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丫鬟》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丫鬟》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08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丫鬟》经典观后感10篇

  《大丫鬟》是一部由何澍培执导,马雅舒 / 陈思诚 / 吴卓羲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丫鬟》观后感(一):方少陵没死

  结局难看了,毁了一部好剧

  我不改一下,难平心头之忿

  方少陵用枪指着采青,然后慢慢地转向了自己,在他扣动扳机的瞬间,采青夺过他的枪,打偏了,只中了肩膀。他倒在地上,说是自己自杀,请母亲放过采青,并说了让采青带着他的爱活下去,然后就昏了过去,采青拿出身上的解药,立刻给少陵服下,并用嘴把胸口的毒吸了出来。枪伤加上毒伤,都在左胸,大夫实在无能为力,林大夫从青城也赶过来了,可是所有大夫都说无力回天。采青虽然恨极了少陵,因为他伤害清羽,但是善良的采青却不想任何人死。看到少陵几乎被自己杀死,采青非常难过,但她不是内疚,而是不希望一个如此爱自己的人死。从小受尽折磨的采青太需要爱了,太珍惜爱了。她不想让这么爱她的人死,虽然这个人伤害了她的亲人

  所以,她不停地呼唤少陵,她请少陵相信,如果这次他能活下来,就一定嫁给他做妾。采青不停地说这句话,一遍又一遍,一周之后,少陵终于有了意识,采青开心极了,生命的重生令人欣喜,善良的清羽也不希望少陵会死,因为他不想让心怡没有了哥哥

  采青别无选择,如果不希望少陵死,就必须照顾他。清羽也没有选择,他有义务责任唤醒心怡。重生后的少陵,更加依赖采青,无人之时,他对流云说,早知道自己的死会让采青回心转意,他何苦那般费尽心机折磨别人,只要折磨自己就好了。他的话让流云绝望至极,虽然少陵对流云很好,但是,流云还是和婆婆商量后,带着孩子随着婆婆一起离开了少陵。

  心怡过了一个月就清醒了,清羽离开了方家,回到青城,等少陵完全恢复后,采青回到他的身边。可是,不久后,战争爆发了,少陵要奔赴战场,这一次,。。。。。。。。。。。。。。

  写不下去了,谁能继续?

  流云走了之后,更加无人照顾少陵,采青照顾少陵,清羽照顾心怡,一年之后,心怡清醒了,

  《大丫鬟》观后感(二):媚俗~费时的消遣

  傻逼电视剧,即使知道烂,就是想看怎么个烂法儿,就想知道结果,恩,然后可以吐吐槽缓解下,所以停不下来浪费时间步伐,我全看完了。当年看只记得结尾很震撼,因为方少陵这个人物,一直念念不忘

  方少陵蛮纯粹的,坏的坦荡,歪理都还挺有道理,就是眼瞎偏执的爱上了了黄啦吧唧的女一,死前还说什么“我愿意带着你对我的恨死去,也要你带着我对你的爱活着”,顺道给自己身上补了一枪帮女一洗罪。真是“感动天感动地却感动不了你”,令人唏嘘。女一一路开启圣女模式手指大开几乎害死了身边人。莫说对着他痴心一片的方少陵了,你当人是傻子啊,一次次的欺骗真够恶心的,这样人再想成全你也只落得一句句“我不甘心”。男一前期讨喜着实是我喜欢的类型,家里有底子,有才气,清高自持又不同流合污,御下宽和处事又不失强硬,真真是难得。但碰上女一优柔寡断也就变得讨厌了。萧老爷死前那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和萧夫人借孔明灯传言萧清羽“守身即是孝”也蛮感人。不得不说夫人就是夫人,妾就是妾,大是大非面前就是有胆色,配得上正房太太名声,活的再举步维艰也不向仇人摇尾乞怜丢了家族的脸面。流云也是执着,但她并没有多少坏心,不过是大小姐的娇纵罢了,论手段她哪里比得过女一啊,从小到大父亲护着女一,弟弟护着女一 ,自己倾心相许等了十多年的未婚夫第一面就被女一俘虏了,为流云唏嘘,最后什麽,女一还给她娃起名“恕”,你妹的,把上一辈的过错在孩子名字上打上烙印真狠。流年就是一老实忠厚不那么聪明的善良人没什么好说的。心怡也是痴。

  于正早起的剧还是蛮狗血的,相比唐人的言情真是一股清风啊。

  有时候看一部剧,一本小说,知道是烂的偏偏欲罢不能,最好就是不接触 。什么童年回忆骗了我好多时间看了一部又一部。

  《大丫鬟》观后感(三):因为腾讯视频推送的一个“吴奇隆前妻如何如何”的消息,重看了这个五年前的片(手动再见)。

  以前条件没这么好,纯在电视上看的这部电视剧,十分钟一个广告,好多情节都落下了,现在重温重温。

  背景交代的很好,动荡的年代,人最大的心愿无非就是和爱的人安稳厮守一生,然而也是因为动荡的年代,法律、人权全是狗屁,谁狠、谁家势力大谁就可以为所欲为普通人简单心愿也难实现

  采青和流年的感情是最让我感到唏嘘的,阴差阳错,自以为是,最终天各一方。

  我一直记得采青有一句台词是,哭着说:“我居然爱上了自己的亲哥哥”,流年也有一句台词是哭着说:“我竟然爱上了自己的亲妹妹”,但是重温的时候我也没快进啊,怎么就没看到这两句台词呢。难道是我记错了。

