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夏日时光》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夏日时光》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05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夏日时光》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夏日时光》是一部由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朱丽叶·比诺什 / 夏尔·贝尔林 / 热雷米·勒尼埃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日时光》观后感(一):夏日时光

  夏日时光,其实除了片名轻易觉察不出时光在涌动,只有简单的几句对白、演员发型变化知道已经时过境迁典型的法国电影,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回归之作,平淡的叙述,不曾高潮,所有可能或应该发生戏剧冲突地方全都一笔带过,甚至连死亡也未刻意宣泄浓墨重彩。没有一丝观影的不耐烦,也许心中早已有数,对于欧洲片多沉闷都不会显得过分。

  有人对法国电影戏谑,说只有法国人才会在电影里表达真实情感,这样不对吗?

  也许法国片更接近一种散文体的影像,不苛求故事,只着重情绪,或呈现态度,对生活生命的态度。很难记得任何一部看过的法国片的轮廓,只是些扫枪般的法语对白、有时凌乱有时阴郁有时美得像明信片的场景被留下。大部分细节。这里,穿白衬衣的清癯老妇人,有绿色气泡的广角花瓶里的野花,家常中打磨掉戾气的艺术品,大本的珍贵写生簿,卖掉的充满记忆历史的老房子,汇集一起伴随那始终不缓不慢的节奏流淌成时光。还有,金发不适合Binoche,脸色苍白而显老。

  影片结尾,老母亲一生保存和收藏的绘画作品、艺术品和古董家具全部摆放在法国奥赛美术馆的展览大厅里,从而让更多的人欣赏。应该是导演的有意为之,现在看来却有些讽刺,不明白这个自称理智热情并重的民族怎么就在中国的几件文物上热了头,电影里他们同样想把自己东西拿到国外卖国人的心大概会好受些。可随着事件升级,打官司、匿名竞拍、不付款,加上现在的不了了之,让整件事愈发像场闹剧。

  艺术向来是件挺没嘴儿的事,如果再涉及政治的话。

  《夏日时光》观后感(二):真应情应景--我的夏日时光

  法国老一辈女人优雅渗入骨髓,那是一生的事业只到死亡到来。片头妈妈个人坐在不开灯的床边,夕阳落山后至夜完全降临前地时刻,那也是一天中我最害怕的时刻,小时候每在这个时刻我总是一个人在要黑不黑的客厅里孤零零地和我的作业本为伴,因为无法够到高处的灯绳只能忍受这个一点点变冷变黑的过程。长大后,我才明白,让我真正害怕的不是黑暗的来临,而是一个人接受亮变黑的孤独感。看到那个优雅的夫人一个人坐在椅上,顿时那种孤独就好像透过画面传递到我全身,那是种即使有了灯也无法驱散的孤独感,是一种明白everything will flow的终极孤独。虽然片子里并没有拍到她生前平日里孩子们天南地北各自忙活只她一人在被整片绿色淹没的房子里的寂寥,但想也想得到。无论她生前身后,在她爱过的兄弟俩相继去世后,她的孤独就一直存在,一切就如她那晚所言“一切都会随着我的离开而消逝,改变。”壁橱,桌椅,花瓶,装饰板,茶具,这些有形物都留它不住,更何况那无形的精神思念。她的孩子们,不承载她的任何,不确定导演是否想表达当代的法国承载不了那缓慢悠久的灿烂文明。我却很诡异地想到了张楚的那句“双腿夹着灵魂,赶路匆忙”,只是怀疑他们的双腿是否已匆忙到夹不住灵魂。

  那个田园古老房屋,那么美,即使在那要黑不黑要死不活的时刻里,依然孤独倔强的美着,看着它,我就好像能闻到草的清腥和紫苑花淡淡的香气,那个书桌,旁边精致的雕花,完全的法国风格,还有那个装着紫苑的花瓶,以及被孤独的眼光穿过而看到一片孤独的夜和被夜笼罩着的属于夏日里茂盛一切的窗口,这一切都强烈的吸引着我。最后片尾,房中吵闹的party,rap,pot, alchol, 所有的在说这个老房子和当代是多么的不兼容,孙女伤感情怀也就只有叹息两秒钟的时间,还没来得及品味,已经结束。一切就是要结束,everithg will flow evatually.

