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与塞尚》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与塞尚》经典影评集

2018-04-10 20: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与塞尚》经典影评集

  《我与塞尚》是一部由达妮埃尔·汤普森执导,吉约姆·卡内 / 圭洛姆·加里尼 / 爱丽丝·波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塞尚》影评(一):保罗·塞尚与苹果的爱与哀愁

  说起苹果能够联想到许多人物,比如白雪公主、比如亚当夏娃(亦有说禁果是无花果)、比如牛顿、比如乔布斯、比如筷子兄弟,还有一个人也许不被大家熟悉,那就是保罗·塞尚。

  1.为苹果代言的男人

  保罗·塞尚(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派的主将,“现代艺术之父”。他一生当中画过 270 多幅静物画,其中一大半都是水果,再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苹果。他的名言是:“用一只苹果,我就能让巴黎震惊。”口气很大是不是?可是实际上他确实挺厉害,他通过苹果的描绘,展现出对静物体量感的追求表现,为“立体派”开创了思路,也就是第一个把苹果画出3D的效果的人。

  然而这并不是保罗·赛尚与苹果的全部情缘。如果把绘画放在第一位,那么在塞尚生命中第二位是什么呢?显然不是爱情作为塞尚的模特、塞尚孩子的妈(直到孩子六岁,依然没有名分)曾抱怨过,“你看我像看一个死人,你爱的是画上的人,你给她涂胭脂眼睛里有光,你给她头发涂上金色,这让你兴奋,你让我觉得自己羞耻。”他的前女友说过,“你永远不能让一个女人幸福,我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不再爱你。”就连他自己也说过,“背叛的爱情可以原谅,而友谊就没那么容易。”是的,除了绘画,塞尚最最在乎的就是友情

  2.缘于苹果的友谊

  而塞尚说这句话的对象是他相爱相杀的朋友,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爱弥尔·左拉(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8日)。他们的友谊正是缘于苹果。

  1852年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银行家的儿子保罗·赛尚在一场校园群架中保护了一个单亲借读生爱弥尔,隔日,爱弥尔抱着一篮子苹果上门感谢塞尚。

  于是少年间的友情便在普罗旺斯的阳光清风山林、河川中生长。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冒险、一起探讨梦想、一起分享隐私。他们如此亲密,甚至被人称为连体儿。他们更彼此欣赏,保罗·塞尚欣赏爱弥尔的文学才华,称他为“诗人”;爱弥尔最早发现了塞尚的绘画天赋,称他为“早产的精灵”。

  3.巴黎的邀约

  1860年20岁的爱弥尔在巴黎一边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打工苦苦维持生计;一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伴,追逐着艺术梦想。他写信给艾克斯的朋友塞尚:“最近我做了个梦,我写了一本美妙绝伦的书,你为它做的插图,美妙的版画,印着我们金光闪闪名字象征天才版的兄弟情谊,永世不分开。”

  对巴黎艺术氛围的希望、对朋友热情邀约的回应,让塞尚不顾父亲反对,奔向巴黎,那里有他的艺术、梦想和友情。

  4.巴黎并非天堂

  然而现实并没有他想象美好。巴黎小酒吧年轻的艺术追求者们(包括莫奈、雷诺阿联等人)探讨着现实与前途、生计与梦想。临摹是年轻画师们生活保障选择画派的通途,然而塞尚却对此嗤之以鼻。而他貌似滥用色彩用力过猛的画风被印象派所嗤笑。

  与外界格格不入,让塞尚终日在屋子里埋头绘画。直到1862年塞尚的父亲切断了生活费,加之1863年塞尚的作品被“官方沙龙”拒绝好友爱弥尔与塞尚女朋友加蓓儿走到一起,这接连的打击让他决定回到艾克斯。

  5.返回艾克斯

  回到艾克斯,塞尚整日沿着少年时代走过的山林、河川,一路取景写生。不变的风景时时提醒着往日美好时光。些许隔阂距离挡不住两个朋友之间的思念,他们通过书信倾诉鼓励支持、艺术与理想

  书信:“亲爱的保罗,我专心为你写这几页信,我知道你会全心全意读完,明天还会更加爱我。我们的友谊不适于巴黎,也许它需要普罗旺斯的阳光来存活。你来信说有时会扔下画笔,因为画面不遂你愿。气馁时,笔也不从我手中滑落…保罗,你是我整个少年,你在我的每个喜悦里,也在我每个悲伤里…设想我们又再次与世隔绝老朋友还是会心灵相通。请你鼓起勇气,再次握紧你的画笔,任想象翱翔,我对你有信心。——爱弥尔”

  书信:“爱弥尔·左拉,你知道,所有在室内即画室里完成的画,都无法与室外完成的作品比美。当你画出户外的那些景色时,人物与大地间的对比会令人吃惊,内景也会显得格外美丽。每当我见到美的事物,就下决心非在户外画下来不可。——保罗·塞尚”

  6.再入巴黎

  1867年保罗·塞尚再次带着画作来到巴黎,参加官方沙龙。此时塞尚的画试图用大片的色块来突出轮廓,但与当时推崇之画风严谨细腻的新古典画派、逐渐兴起之追逐光影美感的印象画派所背驰,塞尚被批评说只喜欢脏兮兮的画。

  此时爱弥尔·左拉的《娜娜》已经取得了成功,爱弥尔以帝国即将在普法战争中崩溃为背景,借娜娜一生的兴衰,刻画第二帝国腐化堕落的社会

  两个朋友在游船上推心置腹发表对艺术的见解。爱弥尔希望塞尚摒弃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画风,融入主流画派。塞尚反驳爱弥尔不懂绘画回归自然所产生的情感灵魂,并指责爱弥尔的作品看似批评,实则越来越迎合资产阶级口味。两个人都为彼此不懂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懊恼。

