述为底色,以焦波的抒情为突出点,影片整体上做到了表达的张弛有度。

  显而易见的,影片的主题是亲情。从一个儿子对父母的纪念方面来评价,《俺爹俺娘》是合格的。两位老人过世已久,相信焦波本人回放这部片子时的思绪一定是十分不平静的。产生共鸣的观众也会“定好了当天回家的车票”。然而这部影片所能达到的深度也不得不止步于此。

  批评地说,影片缺少一种在文学创作中被称为“震撼力”的东西。这反映了真实与艺术长久以来的冲突:个体的生活不一定是具有强艺术性的,想要表现出艺术性,不可避免地要对素材内容进行再加工。而在这样一部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有着个体记录色彩的影片里,对内容的再加工显然是违背表述者个人意愿的。限于篇幅,本片的短板难以用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与表现手法的延伸进行弥补,就难以达到经典的高度,难以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本片作为一部生活纪录片,在于城市化中发展起来的的现代文明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宗法关系带来极大的冲击的今天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俺爹俺娘》表达了下一代焦波对上一代爹娘的怀念,同时上一代的父母们也借助它对下一代的孩子发出了呼唤。每个人都应当思考,到底应该如何建立成人的子女与老去的父母间更紧密的链接。令人遗憾的,《俺爹俺娘》不得不这样结束了,但我衷心地希望,焦波提交备案的电视连续剧《俺爹俺娘》能够完成艺术的升华,创造出新的经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