  《夏日时光》观后感(三):宁静而浓密的树荫 淡淡的消亡和传承

  平淡的叙述,没有起伏没有刺激没有过度悲伤,正是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处处围绕着淡淡的无奈。Hélène用余生去整理叔父的东西,去缅怀,并一直秘密爱恋着他。在她死后,属于上一代人的记忆,故事和爱情,也随着物品和记忆的分散而烟消云散。对Hélène来说刻骨铭心的一切对下一代来说都不再重要,她自己也明白,所以选择把房子和作品卖掉;子女虽然爱她,却不能再时时刻刻照顾她,所以那个电话即便她不会用,也不愿叫他们来帮忙。长子Frédéric还想保留这个记忆,可是对于其他兄弟姐妹来说,换成钱更加重要。他也明白,所以不得不舍弃。对于他的孩子来说,那老房子只不过是儿时玩耍的地方,和朋友在一起开趴更重要更快乐

  在浓郁翠绿的草木之中有一座白色的小房子,在那草坪上,Hélène曾和挚爱的人一起生活,她和她的子女孙辈曾欢聚在一起,孩子们曾奔跑着玩耍,长大的姑娘小伙子们又在热闹音乐中跳着唱着。一幕幕重叠在一起,仿佛没有变化,又随着时代变迁

  非常喜欢结尾。最后Frédéric的女儿男朋友跑到房子旁边的田野里,想起当年Hélène叔父和Hélène画画事情。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明白了在他们之间是怎样的感情,又或者只是太想念自己的奶奶,电影中一直弥漫着的无奈和悲伤在她突然的哭泣中舒展了开来,在阳光的笼罩下,温暖安心

  《夏日时光》观后感(四):草稿片段

  关于阶级和代际迁移

  这一家子的主要人物:母亲(职业未知)、父亲(早已过世,暖气制造商,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舅舅艺术家)、大儿子(巴黎政治学院经济学教授)、小儿子(彪马技术工程师,常驻中国)、女儿(工艺设计师,常驻纽约)、女仆(与母亲年纪相仿,有一个亲戚出租车)。

  首先注意母亲与父亲的关系。貌似父亲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母亲显然更有文化资本。母亲看不起父亲,并且在父亲去世之后改回娘家姓氏,和艺术家舅舅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感情生活。或许不难想象,与艺术家的感情也同时包括了艺术的灵感,比如对舅舅晚期作品的影响。在舅舅过世之后,母亲自愿成为这一切艺术、感情、回忆的守护者,将家里仍然保持舅舅在世时的模样

  其次注意几个子女与上一代的关系。最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大儿子。大儿子说当年是母亲和父亲一起怂恿他念经济专业。其实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父亲的主意,因为父亲是个实业家,母亲更偏向艺术家(母亲甚至都没有兴趣看完儿子的第一部大作)。也就是说,在老大的职业这个重要的问题上,父亲的影响占了上风。大儿子内心实际也在继续着父母间的阶级差异:身为名校教授,却总是说自己的书尽是专业术语,没啥意思,在与评论家座谈时,也显得不自信

  另外,对于女儿的艺术细胞,母亲有很细致的观察,虽然她们在偏好的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女儿虽然继承了母亲一脉的艺术细胞,但她显然更有商业头脑,一方面她是在创办设计公司,另一方面她对于舅舅遗物的处理也更倾向商业化操作

