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到世界上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18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精选10篇

  《到世界上去》是一本由瓦当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79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一):到瓦当的世界上去

  《到瓦当的世界上去》

  文。梁坏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审美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呢?我们觉得周围不断地现代化,我们眼见它高楼起了,眼见他钱包鼓起来,欲望膨胀了,好像幸福了。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现象,它有可能是一堆十分丑陋垃圾。那么这些又丑又脏的垃圾到底有没有审美价值呢?在美学意义上,它完全不会输给一朵迎着太阳盛开的花,甚至在某些震撼力度上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瓦当的《到世界上去》是一个审丑的世界。这个世界由手淫犯、乱伦犯、强奸犯、精神病犯、破鞋犯、小偷、杀人犯、骗子、同性恋等角色构成,他们在80年代的灰白色背景下,按照各自的轨迹,完成他们的生命历程。在空旷大地里,麦子燃烧散发的香味工厂之外的大墙,郊外的池塘,这些片段画面感极强,我宁愿把他们想象成黑白色的默片,静静地,一格一格地在脑海里闪过,这个时候,我发现作者的笔调有些感伤,仿佛那些都是不可再生的事物,只在自己生命中出现过一次,之后就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然后,在这个黑白而又没有声音的世界里,轻轻地哼唱了一首感伤的歌,他唱出了犹豫青春的一种美德

  在这审丑的世界上,少年的觉醒是从性开始的。从而导致生理心理的双重扭曲,刘小微和小玲玲相互拥抱,脱光衣服,互相捆绑,大玩SM,从中获取快感,这种变态的游戏,让少年刘小微爱上了小玲玲,成为他的梦中情人,多少年之后,他重返故地,小玲玲已经沦落到宫宵大酒店的洗衣女工,年龄要比实际苍老,在这里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梦想,和小玲玲做爱。可是,“她的口臭令我艰难地屏住呼吸头脑一片混沌,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干什么,悲哀突然想死”。可以说这爱做得索然,更令刘小薇感到惊讶的是,他们做爱后,小玲玲告诉刘小薇一个秘密: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小玲玲。小玲玲说她叫肖琳琳。事物发展极致,必然呈现出荒诞的色彩。小玲玲仿佛少年时代的影子,在遥远的以后,变得真切虚幻不仅如此,作为叙述者的“我”到底是谁?最后也变得模糊起来。如此,寻找少年时代的那段往事,不如说是在追问“我”在哪里。“我飘飘无所适,不过幽幽一身影。”法国作家莫狄阿诺《暗店街》开头写下的文字。《暗店街》又名《寻我记》。就像小玲玲,不管她是不是真的叫小玲玲,在“我”的重塑下,永远都是十五岁时候的那个少女

  “我终于重新塑造出了我的小玲玲,只属于我的小玲玲,谁也不能把她夺走,永远不会迷失,永远不会长大。”

  除了爱情,在这个审丑的世界上,没有英雄。因此,这是一部反英雄的小说。小说中被称为英雄的王大勇,是一名从越南战场上下来的残疾军人,他的一条腿扔到了战场上,作者如何消解这个英雄的形象呢?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比性更锋利的刀子了,这把刀,王小波用过,李敖用过,略萨也用过,这么多大作家都用过,可见这把刀钢口极好,吹毛利刃、削铁如泥也不夸张。

  那个一直崇拜英雄的女老师林丽美嫁给了王大勇,因为王大勇不能完成性生活,林丽美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放荡的破鞋。更为夸张的是,林丽美死后有着小林丽美之称的李珍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爬上了王大勇的床,结果让她感到十分失望:“你这是战斗英雄吗?怎么这么不行啊?”

  因为没能和英雄完成性交,李珍卸掉了英雄的假腿,在夜色的掩护下飞身离去

  那么大的英雄就这样土崩瓦解了,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失去男根的战斗英雄,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和一个叫“郑成”的男孩上演了看起来非常纯的同志关系为此,英雄不畏死亡。

  这个没有英雄世界上,男孩子在青春觉醒的时候,除了性,还有反抗,反抗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父亲(包括老师,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部小说在不经意间,就上演了弑父大戏。父亲是一个仓库的小科长,因为好色,好勾搭,成就了一段一段的风流韵事。父亲在这部书中极为丑陋,他是秃头,尤其是在将近结尾的地方,父亲出现在电视上,为一种壮阳药品现身说法,“光秃秃的脑门闪闪发亮”。

  到底是父亲被我们打败了,还是被时间打败了呢?我们不得而知,但一般情况下,到最后都是要和解的,多年后,他结束了海上和陆地的漂泊,重返故乡,看见父亲在电视上的丑态,心生感慨,“我从未见过像父亲这样既猥亵不堪又生机勃勃的人,我突然发觉自己不再仇恨他,充盈于内心的是一种难以诉说的温情感动。”

  这又是一个我们经验之外的世界,它和现实的有一定的距离,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幻想,它的存在,模糊了虚与实的界限,让这部小说变得更加玄妙。但到底如何玄妙,打开它,从头来,慢慢看,自然会品咂出来。(完)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二):瓦当的急转而下(南方都市报 2011-6-26)

