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雄儿女》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英雄儿女》经典影评集

2018-02-11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雄儿女》经典影评集

  《英雄儿女》是一部由武兆堤执导,田方 / 周文彬 / 刘尚娴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雄儿女》影评(一):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

  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的剧本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王成”是其中一个虚构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很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敌人同归于尽”。那么,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故事呢?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呢?这些虚构的人物只能是某某人,还是众多人呢?

  一、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基础

  给巴金印象深刻莫过于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我们先来看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

  1 952年9月18日至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比上届更大,代表性也更为广泛。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三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综上,巴金先生所写‘团圆’文章里,所虚拟的这个“王成”牺牲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该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牺牲的。《团圆》小说描述的是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朝鲜前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二、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

  回答肯定的。“王成和王芳”的原始原型出自巴金的小说《团圆》,巴金写的是“…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巴金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无疑“在山头勇敢地牺牲”的志愿军英雄,都是巴金笔下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别是受到巴金采访的志愿军英雄就更无可置疑了。

  关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也不是有的人认为只能是解秀梅。如志愿军首长报道过的王纾、李幼鸾、王坚、张莹珊,更巧的是还有一位与电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她们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与巴金合过影,有的受过巴金采访…。由此,各部队都会有”王芳“式的人物原型。

  而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重塑的原型。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编剧毛烽1994年在报纸上刊登公开信澄清,“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说到王成孤胆坚守阵地的事迹,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

  根据这段话的“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说只能某某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王芳”原型,已没有价值

  尽管编剧毛烽否认“王成”有原型,但从毛烽这段最后说的话“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不难看出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不是专指的某某人。“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还可理解为只要“孤胆坚守阵地”,且有“王成“形象之一的志愿军战士,都是“王成”原型或“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编剧毛烽认为是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从未提到以谁为原型),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三、志愿军有关首长对“王成”和“王芳”原型的论述:

  从秦基伟将军(原志愿军15军军长,后任国防部长)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英雄儿女》是抗美援朝时期众多战场上的历史背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其中之一。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既然“王成”原型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

  王直将军(原志愿军26军政治主任,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少将)在他写的文章中这样说:类似影片中反映的战斗场景,在朝鲜战场上真是不胜枚举,许多坚守阵地战斗的部队都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志愿军中像王成这样的英雄有许许多多。…… 编剧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我们军文工团也有一位叫王芳的上海姑娘,腰鼓打得很好,歌也唱得好,在前沿慰问演出时还参加过战斗,立过功,我曾经在会上表扬过她。军文工团里还有一位上海姑娘叫王坚,她在前沿阵地护理过伤员,得到了军首长的好评。这两位上海姑娘的战斗生活,在影片中的王芳身上多少有所体现。因此,王芳的人物原型,应该是志愿军中的女文工团员的优秀群体。

  张振川将军(原志愿军65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后任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回忆录《鏖战疆场》申明,“王成”并不是专以某个人物为原型,而是许多英雄人物的综合形象,自己也不是电影中的团长张振华的原型,表现出了老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是他关于巴金采访赵先友事迹的说法,依然被当成“信史”,而巴金为赵先友烈士塑像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似乎更坐实了这一说法。

  王剑魂(原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政治部文艺科长,后任海军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处长、创作室主任)他说:“我是参加审定剧本的,现在剧本原稿还保存着…我在上海时与巴金交换过意见。影片中的王主任说的就是王直,但是全本剧情是综合志愿军的战斗事迹和英雄人物形象编写的。”

  众所周知小说《团圆》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和“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我认为: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虚构的,其作者否认这个人物有原型,有类似事迹的人只可称为“式的”;如果其作者没有点名这个人物是谁,有类似事迹的人即可称作“原型”也可称为“式的”。那么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真实的,有类似事迹的人,则只可称为“式的”。按照这简单道理及“王成”作者的表态,正如电影《英雄儿女》中说的那样,“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又有谁不是“王成“呢?

  一位网友说的好:“关于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王成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更让我们铭记住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英雄儿女》影评(二):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都知道,该电影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小说和影片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1951年初入朝部队,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入朝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志愿军战斗、生活以及“王芳”与哥哥在战场上相逢,与生父、养父“团圆”的故事。

  1、《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艺术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跟巴金小说中的“王成”有什么关系

  巴金在小说《团圆》中,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虽然很简洁,但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有人说:“《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艺术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跟巴金小说中的“王成”有什么关系?”

