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八洞村》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十八洞村》影评10篇

2018-03-18 20: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八洞村》影评10篇

  《十八洞村》是一部由苗月执导,王学圻 / 白威 / 陈西贝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八洞村》影评(一):诗意光影述脱贫,大朴无华有深爱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十八洞》一点也没有主旋律电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表达,而是让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过生动叙述刻画丰满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影片首先在摄影上超级棒。航拍下的雾霭蒸腾、群山隐现、层叠梯田、百态草木,毕现奇特的湘西风光美景,看起来来令人悦目。而山间村落人们的稻田耕种、起食饮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细腻呈现,来显露淳朴苗寨浓郁人文风情自然美景与人文贮藏,两者相辅相成构造出天然亲切画面,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喧嚣纷扰。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带出影片大朴无华的质感,也引导观众走进山民丰富多彩内心世界

  谁能想到类似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竟蕴含强烈现实主义笔触。青壮劳力纷纷出外务工,留下的村民经济状况不佳。带着眼镜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犹如闯入者般到来,催化着山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也间接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碰撞与融合。

  雄鸡报晓的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起到对剧情的间隔斩分的作用。沿着动静相宜的叙事节奏,人的情绪则被刻画得如此饱满自然。片子可贵之处在于人物没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让人感觉到可亲、可近、可感,没让作品显得空乏与苍白。不几个被帮扶脱贫的对象各有生活烦恼。杨英连年老孤独,有着语言障碍愤懑女儿小薇嫁给与全村绝交人家子弟施又成;杨英栏光棍一条,外出采矿失败,终日在村中游手好闲,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杨金三靠着媳妇外出打工吃软饭,家有四千金却一心想要儿子。几个面对贫困现状心态各异,但都期盼着对命运的改变。而影片依靠情节冲突的递进来铺排着剧情。杨英连追打女儿女婿的段落,杨英栏抗拒修路对自己土地占用的桥段都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

  相比于这几个同宗,被动地承受着安贫知命,作为片里中心人物的杨英俊,无疑显得光彩照人。这个退伍老兵家有残疾孙女,却对命运誓不低头。他人硬、骨头硬、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决然拒绝态度。直至扶贫员小龙离去之后,方才赢来意识的觉醒,于是带领同宗兄弟打响脱贫的攻坚战。杨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来尤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超越,凸显不畏艰险的立志 立身 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追求。而王学圻和陈瑾两个老戏骨的表演支撑着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绎出杨英俊坚忍不拔性格,面对困难心硬如铁,不服输、不认命,在自立自强中,陈瑾则显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与淳朴心灵,腌制起咸鱼有模有样,对孙女更是爱软似绵。

