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面子》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面子》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19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面子》经典观后感10篇

  《面子》是一部由伍思薇执导,陈冲 / 杨雅慧 / 陈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子》观后感(一):勇敢幸福

  这部电影中的主线在我看来是应该是妈妈,电影中的妈妈是一个处于中间地带的人物,她并不像自己父亲一样根深蒂固中国传统下的老教授,也不像自己的女儿一样是在美国长大自我鲜明年轻医生,甚至她不像自己的妈妈一样是一个适应了美国华人生活家庭主妇。她处于中间地带她想拥有自己的生活,却因为顾及太多而不敢开始

  故事中妈妈在中国长大,也一直在自己父亲的身边生活,故而她有着像父亲一样对“面子”的在乎。故而再被父亲发现自己未婚先孕的时候,在黑夜中她带着墨镜出现在了女儿家门口。我想这是中国人对面子的看重影响下的结果,她怕直接面对别人的目光,觉得自己行为确实有失“面子”。同样她也还是一个中国式的传统妈妈,她入侵了女儿的空间改变了女儿的房间,甚至女儿与黑人邻居往来,她也担心不停,像对待坏人一样的对待这位黑人邻居,甚至有明显的歧视味道

  我总觉得故事中的妈妈仿若是青春期中的学生,她的生活轨迹已经被父亲安排好,之前她也一直按照父亲的意愿生活着。就像青春期的少年因为接触到更广阔的的世界有了自己的见解所以想要拥有自己的生活一样,虽然在纽约华人社区生活了二十多年她仍旧说不好英语,但是西方人的观念还是影响到了她,她想拥有自我想要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因为渴望幸福所以即便知道自己默默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未婚先孕会损害父亲的面子,让父亲不满。她还是勇敢的留下了肚子里的孩子,不过这是她自我认识的开始,所以她还是会迷茫和不确定,还是不够勇敢坚强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仍旧需要自己喜欢的人先站出来,她心中还是隐隐的担心自己的努力最终会变成一个笑话,丢了面子。所以她还是会看那些总是让女性感动伤心哭的稀里哗啦的肥皂剧来寻求慰藉,只是一直不懂所谓真正的幸福要自己来争取和把握。而且他对自己没有把握,她担心自己有一天年老对方不喜欢自己,也没有信心照顾好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她没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没有人陪伴的生活。不过我想与女儿一起的那段生活默默的为她增加了勇气,她与黑人邻居相处渐渐融洽,与女儿沟通也逐渐深入,我想他慢慢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她还是缺少一个推动。所以她还是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和一个适合的人结婚生活。而没有勇敢的直接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故事中的女儿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华人,但是同样她也有自己的顾忌,故而就算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同性女友,她还是没有敢于公开亲吻女友。我想其实并不是只有中国人在意“面子”,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在意的“面子”,只不过中国人为所谓的面子牺牲太大,甚至放弃自己的幸福或者自己真正热爱事情。就像故事中的女儿,即便她是美国长大,但是仍旧不能直面真正的自我,不敢坦诚自己的性取向。而这些所谓的对自己面子的保护在我看来是来自社会的固有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妄断一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人和事。无声的伤害了别人,所以人们只好拿面子来保护自己,让真正的自己隐匿起来。而这样反而使得人们更加不了解误会更深,恶性循环。但是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勇敢就好,勇敢地去追求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别把自己藏起来。

  故事在最终的时候是妈妈与女儿的统一经历过那一场终究是没有结局婚礼他们都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妈妈自我探索的历程。所幸结局让人觉得感动,妈妈终于跟年轻帅气的小余恩爱幸福的在一起,同时也开始拥有了自我空间拥有了自我。

  《面子》观后感(二):有面子,那有没有里子呢?