  陈浩宇

  曾宣称“小说死了”的马原,在为瓦当的短篇小说集《多情犯》喝彩之后,承认这是他自己的悖论。马原在《多情犯》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所有故事都轻灵且有质感,经常会在意外处急转弯,抑或在似乎梗塞处飞流直下”。窃以为理解为“急转直下”,大概也很好概括了瓦当长篇小说《到世界上去》的意趣。

  《到世界上去》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占据了将近十分之七篇幅。上篇中,作者着力描绘了“我”即刘小威和最好的朋友王小勇,耽在临河城的少年时光。“往事扑朔迷离去伪存真谈何容易?”因此,临河城少年的形象是混杂的、飞扬的,以仅属于少年的韧性、宽阔沧桑,糅合了一切尖锐的反差。他们野蛮粗暴,满嘴污言秽语;有些时候却又深情款款,纯净无比。只有拥有所有少年时期的梦想,才能在小说中提供这样丰富的可能:武术、义气、手淫、文艺与讲述欲、对同性或异性的倾慕,还有对性模糊粗糙向往。少年的真实和荒诞,在作者那里生发出一种幽默的笔调和狡黠。

  不过,在这种轻扬的飞驰中,也总有某些让人惴惴不安成分,总有无法回避的阴影乃至沉重。就拿刘小威喜欢的小玲玲来说,她像一头小兽,不安分,惹人怜爱,又让人不放心;她总是牵动着小威心中最敏感情愫,让他失眠、愤恨;有时却又一下扯得那么重,直让人心疼。此外,父母离异,父亲性生活上的不检点,身边人遭遇到的生活冲撞,也带给了刘小威极大压力苦闷

  老实说,在上篇中虽不乏妙笔,总的来说还是中规中矩;不失水准,在同类题材中也不格外出色。同样是棱角分明、青春逼人的少年,路内《少年巴比伦》中的故事,显得更奇崛,当然也更黄色、更幽默;陈华《偶然的南方》,笔法洋溢着浪漫韩寒的《1988》,则由灵感助推起一波又一波文字高潮

  上篇的最后一节,刘小威、王小勇和小玲玲一起埋葬了好朋友白面。像是在童年的最后一刻必然以沉痛作结,所有写满故事的纸张都化作飘飞的灰烬。正是翻过这一页,宣告一个童年时代的结束;在生命的断枝残叶扑簌簌而下的同时,小说也真正急转直下。

  中篇首先讲述了刘小威天马行空亦真亦幻的传奇经历,作者的视域一下子跳出了狭窄的临河城,周游于世界各国、大海大洋,而刘小威在大风大浪后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金缕玉衣。物是人非,他回到临河城遇见了臃肿丑陋、善于恭维的小玲玲。作者借两人之口共同完成关于王小勇、小玲玲等人的复调叙述。想象连缀想象,情节赶超情节,故事推翻故事,参差错落中小说不断推进着叙事的多种可能。

  或许在这样频仍的阵地转换中,才能嗅出一种仓皇的味道废墟的味道;也真正看到梦想的透明脆弱现状残酷强大无孔不入。在中篇的末尾,刘小威和小玲玲最后一次玩起了童年时他们常玩的捆绑游戏。他将小玲玲捆绑得那样细密紧实,使得她赘肉收缩,粗大的骨骼变得纤细,仿佛又回到了曼妙的十五岁。而他自己则穿上金缕玉衣,平静地躺下,和小玲玲一起像是一个王和王后,沉入童年寂静的水底,大幕终于落下……

  下篇,作者更进一步,一反中篇的虚妄玄妙,制造出两个各执一词的故事讲述者,挑战读者先前关于“我”即是刘小威的认知。在呼啸向前的警车内,窗外景物飞也似地倒退,“我”突然咆哮出若干年前自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恰是《心经》中的一句。小说由是结束。

  上篇漫长、全景式的叙述为中下篇打开了众多豁口,每一个豁口都喷薄出一道诡谲的想象,却又最终吞噬了一条叙述的河流。在这种急转直下里,所有丰富的意象纷纷得到归依,驳杂的记忆得到确证,暴露的人性在一片喧腾后归于平静。

  偶然和巧合的编织,使小说显出传统一面;而现代叙事技巧意识地使用,又使其高妙别致。因果、想象与复调并存,故事不会被简单消费掉,小说也不会因为一次阅读而磨损。

  瓦当借由这本书告诉我们,到世界上去,常常身不由己,也曾急转直下,最终却殊途同归。然而,瓦当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提醒我们倒着去看———从下篇到中篇,再到上篇,以最后的冥思穿透故事的丰裕。那么已经发生的一切,也许仅仅是疯子的讲述和争论、臆想狂的呓语,或者是为把人们吸引到身边所讲的故事而已。我们编造着自己生命的可能,只因为它是那么“匆遽无比又漏洞百出一生”;而我们最大的愿望,或许只是真正到世界上去而已。

  http://gcontent.oeeee.com/f/a7/fa780ee4e58b2315/Blog/57c/52aee1.html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三):战斗的少年

