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驴子巴特萨》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驴子巴特萨》经典影评10篇

2018-02-02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驴子巴特萨》经典影评10篇

  《驴子巴特萨》是一部由罗伯特·布列松执导,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 Walter Green / François Lafarge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驴子巴特萨》影评(一):驴子巴特萨

  世界是一座残酷的城池,

  虽然我们不愿意 承认存在一系列邪恶的事实意想不到的变故,奸诈的伪善,冷漠人群

  生命甚至是从疼痛开始的,在分娩的那一刻,就被注定。

  然后,

  它也是在痛苦中结束,疾病,侵蚀你的肉体软弱,腐蚀你的灵魂

  不幸幸福永远也无法划等号,命运永远都存在着不公

  虔诚的被迫害,邪恶的却一直逍遥法外。‘

  所有的这一切都不存在任何理由

  这意味着,真正存在的是令人作呕的死灵魂对一切鲜活美好生命的龃龉。

  ——题记

  雅克和他的姐姐玛丽说服父亲买下一头小驴,并把它命名为balthazar(Balthazar的宗教寓意是受过洗礼事物)。姐姐玛丽只是她父亲财富中的一个附属品,一个用来积累财富的工具,缺少关爱家庭环境也是导致玛丽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时间流逝,balthazar被出售到不同的人手中,有人对它好,也有人对它不好。虽然它偶尔会回到玛丽身边,然而慢慢长大的玛丽却离它越来越远,迷失自己构筑的爱情故事里。她爱上了当地黑帮中的一个成员,他折磨她,虐待她,而玛丽也只是默默忍受着这一切暴行。

  驴子因为年龄和无休止的虐待使它无法顺利完成任何任务,于是它面对的是更为严酷的鞭打和残暴。玛丽在这个悲剧中被囚禁,她无法捍卫自己的尊严爱情,软弱的她,选择了隐忍,以至于招来更多的暴行。

  一切不幸降临在两个无辜的生命头上。

  玛丽和balthazar注定逃不出这个残忍的圆荒之境,只能在冷漠,麻木和残忍中等待生命慢慢走向终点

  罗伯特.布列松所刻画的balthazar和玛丽是两个虔诚,善良而又让人愤怒角色。一个受虐待的驴子,一个受虐待的女孩儿,一个无法反抗,一个不敢反抗。如果忍受一切不幸,那么生命注定是悲哀

  人为什么会如此麻木?对暴力伤害没有一丝同情和怜悯?

  这也许是布列松拍此片的目的

  玛丽代表道德沦丧下的殉道者,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堕落。

  althazar的遭遇是它身份本身所导致的,它只是一头驴子。随着可替代物的出现,它的衰老不得不让它走上被遗弃的命运。没有了任何利用价值,生命就一文不值。玛丽想逃离这种非正常生活,当她鼓起勇气逃走了之后,才发现这种生活只不过是恶的循环,她的生命仿佛被诅咒了一般。

  玛丽和balthazar的命运有着某种相似的契合,都是被压迫者,被利用者,结局也都不尽相同

  然而,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软弱,使他们成为冷暴力下的牺牲品。不道德的行为总能演绎出一部精彩的电影。这部电影中的恶,让人觉得害怕,善的沦落,道德的腐烂。而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两件事,容忍与接受。

  althazar背负着人类罪恶的污点,在死亡的那一刻,压抑的灵魂才得到释放。

  死亡,真的意味着恶的终结

  对玛丽和balthazar来说也许是,然而邪恶永远不会终结,死亡也不过是最无奈的妥协。

  本片从头到尾充斥着压抑和绝望现实的残酷和丑陋赤裸裸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所谓的信仰和善良都悄然失色。

  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

  (第一次如此吃力的写完一片影评,在敲打文字时候脑子里一直上演着电影里的桥段,影片所透露出来的情感让我窒息,删除,重写,删除,重写......重复了N多次,才有了此篇文章。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廉价,在上帝赋予我们生存的能力时,同时也将诅咒融汇于我们的生命中。我们背负这带有诅咒的生命构筑起一座人类的城池。终于,诅咒应验了。)