  由陈冲(Joan Chen)主演的守寡妈妈希望撮合女儿Wil(Michelle Krusiec饰演)和同在麻州华人社区活动的华裔男子结婚,可是Wil却为同时在场的另一个女子Vivian(Lynn Chen饰演)著迷。就在Wil还在为如何向母亲表白烦恼的时候,妈妈却怀了孩子出现在她面前……

  有人说这是一部拉拉电影,因为其中有女同性恋的内容;有人说这是一部文化片,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有人说这是部伦理片,讲述了人们冲破面子束缚直面真情的经历。

  一部电影拍出来,就是要观众去阐释的,“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可见电影其实不过是人的心理反映。喜好先锋的人,看到的是同性恋和老少配是多么自然的事情;擅长深沉挖掘的人,看到的就是文化碰撞的激烈以及对东方文化的贬低;情感丰富的人,看到的就是奇异非常的两个爱情故事……所以看电影的内容,永远都有很多的声音,所谓内容和主旨,都不可能是唯一确定的。

  我看电影,一直有点优游的态度,不会深挖什么中心思想深刻内涵,也不会执着情节无边际的想它的背后故事。电影就是电影,光影、声电的集合体。

  《面子》观后感(三):我们需要冲破的是一层又一层深不见底的牢笼 需要扔掉的是那些面子

  刚刚看了《面子》这部影片 整体虽然是在围绕着维维安和小微的爱情展开的 背后却是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 例如小微的妈妈怀了孕却不知道孩子爸是谁 后来知道是一个年轻小伙 当初她嫁了一个她不爱的人 现在又要听从父命嫁一个人 还好小微及时赶到婚礼 使她妈不必再如此 并且那个年轻的男人也勇敢的承认了那份爱

  再有 小微对她妈说

  “我爱你 but im a gay ”

  “这两句话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说 你爱我 你就不会是gay"

  看得出小微并不是十分开放的女性 骨子里还是有中国的那种保守和传统 她不愿承认和公开自己与维维安的爱情 她害怕别人的眼光 以至于最后明明可以留下维维安还是没留住

  也能看的出传统观念的束缚 和 他人的眼光的约束

  但后来母亲不顾眼光怀着孕与心爱的人一起跳舞 也亲自为了小微把维维安约到了舞会

  小微也主动邀请维维安舞蹈

  然后小微说"fuck off them"