  那时候年少,方少陵绑架萧清羽,威胁采青说的一句,“我要你当着萧清羽的面做我的女人”,给我留的印象深刻(手动再见),重温的时候却没那么大的感觉了。

  大概30集的时候,萧和桑回青城开了染坊,方陪着流云照顾妹妹心怡直到孩子出生,应该是最好的结局。

  最后还是没完没了,又死了那么多人,都最后一集了,方少陵还切了萧清羽小指。

  看优酷的评论得知方少陵最后死了,还在猜怎么死的,原来是被采青拿毒簪子刺心,他自己又在心上用力的开一枪而死。

  方少陵太可怕了太偏执了,这样的人就是害人害己最后惨死。大概11年到13年的时候。还是很流行霸道总裁腹黑范儿的,这两年不行了,现在流行的是暖男

  《大丫鬟》观后感(四):一部有智商的言情剧

  总体上说,这是一部有智商的言情剧。可能我很久没看言情剧了,一下子入迷,花了三天看完,爱恨情仇很过瘾。

  编剧是北爱的编剧,台词上面也大抵表露了主角心声,精辟独到,特别是方少陵最后一句“我带着仇恨死去,你带着我的爱活着。”,不现实,但有艺术韵味

  有那么一刹那,我竟是坠入了一个爱情至上的世界,或许是男女主角所演绎出的,是我们无比向往,却得不到的爱情,超越了一切,超越了自己的生命,也超越了别人的生命

  阿列,萧清羽的父母,沈夫,人死了,心怡也受伤了,只为了爱情,只为了琴箫共鸣,想让这样的爱情打动人,或许我太理智了,或许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采青和萧清羽之间隔了太多条命,他们的幸福日子又怎么平平淡淡地过。

  也许他们应该服从命运,如果采青早早屈从了方少陵,而且方少陵也是真心爱她,也许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了。但是采青性格中的独特之处就是,不会屈从命运,她不甘心当丫鬟,更宁死也要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

  特别要说的是,该剧人物性格真的很饱满,胜过同类莫名其妙的狗血和勾心斗角,采青的缺点是自己为是,萧清羽的缺点是读书人的迂腐,方少陵的缺点是太偏激。

  本来我觉得这就是部假的可以狗血剧,没想到这假中还掺了真,何为真假?和现实相符的为真,否则为假。

  一看就是女人编出来的戏,有时过于复杂,有时过于感情用事,每个人都似有自己的爱情,并且对这份爱情死心塌地。

  情字当头的剧,它宣扬的是爱情,亲情,主仆情,编的也算恰到好处累赘拖沓以致观众快进的地方不多。

  爱情至上主义,放在一个民国初期的大环境下,表现一对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也非常完善

  可惜,随着年龄增长,这样的计谋只是推动剧情发展,这样的爱情却再也无法叫人感动。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心里,远有胜过爱情的东西,也许是面包,也许是距离······

  于是我们只能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寻找安慰和一份“完美”的爱情。

  从美梦中醒来又能得到什么呢,生活永远比电视剧还精彩,尽管,真的,很无奈

  《大丫鬟》观后感(五):编剧能不能换个套路不要这么狗血

  无意间看了几集,就接着往下看,越看越眼熟,怎么这套路跟《美人心计》差不多,一查,难怪, 又是于妈的作品。

  本来看电视剧,认真你就输了,可于妈你不能把观众都当傻子吧。

  1、跟窦窦在舅母家劈了几年柴就能无师自通一样,女主采青从小是丫鬟,还是个穷乡僻壤大户人家丫头,年龄不及二十(鉴于前几集流年二十岁,她比流年小),却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 厨房刺绣样样精通,中华五千年历史诗词歌赋烂熟于心比凤姐厉害多了……我说于妈,我们不想跟您认真,但是不带这么狗血的吧。

  2、丫鬟的衣服是比小姐更华丽的,并且经常喧宾夺主大呼小叫的……

  3、和窦窦一样,采青总攻就是个扫把星,一上场就先死生母养父,然后伴随着女主的成长路人甲乙丙丁一路狂死为女主做炮灰

  4、女主谎话连篇见异思迁居然还敢说为爱情坚守,枉费三个大好男儿为她要生要死的。前几集还没见她对流年有什么爱情突然就非卿不嫁了。知道自己身世就要大义凛然为家族利益去献身,知道流年身世立马什么家族、名分都是浮云做妾都肯了。和流年肝肠寸断半年时间就能深深爱上萧清羽,若不是萧清羽追到省城,她差不多也就从了方少陵了只是时间问题……剧中个个信守承诺就 女主一再出尔反尔,方少陵虽是一恶少却信守诺言居然被女主玩转鼓掌之中。

  《美人心计》还有窦窦和刘恒的爱情一路支撑到底,这样一个变化多端三心二意的女主怎么撑起一部戏?全是三个男主在撑戏……若不是萧清羽那迷死人不偿命的眼神和方少陵那霸气得让人五体投地的性格,这样的狗血剧简直就是浪费我们观众的时间啊……

  《大丫鬟》观后感(六):萧清羽《鹧鸪天·咏梅》心解

  《大丫鬟》里面,最懂清羽之乐的人,是采青,最懂清羽之画的人,是心怡。然而,最懂清羽之诗的人,在剧中却并没有,我不敢说自己能做这样一个人,只能说在萧三少爷的四绝里面,我对他的诗是最心有戚戚焉的。

  从开头一路看下来,本来就最喜欢清羽,然而在读到那首《鹧鸪天》时还是震撼了,今日细细回思起来竟是怔了痴了。

  某龄对于诗词本来就缺根筋,毫无鉴赏能力,所以也不敢妄自品评,但我乍一听到心怡念这首词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喜欢了,那种感觉是投缘,像是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默契