  电影《英雄儿女》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开始着手对小说《团圆》的改编前,便来上海拜见巴金(据有关报道,巴金曾向导演武兆堤和编剧毛烽介绍了他在朝鲜采访过的志愿军英雄的事迹),他们很快就对未来的影片达成了一致共识。毛烽和武兆堤在编导电影《英雄儿女》时,根据巴金小说《团圆》中“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的原型,突出了原著中“王成”的本来面目,参照了小说中赵连长、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集中了众多志愿军英雄们的事迹,塑造了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重塑的“王成”原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喊“向我开炮”,二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两个特点都没脱离巴金写的“…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了”这一情节。电影剧本初稿写成后,巴金非常满意。

  有什么关系?在有的人看来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他是想否认巴金小说《团圆》中原始的“王成”,企图取而代之。我认为:这两个“王成”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即没有巴金在朝鲜战场上的采访,就不会有《团圆》这篇小说的刊出;没有巴金小说《团圆》中原始的“王成”,就不会有电影《英雄儿女》中重塑的“王成”;只有小说《团圆》中,“王成…,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这句话,才有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与敌人同归于尽;只有前者“勇敢”二字,才有后者“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能像条虫!…我是共产党员,保证坚持到底!…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总之,没有巴金这句话,编导就不会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在最后时刻,描述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这样高大。

  2、巴金在小说《团圆》中写明了故事发生在那个部队、虚构“王成”的牺牲时间。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去年年初(1951年年初)我来到朝鲜,做梦也想不到居然找着线索,当时我还在师里……”【王主任(王东)的原话】。

  1951年年初我志愿军入朝部队有:第19兵团的63、64、65军(1951年2月入朝);第3兵团的60、12、15军(1951年3月入朝);第47军(1951年4月入朝)。无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记述的是19兵团、3兵团和第47军志愿军战斗、生活的故事。

  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1952年9月18日至 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比上届更大,代表性也更为广泛。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三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综上,如果硬要找“王成”的原型,根据巴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一是,虚构人物“王成”的牺牲时间应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志愿军部队之前(1952年11月底前);二是,这个“王成”所在的部队应是志愿军第19兵团、第3兵团和第47军。

  3、她(他)们都是“王芳、王成”原型。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几乎都在问:《团圆》是真的吗?现实生活中真有“王芳”和“王成”吗?

  解秀梅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一名文工团员,她的经历与“王芳”十分相似,被人常常称之为“王芳”。在朝鲜战场上,她巾帼不让须眉,在前线血与火的战斗生活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佳话,毛泽东在接见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成员中,就有她。九十年代,她患重病的消息经新闻媒介披露后,总政治部《解放军生活》编辑部发起了“抢救‘王芳’行动”,《英雄儿女》中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亲赴医院看望解秀梅,一时间“王芳”看望“王芳”成为佳话。如今,“王芳”解秀梅已离开了我们。

  关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如志愿军首长报道过的王纾、李幼鸾、王坚、张莹珊,更巧的是还有一位与电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军女战士王芳。她们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与巴金合过影,有的受过巴金采访…。由此,各部队都会有”王芳“式的人物。

  “王成”又是谁呢?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全国各报刊相继刊出有关“王成”的消息,不妨我们先抄录几段:

  1991年6月,某报称: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是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人民英雄称号的王英。

  1993年8月,某报称: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仍然健在,他就是一级人民英雄、原内长山要寒区某团副参谋长秦建彬。

  1994年1月,某报称:王成这一艺术形象,是根据南京军区某师名叫王万成的志愿军烈士塑造的,并说在该师资料室发现了王万成的照片。

  以上几位英雄应该都是“王成”原型,下面一位赵先友烈士是“王成”原型也名副其实。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这两次采访分别都到过志愿军65军。国庆3周年之际,正是巴金等作家、音乐家在志愿军65军采访之时。10月5日赵先友等烈士英勇牺牲传遍全军,在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抗美前线》,所刊发的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报道了六七高地战斗实况。其中,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小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在危急时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也作了报道。志愿军65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召开了庆功大会,我国著名作家、音乐、画家巴金、王莘、胡可、徐光耀、黄谷柳、辛莽等参加了大会。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友烈士的师政委,1951年2月,随部队入朝),专向巴金等作家介绍了赵先友烈士的事迹,会后巴金、王莘、胡可等同志到582团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了解英雄事迹,并在特功六连住了两个月,体验生活,巴金来到赵先友烈士所在的团队采访直至该部队回国。巴金的《团圆》小说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

