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10篇

2018-03-22 20: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10篇

  《圆桌派 第三季》是一部由苏雷执导,窦文涛 / 马家辉 / 马未都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一):E03渣男 摘记

  人在社会中要根据对方调整自我。人格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本我,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完全潜意识快乐原则 想干嘛就干嘛;二.自我 负责处理现实世界事情,大部分有意识,现实选择 根据外部情况审时度势;三.超我,部分有意识,是内在的道德判断

  人最高层面心理叫做反思。学习思维是正向的,从简单复杂,往深处走;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反向的,比如医生看病;还有一种思维是360度的,需要借助两种东西,比如反思,一需要抽象思维,把一个事情在脑中重现,另一个是内化的标准,叫做良知

  极端的人的集中在两种性格边缘型人格,又称爆发型,好时极好,坏时极坏;被动攻击人格,表现内心一致,蔫儿坏。

  认识世界不重要,认识自己最重要,知道哪好不重要,知道哪不好很重要。

  教育中一定要有挫折教育,而不是一味宣扬成功学。

  惩戒是孩子教育中必须有的。恩威并施。

  大脑皮层工作原理兴奋和抑制,兴奋的领域越大,抑制的区域越小。

  人的思维分为空间思维和时间思维,犯罪的人缺乏时间思维,我们的民族也缺乏时间思维,反例:德国,黑格尔著作,多长句,哲学思维。

  思维的定义:借助语言符号,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德语决定了它们的思维是长远的,我们的思维是块状的。

  执念的人生活中兴趣刺激点太少了。生活健康的心理是每天要做三样以上的事情。

  早年越匮乏的人占有欲越强。

  公众示爱不该大肆宣传

  初中阶段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去识别好的男性女性

  制度是为了让人幸福,但制度中一定要有一个局限,不能让人过度幸福。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二):第一集2017人设崩塌元年观后感

  很想知道把明星宠物群体到底有多大?占人口比重有多少,值不值得拿到桌面讨论,还是说出现一种新的话语代表就值得拿到桌面上讨论一番。讨论本身会有什么影响?说人设崩塌就想到了最近的电影无问西东里梅贻琦校长说的真实,6年前拍好的片子今天来看还没有不合时宜,人设已经崩了多少年,早该塌了。

  马爷说什么人都有,但有多少是个问题。昨天发了一条微博是关于优酷消息推送的,优酷跟我反馈是根据我的观看习惯我喜欢给推的,实际上我近期并没有点开过关于明星八卦新闻,看的都是文化节目。比如晓说、一千零一夜、圆桌派等,还有各种电影。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明星的经纪公司大众传媒合谋策划了这个人时代啊。

  为什么要去讨论这个背后的意义呢?这不是显而易见经济链条关系吗?越是讨论越是滋长啊。如果文化类节目都能肩负起一点点价值观引导使命感,然后不要去关注这些经济链条,那是不是势头就会弱下去,此消彼长,别的势头就会上来了呢?文化类节目也讨论明星,综艺类节目还是明星,电影电视里又是明星,这个链条有可能式微吗?也许文化类领域也并不想让明星文化式微,还要相互影响好共同致富。

  可还是那句话,坐在圆桌派桌子上讨论问题的,哪个都不缺钱,不缺钱的状态下,要不要装孙子装一辈子呢?当然也许是想用一种温柔方式扭转局面,可是节目组有没有想过,把明星当宠物的那个群体,会不会来看圆桌派,这种温柔的方式到底是施在了谁身上?