  喜欢这部电影的娓娓道来 就好像是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事情一样

  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问题感觉是值得思考

  情感也是温柔

  传统的观念着实是难打破的

  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 就像我做什么也会瞻前顾后 没有足够的勇气

  一是怕父母辈的压力 二是害怕他人的眼光 久而久之你都看不清自己的模样

  我们害怕这层面子没了 怕给父母丢面子

  真的想要做到自己喜欢的样子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支撑你那么做的底气

  我们到底要不要去做

  为什么去做

  真的值得去做的话 就去做 不要在乎别的

  毕竟毕竟毕竟 是为自己活吧 时代总会变的 思想也总能变的

  《面子》观后感(四):华裔女导演的文化关切:西方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旧

  伍思薇执导的《面子》(《saving face》,2005),似乎是对《喜宴》(李安,1993)的一种续说。之所以会说是“续说”,是因为两部影片的主题都与华人家庭的“文化冲突有关,并且较《喜宴》来说,《面子》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已有了新的变化。 如果说李安是以一种严肃姿态在寻找中西文化冲突的和解方案,那么伍思薇所代表新生代华裔导演,则是以一种轻松超脱的影调,来看待中西文化和解之后的传统观念。 新一代的华裔导演土生土长于海外,多数并没有实在的中国生活经验,也没有经历从“东方”到“西方”的流动,“此岸”到“彼岸”的双栖生活,因此他们少有父辈那种对文化冲突甚至是文化对立的强烈体验。作为新生代移民的他们,更多是以一种“他者”的姿态来发现长辈生活当中更为“可爱”的一面。出于对父辈和祖辈的爱,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浪漫化的好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了一种“寻根”的文化自觉。 因此,《面子》以轻喜剧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伍思薇的镜头中,传统的“面子”观念虽然被辛辣地嘲讽,但并不完全被当作是一种文化糟粕,相反,它被认为是华人社群挥之不去的一种“可爱”烙印。正如片名“Saving Face”所寓意的那样,“面子”是一种文化心理,它与华人的感情生活相互交织,无法分离。 小薇(杨雅慧饰)的外公依靠知识”远离战乱的第一代移民,他是华人文化传统的恪守者和传播者。在小薇妈(陈冲饰)的再婚问题上,他处处展现专制的“父权”,但是在妻子德芬面前,他却是一个温柔体贴的模范丈夫,这个一本正经的老古板透着别样的可爱。 尽管小薇妈怀孕而不愿告知孩子生父是谁时,他气急败坏;尽管为女儿挑选丈夫时,他霸道蛮横,但是一句“她不能一个人就这么过下去”的叹息,便让我们窥见爱面子的严父内心对女儿的怜惜;尽管最后小薇妈违背了自己的意愿,逃离了婚礼现场,他还是以沉默方式选择包容和原谅⋯⋯伍思薇巧妙地洞察了传统华人“面子”观背后的家庭情感,“面子”与“爱”交织的复杂状况表达了她对华人间这种特有关系尊重和辩证的思考。 全片最为动人角色当属小薇妈(陈冲饰)。伍思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面子》的创作是源于母亲被华人圈排挤的记忆,但事实上陈冲塑造的“母亲”比她记忆中的形象更加丰满。年近50的小薇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她既反抗“面子”观念和“父权”的压迫,同时又不希望女儿去挑战华人社群的文化规范。她因为和朋友儿子小余相爱而怀上Baby,受到来自父亲和熟人社会的压力,但是“叛逆”的她却不愿接受小薇是同性恋的事实。 她的“不接受”表面上看是受到“面子”观念的影响,其实更多的是出于母亲对女儿的爱护。她深知,不论是在美国社会还是华人社会,弱势的女性“少数族群”需要独自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她担忧女儿可能会像自己一样被华人社群边缘化。 当然,伍思薇并没有将面对压力的母亲塑造成一个苦大仇深的女性,陈冲饰演的小薇妈可爱之中透着妩媚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莫名的喜剧感,这让全片不至于倒向深沉的“文化批判”。在女儿小薇的劝说下,小薇妈勇敢地坚持了自己的所爱,和小余走到了一起,并且设计帮助小薇和爱人Vivian(陈凌饰)重修于好。小薇妈逃离婚礼现场的那一段,应该会让很多影迷想起迈克•尼克尔斯的《毕业生》,在爵士乐的映衬下,流露着黑色幽默式的反叛。 小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伍思薇的一种自我投射,因为导演与角色共有同性恋的身份和第三代华人移民的身份。而小薇的故事,事实上是年轻移民的一次“心灵寻根之旅”。母亲因意外怀孕被外公赶出而投奔小薇,本来远离传统家庭和华人社交圈的小薇被卷入到这场事故当中。小薇的“私人空间”被母亲所侵入,隐藏的“同性恋”身份也岌岌可危。 小薇为了让母亲离开而为其张罗到处相亲,但却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外公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自己的爱。最初为驱离母亲而开始的相亲也变成了为母亲寻爱的旅程。所以,当小薇发现母亲真正所爱是小余时果断于婚礼抢亲,这既解放了母亲,同时也让母亲理解了自己,完成了自己与母亲的真正和解。这次和解,意味着受美国文化熏陶长大的年轻移民,在“爱”的指引下超越了文化隔阂,实现个体与传统家庭的对接以及华人身份的自我确认。 影片结尾,外公仍然严肃,母亲依旧调皮,小薇依然扭捏,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但是一家人却团聚在了一起,并且家里多了Vivian,小余以及小Baby。《面子》中的华人家庭,不再像《喜宴》当中那般被太平洋所分离,家人之间也不再是激烈的对立,而是彼此相依的“共生”关系。《喜宴》的结局,高爸(郎雄饰)离开了美国,在机场的“举手投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失败退场,父子因为文化的隔阂而继续分离。而在《面子》当中,小薇一家祖孙三代都居住在美国,尽管故事从分离开始,但依然以“共生”结局。 对新生代的华裔导演来说,文化冲突并不为他们所首要关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家人的和谐共生。尽管文化冲突仍然存在,但是冲突会随着代际的更替而越来越弱,他们已不再需要背负沉重的文化包袱前进,家庭之爱才是他们关注核心价值。“爱”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识,也是年轻的华裔导演为文化冲突找到的解决方案。 尽管他们远离中华文化的辐射圈,但是由于华人血脉和出身的不可选择性,他们仍然对“祖辈”的文化抱有深深的眷恋,因而产生了一种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一书中所提到的“民族宿命感”。与早期移民为融入美国社会而被迫放弃传统不同,他们以一种“审美”而非“批判”的姿态,回首欣赏着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行将式微的传统观念,并且在传统暗淡的前夜,为之唱一曲动人的挽歌。 正如姜育恒在《再回首》当中演唱的那样,“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陪伴着我”。夕阳将逝,留下的都是爱的风景和岁月的回忆。