  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原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在《鏖战疆场》回忆录中说:“记得1952年作家巴金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要求“向自己阵地开炮”,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小说《团圆》中写的“王芳演唱的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和“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也是赵先友、通讯员刘顺武等烈士的真实写照。

  张振川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战斗到仅剩下赵先友这位多处受伤的指挥员,手下仅剩通信员刘顺武,面对蜂涌而来的敌人,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要求炮兵向自己阵地射击。

  最后,赵先友和刘顺武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五处负伤的副指导员赵先友已双目失明,通讯员刘顺武也多处负伤,刘顺武代替他的眼睛和腿,向他汇报敌情,连搀带背使他能运动。在情况万分危急时,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 当时,团指挥所内气氛紧张极啦,赵先友、刘顺武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气概,使团长张振川和其他首长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震撼。我们的同志还在阵地上,我怎能下令大炮射向自己的同志?”

  张振川将军在回忆录中还说:“故事影片《英雄儿女》曾使千百万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特别是我们这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是含着一眶热泪!副指导员赵先友和小通讯员刘顺武的英雄行为让人感动,令人震撼!”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1991年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赵先友。

  部队还将赵先友烈士的遗体运送回国,与著名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十位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个墓区内。

  综上,从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以及巴金、毛峰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成、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是众多英雄的集合体,并非特指那一个具体人。各媒体相继所介绍的“王成”原型,有的可能和“王成”的事迹相似;有的可能在朝鲜战场上被巴金采访过,成为他写小说《团圆》的素材;有的则可能“脸像王成”;有的可能“嘴”像。总之,“王成”是众多英雄的高度概括。所以具有“王成”形象之一的所有志愿军战士,既是“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一句话这《英雄赞歌》唱的是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歌,而不是唱的几个人的歌。

  我们大家都会这样认为: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与敌人的武器装备相差又是那样的悬殊,而我们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王成”那种精神。因此,在那场让人难以忘怀的战争中,有几个志愿军战士不是“王成”呢?“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宣扬“王成”,记住了无数个英雄,缅怀英雄的业绩,发扬英雄的传统,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出现更多“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英雄儿女》影评(三):英雄儿女-----王成

  “烽烟滚滚唱英雄……”谁是英雄?电影《英雄儿女》给了全国人民一个很好的回答:志愿军战士,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民族英雄。

  影片中:硝烟弥漫的阵地上,志愿军战士王成,面对满山遍野往上爬得敌军,英勇无畏的他,对着步话机大声呼喊:“为了祖国,向我开炮。”……怒吼的炮声响彻阵地。在滚滚的硝烟中,王成兴奋地喊着:“打得好……”隆隆的炮声为王成唱着“英雄的赞歌”。

  当王成手握爆破筒站在大石头上,扑向敌群时,镜头反复切换,将王成和敌人的形象,重复切换多达六次,镜头一次又一次的逼近,特写王成,伴随着“英雄的赞歌”的旋律,仿佛告诉人们;谁是英雄!谁是纸老虎!

  这一永恒的荧幕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

  《英雄儿女》影评(四):随感随写中国电影top10之1

  我觉得一般人一说到电影英雄儿女就联想到或者只想到向我开炮的王成这是比较成问题的,至少说明他没怎么好好欣赏这部伟大的电影,没体会出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这部电影与其他同时代的激动人心的电影大片一个明显区别是结构上的不同,即它是多主角的叙事结构,结构不同带来视角不同,最终体现的思想境界也就不同了.

  王成这段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曾经高喊过向我开炮的台词,本来电影要是能在这种大无畏的向我开炮后的爆炸声中结束应该是最好的了,但是这不过是个开始,电影连一半都还没到呢.

