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草物语》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浮草物语》的影评10篇

2018-03-07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草物语》的影评10篇

  《浮草物语》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坂本武 / 饭田蝶子 / 三井秀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草物语》影评(一):半夜里看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默片

  半夜里看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默片,纯默片,没有后加的配乐,只有巨大的液晶屏幕发出的一点点噪音。以火车进站开头,以坐火车离开结尾,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这里交织联接,小镇分明人生的中转站。

  始终总结不出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究竟是哪里打动了我们——也许,这正是大师高明所在吧。能感觉到的是流水一样舒缓的节奏、最朴实的的镜头语言和剪接,背后是对故事走向、对拍摄工作精确的把握。而从小津的电影,我们还能总结出艺术作品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吗?未必了——不要有太多的期待,不会有太剧烈戏剧冲突,银幕上就是真实的生活,就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而观影时那一点点若有若无的伤感微笑,像流水反射着一点点跳跃的阳光,又总在提醒我们,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对生活忽略了什么?是不是有许多应该珍惜的我们视而不见了。

  这就是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如此独特却又如此平淡,这样的大师,今后不会再有。

  《浮草物语》影评(二):男性不安女性的物化

  先看的59年的彩色版,才看的原始的这个默片,默片黑白因为自身限制,叙事更为紧凑,小津的风格得到了贯彻,两个版本比较起来是更为有意思的……早期版省去了分支情节,主线一以贯之,后期版本对流浪艺人的几个成员都做了刻画,叙事是更为饱满诙谐的,相比较早期版本的人物塑造比较单薄配角个性鲜明,但在主线上,二者是高度一致的,小津早期的默片不少,彩色有声版会选择这部从拍,应该是小津很中意又有遗憾的一部……年轻男女感情刻画并不清晰,倒是父子钓鱼那场戏,两部电影的刻画相比,早期的其时更有味道……两部电影共同点,是电影强烈的男性视角,因为片中的三位女性,都成了失语症,剧团的女性,她是妒忌,但是她更主要的功能是推动剧情的发展……年轻女性,是男子欲望对象,她始终是一个工具式的存在,最开始为了报复被当成工具去勾引,之后与青年男子发生感情,被团长殴打,最后的结局是双重工具,青年男子的欲望对象和团长为了让其照顾孩子母亲,而孩子母亲是最为可怜的,影片中她几乎不存在,她只是任劳任怨做了结局团员的推进器,影片没有交代她与团长的过去,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没有人关心她为什么要生下这个男孩,以及带大男孩自己付出压力,反而,她在剧中高潮时不断替团长宣扬父亲做出的努力,而最后,团长自我放逐继续流浪,与剧团人重聚,她已然孤苦一人……这个时期,小津等人已经感受到了社会浮躁和不安,战争一触即发人们始终无法停歇,过上安稳日子,因此,男主角是一种隐喻,隐喻一种男性的状态,而女性们的描述,暴露了当时日本社会对待女性严重的物化意识……

  《浮草物语》影评(三):人海飘浮 非得要标题

  看这样一部年代久远的默片,我感觉到许久未曾有过的宁静

  原来小津从早期开始就是这么从容、隐忍着。尽管在《浮草物语》出现了动手煽耳光的镜头,但影片的整体氛围还是始终萦绕着久弥不散的阵阵温情,尤其最后几分钟父子间的情感冲突,让人有流泪的冲动,这里的父亲已经具备了小津后来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对子女挚爱,担着无尽的义务同时无可奈何委屈着、孤独着。小津终生未娶,不曾做过父亲,但这种男人性情,在他身上总挥不散。

  喜八最后还是离开了母子俩,继续他的流浪旅程。每个人一生都是一次远行,但喜八似乎永远找不到停靠的彼岸,影片有意叙述父子相认,讲重逢,讲家庭的回归,但好象总有一种外力硬生生地将他们扯开,这种残酷的外力在影片中似乎有迹可寻。为了儿子前程,喜八不想因为自己作为流浪艺人的卑微职业,而给儿子带来负面影响,二十年来,只有掩饰父亲身份,以叔叔名义偶然出现在儿子面前。当真相大白时,儿子十分埋怨他。喜八满怀愧疚,选择默默离开。