  《面子》观后感(五):白巧克力与榛子--观《Saving Face》

  华裔导演Alice Wu的开山之作--浪漫轻喜剧《Saving Face》,像是一颗裹着白巧克力的榛子。白巧克力香浓柔滑乖巧,大幅提高了愣头愣脑的榛子的受欢迎程度;榛子朴实坚硬倔强,也使人见人爱的白巧克力不流于轻浮。这部既娱乐感官又温暖人心影片将于今天(5月27日)在纽约和洛杉矶公映,我乐观其成。

  不折不扣的三个女人一台戏:Wil(Michelle Krusiec饰--纽约城里的外科医生 / 年轻的华裔女同性恋),爱上了她老板的女儿Vivian (Lynn Chen饰-- 纽约市芭蕾舞团的希望之星 / 又一个年轻的华裔女同性恋)。正当爱情的小苗开始发芽的时候,Wil的妈妈(陈冲饰--守寡多年 / 出没于法拉盛发廊和音像店 / 闲暇时练某功的华裔中年妇女)神秘怀孕,被外公逐出法拉盛,流落到Wil公寓门口的台阶上。一场猫与老鼠的探戈就这样开始了。

  没有男主角的电影怎么可能浪漫得了?Well,你看了就知道。这是一部非常“观众友好”的电影。从视觉上来讲,摄影奇佳,剪辑流畅。就人物塑造而言,两位年轻女士塑造的角色形象饱满,让人耳目一新。Michelle Krusiec的表演举重若轻,让观众忍俊不禁。歌剧演员出身的Lynn Chen甫一出场就卓尔不群,倾倒众生。观众熟悉的陈冲虽然搞笑的时候稍显僵硬,但展现徐娘半老犹存风韵还是游刃有余的,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给点儿镜头就发光。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出色,从蔡琴老歌到Bossa Nova,星罗棋布,摇曳生姿。对白土洋结合,但承转自然,豪不生硬。纽约地区的华裔观众还能在影片中看到很多生活中的场景。笑料也很多。总而言之,这部电影赏心悦目到了一个再加多一丝甜就能变成一部chick flick的地步。幸而还有二女春光旖旎的缠绵戏慰籍男观众们的心灵。

  《Saving Face》的情节容易让人想起两部电影:《喜宴》和《My Big Fat Greek Wedding》。但《Saving Face》在许多层面上都超越了这两部电影。《My Big Fat Greek Wedding》就是一个大肥希腊chick flick,不足道哉。《喜宴》的毛病在于它充斥着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第一代台湾移民对于华人传统文化的讽刺挖苦。《Saving Face》里面也有一些关于华裔的陈词滥调的老笑话。可是来自加州的第二代移民Alice Wu是在一种温情的自嘲的敝帚自珍的气氛里讲述这些笑话的。这些陈词滥调的目的不是为了引起文化冲突或者文化批判,而是想展示:华人社区中一些所谓的陋习在温情的注视下也是可笑又可爱的。就像导演自己说的:“我对这个社群是很有感情的。” 《Saving Face》里的冲突并非什么文化碰撞,实乃超越种族的共同的人性所致。

  榛子是什么?榛子是同性恋和母女情。

  我看过的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里,《Saving Face》是最“见得光”的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一般有三招:一是苦大仇深的控诉会,二是万般委屈搏同情,三是同性性行为大科普。对于建立宽容同性恋的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这三招都没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Saving Face》创建了第四招:糖衣炮弹借尸还魂。它借用了美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电影形式--浪漫轻喜剧,表达了一个美国人民讳莫如深的主题--华裔女同性恋。让一个“见不得光”的主题顿时变得阳光灿烂,温情脉脉,老少皆宜。值得发扬。

  《Saving Face》里的母女情表达得很贴切。看电影的时候不觉得,看完也没什么感觉,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突然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女儿小的时候,母亲盼着她长大成人独立自主。有一天女儿真的长大成人独立自主,便一把抓起母亲,将之藏到古董钟表的报时器背后。从此母亲就开始按照时针飞快行走,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在女儿召见的时候忠实出现,时间一过就自行退场。女儿希望母亲严格遵守时间表,决不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女儿不再需要母亲的关心,而母亲却依然需要付出关心。母亲总像个孩子般管不住自己,抓住一切机会在所有方面以错误的方式给予女儿多余的关心。直到有一天,女儿泪流满面的时候,回身看到母亲,才发现自己依然需要关心。

  我是一个多月前在NYU的电影101欣赏课上看的这部电影。观众的反应相当热烈。我们的老师是个?嗦的老头儿 ,他把Alice Wu请到了现场,激动地说:“老朽行走江湖多年,阅人无数,像你这样第一次拍电影就如此成功的,生平罕见啊!我预见你的电影事业将光辉灿烂!”