  《夏日时光》观后感(五):是你让我想起了樱桃

  让我想起了樱桃园

  还记得那是上个学期时候排的一个戏

  我参演却并没有导演

  一门心思的扑在了自己所爱的伊库斯上

  将这个表演作业一再的忽略掉了

  甚至连剧本也没能认真的多看几遍

  那时候我讨厌契诃夫

  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啰里吧嗦的剧作家怎么就会被世人公认了敬仰了热爱

  那时候我不喜欢樱桃园

  每次排练我都会实打实的怀疑这个剧本

  拿它跟我喜爱的伊库斯作比较

  然后疯狂的贬低与疯狂的褒奖

  可是平静的时候是那么有力量

  这些东西不到演出都不会明白的

  大段的独白

  热闹的场景

  纷纷扬扬的人声

  和那些出其不意的留白

  这都是故意的

  让你最后才能哭得痛快彻底

  感觉夏日时光的整体都模仿了契诃夫的樱桃园

  不过看到了碟封内阿萨亚斯的话才明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他并没有模仿

  却惊奇的意外地相似

  他们都是对生活念念不忘的人

  他们都是对平静生活暗流涌动没有抵抗能力的人

  妈妈喜欢重复的说着这个花瓶那张画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就像柳博芙无时无刻不在向人倾诉“我是多么爱樱桃园,没有了他我就不能活,如果一定要把它卖掉的话,那么请把我也一块卖掉吧……”

  妈妈她爱着她的舅舅

  情人一般的爱

  爱他的每一幅画每一件收藏品

  这一切对她来说都价值连城

  可是也清晰的接受了自己死后要被变卖的事实

  就像柳博芙也很清楚

  樱桃园最终还是会被变卖

  会终将不属于自己

  还记得夏日时光里两辆车开走的瞬间嘛?

  妈妈安静的站在那里

  瞬间镜头就空了下来

  从刚才的热闹中平静下来

  一种物质被从体内抽离出来的痛楚

  心脏近乎停止了跳动

  是那些忧伤哀怨的大提琴和竖琴声响

  记忆就像花瓶碎片声音叮叮咚咚

  那个女佣人是我最爱的角色

  她是那么念旧的善良的一个老佣人

  所有的人都走了

  每一件艺术品都被拍卖掉

  她仍然抱着一大捧鲜花用最喜欢的花瓶

  说着“你母亲最不能忍受房间里没有鲜花”

  她是整个故事中最不能接受现实的一个人

  虽然他没有像长子那样发出反对的呼声

  可是所有的观众都看到了

  空落落的房子

  明亮窗户外面

  她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看着……看着

  她给主人的墓前摆上有着绚烂色彩花朵

  你是在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安静的流出眼泪的嘛?

  背景仍然衬着那些忧伤的大提琴和竖琴

  叮叮咚咚的音符仿佛每一个都击碎了心

  那个被樱桃园遗忘的老佣人走下楼的时候

  说着“都走啦,都走啦……”

  还有那咚咚的砍伐樱桃树的声音

  这样相似的情节

  这样相同的眼泪

  如果不是夏日时光

  我都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间再次回味樱桃园

  可是

  真的,我爱他们

  爱樱桃园

  也爱夏日时光

  《夏日时光》观后感(六):中国式的法国社会

  原本名字会以为是一部分享家庭小温暖的法国电影,观看完之后却不得不承认这不就是叙说中国的故事吗。导演Olivier Assayas 着眼于法国的现状社会问题,通过一个家庭的三代人展现了法国普遍心理状态。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对自身传统的遗失,对家庭观念的逐步淡化,担忧惆怅的心理似乎是一种疾病,且所有人都得了这种病。生前母亲的孤独,死后母亲的遗产的分配,第三代孩子的叛逆构成三代法国人的形象。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孩子奔跑在大自然的画面,首尾呼应,更是表达了导演对当代法国的一种回归自然呼唤冷静缓和的一部电影,通过平民视角展现了家庭的分开,反映了法国的现状。当然其实在我看来,中国也是如此,也许导演Assayas曾经是张曼玉的前夫,因此导演在做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猜想应该是借鉴了中国的因素在里面。当然Juliette Binoche 在里面的表演也相对出彩,虽然差一点没有认出她来。电影整个过程让人心里都是低沉的,直到最后都是,如果从心情角度来看,我很后悔看这部电影,因为看完后心里有种悲伤,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这是最难过

  《夏日时光》观后感(七):老房子新世界

  小儿子说,我们要留在上海,女儿要去旧金山读书,孩子们和法国已经没有太多联系

  我才突然明白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法国妈妈狂恋着她的画家舅父。法国妈妈不喜欢复杂的电话。法国妈妈每一件家具都是博物馆藏品级。