  7.艾克斯的重逢

  1870年为了逃避征兵(普法战争),塞尚携爱人玛丽·奥尔唐丝·富盖隐居艾斯克。同年,爱弥尔和爱人加蓓儿也为躲避巴黎动荡来到艾斯克。那是一次美好又短暂的重逢,他们像少年时代一样一起踏过山林,坐在山顶亲密地倾诉,塞尚为爱弥尔在林中画肖像。但是此时的爱弥尔已经积极投入政治之中,时局的变化牵动着爱弥尔的政治神经。当在报纸上看到巴黎暴动,爱弥尔将妻子和母亲留下,果断只身返回巴黎,投入运动

  8.巴黎的困顿

  因为父亲对塞尚绘画和爱人的不满,塞尚选择在巴黎继续绘画生涯。在此期间,爱弥尔回帮助塞尚的母亲带些钱给塞尚,以填补塞尚一家的困顿。大约1877年,同一时期的画家马奈、莫奈、小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等人都入选了沙龙,爱弥尔的《小酒馆》销量也非常理想。只有塞尚依然坚持着自己才懂的艺术追求。

  9.巴黎梅塘的冲突

  1880年以左拉为首的六位爱国作家:保尔·阿莱克西、昂利·塞阿、莱昂·埃尼克、于斯曼和莫泊桑创作的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完成(包括莫泊桑《羊脂球》)。

  塞尚也参加了他们的聚会。塞尚对爱弥尔看好马奈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刻薄、不体面,让在座的作家们难堪。塞尚故意激怒爱弥尔的行为是出于打击爱弥尔降尊纡贵的礼节。塞尚在爱弥尔这里已经感觉不到朋友的亲密了。而爱弥尔当众评论塞尚绘画作品的失败也寒了塞尚的心。

  10.惹火的《杰作》

  1886年爱弥尔的《杰作》问世,这部书中的人物克洛德·兰蒂尔,事实上是以塞尚为原型的。爱弥尔引证塞尚的生活痕迹描写克洛德·兰蒂尔作为无艺术能力者的可怕心理异常精神下对梦想的畸形追求。

  触怒塞尚的不是爱弥尔对克洛德形象的塑造与命运安排,而是爱弥尔·左拉,塞尚最好朋友终究不懂他努力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他恨他在朋友眼中是个失败者无能之辈的形象。

  11.朋友间的摊牌

  1888年收到《杰作》的保罗·塞尚再次到访梅塘,满腔怨气的塞尚指责爱弥尔将克洛德写成一个窝囊废、失败者、疯子、怪人,而这就是爱弥尔眼中自己。

  爱弥尔痛苦地坦言,他并不认为克洛德是失败者,在他眼中克洛德是个坚持艺术的理想主义者。而失败的人恰恰是他自己,他再写不出满意的作品,他无法直面艺术、直面生活,更没办法直面自己爱上了小自己27岁的女仆。爱弥尔抱怨塞尚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说他成不了艺术家原因就是铁石心肠

  爱弥尔气愤塞尚不了解他的内心,塞尚气愤爱弥尔不懂得自己的追求,在沉默中两人再一次分别。

  12.相见不如怀念

  塞尚继续终日在艾克斯的山林间作画。他坚持他绘画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而不是昔日的故事神话。他希望把这些源泉里出来的东西转换成绘画的新真实。画商弗拉尔对塞尚画的经营让塞尚小有名气

  1899年爱弥尔带着让娜(曾经的女仆)和一双儿女来到艾克斯,接到信息的塞尚撇下画笔,像孩子一样从山林中赶来,却在人群中听到朋友对他“折翼天才”的评价,他难过的转身离开,“原来你依然不懂我”。不能相融的内心无法等到两个朋友的和解。

  有人说,这是一段友谊始于苹果,终于人性。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两人不同的出身、境遇渴望造就了分道扬镳的追逐。

  爱弥尔.左拉,七岁丧父、吃尽苦头、赚多少吃多少、尝尽劳苦大众的生活、不被认可为法国人,他渴望公正、渴望成功、憎恶腐败的社会,这让他超越浪漫主义成就科学基础上的文学。

  保罗·塞尚,从小被迫按照父亲的意志生活,他的想法只能通过反叛、斗争实现,他渴望自由、并将自由夯实为真实。虽然经历贫瘠的困顿,但那只是愤怒的父亲打压他的手段,殷实的家底不曾让他为金钱出卖艺术理想。而他不善与人交流性格和对社交虚伪的厌恶,使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而他画中的人物都是当着静物来处理的。他认为厚重沉稳的体积感以及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是画面的和谐所在,他不断追求的就是真实,即绘画的真实。

  两个人的分歧是一个走向社会,一个人走向自然。没有谁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论两个人谁对谁错。即使是两个人之间也分不清楚是爱弥尔给予保罗生活和信心上的支持重要,还是保罗给予爱弥尔对艺术执着和理想主义信念上的标杆高尚说不清是保罗·塞尚对爱弥尔·左拉铁石心肠的批评残酷,还是爱弥尔·左拉对保罗·塞尚由衷的不欣赏让人心寒。

  但至少他们在彼此的生命中相互陪伴支撑过。正如爱弥尔给保罗塞尚的信中所说,你存在于我的每一个喜悦和每一个悲伤之中。这足以让彼此惦念与思念一生。人终是有限的,艺术、信仰的坚持必将牺牲许多难以割舍的东西,这需要极大的爱与坚定同时意味接受放弃残忍

  好了,保罗·赛尚的故事就到这里吧。

  《我与塞尚》影评(二):相爱相杀里爱总是更多

  “他们争吵、决裂,但是又忍不住互相欣赏。他们就像一对注定要在一起的爱侣。”