  某龄记性本差,基本上一秒钟之前发生的事情都能忘掉,但这首词,默读几遍就轻松记下了。要说背诗词的规律过目不忘最先记住的句子,一定是最喜欢的句子吧。

  废话不多说,下面就逐句解释赏析一番。(到现在默写下来还完全不需要百度呐!以我的破记性得多契合才能做到这样啊……)

  瘦骨清颜暗携芳,生来癖爱弄轻狂。形销犹笑风无力,肌损仍嗤雪易央。

  朋寂寞,友冰霜,一枝冷落十里香。重寒戏罢婆娑去,妍媸曲直任短长。

  瘦骨清颜暗携芳。

  这句不难理解,明写梅花,实为清羽写照。瘦骨清颜,喻风神,冰清玉洁心境自然有着冰清玉洁的风神,看看世说里那些魏晋名士好了,是为“清颜”。

  至于瘦骨为何?当然带一些文人自怜,清羽天生心地温柔正直多愁善感是内因,萧府环境乌烟瘴气风刀霜剑是外因。看看清羽身边的人,哪个堪做他的知己?哪个有着和他一样宁折不弯心灵?(写到这里打个岔,又想起了《英雄志》里的卢云,只有两字,曰正道。)父亲爱他,但是多少罪恶多少私欲借爱之名以行之?母亲护他,但她给他的只是她以为对他好的,而不是他想要的。阿列忠于他,但时刻也会闪出过于世故念头,令他难以自处。谁能真正理解他、认同他、成全他呢?(除非雪,但又碍于身份不便深交。又或者这首词是在润雪未嫁之时写的。)明明是萧府身份最显赫的嫡长子,心境上却更像是一个失去庇护的稚弱孤儿,又怎能不抑郁难解呢?(这一点真像容若啊,他们都太聪明,太干净了……)

  而二娘鸿羽与凤娘就更不用说了,多少龌龊在眼下发生,却无力改变,这便是清羽的痛苦。这样污浊的环境之下,清羽不愿同流合污,却也无法张扬,故只能“暗携芳”,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管环境如何,他都傲立在那里,便是萧府之中唯一的清流……

  生来癖爱弄轻狂。

  这一句当是化用的纳兰的“非关癖爱轻模样”,但反其义而用之。其实清羽的性子应该说是狷介更合适,但“轻狂”夸言三分,用在这里却丝毫不带贬义,反而多了几分自许,颇有纳兰“德也狂生耳”的傲世之气。生来癖爱,言己秉性难移也。

  形销犹笑风无力,肌损仍嗤雪易央。

  这两句要连在一起读,是整首词里最震撼我的句子了,细思之下差点落泪——这两句不就是清羽最形神毕肖的写照吗?

  要说清羽的忧郁自怜那是非明显的……在剧中多半时间都是奄奄一息状,汗。但清羽的病弱和总司是不一样的。总司是极度快乐与极度悲伤、极度坚强与极度脆弱的奇妙合体,清羽也生性多愁,但不会无故寻愁觅恨,也明白哀而不伤的道理。故总司是自作孽不可活,清羽是天作孽尤可图。清羽的性格里,没有一样东西,那就是脆弱。

  故形销肌损而不改其志,倒像是孔子口中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羽看似悲郁,其实反倒是整部《大丫鬟》里最乐观的人。

  形销犹笑风无力,形销是事实——三番两次受伤,差点都成半个废人了,偏偏命硬如同小强……(想起别人说素还真“一直在吐血,从未被吐干”)犹笑风无力,通俗版就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肌损仍嗤雪易央,同解。

  朋寂寞,友冰霜。

  这里就要恪守古汉语语法了……一定理解成“以寂寞为朋,以冰霜为友”才好,千万不能理解成“朋是寂寞,友是冰霜”……后者固然也可以,但破坏语法不说,主要是意思不好,成了陈述客观事实了。而主动把寂寞冰霜当成朋友则更能体现清羽的高洁。不过这一点就算是只有初中语文水平的观众也能看出来,不用我唠叨……

  既然身边没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那么也只能以寂寞冰霜为友。寂寞是抽象概念不用解释,冰霜呢?至冷者为冰,至洁者为霜,这些都是与梅花气质相近的,却被人视为梅花的异类。因为被人误认为偏僻,故偏以至偏至僻者为友,这个世界是黑白颠倒了吗?为何我坚守原则,坚持正义,我希望每个人都活得幸福、快乐、有尊严,却反而被视为异类呢?但我仍是我,不会因外物而转移,我不过是要找一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知心人。故繁花之中无我俦,却只有冰霜是我同类……(好哀苦啊,所以采青之于他的意义就是另一枝孤标傲世的红梅了吧。)

  一枝冷落十里香。

  但除了冰霜之外,到底只有我一人,故曰“一枝冷落”,冷落是客观事实,但心里却是不冷落的,不然又怎会十里传香呢?这句照应“暗携芳”,而更为乐观坚定。清羽要把他的精神传递出去,无论发生什么,都坚定地传递出去。

  重寒戏罢婆娑去,妍媸曲直任短长。

  这两句最难理解。重寒戏罢婆娑去,我不一定解得对,私下猜测应该是倒装的意思,戏罢重寒婆娑去。

  梅花在冬天开放,如果搁在林黛玉一定会说“风刀霜剑严相逼”,但搁在萧清羽就不是这样了,重寒本是摧残梅花的物事,但在清羽笔下却成了梅花“戏”重寒,仿佛人生中一切的坎坷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己视这些阻力和磨难就仿佛游戏一般,却又带有一种知命忘忧的豁达。婆娑去便是叶落归根的意思了吧?