  什么叫随心所欲?什么叫天马行空?什么叫异想天开?什么叫酣畅淋漓?看完《到世界上去》你就会觉得这些词都可以用在这本书上了。

  这是一部讲述少年的故事,也算是一部残酷的青春史吧。男主角刘小威的生活就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没啥理想,没啥追求,从来也没见他遇到过啥高兴事,貌似事事都不顺心。喜欢的姑娘不是跟这个好就是跟那个好,总也轮不到自己;父母离婚了不算,还乱搞男女关系;好朋友成天逮事就出卖自己;老师追着用各种手段体罚自己。多么悲惨的遭遇,多么凄惨的人生

  故事里刘小威每天都在战斗,和喜欢的姑娘斗,和父母斗,跟朋友斗,跟老师斗。刘小威的世界是真实与虚幻相结合的,斗着斗着就变的不真实了,斗着斗着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作者的写作是很夸张的,当故事发展到一个真实的临界点时,一般人也就停下了,转弯了,作者却越过去,任想象自由驰骋。游泳游到湖底能找到金楼玉衣;从藏身的水瓮里就能进入地下通道和心爱的姑娘海誓山盟;莫名的就被海盗掳走,进行了海上两万里的漂流。主人公总是经历风险却永远大难不死

  当读到最后的最后,作者用两页纸简单的告诉你,这是一个故事。刘小威那个最爱看书的好朋友郑成,那个满腹经纶却永远也不给别人讲故事的人,给这么多读者讲了一个大故事。郑成有点神志不清了,把自己当做刘小威,以第一人称讲完这个故事,所以他讲的故事也有点疯疯癫癫的了……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四):走进狂人梦的世界——读瓦当的《到世界上去》

  音乐家雅尼在其自传中曾经提到他的父亲说过这样的话:也没跟孩子商量一下,就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了——我情不自禁地为这位富于思辨精神的希腊父亲竖起了大拇指,那些能够沐浴在理性与爱的阳光下的孩子们拥有何等的福分啊!

  《到世界上去》的主人公就远没有这么幸运了:“我的爸妈离婚了——孤单的我独自生活在这个混浊不堪的世界里——与发小王小勇、多情的李珍、勇敢的小玲玲相依为命,每天过着逃课、打架、撒野、‘混街’的糜烂生活——我还没有准备好,已在世上走了一遭。”

  我是带着一丝戒备来阅读的,因为作者瓦当曾经在《多情犯》里用坏坏的反美学的怪异之力把读者推到了一个十分尴尬境地:惶惑、郁结、抓狂,直至崩溃掉。但是,《到世界上去》作为一部长篇,我料定即便娟狂和狡黠如斯的他,也不大可能不计后果地挑战人们的阅读习惯,结果是,我再一次被魅惑了进去,又一次给骗到了,鬼使神差,纯属活该。

  故事情节就不赘述了,读过的人都感受得到这真是一个令人不堪的世界。总之,在临河城这个地方,当阳光像一大桶开水哗啦啦泼下来后,蒸腾起的是霉烂、血腥、污秽浑浊气息,不能不让人揪心于刘小威、王小勇和小玲玲这些孩子的命运,甚至于让人恨不得冲进书里对他们大喊:赶快离开这个鬼地方,到世界上去吧!

  早年的我拖着病腿在地上爬行的时候,我相信眼下周遭的一切一定不是我的世界,我丑陋我低贱,心中却充满着对未来的向往,我以为我的心和刘小威们是相通的。在真实和真诚之间,我感佩于瓦当的真诚,无论作者过往的生活究竟经历了些什么,他的笔下看不到鄙夷,留下的总是感动,请看刘小威、王小勇和小玲玲从假肢厂回来那一段:“——回头望望,城市里万家灯火,前面,暮色中的工厂在月色下闪着光。这个世界从来不曾像现在这么美丽,我贪婪地望着身下的一切,眼睛里蓄满了泪水”,读到这里,我已泪水涟涟。

  这与所谓的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是作家最个人最自我的精神呈现。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瓦当,还会不会有这样的临河城和其中的林林总总?往大了点说,就如同没有贝多芬就不会有《第九(合唱)交响乐》,没有托尔斯泰就不会有《安娜·卡列尼娜》一样,设想某个艺术家和作家没有出生过,而他的作品却能被另一个人不差分毫地创造出来,这简直是荒谬的念头。今天被滥用混用和套用的词汇中,创新、创造和创作应占有一席之地。