  看到他们每一次别后重逢的相拥,都会莫名想到歌德捧着席勒的尸骨时说的那句:回家吧,伟大的朋友。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但共同之处在于这两对挚友他们都是彼此精神上的庇护所。塞尚可以抛下他最重要的工作拄着拐杖下山只为看左拉一眼,却也可以在楼梯上用最恶毒伤人的言语向左拉宣泄他累积多年的尖锐怨气。他们把对方刺得千疮百孔,几十年后过着反转过来的人生,而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没法过上缺少对方的生活。真正的离别当然比多年冰冷的决裂痛上几千倍。

  左拉对别人说:“没有指针的时钟,象征我们的友谊。”

  塞尚对别人说:“我很爱左拉。”

  《我与塞尚》影评(三):有些友谊终将决裂

  第14届法国影展《我与塞尚》#这部电影不是传记片,也没过多表现塞尚的艺术审美和绘画流派,一部剧情片。据说导演是在杂志上看到作家左拉和画家塞尚持续35年的友谊最终决裂,当时很动容,于是拍了这片。 作家左拉,只记得那时看过《娜娜》,在电影里听到雨果,莫泊桑,莫奈,也算是亲切。抛开名人光环,其实电影讲的是好朋友之间才存在的绝裂。路人普通人对自己如何,是不值一提的。只有挚友对自己的论断,才是致命的。感慨ing…… 塞尚暴躁,易怒,不善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人际沟通较差;左拉理性坚韧随和温文尔雅;多年的恩恩怨怨,嬉笑怒骂,最终导致35年的友谊被彻底毁掉的是塞尚受不了左拉以自己为原型写的《杰作》。里面有他们儿时、青春时期的快乐回忆,也有塞尚的各种隐私。虽然改头换面,但作品散发出的刻薄、犀利、只有当事人明白。左拉无疑把塞尚的伤口撕开,消费了朋友的信任……虽然塞尚落难时左拉确实各种接济,帮助他。但人性使然,没人能接受一个所谓挚友对自己的各种负面评断。人性中那么多的不完美,真正的包容,好难。 晚年的塞尚,基本不出门,不与外人交际。只为自己作画……

  《我与塞尚》影评(四):左拉的身体住进了塞尚的灵魂

  晚上回来和朋友复述了一下电影的剧情,还查了下维基补充了点背景知识。电影的最后,屏幕出现塞尚的画作和评论的文字(有人说塞尚是绘画界的上帝,毕加索说塞尚是所有画家的父亲,等等。),我居然流泪了。

  先说说电影观感

  1画面特别干净,没有多余的色彩。特别喜欢塞尚和左拉在小船上的对话,率性自然,好像在另一个世界。

  2剧情感觉有点散,但是可能就是片子的格调,两度掐掉手机回过神来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错过。

  3缺乏法国艺术文学史的知识,一开始出现在酒馆里的人名字挺熟,但是具体也想不起来是画家还是作家,塞尚和马奈的冲突电影里没太看明白。

  再说个人感悟

  1每次在电影里看到法国的风光都非常怀念,看到电影里塞尚上楼去找左拉,那个楼梯,和当时蜗居在rue de babylone的那户人家简直没差。

  2好像被认可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可是沉默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是大部分都拥有着左拉的“身体”,却鲜有人想要去追逐塞尚自由的灵魂。

  所以还是要先自我强大吧。

  不管是有左拉还是塞尚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朋友,都令人羡慕。

  以上。

  《我与塞尚》影评(五):保罗·塞尚与苹果的爱与哀愁

  说起苹果能够联想到许多人物,比如白雪公主、比如亚当夏娃(亦有说禁果是无花果)、比如牛顿、比如乔布斯、比如筷子兄弟,还有一个人也许不被大家熟悉,那就是保罗·塞尚。

  1.为苹果代言的男人

  保罗·塞尚(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派的主将,“现代艺术之父”。他一生当中画过 270 多幅静物画,其中一大半都是水果,再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苹果。他的名言是:“用一只苹果,我就能让巴黎震惊。”口气很大是不是?可是实际上他确实挺厉害,他通过苹果的描绘,展现出对静物体量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创了思路,也就是第一个把苹果画出3D的效果的人。

  然而这并不是保罗·赛尚与苹果的全部情缘。如果把绘画放在第一位,那么在塞尚生命中第二位是什么呢?显然不是爱情。作为塞尚的模特、塞尚孩子的妈(直到孩子六岁,依然没有名分)曾抱怨过,“你看我像看一个死人,你爱的是画上的人,你给她涂胭脂时眼睛里有光,你给她头发涂上金色,这让你兴奋,你让我觉得自己羞耻。”他的前女友说过,“你永远不能让一个女人幸福,我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不再爱你。”就连他自己也说过,“背叛的爱情可以原谅,而友谊就没那么容易。”是的,除了绘画,塞尚最最在乎的就是友情。

  2.缘于苹果的友谊

  而塞尚说这句话的对象是他相爱相杀的朋友,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爱弥尔·左拉(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8日)。他们的友谊正是缘于苹果。

  1852年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银行家的儿子保罗·赛尚在一场校园群架中保护了一个单亲借读生爱弥尔,隔日,爱弥尔抱着一篮子苹果上门感谢塞尚。

  于是少年间的友情便在普罗旺斯的阳光、清风、山林、河川中生长。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冒险、一起探讨梦想、一起分享隐私。他们如此亲密,甚至被人称为连体儿。他们更彼此欣赏,保罗·塞尚欣赏爱弥尔的文学才华,称他为“诗人”;爱弥尔最早发现了塞尚的绘画天赋,称他为“早产的精灵”。