  最后一句,短长就是评价评论的意思,所以这一句可以这样解:终有一天,我将这样踟躇离去。我的品行到底是妍,还是媸;到底是曲,还是直,就由人说去吧!

  我初读这首词就很喜欢,如同《红楼梦》里说的“独合了他的呆性”,所以虽不敢说自己就是清羽的知己,却觉得这首词是真正写到我心里去的。

  如果这首词是编剧亲自写的,那么单单凭借这一首词,我都要奉为吾师。辞藻华美感情真挚的诗词看了不少,我独爱这一首词的胸襟与境界。文字不会骗人,能写出这样一首词的人一定是不一般的,至少说明他的身上也有他。

  《大丫鬟》观后感(七):清羽——冷香以此当不朽

  《大丫鬟》已经看完好几天,一直觉得不得不为清羽写些什么,却一直酝酿着没有下笔,那么就从我和《大丫鬟》的初遇说起吧……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决定从此也叫思成“师兄”。虽然见到所有同系或者不同系的学长都会叫“师兄”,但是在遇见清羽之前,我心目中的“师兄”这个词只是留给一个人的。在说起别的师兄的时候都会加上他们的姓名“某某师兄”、“某某师兄”,如果不加前缀说“师兄”,那么一定是指小九了。

  和思成的初遇自然是《士兵突击》,这部剧让我迷上了小九师兄和张小译,但是对思成却一直是漠然。我是个容易爱屋及乌的人,自然也容易厌乌及屋,很容易因为一个角色而奠定对演员的看法,甚至是成见。不得不说自己是有眼无珠,因为一直不太喜欢成才这个角色,至于后期的转性淡定,也因为前期的功利俗气而炮灰掉了。故此同时在我心里被炮灰的还有思成,以及他所有的光芒。在学校里哪怕是碰到了《士兵突击》中一个配角的演员都会心跳不止,唯独对思成是最淡定的,甚至一直都不知道他是我的校友。

  可是在遇见清羽不久之后的今日,却会一直在心里默念思成师兄,思成师兄,可不是疯魔了?

  虽然还不能说就是因为清羽而喜欢上了思成,甚至都不敢去了解他什么,(反而是主动了解香编多一点),但是我知道他于我是特别的,也许我只是抗拒着这样一个漩涡而已。那就让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吧,明明不了解,却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在说我和清羽的初遇之前,先说一说良人和清羽的初遇。良人说:“见到思成,眼里满是悲郁感……这里透露一下我第一眼看时对这个人物的心中定义,第一就是他一定有病,第二就是心里很忧郁但又自有一番豁达乐观,第三就是他对女人好尊重,结果三点后来都得到印证,说明思成的表情还是到位的吧……”这便是良人对清羽的第一印象。

  悲郁感,不能不说良人的选词真是犀利到位,还有什么比这个词更能契合思成的眼神?眉头轻轻一拧就流露出的悲郁眼神,即便笑着也缠绵不去的悲郁眼神,这就是我这个自诩很少追星的人,见到思成时会觉得心里怪怪的原因。虽然我只能因为剧本而相信编剧本人,却无法因为一个角色而相信演员本人,可是在那一刻,却认定了思成心里也藏着那么,那么深沉的东西。

  最近开始看香编的另一部剧《国色天香》,里面的浩宇也是很触动我的一个角色。浩宇的伤心根本就不在清羽之下,甚至百十倍过之,可是浩宇的眼神却只能称得上是忧郁,却不是清羽眼底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悲郁……那样的眼神,甚至只能用“千古伤心人”来形容。我只在小大眼中看到过,可是思成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者可以用小九的话来说,那样的眼神,只要看一眼,“心里就先软了一半碎了一半”。

  让人不由自主猜测,这个演员到底自己经历过什么呢?即使并没有经历什么,对生活的体验也是格外深刻的吧?当然这些是我现在无法了解也暂时不愿意去了解的,因为清羽在我心里造成的阴霾还太深。平素一直是习惯通过眼神、文字、笔迹、声音(台词)来判断一个人的心性品格。通过文字尤其是剧本断人是一直以来自许的擅长。既然思成也自己写剧本,那么就等到看了北爱上演之后再说吧。

  那么就来说说自己和清羽的初遇,那时正在生着有生以来最重的一场病,虽然也不是什么大病,但每天躺着静养心绪无聊,有一晚打开电视就看到了清羽,是去方家假提亲那一场戏,第一感觉也是和良人一样啦:这个人一定太对我的胃口。于是反而不敢和老妈一起看——万一把持不住,想要叹一口气,落一滴泪也是要忍住的,还不如以后一个人看了,于是就换台了。再后来就是良人给我剧透,剧透了清羽和采青的琴箫合鸣等等等等,所有关于清羽的短信,我都抄了下来。

  然而某龄是个做事很拖的人,即便之前的初遇、良人的剧透都让我对清羽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是要付诸行动还是缺一个契机,那个契机就是思成的一个眼神。在良人家突然被思成的眼神击中,于是终于找来《大丫鬟》开始看。平心而论,一开始在清羽和流年都已经出场的时候,我真的是偏心流年的,反而对清羽不是那么有感。不得不说晟铭演得也真是好,他的流年就是我心目中的流年,他的少华也不偏不倚正是我心目中的少华。流年这孩子怎么说呢,总是让我想起前些年看的《金陵女子》中的思澜,一颦一笑都有说不出的纯真可爱,却又难得有着同等的担当和体贴。于是心折于流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写到这里又想起香编的一句话,那就是真爱就像人的恒齿,一辈子只能有一次,之前的初恋只能算作乳牙。虽然清羽不可能是我人生中的恒齿也就是本命,但某龄在每一部作品里基本上是一定要找到一个本命的,一向自诩“为了本命炮灰万人”,毫不动摇。

