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观后感10篇
《我们的世界》是一部由允佳恩执导,崔秀英 / 薛惠 / 李秀仁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世界》观后感(一):被排挤这种事情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
这是一则校园欺凌事件,但影片并没有给到类似更常见的学生相互斗殴视角,而是从被班级同学排挤这一角度去描述主人公的感受,虽说观影者是从第二或第三视角去观看这部电影,导演看似平常的拍摄视角,通过故事的进展仿佛将我们带入女主视角去感受整部影片,一部简单故事深刻的印在每个人的心中,不由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思考起当前的人和事。
豆瓣给到的故事介绍,其实并不确切,女主在片中并不是一个恶霸,她到最后也没有加入其它的孩子群,只要有人愿意与她做朋友,她都是很愿意接纳对方。可是班级中就是有一群这样优越感爆棚的孩子,他们成绩好,长的好,家境好,上得起补习班,身边同学围着转。唯一的弱点看起来似乎就是不能有各方面条件比他们差的学生优秀,否则他们将进行报复来平复自己内心的平衡。还有一群学生,只会跟着成绩最好条件最优秀的孩子玩,只有这样他们觉得自己在班级中不会被排挤,会有光环保护,自身的优越感也得到了提升。
孩子的内心是真实的,他们的战争是体现在一些小事上,但这些小事在他们眼里决定着他们的价值观,女主小女孩是一个懂事乐观的孩子,被排挤了,她的在意也不会放心上,她懂得接纳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她按照自己的方式与人相处着。
对于影片导演可能想要告诉我们
我们应该让自己活得更轻松
正如片名《我们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人,是否善待了你,我是否会像片中小女孩一样去宽容别人,当别人宽容你,你是否能接纳他人的宽容。被排挤没什么大不了,要么宽容他人,要么按照自己方式去活,总有适合你的方法。电影中其实穿插了很多台词不多,但值得我们关注的角色:辛苦工作的父母,优等生的外婆,批评学生的老师,补习班的老师,每个人几句简答的台词刻画了大家不同看事的角度,如同我们班中的每一个同学。
大致这样意思
姐姐:"他总是打你,你以后不要和他玩了"
弟弟:“但是我玩的时候不找他找谁啊,不然我怎么玩啊。”
《我们的世界》观后感(二):看【我们的时间】有感 很抱歉,请原谅童年那个无脑的我
想要写长篇一点,是因为这部电影用90分钟让我回到了自己的小学时期。做了很多盲目而无脑的事情,非常非常惭愧,曾经跟风欺负过班里的同学。有因为会打扮被大家孤立的,也有因为脑力较差被大家嘲笑的。在这里,跟他们非常真心的说一句“对不起”。
小学时代的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恩怨,我们只是无从接受和我们看起来不是非常相似的一群人。曾经班里有个女孩子特别甜美,她的妈妈会用心装扮她,会给她很多没见过的美丽事物而我们从未见过,穿美丽而花枝招展的衣裳。在那个我们的父母工资都不能按月发的年代,大概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吧,于是班里同学会在午间休息的时候踩她的桌面,我也做了。当时我对她大概是有一点点嫉妒的,但更多是盲目的跟风,不想被班里同学视为异类还想要融入那批看似很活跃的团体,所以跟他们做一样的事情。
另外还跟班里同学一起嘲笑欺负过一个男生,那是2年级的时候,他学习很差,我们在班里传纸条写了一些坏话。具体什么内容我已经忘记了,但是被老师抓住并且揪了耳朵。当时我是愤恨的,为什么那个老师只抓我呢,我没有写只是传纸条的,甚至我还没看清纸条上的内容。但此时我是感谢的,因为耳朵火辣辣的痛让我始终记得,并再每次想起的时候都会反思。有时候,帮凶一样造成伤害,并且会让火越烧越旺。
曾经我面对这类事情的方式,现今想起来非常羞愧,我从未正面对我有意见的同学说我不喜欢你,却背后悄悄的嘲笑跟欺负他们。有时候原因不过是我想跟那些起哄最剧烈的所谓班上的积极分子关系更近一点而已,有时候,甚至没有原因。
那个过分缺乏个性的我,那个不知选择对错的我所犯下的种种过错,让我看清自己并学会选择。
有时候也想过,父母在小孩成长路上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些道理如果早有人告诉我会不会我会更好?