  与其不痛不痒,还不如谈点别的。

  温和挺好的,但是温和用在什么地方也挺重要的,打蛇打七寸,要不就别打。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三):李玫瑾一句话说得特别

  前几天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为何命运多舛,在其他国家都已经是开放资本主义国家时,中国还保持着闭关锁国的老一套。

  李玫瑾说得太对了,中国人眼光不够长远。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的弱点。然后她又从语言角度分析了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又拿德国的语言与之对比。我又突发奇想,是否国民素质也与此有所关联呢。中国语言短小的句子使中国人缺乏思考,对遥远的事想得少,而专注于眼前的生活。我联想之前看过的外国小说,尽管是翻译过来的,也感到句子比汉语的句子要显得更长一点。如日本的,俄国的……而英语更不必说,长难句是学习英语的重点。汉语中的长难句确实闻所未闻

  由此看来,国民性问题与语言不无关系,语言影响思维,思维影响素质。也许中国就算经济实力强大,不着力从语言文化方面启迪民智,改造国民性,恐怕社会主义实现会有很大阻碍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四):我觉得蒋方舟挺好的

  不太懂为什么老有人在弹幕喷蒋方舟。其实她作为年轻代在节目里面理清了好多马爷他们那个年纪不能理解的现在年轻人的文化特征。如果没有她,我觉得几个大老爷们未必把很多的有趣话题聊得开。

  另外,如果你对比一下另外几期的年轻嘉宾,你就会发现她的表达算是最稳的了。不过度的自我表达,也不推诿。特别是有一期说到北京孩子对比其他地方孩子的那种气从何而来,她的总结说是对占用公共资源的不害羞。可以说是超级精准

  再比如第二期她说到的高峰体验,其实背后是个很正经的心理学知识。但是马爷眼睛眯得,哈哈。反正都挺有意思的。

  最后一句,方舟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其实她的话总是会下意识地被一种文学气质包裹着。而她表达得相当好,既不刻意也不俗套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五):年近三十,该成长,该独立思考了

  从09年20岁大学毕业研究生入学前的那个暑假,和同学合租在一个上下两层的Loft里,第一次接触到锵锵。到文涛拍案,到天天逗文涛,到圆桌派。

  锵锵三人行曾教会我很多聊天技巧和谈资,还是受益匪浅的。

  随便一个主题可以聊三个小时聊的绘声绘色,不无聊,在谈恋爱时非常有用

  但现在,年近三十了,已经对这类节目无感了。

  里面的心理学,爱情观,生活观,价值观,主流和我很相似,不知道是因为相似而喜欢看还是因为看了多年而被改变

  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想,喜欢看这类节目的人是没什么主见的,是容易被别人洗脑的。

  我是这样的。

  或许,该成长,该独立思考了。

  窦文涛在节目中经常反省自己的缺点,比如怂,比如不爱拿主意,比如一件事不落停,没法做别的事情;比如悲观消极等等,我都有。也因为节目,可以正视自己的这些缺点,从而去克服,成长。

  生命的路很长,不需要一路到底的陪伴感谢过去的十年,有锵锵同行。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六):窦文涛不拷问时代、不大唱挽歌、不盲目娱乐、不随波逐流

  窦文涛是妙人。

  甚至可以说是国内主持界第一妙人。

  窦文涛的“妙处”,在于他能给聊天赋魔力

  有他在,一场聊天就会变得饶有趣味;有他在,参与聊天的每一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自己的舒适区。

  他做的聊天节目,观众乐意看,一点儿都不会觉得无聊。

  这是二十年《锵锵三人行》积攒下来的功力。

  也是超高情商反应能力的展现。

  《锵锵》停播之后,想看他聊天,就只能等《圆桌派》了。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来了——

  《圆桌派 第三季》

  喜欢《锵锵》的人,少有不喜欢《圆桌派》的。

  “三人行”变成了“四人谈”,还是原来的味道

  还是那么自在,还是那么真实。

  节目刚开始,窦文涛就乐呵呵地说:

  “咱们几个聚在一起,这可以胡说了。”

  “胡说”这两个字,正是《圆桌派》这个节目的精髓所在

  “胡说”不是“瞎说”,而是无拘无束地说。

  老友聊天,随心随性才能聊得舒服

  几位嘉宾和窦文涛聊得舒服了,观众也就看得舒服了。

  能在“胡说”中聊出观点,聊出趣味,不容易。

  不但需要主持人窦文涛有强大的掌控能力,参与聊天的其他三位嘉宾也得会聊,而且得有默契度。

  前两期节目,来的都是老朋友

  马未都,北京老炮儿,编辑出身的收藏家。见多识广的他聊什么都不急不慢的,谦逊幽默,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也有自己专属的节奏