  法国妈妈的女儿却穿着刺眼的荧光橙与明黄色,住在纽约,讲美英腔混杂的英文。

  妈妈对女儿说,你不喜欢有历史负担的艺术。女儿设计的茶盘简约到乏味

  妈妈毕生建立维护的收藏,她知道终将散落。那些精巧与优雅不再留在我们身边,不再容于日常琐事,只能立在美术馆的展台上射灯下,摆出高高在上姿态

  妈妈不喜欢这个世界的走向,为什么所谓将来,就是到廉价劳工的国家做廉价的鞋子?美国式的快速、廉价、恶俗已经占领了大半个地球,这是美资跨国连锁店的日不落时代。每个中国城市商场里都有耐克彪马李维斯麦当劳必胜客,法国大餐太慢太丰盛,光是一顿饭耗费的时间都已经太奢华

  也许普罗旺斯的夏日仍然是许多人意淫的对象,但是女儿和小儿子已经坚决童年的夏日时光吻别了。孙女在樱桃树下也不禁感伤祖母去了,老房子赢不了新世界。

  《夏日时光》观后感(八):河水涓涓

  《夏日时光》说起来是一个三兄妹分遗产的故事,却没有上演金枝欲孽。妈妈带着她不能言说的秘密离开了人世,弟弟妹妹有自己realistic和reasonable的想法,大哥虽然无奈但也能够理解。整部电影没有高潮,象行云流水,不知不觉接近了尾声。奶奶去世了,房子卖掉了,孙女将来不可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这里,关于老房子的记忆终究有一天烟消云散,但正在开派对的年轻一代随着似水年华匆匆流走,也会有他们轻描淡写的往事。一切都是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平常人的人生可不就是这样?没有太多的残酷,没有煽情,有一点点遗憾,淡淡的感伤,如同夏日晴空几片投射在地面上的云影,抬头望,依旧是美丽的夏日晴空。

  八卦一下,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导演Olivier Assayas是张曼玉的前夫。我对他不太了解,只隐约知道他也曾经拿过一些欧洲电影节的大奖。我法国电影看得不多,《夏日时光》中起初只认识Juliette Binoche,后来越看Jeremie Renier越觉得眼熟,才陡然想起《挑逗性谋杀》里的清纯少男。上豆瓣搜索,果然没错,就是他。光阴荏苒,前后不过八年,少男变熟男。在老妈看来长得都一样的外国人,眉目之间还是依稀有痕迹可寻的,要不然那天我也不会一眼认出了《死亡诗社》里的少年Ethan Hawke。

  《夏日时光》观后感(九):回归

  阿萨亚斯的一种回归,源于自己母亲的去世。

  开放式的家庭,中间还残存着上一代的小秘密。维系家人和希望的是情感还是物什。

  “你回信了吗?”“我忘了。”老管家和花,没有花的花瓶死在博物馆里。

  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奶奶说,我会带自己的孩子来。”两人翻过高墙,跑向深处。

  和侯孝贤的“红气球”同属某博物馆计划。

  三区字幕有保障。

  《夏日时光》观后感(十):活在当下

  2005年时,法国奥塞美术馆提出一项计划,邀请四位分别代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国际知名导演,每人拍摄30分钟的影片,然后组成一部剧情长片,以庆祝该馆成立20周年。不过这项计划最终没能完成,只有代表亚洲的侯孝贤拍出了《飞翔的红气球》,以及代表欧洲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拍出了《夏日时光》。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在国际间的知名度不算高,不过在华人圈还是比较出名,毕竟“张曼玉前夫”这个名头为他博得不少华语媒体版面。阿萨亚斯推出于2008年的《夏日时光》是一部规格很小的小品作品,影片最大的宣传卖点是有大明星朱丽叶-比诺什加盟演出,不过比诺什在里头的戏份和重要性其实并不很高。而从拍摄的手法来说,这部片子采用简单的单线、直叙方式,尽管舒缓中带着些许温馨,但整体调性趋于不愠不火。