  3.巴黎的邀约

  1860年20岁的爱弥尔在巴黎一边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打工苦苦维持生计;一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伴,追逐着艺术梦想。他写信给艾克斯的朋友塞尚:“最近我做了个梦,我写了一本美妙绝伦的书,你为它做的插图,美妙的版画,印着我们金光闪闪的名字,象征天才版的兄弟情谊,永世不分开。”

  对巴黎艺术氛围的希望、对朋友热情邀约的回应,让塞尚不顾父亲反对,奔向巴黎,那里有他的艺术、梦想和友情。

  4.巴黎并非天堂

  然而现实并没有他想象的美好。巴黎小酒吧里年轻的艺术追求者们(包括莫奈、雷诺阿联等人)探讨着现实与前途、生计与梦想。临摹是年轻画师们生活保障和选择画派的通途,然而塞尚却对此嗤之以鼻。而他貌似滥用色彩、用力过猛的画风被印象派所嗤笑。

  与外界的格格不入,让塞尚终日在屋子里埋头绘画。直到1862年塞尚的父亲切断了生活费,加之1863年塞尚的作品被“官方沙龙”拒绝,好友爱弥尔与塞尚女朋友加蓓儿走到一起,这接连的打击让他决定回到艾克斯。

  5.返回艾克斯

  回到艾克斯,塞尚整日沿着少年时代走过的山林、河川,一路取景写生。不变的风景时时提醒着往日美好时光。些许隔阂和距离挡不住两个朋友之间的思念,他们通过书信倾诉着鼓励与支持、艺术与理想。

  书信:“亲爱的保罗,我专心为你写这几页信,我知道你会全心全意读完,明天还会更加爱我。我们的友谊不适于巴黎,也许它需要普罗旺斯的阳光来存活。你来信说有时会扔下画笔,因为画面不遂你愿。气馁时,笔也不从我手中滑落…保罗,你是我整个少年,你在我的每个喜悦里,也在我每个悲伤里…设想我们又再次与世隔绝,老朋友还是会心灵相通。请你鼓起勇气,再次握紧你的画笔,任想象翱翔,我对你有信心。——爱弥尔”

  书信:“爱弥尔·左拉,你知道,所有在室内即画室里完成的画,都无法与室外完成的作品比美。当你画出户外的那些景色时,人物与大地间的对比会令人吃惊,内景也会显得格外美丽。每当我见到美的事物,就下决心非在户外画下来不可。——保罗·塞尚”

  6.再入巴黎

  1867年保罗·塞尚再次带着画作来到巴黎,参加官方沙龙。此时塞尚的画试图用大片的色块来突出轮廓,但与当时推崇之画风严谨、细腻的新古典画派、逐渐兴起之追逐光影美感的印象画派所背驰,塞尚被批评说只喜欢脏兮兮的画。

  此时爱弥尔·左拉的《娜娜》已经取得了成功,爱弥尔以帝国即将在普法战争中崩溃为背景,借娜娜一生的兴衰,刻画第二帝国腐化堕落的社会。

  两个朋友在游船上推心置腹的发表对艺术的见解。爱弥尔希望塞尚摒弃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画风,融入主流画派。塞尚反驳爱弥尔不懂绘画回归自然所产生的情感和灵魂,并指责爱弥尔的作品看似批评,实则越来越迎合资产阶级口味。两个人都为彼此不懂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懊恼。

  7.艾克斯的重逢

  1870年为了逃避征兵(普法战争),塞尚携爱人玛丽·奥尔唐丝·富盖隐居艾斯克。同年,爱弥尔和爱人加蓓儿也为躲避巴黎动荡来到艾斯克。那是一次美好又短暂的重逢,他们像少年时代一样一起踏过山林,坐在山顶亲密地倾诉,塞尚为爱弥尔在林中画肖像。但是此时的爱弥尔已经积极的投入政治之中,时局的变化牵动着爱弥尔的政治神经。当在报纸上看到巴黎暴动,爱弥尔将妻子和母亲留下,果断只身返回巴黎,投入运动。

  8.巴黎的困顿

  因为父亲对塞尚绘画和爱人的不满,塞尚选择在巴黎继续绘画生涯。在此期间,爱弥尔回帮助塞尚的母亲带些钱给塞尚,以填补塞尚一家的困顿。大约1877年,同一时期的画家马奈、莫奈、小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等人都入选了沙龙,爱弥尔的《小酒馆》销量也非常理想。只有塞尚依然坚持着自己才懂的艺术追求。

  9.巴黎梅塘的冲突

  1880年以左拉为首的六位爱国作家:保尔·阿莱克西、昂利·塞阿、莱昂·埃尼克、于斯曼和莫泊桑创作的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完成(包括莫泊桑《羊脂球》)。

  塞尚也参加了他们的聚会。塞尚对爱弥尔看好马奈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刻薄、不体面,让在座的作家们难堪。塞尚故意激怒爱弥尔的行为是出于打击爱弥尔降尊纡贵的礼节。塞尚在爱弥尔这里已经感觉不到朋友的亲密了。而爱弥尔当众评论塞尚绘画作品的失败也寒了塞尚的心。

  10.惹火的《杰作》

  1886年爱弥尔的《杰作》问世,这部书中的人物克洛德·兰蒂尔,事实上是以塞尚为原型的。爱弥尔引证塞尚的生活痕迹来描写克洛德·兰蒂尔作为无艺术能力者的可怕心理和异常精神下对梦想的畸形追求。

  触怒塞尚的不是爱弥尔对克洛德形象的塑造与命运的安排,而是爱弥尔·左拉,塞尚最好朋友终究不懂他努力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他恨他在朋友眼中是个失败者、无能之辈的形象。