  《驴子巴特萨》影评(二):我承认我喜欢毛驴

  感觉《驴子巴萨特》和《都灵之马》有一种隐秘的联系。驴子和马是相似的生灵,但受到的待遇确是截然不同。马永远被高看一等,马是高贵的,自由的,有灵性的;驴子矮小,愚笨,叫声刺耳,好像理所应当被人类驯服从事繁重的劳动。马有自己独立意志与尊严,尼采也为它哭泣,在《都灵之马》里的那匹不肯进食的马是光辉的,而与马相比那些在严酷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好像更暴露出生命本身的麻木与痛苦。马在生命的窘迫面前会选择死亡,而人只能选择继续默默地活着。所以,这些人更像驴子巴萨特,忍耐地,沉默地活着。无论巴萨特是被虐待、利用还是怜悯它都只能承受,没有选择的余地,当然它也不会去选择,就像剧中的人们,大多数都是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可怜的人们都像驴子一样负重行走,玛丽扛着的是她的懦弱迷茫;玛丽的父亲扛着他的尊严与原则;流浪汉扛着的对酗酒和生活的无力感。最后驴子安详地死在羊群中,可是上帝这个牧羊人在哪里?

  《驴子巴特萨》影评(三):这是最美的死亡

  巴尔塔扎尔就是一头驴子,她爱它就是一个神话,她越爱它,他们对它就越恨之入骨,它的存在让他们看起来很荒唐

  一个新成员的到来,让各种动物异常兴奋或者惊恐,它们欢呼叫喊。

  一个人喝醉了酒,潜意识下的他杀了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犯罪了,他还要承担责任吗?

  感受到了驴子的感情,它就像一个有感情的人那样,是人的异化。

  亲戚的意外死亡 ,让阿诺德继承了可观的财产。阿诺德得到了驴子,但大家都替他高兴的时候,他也离奇睇死亡了。驴子去了磨坊。可以看到它眼神流露出的忧伤。而下雨的日子,就是自己离开的时候了。玛丽的突然出现却改变事情发展

  一个人在破坏一切的时候,人们依然熟视无睹

  当一个热爱金钱,讨厌死亡的人嘲弄另外一个人说,她父亲看得自尊比什么都重要,他花了一生的时间在创造责任,人变得更加荒诞了。我只对那些我感兴趣的给我带来利润的负责。人生就是一个交易市场,你甚至可以不开口说话,只要一张钞票就可以了,钱可以使你免除一切责任,甚至可以让人为你做任何事。

  驴子终于又回到玛丽的身边。失身的那次让玛丽成长了,也变得现实了。扎克斯依旧是那么单纯。玛丽告诉扎克斯小时候两人的喜欢只是游戏

  玛丽被人脱光衣服锁在屋子了,透过玻璃我们只看到玛丽赤裸着在墙角掩脸哭泣。玛丽永远地离开了。

  跟开始的驴子出生的时候呼应,驴子出生的时候接受了洗礼,到最后他仍然被人认为是个圣徒。驴子老了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被人利用干非法的勾当。为了达成别人的目的艰难地前进着,被人踢打着走到边境。他仅仅是一只驴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看到了他在羊群中慢慢地死去。无法抗拒的孤寂。动物也可以如此地死去,很华丽甚至是死亡的姿态也很凄美

  《驴子巴特萨》影评(四):【影记】巴尔塔扎尔的遭遇

  ⑴这是一部沉默不语的电影,影片中的人物极少对话,而是通过肢体语言表情来相互交流,就像内心纤弱却沉默是金的驴子。而一头驴的一生又会面临怎样的遭遇呢?被钉上铁掌,翻地犁田,被殴打、追赶和奴役,被人用火点着尾巴寒冷的雨雪,长途跋涉,一次次被贩卖,推石磨。

  ⑵姑娘玛丽为巴尔塔扎尔戴上野花野草的细节像一道曼妙的神谕,濡染了巴尔塔扎尔的心。沉默的玛丽,就像沉默的驴子。杰勒德。

  ⑶布列松惯于把镜头对准演员的手部、脚部及其他各种物件的特写,他在很多细节上的处理都无可避免地让我想到《扒手》,突然觉得,布列松的主角们仿佛都有着小偷、扒手或者杀人犯的气质

  ⑷巴尔塔扎尔被安排在马戏团里做算术,影片开始呈现出一道难得的魔幻色彩。“生活是一个市场,一个不需要语言的市场,一切都用钞票来表达。”而玛丽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跟她分享悲伤喜悦朋友”,而不是委身于金钱和利益的名下。

  ⑸玛丽裸身蜷缩在墙角的遭遇,就像驴子的遭遇一般,那是一种同质的赤裸裸的沉默无语。细想之下,那些老去的人又何尝不像老去的驴子一样呢?