  前两季《圆桌派》,马爷是常客。

  只要他在,总能聊出些有趣的故事

  马家辉就更是熟人了。

  马博士是香港人,曾经喜欢赌博,一生欣赏美色。写了半辈子专栏,出了一部长篇小说。总有人觉得马家辉猥琐,但更多人喜欢他的率真。他从来不端着自己教授架子,反而总是呈现出小市民面孔

  在《锵锵》的嘉宾里,他是很受观众欢迎的一位,尤其是“师奶”。

  到了《圆桌派》,他依然以真性情和真才学圈粉无数。

  他的“不作伪”,正好和《圆桌派》的气质完美契合。

  第三位蒋方舟,年轻的80后作家,也是《圆桌派》上的老熟人。

  总有人在弹幕里说蒋方舟的不好。

  也能理解,毕竟年轻,道行不如老家伙们深。

  但我倒挺喜欢她。

  她不装腔作势。懂的说,不懂就听,在蒋方舟的眼神里,有满满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蒋方舟和几位叔叔辈的嘉宾坐在一起,不露怯不紧张,能跟着聊天节奏走,本就不是易事。

  对于《圆桌派》这个节目来说,蒋方舟的存在可以制造“碰撞”。

  年轻一代与中老年一代的碰撞。

  蒋方舟能抛出一些马未都们不懂的概念,引出大家的讨论。这样通过蒋方舟对信息的传递,就拉近了节目和年轻观众的距离

  前两集聊天的主题分别是“人设”和“界限”。

  这两集是一块儿录的,是同一场谈话。

  第一集聊“明星人设的崩塌”。

  第二集说“社交时代的男女之防”。

  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儿

  人与人的关系。

  不管是明星和粉丝之间的界限,还是丈夫妻子之间的界限,都是在社交时代我们经常讨论的事情。

  接地气的《圆桌派》在第三季的第一集,就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

  薛之谦、李小璐、鹿晗……

  聊明星的人设崩塌,少不了要聊他们的粉丝。

  嘉宾们一致认为:

  明星给自己造“人设”,是为了迎合自己的粉丝。

  用窦文涛的话说:

  “这是共谋的结果。”

  人设“崩塌”难受的不只是明星,也是粉丝。

  而且,不光明星有人设,粉丝也有人设。

  比如妈妈粉、女友粉……

  粉丝给追星这件事儿赋予了太多附加值。

  在蒋方舟的“科普”下,几位嘉宾都抛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窦文涛说:

  其实“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挺好。

  狡猾的他又赶紧补充:

  我这话说出来就怕有人说我冷漠

  马家辉博士谈起粉丝就开心,有一百多万微博粉丝的他表示自己也有人设。

  “我从金城武变成北野武的路。”

  马未都也说起了自己的“妈妈粉”和“女友粉”。

  我最喜欢窦文涛得出的总结:

  是不是根源是人的孤独寂寞呢?

  一语中的

  粉丝追星和白领养蛙本质上是一件事儿。

  蒋方舟说:

  现在人们解决孤独和寂寞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大家能找到自己的群体。

  窦文涛不乐意:

  我觉得我一个人就挺好。

  大家指出:

  是窦文涛的现实生活很充实

  不同的观点,就这么在不经意间展示给了观众。

  《圆桌派》会聊,也能聊出名堂。

  第二集比第一集聊得更畅快,也许是聊得久了更放得开的缘故

  聊男女之防,几位老司机顿时兴起,蒋方舟则大谈感情经历

  说到男女之间的界限,马未都就开启了讲故事模式,一个小故事,就让观众入了题。

  一男一女同事关系,加班到通宵,出门看到男同事的老婆在门口。

  说不清了。

  马爷说男方身体没越轨,但精神一定越轨。

  马家辉则讲: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一句老话,让其他四个人都点头称是。

  聊起婚姻,马博士更是金句频出。

  他引用了这样一句话:

  爱情是病,婚姻是药。

  注意,还有下半句:

  病好了怎么办?