  Alice Wu长的朴素大方,像个爱吃榛子的小松鼠,目光诚恳,说话单刀直入。她从小生长在旧金山一带的华人社区,斯坦福电脑硕士毕业后到西雅图一家小公司当软件工程师。工余抑制不住文学创作的欲望,遂写小说,写着写着变成了剧本。于是工余到华大进修剧本写作,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对她说:“如果你真想拍这个电影,我愿意当你的监制。但如果我是你,我会辞掉现在的工作,搬家到洛杉矶或者纽约,花五六年的时间系统学习如何拍电影。”于是1999年,Alice Wu来到了纽约,在布鲁克林住下,开始在NYU学电影,课余抓住一切机会给导演们打杂,从摄影、照明到剪辑、配音。5年之后诞生了这部电影。

  《面子》观后感(六):面子

  以前老一辈的中国人,最讲究面子。

  这套戏很好的把中国人的心理都刻画出来。

  哪帮在美的老女人,人人都在攀比,比自己老公,比自己子女。

  当陈冲有了BB之后,大家都非常吃惊,陈冲老爹是接受不了,因为有一个未婚先孕的女儿已是很丑了,何况是一把年纪的女儿。

  其他人,不是关心陈冲的身体,而是避而远之,而是在猜谁是经手人。当想到可能是自己老公经手时,又出一身冷汗。

  最有智慧的女人,我觉得是陈冲的妈妈,同哪个跳舞的女孩。

  可惜没安排陈冲的妈妈,知道自己孙女是同性恋的事,不然看看这个奶奶的反应也是很期待的事。

  奶奶知道自己女儿有了BB,没有追究,只有关怀。当自己丈夫在人前长篇大论的说赞歌的时候,她果断的宣布开餐,让气氛回复轻松。

  跳舞的Vivian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目标。她很勇敢,把自己的事都告诉母亲了,她认为自己没有错,讨厌哪种只会暗地里谈情说爱,从不敢光明正大宣布自己喜好的人。

  wil在失去了Vivian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要怎么选择。

  结局有很温暖,因为wil误会是哪老中医搞大陈冲的肚,所以当众揭穿了。但老中医的儿子就在这误会的场面中勇敢承认了自己的事。

  这出戏剧本写得很好,不会在一开头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故事结局是怎样。也写得很细腻,是值得一看再看再三看的好片子。

  两个ABC都好靓呢。

  《面子》观后感(七):面子啊面子

  这电影里面,陈冲演小薇的妈妈,演的很好很自然,没有太多演的痕迹在里面。里面Vivian和小薇的恋情是一条主线,贯穿着妈妈怀孕的线索交错展开。M说她很喜欢Vivian,跳舞的Vivian是个主动追求爱情的女孩子,很早就出柜了,明白自己的性取向,所以一看到小薇她就眼睛发亮,创造了很多小机会去吸引小薇的注意以至于把小薇顺利迷倒。而小薇是个医生,工作繁忙,不修边幅,也没有男友,穿着比较T,也还没有明确自己的性取向。在碰上Vivian以后她有点胆怯,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可是被美女追,别说男人了,女人也是难以抗拒的(自己认为啊)。后来Vivian说有巴黎的工作找她,女人的心思,想心爱的人为爱挽留她,可是小薇也没敢说一句留她的话,机场分别那场戏,Vivian说“如果你爱我,现在吻我,当着所有人的面”小薇没有,Vivian还是走了。。。小薇怕自己给一个承诺,可是失去Vivian的日子才让她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直到在舞会上再见到Vivian,她吻了她,在所有人面前证明。。。