  故事所蕴含的绝非只是“扶贫”这个单一主题,引发的也不是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其实还有更为丰富内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纳,显露着对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杨英栏卧倒在被矿物的土地上痛哭,体现环境破坏的反思、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而杨金三媳妇的归来,以及那载着座椅的车辆回乡路,都在彰显着外出这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总而言之,影片在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十八洞村》影评(二):关注生命尊严的十九大献礼片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尊严、人性尊严、精神世界复杂丰富美丽无限而又诗意盎然、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文艺气息的电影。完全打破了我关于为某项现行政策进行宣传的一类主旋律电影的框架性理解。 故事从王学圻扮演的十八洞村贫困户杨英俊拒绝被公家识别为贫困户开始。这位曾是战机维修师的老兵认为,让国家为自己扶贫是一种耻辱。就是要脱贫也得靠自己力量。 与此同时,他的本家兄弟聋哑人杨英莲与人私奔的女儿薇薇被村民杨懒发现,杨英莲与一帮村民持械前去追赶。影片开始不久的这两场冲突激烈的戏,与片头层峦叠嶂、梯田蜿蜒、青山绿水桃花源般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戏剧性冲突与诗意抒情的珠联璧合,显示了小说家出身的导演苗月为这部影片奠定的文艺片的基调。 因为杨英俊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牌,工作组的小龙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接触后,深深被杨英俊的人格所吸引。小王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又主动要求到贫困山村扶贫,是属于想在基层磨砺一番,干些实事,日后在仕途有所成就的有志青年。整个影片描写的,是在族中颇有声望的杨英俊如何在象征政府扶贫代表的小王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方式把杨懒、杨英莲等各怀心思的贫困村民们组织起来向贫穷开战并最终脱贫的故事。 如果我在文中不提上述这段背景,恐怕没人会想到这是一部专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而创作重点献礼片。其实,对一次具体的电影创作来说,无论是否承载某种具体的政治要求,其具体的创作出发点和终极的艺术目标,都应该是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和生命价值的追问,对生命尊严的呵护,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当然,还有它带给观众的观影愉悦。 我推测,小说家出身的苗月导演及其主创团队并没有完全按照现实中十八洞村的脱贫致富事迹照猫画虎,而是另起炉灶,按照电影叙事的艺术规律,进行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于是,作为艺术佳作的电影《十八洞村》只是在名字上和现实中的十八洞村重合了。而实际上,电影《十八洞村》成为了更高的一种示范性的现实,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象征。是全中国所有通过“精准扶贫”政策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的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写照和象征。这是中国电影艺术家高度的思想智慧和艺术技巧处理难度的现实题材的一个成功范例。 说它成功,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一部完全摈弃了政治说教的个性化的影片。它关注的完全是个体的命运,但个性化的主人公又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无论是杨英俊、杨英莲、杨懒,护林员杨英华,还是扶贫工作组的小龙和小王,甚至是杨英俊的弱智小孙女小南瓜,他们每个人既是如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又是中国农村七千万贫困人口的象征,是我们国家和社会需要关注和帮扶的对象。但是杨英俊的自尊、自强,杨懒对土地的眷恋,杨英莲在女儿薇薇重新回到自己身边时的那种喜极而泣,小王从杨英俊身上感受到的父爱,小南瓜在悬崖边的获救,甚至最后杨懒在墟集上苗家的歌会牵到了中意姑娘的纤手而终于“脱单”……都带给了我们非常个人化的情感冲击。这在以往宣教色彩很浓的同类题材影片中是很难看到的。 其二,它没有回避现实的矛盾困境,而是直面矛盾与困境,同时又个性化地表现了主人公们对解决矛盾与困境的渴望,乃至积极行动。十八洞村的脱贫工作困难重重,人们各怀心思。全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3亩。国家将十八洞村列为重点扶贫对象。但是杨英俊被识别为扶贫对象后感到了莫大的耻辱,贫困户的门牌激起了他军人骄傲斗志。 其三,用心原创。《十八洞村》完全看不出宣教的痕迹,而是通过立体地刻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十八洞村民的形象,给我们展示了十八洞村的人们在时代大背景下的生命轨迹和心灵历程。 片中有一场戏让人始终难忘:多年前,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的浪潮,杨英俊也将妻子送上了远行的绿皮火车。在从车站天桥前往站台的路上,人流如潮,人人手提肩扛行囊,一幅远行模样。摄影机镜头不断变换景别,只见人群如潮涌,人头攒动,在天桥的梯级上缓慢移动。杨英俊好不容易将妻子从绿皮火车的车窗口塞进了车厢。火车启动了,杨英俊已看不见被人群淹没的妻子。但是,当他循着天桥原路返回,逆着另一拨向站台涌去的打工人潮回家时,突然听到妻子的呼唤,原来是妻子临时起意放弃了远行,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这个行动含义深长而寓意复杂。妻子究竟为什么放弃远行重返他的身边,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夫妻之间情感的深沉则是毋庸置疑的。此情此景——杨英俊回眸看到妻子那娇小的身躯身背行囊逆着人流向自己挤过来时,我也感动得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影片的结尾,许多打工的人们背着行囊,行进在回家乡路途上。父老乡亲在展开双臂迎候着他们。这是电影给予我们的一个诗意的暗示,农村需要变化,土地需要农民的呵护。但这已不是历史简单重复,而是富裕起来的新农村新生活的开始。