  ⑹这部电影让我一次次想起《白鬃野马》,那个关于童真的纯粹故事,尽管在特吕弗眼中显得太过成人化太过造假,我却以为是一种美丽幻想的姿态。布列松的这一部《巴尔塔扎尔的遭遇》则相对而言更显出真实残酷的一面,它注定不是只给小孩子看的。而布列松的影像亦无疑显得精细耐看,其无论在音效的对切上抑或镜头的转承起伏上都精致到位,画面的构图则更像是用尺子测量过一般。

  ⑺影片最后,驴子巴尔塔扎尔在杰勒德的拳打脚踢中一步步爬上山丘,它的背上驼满了不属于它的东西。山谷里传来一阵阵枪声,终于有一枪射中了它。它失魂落魄地徘徊在茫茫原野间,仿佛失去了主人孤独的牲畜,混迹于绵羊群中。它的一生注定孤独而漂泊。背景中的钢琴悠悠然回响在我们耳畔,巴尔塔扎尔躺在草地上悄悄地闭上了眼睛。唯有遥远的驼铃声还在黑暗中响起。

  《驴子巴特萨》影评(五):巴尔塔扎尔的遭遇(未修改)

  在《圣经》里面,驴子是先知的坐骑,如同中国神话中神仙的坐骑一样,是具有灵性的。电影中的巴尔塔扎尔是一头驴子,导演赋予了驴子人生的含义,这是电影的开始就已经有了先兆。电影的字幕出现的时候,就有钢琴的声音响起,作为罗伯特 布列森的电影能够出现音乐不同寻常现象,但是在这里再讨论电影的音乐,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钢琴曲的当中,巴尔塔扎尔如同人类的独唱一样,鸣声高叫,但是电影在开始就给了观众一种信息,我们应该将驴子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一样重视起来。

  电影没有将驴与人分离出来,或者是说导演并没有在人权上歧视驴子。驴子的悲观一生,导演给予了重要的目光注视。电影充满了一种悲痛情绪灰色气氛贯穿于电影的始终。或者是无法将驴子的重要性能够完全的体现出来,导演奖驴子的一生和玛丽的一生统一起来,巴尔塔扎尔出现在玛丽人生的重要时候,随着玛丽的人生观念和生命的起伏,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玛丽生命轨迹

  巴尔塔扎尔出现玛丽的童年中,纵观玛丽的一生可知,玛丽最幸福的生活应该是出现童年。巴尔塔扎尔伴着童年的玛丽和扎克斯一起玩耍,这不仅是玛丽的幸福时光,玛丽和扎克斯的两小无猜,给予了玛丽最好的“爱情”,能够构成玛丽以后人生的最美好的回忆。同时这也是更是巴尔塔扎尔德幸福时光,不由受于人类的驾驭和虐待,没有沉重负担,只有一起玩耍的欢乐

  快乐短暂的,之后便是无尽的痛苦。如果想要构成电影就应带有起伏,从头到尾幸福,这样的电影是没有去看。扎克斯家小姑娘的去世点燃了悲情的开始。先是扎克斯一家在乡下庄园的悲痛回忆,促使一家人离开庄园,没有再回来住。玛丽和青梅竹马的扎克斯的离别,巴尔塔扎尔的被卖,是同进行的。被卖的巴尔塔扎尔在农户那里只有不尽的劳动。电影用了一组平行的镜头来表示驴子的辛勤劳作,镜头对准了不停奔走的巴尔塔扎尔德四肢,还有蹄下尘土飞扬。最后不能忍受的巴尔塔扎尔在路上飞速奔跑,车上的主人向刹车却没有成功,最后,车翻人仰,驴子获得了自由,主人却招来了打手。眼看事情不妙,巴尔塔扎尔逃到了扎克斯的庄园,庄园已经人去楼空,但是却和负责照看庄园的玛丽一家相遇。