最后,表达一下这个电影的观感,没有大咖和炫技,两个小姑娘演的就是最真实的情绪。
《我们的世界》观后感(三):好现实的电影
无意中看了这部电影,故事很完整,韩国风格,细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及演员的演绎都堪称完美,小孩演技不错的,李善不就是小时的我吗,虽然没那么夸张的被孤立,但是有我的影子,有共鸣感,这点也是我5星推荐的原因,对于穷人家的孩子受到这种待遇斯通见惯,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我作为一个穷人,必然喜欢这部电影,但是这部电影给人的启示不仅是小学生校园凌霸事件,你会发现你的办公室,也存在这样的情形,不仅是你的,她的,她的办公室,几乎所有有女人的地方免不了这种互相嫉妒,互相排挤的事情发生,记得一部垃圾电视剧的经典台词,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战争,不是明战就是暗战,的确。这部电影剧情稍微拖沓,也是韩国风格,整体来说还是有意义的,有深意的一部,看完后会让人思考的电影,中国电影很少有这样的,看完就忘了,中国电影太垃圾了,我实在不忍心看,把观众当傻逼的在拍吧。女人,如果能做到不嫉妒、不勾心斗角,才真可以称之为女汉子啊!
《我们的世界》观后感(四):看来孤立与被孤立,都只是人的本性
1、电影中学校的教育管理是相当不错的了,老师不以成绩对学生偏爱,学校反对暴力……这在国内是少有的;
2、电影中李善的家庭也是相当不错,有那么一个好妈妈,甚至让人艳羡,穷只是白璧微瑕。现实生活中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在群体里人缘蛮好的,也很多人见人爱的,穷实际上并不是不合群、被孤立的原因,只是n多借口之一。
3、李善并不懦弱,也不低自尊。现实中常有那些表现懦弱的、低自尊的孩子往往被欺负被孤立。可见在群体里被孤立是很常见的事,所以鼓励孩子,不要因此而自责,每个孩子都不完美,也并非都快乐,包括那些在群体里风光无限的,他们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快乐,比如宝拉……你只是被击中了而已,理解为自己的幸运吧。
4、李善是那种在家里特别懂事的孩子,赢得大人的赞赏和关爱。现实中也确实这种在大人眼里“特别懂事”的孩子在孩子群体里不受欢迎。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毕竟大人的观念和孩子还是不同的,大人认为满意的行为方式和孩子认为的好也不同,孩子还是比较讨厌那种特讨大人欢心的性格。长到这个年龄有些是精神上脱离父母,极力寻求群体认可的,我自己小时候就是的。
5、通篇看来,李善确实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会说话,在一些敏感时刻说出来的话、做事的态度方式,让人感觉不舒服。比如韩偷彩笔的时候,李善表现出来的“不该偷、怎么能这么做呢?”的态度,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的。郊游的时候,李善主动找到韩,那番对话,看似诚恳,但是于对方来讲这种直接说出来的方式使得韩很没面子,甚至是感觉到自尊被伤害,这其实真的只是思维方式和说话技巧的问题。李善好心做了坏事。惹得韩生气,很正常了。再有看到韩戴着自己送的手链时,主动上来搭话,说出口来的也是感觉这孩子真是太不会说话了,说了还不如不说。等等 电影拍的接近现实,孩子的表演也可以说很到位。让人有很多反思,回想自己小时候……那么多泪水、孤独、痛苦、无奈、迷茫、伤心、尴尬。庆幸终于长大了。长大了谁再对我不好我可以说句“去你妈的!”然后啐他一口唾沫扬长而去,劳资才不在乎你是否喜欢我呢。但是小时候真的不敢,被孤立简直就是坠入深渊一样。谁说童年美好来的?让他变回小孩儿去吧。