  其实,瓦当一直游走在冒险与颠覆的边缘,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这个颠覆的所指,不是传统和纯文艺小说的标准,而是他的作品自身。尽管我感佩于瓦当的真诚,但真实才是引领我一路读下去的诱因。作者最初即在中规中矩之中凸显出才华,就那么几个小人物,便演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精彩绝伦的戏剧来。渐渐地,他有点上手段了,借着读者的瘾头,开始从实转虚,拉开他的那些诗化境界的帷幕,而且次数愈来愈频繁,比重也越来越大。平心而论,故事上的变化莫测,细节和对话的精美雕琢并不能使瓦当的作品高蹈卓然,惟有这些蔓延开来的诗意和幻境,才能包容天上、地下、海里的那些古今中外荒诞离奇的故事,才能让书中的我和他们满嘴里跑火车,满世界转圈圈,这是成就瓦当的根本所在。

  但是风险随之而至。现实与梦境转换自然,读起来就舒服,就有通透之感,读者甚至愿意追随着去做一番小小的冒险:作者写了这么棒的人和事,我们尝试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兴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后来,这种希望变成了奢望,转换没有了,“故事吞噬故事,梦境溶解梦境”,浓得化不开,就干脆不化了,骨子里他就根本没想化。这时候,有的人就会迂回前行,绕过那些化不开的地方,执着地继续他的阅读,直至最终看到了那若干个云山雾罩的结局。

  作为一名读者,我希望瓦当能够适度地尽量地化一化,书毕竟是给人读的,多一些拥趸和粉丝,也算是给中国当代主流文学多做一点贡献;但是,作为瓦当的朋友,我支持他的探险——“以意象指代现实,用写诗的方式写小说”。我当然希望他能再化一化,不是化开,而是臻于化境,更加炉火纯青。

  发表于2011年7月10日《新闻晨报》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五):混沌却清晰着~

  《到世界上去》

  看完了整本书 但是一直不知该如何动笔

  整本书 有点深奥 有点不安定

  是部青春小说 但又不全是

  我们什么都没有准备好 我们就来了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 仿佛只为了啼哭

  封面上的一句话写的既忧郁又悲伤 写出了许多人生的无奈

  上篇占了整本书很大的篇幅

  诉说着那些年少轻狂 无谓的青春 无知而无谓

  整个上篇节奏很快 不断有新的故事新的剧情 巴掌大点的地方 每天都在上演不一样的闹剧

  父亲 母亲 连年过半百的爷爷也要凑凑热闹 耍两下子

  作者以第一人称 描绘着世界 很多事情都是那么的真实

  比如那个英雄 比如那个爱着林美丽的强奸犯 再比如那个忧郁的赵义武

  大篇幅的童年是他生活的基础 性格 想法的积淀

  总是在幻想着一些美好的事情

  长大了 也喜欢幻想 却都是残酷的结局

  有时候大人说的也许是对的 人长大了就什么都明白了

  战争不是目的 和平才是战争的目的

  讲述别人的不幸近乎无耻 当时 却为此沾沾自喜

  当白面死后 主人公们才渐渐脱离了稚气开始了新的生活

  长大之后的生活很混乱 亦真亦假

  说不清到底长大之后都干了点什么 但是一个人把这么多年都熬过来还不够么?

  从哪里来的还得回到那里去 小时候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长大了所有的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还是觉得小时候的才是真实的 美好的

  会愿意为了那份美好做下牺牲

  很喜欢网上的一句话 童年一直在那里 偶尔与成年的自己相遇

  其实整本书看完 脑子有点乱 谁才是刘小威 当初到底有没有那些海誓山盟

  亦真亦假 这才是真的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六):回到童年里

  小时候,有一群臭味相投的伙伴,总是到处作乱,被人成为混世魔王,有人生没人养的孩子。但不知为什么,那时就是很开心,很幸福。

  80后的一代人,长大后最容易怀旧。小时候没有挨过饿,不用担心明天,长大后却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不努力就真的一无所有。所以,我们在为了生活奋斗和挣扎的时候,那个快乐的童年也随着我们的忙碌渐渐地沉到了心底,或者被我们可以的藏匿了起来。我们不想与不相干的人分享,不想让这个喧闹的世界吵闹了它的熟睡。只是在夜深人静或者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才一个人多在角落里偷偷拭泪,抬头看天,想这世间若有时光机器,便毫无顾忌的回到过去,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不用像大人的世界有那么多压力,不用承担后果,永远都不用考虑生活怎么继续。我们唯一能做而又愿意做的就是三五伙伴无法无天。

  每个人都是刘小威、王小勇,我们与伙伴一起干尽无数坏事,逃课,打人,欺负女生,早熟,偷东西,但我们也有着自己的憧憬,喜欢看书,想象着书中的世界,想象着长辈给我们述说的那个世界,一遍一遍回味着无数或真或假的故事。多年后,我们才发现,没有那些无法无天,就没有完整的童年,很多时候,那个世界允许你无法无天,没有人会真正去计较,那是你的权力,因为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小时的很多人和事,我们记得不清楚了,或许会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加以修饰,但我们宁愿相信那些发生的没发生的都是真的,我们的记忆或许不是童年全部的真实,但绝对使我们对自己童年最好的构架和猜想。有的没有发生,我们偏说它发生了,不是我们爱说谎,你没有人帮我们圆一个孩子的梦想。长大后,我们不仅扼腕叹息,就是一不小心,童年就结束了。仓促,让我们都来不及准备。

