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棒》的影评10篇
《用心棒》是一部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 / 仲代达矢 / 山田五十铃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泽明在我心中一直是大师级别,从七武士到这步用心棒都是,分量与中国的谢晋、美国的詹姆斯卡梅隆大体相当。61年的电影,55年前的黑白电影,现在看起来依然让人心潮澎湃,着实经典。影片仍然具有戏剧的某些风格,人物刻画的鲜明、大胆、活泼、夸张,入木三分。场景造势完美契合,音乐极富日本风格。浪人狂放不羁,武艺高强,有情有义,足智多谋,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表现的酣畅淋漓。农民、乡长、酒店老板、棺材铺老板等人物刻画的真好,可以说影片中没有一个人物是平庸的,刻画的都精彩绝伦!与谢晋的芙蓉镇一样,电影中有很多戏剧的元素,但被杂糅的非常完美,娱乐性与艺术性并存。黑神!
《用心棒》影评(二):大师的镜头
最早听说这部电影,是2008年采访徐克时,问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是什么,他回答黑泽明的《用心棒》,也是因为这部电影他才走上电影之路。能对徐克产生重大影响的影片一定是好片,冲着这一点也要看。
没想到,PPS上居然有超清晰版DVD。马上屁颠屁颠打开来看,第一次发现三船敏郎原来还这么帅。《用心棒》最棒的是它的配乐,带着点喜剧色彩的俏皮配乐为影片增色不少。一波三折的故事也很是经典,要不然老牛仔伊斯特伍德的《荒野大镖客》也不会改编这个故事了,虽然是单线叙事却一点也不现代单调,主要还是剧本给力,从挑拨离间到瓦解两大阵营,从救助一家三口到一人单挑一排人,足见编剧的用心。
黑泽明的镜头气势十足,最后一幕大战的戏,浪人虽然只是一个人面对丑寅家的众多家丁但气势丝毫不弱,想起电影学院的老师在讲述《七武士》时,说最后剩下的三名武士,只有三个人却拍出了一支军队的效果,大师的镜头啊,确实非同寻常。
黑泽明经典武士电影之一,荒野大镖客的模仿作。乍看电影片名《用心棒》一头雾水,不知道什么意思。查了一下这是音译,来自日语词典的意义:1.保镖;2.关上的门后插得棍子;3.防身用的棍子。根据电影本身,还是译成打手比较合适。
一个邋遢的浪人,时不时像济公那样挠挠痒,漫无目的走着,不知哪来,不知哪去,走到岔路口便向天空抛树枝,指向哪就往哪走。当年身怀武艺踏入江湖,可是名声呢?美酒呢?女人呢?只有没着落的三餐和居无定所只能往前走的自由。
想想现代人公司和家两点一线还算体面的生活,说不清是庆幸还是羡慕。
一切听从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还不到四十,不如就叫三十郎。大爷我永远三十岁。
这个小镇有杀气。摸摸肚子,进饭店。本想坦白身无分文,老板早就看穿,然而他的怒气值都在本镇两股恶势力上,倒没心思顾上吃白食的,絮絮叨叨跟吃霸王餐的浪人讲着两方恶势力为互争地盘与地位,各自养着一群亡命之徒,动不动就打打杀杀,民不聊生,倒是火爆了隔壁棺材店的生意。
《用心棒》影评(四):事了拂衣去
---略论黑泽明电影中的侠客