  巴尔塔扎尔成了玛丽的代步工具,她和它一同去教堂。玛丽被和一群鬼混的干尽坏事的男青年中的格拉德看上,格拉德认为之所以玛丽不搭理他,是因为驴子的存在,玛丽爱着驴子,驴子也爱玛丽。半夜格拉德和同伴偷偷地混入了玛丽的家里,对巴尔塔扎尔拳打脚踢,玛丽通过窗户偷偷看着这一切,没有作声,没有表情。在爱情的面前,玛丽已经和驴子已经有了分割,只是这种分割处于开始状态,还不明显,但是电影毕竟作了铺垫,这将最终引导情节的发展。出在爱情面前,玛丽不知所措,再加上关于父亲侵吞扎克斯家的财产的传言,引来了扎克斯询问。虽然扎克斯站在玛丽父亲的一面,却被倔强的父亲给轰走了。矛盾之中的玛丽不能够尽心照顾巴尔塔扎尔,驴子被卖给了做面包的家庭,做起了运送面包的任务。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格拉德假托打工之名,到了面包房做工,负责送面包的工作。格拉德在送面包的机会,在路上作弄巴尔塔扎尔。前来看巴尔塔扎尔的玛丽被格拉德缠上了,把拖不掉,最后在田野石头房子里,格拉德得到了马丽纯真,房外外事父亲的寻找声。天主教里面,少女是被认为和上帝最近的人,也是最有资格侍奉上帝的人。格拉德在电影中坏事干尽是魔鬼的化身,最后,上帝的侍女被魔鬼勾引,这将是人世间的最大的悲哀,最终将会带来少女的悲哀。最后,巴尔塔扎尔也是因为格拉德的,走上了死亡的道路。无论是最能接近的上帝的少女还是先知坐骑,最后都因为魔鬼的存在而消失了,这是导演对于现实生活的忧虑,也是对于天主教众的告诫和提醒。

  后来,巴尔塔扎尔因为流浪人的手段,被流浪的人中年男子带走。同时玛丽和格拉德的相处中最中迷失了自己,没有了主张的玛丽被男友殴打但是痴心不改,一次次在石屋里和格拉德偷情。中年男子由于嗜好被制之物,曾经被警察调查发誓滴酒不沾,最后还是没有抵挡住诱惑。喝醉酒的流浪人经常殴打驴子,巴尔塔扎尔最终偷跑了。偷跑的驴子被马戏团发现了其有很高的智慧,高智慧的驴子被前来观看马戏的流浪人带走了。最终流浪人因为喝醉猝死,巴尔塔扎尔作为流浪人的遗产被警察局在集市上变卖。

  巴尔塔扎尔被卖到了吝啬鬼鬼的手里。玛丽的父亲因为固执的个性,始终不向法庭解释账单,最终在扎克斯的父亲状告其侵吞财产的官司中败诉了。父亲要偿还债务,所以变卖了家里的所有财产。走头无路的玛丽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投进了吝啬鬼的怀里。玛丽的双亲找来,可是玛丽已经走了,吝啬鬼将年迈的巴尔塔扎尔作为赔偿给了玛丽的双亲。

  年迈的双亲回到家里,里面传来了钢琴的声音。巴尔塔扎尔和玛丽同时回到了家庭的怀抱。作为同命运的巴尔塔扎尔和玛丽,在外面经历了人生的诸多痛苦,受了格拉德的迫害和诱惑,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作为魔鬼的替身,格拉德同时破坏了巴尔塔扎尔和玛丽本应该幸福的人生,电影中的宗教含义不言而喻。

  回到了家庭怀抱的玛丽受到了扎克斯的原谅,回归的玛丽想要和格拉德说明白,作最后的关系切割。在石屋里面玛丽受到了格拉德和他同伙虐待,不堪忍受的玛丽最终离家出走。半夜格拉德来偷巴尔塔扎尔,在边界处引来了守卫军的枪声,格拉德趁着夜色逃走了,巴尔塔扎尔受了枪伤,不堪生活重负巴尔塔扎尔死在了羊群中。

  电影在完成巴尔塔扎尔和玛丽在命运上重叠统一的步骤:

  一,巴尔塔扎尔和玛丽的童年生活。电影的开始,巴尔塔扎尔和玛丽的童年是幸福的。玛丽和扎克斯一起为巴尔塔扎尔进行了洗礼,并喂了巴尔塔扎尔智慧之盐。洗礼是天主教徒在出生后进行的重要仪式,只有经过洗礼的孩子才会归入上帝的名义之下,皈依皈依天主教。没有经过洗礼的孩子没有上帝的庇佑,上帝不能够倾听忏悔的声音,没有上帝的监督,这样的孩子的思想是可怕的。电影中的巴尔塔扎尔在玛丽和扎克斯的主持下进行了洗礼,这表示在上帝的面前和人具有同等的地位。这是导演将两者的命运进行统一的铺垫安排。只有巴尔塔扎尔的地位和人类的地位平等了,才能有机会和玛丽的命运进行统一。

  二,巴尔塔扎尔的命运和玛丽的命运的改变起始于格拉德。格拉德看上了美貌的玛丽,以为在玛丽的心里只有巴尔塔扎尔。格拉德半夜进入了玛丽家对巴尔塔扎尔进行了殴打,巴尔塔扎尔因为玛丽受到了格拉德的虐待。被卖到面包房的巴尔塔扎尔被别有心计的格拉德控制,玛丽来看巴尔塔扎尔却受到了格拉德的骚扰,最终投进了格拉德的怀抱,玛丽因为巴尔塔扎尔的原因落入了格拉德的手掌心。巴尔塔扎尔和玛丽的命运是有关联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影响了两者最后的命运结果。

  三,巴尔塔扎尔从面包房倒流浪者的手里,再到吝啬鬼的手里,受尽了虐待。与此同时,玛丽在男友的那里并没有得到完美的爱情,相反的是受到了男友的殴打和不尽担忧。自己的父亲太顽固,又要为家里的遭遇担心害怕。巴尔塔扎尔和玛丽的命运是同步的,相随的。

  四,巴尔塔扎尔在吝啬鬼那里,得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甚至还被吝啬鬼拿走了吃的饲料,白天还要进行沉重的劳动。当年迈的巴尔塔扎尔露出蹒跚的脚步时,吝啬鬼要在雨夜将巴尔塔扎尔杀死。雨夜,玛丽为了逃避家庭的负担和格拉德的压迫,逃进了吝啬鬼的家里,最终又投入了吝啬鬼的怀抱,玛丽的到来救了巴尔塔扎尔一命。最后吝啬鬼将巴尔塔扎尔当作斯赔偿给了玛丽的双亲。因为玛丽的牺牲的最终不但救勒巴尔塔扎尔的命,最终换回了巴尔塔扎尔的自由,巴尔塔扎尔和玛丽的命运是相息相承的。

  五,玛丽受不了格拉德的虐待,离家出走,父亲由此病死。巴尔塔扎尔由于格拉德的逃跑,受到了守卫军的子弹,最后因为格拉德而死。巴尔塔扎尔和玛丽的命运同时受到了格拉德的破坏,一个以死为终,一个背叛了家庭,背叛了信仰,形同行尸走肉,两者的命运达到了最终的统一。

  《驴子巴特萨》影评(六):布列松,舒伯特,驴,渴望春天

  很多经典电影喜欢用舒伯特的音乐做背景音乐,我知道的就有《巴里林登》《钢琴教师》《欢乐至死》,据说还有《机械师》,但我没看过没发言权,那几部片子用的都是他的室内乐三重奏作品第100号 D929,这头巴尔塔扎尔驴,被导演布列松选中的是舒伯特第20号钢琴奏鸣曲D959,第二乐章 忧伤。

  从感觉上,只要是用了舒伯特的曲子的电影,就甭想有什么好结局。

  舒伯特,和靠贵族豢养的一众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不同,他一生穷困潦倒,仅靠友人接济度日,所以,他的音乐,即便那些听上去四平八稳的段落,也默默潜伏着一些哀怨、忧愁。19世纪辉煌奢华的古典主义走到了末尾,绽放出最后一抹亮色,音乐和音乐家,作为艺术中最形而上的部分,却最需依赖挥金如土的贵族的支持和捧场,世人谁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幸,舒伯特,这日后被称为“歌曲之王”的音乐家,除了曾在父亲的钢琴学校打过短工,基本终生无固定职业和收入,乐由心生,生活的窘迫、无奈和心酸,时时影响着这位音乐才子的作品风格。