  11.朋友间的摊牌

  1888年收到《杰作》的保罗·塞尚再次到访梅塘,满腔怨气的塞尚指责爱弥尔将克洛德写成一个窝囊废、失败者、疯子、怪人,而这就是爱弥尔眼中自己。

  爱弥尔痛苦地坦言,他并不认为克洛德是失败者,在他眼中克洛德是个坚持艺术的理想主义者。而失败的人恰恰是他自己,他再写不出满意的作品,他无法直面艺术、直面生活,更没办法直面自己爱上了小自己27岁的女仆。爱弥尔抱怨塞尚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说他成不了艺术家的原因就是铁石心肠。

  爱弥尔气愤塞尚不了解他的内心,塞尚气愤爱弥尔不懂得自己的追求,在沉默中两人再一次分别。

  12.相见不如怀念

  塞尚继续终日在艾克斯的山林间作画。他坚持他绘画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而不是昔日的故事和神话。他希望把这些源泉里出来的东西转换成绘画的新真实。画商弗拉尔对塞尚画的经营让塞尚小有名气

  1899年爱弥尔带着让娜(曾经的女仆)和一双儿女来到艾克斯,接到信息的塞尚撇下画笔,像孩子一样从山林中赶来,却在人群中听到朋友对他“折翼天才”的评价,他难过的转身离开,“原来你依然不懂我”。不能相融的内心无法等到两个朋友的和解。

  有人说,这是一段友谊始于苹果,终于人性。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两人不同的出身、境遇、渴望造就了分道扬镳的追逐。

  爱弥尔.左拉,七岁丧父、吃尽苦头、赚多少吃多少、尝尽劳苦大众的生活、不被认可为法国人,他渴望公正、渴望成功、憎恶腐败的社会,这让他超越浪漫主义成就科学基础上的文学。

  保罗·塞尚,从小被迫按照父亲的意志生活,他的想法只能通过反叛、斗争实现,他渴望自由、并将自由夯实为真实。虽然经历贫瘠的困顿,但那只是愤怒的父亲打压他的手段,殷实的家底不曾让他为金钱出卖艺术理想。而他不善与人交流的性格和对社交虚伪的厌恶,使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而他画中的人物都是当着静物来处理的。他认为厚重沉稳的体积感以及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是画面的和谐所在,他不断追求的就是真实,即绘画的真实。

  两个人的分歧是一个走向社会,一个人走向自然。没有谁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论两个人谁对谁错。即使是两个人之间也分不清楚是爱弥尔给予保罗生活和信心上的支持重要,还是保罗给予爱弥尔对艺术执着和理想主义信念上的标杆高尚。说不清是保罗·塞尚对爱弥尔·左拉铁石心肠的批评残酷,还是爱弥尔·左拉对保罗·塞尚由衷的不欣赏让人心寒

  但至少他们在彼此的生命中相互陪伴与支撑过。正如爱弥尔给保罗塞尚的信中所说,你存在于我的每一个喜悦和每一个悲伤之中。这足以让彼此惦念与思念一生。人终是有限的,艺术、信仰的坚持必将牺牲许多难以割舍的东西,这需要极大的爱与坚定,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放弃与残忍。

  好了,保罗·赛尚的故事就到这里吧。

  《我与塞尚》影评(六):孤独,是追求永恒的背面图景

  许多人受了塞尚和左拉名字的吸引,本想着本片是一部惊险的撕逼传奇,没想到却看了一场文艺碎碎念。 塞尚四十七岁死了父亲,五十岁死了妻子。此后,他画出了在艺术史上铭记千古的一系列著名作品,其中,圣维克多山风景图占有重要席位。在对此山与众不同的,棱角嶙峋的山石的观看冥想中,他形成了立体主义的画法,并把对自然本体的沉思与个人的自由表达融为一体,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 里尔克说:“关于塞尚的晚年,我想我还知道一些。他苍茫,穿着破损的衣服。当他去画室时,孩子成群在他背后追跑,丢石头,好像在赶一只丧家之犬。可是在他心灵的深处,却隐藏着一个可爱的人,或者在某些被激怒的时间里,仍向罕有的访客掷出他深湛的意念。” 艺术的道路上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极了。然而以艺术为生命者,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孤独,是追求永恒的背面图景。

  《我与塞尚》影评(七):孤独,是追求永恒的背面图景

  忠于艺术者,将会在通往艺术的道路上不期而遇,相互认出,好像是老友相逢,亲人重聚。

  青年时期,艾克斯的塞尚就这样在一群人中认出左拉的。塞尚是银行家的儿子,大宅豪门,父亲热切盼望着将来子承父业。而左拉穷,父亲早亡。但塞尚对左拉的才华几乎是信仰着的:“我多么想我画出的画能有你笔下写出的文字那么生动。” 而左拉对塞尚也是交口赞赏:“这个人是天才。”他这么说着,可他心里永远埋着那么一丁点儿的怀疑。“你还需要时间证明你是天才。”

  塞尚是老实人,对左拉对他的信任没有丝毫怀疑。而左拉是婉转的,他当然不怀疑塞尚对他才华的信任,但他的胃口更大,一个来自艾克斯的贫穷文艺青年,需要的是整个巴黎文艺界的赏识。塞尚这个本身没有名气的童年伙伴的赏识,能有什么用呢?