  《十八洞村》影评(三):十八洞村

  这可能是最能响应国家号召的剧了,想表达给大家的东西也太多。环境,家,精准扶贫,外出务工,守一方水土等太多太多东西敲打在声声鼓点里,映照在有页岩,砂岩,石灰岩甚至尾矿的这种喀斯特地貌的十万大山里面,满眼的白山黑水,满屏的青葱绿貌,平常事就从此缓缓流淌开来,人们从开荒种地中来,也往开荒种地里去,不同的是把握市场规律会种成土豪。嘹亮的民歌声声穿插其中,很像尾矿盖新土,带给了杨家班希望。临近结尾的全班劳动,那种比隆隆机器运作声更为热切的,一众人挥汗如雨热情,那种谜一样的热切真的会感染杨懒这样的人,我也能贵想到以前在部队此类惊人生产力,他们的愿望实现的。

  或许有些人就是属于大山,也或者我们都是大山的孩子,只有大山活到100岁,我们才可以活到50岁,大山活到了150岁,我们就可以活到100岁。

  也不愧对于满屏幕青葱的生机了吧

  《十八洞村》影评(四):十八洞村的好日子就要到来

  主旋律影片爱好者写影评得了活动票,冲着海报上秀美的苗寨风光和陈瑾去看的片子。果然剧情比较平淡,看到峨影剧团资深的山杠爷和王保长演员一照面也让人出戏,但是看到开头就后悔该让儿子也一起来受教育的,杨家班精准脱贫是影片主题,但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片段:善良的杨叔杨婶为了陪着脑瘫孙女小南瓜要活上100岁;家徒四壁哑巴大爷把女儿的毕业证藏谷堆里;片头威武的红公鸡被绑在村民准备的血酒席边;晚上扶贫工作组的小王和杨懶在村头水井边交心谈心……找到了老稻子栽种矿尾坝的好项目,18洞寨公路通车,苗绣班开课,网店爆单,各处打工年青人陆续回家,旅行团进村,18洞寨的好日子仿佛触手可及,影片戛然而止特别欣赏影片这个豹尾。其他的,摄影师有功力,把山村的美拍得如诗如画,演员们都是老戏骨,都往朴实无华方向塑造人物,但是他们还是气场强大,大场面时候群演立刻成为背景板。会买票支持的。

  《十八洞村》影评(五):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

  最初知道湘西的风情,当然是老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其中的彪悍刚强让人印象深刻。再后来,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那里的湘女多情而又深挚。如今,再看到从原生态到迎接现代化新农村的《十八洞村》。过去一百年间的湘西,就好像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压缩版。十八洞村是在深山里的四个自然村寨的总称,农民靠天吃饭,过着传统的田园生活,也许在某些人眼里这边是诗与远方,但在具体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这也是命。绝大多数家庭在贫穷、温饱边缘,小康貌似并不多。很可能多了一张嘴吃饭就能从一般化的农家到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更不用说那些残疾人、懒人和无能力者,《十八洞村》是中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说实话在老少边穷地区又属于基础较好、可以改造的山村。电影开片之初,天上飞过金凤凰,唯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才有传说中的神物出现,当然这也为脱贫致富提出了悖论式挑战绝对不可能再通过污染式发展来实现。

  湘西梯田上劳作的苗族,千百年来不会有太多生活的改变,很有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的小环境,在旁观者眼中,他们的生活素朴、精神纯粹而情绪平和,其实在当地人视角看来,他们的恬淡满足生气愤怒,也一样有着足够的不一般。毫无疑问,从GDP角度和生活方式来看,他们处于地球村的边缘。在20世纪,可以说社会无力对于山区进行帮扶,贫穷在中国属于普遍现象。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即将进入发达国家门槛前,政府推出精准扶贫计划,对于特困家庭进行托底。只有贫困户的提升收入,基尼基数的敞口才不会阔张,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往大了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必要基础。