  舒伯特长得实在丑,早产,营养不良,成人后才1米58,和印象中风度翩翩的音乐家大相径庭,比如莫扎特,同样死于穷困潦倒,一贯草根的舒伯特,音乐中就没有莫扎特的灵动、欢快和灿烂,却更多的沉静质朴和真诚,

  关于爱情,音乐家的爱情总让人津津乐道,舒伯特既没背景又没有钱,哪个姑娘会看上他?所以,在舒伯特31年的生命中,没有任何关于他爱情的记载,除了有传说他最后死于梅毒。但作为被后世传颂的“歌曲之王”,舒伯特本人怎么能不渴望爱情呢?他的很多音乐描写爱情,而用他音乐作配乐的电影,也大都是关于爱情的电影,虽然那些电影里的爱,也如舒伯特本人的爱情一样,残缺而不完美,深切而破败。

  布列松这电影,甚至他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如是,平和真实里的忧伤,即便有一些冲突,即便在演绎生死,电影中也没有无法掌控的惊天巨变,只是在平静舒缓地叙述,一切都是灰色的,灰色的力量,如同化骨绵掌,刚看过不觉怎地,第二天早上醒来,回思半刻,呕血三升。

  山谷寂寞的角落,舒伯特的爱情,一直在渴望春天,虽然春天永远也不曾来过。。。。。。

  《驴子巴特萨》影评(七):恶让人心碎,善却令人乏味

  拥有布列松很多年了,今天才第一次看,看的是《巴尔塔扎尔的遭遇》。特吕弗说布列松的电影神秘,的确,他的电影里只显示一部分生活,其余的都隐在镜头之外,他只让你看到铁链子,却让你从铁链子想到那尽头的小毛驴。

  最后的镜头很长,饮弹的小毛驴在一群绵羊中,镜头拉近,我们才见它安静地倒卧在草地上,背上仍驮着那两个逃跑了的混蛋偷来的赃物口袋。它疲惫而安静地卧在那里,渐渐地,萎靡了大大的眼睛,直至彻底合上了它们。

  想起了伯格曼的《处女泉》,也想起了希区柯克的《忏情恨》,还有最近的《密阳》。他们都在向上帝发问:你怎能容忍恶行在你的眼皮底下发生?我想布列松一定也是个怀疑论者,上帝不就是牧羊人么,而人类就是那无知的羊群。信仰上帝笃信善行的人,都活得脆弱易碎,而那些纵恶不羁者,却活得潇洒自在。《巴尔塔扎尔的遭遇》里的那个守财奴、那个骗取女孩子芳心的小混混,不是都活得坚韧得很嘛。而那个被小混混摧毁了爱情的女孩玛丽,在心灰意冷时,对那个一如既往爱她肯原谅她的男子说了什么呢?她说:他能给她的太乏味了。恶让人心碎,善却令人乏味。就像小毛驴巴尔塔扎尔的一生一样,沉闷、乏味、悲哀。

  老实说,这片子也并非特别好。该快的时候有点慢,该慢点的时候又太快了。得靠观众自己补充剧情,猜度因果,那些长镜头有些让人昏昏欲睡。

  《驴子巴特萨》影评(八):"巴尔塔扎尔"上帝的受难一日

  上帝用七天创造了天地万物,,在第七日依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让他们管理着海中的鱼,天上的鸟,地上的牲畜和昆虫,人类成了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支配者。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到普罗米修斯的盗火之途到潘多拉盒子的打开,人类在以各种形式发展,千奇百怪,曲折离奇,无论信仰什么,无论对错与否,无论进化或消亡,无论上帝死活,这一切都在发生着,存在不再是“显象背后的世界的幻觉”也不再是“相对的显现”了,它如生老病死一样,成了我们的符号,也许是唯一的。