  单从故事走向来看,《夏日时光》只是一部普通的家庭伦理片,讲述一个已经开枝散叶的家庭故事,但如果以哲学思考的角度来切入,这部电影无论是在表现方式上或是议题分析上,都有着特殊突出的地方。《夏日时光》作为一部由美术馆邀请拍摄的影片,“公众艺术品”自然是当中的核心主题,但导演阿萨亚斯并没有想当然尔地宣扬“公众艺术品”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而是将“公众艺术品”拆解成公众和艺术品这两个元素,透过“人”这个最基本的感知主体,以及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来探讨背后所隐藏的生命/死亡与传承意义。

  一个艺术品在被美术馆收藏之前是属于个人的,最早归属于创作者、之后则传递给继承者、再之后可能成为私人的收藏或者公众的展品。在这传承的过程中,艺术品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之外,还逐一被附上了个人的情感意义、时代的历史意义、以及现实的金钱价值。就像祖母流传下来的珍贵古董花瓶,作为备受祖母疼爱的继承者,是应该将它当做花瓶来使用?当做对祖母的怀念来保存?当做保值增值的珍品来交易?还是当做美与时代意义的表征来向公众展示?而在这种种的选择之中,祖母和继承者之间究竟是什么被传承下去、又是什么被就此舍弃?人的主观情感和物的客观价值之间,是否有共存的空间?

  ■《夏日时光》的剧情很简单,讲述一个老妇人过世后,将遗产留给三个早已经各自成家立业的孩子,虽然老妇人生前极为珍视这些遗产、也花费大半生守候着这些遗产,但她留下的唯一遗言却是让孩子们自行决定如何处理,出售也好、保留也罢,只要三个孩子都同意就行。这些遗产包括一间孩子们出生和成长于其中的老旧庄园、多件价值不菲且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以及几本由某位知名绘画家留下的珍贵手绘本,而这位知名的画家正是老妇人的舅舅、孩子们的舅公。老妇人留给孩子们的遗产全都得自这个舅舅,虽然舅舅已经过世数十年,但老妇人内心里始终深爱着他,也正是这份深刻但禁忌的爱,支撑着她这多年的守候。

  老妇人的三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长子是一个念旧的经济学教授、次子是一个实际的商人、独女则是一个前卫的现代派设计师。除了长子住在法国巴黎在,另外两个孩子则都长住国外,而且因为年纪的关系,只有长子对过世多年的舅公留有记忆和个人感情。对于母亲留下的遗产,怀旧的长子希望能保留这一切,将老宅子和里头的物件作为家族共同财产传承给下一代,但是次子和独女则都宁愿将遗产全数出售变现,毕竟两人都不在法国生活,认为只为了一份空虚的缅怀之情,便要每年支付大笔的维护费用极不值得。对于弟弟和妹妹的选择,长子深感遗憾与难过,但仍旧很理性地尊重他们的意见。

  ■影片主要的内容围绕着遗产处分的过程开展,不同的人或因为性格、或因为过往经验、或因为未来生活的不同,对不同的事物各自抱持着不同的观点,而透过这个观点上的差异、甚至对立,“生命和传承的意义”这个命题的复杂与矛盾便被凸显出来。尽管探讨的命题很复杂,但就呈现手法来说,《夏日时光》处理得极为出色,在流畅而简洁的叙事线之中,借由许许多多相互对立的状态来分析和探讨。

  》老妇人为爱守护大半生的遗产,却不要求孩子们继承这样的信念,而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状况在做处理—在守护这些遗产艺术品的日子里,老妇人感受到的是寂寞与孤单,这些艺术品虽然带有情感意义,但毕竟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无法温暖人心。

  》老妇人的孩子们为她的安葬做了仔细的安排,希望母亲过世后仍能有一个可供凭吊和怀念的地方,然而母亲的墓地却是一块年代久远、受葬人不再可考、即将被推倒重整的地块—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可供回忆的事物是否流传下去,人在死去后,注定会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身为经济学教授的长子出版了一本专书,里头表述经济运作状态无法衡量也不该被干涉,专家对此提出批评,认为长子否定了经济学的价值,连带地也否定自己作为经济学家的价值,然而这本书却颇受读者喜爱—一个事物同时存在多种价值意义,一种价值遭到否定不等于所有价值都遭到否定,而一个事物对不同人产生不同意义,对一个人没有价值不等于对所有人都没有价值。