  其实如果没有这段拉拉戏,电影没什么太吸引我的地方。桥段都很老,幽默也都是学美片的。

  《面子》观后感(八):面子的尴尬,文化的边缘

  《面子》(Saving Face)是一部三代家庭矛盾的伦理片,它用一幕幕幽默轻松的情节,把冲突与滑稽细腻地结合起来,为观众展现了一幅美国华人圈里的市井风情画。在这里,中国文化的特质在西方文化的包围下被放大、被凸显,就像我们熟悉的邻人的故事。镜头穿梭于地铁站和餐馆的霓虹灯中,虽然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经典,但却有其独特的魅力,刻画出的几个人物也性格丰满,真实可信,栩栩如生。 

  48岁的守寡妈妈神秘怀孕,被严肃保守的外公赶出家门,只好躲到女儿家;身为外科医生的女儿小薇,是个同性恋,爱上了美丽自信的舞者VIVIAN。这些有悖于中国的传统伦理观的离经叛道行为在传统的华人社会中如同一个炸弹,唐人街的三姑六婆们自命不凡地将自己摆放在道德仲裁的位置上,飞短流长精神亢奋。于是,故事的主人公们因为爱面子而挣扎,也因此在爱与面子的两难选择中徘徊,在现实和理想的边缘游离。

  爱面子。中国人爱面子,为此,我们做事向来忍字当头,奉“家丑不可外扬”为我们的行事原则。出了事就瞒,瞒不了就躲,躲不了就逃,真逃不了要撕开脸皮了,也寻思着控制传播范围,能不张扬就不张扬,而真的到了人所共知的地步,也就只好颜面扫地,夹着尾巴过日子。运气好的,事隔多日,自然平息,运气不好的,就时不时要在唾沫池子里游次泳。为了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为了他人口中的溢美之词,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的判断,于是“面子”工程应运而生,宗旨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住面子。每个人都在尽力维护着面子,维护那份面子上的幸福。有位先哲曾这样说过,“人们因他人的目光终不得自由”。 为此在《Saving face》中,外公为了自己的面子逼迫母亲嫁给她不爱的人;女儿为了母亲的面子而跟深爱的女友分手.母亲为了家人的面子没有勇气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

  可这样我们就真正幸福了吗?

  爱,面子。人是很矛盾的,有的时候为了爱,竭力地维护面子;有的时候,为了爱,不得不撕开面子。是为了所爱的人保持缄默,缄默到走自己不得已而为的路,还是说出来,打碎所谓的面子——即便那样有可能同时打碎更多东西。《Saving face》 最终走向了Happy ending,妈妈没有随便把自己嫁掉遮丑,女儿也追回了总认为她不够勇敢的爱人,就连老外公也和青年女婿以及外孙女的女友坐在了一起…多么圆满的结局,充满了爱的暖意,带着泡沫般的暖色。

  可在现实的生活中又有几个人有勇气去打破现实的壁垒,摆脱家庭、道德、伦理的束缚,做到真正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完全不顺应主流价值观的方向,为了所谓的自由和理想而逆流而上的呢?就如电影中涉及的同性恋问题,即使当今社会对于此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和理解,但现实生活并不可能像电影中表现出得那么简单轻松,更为接近实际的情况可能会像《死亡诗社》中表现的那样,人们可以把自由的理想种在心中,却不得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抗中磨练意志,获得短暂的快乐,但不会是永远的幸福。毕竟,生活不是电影。

  在我看来,虽然这部影片有着相对圆满的结局,但再完美的结局也掩饰不了面子的尴尬。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和对话也透露出了些许的无奈,例如最后的那几句“不过还好我们的女儿总算嫁给了一个医生”“你们何时也给我添个外孙”,表明其实我们还是在“面子理论”的支配下生活。这已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潜意识,很少有人可以真正摆脱世俗的眼光,过所谓自己的生活。类似的故事很多,白先勇写过《孽子》,李安拍过《喜宴》,同类型的作品在不同创作者的演绎下,有不同的纵深和悲喜。当剥离掉所有这些故事的外在情节与情绪,也许我们能看到某个类似于内核的存在:无论你选择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爱怎样的人,都需要给你的家庭一个交待,给社会一个交待,然后你才可以自由的为自己而活。

  李银河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比我们所以为的更加自由。但自由远不是仅靠认知或者相信就能获得的一种状态。中国儿女们背负着骨肉亲情的分量,社会认知的重任,道德伦理的禁锢已经几千年,也许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将继续背负下去。自己的日子虽说是自己的,但如果无法纳入社会所认可的轨迹,寻求理解之途就可能遥遥无期。