  任何政策都需要当地基层干部的执行,以及农民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实践。个人的命运,既需要制度保障,更要自我奋斗,电影《十八洞村》中的王学圻,是复员军人,曾经出去看过世面,也回归老家很久,大抵上可以看做是《乌龙山剿匪记》里的解放军战士或者沈从文小说里的在地军人,他的老当益壮不屈服于命运,就可以看做是中国农民与穷的战争的象征。共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时代的硬道理,不让每一个家庭落后于时代,从根本上杜绝贫穷的夸大,十八大以来的扶贫计划希望在数年内彻底将贫苦户的帽子摘除。山清水秀的十八洞村中的穷人,要想改变面目,无非是增加土地收入、发展旅游业、开特色网店以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致富。人生阅历与现实环境的化学反应,才是乡村质变的前提。苗月导演的电影《十八洞村》,便以丰富而充实的笔触描写了“这个村”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驻村干部还是贫困户个人,都从心底认识到了现实处境,“我要更好的生活”才是最为积极的生存模式。

  《十八洞村》影评(六):《十八洞村》: 生命的尊严,现实的压力,哪个更重要?

  文:田金双

  《十八洞村》拍摄手法绝妙,拍出了中国乡村和田园味道。就整部影片的质感来说,该片更像一部与生命尊严有关的大散文,或者说抒情写意的散文诗。

  影片内容,并不复杂,讲的是与新农村改革中“精准扶贫”有关的家常琐事,但以小见大。至少故事,大可以用以下这则类似张打油的打油诗概括:十八洞村十八弯,精准扶贫真新鲜,老兵率先打头阵,凭空开出百亩田。

  百过半百的杨英俊本是一个修战机的退伍老兵,退伍后热爱土地的他没去大庆油田当工人,反倒回乡当起了农民。谁知,这个老兵“种了一辈子田,结果种成贫困户”,这种逆境求生的状态亦是中国边远乡村的真实现状,故事颇似儿时的某些情景,感同身受。

  影片中有句台词尤为难难,振聋发聩,却也颇为辛酸。获悉自己家被识别为“困难户”时,杨英俊低声表达自己的抗议:“你家被评为贫困户,你高兴啊?”当然,肯定不高兴啊?这种表达方式,既幽默,又现实,更多的是内心的酸楚。

  以常判断,依中国人向来爱面子的心态,被评为“贫困户”绝非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反倒很丢人,丢大人。这分明是名正言顺地往自己脸上打耳光嘛?仅就这点来说,绝对是具有军人风格、骨子里刚强倔犟的老杨内心绝对无法接受。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老杨的第一反应就是盘查自己的事当,亲自查账。但事实证明,无论是自己酿的包谷酒,还是瓮里的酸鱼,抑或缸里的大米,加起来都无法达到“脱贫”的标准。

  换言之,老杨不想做“贫困户”成为“精准扶贫”对象的原因亦于不想因为自己晚节不保,在全国人民集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好形势下拖了全国人民的后腿。但现实的处境是老杨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因生活所迫将患病的女儿留在家里。孙女小南瓜的出生,对老杨夫妇来说亦是一种担忧,也是一种精神慰藉。从某种意义上说,病孙女小南瓜亦是老杨夫妇的精神支柱。这亦是杨英俊成为“精准扶贫”对象的潜在原因之一。

  因为杨英俊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牌,工作组的小龙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接触后,深深被杨英俊的人格所吸引,利用杨英俊身上的军人特质,小王成为“杨家班”打硬仗的计划,亦是杨英俊从抵触到接受,到带着本家兄弟聋哑人杨英莲和杨懒等人向贫穷开战的分水岭。看来,扶贫工作也要讲究一点儿方式和技巧。仅就这点,就值得我们的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嘛!

  纵观全片,苗月导演率“老戏骨”王学圻、陈瑾以及一干年轻演员深入生活,用妙不可言的电影语言给观众讲述了一个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文艺气息的励志故事。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电影《十八洞村》的拍摄手法的确令人叫绝。要知道,此前我们对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沈从文先生于1934年完成的《边城》。此次,苗月导演将镜头对准这片充满温情与诗意的土地,亦拍出了湘西特色。

  在他的影像镜头里,水光潋滟的水田层层叠叠远接天边,袅袅炊烟中的村落犹如世外桃源,随风起伏的金黄稻田,雾霭中隐现的绿水青山……袅袅炊烟中的村落犹如一座天空之城,亦如不问世事的世外桃源,神秘感与魔幻感十足。可以说,《十八洞村》的每一个镜头都散发着稻禾的清香,绿水青水中行走的人和发生的事,大写意般的镜头语言将影片空灵唯美的韵致展现得淋漓尽致。仅就这点来说,《十八洞村》就有理由拿个摄影奖。更何况,时下中国的乡村文化和村庄正在消失,脚下这片诗意的土地更需要影像记忆。

  《十八洞村》影评(七):脚踏实地的人生也需要另辟蹊径!