  如果没有清羽,流年说不定就是我在《大丫鬟》中的本命了。虽然清羽先入为主(良人剧透在前),可是一开始我还是偏爱流年,可想而知流年对于我来说绝对有作为一个本命的素质和缘分……

  但这一切都被清羽改变了。一个人找到他的恒齿是必然的事情,即使重来一万遍,恒齿还是恒齿,你还是会爱上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清羽就是清羽,我喜欢上清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即使重来一万遍,还是会这样。(这句听起来怎么这么狗血……)

  因为自己本身也勉强算是半个编剧,所以知道要写好这样一个人物有多么难。这么完美的人物,一不小心就容易写成高大全,或者就是写空了写虚了……众所周知,圆形人物难写而易工,扁形人物易写而难工。像少陵心怡那样的基本可以算作扁形人物,他的性格比较单一,基本上可以拧成一股绳儿,或如少陵的偏执,或如心怡的纯粹,而不是如圆形人物的矛盾、冲突、分裂和纠结,性格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侧面,而每一个侧面都是那么生动和深刻。

  扁形人物性格单一,故此行动也就单一,这样的人物是好写的,却不容易写好。虽然我是香粉,但仍要吹毛求疵地说,少陵、心怡写得并不能算是很好。在《国色天香》吧里看到有姑娘说少陵和少华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少陵是为坏而坏,是推动剧情的炮灰。不得不说这位姑娘真是聪明犀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少陵和少华都是功能性人物,但是作者在少华身上注入的心血和灵魂比少陵要多,至少目前看来是如此。换句话说,作者在少华身上代入得比少陵身上要多。

  在《大丫鬟》里,个人认为除了清羽、采青和流年以外可以说都是功能性人物(甚至后期的流年也承担起了功能性人物的作用)。但是功能性人物也有写得好坏之别。譬如流云的转性可以说得通,毕竟死过一次以后能让人看淡很多东西。润雪的设定比较讨巧所以也容易写好,其余如萧父萧母都各有苦衷,自然也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共鸣和同情……但是少陵和心怡是塑造得不够好的。(不是来黑香编的,因为像这样一个构思精巧的剧本要写好每一个人物很难,香编已经写得非常非常好了,可能是我再修炼十几年都难以企及的……)(写到后面发现少陵并不是写得不好,是我误读,那么就改为晚晴这个人物写得并不是太好吧……)

  跑题了,说完功能性人物的难工,就要说说扁形人物的难工。从全剧看来,清羽的意志是单一的,动机是单一的,故行动也是单一的。他不折不扣是一个“以一贯之,九死未悔”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有多好写不用我说,但有多难写好却也许只有我能体会……

  清羽太好太完美,谁不愿意自己的笔下诞生这样完美的角色?谁不愿意自己笔下诞生这样完美的爱情?在这里引良人的一条短信:“对完美的爱情其实也许很多编剧都有这个想法,但写出来就失真。为什么?除了要有想法还要有为其践行的行动吧。纯粹不纯粹从剧中就可以明白的,有的是真的,有的是虚的。”

  也许每个编剧都会有野心写出像小九笔下的孟烦了那样的人物,他复杂到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像一面镜子,什么样的人都能从他身上照见自己。这就是最典型的圆形人物,是真切的极致。然而清羽呢,他显然不能算那样的人物,他只有一种价值观,一个念头,一个行动,这样的人物是最容易失真的,可是偏偏香编笔下的清羽没有,平和纯粹(良人语)而不失真切。

  所以我和良人一样认为,圆形扁形并不是判断人物优劣的标准,真切与否才是。也有刻意圆形却失真的,也有虽然扁形却不失真切的。

  清羽就是一个虽然纯粹单一,却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因为他就是香编的另一个自己啊……

  曾经写过完美的童话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在蹈死的时候我不能蹈死,主人公信了的时候我其实不能相信。你说这样的故事会失真吗?我的答案是一定会的,若不是因为那是一个童话必须完美,我决不会容许自己写连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这是身为编剧理应有的操守。因为如果写出来,它必然、一定会差了一口真气,就一定会是一个隔岸观火的存在。

  或问你怎么知道编剧自己能不能做到?那么我可以说,文字是一定不会骗人的,编剧是否真诚,观众是一定会看出来的。这好像又有些为体验派说话的意思,但我确实这么认为。

  所以我才会莫名相信香编,因为我可以肯定,香编的身上也有一个萧清羽,清羽就真真切切地活在她的身上,我就是相信清羽能做到的事情香编全部都能做到,或者说在同样情境下她多半也会作出和清羽一样的选择。只有编剧和角色的这种合一才能让角色真正地活起来……(所以如果能让每个人物活起来的话那编剧该有多么人格分裂啊……)

  通过剧本来判断编剧的品格心性,某龄虽然不才倒还有这个自信。故此在我心目中,写出了清羽和清采之恋的香编是一个纯情真情至情的人。所谓纯情谓其心无杂念,真情用香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种本能而不是意识,故率真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作伪,至情谓其唯情至上,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不同于《国色天香》里的浩宇,清羽更多地体现了香编身上纯情的一面……关于浩宇,等我看完国色之后另文分析。