  窦文涛就露了学问,他说:

  咱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啊,有个特点,叫性识无定。

  人都是在变的。

  这是问题的关键

  聊出了门道,他还不忘插科打诨

  窦文涛对于社交时代男女聊天的举例逗得全场大笑。

  他说有三个字最烦人:

  干嘛呢。

  看到这三个字,就容易引起误会

  马家辉谈到隐私,也抛出了犀利的问题:

  你知道那些事情之后,能应付吗?

  窦文涛的总结更完美了:

  说到底还是自己得有生活内容

  聊到最后,大家得出结论

  多念着对方的好。

  所谓:

  相逢一笑泯恩仇。

  貌似说了片汤话。

  但是该说的,其实早在节目过程中就说清了。

  节目看似没什么核心观点,其实全是有料的观点,而且各位嘉宾一直都在碰撞。

  这就是《圆桌派》的魅力。

  看这几个人聊天,有时候看的其实甚至不是他们的观点。

  单纯聊天的技巧,就够年轻人琢磨。

  一个窦文涛,能把一桌人都捧开心,能让一桌人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那是何等的能耐啊。

  仔细注意他每次接话茬时做出的反应,你就会发出像我一样的感叹。

  我是《锵锵三人行》的老粉丝。

  喜欢《锵锵》,是因为喜欢它的“真”,喜欢它“圆滑”的“不卑不亢”。

  在现实主义的外壳下,《锵锵三人行》有着最具理想主义的内核。

  如今,《锵锵三人行》停播了。

  我担心再也看不到窦文涛和老朋友们谈天说地。

  还好,有《圆桌派》。

  可能有的话不敢说,有的话不能说。

  但他们说的依然是心里话。

  甭管是不是最真的话,却一定不是早就编辑好的套话。

  这就足够了。

  窦文涛不拷问时代,不大唱挽歌。

  他也不盲目娱乐,不随波逐流。

  看似笑嘻嘻的他其实总是带着一份莫名的焦虑,做着这个世界的旁观者。

  有人带着偏见看世界,有人蒙着眼睛看未来。窦文涛则擦亮了自己的眼睛,一边洞若观火,一边和老友聊着饮食男女畅谈百味生活。

  所以有的节目制造争议,有的节目创造快乐。

  而他的节目,无所谓喜怒哀乐,不在乎理想现实。

  人本就“性识无定”,生活则永远存在未知。

  看《圆桌派》,就是观察生活。

  希望许子东、梁文道、王蒙等《锵锵》老熟人都能来《圆桌派》。

  更希望这个节目永远都不要停播。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七):每集都写点(更新至第七集)

  第七集:本来过完年好不容易等到了《圆桌派》的更新,好不容易见到了周轶君和许子东老师,你找韩庚来干什么?那次都是这样,明星一来,大部分话都得让他说,他还绝对说的没什么意思。韩庚黑历史那么多,窦文涛还一个劲地夸他,我都看不下去了。这一集我都没怎么看。

  第四集:我就想说一句话,窦文涛,你跟陈鲁豫两人在一起得了,在节目里就腻腻歪歪的。

  第三集是前三集里最好的一集。当年看《锵锵三人行》时,我就喜欢看李玫瑾教授作为嘉宾的节目,可能是我对心理学太好奇了。

  看来,别人追你,你不同意的话,别伤人自尊,但要斩钉截铁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不让他保有任何的希望。强烈反对公众场合求爱的行为,更强烈地反对围观吃瓜群众的撮合心理。最后,李玫瑾教授想灌点鸡汤,没想到马爷真相了。其实,很多人都是无奈之下在一起的,相处时间越长,越了解对方的缺点,有几个是所谓的真爱呀?

  第二集:界限。看这样的谈话节目,弹幕是必须要看的。很多时候,弹幕里的经典评语、神回复都能让你开怀大笑。

  蒋方舟说她可以接受男朋友在不清醒的境况下出轨一两次。我觉得这就是她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真要发生了,她绝对接受不了。出轨和家暴一样,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再说了,他出轨了,你怎么知道?真要是让你知道了,那他出轨就不会是一两次了?一个好男人第一次出轨之后,立马向女朋友和媳妇坦白,影视剧看多了吧?