  身为一个湖南人,虽然《十八洞村》的故事发生地在湘西,而我老家在湘南,但是无论是方言还是地貌、气候,以及很多风土人情,整部电影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特别是电影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待人处事的方法,都让我感慨万千,因为在我身边,确实就生活着许多这样执拗,但脚踏实地的人!

  作为一部写实主义电影,《十八洞村》在保留原始素材的真实性之外,加入了更多电影的写意手法,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主题升华,以及类型片的叙事元素。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类型片的叙事元素。故事一开篇就先声夺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扎根山村的退伍军人杨英俊,居然“阴差阳错”地被定位精准扶贫指定的贫困户了,由此而展开全片的故事,也通过杨英俊这个朴实中带着点执拗的当代中国农民形象,以及由他辐射出的贫困户众生相,反映出真实的中国农村种种怪现象。

  湖南,特别是湘西山区,因为自然环境的特殊与恶劣,农地少,出行难,信息闭塞,再加上许多旧有风气造成的农民惰性,是造成当地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但是电影《十八洞村》并没有简单的复述这些贫困产生的原因,而是在将每一种原因精准的安排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而且还把这些浅层的原因提升到更高、更长远的生存范畴上。

  其中最叫人意想不到,也是最令人震撼的是,一直被人称作杨懒的单身“狗”,在看到一大片被废弃矿渣污染的飞地时,非常宿命论地发现自己的思想根子其实就在于长年外出替人探矿找洞,所造下的孽。这当然是一种唯心的想法,但是从不具备太高文化素质的村民杨懒身上来看,却是一种原始的环保主义思想的体现,这种内心的转变显然更符合他的人设。

  至于王学圻饰演的退伍老兵杨英俊,勤勤恳恳一辈子,放弃外出打工的好机会,固守乡土,却因为思想守旧,无法跟上新时代而返贫,这也体现出当下中国农民要想摆脱贫困的命运,仅仅依靠苦干还远远不够,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之外,同样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另辟蹊径找到正确的致富方法才是关键。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摸索,需要尽快的转变思想,更需要“精准扶贫”这样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式与方法。

  从电影的角度而言,导演苗月把一个平实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同时还巧妙的利用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营造冲突,在湘西苗寨秀美壮丽的风光之外,写出了千百年来从没改变过的朴实人性,特别是其中点题的“十八洞村村约”,更是非常点题的表现出中国普通农民的淳朴人性。这是整部电影最根本的魂,也是写实主义电影最积极和最重要的意义。

  《十八洞村》影评(八):《十八洞村》:感动中国的大情小意,十九大必看的动人之作

  文/娱乐码头

  在十九大胜得招开之际,有这样一部“感动中国的大情小意”电影,他就是《十八洞村》。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被精准识别为困难户,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兄弟立志、立身、立行组成“杨家班”,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影片将精准扶贫这一重大现实题材搬上银幕,必将难逃主旋律的标签,我在没有观影前也认为这又是一部主旋律的宣教片,但看过影片以后,发现影片主旋律只是个皮,客观的说这只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

  《十八洞村》一映便成为了继十一黄金档之后的黑马电影,首日票房破千万,与爆款影片《羞羞的铁拳》一较高下。影片之所以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就在特别的真实,不论是精准扶贫的大国情,还是杨英俊的亲情、爱情、兄弟情的小情意,是一部家国情、艺术性和商业性兼容的动人之作。杨英俊被精准识别为困难户,这个曾经在部队修飞机的他,退伍后放弃了大庆石油工人工作,回到十八洞种地,种地三十年却被识别了,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杨英俊一直接受不这一现实。