  上帝,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缔造者,随心所欲的改变着这一切,维护着一切,所谓自然法则不过是场有价值继续的游戏规则,规则同样也凌驾于万物,价值观,世界观,只是生产婴儿的一个子宫或是试管。有一天,无聊至极,化身成一头驴子,来到了这个,他捏造的奇妙人世,玩这一场简单到令人乏味的游戏,他虽然是游戏的缔造者,但它依然悲天悯人的大方的选择了,遵守这里的一切规则,上帝是个很好的角色扮演者。

  quot;巴尔塔扎尔"上帝,变成一头驴子,默默无闻,享受着这一日的休闲时光,它并不需要具备另一种动物——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特征,游戏规则,也或许也不具有大地万物的一丁点的灵气,它就是一张白纸,一面任人涂鸦的残壁,什么都无法改变,它作为一头驴子的既定现实,从出生到被奴役,被转手,被喜爱被虐待,被洗礼被杀死,一头驴子,完成了一头驴子本该具有的一生,这一生,曲折但却平淡无奇,也许会有另一种动物——人类的怜悯和同情,甚至哀嚎蹉叹。但对于一个和上帝一般,具有上帝一切麻木特点的驴子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另一种动物——人类,天生敏感奇怪,在以自己的规则和伎俩玩弄了驴子后,居然把一头驴子当成自己的同类一样怜悯,这些怜悯是移植的,虚假的,自我陶醉的,事实上,奴役一切,支配一切,感受一切的人类,有着"巴尔塔扎尔"上帝同样的遭遇,甚至不止一次,而是在不停的重复,不停的接受着这一切。

  quot;巴尔塔扎尔"并不是最好的一个上帝,但却是唯一一个上帝,作为驴子的"巴尔塔扎尔"拥有了人类的一颗心,上帝是人类最古老的雏形。每一个人类都是上帝繁衍变化的躯壳,一切的心和灵魂都属于上帝,也许上帝是最纯粹的人类,是万物灵气唯一的杰作,或许,"巴尔塔扎尔"你真该看看你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雅克和玛丽童年愉快的生活在一起”这也许是这一生唯一美好,唯一纯粹的幸福。而后,所有的一切,都是罪责,都是困难,都是本源。“雅克的父亲和玛丽的父亲因为一件事情,微不足道的事情,成了敌人,玛丽的父亲赶走了雅克,雅克和玛丽因此分开”这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成了所有人一生的戏剧转折,每个人都有性格和某方面的缺点,正因为这点不足,注定了人类生活在悲剧和丑陋之中,永远,玛丽的父亲固执,骄傲不愿放下所谓的架子,死要面子,玛丽无知,叛逆,雅克懦弱,单纯得认为一切都不会改变。结局从这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失意的玛丽的遇到了格拉德,两人结合在一起,叛逃家庭,一起做爱玩乐”格拉德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毁灭者,一个暴徒,他只是一个穷孩子,喜欢女人,喜欢伤害作弄别人,这一切并不能称之为“罪恶”,就如同这一切并不能称为“爱情”一样,没有所谓的真相,在欺骗和愚弄中,获得的欲望和丑陋,只是一次洗礼罢了。“玛丽离开了格拉德那里,她的父亲失去了一切,雅克依然单纯的认为,他还是爱玛丽的,就如同,刻在椅子上的心,小毛驴一样,什么都没有变,但是,他并不了解玛丽,玛丽被剥光了衣服,失去了一切,她想拥有的一切,爱情?”

  还有“流浪汉——阿诺德,莫名的成了杀人犯,在他真的要成为一个杀人犯的时候,他却获得了自由和金钱,喝完酒,阿诺德平静的离开了这里”,也许没有必要去再在阿诺德的视角和立场上讲什么东西了,他和所有人一样,经历了这可笑荒谬的一生,一出来就掘好了坟墓,除了这个人物,还有吝啬鬼,把钱永远藏在靴子里,在风雨之夜,和一无所有,穷途末路,自甘堕落的玛丽,因欲望结合在了一起,无关其他。每个人物,都因游戏规则,因戏剧发展的缘故串联的在一起,我并不喜欢,这是故作高深的把戏,即使把所有的线索全都拆离,这一切还是会存在的,在“两个屁股像打火石一样打出火花”之时,错误,丑陋,结局,消亡,一切都循规蹈矩的继续发生着,走向下一个轮回。