  我觉得马家辉在这集里讲的一般,不怎么吸引人。而且,他那句话用错了,不是万年无孝子,而是寒门无孝子。(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而且,马家辉得犯过多大的错,自己用手机聊天时还得投在大屏幕上。

  马爷说的精神出轨很有意思,一男编辑陪着漂亮的女编辑加班到天亮,也可能这男编辑真的为了工作。

  第一集一般,人设这个问题没什么可讲的,尤其是中老年人又不太了解。很多东西还得蒋方舟解释一下,大家才有点懂。还是很喜欢听这几个人聊一下生活的经验、经历,用不着切合当下的热点。现在《锵锵三人行》没了,《圆桌派》就得承担起它的责任,让我们见一见许子东等《锵锵三人行》的那些老人。不要老盯着明星,多关心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八):第二集 界限:社交时代有没有男女之防 观后感

  首先,我喜欢这集的主题,这像是在讨论问题。

  我的观点:有,一定有。但关于边界的事情,一定是比较难以捉摸的,因人而异。

  我对整集的观感:我喜欢马爷的观点,就是这个东西如果跟社会学老师那样解构分析实在是太累了,这个太残酷。我们只能在一种模糊的状态中,说出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宽容。你对社会首先要有认知,你才可能宽容。

  窦文涛说,是否宽容跟自己如何料理、安顿自己的人生有关系,这个话就接得很好,说出古人的“难得糊涂”,对现在的意义是:既包括对别人人性当中偶尔的一种宽容和理解,也包括对自己承受能力的一种认识,有些东西弄得太清楚了,两口子之间对大家都很残忍。

  把事情放到极端就特别清楚,这只能是一个人活到了晚年才能有的生活智慧啊。蒋方舟说的这种不基于人生阅历,而基于网上不知道谁写出来的经验,也是当下的很多人的一种状态。

  马家辉说,以前学爸妈、学老师、学课本,后来学网络了,基本上白痴跟白痴学,他说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不能同意得更多了。

  窦文涛又把话圆回来,说可能这种控制欲来自于想要拥有。看到这里我想,圆桌派,原则上就是老中青三代人,破冰的一个谈话或者说聊天,蒋方舟永远是被调侃最多的那个,因为年轻,阅历不深,且观点中总是冒出新时代的新词,也只是新瓶装老酒而已。她说有些人可能不需要爱情,这话只有她嘴里能说出来,窦文涛、马未都、马家辉都说不出来这种话,缘于个人的生活阅历。

  说点题外话:其实沟通这种事儿,就不能靠怼,只能靠聊,谁都不能把谁的观点强加于其他人,那怼个什么劲呢?不如好好说话,昨天我看到一个视频,就没忍住发了一条微博,也怼了回去,今天让我转成了只有自己可见,我想留到以后的岁月里提醒自己,做事不要冲动。怼,在我看来毫无意义,那为什么自己还会被拉近那场“战争”呢?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和自己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喜好,这是多么显而易见的事,我们都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又没什么不同,其实就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古人的智慧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诸子百家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代,等到一家独大的时候,就知道必然走向了消亡之路。

  百家争鸣,用什么方式争鸣是现代人可以考虑并进步的事情,靠骂街一样的方式,注定是落后的,当然你也不能否认那是一种手段,只是不太高明,这又是每个人的标准不同而异的。

  我们在看清楚人类个体差异的同时,去求得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而不是平等的社会氛围,才是文明的进步。不问西东。

  就男女之防的问题,其实就是把公平的社会环境缩小到家庭之中,反之也可以把男女之事放大到社会,在不断放大与缩小之间,求得人生存状态的平衡。

  如果把一个人比喻成一把锁,不问性别,马家辉和马爷都说现代社会需要多把钥匙才能同时开一把锁,而这就是精神需要的层面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而变得更深、更细,我觉得跟男女也没什么关系,如果开这把锁的不是异性,能打开也行吧?所以为什么只能是贴着异性标签的人,才是打开这把锁的关键呢?讨论文学,同性之间也可以讨论啊,异性之间也可以讨论啊,谁愿意跟你讨论,你就跟谁讨论啊,跟男女没多大关系。