  左拉一开始就知道,除了努力工作外,他要去取悦巴黎的文艺圈。就像他有了小小的成功后,告诉塞尚的一样,在巴黎取得成功,要周旋,要交游,要世俗。

  可是,老实人塞尚怎么知道,即使知道,他也不屑。他质朴而直接,一心一意地信仰艺术,一心一意地信仰左拉,就像他对上帝一样的专一诚恳。即使这个世界,家庭不接受他作为画家的选择,即使巴黎的整个画家圈子不接受他,他始终有左拉这个朋友,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鼓励他,相信他。

  可是,对一个内心纯粹,对友情怀着信仰的老实人来说,左拉心中这一丁点儿的怀疑,就是二人友情悲剧的开始。

  塞尚可以接受左拉娶自己的前女友为妻,可以接受这位朋友“你要世俗”一点儿的劝谏,但他不能接受的,就是怀疑。怀疑他的才华,他的努力,他的艺术。

  塞尚深处在对艺术完美表达的追求中,他说:“我有一些感觉,但我却无法将之表达出来,就像一个有金币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一样”,年轻的时候他暴戾,每次癫狂地,不分昼夜地作画,作完又将其撕毁,砸掉,好像作品让他永远不满足。一个真正的天才,在青年时期,常常要与内心中不受控制的狂热打交道,他甚至都不能理解这种狂热,他内心的能量爆棚,于是常常做些常人无法理解的怪事。塞尚把这种狂热用在绘画上,自从认识了绘画,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但同是狂热,一个真正的天才并不等同于疯子,他与疯子的一线之隔,就是专一的信仰,并懂得节制。塞尚的生命深处,对自己的天赋是肯定的。他选择了最终回到艾克斯,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每日在自然里作画,以自然为师,以光影为友,一步一步自己面对自然修行。他慢慢摒弃了在巴黎时期作画的疯狂成分,在他的绘画里,渐渐表现出一种和谐,你看不出莫奈对光影碎碎念的敏感,雷诺阿的轻丽细腻,毕沙罗的温厚,梵高的强烈到要闪光,要爆炸,塞尚是质朴的,和谐的,甚至有些笨拙的复归自然的本身。艾克斯的山林,是他永恒的道场。

  但一个人,总归是活在自己的时代里。漫长时间的无名,当年身边的穷小子也阔了,亲友漠视和不理解,社会的否认,这样的环境里,一个天才在冷眼中走着自己的路。他不怕,这孤独的世界上,总归还有朋友,只要一个人能够理解他,能够看出他的与众不同,他的珍贵,就够了。他相信左拉。然而,左拉,却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业已出名的左拉写了一部《杰作》,以塞尚为原型,描写一位相信自己有天才但实际上没有天才的艺术家,最终自杀的故事。

  塞尚读后,大为生气,他写了一封信给左拉,以示绝交。《塞尚和我》这部影片就是从收到这封信后左拉与塞尚的最后一次会面开始的。

  这部影片展示着这次会面中二人的旧情,尴尬,冲突,吵架,甚至要打架。期间闪回着他们如何认识,如何成为好友,如何在巴黎文艺圈厮混,如何两地分居彼此见证对方的感情生活,左拉又如何一次次地宽慰塞尚,却默默地失去对他的信心。最终,由于信仰的缺失和对彼此的怀疑,二人在小事上不断争吵。塞尚说左拉变成了他之前所痛恨的资产阶级,左拉说塞尚一直是啃老族,不能像自己一样自食其力。塞尚说左拉是死胖子,左拉说塞尚是死秃子,然后又围绕着塞尚的前任和左拉的现任进行了一场撕逼……

  是的,友情就是这样结束的,以一点怀疑开始,最后引发了一场文学艺术史上的悲催决裂。

  人们不能理解,两个天才,应该惺惺相惜,怎么会决裂?

  他们对于艺术都有完全的坚持:左拉每有好句,总是失眠,起夜数次,数次修改文本。塞尚创作的时候彻夜不眠,为一笔色彩想很久很久。

  然而决裂是必然的。影片以它极其感性的缓慢方式,展现了艺术家看似平庸琐碎矛盾背后的根本性分裂。

  左拉骨子里是科学的,现实的,塞尚骨子里却是浪漫的,极其精神性的。左拉打扮得漂亮精致,好像个资本家,塞尚满身油污,风吹日晒,祖鲁得好像个老农民。 但这两个人的外表却隐藏了他们,颠倒了他们。左拉软,善于服软,所以他虽锦衣玉食,但在塞尚面前却绝望地喊出:“我就是个失败者,因为我为了畅销而写作!”塞尚硬,永不妥协,他是山间的飞鸟,在巴黎和沙龙上虚伪弥漫的世界感到窒息。左拉以软屈服于世界,违背了当初他对艺术的信仰,而塞尚却以硬抗击着世界,在日复一日的修道中成就着自己。

  忠于艺术者,在艺术的道路上会与人不期而遇,也会与人失之交臂。因为信仰的道路是窄的,羡慕世界的荣华者,最终会消失在荣华里。命运和个人选择让左拉从穷小子到了大文豪,让塞尚从富二代到了每日颜料满身住在山里的疯子。左拉在世的时候就已有名,人们欢迎他,仿佛百鸟朝凤一般。塞尚一生,都没有在博物馆中看到自己的画,连艾克斯当地美术馆的馆长也发誓,只要他活着,就决不让塞尚的画进入美术馆。

  然而他们已然在艺术的道路上分离。他们再也不是青年时代的塞尚和左拉。

  在二人争吵过去二十年后,著名文学家衣锦还乡,左拉被众人环绕着坐在艾克斯的街上,好像一个王,显耀,受人瞩目,有自己新的妻子,孩子。塞尚听到二十年未会面的左拉来了,起初还有些赌气,后来想通了,几乎是小跑着雀跃地迎接,却在人堆里听到左拉说:“塞尚,他好吗?他曾经是有点天才的。”