  杨英俊一直不敢相信自己被识别了,和老婆在屋里头一遍又一遍的核算,虽然米、酒、鱼、肉都有,也算得上吃喝不愁,但是屋里头上上下下不过八千六百块的总财产,好在杨英俊一直踏实肯干,也算是种地的能手,无奈的是小孙女得了脑膜炎,只有三岁的智商,说杨英俊拖了全国人民的后腿,的确很不妥。杨英俊的兄弟们哑的哑、懒的懒、馋的馋,过不上小康生活真的要从自身找原因。哑爸还好一点,除了守旧之外还是肯干的,毕竟人家还有点积蓄,剩下的两个弟弟那就是真的懒,被识别还是相当精准的。

  片中最令人感动的不是杨英俊的兄弟情,而他与妻子的感情,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像他们如此恩爱、夫唱妇随的夫妻,着实不多。杨英俊坚持在家种地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妻子就是留下走不出的最大原因。在杨英俊回忆一生的桥段中,他们夫妻为了孙女决定让妻子出去打工,但在拥挤的火车站分离如同永生不见的悲伤,可以夫妻二人的感情非同一般。杨英俊让妻子给山上的弟弟装袋米,妻子便准备了米、酒、鱼,人的一生能找这样一位可以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淳朴也只有在这小山村才能这么真实。

  不得不说,王学圻、陈瑾两位老戏骨的演技杠杠的,在一个没有任何戏剧矛盾冲突的背景下,竟能演绎的如此真实感人,着实令人敬佩。陈瑾饰演的妻子,看着自己的丈夫吃着自己做的酸鱼,喝着自己酿的苞谷烧,讲着他当兵的趣事,那一脸幸福的表情,让人真真的感受到那份忠贞不渝的爱。影片还有一点比较打动我,那就是陈瑾对小孙女的爱,说了三遍的“她五十岁,我们就活到一百岁,她一百岁,我们就活到一百五十岁。”(大概这个意思)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愿望都是美好的。

  说到现实话题,其实小孙女走不出大山也是个现实话题,那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影片的最后停留在了,一辆大巴上穿梭在已经竣工的山路上,车棚上方放着三把儿子当年拿走的椅子,这个结局相当完美。影片不论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宣教,还是对杨英俊个人情感的表达,都酣畅淋漓的呈现出来了。《十八洞村》的剧本十分整齐,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过的,看过电影之后,你一会在心中为编剧颁一个最佳编剧奖,同时全片的拍摄手法到叙事结构都是商业化的,为了的就是让更多人能感受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通过电影本身的魅力传递正能量。

  影片还有很多感人的细节没有进行详解,影片中很多精雕细琢的细节,都被刻画得非常完美,只能告诉你这部影片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好故事,但感动这事儿,还是要自己用心去体会。这份“感动中国的大情小意”,在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五星推荐。

  《十八洞村》影评(九):但愿人心从此不再“扶贫”

  日前正在各大影院上映的小成本现实题材电影《十八洞村》首日票房超过千万。这个票房出乎意料的同时,无疑也带更多主旋律题材带来了希望的信号。《十八洞村》 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苗族人杨英俊及其所在的村人共同努力下,改变生存环境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材性比较特殊,它的关键词是“精准扶贫”。

  很多人听说过“扶贫”,但是没有听说过“精准扶贫”是什么东西。如果你曾完整的看过本片,你会相信它确实有存在的必要。而且,我也从中体会到基层建设实施起来并不像数据那么简单了。电影《十八洞村》的排片量之所以从首日的“蜻蜓点水”的试探性排片到如今按着排片惯例加大排片场次,说明影片的艺术价值经得起考验。

  从电影题外话切到正题,来谈谈这部电影的观影感受。首先,除了电影《十八洞村》的主题贴合近期“十九大”主旋律以外,它本身具备了高水准的风情电影底蕴。电影选景在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是一个中国的传统部落村,它不仅有原始的苗族生态文化,风情浓郁的山寨,以及清新绝美的自然景观确实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净土!