  人性没什么好说的,千言万语,也无法形容,其黑暗混乱的程度,社会没什么好说的,正如打火石一样,不必哀怜,不必忧郁,这就是本该有的结局。

  quot;巴尔塔扎尔"上帝,并不必存在,非人类的驴子自然也不必被重视,驴子只是一个象征,只是人类自我凝视的一个缩影,驴子身上所发生的故事,自不必属于人生的含义,如果把驴子当成了主角,那必然是,“非常愚蠢,非常可怜,非常扼腕,”的情境了,除了驴子,也许也包括驴子,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存在在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我想这闹剧所要表达的自然都是这些,这些“存在的显像”,现实的一切,也许并不是整个世界,但它却存在于整个世界每个角落。

  quot;巴尔塔扎尔"上帝也许并非这么觉得,也许也是这么觉得,"巴尔塔扎尔"上帝没有思想,却拥有所有的真相。"巴尔塔扎尔"上帝是一头驴子,一头知道真相的驴子,一只看得见的驴子。

  罗伯特 布列森,他完成了这部诞生上帝的作品。这部属于它的”死灵魂”,一群‘被侮辱被损害者’,其实,他就是头驴子。。

  或许,你也是。

  《驴子巴特萨》影评(九):沉重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从本片开始,布列松开始进入到悲观的阶段——特别是这之后的穆谢特,几乎与之前的死囚、扒手和贞德截然相反——即便是对照青年牧师,也能够看出来,后者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的。而一只驴子呢,我们甚至都无法区分它是否具有自我意识。整个影片水银泻地一样倾泻下来的,根本就是詹森主义的布道书。而问题在于,片中的少女、青年和流浪汉,他们的行为是否完全是盲目的,他们是否具有最起码的理智;是否能够懂得生存的需要;一句话人到底是否具有自由意志……遗憾的是,本片比穆谢特甚至更进一步地宣告了“人天生堕落,人的悲剧宿命是不可避免的”这样断然的决定论。人不管怎样发展和活动,他必然走向自我的毁灭!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电影了。

  ……然后,心平气和地谈论一下本片的表现形式。无疑,出于决定论,影片在布列松风格上更进了一步:对驴子的局部捕捉——其中,一个最值得玩味的场景就是巴尔特萨在马戏团与老虎、白熊和猩猩的面面相觑。看,老虎那惊恐、好奇并保持高度警惕的眼神,这或许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拍摄“老虎·巴尔萨特”。因为,它还是一头野兽。可村镇上的人也是野兽么?那些人是否也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呢?不,没有动机——之前在青年牧师和扒手那里出现的行为动机,没有了,支配着囚徒和贞德的精神性全然不见了。剩下的是饱含感情却丧失其理由的空白。

  最后加一句,master shot还是显得少,过分抑制的pan和dolly都对构图的单调性产生负面作用。

  《驴子巴特萨》影评(十):动物的遭遇

  《巴尔塔扎尔的遭遇》的确是比较异类的片子,不仅仅是在1966拍摄的年代,对现在来说仍然是这样。好像有文化与语言的背景因素,有的地方没看懂,那为什么还要谈,就是以此做个纪念,怕以后想有表达的欲望,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巴尔塔扎尔是一头驴的名字,动物的遭遇其实是跟随着人的遭遇,人越是沉浮不定,驴的命运也趋向悲惨的境地,巴尔塔扎尔不断成为他人的奴隶,更换主人,生活也就跟着变了。驴的经历跟着丰富起来,还有机会进入到马戏团表演,而遭人遗弃是它唯一的宿命,还有人们泄愤的鞭打。成人的世界不再单纯,一切困境清晰可见。童年才是玛丽和雅克最美好的岁月,雅克在椅子上刻下他们的誓言(一颗心里有两个人的名字)。见证者是巴尔塔扎尔,以及飘荡的秋千。他们不知道后来的生活也风雨飘摇。

  玛丽是弱势的,只能委身于那个骑摩托听收音机的不良少年。最后还是被那些男孩子羞辱,将衣服扒去,散在地上,这之后,玛丽消失,玛丽的父亲也去世。

  巴尔塔扎尔在一群羊的包围下死去,死之前身上有无辜的一抢打在身上。它无法自己选择死亡,不像布列松的《穆谢特》那个女孩最后投河身亡,但死亡无疑对它来说是最好的归宿,否则生的疼痛会更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