  一份殷切的期望造就了一场伟大牺牲,这个令人辛酸的故事浓缩了人间亲情精华人人努力把自己最美好一面留给自己的至亲,活着的各种理由,不外乎此。

  《浮草物语》影评(四):浮草物語

  小津安二郎喜欢的是拍摄最日常之事,关于寻常生活,家庭关系,亲情和爱情,可又总能令我们从中看到人生漫长悲凉的全景。这大概与小津本人有关,他终生未娶,一直与母亲一起生活。这种孤寂的家庭结构无疑增加了他的悲剧情结。一开始看的是早年拍摄的默片《浮草物语》,这确是我第一次看默片,它从头到尾的黑白和沉默,带给我的是从未有过体验,像是读长长的散文,沉默又优美,却也夹杂着倦意。小津由于对故事本身的喜爱,在1959年翻拍了这部电影。《浮草》有了声音,也由黑白变为了彩色,而男主角却也从爽朗外向的形象改变成了一个沉默内敛的人。

  寻常生活总是难题叠着难题,杨德昌的电影里曾有这么一句台词

  “我们读过那么多的书,小时候一关一关的考试,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怎样去面对这么重要的难题。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也没有给我们任何练习的机会。”

  而在小津的故事里,剧中人物则总是“曾欢聚一堂,却终将分别”。那些无解的生活难题倾倒于这些人物的人生故事之中,成为了他们苦苦漂泊和在路上的理由。而这些漂泊的人,也总知道自己再无法在庸常却温柔的家庭生活里落脚,如剧中的岚驹十郎。

  《浮草物语》影评(五):纯粹的默片时代作品 像日本的俳句朴实平淡而意味深长

  浮草物语 A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浮草 Floating Weeds

  中午和下午接连看着小津安二郎的名作,对于自己真是一个挑战。尤其是浮草物语,纯粹的默片时代作品,虽然CC处理时候已经做成了杜比5的格式,但配上钢琴实在不敢恭维,在我看来这是CC的败笔。于是我观看的时候选者了单声道,这个单声道就是没有声音。这是一个秋日高照的中午和下午,观看这样一部默片有必要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将室内全浓搞黑,在拉上三道窗帘后我开始看了。

  CC对于小津大师也正是青睐,在CC已出的358盘电影中小津占了6席,分别是编号84的《早安》(Good Morning,1959 年)、编号217的《东京物语》(Tokyo Story,1953 年)、编号232的《浮草物语/浮草》(A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 Floating Weeds,1934/1959 年)、编号240的《麦秋》(Early Summer,1951 年)、编号331的 《晚春》(Late Spring,1949年)。其实CC对于日本导演也算是非常的青睐。

  在浮草物语的处理上真是佩服CC的处理能力,把这部1934年的作品影像处理的那么的完美,就象刚刚出品的一样。同浮草相比,我更喜欢物语。按照普遍说法大师是非常的喜欢物语这个作品,以至于在59年他56岁时又多拍了一部彩色版的浮草。由于现在手头没有网络,我无法得知IMDB上两部片子的得分状况,但是我相信物语一片应该是胜出的。

  从拍摄手法来看,同样是大师的手笔,所有的镜头都是静止不动的,有的只是一幕幕镜头的切换。默片的处理更像是一首隽永的小诗,情节的转换像日本的俳句朴实平淡而意味深长。

  从影片的内容来看,关键的情节处都有对应。比如剧团演出下雨天场景、已拜访赞助人为名而看望老情人和自己的儿子、雨天的隔街对骂等等关键节点都是对应的。只是场景从山麓边的小镇搬到了海滨的港口小镇。但是同默片相比有几处的情节处理的变化,在默片时代有个啃着西瓜有着个猫咪储蓄罐的小孩非常的出彩,在浮草中这个小孩的戏份明显的减少,增加的是戏团中的戏子同镇上妓女之间的戏份;在浮草中增加了一个盗取同伴物品的戏子;默片中是火车来火车走,在浮草中轮船来火车走,在此时的火车上只有他的情人给他斟酒的场景,不见他给 情人斟酒的场景。

  最终我喜欢的是那个憨憨的喜八,而不是那个内敛的驹十郎。

  《浮草物语》影评(六):攻读小津安二郎之二

  好久没看默片了,真正的默片,《安达鲁狗》还有个配乐呢,《浮草物语》是真正的一片寂静对话都是字幕的那种。小津从36年才开始拍摄有声电影,所以他大概有20多部作品都是默片。

  以前有位影评家坚持只有默片才是最纯粹的电影,只有默片才是不依靠其他艺术门类的协助而拥有独立个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点我有深刻体会:几年前看我们制片在一台没有声卡的电脑上看《花样年华》,我也时不时蹭两眼,没有音乐没有对话,才惊觉这部电影原来比我感受到的还要好,你可以专注地看镜头的移动,看导演的剪辑点,看纯粹的电影的表达方式,怪不得电影学院一直强调拉片,从那以后对王家卫更加佩服了。