  从此,君走阳关道,我走奈何桥。

  当然,这一段塞尚跑去看左拉,也是电影艺术性的杜撰,实际上塞尚的画室离艾克斯市内远得很,塞尚拖着大瘸腿是不能一下子跑到的。

  左拉与塞尚,一生缘尽,后来左拉煤气中毒死亡,老实人塞尚还是哭得天昏地转。

  关于这部电影的表演,我对Guillaume Gallienne的感觉还停留在有点娘的喜剧演员的印象中,没想到他塞尚的老年扮相,吓我一跳。与左拉在其豪宅内吵架的时候,一个清晰的正面镜头除了头顶的头发较多以外,和塞尚本人太像了。当然,关于塞尚的头发问题,其实是本片一个不小的瑕疵。当左拉看到塞尚的自画像时,自画像的头发是比塞尚表演者本人的头发少很多的。但是Guillaume Gallienne却把塞尚的粗,悲催,孤独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当塞尚听到众人在左拉房间对他的非议 ,甚至是左拉本人也对他怀疑时感到喘不上气,遇上了在门外透气的左拉母亲,左拉母亲让他帮忙解开自己身上的束身带子,她说道:“真让人窒息。”塞尚边解边低着头,最后哭了,身后是冷而黑的大块的建筑台阶,背后是窗户明艳的光明里众人的细小喧闹,那是孤独。塞尚的孤独。他在人群中找不到共鸣,没有人理解他。他的心中有执着地对永恒的追求,可是,现实却被平庸的世俗所牵扯,一再被人的无聊和庸见所攻击。这一幕,演得好极了。

  左拉的扮演者小Guillaume 帅是很帅,表演中规中矩,在与塞尚在楼梯上争吵的那一幕中,明显表现出了气场上的不足。

  这部电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是开幕,结束和其优美的音乐。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开幕每一张图都能作为摄影教材。关于艾克斯的自然风光部分,可以算得上是艾克斯旅游风光大片。结尾非常巧妙,塞尚孤独的身影融入艾克斯山林之间,然后镜头一转,直接对准了当地的圣维克多山,瞬间山体光影流变,变幻成塞尚晚年所画的一幅幅山的图景。

  当然,绝大多数观众是没有耐心看完那一幅幅塞尚用生命所画的圣维克多山图,体验他在孤独中的伟大创举,并安静地等到字幕结束的。琐碎友情的展现早已让他们尿急,或者昏昏欲睡。

  在这个速食的时代里,这部影片绝不算耀眼,反而像老妈子的唠叨。许多人受了塞尚和左拉名字的吸引,本想着本片是一部惊险的撕逼传奇,没想到却看了一场文艺碎碎念。但我相信,一定会有人和我一样,喜欢这部片子,非常喜欢,以至于跑了几回电影院,反反复复地看。除去塞尚和左拉这两个耀眼的名字,这其实是一部关乎友情,内里却展现生命孤独的片子。

  塞尚四十七岁死了父亲,五十岁死了妻子。此后,他画出了在艺术史上铭记千古的一系列著名作品,其中,圣维克多山风景图占有重要席位。在对此山与众不同的,棱角嶙峋的山石的观看冥想中,他形成了立体主义的画法,并把对自然本体的沉思与个人的自由表达融为一体,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

  里尔克说:“关于塞尚的晚年,我想我还知道一些。他苍茫,穿着破损的衣服。当他去画室时,孩子成群在他背后追跑,丢石头,好像在赶一只丧家之犬。可是在他心灵的深处,却隐藏着一个可爱的人,或者在某些被激怒的时间里,仍向罕有的访客掷出他深湛的意念。”

  塞尚死于写生途中遇上的暴风雨所引起的疾病。他死之前,还在坚持工作。

  死后,人们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他被发掘,被供养,像上帝一样站在现代艺术的祭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然而生前,他却是那样地孤独。

  艺术的道路上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极了。然而以艺术为生命者,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孤独,是追求永恒的背面图景。

  《我与塞尚》影评(八):北影节最爱

  最后一幕,年迈的塞尚林中作画 得知左拉来的消息 佯装不在意地说我在工作,却再也画不下去。一瘸一拐从山上下来,坡着脚拖着拐杖,赶去左拉在的地方。在人群里远远的望着,听到左拉说曾经是个天才折翼的天才的时候,黯然离去。

  塞尚追着左拉争吵时,左拉静默的眼泪。--是塞尚没读懂左拉。虽然争吵后塞尚离开左拉的家,但感觉对于塞尚来说真正的决裂或许是听到左拉说折翼的天才的时候。

  如果一个画家,为了你放弃了那一刻的光线,这是真爱吧。

  喜欢左拉妈妈来跟塞尚说我快喘不过气了。

  结尾的字幕,St.victor火山,变幻着颜色。

  《我与塞尚》影评(九):跟随塞尚,从五月普罗旺斯望穿艺术之美

  五月是一个美好的月份,在最最残酷的四月之后,春天却又尚未完整退场。中法文化之春在内地做到了第十二个年头,“法国五月”艺术节却已经在香港盛放了二十四年——“自1993年以来,呈献超过500个一流的节目,是亚洲最大型的法国艺术节”。

  若论重磅程度,“法国五月”的亮点或许在于艺术展览。不过专业所限,笔者感兴趣的却主要是其中电影模块的策划。今年的“法国电影之旅”以“艺术之美”为题,由港岛出了名文艺范的女星林嘉欣小姐,拣选出了十部艺术赞歌款的法国电影。其中还包括与嘉欣友谊甚深的蔡明亮导演,受法国巴黎卢浮宫邀请拍摄的《脸》,十分难得。

  十部影片中最新的一部尤其适合五月观看,因为其“印象派”的影像呈现出了普罗旺斯地区恰如五月的风景。这部影片即是法国当代电影女干将达尼埃尔·汤普森执导的《我与塞尚》,讲述的是19世纪两位文化大家——现代艺术先驱、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与自然主义作家埃米尔·左拉一对密友一生的对冲与情谊。