  这是面子的尴尬,也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文化的边缘

  这部片子涉及的社会问题很多,未婚先孕,单身母亲,移民,文化冲击,同性恋等,很多内容都很容易被边缘化,特别是同性恋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表现中西文化冲突的电影喜欢选用同性恋题材,如《喜福会》和《喜宴》都是如此。同性恋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亚文化现象。所谓的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在这个群体内部,他们拥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认知模式等等。

  其实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中国古代有周定王"裸衣合睡",汉哀帝同床"断袖",魏晋"竹林裸嬉";且在许多名士的诗歌中皆可寻觅到同性恋的影子。又如隋唐的同骑相抱,宋代的执手抚面,直至明清同性之间的关系过度密切,都是历史上同性恋现象的佐证。不仅在中国,西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古希腊著名人物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是同性恋者,在他们的观念中,成年男子和青年男子的爱情比男人和女人的爱情更为高尚。现如今,大家对于同性恋现象都给予了很多的理解和包容,随着社会开放所带来的边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同性恋这一偏狭题材也成了艺术家们所愿意关注并涉及的一个主题,以此为题材的艺术创作近年来也是越来越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最初对同性恋现象的关注,也许并不在于它的本身,而是它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们对于这一话题的敏感。

  中国的电影人在早几年也已关注到这一问题,可在大陆地区,由于这种题材本身的边缘性,除去《霸王别姬》进入主流院线之外,其他几部全面涉及或片面涉足同性恋现象的电影,至今无法与大陆观众见面,如张元执导的《东宫西宫》、何建军编导的《邮差》、康峰编导的《谁见过野生动物的节日》、李玉编导的《今年夏天》等。在艺术家的眼中,同性恋是一个需要他们关注的生命个体,一个狭小的人群。但这也许是这一种误区,学者李银河曾说过,同性恋在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只是长期未被社会发现和承认而已,他们可能是弱小的,但他们的数量有可能是庞大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作品并不是为同性恋正名或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度挖掘,而是流于表面的一种描写或猜想。

  也许是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交流渠道的闭塞和信息的匮乏,外界对同性恋者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猜测和疑忌,尽管2001年4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了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依旧保持着“同性恋就是性变态”的想法。所以每当一个艺术作品触及到此类题材的时候,人们很少可以不带着有色眼镜或是好奇心去看待这一问题,以致于同性恋文化一再被边缘化,即便有人说其是亚文化也会遭人非议。

  其实,我们总说对于诸如同性恋这类问题的态度很“宽容”,可要想一步达到所谓的“宽容”实在很难。人类之所以对某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与生存模式的形态有压制的倾向,其实是发源于人类内心深处对“物种变异”的恐惧——面对同性恋,人们会直觉地反应:这是对人类繁衍后代的极大冲击,是对维系人类社会几百万年的两性婚姻的背叛与颠覆,它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本能的排斥与文化的沿袭相结合,让大多数人认为同性恋是有悖于社会发展的,就如一些宗教人士把堕胎视为对上帝的犯罪。人类终究是受制于有限理性的思想囚徒,如果他不知道改变意味着什么,那么不变就是最好的选择。同性恋在中国长期以来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把它视为禁区,讳莫如深。实际上这一现象从古至今都客观存在着,它是不容回避的,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重视。现在,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固守做些改变,我们无法忽视同性恋人群,他们也不会因我们的扭过头、装做看不见而消失。学会像认识我们自己一样认知同性恋,就如德谟克利特说,“在黑暗中,我只想看清自己。在光明中,只能够卑微的寻找自己。”看清了自己,继而才能看清这个世界。

  尝试着去了解与认同,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才会去寻求文化上的探究——亚文化往往不是自生而来的,而是由主流文化赋予的内容与形式——赋予就是一种认可,一种理解,一种宽容。

  当边缘的文化被大众所接受,当某种文化现象不再被我们肆意的所边缘,我们就可以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知晓更具内涵的文化,人类社会和艺术创作才会朝向一个更为光明的方向去发展。