  影片虽然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突出表现了王成的牺牲精神,实际上真正想表达的就是一个什么是英雄.谁可以成为英雄,什么样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努力奋斗的思想那谁是英雄呢?王成肯定是了,但是王成那样敢于自我献身的境界普通人能学得来么?恐怕对这样的英雄,虽然他也只是普通的志愿军战士,我们仍只是仰视尔.英雄是不是都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 电影用这样的镜头回答了大家:

  王芳因为抢救一个炊事员,自己被美国飞机炸伤,被送到后方医院。当时王文清来医院看望她,表扬说她做得很好。王芳回答说,我又不是什么英雄,没有干出

  象我哥哥那样的惊天动地的事情。王文清听后说到:“哦?那你爸爸呢(指的是王芳的养父)?他作了一辈子工,受了半辈子苦,还有金大爷(指的是历尽艰辛将王芳送往后方医院的朝鲜老大爷),他们都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难道你不认为他们都是英雄么?

  说到底就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谁创造历史谁推动历史前进?答案不言自明,王成王芳是英雄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女,中国人民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集体.影片的思想性高就高在这里.就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就拥有了跳出时代局限的不朽.

  影片除了开始一段和最后的结尾战争场景,基本上描绘的都是些诸如后勤啦,军宣啦;慰问演出啦;部队训练啦之类的,而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通过这些琐碎的非战争场景表现的.

  比如一开头表现王成王芳兄妹相见的俏皮场景,乍一看还以为是相恋的一对见面了呢,真是要打自己的脸怎么就给一男一女凑一起就得搞爱情戏的垃圾电影模式给洗脑了呢?嘿嘿

  比如英雄王成的形象,为了上前杀敌而和领导矫性,实在不具有有棱有角的所谓硬骨头大英雄的气势,我看笑起来倒像是我的野蛮女友里的xxx那种傻样,哈哈

  比如首长的那个警卫员,那就更可爱了,看到王芳跳舞就起劲鼓掌,哈哈

  比如影片竟然非常坦诚的将宣传王成的过程展现了出来,其实的意思有两条:一,我们的英雄是完全靠宣传捧出来的吗?不是的,王成的自我牺牲是实实在在的这一条没法假也假不了;二,这也是向观众表明,英雄不是高高在上的是我们中的一员而已,树立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有这个必要吗?我看没有.影片在这点上也没有怎么树立,王文清问赵国瑞王成的英雄气概是怎么来的,赵国瑞来了个千篇一律的党和毛主席教导的,问还怎么来的就卡壳了,还是小警卫员说的直白:恨美国鬼子呗.

  我们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强权是公理吗??有力量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别以为中国还停留在丰臣秀吉时代的明朝或是甲午那会的清朝中国人民表现的很温顺就当我们是兔子,兔子急了还咬畜牲呢,抗美援朝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中国人不可侮!希望那些除了用枪炮语言外不懂得平等的和穷国弱小交流的高贵文明人再挨了中国人民的耳光后能接受这个教训(不过看来狗改不了吃屎,所以我们有必要积蓄力量以便彻底砸烂它的狗头)

  比如电影通过王芳宣传哥哥的事迹表明了一个宣传的道理更是艺术创作的真谛:王芳写了初稿自己认为很满意,但是小警卫员看了就说:"看了后面,光觉得挺难过鼓不起劲来,软不拉塔的",王芳辩解道这是她流着泪写就的,王文清就说:"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么?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么?"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真英雄不是一清二楚嘛,我奉劝那些如今耀武扬威的读书人别好了伤疤忘了疼,把自己抛到和买办狗腿子哈巴狗只有30米的距离去犯贱

  送一句台词给x:

  你是工人家里长大的.你可要作一个工人的好女儿阿

  送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给中国人民: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的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送毛选一段给国内外的sb们:

  一心想要抢劫我们的强盗们,

  你们小心一点儿吧,不要妄想来碰我们这些从事和平劳动的

  人们,我们是准备好了的。帝国主义如果竟敢发动对我国的

  侵略战争,那时我们就将实现全民皆兵,民兵就将配合人民

  解放军,并且随时补充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侵略者。

  《英雄儿女》影评(五):再见,王成

  在记忆中,《地道战》、《地雷战》、《董存瑞》、《小兵张嘎》的电影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电影节目,好不夸张的说,就自己能在电视中看到这些的次数不少于十次,但你能完全复述这些电影吗?至少我不能,而且到如此也许要深深的怀疑一下自己的记忆。