6、可见,被孤立是客观存在的,偶然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刺碰巧长在自己身上,自己都不知道,让别人感觉很不舒服,然后大家就都躲着你了。当然更多人的并不是因为收到你的伤害而远离你,他们和你还没有什么接触,他们更多的是懦弱,害怕被人另眼相看、害怕自己因接近你而被群体不接纳,才远离你的,他们就像墙头草。无辜的大多数也是懦弱的大多数也是平庸的 大多数。所以,当你被孤立时,至少说明你不属于那个大多数。你是有个性的,很可能在将来你会超越他们。学校环境好、家庭气氛好、经济条件好……等等都不是决定因素。
7、反过来换个角度来看,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留下的是揪心的痛和深深的害怕“被孤立”的恐惧。相信有过被孤立经历的孩子和被孤立恐惧的孩子,都能感到深深的揪心。如果让我们站在那个操场上当一回李善,恐怕仅仅是十分钟,都是很煎熬的。被大家孤立的那种痛苦,带着耻辱感的痛苦,真是无以名状。如今当我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些孩子时,真心心疼李善这个小女孩。人性之丑恶,群体的丑陋卑鄙懦弱……让多少无辜的孩子被欺凌被孤立被冷暴力深深伤害。
《我们的世界》观后感(五):少年时的孤独——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少年时的我没有李善这般勇敢和执着。在被孤立时,我更多的是选择接受、逃避,但是无力反抗。好像没有被明显的孤立过,但是孤独感在读书时代一直伴随着我。
体验最深的时候是高二转入零班。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人人称羡的班集体,带着兴奋和一丝不安,我把课桌搬进来。进班第一天,就有发小向我介绍新同学。现在都记得那个气氛快要凝固的场面。她满脸微笑地叫出四、五个同学,说这是这些是我最好的朋友,你们要好好照顾新同学哦。现在都记得她们脸上不耐烦的表情和转身就走的步伐。是啊,我一个来自普通班的不善交际的孩子怎么能在短期内打成一片呢。最害怕的是提早到教室,上体育课,空白的时间不知和谁交流。下课最早走的是我,希望路上没人看到只有我一个人回家。
对其中一个同学高傲的神态印象很深,好像总是没我的存在。后来也从同桌口中听说,她觉得新生还要拜托被照顾简直可笑死了,她最瞧不起这种人。终于了解了她讨厌我的原因,我极力向同桌辩解说不是我安排的。同桌说她知道,是发小妈妈和我妈妈散步时聊到想帮忙的,她知道我不是能开这种口的人。
在小孩子的心中,没朋友是一件很难启齿的事。主动向他人示好可能被打脸,有时看到她们脸上高傲的神情,我就暗自对自己说不要再向前了。好在这种尴尬的高中生涯没有维持太久,但是这种记忆使我对待新朋友和陌生人总是多了几分敏感和警惕。
庆幸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长大了,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目标后,过得越来越自信、勇敢。去年,偶然加了那个曾经给我隐性伤害的同学的微信,在群里聊天时她的冲脾气还在,算是交流“愉快”。不知道她还记不记得曾经冷眼瞧过另外一个小女孩,以后碰面了我想问问她。
长大万岁!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
《我们的世界》观后感(六):我其实很害怕回到小时候,不断逃离小时候。
这部电影打出她的名字要在豆瓣翻上几百页可能才能找到她,因为她的导演不出名,演员就是几个小孩子,什么多余的场景都没有,也没有什么特效什么的。说的就是四年级的小孩子被校园暴力啊。你被孤立,我被孤立,然后我们在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以及声援者四种角色悄悄转换的。但其实结局是骗人的,我和别人一起孤立过你之后是没有机会再成为好朋友的。 我当然知道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就是一伙好朋友在一夜之后背后的人就说了你很多坏话还要当着你的面嘲笑你不和你玩,像一个病毒一样被人排斥,并且撺掇所有人都孤立你,从此以后,谁和你玩在一起会被所有人声讨,像犯了什么大罪一样。 