  所以这个主题上的男女之防,我觉得主要还是关于爱情上的,关于性的,关于私事与公共话题的分割的,这个就很私人,根本不能拿来讨论,它是每个人的底线,底线有什么好讨论的,不应该受社会的影响,而应该受个人内心的影响,马爷说年轻时候的出轨会成为老年的谈资,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是谁能从30岁一跃跳到70岁,然后跟昨天刚出轨的另一半,相逢一笑泯恩仇?那肯定是精神有问题啊。就算是蒋方舟说因为酒后乱性的出轨可以原谅,那她也很难做到说:嗯,昨晚的事我们相逢一笑泯恩仇吧?

  出轨以后选不选择原谅和要不要设防,这其实是两件事,如果不设防,那就只能考虑好要离婚还是将就的问题了,因为日子还要自己过。如果设防,说清楚哪些是公共话题,哪些是私事,哪些不能作为公共话题分享,对方一旦越界,你就知道,他/她是故意的,你的底线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那原不原谅还是看个人,就像大不大度也是看个人,谁也没规定人生生而要大度。不问男女。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九):有的节目好也是五星,不好也是五星,每个人想想心中都有自己的理由。

  圆桌派开播了,我迫不及待的过来豆瓣给他打个分。五星!……切换页面,点击开始,点击全屏幕……再来一遍。

  按说,不应该现在豆瓣就评分,应该第三季都播完再评分,但是想了想,应该不会变了,怎么说呢,有些节目好也是五星,不好也是五星,每个人想想心中都有自己的理由。

  每集都写点,持续更新、、

  第一集

  这一集,我并不喜欢。因为聊的有些幼稚了。所谓幼稚是指,平时你讲的都是18岁孩子该说的内容,这次说的是13岁孩子的话,而且整整讲了一集,不喜欢就不喜欢在这里。

  唯一一个有趣的点,我觉得就是,看优酷评论底下,这么一个算是常识的事情吧,也会有一些有趣争论。还挺好玩的。

  不剧透,下面我要想说说这个节目,谈谈窦文涛。

  一、

  我的理解所有的节目都是面向大众的,那么节目语言就会偏简单化,低龄化,这个度一般掌握在主持人手中。

  看看当初《鲁豫有约》,多么火,我很小的时候没有看过这个节目,但是我知道鲁豫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那么它能火到这个程度,我猜测重要的原因其实是跟我们今天对她的诟病原因一样的,语言的模式的选择上选择了大众的模式。直接的反应,简单的问句,每句都是大众的好奇,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不代表鲁豫的观点,都是为了观众。

  我还看过一个节目《易时间》,有几期节目特别好,比如李雪健老师的,还有陈坤的,我都有下载下来保存起来。这个节目主持人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的问法和鲁豫完全不一样,更深刻,更代表她自己的好奇。完全是一种文人式的对谈,她喜欢更好的思想,更直接的说是喜欢任何有关于深刻的东西,一文艺青年,在我理解中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只有一线之隔,它们乐于陶醉在这种深刻当中。那么这种基因决定了,这个节目绝对火不了。

  再转回来说《圆桌派》,它不同于上面两个节目,节目的特性可以说完全是基于窦文涛这个主持人身上。和别的主持人对于节目的意义不一样,何炅之于快本,汪涵之于天天,窦文涛对于节目,我想不到有任何一个主持人对于能一个节目如此重要。

  很显然,锵锵和圆桌不是一问一答的访谈节目,那么他是个怎么定义的节目呢?