  写到这里自己也觉得絮叨,那么就来具体说一说心目中的清采之恋和清羽这个人物。

  虽然看书看剧不多,但是清采之恋无疑是,恰好是,的的确确是我心目中百分之一百的极致爱情。在我接触过的作品中,也许只有宝黛之恋能抵得上了。

  香编说的爱情的三个层次也恰是我能够认同的,只是想再说一下我的看法(也许是对香编那个说法的拙劣阐释)。在听良人剧透时我印象最深的情节莫过于那次琴箫合鸣,这也是我认同为什么爱情如恒齿只能有一次的原因。记得在谈论文时导师屡屡说她不喜欢那些建立在才华和智商的较量上的爱情,因为那不够本能,不过导师又说确实有通过对方的作品而爱上对方灵魂的事情。所以我想清羽和采青的琴瑟合鸣并不是一次单纯的较技。(《绿牡丹》还有《春灯谜》里那种便是形而下的较技了……)而是灵魂的沟通和碰撞,最后达成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那样的默契,那样百分之一百的心意相通,一生中确实只能和一个人有。(这也就是我不喜欢建立在才华等等外在条件基础上的爱情却格外喜欢高山流水、运斤成风的原因……)

  默契默契,契谓之契合,默谓之心照不宣。而清羽也为这两个字付出了许多在我们看来或许可以避免的代价,但是他必须坚守着,因为一旦说出来就不是百分之百了。“默契”,“这正是情之一字玄妙的地方”,于是虽然采青从来没有说过什么,清羽也能感觉到自己在她心目中的位置。反过来采青亦然。我相信爱至深处就是这样,并不是你不说,我就不知道你喜欢我啊……恰如双生儿之间的那种心灵感应。

  这样的感应,在血缘相近的人之间很可能会发生,在灵魂相近的人之间不是一样也会发生吗?清羽和少陵一样在尽人事,少陵给了采青一座牢笼,清羽呢?他给了采青一个最广阔的天空,只凭着那股冥冥之中的默契来羁绊采青的心……

  在这里顺带说说少陵,写到这里要修正一下对少陵的看法,发现我对少陵还存在着误读。少陵爱采青毫无疑问,我完全相信他可以为采青牺牲他的一切,包括为采青而死也不会眨一下眼睛。但我实在不能相信他能够成全采青和清羽的爱,他能够为保住采青的生命而牺牲自己,却未必有“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觉悟从而成全自己的情敌。因为在我心目中,少陵爱采青的方式是不会那么容易改变的,少陵一定会把他认为最好的东西给采青,可是那却并不是采青想要的。所以如果说少陵是牺牲自己而成全采青和清羽我觉得缺乏合理性,如果说回避这个问题不作交待我认为是编剧自己没有想清楚。

  所以当初我不能理解在大结局的时候少陵对清羽采青之爱的态度为什么没有给一个交待,或是主动的成全,或是被动地妥协,至少要说清楚。我以为这是香编欠考虑的地方故此判断少陵这个人物最后的行动有些失真。但是刚才电光石火突然间明白了,那个时候他一心只有采青,只想保住采青的性命,再也无暇顾及其他,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里,他的心里只有采青,再也没有了清羽,更没有了自己的得失。对于少陵的误读要向香编道歉,不过这更证明了香编是何等心细如尘吧。

  清采之恋迷人在于这份默契,默契二字,是香编借清羽之口提出的,也是我心里默认的爱的方式。关于两人屡次错过那份默契,香编有专文论述就不用我说了。在第二次琴箫合鸣之前两人屡次错过,可是彼此的行动线却早已密不可分地纠缠在了一起。我只是佩服香编草蛇灰线,千里之外的安排……例如清羽在小时候就为月香的事情向父亲求过情,还因此被教训一顿,这可能是清羽和采青之间最初的前缘纠葛吧,这段前缘发生的时间一点也不比流年和采青的青梅竹马晚。再比如,清羽第一次与之琴箫相和的是采青,第一次对之吟诗作对的人是采青(清羽的那首集句诗,只有采青知道每一句的出处,清羽切出了绿豆糕,对上了采青出的绝对……),清羽第一次为之而病的人是采青(跳进南湖救他,病还未愈就被父亲踢伤了肋骨),这些都是当事人当时浑然未觉的,然而观众看来却自有一种情味。但是等到第二次琴箫合鸣的时候,这一切都会在心里闪回……虽然清羽和采青之间不具备宝黛那样的他生之缘,但是这样纠结复杂的前缘也足够使人收获一份欣喜了。

  写到琴箫合鸣就不得不说说两次都在场的少陵(某龄的思维实在是太跳跃了……),不得不说少陵实在是清羽和采青的另一个知音,而且还是王牌知音的那种,(这个设定是让我五体投地的,因为又能丰富人物的性格,又契合他此时的行动线)如果两次他都不在场,那么我觉得少陵这个人物的魅力至少要减少一半……至少在我心里是如此。这也是香编非常善于编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地方!正因为他也有着和采青非常相通的地方,正因为他也如此懂得采青,他的那种笨拙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误会和恶性循环才让人格外痛心吧。