  以《英雄儿女》为例,电影的主角毫无疑问是英雄王成,我的意思是影片表现的全是英雄的活动:他们如何的为人民服务,如何的舍身忘己、保家卫国。而其他人物如王文清、王芳以及那首至今不衰的“风烟滚滚唱英雄……”都是电影的佐料,为这部激荡人心的电影增加一丝温馨和欢快的成分。

  终于有机会将电影完整的看了一遍后,惊奇的发现我的记忆完全有错,《英雄儿女》并非在讲述英雄的儿子或者英雄的女儿,王成经典的“向我开炮”在影片的四分之一处就已经结束了。当时我都极其疑惑的盯着屏幕:这么快就牺牲了?难道这个电影这么短?牺牲之后的情节到底还要说些什么?

  原来整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如何宣传英雄”的影片。在王成牺牲之后,除了妹妹王芳的眼泪外,马上进行的就是王文清下达师部的命令:要求宣传部和政治部马上对王成同志的英勇事迹进行宣传。对于王成同志的怀念并非是追悼会或思念,而是满墙的决心书;歌唱英雄的赞歌、宣誓。王成的父亲之所以来到朝鲜战场的原因也是师部的安排,为了是让参加新一轮战斗的战士们亲眼见到英雄的父亲,为士兵打气从而雄纠纠气昂昂的开向战场。

  看到这里的时候,存在在我脑海中的记忆之墙瞬间从坚固转成了迷茫,如坠梦中,怀疑一切:《冰山上的来客》除了那两首经典的歌曲和一声“阿米尔”,还讲述了什么?《董存瑞》中除了舍身炸碉堡,还有什么?

  原来这些老电影的影像是反反复复的通过片断不停的作用在我脆弱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上所形成的脆弱的残留,王成的高潮原来不在“向我开炮”,而是在其后的歌声和誓言中不断高大。据说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这些歌颂英雄的电影做为一种灵活的教育方式播放给战士们看,是否《英雄儿女》会事倍功半呢?

  《英雄儿女》影评(六):英雄儿女!

  风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身忘死保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

  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

  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两脚熊熊堂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呼叫炮声隆,

  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儿女》影评(七):电影《英雄儿女》与小说《团圆》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都知道,该电影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小说和影片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1951年年初入朝部队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入朝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志愿军战斗、生活以及“王芳”与哥哥在战场上相逢,与生父、养父“团圆”的故事。

  “王成”是其中一个令人难忘的虚构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虽然很简洁,但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那么,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呢?故事中虚构的人物有没有原型呢?这些虚构的人物只能是某某人,还是众多人呢?

  一、巴金在小说《团圆》中写明了故事发生在那个部队、虚构“王成”的牺牲时间。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去年年初(1951年年初)我来到朝鲜,做梦也想不到居然找着线索,当时我还在师里……”【王主任(王东)的原话】。

  1951年年初我志愿军入朝部队有:第19兵团的63、64、65军(1951年2月入朝);第3兵团的60、12、15军(1951年3月入朝);第47军(1951年4月入朝)。无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记述的是志愿军第19兵团、第3兵团和第47军指战员战斗、生活的故事。

  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1952年9月18日至 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比上届更大,代表性也更为广泛。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三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双方商定为防敌机空袭,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综上,如果硬要找“王成”的原型,根据巴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一是,虚构人物“王成”的牺牲时间应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志愿军部队之前(1952年11月底前);二是,这个“王成”所在的部队应是志愿军第19兵团、第3兵团和第47军。

  二、巴金在志愿军65军采访, 他的《团圆》小说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这两次采访分别都到过志愿军65军。国庆3周年之际,正是巴金等作家、音乐家在志愿军65军采访之时。10月5日赵先友等烈士英勇牺牲传遍全军,在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抗美前线》,所刊发的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报道了六七高地战斗实况。其中,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小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在危急时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也作了报道。志愿军65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召开了庆功大会,我国著名作家、音乐、画家巴金、王莘、胡可、徐光耀、黄谷柳、辛莽等参加了大会。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友烈士的师政委),专向巴金等作家介绍了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的事迹,会后巴金、王莘、胡可等同志到582团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了解英雄事迹,并在特功六连住了两个月,体验生活,巴金来到赵先友烈士所在的团队采访直至该部队回国。巴金的《团圆》小说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

  巴金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在《巴金与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