  《面子》观后感(九):為了面子.為了愛而生

  第一次看陳沖的電影,對這個利害的女人我是極為欣賞的。這部電影想看很久,可能自己是中國人(La Chinoise),又可能因為題材而對號入座。想看的是一個中國媽媽如何接受女兒的性取向,又想看當代的華人思想仍守舊還是前衛。香港現在又有多少父母願意接受子女是同志?同志遊行有一句標語是這樣的「家人不要歧視我」,實說是一件悲哀的事,子女成為同志有先天和後天的因素,有人可以拗返直,有人永遠都直不到。不止是父母,身邊還有朋友,社會的歧視。往往有些人表面說可以接受你,但又會說「唔好搞我」,我心想你又是否標籤了人?別人又不會輕易地愛上你,多麼的好笑和不用腦。

  中國人很注重面子,而故事中的媽媽突然間懷孕,女兒又是一位同志。在華人社會得高望重的外祖父,不想這些「家醜」外傳就要求女兒找一個男人結婚,否則不要做他的女兒。中國人特別是老人家都面子為先,在別人的面前說自己的事。另外中國人思想守舊是因為男尊女卑,男權社會下的統治,女性的地位低微。女性就不聽男性的說話,女兒和媽媽都是父親的權威下衍生的人物。不過在我家是相反的,父親不是那一類的男人,而是很體貼女兒和內子的。從來未見過他會打我們,但我的朋友家父親是家中最大的。題外話不說了。

  與同類的影片,同樣都是講ABC在外國愛上同性的電影有一部叫紅門(RED DOORS),一樣是華人第二代的電影,但我比較喜歡卻是這一部電影,四十多歲的女人愛上二十多的年輕人,為了保護他而不願公開懷有他的小孩,希望的是他可以勇敢走出來說愛她。女兒最初不明白媽媽到最後二人的愛加以增進感情。媽媽不相信女兒是同志「你是我女兒,u are not gay」,到最後勤女兒Will勇敢追求Vivien。Will內心的不敢大概是很多同志內心的感受卻不懂表達。

  我們人是為了愛之生,為了愛人而活。自小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到長大我們愛身邊的人。愛朋友,愛伙伴,很多人去愛,所以我們要抓住愛。很少有機會看到這種輕鬆的同志片,上一套看的已經是日本的Love my life,我看到的是在同志影壇上除了<<蝴蝶>>是有血有淚外我還看到了這一部。同志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很多存在卻苦澀的愛。又有多少媽媽會接受,又有多少身邊的人去接受?

  因此記住每個人都是為了愛而生。

  《面子》观后感(十):吃顿好的,人生观都能改变

  今天说我爱你,明天呢,who knows

  我要的就是他有勇气,敢公开我们的感情。

  可是,不是所有的爱都那么容易说出口,即使有那么的爱,那么的舍不得,只因为现实中总是有太多的束缚,年龄,性别等等,许多不容于悠悠众口的所谓的不道德,也不得不放弃。究竟是逃不开命运的枷锁还是我们自找的负担?

  老外来中国,首先要适应中国国情的关系论,还有就是老中们要命的面子。

  为了面子,陈冲饰演的妈妈29年前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29年后依然是为了维护那个所谓的脸,重蹈覆辙;为了面子,妈妈始终自欺欺人,不承认自己的女儿wil是个gay;为了面子,爸爸能狠心把自己的未婚先孕的女儿赶出家门不理睬;为了面子,幸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保存面子。。。

  不觉得,为了所谓的面子,失去的太多了吗?

  48岁怀孕相亲也要打扮的漂漂亮亮,一袭红色长裙配上蓬松长发,依然有韵味,谁说女人老了就不能美呢。红,蓝,不同颜色长裙的同一款式,相亲的男人转个个都是一个味道的乏味,只会顾着自己跳舞唱歌吃饭。。原来打扮的再美也需要人欣赏

  有时候很感叹这个世界的神奇,都是一个地球的人,却差别那么大。

  Wil和vivian的故事,黄种人,小眼睛,黑发,身材小巧,一口流利的美语,她们生活在纽约,接受美国教育,可是思想里呢,一方面受着中国的传统教育,一方面又是美国式的开放,如此的纠结于文化差异之中,其中的苦涩不为外人所道也。我们老是说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出国留学之类的,可是思想呢重来不注重也要更新的,用老一套的想法来要求孩子,真是可笑。

  这倒是想起李安的喜宴来了,同样是gay的情节不被家庭所接受,同样的带有很强的戏剧效果,感叹于无论时代如何发展,mild才是主控。。。

  最后感动于wil和vivian的重逢,这一次要紧紧的抓住机会,fuck them,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那就去吃顿好的,把人生观改变一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