曾经是一个标准的武侠迷,从初中到大学,手不释卷,从金庸到全庸,从古龙到古尤,兼收并蓄,博览群侠,直到武侠式微、玄幻兴起,才金盆洗手,不再染指。何以不看玄幻呢,因为武侠还是童话,而玄幻却是梦话,太无稽了,看多了降低智商。如果要问我这种时常给同学开书单的资深武侠阅读家,这么多年的皓首穷经有什么领悟。且听老衲细细道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我翻开一本本风格各异的武侠,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行侠仗义”几个字,但年深日久,就能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每一本都写着两个字是“言情”。我们武侠文化发达,但真正的侠却没有几个,多的是杨过、张无忌、段誉、李寻欢这样的情种。你去问那些迷武侠的人,书里的大侠都有那些侠义之举,估计被问的人会张口结舌,半天憋出一句:郭靖守卫襄阳城,但那已经是政治了,和侠无关。那些人津津乐道的是黄蓉和郭靖蝴蝶水牛的天仙配,杨过与小龙女的旷世之恋,乔峰与阿朱的伤心绝恋,以及楚留香的风流韵事。还需要论证吗,武侠只是变相的言情,在暴力的外衣下是小儿女的痴缠。
真正接近侠的本义的人物,也还是有的,不过不是在今人的武侠小说里,而在唐人传奇里,在李白歌咏的春秋战国年代里,还有,在黑泽明的电影里。黑泽明《七武士》《用心棒》《椿三十郎》中的七位武士、无名浪人(自称桑田三十郎、椿三十郎),可以毫无愧色的和虬髯客、朱亥、侯嬴等大侠并列。他们何以能够一骑绝尘的把郭靖杨过等人淘汰掉,获得侠的资格认证呢,下面是评审团给出的意见。
一、饮食
本来谈侠客是“眼花耳热后,意气紫霓生”的豪壮之事,一说到吃,未免落了下乘,不过考虑到每个侠客都是有一个胃的,如果这个胃空空如也,那他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时候只怕会气势不足,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时候拳脚刀剑的快准狠会大打折扣,所以,吃,对于侠客来说,似乎不是无关痛痒的事情。
那些大侠们如何安身立命的,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我的问题。他们动不动就打遍大江南北、游遍三江五湖,一路上的吃住行游购娱都是要花钱的,况且,大侠一般都很豪爽大气,吃起饭来一掷千金,喝起酒来气死李白,哪来那么多钱来供他们挥霍啊。郭靖请黄蓉吃了一顿饭,花去十九两银子,换算成现在的钱也要一万多,如此年少多金,黄蓉不对他动心才怪呢。古人说穷文富武,看来的确如此,大侠们千里赴义的时候,腰里的盘缠是很沉甸甸的。其实,每个大侠背后都有一个利益集团,他们或是其首脑或是其重要干部,可以得到集团资金支持,伸手衣来、抬腿马到,自然可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潇洒得很。郭靖背后的利益集团是什么,成吉思汗,广有四海的王者,他是这位天可汗的驸马候选人。
相比之下,黑泽明的武士们真是惨兮兮。他们是一些浪人、退役老兵、小贩等,总之是没有什么来头的,经济来源阙如,生活很是窘迫。他们的饮食只是些芋头、米饭、米酒,,连肉都没有,寒碜清苦,。《七武士》里七位武士答应为小山村铲除土匪,村民给他们的报酬只不过是提供白米饭,,但是古道热肠的退役老兵却一口应承下来,招募人手,和悍匪剧斗,即使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用心棒》里的桑田三十郎,不名一文,到小酒馆赊账吃喝,在两个帮派中周旋,搞到了几十枚金币,却为了帮助赌鬼小夫妻逃跑而把钱悉数给了他们,到头来还是身无分文。《椿三十郎》里流浪武士为正义青年赶跑了搜捕者,伸手要钱,那些人给了他一袋钱,他只拿了几枚铜板,够买个一粥一饭就可以了,后来还不顾生命危险助他们救出被绑架的总管。为了锄强扶弱,黑泽明电影里的侠客可以不计报酬、可以千金散尽、可以生死以之,在艰难困苦、食不果腹的条件下,还舍生忘死的伸张正义,和那些轻裘肥马的豪杰比起来,更显得难能可贵,其侠义精神也更纯粹深厚。