  但我们也是郑成,欢乐的童年终有一天会不告而别,留下一本本快乐的记忆,在窗前随风翻飞。郑成的离开,是童年的结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开始,但我们稚嫩的肩膀和懵懂的眼神依然很难承受这个厚重的世界,那里再没有人赋予你特权,错了你要学会改正,倒下你要自己爬起来,很多时候你没了伙伴,你是一个人承担。是的,你会恐惧,会躲避,不愿意面对,但当身边的人和事都在慢慢变化的时候,你不接受也是不能的了。到世界上去,即使你不愿,它也会把你拽进它的怀抱。也许我们最终像郑成一样,变得痴傻,疯癫,变得不为人所知。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就在不停地战斗,我们要告诉世界,我们来了,于是我们哇的一声哭了。我们要告诉世界我们很开心,于是我们做了很多坏事,来证明我们在开心的时候的破坏力有多惊人。我们要走向世界了,却胆怯了。有人走了就再也没回来,有人走了就病恹恹的回来了。世界像一个黑洞,喜欢冒险的人乐此不疲,不怕死亡,依然走了进去。留恋当前生活的人心事重重,犹豫不定,于是苦老了年华,不再了青春,就这么平庸了一生。

  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看过《电影往事》,看过《小鞋子》,看过《我们天上见》,看过《看上去很美》,看过《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看过《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看过。。。。。。,我们看过很多自己的过去,自己童年的影子在那些泛黄的书页上影影绰绰,不忍离去。我们依然喜欢联想,总觉得自己的童年无处不在,想象着走出一个别样的精彩。

  当郑成痴傻地回来,当王小勇半真半年的参军,当小玲玲成了一幅世俗俗艳的嘴脸,当记忆逐渐模糊过去,当现在逐渐抹除童年,我们的欢乐时光结束了。青春没散场,只是多了忧伤,因那童年的散场。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七):但随时代写精神

  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最看好瓦当。

  瓦当有瓦当的问题,他的作品模仿痕迹重,对世界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对城市生活的感觉太前卫,尚得不到共鸣。总之,他还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将他的才华与思考迸发出来。

  然而,瓦当有一份难得的真诚,他的小说非常高级,是真正属于时代和世界的写作。

  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看,优秀的作家基本脱离了讲故事的窠臼,因为生活本身是没有故事的,它不可能那么戏剧化。我们人生中固然有巧合,但更常见的是平庸与重复,所谓意义可能并不存在,它只是自我麻痹的借口而已。

  被故事束缚的小说,往往追求所谓的文笔、形象生动、情节构思,但严格来说,这不过是自我欺骗,对于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来说,看这样小说会感到厌倦,没有人会喜欢别人编故事来骗自己,这几乎可认为是一条定律了:越是离奇的故事,越是低俗的写作。

  中国文学无法跻身当代世界文学的殿堂,就因为我们写得不高级,总致力于讲故事,无法传达现代社会的经验。顾彬说中国许多一线作家的作品在国外属通俗小说,换言之,不过是消磨时光之用,所言虽激烈,却有几分道理。

  喜欢瓦当小说,就是喜欢他那份向高级经验写作的努力,他力图表达生活的本质,而不是人造园林。

  瓦当小说人物转换奇快,故事脉络不清晰,多线索前进却每个线索都不完满,如果没有巧合与意外,几乎无法组织起来。正是这种写作手法,体现出生活的多元、分裂的特征。因为,人生本来就在不断抛弃与重组,它本身就不是完整的。

  因为是长篇,瓦当在文体实验中比较收敛,甚至不惜融入了一些夸张的情节,这种半魔幻的风格形成了一种拼贴感,能将如此驳杂的碎片如此流畅地展开,瓦当体现了他的才华。

  炫目、快节奏、丰富、非理性……这固然令人于心有戚戚焉,但除了用时间来串联,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这也许是瓦当写作中最大的瓶颈,无论如何,小说的触觉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方法还要排在后面。仅沿着时间的脉络,往往给读者以生硬感。

  虽有瑕疵,但从瓦当的写作中,我们能看到世界文学发展的方向,并能看到这些营养对中国文学的帮助,对于真正的读者而言,本书毫无疑问会令他们的世界更丰富。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八):瓦当狂人春梦

  瓦当在2006年完成的小说《到世界上去》直至近日才由大陆的出版社出版,中国台湾作家骆以军读完此作评价它是一个“风林火山颠倒妄想的世界,故事吞噬故事、梦境溶解梦境、哀伤至极的狂人春梦”。这个评价令瓦当万分感动,他说:“骆以军先生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令我感动,他真正看懂了这本书,他是我的知音。”