  老观众清楚,他的节目定位是聊天节目,所以不得不说他,窦文涛,后面再谈,好瞌睡。

  二、

  继续写,插一个,说说这个节目的观众吧,

  我有时候猜想,不了解窦文涛的人,我想观看的时候一定会丢失很多,丢失很多言外之意和必要的举一反三。

  还好他的观众大部分是原来《锵锵》的老观众,这部分老观众和新观众不一样,看优酷评论一眼就知道哪些是老观众,哪些是新观众。

  老观众,经过锵锵多年的教育有一个基本观念,叫,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这个观念特别重要,所以老观众的评论总是会发出我多么爱你啊这类,没有其他的了。和说吧文涛微博底下一样,翻译一下就是我多么想你,我多么爱你这些,顶天了这样。再看优酷底下就明白了,那些提出问题,发出质疑,说出不满的大部分是新观众。因为老观众心里关于这些都是能够理解且自恰的,它们不会有这些疑问,因为有基于锵锵多年的经验,她们能够理解。

  理解,这个特别关键。

  有一网友玩笑,给粉丝做了两个分类,一类是不喜欢蒋方舟的人,二是其他人。

  喜不喜欢取决于能不能够理解。

  还记得当初看锵锵王朔那几期的时候,评论底下也是一样的情形,看的有些过分,就是理解的问题。你有没有办法去喜欢一个人。喜欢也许是一种能力吧,看着她们聊天,听她们说什么,按文涛的话,你平常听都听不到,安静听啊,见评论中竟然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不看节目,感觉真是好可惜啊。能看到别人的好啊,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我很喜欢蒋方舟,时间长了感觉和这个节目很搭,我非常理解窦老师,我给大家一个角度,你看蒋方舟,看她眼睛下有没有暗暗的光,你再去看看圆桌派第一季发布会底下一群人的眼神,我这个记忆很深刻,眼神一模一样,都是暗暗的,再看看镜子里的你,是不是有些熟悉。都是一类人啊,大家觉得呢?

  跑一下题,说道眼神,鲁豫有约窦文涛讲大漠两万里的时候,镜头切底下观众有一姑娘,眼神会发光哦,那个大概就是喜欢的眼神,可以找找看如果知道这个梗的话。

  老观众对于锵锵爱意的表达,我们都熟悉,最多的的大概就是,……改变了我们,影响了我们很多。

  这个是很神奇的,我一直这么觉得,当初我很爱这个节目,我想了很多对锵锵看法,都不足以表达,最后想到的就是这句话,后来看知乎、看一些节目,我发现,大家也是这么总结,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而且是一模一样的话,我觉得真很神奇,他们一定和我一样想了很久很久吧。

  跑远了,这可真是跑题跑不停。

  三、

  再跑题一下,我看到一个评论说,这主持人一看就好色。大概是热巴的粉丝过来的,很纯真很直接特有趣,真是慧眼识真相啊,我现在已经沦落到看不出他好色了,我好像记得我第一次看窦文涛也是这个感觉。

  笑~

  第二集

  这集大爱,马爷太棒了这集。

  刚刷了五遍,第五遍的时候发现和第四遍不一样了,大概是重新剪了,马爷的一个例子不在了,文涛多了一段。

  对于圆桌派,有时候内容并不重要,聊得什么听听就完,很多有趣的点在于她们聊天中的反应,这一句完了,下一句谁谁接了一句什么话,你就可以想为什么他要这么接,他是怎么想的。这些就太有趣了,尤其是这一集,马爷做了很多文涛的工作,而且及其精彩。唯一这集有吐槽的,中间一段剪的不好,马家辉后面明显剪走一段,蒋方舟接的根本不是上面的对话,硬剪啊这。这集真的非常棒,四个人非常熟悉,所以交流互动很融洽,就是聊开了,这真是只有熟悉的人才能有的火花,要是圆桌派请个陌生人就不好玩了。

  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这集有些碎啊,观点密密麻麻,而且跳的很,很少这种节奏这么快,必须看好几遍才能理清每个人的每句话的一期节目。以前圆桌派最多看三遍,也就是每遍角度不同的观看。像这次为了理清每句话看这么多遍也是第一次。