  这部《浮草》,刚开始有点疑虑,怕自己已经不习惯默片了,没想到一会儿就看进去了,而且不觉得奇怪。这部电影第一次出现了亚麻布背景的片头,后来成了小津个人的标志。构图还那样,前景被遮挡着,中景用得比较多。故事是典型的戏剧性结构,30年代的电影文学也就这个高度了。有趣的是还是一对被分离的父子,而且分离了20年,看来小津对父亲离开他20年这一点耿耿于怀,谁都有点儿童阴影啊,呵呵,父爱的陌生竟然变成他多年的主题

  小津晚年(1959年)曾经重拍本片,名字就剩下两个字,《浮草》。说明这是他个人钟爱的脚本,演员还继续用《浮草物语》的男演员坂本武,这厮是小津爱将,《父亲在世时》里也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重新看默片很感动,在一片安静世界里,心跳会更清晰可辨吧~~

  《浮草物语》影评(七):浮草物语

  日本蒲田映画1934年出品

  编剧:池田忠雄

  导演:小津安二郎

  摄影:茂原英朗

  主要演员:坂本武(饰喜八)

  三井秀男(饰信吉)

  突贯小僧(饰富坊)

  喜八带着流浪戏班来到一个小镇,准备在这里进行演出。戏班的到来得到了当地居民欢迎,首演的反应也很强烈。谁知道天公不作美,连日下雨让戏班的日子十分艰难。面对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状况,喜八却每日跑到老情人那看他的私生子信吉。但信吉对自己的生父却一无所知,只是听母亲说的以为父亲是个公仆而且已经去世了,而只把喜八当叔叔。漂泊不定的喜八在这里仿佛找到了家的感觉,成日来就是喝酒以及与信吉下棋和钓鱼。这引起了他现在的情人澄子的怀疑,她从一个说漏嘴的老团员处得知了一切,于是带着年轻的戏子淑子来找喜八。喜八见到她十分愤怒,将她们赶走。澄子不甘心于是叫淑子去诱惑信吉。信吉是研究生,有美好的未来,是喜八最大的希望,通过伤害信吉可以达到抱负喜八的目的。信吉毕竟是年轻小伙子,禁不住诱惑,很快就和淑子好上了。但淑子却逐渐真正爱上了这个正直善良的好小伙。喜八也得知了淑子与儿子的事,他逼问淑子才知道是澄子搞的鬼,于是他叫来了澄子质问,在冲突下他打了澄子。

  戏班由于实在支撑不下去解散了,喜八拿着行囊去了老情人那。他本打算安定下来,过过有家的日子。可此时信吉却带着淑子回来了,冲突之下喜八是信吉生父的真相也被抖了出来。信吉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跑开了。喜八最终还是认命了,不敢留在叫“家”的地方,他将淑子托付给老情人,并鼓励淑子去帮助信吉成为了不起的人,而他自己却要继续漂泊了。他在车站又碰见了在等车的澄子,同样孤独的两个人又走在了一起,他们决定重建戏班,于是他们又上路了。

  “喜八三部曲”的第二部,同样是由坂本武饰演的喜八已经与第一部《心血来潮》中的喜八不是同个人了。其实这种同名同演员不同人物的设计在小津安二郎的作品里并不罕见。像他后期作品中就多次出现了由笠智众饰演的周吉和原节子饰演的纪子。“名字”在小津这里或许只是个代号罢了。他真正想表现的是这同个名字下不同人物的相同境遇。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使用着相同的班底,排演着一幕幕既不同却又在骨子相似的日本家庭情节剧。在他的镜头下只有永远孤独的父亲和孝顺女儿,以及在他们身后的那个不断变化着的日本社会。

  《浮草物语》通过一个流浪戏班在一个小镇的遭遇反映出战前日本社会的种种社会现实。曾经受欢迎的歌舞伎、能乐这些日本传统艺术在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朝不保夕的社会状态下也逐渐衰退,许多艺人只能靠组织去流浪戏班四处巡演来继续生存。对他们来说,前方的每一站都是未知的,他们的命运就如浮草一般要四处飘荡。而这时的日本社会其实也是处于这样一种没有未来的漂泊状态,人民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与迷茫,对他们来说前方似乎只有一片黑暗。因此,他们将感情寄托到家庭的身上,似乎只有通过“家”这个特殊的环境才能给他们的迷茫找到一种寄托的方向。