我也曾经是施暴者啊,因为你不和大家一条战线的话被孤立的就是你了,那种和别人一起孤立别人的感觉其实一点都不好受,会觉得其实毫无意义,但是你不和她们一起,这是你唯一一条路可以逃出去和她们有一起玩的机会了。 旁观者的时候最好玩了,那时候已经放弃了和那群施暴者一起玩耍的机会,但是也没有想法去帮助受害者,只想着明哲保身。 声援者对于我这种包子性格的人来说,一辈子都没机会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孩子是最势利的,他们懂得利用大人对他们天性的爱护让大人们相信他们是无害的,他们成群结队的往好玩的往他们羡慕的走,他们厌恶低下的无能的虚弱的,所以他们成群结队的欺负比他们更弱小的为乐。他们有时候比大人更懂得恃强凌弱这种道理。 施暴者永远抱着我没有错,就是他们这些讨厌的受伤者非要把我塑造成坏人的模样。 所以想着长大就好了,从一个阶段逃离一个阶段越来越开心,离那些施暴者越来越远,最好永不联系。 还好每个人都会长大。 校园霸凌根本想不到会出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其实就是这么直白的出现了,并将长久的影响他们的孩子一辈子。他们的孩子变得厌恶与人交往,厌恶自己。
《我们的世界》观后感(七):我所选择原谅的那些事 并不代表遗忘
2017年的第一天,父亲对我说:“你又大了一岁,我又老了一岁。”这句话也成为了近些年来,他雷打不动的会在正月初一和我说的台词。那么长大到底意味这什么呢?某好友常常会时而认真时而玩笑的对我说:“你知道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么,因为人会冷(忍)。”其实忍耐与克制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学会的。与此同时的,我们也渐渐学会了另一种东西,叫做原谅。 在这个不怎么寒冷的一月,看完电影《我们的世界》,打开冰箱拿出前些日子买的蒙牛冠益乳仰头喝下,记忆就此被拉到了仿佛很远的地方。那么趁此机会就谈谈那个平时不愿去面对的过往以及那个曾经胆怯内向又自卑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暴力有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而我始终认为还处于所谓童年时代的孩子们集体的对某个孩子的孤立,是来自这个世界最阴暗角落里最残酷的暴行。在成人的眼里,还是孩童的我们除了完成现在看来并不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不多的家庭作业外,就是无忧无虑的玩耍,是最单纯最快乐的时光。他们永远也想不到,那时的我们同时拥有最敏感脆弱的内心,有着与别人一点点不一样就会产生的自卑,与自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内心,也有着因为别人一点点的缺陷:家庭、成绩、长相……就不加克制表现出来的伤人的獠牙与利爪,那是来源于人性不假思索的恶之华。 电影《我们的世界》,所讲述的是一直被孤立的女主在四年级暑假期间遇到了转学但他们班的女二,并因为彼此都不了解对方的过往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可是当女二知道女主被同学们孤立的时候,也随大流的孤立了女主。最讽刺的是女二再转学之前的学校里同样也是被孤立的一方,而在随后发生的事件里女二也开始被同学们孤立。影片停留在,两位主人公在经历了互相伤害以及都被孤立后,向对方发出的探寻的目光上。导演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充满暖意的结局,而现实却往往是更加冰冷和残酷的。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的女儿和我同在一个班级,现在想来趋炎附势和攀附权贵的“品质”绝不是大人专有的一种东西。因为她是班主任的女儿,许多同学都巴不得与她为伍,而那时胆小内向在班上毫无存在感可言的我不知怎的就遭了她的讨厌。