  其次,这个电影是根据真实的事迹改编,它是围绕退伍的军人展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过去很多影片小说等故事情节里惯于把苗族人想象化、边缘化。在《十八洞村》里,我们看到的苗族是有一定传统性的,但他们也是纯朴的、干净的。陈瑾饰演的苗姑温柔、坚强、踏实,她给人一眼一辈子的感觉。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完全有别于他以往的角色,男主角杨英俊有着倔强坚韧的地道苗家大哥性格。他虽然不是每句声调都掷地有声,但他脑中“想过的事、说过的话”有种穿透生命的触动。有一段台词让我觉得他是个骨子里有传统感的男人,他说:“当时退伍可以复员,但是我没有,我来种地,因为我屋里分了田。人这一生什么都可以带走,田地不能走。我这辈子几十年里,当兵种田,这块田要留给后人。”在为向钱看的时代,这种坚守特别难。是人就要生存,生存就会有生存梦想。而他的梦想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的坚持往往更难生存。

  在《十八洞村》的世界里,是不是遍地都是杨英俊式的理想和坚守?显然不是!新一代的年轻人要么是出去打工,要么是留在家里吃老本。在他们眼里,这片土地跟不上时代,不能再浪费青春了。所以,一个“确定贫困户家庭”的村会关系着每户的收入又将增进多少?这点认识似乎是比较流行的,不仅村干部觉得收入少的人家应该被定为贫困户,多数人家希望能被定为贫困户,唯有杨英俊十分反感的拒绝了。在杨英俊的世界里,回家种田不是为了成一个“贫困户”,这不仅是挑战了他活得不够体面的事实,而且还挑战了他的梦想神经。

  怎么一个普通人就变成了生活水平落后的人?他不信也不服。他怀疑村干部是不是对他特殊照顾?他开始自检。而正是电影片头的两口子自检对话,也让观众知道了“精准扶贫”到底是什么概念。杨英俊的老婆翻开记录本,她一笔一笔的算,他们家每年收入在8550元的时候。起初,杨英俊有点意外,颇感到惊奇。因为他每年省吃俭用,几乎看不到钱,没想到东加西加居然有大一笔。当他听到年收入一万元以下都算是贫困户时,他才总算认识到政府没跟他们开玩笑。从这些角色刻画中,观众会自然感觉到了一个老农面对历史巨流所产生的不适应,包括骨子里的想法与现实生活水平的不相符。

  在电影镜头语言方面,《十八洞村》颇为用心。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有个画面。杨英俊听到老婆说了一个消息以后,撒腿开始跑。他的腿从虚化到渐渐清晰,给人感觉是跑了很久。这个镜头也暗示了杨英俊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他的思想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呢?是因为村干部把他家确定为“精准贫困户”了,他急着回家要摘掉贫困户的牌子。

  可以说,苗族的传统也在于它是个一件事能记很久的村寨。比如,几辈子之前,有人霸着水井不让村里人喝水,村里人很气愤,要集体和这个人喝绝交酒。村里的老人说:“绝交酒就一杯,喝了就断交。”于是,这家人后面的几代人都被村民排斥,村民甚至反对和他们通婚。

  当然苗族人的自尊心也未见得因为记忆力好,就人人保持一个较高的自觉水准。有的农民因为收入少,媳妇跑了,就天天守门不开活。村干部来了,假装身体不舒服,被问到“让媳妇去挣钱,你呆在家里好意思吗?”他面无表情,等同默认。村里的几位老人轮流对视他,让他无处可躲,硬改造成了踏实肯干的青年农民。改变后的他,得到了妻子的回应,她很快也回家,不再做女强人,专门守娃看家。

  电影后面的片段,通过先进的、落后的群像,反衬出了时代下的新思路。他们不再盼着伸手向国家要帮助,而是主动去帮助别人,这是一种前进的意识。国家开展这么多年扶贫的工作,这次“扶贫先扶心”的主流意识,让人感觉到了希望在耕耘,但愿以后的扶贫办公室无事可做。未来,可以朝着电影《十八洞村》的主人公杨英俊总结的生活方式那样,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大步追逐比等待被扶更有尊严”。