  有了那样一份默契,那么就能达到香编说的爱情的第三种层次,原文不记得,大意就是说可以激发对方最好的潜能,从而完善彼此的能力和人格。清羽和采青的生意以及后来的同心染坊都是这种默契的火花,这也就是海达为什么那么妒忌爱尔务斯泰太太和乐务博格的原因——他们一同写出一本书,那是他们的孩子。共同做出这样一件事情的人,叫做“伴侣”,或者说soulmate……《国色天香》中的浩宇和清荷不也是一样吗?这怎能不叫人艳羡嫉妒得发疯呢?清羽和采青的琴箫合鸣也是一样,故此才能让少陵一下子就失了衡(也更说明了少陵是多么王牌的知音,如果是我这种笨牛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第一次琴箫合鸣;三个回合的考试;直到互相误会的时候对润雪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对对方的态度也是一样不屑于解释;失爱之后的同病相怜;又三个回合的考试;药坊的生意;第二次的琴箫合鸣,以及那想象之中的同心染坊……这其中渗透着无处不在默契。这样的人不是灵魂伴侣还能是什么,这样的爱一旦失去就无法再生了,后面分析清羽的两次失爱会再次说到。

  关于清采之恋就分析到这里,下面就说说清羽这个人物吧。

  对清羽的无限花痴之情,以及对思成的爱屋及乌之情(思成:我就是那个乌呀?某龄:你会成为另一个屋的……),已经在篇首抒发过了。看到他我首先想到的是《英雄志》里的两个字——“正道”,这样的人,便是天地间之至正吧。所谓正道,就是只做对的事情。看他对于自己讨厌的人是何等态度就可以知道,当采青在沈府门前晕倒的时候他分明是惊心与不忍,之后对待采青虽则严厉却也一直非常人道,打了采青之后还不忘送药……对讨厌的人尚且能做到如此公正(并能事后反省自己被私情蒙蔽忽视真相的错误)——何况是对爱的人呢?

  第一次合鸣时就担心对方弹久了琴伤了手指,这样的细节也亏香编想得出来……之后一直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萧沈两家之间的恩怨,亏欠就是亏欠,错误就是错误,毫不隐讳也毫无偏倚。尤其是在面对父亲的阴谋时的光明正大……我想我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清羽的。当他支撑病体去沈府写下那份客户名单的时候,“君子爱美,也应取之有道”,“而令爱……令爱也能顺利地出嫁就好。”我就在那时开始转命了吧,从流年转向清羽……

  然后就是听说沈家仓库着火那里猝然掉落的药碗……挨父亲踢的那里,满是一种求仁得仁的释然,仿佛是要用一己之身去承担所有罪过洗清所有罪孽一般……“我们家本来就对不起沈家,人家拿我出气是应该的”,这种代人受过的心态是每想一次都要心折一次的。因为爱一个人,所以不能不每时每刻设身处地为她着想,以她的痛苦为痛苦,以她的快乐为快乐,完全将自己置之度外,这样忘我的爱又怎么能是父亲所明白的呢?良人说,清羽太有正义感了,所以当他听到父亲说火不是他让人放的时喜极而泣……古君子风的正直,贾宝玉式的体贴,构成了清羽的完美。当然更打动我的是清羽的隐忍,得知流云出嫁时蓦然松手的画笔,颓然而坐的姿势,那一场戏是极好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及在暗场戏里交代的去悬崖边坐了一个晚上看日出……

  他为流云尽了所有的人事,在她出嫁之后仍自愿做她的盾牌,这便是清羽“一灵所至,咬住不放”之处。因为那样一份共鸣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也难求得的,故此一旦寻得便为之坚守,哪怕只是如林越那样单方面苦涩的坚守……直到和采青之间的默契显眼到了即使自欺欺人也无法掩盖的程度。

  对于采青赎身这件事,清羽真是只要动一丁点儿手段都可以让采青留在萧家,并且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这不是父亲一直以来的作风么?但是如果那样做的话,清羽就不再是清羽,“爱,怎么可以用什么手段呢?”放手让采青走的清羽相较于少陵的确是不知强大了多少倍吧。

  在全剧里,清羽有两次痛失所爱,第一次自然是流云出嫁,第二次是采青自以为是的牺牲。曾经对良人说清羽是一个知命忘忧的人,用香编的话来说:尽人事是为执著,听天命是为达观。那么设想如果采青赎身以后真的走了的话清羽会怎么样?当然一定不会放弃任何努力的,但是如果真的求而不得,他也会知命忘忧,至少是努力地做到忘忧。然而在第二次失爱之后清羽却做不到忘忧,我想这也是一种本能吧。那时候他的绝望已不是理智所能控制得了的,便只能任由万念俱灰——这也是清羽此时此刻的天命。一旦失去这份真爱,清羽的天命就是郁郁而亡,因为世上再没有什么值得他挂念的。说到这里又想到香编的真爱如恒齿的理论……恒齿一旦脱落便再也无法再生。

  但是清羽还真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啊,不是说他不重其他感情,而是一旦失去最重要的这一份,这世界上便再也没有什么能牵绊得了他。曾经赞同一句话,女人的世界是男人,男人的世界是世界。怎么在《大丫鬟》里好像颠倒过来:清羽的世界是采青,采青的世界是世界。

  故此清羽的不畏强权就很自然了,那根本就是本能的,想都不用想的事情,因为采青就是他的世界啊……

  虽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是总还有些规律可循,我觉得总结起来便是“像自己”和“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两点吧。我喜欢平和纯粹,坚定有信的完人,也喜欢翻天覆地死去活来纠结的残人,后者像我,前者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但是看样子香编同时拥有这两种人格。有真切感的残人多了去了,但是到现在我还没有想到一个完人,能像清羽一样给我如此的真切感。回想看过的那些小说、剧本,有哪个人物完美,没有缺点,却依然真实得就像可以从书里走出来一样?谁都知道真与善的合一是最难的,能做到的人,那便是颜回杜甫一流的人物。