  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众所周知小说《团圆》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和“王芳”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我认为: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虚构的,其作者否认这个人物有原型,有类似事迹的人只可称为“式的”;如果其作者没有点名这个人物是谁,有类似事迹的人即可称作“原型”也可称为“式的”。那么小说或电影中人物是真实的,有类似事迹的人,则只可称为“式的”。按照这简单的道理及“王成”作者、重塑者的表态,可以肯定地说, 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又有谁不是“王成“呢?正如电影《英雄儿女》中那首朗诵诗说的那样,“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关于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王成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年代,更让我们铭记住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英雄儿女》影评(八):英雄无悔

  不知不觉,影评写到100篇了。

  这第100篇影评,就献给自认的国产电影NO.1 《英雄儿女》。

  不错,就是巴金的《团圆》,就是“向我开炮”,就是“风烟滚滚唱英雄”。

  首先点赞的,是影片主题的鲜明。

  影片从片名,内容,演员,剪辑,音乐都毫不隐晦,毫不躲闪,就是描写英雄,歌唱英雄。

  就像畅销书《21天搞定剧本》中所说的,英雄就是影片的主角的代名词。

  不论这个英雄的主次,是王成,是王芳,是王文清,是王复标,还是千千万万的战士。

  第二个点赞的,是影片浓郁的民族特色。

  富有时代特点的军服,喝水的搪瓷缸,炊事员,战场上的文工团员,王芳演唱的京韵大鼓,甚至各人的举手投足,处处体现了,这是一部中国的电影。

  第三,就是堪为经典的电影配乐。

  一曲《英雄赞歌》,传唱半个世纪,到现在还可以说是中国电影音乐的峰顶。

  当然,作为半个世纪前拍摄的一部黑白片,在次要人物的表演和对白方面,有浓重的时代印记。但瑕不掩瑜,《英雄儿女》作为中国电影的优秀之作,永存世间。

  《英雄儿女》影评(九):董文华呼叫黄河源头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

  问浑格嘟嘟地流呀流

  让流千年积怨

  问甜格润润地飞呀飞

  让飞千里万里

  问一朵浪花是一段故事

  问洒向古老神州的土地

  为了胜利 向我开炮

  问苍格茫茫地涌呀涌

  是铺天呀盖地

  问金格闪闪地淌呀淌

  问溶多少寻觅

  问一朵浪花是一个脚印

  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亲爱的首长 同志们 王政委

  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昨日发黄的史书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今天融化的积雪里

  《英雄儿女》影评(十):1952年3月,巴金先生率领17人的作家采访组,来到了朝鲜

  1952年3月,巴金先生率领17人的作家采访组,来到了朝鲜,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其中,巴金就是在65军194师体验生活。1952年10月,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在团长兼政委张振川的带领下奉命与敌人争夺“红山包”和“67高地”,连续鏖战5个昼夜。最后一次争夺战中,该团6连奉命坚守高地,打退了敌人的17次进攻,打死打伤敌人500多名。10月5日,敌人集中一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进攻高地,6连顽强拼搏,最后拼得只剩下副指导员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个人。当敌人即将攻上高地的时候,赵先友和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高声呼喊:“团长,向我开炮!”张振川命令炮兵群向占领我阵地的敌群猛烈射击,掩护我反击小分队冲上阵地。当我军夺回阵地后,发现赵先友和刘顺武已经在防空洞口与敌人同归于尽……巴金据此写成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赵先友成了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张振川也被公认为是电影中团长张振华的原型之一。

  1954年,刚从朝鲜战场上凯旋的张振川被派往北京学习。这时他已经30岁,依旧孑然一身。王道邦非常关心这位爱将的婚姻大事,亲自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原来,人民日报记者王金凤到65军采访时,找到王道邦说,想给一个很要好的同学找个对象。王道邦听了哈哈大笑说:“好啊,我们这里最可爱的人有的是,要文的还是武的?”王金凤说:“文的武的都行。”王道邦马上想到了张振川,由此成就了一段佳话。

  1953年9月,65军回国后驻防河北张家口。1958年,该军第195师改编为特种工程指挥部建筑53师,进军罗布泊,担负核试验和导弹靶场建设任务。1981年9月,65军参加了华北军事大演习。1985年65军改编为65集团军。1997年6月,所属某部3连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1998年和2003年,第28集团军和第24集团军撤销后,所属部队编入65集团军建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