  在一次对谈中,骆以军把瓦当的《到世界上去》与莫言的作品相比较,认为二者颇有相似之处:都有充满想象力和暴力的文字。骆以军与瓦当虽然在地理、年龄等条件上相异,但在性格、志趣上相同,甚至两人的境遇都类似。瓦当说:“我与以军老师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到现在都还没有摆脱穷困潦倒。”骆以军打趣地回答:“这几年我发现大陆文人比台湾文人有钱。”两人谈论的话题有许多,包括《到世界上去》的创作、华语文学的现状和出路、文人的现实与理想等。瓦当感叹现在还在读先锋文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当代的低俗文学败坏了一个民族的品位,使文学的精神变得苍白。他说:“我不排斥低俗写作,只是我对这个市场没兴趣。这个时代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时代,新的思维、新的语言、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唯独文学裹足不前。这是很不正常的,有理想的作家和出版人应该有所作为。”

  小说《到世界上去》是瓦当的一次不计后果的冒险,他将其定位为“成长小说”,是一段男人女人丰满的成长史,是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青春沦陷,哀伤流溢”是这部小说的基调。它记录了一个孤单小城里一群少年的寂寞、迷茫、混浊、糜烂……为了远离这个破碎的世界,他们只想逃到另一个世界去。

  当《到世界上去》即将出版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以后,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共鸣,有网友评价说:“一切伟大的行动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有一个可笑的开端,伟大的作品常常诞生在一条街的拐角或一家饭店的小门厅里。而瓦当的长篇小说《到世界上去》诞生在长寿店和太平间里。”这种网络反应使瓦当彻底打消了“书名使人迷惑不解”的担忧。事实上,“到世界上去”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概念,更是一个哲学概念。瓦当说:“人来到世界上,是一种被抛弃的状态,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和死亡,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和遭遇。总是还没有准备好,人生已无从回转。身体的唯一性和时间的单向性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悲剧。”

  在瓦当的思想里,“到世界上去”有多重含义:一、故事中的小城少年因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因此出走了,去浪迹天涯;二、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这个永恒的追问。

  瓦当曾策划出版过许多非常小众的先锋文学作品,他说:“我从不把出版业当成盈利至上的商业。出版提供的是精神产品,这个产品体现了从业者的精神取向,甚至对世界的看法。所以,它带有公益性质和理想主义色彩,是一项事业。”小说出版策划人和小说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让瓦当对小说的理解更加深刻,他认为好小说的标准是:有意味、有想象力、语言好。而据此标准,骆以军认为瓦当的《到世界上去》达到了这个标准,他说:“瓦当是个天才,也很变态,和我一样变态。他是一个想象力异常丰富的人,他内心里有许多好故事,在他的小说里你能看出他不愿意舍弃他的好故事。”

  著名先锋作家马原毫不掩饰对瓦当的“偏爱”,他说:“这家伙太能干了。”北村则认为,瓦当用写诗的方式写小说,以意象指代现实,在无话可说的贫乏年代,这正是瓦当小说的独特之处。而在80后著名女作家颜歌眼里,瓦当从来都以坏为美,以诡辩为美,以忠厚为美,以木讷为美,以一切不合时宜为美。著名文学评论家施战军认为,在对人的精神隐秘的深度探究和叙事的实虚控制方面,瓦当无疑是青年一代作家中最出色的一个。籍贯山东的瓦当,气质温敦而放逸。文如其人,在瓦当的作品中,野蛮的思想与优美的抒情交相呼应,潜藏其中引而不发的生命震撼力,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打量70后作家创作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http://www.shxb.net/html/20110605/20110605_281128.shtml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九):到不到世界上去

  凌晨00:59,一口气读完了《到世界上去》,平静的睡去,没有唏嘘和感慨。作者边写边幻想,边写边感慨,说了所有我心里想说的话,于是我只好直接去睡觉。现在想想仍然是混沌一片,只有充沛的记忆,没有满溢的感觉。刘小威、小玲玲、王小勇、王大勇、白面、李珍、郑成、假郑成、林丽美、赵义武、任红梅、妈妈、爸爸、叔叔、婶婶、爷爷,这些人物在我脑海里打转,此刻我可以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并附上我自己的感受。通常我只会对人说这些,不会写下来,因为我始终禁止自己这样照搬,仿佛是某种可耻的事,只会滔滔不绝不厌其烦的来回讲给别人听。但此刻我又觉得没什么好丢人的了,复述就复述,非原创就非原创啊,而且我打出来这些名字后猛然发现那些所谓吸引人的东西就是这样做到的。他们巧妙地拼接,附上自己的歪评就完事,原来世界如此清晰!同时有一点很巧的是,里面的“我”,也就是刘小威很喜欢瞎白话,然后又在心里面自省自嘲,这跟我倒是很像,长这么大就这一个本事,说话是一门艺术。