二、义举
武侠小说里那些高手打生打死,多是为了为了亲人恋人兄弟,是出于亲情、爱情、友情的驱使,即便客观上有侠义的成分,但总是不那么无私正大,含有自利的成分。张无忌光明顶一战不过是帮助自己的外公,杨过十六年的行侠仗义在“风陵夜话”里一笔带过,他更愿意为他的姑姑和人玩命,段誉就更没出息了,此生低首王语嫣,这位公子哥在大哥乔峰的带领下才做了一点武林公益事业,有点纯爷们气概的,还是洪七公,约斗藏边五丑于华山,馋嘴之余不忘大义,不过像他这样的人着实太少了。
而黑泽明的武士们,个个都很洪七,,他们纯粹是为公平正义的信念而战斗,他们胸中充塞着一股浩然正气,能够为不相干的陌生人去拼命,他们的行动不带私利的成分,而且他们的武功不像乔峰杨过令狐那样的万人敌,最多只是百人斩,所以面对强敌,自身的生命(没有财产)安全往往受到极大的威胁,但他们还是虽千万人而吾往矣,悍不畏死的气概直冲霄汉,在《七武士》里,还有村民的恳请,武士们才前往保护,而在《用心棒》和《椿三十郎》里,那位手段高超、智力武力都臻一流的流浪武士,却是自觉自愿、自动自发的揽下那种极度危险的不可能的任务,为小镇清除两大争斗不休搞得民不聊生的黑帮,帮助热血青年从人多势众的腐败官员集团手里救出被囚禁的清廉总管。流浪武士在完成两大义举的过程中,殚精竭虑,毫无保留的付出,并为此受苦受难,差点送命,为了还当地以太平清明,他一往无前,从不抱怨、退缩,事成之后,也从不邀功自傲,做完他该做的,就毫不停留的继续他的漫游。
侠,是一个动词,要求行动,要求实干,而不是满嘴仁义、口水漫天,从来没有过义举纪录的所谓侠客是可耻的,是欺世盗名的。侠客们,都是一些行动家,他们也许有着官员的精明、商人的狡猾、宫本武藏的剑技,但是他们不会用这些本领来谋求前途财富,他们秉持着朴素的正义观念,坚守着人间正道,随时准备为不平事拔剑。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是一些可敬的理想主义者。
三、声名
行侠仗义自然可以落得一个好名声。朱亥、侯嬴的热血事迹,被太史公的如椽巨笔纪录了下来,传之后世,千载之下还有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五体投地的称颂,“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想和他们吃肉喝酒,这两个人真是死得其所、死得值大发了。
但是黑泽明的武士们却对青史留名并不在意.。在《用心棒》和《椿三十郎》里,那位流浪武士在被问及名字时,总是根据就近的景物而信口胡诌一个名字,什么桑田三十郎、椿三十郎之类的,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而《七武士》里那些战死的武士默默无闻的埋骨山村,连墓碑都没有,只在坟头插着他们生前用的武士刀。
真正的侠都是接近无名的,声名,并不是他们行侠仗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的大侠,应该是他的事迹被广为传唱,而不是他的名字被反复歌颂。这样的侠客,虽然无名,但是,不管他在不在江湖,江湖都会有他的传说。还是李白说得好: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四、情事
一个大侠,如果没有几桩风流韵事,简直是不可饶恕的,在大众的眼里,没有八卦的大侠不是好大侠。连郭靖这样不解风情的榆木先生,还有黄蓉这样的凤凰落上枝头,连乔峰这样一腔大义、容不下儿女私情的盖世豪杰,也还有阿朱阿紫姊妹的一往情深。所以,郭靖虽然无趣,乔峰虽然沉闷,大家还是原谅了他们。