记得有一次课间休息,大家就去操场上玩游戏(至于是什么游戏我记不清了),要分两组,而我们的人数是单数无法均分。她就直接了当的当着大家的面说:“OT,那你别玩了吧”我至今都无法忘记那时我一边哭一边抹着眼泪奔上楼梯,途中还因为跑的太快摔了一跤的身影,背后传来的是她们阵阵的嬉闹声。后来有人对我说,她也觉得这个因行为的确过分了,然而她也是这个游戏的参与者。 还有一次,我与一位同学在跳远用的沙坑里玩沙子,另一个同学跑过来对那个同学说:“别和她一起玩,你看她找不到其他人和她一起玩。”那个同学,与我一起玩沙子的我的“伙伴”,就这样轻易的被后来者带走了,留我一个人在原地茫然无错,泪眼婆娑的看着不远处操场上别人三五成群结伴而行的样子。不知是因为这些事对那时的我伤害太深,还是我从小记忆力就不错的原因,这些过去了十年的事情,我竟都一一记得。 如今二十一岁的我,对于十二岁的她们对十二岁的我所做的那些事,早已选择原谅。那时的我们还太过年幼,不曾学会如何将对别人的厌恶和嫉妒不动声色的掩藏,也不曾懂得如何在这种被孤立的状态下为自己柔弱的心铸上一道防御的铠甲。只是我仍无法遗忘,倘若有人问我人性的本质,那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人性本恶,来自孩童的恶意才是最深最残酷的恶意。
《我们的世界》观后感(八):一直在打架的话,那什么时候玩呢?
小孩子的演技很好,皮肤也好好喔!电影暗示的地方很多。两次善儿送紫菜包饭,两次结果都不太好。进不去的朋友圈可能就像善儿自己用凤仙花汁染了红色的指甲又加上宝拉的绿色指甲油以后奇怪颜色不融合的指甲吧。是不是小时候班级里都一定要莫名其妙孤立一个人呢。电影里是她们都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是那么敏感。因为守住自己的秘密,所以就去排斥善儿。为了和新朋友一起玩,为了和大家一样,就也去诋毁原来的朋友。由小见大,不是只有学校里是这样的,不是只有孩子间是这样的。善儿是善良的善儿,有自己的原则,不会去说别人的坏话,当智雅变成她以前在班里的那个角色时,她会去指出:智雅没有踩线,纵使她以前这样的处境时从来没有人帮她澄清过。傻傻的善儿,当以为和宝拉成为好朋友的时候,就倾吐而出她知道的事情。李允好可爱啊!结尾借李允点出:一直在打架的话,那什么时候玩呢,我更喜欢玩。对喔,为什么就一定要互相伤害呢,好好相处不好吗。
《我们的世界》观后感(九):被孤立的。并不一定是坏孩子
搜到与告白同类推荐的片子来看的。本以为是和告白一样激烈的片子。所以在看的时候每个故事结点的转变都以为会是个大反转。到最后。其实并没有。故事小到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等同的事情。每个细节刻画入骨。不得不说演技。内心戏真是超棒。觉得最精彩的是故事一直顺势发展。但也一直给观众的一个疑惑点就是李善各个方面都很好。为什么会被大家孤立。这个点让我从开始就在期待这个孩子之后一定会变坏(也是受同类推荐告白的影响)看到最后才发现。其实被孤立的并不是坏孩子。还有最后催促善儿和解的竟是四岁弟弟说词。简单的道理只有简单的人可以真正的做得到。开始两个孩子并没有发生正面冲突的矛盾。以及最后并没有解释的释然对视。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简单。亦最复杂。好多东西好多情感好多误会。不是用语言就可以表达得清的。这其实也正是人们关系的微妙之处。好喜欢。
《我们的世界》观后感(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对今年的韩国影坛,起初并没怎么注意过这个有着典型韩国相貌,略微羞涩的女导演,直到她作为今年青龙电影奖上唯一入围的女导演,而且打败了《釜山行》、《黑祭司们》、《检察官外传》等一众热门影片的男导演,拿到最佳新人导演,看过允佳恩导演执导的这部《我们的世界》也许就会明白答案所在。