  我猜想不管男人看还是女人看都会觉得最大的看点在刘小威和小玲玲,要点感觉的女孩子都会喜欢刘小威吧,有点书生气又有点闷骚,重情重义落拓不羁,精灵般的小玲玲应该也是男人心中的女神,况且故事是男人写的,他当然完全照着自己的最高想象编,这个我不用过多揣测了。其实看着这个故事我老是会想起《黄金时代》,感觉很相似,后悔当时看过后没有马上记录下当时的感觉和心情,又是跟别人瞎掰了一气就当给自己交了差,当然我知道比自己马上写也是徒然,只会出来一个机械的东西,我是如此思维混乱啊,去死!到底什么相似呢,我也做了几种可能性猜测,第一,作者都是男人,写得都挺流氓,天呐,如果就这一个理由,那我去死好了。第二,年代有些相似,环境背景气息氛围都有相似点,但这些是次要的啊,我从来不怎么关注这些玩意,也不会太过被吸引。第三,写法都挺独特,魔幻啊还是反复啊什么的,这个有什么专业的手法在里面我还没求证,《黄金时代》更精心些,《到世界上去》只能说很敢写,很敢用。到此为止还是刘小威和小玲玲的故事在吸引我,而且理由很充分,鉴赏层面的,欣赏层面的,齐全。可是我老是觉得不够心痛过瘾,尤其最近我得出了那个新结论:大多数描写爱情的作品是不正确的,他们写爱情老是证明他爱她或者她爱他或者他爱他或者她爱她,就这几种情况吧,好像从盘古开天地时就开始了一样,这是多么荒谬啊,要知道人心是多么易变,每个细微改变的瞬间才是关键不是么,这爱情是如何一点点滋生变化而来才是关键。如此看来《黄金时代》这点倒是符合的,难怪我这么喜欢。这个故事就是这样,刘小威爱小玲玲在我看来没有滋生变化的过程,故事里的他爱上她的场面让我印象不深,这没来由的爱情我就没记住,所以后来刘小威老是得不到小玲玲那么痛苦我也不太能理解了,在我看来刘小威对小玲玲也就是迷恋,说不上爱,他的表现也像是迷恋的副产品。

  那我为什么还是记住了这个故事,因为后来证明我的等待没有白费,作者给了我惊喜,非常意外。那是看似不经意埋下的一条线,若有若无,提那么一下子,后来又狠狠铺垫了一下子,终于白面付出了水面。

  白面从衣柜里拿出一条洗得干干净净的床单,铺在地铺上。他是一个爱干净的孩子,看得出来。他开始收拾东西,像个女人一样一丝不苟。

  我叫道:“白面,我要娶你当媳妇!”

  他一愣,脸红了,羞涩地说:“去你的!”

  看到这我兴奋得险些昏厥,原谅我的恶趣味。高兴地想:哇塞,我喜欢。可是接下来我马上哭了。说实话这本书没什么好哭的,更多时候唯美主义者没准想吐。可是那段话不知道触动了我哪根筋,之后我更加确定我看下去主要是看白面。

  这段话是这样的:我哈哈大笑,在地铺上来了一个徒手倒立。这一倒立不要紧,我蓦地发现墙上还有一个人,顿时吓了一大跳,跌坐在床上。我爬起来再一看,原来墙上挂着一件奇特的雨衣,这件雨衣是用透明的塑料布缝制而成的,黑线走的粗大针脚十分明显。我忽然想起我曾经见过,那时我和白面还不认识。有一个下雨天,白面的父亲就是穿着这件特殊的雨衣去接他,引得同学们一阵嘲笑。我记得那个男孩伏在他父亲的背上,手持着一把露着伞骨的破黑伞,清秀的脸庞挂着雨水,目光忧郁而深邃。那件雨衣像一只受伤的仙鹤,蹒跚着远去,在雨幕中显得那样孤独、落拓又超凡脱俗。

  看到“仙鹤”这个词我才哭的,为什么呢,我也说不清,实际上是我说不准确。有一种人就是这样,他有着独特的不准确,看事还是看人还是看书,都是这样,因为不准确而看到了美妙的东西,至于到底多美妙,自己认为好的才美妙。当然这样的特点于生存不利,没有一点实际的用处。只适合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细细把玩。我很幸运或者不幸的是这种人,我为什么会看到“仙鹤”就哭了呢,因为当时我不能马上理解了作者说的是什么,或者想要呈现什么样一幅图景,我像那只笑话里反应过慢的小猪一样,仍然沉浸在几分钟或者一小时前的情绪里,这样的描写在我眼中神异起来,为什么他单单要用仙鹤,呜呜,我哭的就是这个,太让人心碎了。我心碎的不是白面的家有多穷,父亲有多苦,这些我都没什么太大感觉,让我难受的是那个场面,那个画面,那个我并没有勾勒准确的画面。这时我又想起了《黄金时代》,王二拿自己和陈清扬跟海豚比较,这没有让我产生任何联想,因为我准确的理解了他的意思,那么这在我看来就没什么好提的了。

  我不得不承认作家的才华,他的生活也很平凡,跟我们一样,有大大小小的趣事,有内心的波澜,他及时抓住了这些,将它们放大、移位、对接、生发,然后与我们分享。他像掌控一切的上帝一样,随便捡一个小小的陈芝麻或者烂谷子,扔给我们,我们争先恐后地去品尝。他则淡淡一笑,回身走了。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好吃,在他看来已经可有可无了,因为这些曾经多少个日日夜夜煎熬着他,他一刻也不能释怀,想讲给别人听,又觉得非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这是我的揣测,或许他压根就是一个不屑于倾诉的人。终于有一天他的爱随风而逝了,再带着这些东西他没办法前进,于是选择了释放,一股脑的倾泄而下,然后是永久的坦然,仿佛那是别人的故事,跟他从未有过关联。