黑泽明的武士们,在锄奸除恶方面,战绩辉煌,在情爱方面,可以用周星驰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来概括:谁敢比我惨哪。《七武士》里那位年轻武士和村姑有过一段交往,但大战过后,由于身份悬殊,小姑娘就不理他了。而《用心棒》《椿三十郎》里那位流浪武士,更是只有铁血,没有柔情。当然,罗曼史丰富,并不是成为大侠的必要条件,武士们不沟女,无损于他们的可敬可佩,他们无须被原谅。
五、形象
迄今为止,在文字方面,我看到的最生猛的侠的形象是唐代传奇《虬髯客》里那位生吃负心人心肝的大胡子,而在影像方面,我觉得对“侠”最好的形象化展示,是黑泽明《用心棒》和《椿三十郎》两部电影的结尾:每当行完侠仗完义,这位无名的侠客就会振一振衣襟,施施然远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留给大家的是一个远去的背影,虽然并不伟岸,但是,你感觉得到,剑气纵横。
《用心棒》影评(五):超级好看
这是继看完黑泽明七武士之后的第二部电影,之前一直搞不懂用心棒到底是什么意思,看完才顿悟此乃日语的中文谐音,并无多大意味,表示保镖,打手的意思。
故事的发生是典型的三段式,最终以三船敏郎潇洒利落地化解众反派的抵抗而结束。用心棒被称为日后类型片之一的西部片鼻祖,着实不为过:故事的叙述内容大致雷同,影片最中心的那个孤胆英雄永远是叙事的焦点,他们往往突然降临在某个小镇,在完成仿佛是既定的除恶铲奸的使命之后消隐在尘土之中。(相应的在影片中会出现许多性格迥异的反派和主角的协助者,对此类人物的塑造往往能烘托出主角的强大,傲娇)不过类似黑泽明的这种胆武士毕竟与日后在意大利,美国引领一时风骚的西部片中的主角不同:前者的武士在当时乃没落,消亡的阶层,黑泽明塑造的以三船敏郎为代表的武士在某种程度上是完美的(最主要是傲娇的),集睿智和极正的三观等于一身,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黑泽明作为武士后裔的追忆和梦境般的描绘。在用心棒中三船用利落的身手击溃了持火枪的仲达代矢,其实这是一种武士阶层自恋般的描绘和臆想(而在七武士中,武士的死去皆因火枪所致);后者故事中的牛仔虽然并不完美,酗酒,嫖娼,但放佛是一种美国文化蒸蒸日上的象征,牛仔的形象是一种拓荒者,开垦者的意味。但是这种影响可以说是赋予了西方电影产业全新的叙事内容。
在用心棒中,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几个打斗场面,这种对决时间极短,胜在导演对氛围的渲染:尤其是最后一段,配上充满张力的配乐和尘土飞扬的场景,镜头不断在三船和一众反派之间反打,然后通过音乐的变奏和三船姿势的骤变宣告了打斗的开始。这种感觉是我对本片最为欣赏的。在黑泽明的椿三十郎中,场面调度更为纯熟,但我更喜欢用心棒的打斗场面。
美国经典西部片原野奇侠的结尾,受伤的男主意欲离去,并留下“山谷里从此再无枪声”如此潇洒,在后现代语境中充满无数揣摩意味的回答:因为他就是最后一把枪。 在用心棒中,三船的拂袖而去也显得如此自然。
《用心棒》影评(六):2小时兵法速成宝典,so easy~~~
除却大四时边喝了四罐啤酒边看完《罗生门》,很惭愧的承认这部《用心棒》算是我神志清醒状态看的第一部黑泽明的电影。鉴于他老人家在影坛的崇高地位,我带着格外敬仰的心境来认真观看。
开场挠着脑袋的男主出现了,随手捡了根树枝往天上一甩,落地后树桠往哪指就往哪走。
哇靠,这男主也太随便了吧,有种像柯南一样走到哪儿人死到哪儿的霸气,就一听天由命的浪人啊。