  欧洲名人传记片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类型,艺术家人生更是天然的故事题材,像是《花开花落》写萨拉菲娜、《透纳先生》写约翰·透纳。部部影片的调性上都有些相似,或许因为艺术家总是浪漫、自由、过敏又神经质的,在升华与自我毁灭之间徘徊。

  《我与塞尚》共享了这样的一些特质,却胜在别具一格的结构。它首先是以二人五十岁左右时决定了彼此余生的一场争执为核心场景——左拉的短篇小说《杰作》如何刻薄地以塞尚为原型、击垮了后者,并将二人一生的交往撕碎,拼凑填充到了这段争执的气口与缝隙中。其次,影片将两个处处相反的人物并峙,叙述的不仅是好莱坞《宿敌》式的天才干仗,更创造出一连串互相干涉的对立元,透视了整个时代的冲突规则。

  塞尚与左拉的关系在艺术史上是常识,对法国之外普罗大众来说却不见得耳熟。分立绘画文学两界、思想风格更是相异的二人,其实十三岁起就相识,共同成长于普罗旺斯首府艾克斯。他们曾经时远时亲,却在《杰作》事件后分崩离析,而塞尚也因此远遁山林——这对密友似乎再也没有相见。影片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在他们共同成长的场景,甚至也没有过分眷恋艺术家云集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而时时注意,用这些段落来为二人这场决定性的争吵做脚注,殊为不易。或许会有观众认为,争吵对话戏份吃重对观赏效果略增门槛,不过,这样的设计要求台词能够敲击灵魂深处,对编剧文辞功底的考验,实在要高多了。

  塞尚是印象派的代表,左拉则靠自然主义地写生巴黎成名;重形式的向往理想世界,重写实的关注现实生活;前者家境优渥却与父母离间清贫度日,后者则兢兢业业步步为营终于从巴黎底层搬入华美大宅。世间的事情如此巧合,类似的人物设定,我们可以在戈达尔与特吕弗身上找到,也可以在竹林七贤的嵇康与山涛身上找到。《我与塞尚》架设这样一对人物并不稀奇,值得注意的却是影片题名中的强调:左拉是“我”,塞尚仍是塞尚。

  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由此成功猜想影片是否配有左拉第一人称的自白。“我与塞尚”的含义更为精妙,它似乎将“我”诠释为从创作者、观众到你我他的实在个体,而“塞尚”则成为了艺术理想的一个象征,“我”笔下的一个人物,存在于“我”的想象与对话中,并且行走于光线明灭的某个珍贵瞬间。也是因此,塞尚一角固然疯疯癫癫、脾气吓人,却在质素、品德上总显得比心机深沉的左拉“我”要高上几分,“我”对塞尚,几乎怀有自卑而妒忌的爱慕——因此影片才以塞尚的山间漫步结束,将这位现代艺术之父的心灵体悟,视为影片对永恒“艺术之美”的探寻,在现实世界里,此时左拉已经煤气中毒逝世。

  或许来自导演拓展电影作用空间的企图,两位角色由两个同样叫做吉约姆的演员从青年扮演到老年:一是法兰西喜剧院“当家花旦”吉约姆·加里尼,一是玛丽昂·歌迪亚爱侣、全方位电影人吉约姆·卡内。有人曾说,塞尚的绘画颠倒过来观看,反而能感到一种奇妙的平衡感——《我与塞尚》的镜像设置,或许也灵感源于如此这般的绘画知觉。

  中国观众对导演达尼埃尔·汤普森的名字或许不太熟悉,对从她笔下走出的电影作品却一定不会陌生。她是法国著名戏剧导演杰拉尔·乌里的爱女,24岁就参加了喜剧经典、票房冠军《虎口脱险》的编剧。后来,她不仅多次支持父亲的喜剧创作,也曾与拍摄《初吻》的克劳德·比诺多、拍摄《爱我就搭火车》的帕特里斯·夏侯等多位知名导演合作。作为编剧大名鼎鼎的汤普森目前已经独立执导了5部作品,而她的儿子也正在踏上电影导演的道路。

  汤普森的背景提醒了我们,《我与塞尚》当然仍旧是今日法国某种新“优质电影”的一个代表。其优质体现在或许从杰拉尔·乌里言传身教而来的对欧洲文化风情、社会风俗的注重;体现在影片中超强的舞台剧特征与演员的戏剧背景;还可以体现在影片唯美、精致的美术与摄影。

  面对一部画家传记片永远也不用担心的就是画面美感不过关。胆敢挑战这一题材的摄影师或导演,想必都将画家作品翻来覆去看了千万遍。因此,《我与塞尚》的每一格外景,艾克斯乡间、圣维克多山、普罗旺斯的五月,都如同塞尚本人笔下的景色,有着那样柔和的色彩、那样秩序的结构。每一位女配角,都如同绘画中的浴女,丰满而纯洁,袒露而自由。那种轻柔的触觉,甚至从影像中浮出来,与风拂过树叶的声音叠加入耳。但这样美的视听里,我们却将无法脱离塞尚与左拉,保罗与埃米尔,令人怅惘的破碎情谊,而且我们深知,这样的破碎,不是意外与误会带来的,而直接源自理想与现实两种选择的天然鸿沟。

  原载于北青报

  《我与塞尚》影评(十):这三位艺术家的生命就如流星一般短暂、璨烂和孤独,还好我们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完他们的一生

  2017-04-14 咸鱼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

  德国纪实疗愈系导演克利斯蒂安·施沃乔夫的新作品《保拉》(Paula),是一部关于反传统的德国先锋派画家保拉·莫德松·贝克尔(Paula·Modersohn·Becker)的传记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