  》老妇人为舅舅出版纪念画册,以纪念这位知名的当代艺术家,然而画册中却出现一个昔日故人的照片,这位故人也是位艺术家,在三十年前声名显赫,但如今却没人认得—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地位和名声极为主观和虚幻,倾全力维系这样的地位与名声也许只是无谓。

  》为了规避遗产税,孩子们不得不将具有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捐赠给美术馆,但美术馆却碍于管理成本,不得不悉心评估和衡量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品对个人的纪念意义与对公众的艺术价值都是相对的概念,都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选择保留或割舍。

  》独女希望将舅公的手绘本拿到美国分开拍卖,以拓展观赏人群并增加舅公的国际知名度,但当地的美术馆却希望手绘本能留在法国、集中出售,毕竟法国艺术家的作品对法国人来说有情感意义—即使是公众美术馆,也不免将艺术品的情感意义置于创作者的名声和公众的分享价值之上,因此艺术品的社会与文化意义,未必高于个人的情感意义。

  》老妇人生前钟爱一对古董花瓶,当其中一只被打破后,便小心保护和收藏着剩下的那一只。另有一对不受老妇人喜爱的玻璃花瓶,老妇人的女管家因为不知道背后的艺术价值,将之拿来使用,日日为老妇人插满鲜花—当艺术品同时具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时,艺术价值往往为持有人带来的是心理负担,实用价值却为持有人带来生活的快乐。

  》老妇人生前不同意将一只银质托盘留给独女,因为知道她从不认同和欣赏艺术品背后的历史意义。但在老妇人过世后,独女执意为自己留下这只托盘,因为她觉得这只托盘美得难以割舍—当艺术品被赋予种种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时,艺术品本身的美经常被掩盖和忽略,而当种种客观价值被摒除后,艺术品的美反而显现出来。

  》长子的女儿吸食大麻遭到警察逮捕训诫,长子并未因吸食大麻这件事情对女儿多加责备,因为他自己年轻时候也曾做过同样的事情—血缘这种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无论当事人喜欢或不喜欢,总是会传承下去。

  》长子到美术馆参观自家捐赠的艺术品展示,看到往来的参观者态度轻忽且少有驻足观赏,内心倍感失落—艺术品的客观价值与其对每个人的主观意义并不对等,为了成就艺术品的客观价值而舍弃,不必然能收获相应的情感对价。

  》长子的女儿回到已经清空的旧宅子,想起祖母生前以充满感情的方式告诉自己,他舅舅曾经在此地为自己划画过一幅美丽的画作,如今这幅画作早曾为某个私人收藏家的藏品—纵使无法保留前人留下的珍贵物品,但当中的美好记忆却仍旧可以留存在后人心里。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总是追求“人死留名、豹死留皮”,而对讲究家庭伦理的中国人来说,家族情感与历史的传承,经常凌驾于个人在当下的生命意义。然而,《夏日时光》里头,导演阿萨亚斯却借着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论证,凸显“传承”二字的虚幻飘忽,并进一步肯定个人当下生活的重要性。无论客观认知为何,大部分人主观上都希望自己纵使撒手离去,仍能被记忆、被怀念,然而现实却指出这种希冀的无可为之。每个时代里总会出现许多显赫一时的人物,但到最后,真能长久被记忆的,只是其中的极少数。即使是同属一个家族的人,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曾曾祖父母是谁、名啥?

  既然被长久怀念与记忆是不切实际的想望,则逝者的意愿和事物所具有的情感价值,其重要性便有限,至少不值得为此牺牲生者的生活幸福来成就它们。而在剥除人们对事物的主观情绪后,事物自身的价值便应该回归本源,优先从实用意义、直观美感、甚至金钱价值来对待,而不是基于各种被附加上去的社会、文化、或艺术意义,毕竟这些意义都极为抽象虚幻、主观易变,会随着所站立场、所处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换言之,人应该活在当下,珍惜和享受眼前的事物,至于身后的一切,都与你无关!

  《夏日时光》里头呈现的是一种极为个人主义的思想信念,从东方的思想方式来看,未必能完全认同里头的观点。不过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就不知道法国奥塞美术馆是否欣赏得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