浪人遇到一对争吵的父子,做儿子的受不了乡间的贫困,要去当土匪,被父亲一顿骂。这一幕预示着世道实在是不太平,连父子都反目成仇了。
其中父亲说了断蛮有深意的话:“血腥会招来恶狗。杀到丝绸染血,绸市就开。”
我还准备着它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呢,结果丫的浪人刚来到空荡荡的街道,就听到几声狗吠,紧接着一条狗衔着一只死人的手幽幽地出现了,然后视线就到了关着门的丝绸庄。这呼应的可够快的。
街道没有其他人,只有周围的店铺里偷偷打开几扇窗,露出些表情惊恐的人狐疑地瞧着浪人。(感觉这场景经常出现于90年代的香港古装片)。
一个贼头鼠脸的公差兴冲冲的来到浪人面前拉皮条,从此人嘴里了解了这个镇的状况——俩流氓头子,分别叫清兵卫和丑寅,正为争地盘和地位闹得不可开交。
这时出现了一帮乌合之众,也是本片第一次的双方对峙——浪人与喽啰。
这次对峙以喽啰们嚣张地叫嚷“这是官道,狗也能随便走?”浪人的不作为这个友好的氛围中顺利结束啦。
之后浪人来到一家小饭店,通过和落魄的饭店老板的交谈进一步得知了镇上的主要矛盾和斗争,清兵卫的背后有绸商撑腰,丑寅有酒商撑腰,这两家算是镇上的支柱企业,流氓团伙和财商集团总是一搭一档的。
比较有趣的是我刚还在琢磨怎么起了丑寅这么个名字,饭店老板就解释到牛年除夕做动,虎年元旦生下这畜生。更有趣的是丑寅还有俩弟弟,傻不拉唧蠢猪样的叫亥之吉,阴险狡诈的叫卯之助,都按照年份来叫。
于是浪人做了一个潇洒的决定,一如他潇洒的走到哪儿是哪儿——为小镇人民除恶扬善还大家伙儿安宁。估计是他那副吊儿郎当的腔调太招人嫌了,以至于饭店老板说“大家都疯了,但你疯的最厉害。”
好戏开演啦~~~
由于武士的挑拨,一会儿帮清兵卫一会儿帮丑寅一会儿坐视不管,导致了本片的第二次对峙——清兵卫帮派和丑寅帮派。
我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就知道打群架这回事儿虽然看着声势浩大,但基本上是打不起来的,果不其然,由于在两派犹犹豫豫间来了个巡抚大家立马相安无事,个个都是演技派出生。于是第二次对峙也在有惊无险中到底为止了。
武士当然不满足于此。依旧使离间,第三次对峙开始了——两派交换人质,一方是用于举报官府的罪犯,一方是流氓老大的窝囊儿子。当然按照惯例不可能平平安安皆大欢喜的双方互相交换回了人质,这就等于啥也没发生退回起点,有交换必有损失。果不其然,耍阴招的卯之助啪啪两抢干掉了罪犯人质。然而事态并没有一边倒,清兵卫那边拿出了新的人质——对方财团老大心爱的女人。双方又扯平了,各回老窝,第三次对峙结束也意味着第四次马上就开始了。
依然是人质交换,这回对峙倒还蛮顺利的,没动刀动枪通过和平方式得到解决,当然这又是咱唯恐天下不乱的男主最不乐意看到的。
武士假装归顺丑寅借此机会放走女人并将罪魁祸首推卸到清兵卫头上,两家的矛盾又开始了。
第五次的对峙就上升到了物质层面,双方互相将对方的财库捣毁了,烧了绸庄,捅了酒庄。如果说之前的那些对峙还只是小打小闹无伤大雅的话,这次就直接切到了对手的血管了。矛盾的激化演变成不可调和的状态。
武士的计谋成功了。在他正得意的喝点小酒时卯之助来对质了,怀疑武士从中作梗。武士假装不经意的偷偷把酒瓶盖住女人的傻逼老公写的感谢信上,却被饭店老板换了满的酒瓶移开了。这绝对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的真实写照哦。这俩天煞的队友换来了武士被痛扁的体无完肤。
好不容易逃出来了武士依然把挑拨离间进行到底,再次诬陷上了清兵卫团伙。导致的结果便是第六次对峙。武力的悬殊将清兵卫帮逼上了绝路,死的一干二净。一方彻底被歼灭了,主要矛盾告一段落。