  第一句文涛从明朝男女之防举例转到了今天发问,马爷第二句直接解释,然后举例引出了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马开个玩笑,拿一条广东谚语心和事回答了马爷,马爷举例证明了这句话。文涛接过话转到蒋方舟,举例询问了对待肉体精神出轨的看法,马爷接过方舟的话题,解释了一下,马接过,提升了话题,举例由看法转到做法,蒋方舟开始讲人的情感需求,窦文涛发问人是没有定性的,话题开始转到怎么解决界限这个问题,马爷解释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马家辉开始说这个问题的困难性,并给出了婚姻和爱情的荒谬说法,窦文涛接过,就热恋,成熟的婚姻,蒋方舟接过说了段莫名奇妙的话,这时候厉害的来了,窦文涛接过左转右转又回到了原来的话题,从婚姻转到了手机,马开个玩笑,蒋又讲一句,文涛这时候接过又绕,把话题绕回来顺便交给马爷,过后文涛说做法,怎么做的问题,马爷接过说界限的重要性,转到手机,马爷文涛几个回合深入话题,慢慢就手机引发的故事一个又一个,节奏慢下来,笑点都在基本在这一段。家辉厉害的来了,话题收了回来,文涛接过、、、、

  ……最后文涛厉害收尾,真是功力最后总结。

  能在50分钟内看到这么精彩一场聊天,真是过瘾啊。

  文涛,没有话题找话题,话题偏了拉话题,照顾全场每个人,还要考虑节目可看性。中间气场还不能断,难啊,厉害啊、

  方舟,换位,如果是我,我在里面连句话都说不出来,更不要说,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方舟,非常厉害了。

  马爷,这集像定海神针,尤其是前三十分钟厉害了,知识和阅历确实是人生最闪光的财富。

  家辉,作为锵锵元老,机智幽默风趣,这集虽然分量不多,但几次话题提升,话题引出,最后总结话题都是由家辉完成的。或许锵锵做多了吧,家辉感觉克制的力量很强,像是文涛背后的男人的感觉,你不行,我就替你上了的感觉。

  看这样的聊天节目,确实不是平常老百姓聊闲天,有明确的主题,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嘉宾必须知道聊天中自己的位置,熟悉节目的制作,熟悉节目流程,不是说请个公知就能上的,没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是绝对做不好这节目的。

  一段聊天,规定时间,还必须精彩,这样的节目太难做了。

  …

  待。

  第三集

  《圆桌派 第三季》观后感(十):E03渣男 摘记

  人在社会中要根据对方来调整自我。人格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本我,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完全潜意识,快乐原则 想干嘛就干嘛;二.自我 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大部分有意识,现实选择 根据外部情况审时度势;三.超我,部分有意识,是内在的道德判断。

  人最高层面的心理叫做反思。学习思维是正向的,从简单到复杂,往深处走;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反向的,比如医生看病;还有一种思维是360度的,需要借助两种东西,比如反思,一需要抽象思维,把一个事情在脑中重现,另一个是内化的标准,叫做良知。

  极端的人的集中在两种性格:边缘型人格,又称爆发型,好时极好,坏时极坏;被动攻击人格,表现和内心不一致,蔫儿坏。

  认识世界不重要,认识自己最重要,知道哪好不重要,知道哪不好很重要。

  教育中一定要有挫折教育,而不是一味宣扬成功学。

  惩戒是孩子教育中必须有的。恩威并施。

  大脑皮层工作原理叫兴奋和抑制,兴奋的领域越大,抑制的区域越小。

  人的思维分为空间思维和时间思维,犯罪的人缺乏时间思维,我们的民族也缺乏时间思维,反例:德国,黑格尔著作,多长句,哲学思维。

  思维的定义:借助语言符号,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德语决定了它们的思维是长远的,我们的思维是块状的。

  执念的人生活中兴趣和刺激点太少了。生活中健康的心理是每天要做三样以上的事情。

  早年越匮乏的人占有欲越强。

  公众示爱不该大肆宣传。

  初中阶段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去识别好的男性和女性。

  制度是为了让人幸福,但制度中一定要有一个局限,不能让人过度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