  《十八洞村》影评(十):113.一个民族的生存思索——析电影《十八洞村》的生存哲学

  青幽幽的水田、苍翠欲滴的大山、宛转悠扬的苗歌不绝如缕,既赋予了本片唯美文艺的腔调,又使片子自带一种几千年传统的厚重感。

  本片讲述的是湘西扶贫的故事,中国人有一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与自然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十八洞村村人插秧、捕鱼、护林,在大山的眷顾下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时代的发展却使得这种宁静平和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大山儿女外出务工,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人,赤贫如洗;山,因开矿成了荒田。本片便是着眼于此种现状对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寻得了一份心灵的宁静。

  一、 空间:安定感的失衡和复归

  在我看来本片最大的思想交锋就是守旧的文化思想与象征着生活的新观念的交锋。村人的旧思想在十八洞村里流淌了多年,大山的营养已不能哺育十八洞村的子民,于是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以补贴家用。而扶贫小组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使得村人慢慢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十八洞村人复归大山的怀抱,重新寻得一份安定感。

  多年前,施又成的祖先与村人喝了绝交酒,杨英连视薇薇与施又成的结合为大逆不道,两个年轻人在外漂泊流浪,杨英连日日以泪洗面辗转无果后他选择接受了施又成,“我心里高兴的很”。绝交酒是十八洞村人独有的处理棘手问题的方式,使得不和谐的少数服从多数来维护村人的团结稳定,然而事情已过去多年,固守执念的杨英连得到的只能是亲人离散的痛苦和无助。施又成携薇薇归来与多年前的那碗绝交酒比起来,不重要了;杨懒的执念是土地,在中国人眼里土地不仅仅是耕种田地,意味着安定,是“地母”、“地媪”,杨懒把自己的土地视为自己最后的财富,把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这块土地上“土要是没得了,那我不是更加找不到婆娘”。杨懒接受的新观念便是放弃自己的地去修路,而后村里发展起了旅游业,杨懒也如愿以偿得到了新的生活和希望。

  寻得安定是古老的中国人永恒的生存方式,十八洞村人一方面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另一方面当新的思想流入这个群体时他们也积极接受,虽然改变的过程中不乏痛苦,但结果总是令人欣喜。

  二、 时间:静谧感的失衡和复归

  缓缓流淌的井水、自给自足的村民,十八洞村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静谧,那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相契合的宁静与美好。

  杨英连去抓多年未见的女儿薇薇、杨英俊为了挽留辞职而去的小龙穿着下地干活的衣服来到城里、杨英俊与麻妹在火车站走丢、杨英俊的儿子外出打工等,电影将村人的每次出城都处理为升格,快速跳动的画面和与画面不同步的台词给人一种莫名的紧张与局促。仿佛在暗示观众,十八洞村人不属于城里,他们的装束、思想、生活节奏离开了大山就会失去根基。为了生计十八洞村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老家,每次离开都有一种血肉剥离的苦痛与不舍。扶贫小组带领村人种植优质稻谷、填土造田、开发旅游业等,重新开发了大山的活力与生机,给年轻人返乡创造了条件。电影结尾杨英连给施又成讲村里的规矩象征着一种和谐状态的传承:敬重天地,孝敬父母,尊重生灵,平等待人,爱惜庄稼,量进不能多,量出不能少,跛子问路不要歪指乱答,瞎子问路不要歪答乱带,不能放火烧森林,不能拿刀剐树皮,晴天不要骂晴,雨天不要咒雨……

  十八洞村,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十八洞村的时间是缓慢的、安静的,它和谐而美好,与繁冗的尘世几近隔绝,十八洞村人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节奏是十八洞村独有的静谧感,年轻一代的离开打破了这种静谧,然而他们的复归带来的是一种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和谐。

  该电影着眼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存方式,探讨的是古老中国的生存智慧,这个问题是值得迷失在光怪陆离和灯红酒绿之中、生活节奏和灵魂节拍严重错位的现代人严肃思考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