  某种程度上来说,“喜八三部曲”都是讲了父子之情。而本片也是以认父这条线为核心的。喜八在这里完成了一个由闯入者——朋友——父亲的角色的转变。他漂泊多年,却在儿子长大后突然闯入了儿子的生活,可对儿子信吉来说,他父亲早死了,于是喜八便以“叔叔”的身份与儿子交往,并且两人很快也成了好朋友,本来这种微妙的关系将一直持续下去,要不是最后的意外,喜八与儿子的这种微妙关系可能永远继续下去或者不是以一种这么突兀的方式让信吉接受。但喜八又确实是个关爱儿子的父亲,他不论在何处漂泊都仍然供儿子读书,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能成为了不起的人,不像自己一样只是个居无定所,连家也不敢奢望的戏子。而喜八这种隐忍的、谦卑的爱是小津所赞赏的,但也让他感到无可奈何。因为喜八他们这些戏子就如那无根的浮草一般,他们的人生注定了要四处漂泊,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小津通过以喜八为代表的流浪艺人这一日本传统形象在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怀念的同时也反映出了日本社会底层人民命运悲惨的社会现实,这是草根小人物的悲剧,也是整个日本社会的悲剧。

  而也是从这部《浮草物语》开始,小津的作品开始出现了著名的由麻布衬底的片头字幕和演职员表。朴素,这才是小津电影的美。小津就是在他朴素的世界观中坚守着他认为美好的日本传统文化。而在《浮草物语》中,小津的人物也几乎清一色的和服,代表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和服是小津对那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的怀念。而信吉除外,他多以学生服之类的现代服装出现,因为他是新一代的日本青年,他代表的是进步。小津就是这样无奈地默默地接受着时代的变迁,但却仍执着地去留住传统中美的那部分。

  在本片中,小津再次将他对“静”的理解发挥到了完美。还是那低低的角度,大量的类似于风吹旗子、重复出现的自行车、反复在人物对话时插入的瓷像、各种各样的商店招牌和戏班的宣传海报等等。小津用这大量的物来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真实的状态,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感流露在其中。通过那些重复的、单调得一成不变的景物镜头,小津让浮躁的人们看到了生活原来的样子,原来一切美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往往将它们都忽视了。小津让人与物统一在了同一状态下,让情感在这其中自然流露。小津的镜头就是这样的简单,他几乎从来不用什么移动镜头,他的摄影机总是像个旁观者般永远低低地固定着,默默地注视着。他也从不用什么闪回、倒叙这类推动事物发展的手法。他只是让事情按照它原本应该出现的状态发生,单调却不乏味。在他那平稳的构图中,剧中人物对生活的一切感悟都在平实朴素的镜头语言中表现出来。

  小津太喜爱他的《浮草物语》了。以至于多年之后又推出一版彩色的有声版的《浮草》。然后我们觉得,彩色的《浮草》也很有说服力,戏班错落的色调,原就该是令人心醉又心碎的艳红。班主也改叫驹十郎,较喜八少些憨气,多些内敛。结尾仍是一身寒苍地孤独上路。而且影片也与《浮草物语》有许多对应的地方。如那个经典的大雨滂沱下来喜八(驹十郎)与情人隔街对骂的场面,亦同样地出色感人。雨帘将两人分隔,在空空的街道上两人互相对骂,却说的是往日情感。两版都十分动人。小津那安静的镜头将原本应该激烈的一场戏拍得美感十足。而那其间的惆怅又为谁人所知?

  喜八这个人物带有明显小津战后影片中那些父亲的影子,一样是默默地爱着子女,为了他们的幸福宁可一个人忍受孤独。这种隐忍克制的情绪是小津电影的主要基调。那一个个孤独而落寞的老父形象也成为了小津电影的标志,他们坚守着老式的日本文化传统,如:喜欢喝酒(小津本人是非常喜欢喝酒的)、喜欢看戏等等。小津就是这样静静地坐着,关注着日本社会的变迁。没有大喜大悲,所有的情感都在平淡的生活中漫漫地流露。

  《浮草物语》影评(八):小人物的完整情感,事业

  1. 看的是86分钟,日本版本的110多分钟的,跟这个只是播放速度的区别吗?还是内容也有增加?

  2. 心不静,所以还是期待屏幕那里能够有声音出来,如果人能够说出来,喊出来,表达出来,所受到的委屈是否能够释放一下,无论这对当事人,还是我们这些看客,大抵都是如此吧!

  3.后边解散剧团,剧情在短时期达到最大浓度,只抵高潮,所有的秘密也都揭开了真相

  4.小人物也有完整的感情,事业,各种牵绊,不用去道德评判,默片更能够让你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他,而不是去批评他。是不是声音跟语言,本身就带了一层判断在里面,而在表达的时候又多了好多情绪在里头,让旁观者事先就卷入进来,资助选择站在哪个立场。默片好像能够去除这个预设立场。

  5.日本的流浪艺人地位真的就那么低啊!《伊豆的舞女》也有呈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