最后第七次对峙,养好伤的武士再次来到空荡荡的街道,迎面走出帮派斗争中胜出的丑寅团伙,一如影片开始时的情景,不同的是这次武士发飙了,小宇宙爆发将一切邪恶力量统统消灭。
小镇恢复了和平。
七次交锋,七场不同的较量,环环相扣,瞬息万变,逐步升温。看似随意的事态发展却又有着相当的逻辑性,让整部影片特别的饱满,挤不进更多的东西也挤不出多余的东西。
最后武士坦然的告别小镇踏上新的未知旅程,满不在乎的样子似乎在说:“看吧,我就说我能搞定的。老子告辞了。”恨不能唱一句“挥手拜拜,大步的走开……”
唉,我把影评写成了剧情介绍,悲了个催的。
《用心棒》影评(七):古之侠之大者
《用心棒》的片名很有点令人费解,有一段音乐也是,滑稽戏谑的成分占大部分,如陪衬丑角出场。出现在三处十分引人注目:第一次在桑田三十郎初入小镇,游走在两派势力地盘之间,伴随着互相试探,观察形势;第二次,清兵卫得了桑田三十郎,其妻密谋趁势先消灭丑寅再杀桑田三十郎,两派一字排开对峙的时候,这段很戏剧性,清兵卫夫妻带着小流氓们已经在前面作势,而被他们认命打前锋的教头和桑田三十郎,一个从后门墙上光明正大地溜走了,另一个在敌方面前索性扔回了清兵卫给的20两押金,表示不愿动手更不愿赢了以后被铲除……然后索性登高观起局来,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书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战术。第三次音乐出现在最后阶段两股势力火拼之时,明显喻这场火拼不过是一场闹剧。
三船敏郎这个演员长得不算英俊潇洒,但很有特色,他有一种吸力让观众无法将目光从他身上移走。是一种霸气天成,日本演员身上很难得一见的霸气。桑田三十郎这个武士外表不能再落魄了,背影还一耸一耸的,表情不够犀利只见沧桑,很难和厉害的武士联系起来,言谈举止也没贴上正义侠义的标签,前面的一大半时间,我们抱着和小饭店老板一样质疑的心情看他,想看他到底想干什么到底能干什么。知道他一瞬间杀死了6个小流氓,放走被捉的女人赠送黄金令其一家逃走,才惊觉这个原来是真正的侠士啊,为了完全不相干的人可以倾囊而出搏命相救,这种侠义岂是金庸古龙笔下的“大侠”可比?瞬间形象高大起来。
可是黑泽明突然将剧情急转,过不了一会儿这个武力智力都超绝的侠士突然在小饭店犯了致命的错误,被人夺了刀!武士被人夺了刀也只能任人宰割,从此桑田三十郎的形象真是惨烈可怖了,满头满脸的血,头发披散下来,尚剩下一只眼可以睁开,即使是黑白片也够了,难怪连小饭店老板也抖抖地问他到底是人是鬼!这武士还被打得半死,骗过敌方后只能在地上爬行逃生……就在这种几乎不可逆的形势下,还能以一句话挑得两家火拼,自己留着半条命在竹篓子里观战,最讽刺的是小饭店老板一个人挑不动竹篓子,不得已的情况下用激将法唆使丑寅之弟亥之吉一起将装着三十郎的竹篓子抬到了坟地……
故事的结局由为桑田三十郎送饭的小饭店老板被丑寅一伙捉住引起,休养得差不多的桑田十三郎听闻此讯,跳起来拿起菜刀就走,扬言要杀了“他们”煮菜吃……当然最后还是用了长剑,在丑寅之弟卯之助开火枪前飞起菜刀扎入他持枪的右手,然后用长剑把其一伙一一砍杀,仁慈的桑田三十郎最后还放走了一名流氓令其回家吃粥米。吃粥米也好过当流氓,正好应了片头一对父子的争执,儿子不愿留在家里粗茶白粥,离家出走当打手向往着飞黄腾达。
不得不说说丑寅的弟弟卯之助,据小饭店老板说此人长着小兔子的外貌,心比豺狼还毒。此人从外乡带了火器回来,一出场就显露出比兄弟猪脑亥之吉高出一截的智慧,后来捉住桑田三十郎的也是他,最后被扎刀后声称手里不握着火枪就死不瞑目,“骗”桑田三十郎火枪中子弹已尽,却在拿回火枪之后立刻把枪口对准桑田,可惜天不助恶人,眼盲了不能瞄准,最后真的死不瞑目了吧!