  但是,清羽也是这样的。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便是因为清羽是香编用灵魂和生命写出来的人物,而某种情况下香编的纯度浓度也许尚在清羽之上吧,我这么说好像有点唐突,但确实是这么想的,这也是我为这篇文字取这样一个口气巨大的标题的缘故(搞得自己跟修戏剧史和文学史的专家似的……)

  至此对于清羽、清采之恋以及香编思成的想法基本已经说完,不过最后还要提一件事,就是那首《鹧鸪天·咏梅》。如果不是因为这首词,我会喜欢上清羽,但也许就不会如此迅速地喜欢上香编。应该说是这首《鹧鸪天》让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了编剧的灵魂,那是丝毫不掺假的,如同清羽的人品一样清澈纯粹的好文字。

  香编在《大丫鬟》和《国色天香》里屡次提到,通过一个人的诗书画乐,真的不难了解一个人的人品。(写一手烂字的某龄杯具爬过……)这也是我读《鹧鸪天》之后的第一感受。清羽的善良、正直、柔弱、坚强、高洁、骄傲、我行我素,全部都在里面。

  当时就完全怔住了,本来就喜欢清羽,一听到这首词更觉得无比契合,虽然那个字那个画是笔替道具师的事儿,可是词总是编剧写的了吧?但觉得太好就没敢相信,后来一查果然是香编小时候的作品呀。

  当时心里的感觉如何形容呢?好像找到了真人版清羽?总之就是很激动,一瞬间沦为香粉。

  写完这篇文后,忽然觉得还有需要补充,那就跟帖在这后面吧。

  现在写这些文字时,心里回旋的是李商隐《燕台四首》之“春”里的两句:“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娇魂”这两个字,我无法用言语解释,只能说这两个字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为什么呢?

  记得在看剧时,有一个设定给了我一些思考,那就是,为什么流年那么重视采青的贞操,而清羽却浑不在意,也不单单是因为“即使那样,也是由我造成的”,而是真的发自内心不在意?仔细看来清羽非但对采青的贞操不在意,对采青的容貌也是浑然不在意的。

  难道仅仅是清羽个人素质高,有责任感,懂得尊重女性吗?我想并不能这样解释。

  似乎只有解答了这个问题才能解释为什么清羽才是采青的真命天子而流年不是,也才能解释为什么我一开始那么喜欢流年可是后来心里的天平会完完全全倾向清羽。

  某龄实在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差的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这样回答:因为,清羽比流年更性灵啊。

  而这一切都关乎李商隐笔下的那两个字——娇魂。

  叶嘉莹先生在解析这两句诗的时候说:你看,他不说几日娇人寻不得,而是说“娇魂”。

  这句话几乎是给了我当头棒喝,我们活在世上,总觉得自己是在寻寻觅觅,仿佛永不满足的样子,可是很少有人会真正叩问自己的内心:你寻的究竟是什么?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李商隐把所有这一切都化作了两个字“娇魂”。

  我爱上花,我爱上草,我爱上异族异种异类,爱上死者,爱上一个虚幻得不能再虚幻的角色,是的,这些我全部全部都可以爱上,因为他们是有灵魂的。

  我活在世上,只是求一个共通的灵魂而已。

  故当我寻得这样一个灵魂的时候,我哪里还管得上他生死、性别、虚实、种类、容貌、身份、条件……

  而这样的我在现实世界里是孤独的,我也貌似从未在别的剧本里看到有人对爱有着这样宁缺勿滥离经叛道的追求。直到遇到了清羽,我才知道,清羽的爱情观也是和我一样的。如果这个娇魂不存在于世间,那么便只有和杜丽娘一样一梦而亡,所幸清羽遇到了。

  在正文里已经说过,我并不喜欢那些纯然建立在才华和智商较量上的爱情,但清采之恋却是一个例外。因为那并不是才华与才华的较技,而是灵魂与灵魂的共鸣。

  一曲琴箫合鸣,采青对那个吹箫人只是单纯的欣赏而已,并不是因为那个时候她的心里有流年,那时她还没有完全向流年交心。而清羽却不同,可见清羽对于“灵魂伴侣”的渴求程度是在全剧中最高的,而这一点是多么像当年的我(虽然这么说比较大言不惭……)

  灵魂当前,神马都是浮云,所以那些世俗价值观里的什么地位、容貌、贞操等等又怎能略萦于萧三少爷的心中呢?

  我之所以爱清羽,多半都是爱了这样的性灵,在我心目中清羽实在是《大丫鬟》里最性灵的一个人啊……

  回到关于《燕台四首》的一段佳话,一日作者李商隐的兄弟让山吟咏其《燕台》诗,被邻家一位小家碧玉柳枝听见,其时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如实回答,柳枝当即手断长带,托让山向作者乞诗,后又主动邀约作者并欲与之定情。可惜李商隐当时并没有珍惜这样一份难得的知己之情——想来,在那样一个士商地位悬殊的时代里,商人家庭出身的柳枝又怎么能放到李商隐的眼里呢?只是在失去之后才感到惆怅,并为之作《柳枝五首》,语中充满失落不平之意。

  几日娇魂寻不得,几日娇魂寻不得,即使在专家学者眼里也艰深晦涩的《燕台四首》被这样一位女孩子完全读懂,在她的心里获得生命。他在寻找他的娇魂,她也是一样,可是李义山啊李义山,为什么你竟然不配得到这样一位女子的心呢?

  我之所以喜欢清采之恋,就在于喜欢这种素昧平生,甚至根本不需要谋面的灵魂共鸣,如此便抛弃了一切外在的条件,剩下的只有纯然的性灵。

  这差不多就是我想要补充的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