  今天我写下这些是对的,因为我明天就会忘了它。如果是以前我会追本溯源的想,我到底为什么而感动,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然后煞有介事地觉得会得出什么惊人的结论,或者这些感觉会给我的人生带来多大的改变。想到很多大意义,有关创作和探索,想我来世上这一遭的意义,是否要做什么改变,或者能变成什么样。我不想用好高骛远或者功利这样的词形容自己,因为当时我想得很复杂,这样结论性的词语不配。但是复杂还是抵不住忘记,我必须学会转换,这也简单,这也困难。从小妈妈就爱用一句话说我:“你呀,一条道跑到黑。”没想到,到了今天我还是死性不改,但是我现在已经不为此感到那么羞耻了,但也说不上骄傲,这种感觉也很复杂,远非这两个词可以说的清,唯一清楚的是我是改不了了。

  《到世界上去》读后感(十):绚烂到荼靡

  绚烂到荼靡

  瓦当的小说《到世界上去》,给我的感觉是绚烂到荼靡,一种极致的风格的呈现,以至于他“左脚绊倒右脚”,坦诚的承认:不记得书的最后一章的“我”到底是哪一个了。

  有作家评论《到世界上去》是一次“不计后果的写作冒险”:虚实变幻的不提防;多重结果的交织;故事对故事的消解;甚至于叙述主体的被质疑、被推翻;没有确定性,全部是偶然。甚至有故意设置的重复部分,以至于有读者打电话到出版社询问:是否是差错。

  小说分为上中下篇。随着所有主人公的死亡和被捕,故事本身也随之消解。呈现出一派彻底的荒芜。

  爱如死之坚强

  爱和死亡是小说的主题。从水底的金缕玉衣的死亡形象,到一系列人物的殉情死亡,到最后的全部死亡,死亡一直都贯穿在始终。甚至父亲和任红梅的做爱,都仿佛是骨骼自身发出的“咔吧咔吧”的声音。如果没有死亡,生命便不值一提。

  而所有人的死,都与爱有关。赵义武从监狱出来,听到爱人已死,随即沉湖自亡。郑成与王大勇,因为同性之恋,殉情而死。白面仅仅因为一个不可企及的爱恋而自陨。林丽美死于爱之破灭和损害;李珍渴望死亡甚于爱情,王小勇在经历了“无数的肉体漂泊”之后,有着无数种死亡的可能。爱情的精灵小玲玲同样因为死于爱情:因为她不再符合爱者的审美而被杀死。显示出爱的虚幻的本质和被爱者的客体性。

  青春期的爱情是一种“将开未开的”花。那种芬芳和致命的毒性弥漫在整个生命之中。

  灵异与现实的交融

  浓郁的死亡意象下,一群孤独的孩子在看似放浪的漂泊中对自我的哀伤的描述。小玲玲的父母不知去向,跟着姨妈;刘小威的父母离异,父亲常常打他、鄙视他,母亲跟着别人走了;白面独自一人;郑成母亲去世;他们都是孤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郑成在一个绵绵的雨中远去,他说,他要到世界上去。他所生存的地方不是他的世界。去远方。那种淡淡的悲伤,贯穿始终,浓的化不开。这是整个文本的最大特质。

  仿佛是天平的两端,小说《到世界上去》又充满了少年人的活泼与灵动,超凡的想象力和诗意瑰丽的语言让小说魅力非凡。精灵般的小玲玲,会飞的小玲玲,变成猫的小玲玲,这个古怪精灵,在月下,在屋顶,展示了她的赤裸洁白,又遥不可及。让他产生了关于通向她的无限遐想:地道、蝙蝠、蜘蛛缠绕;飞翔的乌鸦,奇异的假肢工厂,飞檐走壁的特异功能。世界因小玲玲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以为这种风格比较好,但好像有点吉光片羽。现实的灵异的部分区分还是比较的明显。

  成长:向内部突围

  尽管是少年的世界,同样充满了幻灭,荒诞与悖论。小学老师林丽美因为美而被玷污,英雄无能、崇拜致死;青春突围;人生的困境在生命之初显得尤为惨烈。这是青春小说的魅力,也是青春小说的瓶颈。成长类题材的突破口在哪里?与爱一样,成长是同样永恒的主题。除了外部的困境,除了我们要到世界上去,我们还面临一个怎样的问题和突破。小说中写道:当我们要去一个地方的时候,那个地方已经被我们原来所在的地方替代和移植了。也就是说,我们背负着我们的城。青春的突围既是外部的,也是内部的。也许更多的是向内部的突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面临的则是毁灭。小说的主人公最后都走向了毁灭,揭示了我们的精神的荒原。小说最后的“去吧去吧,去彼岸”耐人寻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