黑泽明的这部《用心棒》呈现了侠之大者,但影像故事都是属于过去的年代了。
《用心棒》影评(八):看片笔记——《用心棒》
1.典型的武士西部片,magasa引用Donald Richie的话,认为该片受三部西部片影响(http://group.mtime.com/frontiermovie/discussion/258110/),即John Sturges的Bad Day at Black Rock、George Stevens的Shane、Fred Zinnemann的High Noon。第一部没看过,不过后两部的影响还是相当明显的。2.黑泽明的武士西部片反过来对之后的西部片也有很大影响,最后的对峙场面完完全全被Leone学了去,推轨、人物对峙的蒙太奇以及打斗开始时候的突然的节奏变化。3. 另外,Frayling还认为在人物、手、手枪部特写之间交叉剪辑的手法直接来自于爱森斯坦,《October》攻入冬宫之后的一场戏很有代表性。
《用心棒》影评(九):细节也很有意思
黑泽明的片子真是很有意思啊,这部片其实场景非常小,人物故事都很有舞台剧的感觉。每个人物都很有个性,三十郎是个性格非常丰富的人,一方面他随意扔个木棍决定方向,有其洒脱不羁的一面;一方面看到妻子被人抢走居然弱弱缩缩的丈夫怒其不争,有其性情中人的一面;可是听到老板娘打算等事成后杀了自己居然对围观的妓女吐舌头卖萌;老板娘意图让妓女跳舞迷惑三十郎,妓女们弹琴和跳舞的样子简直笑翻,而三十郎居然在旁边翻白眼…
其他配角也很有意思,义愤填膺自己报酬不如三十郎高的教头,最后卷子细软跑了,翻墙时还回头和三十郎打了个招呼,跑一半还停下来特别憨的笑了一下;棺材店老板胆小的要死,来为饭馆老板求救时路上帮三十郎捡了 把刀,一群人前面厮杀时也挺义气的去救饭馆老板;一出场就死的三个龙套上来先嘚瑟各自的纹身和杀人经历然后瞬间被秒;年轻小伙子推开他爹的手说“天天喝粥还不如荣华富贵死得早”,到片尾又出现被三十郎呛了一句“有粥喝好过死掉”然后哭着回家找娘亲了……细说起来要说不完了。
最后,配乐真是太赞了,该怎么说那种感觉呢?特别有戏剧感的配乐,欢乐又很洒脱,而且非常适合片段的切换。
是一部值得再细看一次的电影。
《用心棒》影评(十):大师的小品
《用心棒》,一部结合着东方武侠片和西方牛仔片的作品,但或许反过来说更贴切,这是一部影响着后来武侠片和西部片的典范之作。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小镇饱受两个黑帮斗争而满目疮痍,而我们的主角游侠来除掉这两个帮派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老套的故事,在大师的排导下,那斗智斗勇的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巧妙设置的细节,松弛有度的节奏让这部小品般的影片足以媲美任何以场面著称的史诗电影。
作为《椿三十郎》的姐妹片,《用心棒》片中的三十郎那种儒士般的匡济天下,扶弱惩恶的侠义,都毫无疑问体现着浪迹武士的精神。而作为一个虔信力量的武士,他对待恶势力的方法无疑是以暴制暴,而面对镇上已经无力回天的对立情形,他坚信只能杀之灭之 (基本对黑势力不留活口),但同时他却是慈悲的,能救之便救之(比如去救懦夫之妻和结尾放过成为打手的农夫之子),这种两种张力在武士三十郎的身上不停的对立着,以至上升到人性的高度。
但黑泽明并不描述武士矛盾的内心,他镜头里的武士是坚毅的,是漂泊的,是乐观的,总能泰然接受世俗的黑暗,并从不犹豫的贯彻着自己的内心的道义。漂泊的他们从未获得什么真正的掌声和荣誉,留下的仅是那一个个的脍炙人口的传说。
本文截取自我的豆瓣日志(黑泽明:讲故事的艺术),非本人同意不得用任何形式刊载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知乎:zhihu.com/people/StevenYang0319
微信:stevenyang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