故事安排的倒是很简单,就是讲述几个小学女生之间关系,感情的发展变化。女导演总是能凭借着自身刻画女性间情感的天然优势,对镜头,剧情细节上设置的相当耐人寻味。并且,我猜也许也真的只有女生能完全体会到片中导演没有明说但却相当有意思的心理变化。对有着同样经历过类似敏感不安的青春期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被导演重新拉回到那段不甚愉快的童年经历。
导演通过儿童的视角,不仅仅向成人展示了女生间的友情,讨好、嫉妒和背叛,更是指向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校园孤立。这部电影同样会让人联想到韩国另外一部讲述校园孤立的电影,《优雅的谎言》,如果说《优雅的谎言》好比高浓度白酒一样刺激,剧情充满着张力,最后以悲剧告终;那么《我们的世界》就更像绍兴“女儿红”,随着时间剧情的推移,感情愈加浓烈,一点一点地渗透到人们心中,又让人五味杂陈。孤立,是在人和人之间建造一堵无形的高墙,营造一种诡谲的氛围,是变相的霸凌。导演总会在一些小细节上不经意刺伤女主的自尊心,同时也让观者感到刺刺的疼,敏感的小孩最容易受伤。比如电影一开始就是同学间玩游戏,李善总是最后一个才“被迫”挑走,却又是最早“结束”游戏的一个;想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为此专门顶替同学打扫卫生,精心准备了生日礼物,换来的却是一个虚构的地址。很难准确定性这样一系列行为究竟会产生多么大的创伤,不是霸凌带来了绝望,而是整个环境、氛围逐渐吞噬着他们的心灵,让人看不到希望。
女生间的友情更像是一场博弈,没有一成不变的闺蜜情。女主李善跟智雅的友情第一次产生裂痕就源于一场嫉妒,智雅嫉妒于李善跟母亲的亲密互动,因此智雅选择忽视李善对她的各种示好,对李善的态度也不似以往,这些细微的差别若有似无的刺痛着李善的自尊心。好不容易和好后,当李善发现善雅的补习班同学就是班上受欢迎的女生后,也成为了俩人关系的转折点。孤立霸凌就像传染病一样,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曾经的好友也开始孤立她,李善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试着和解,仍然无济于事。之后一直是班上第一名的女生同样因为嫉妒又开始孤立智雅,李善和智雅这两个女生间的矛盾被彻底激化。
看电影时,经常会让人想到自己当初于同样年纪班上那群女生小团体,一些以为是秘密的话被传来传去,原来全世界十几岁女生的心思都差不多。我想到当时我们班上一个女生因为身体原因,也确实受到了班上一些同学的排挤,所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及时制止。就像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我想人也有一种“恃强凌弱”的劣根性,也许也算是一种本能,一种排斥不同于自己的,想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本能。此时的孩子心智还未成熟,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也因此把这种本能表现出来。
大人们以为:“小孩子在学校除了上课学习以外能有什么事情。”但其实,并不。导演通过女孩的视角表达了,我们的世界远比你们大人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影片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情节:当男老师发现班上存在孤立同学的行为,想搞清楚李善和韩智雅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要孤立同学,互相打架,但是两位女生都沉默不语。这名成年人,而且还是一位男老师是怎么可能懂得这个年龄女生间的种种小心思呢,就连她们自己都不明白,更无从说起。影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导演对那种无法言说,只可意会的情绪,心思刻画的如此细腻到位。
导演把女主的名字取做李善,因为她的善良,同时她也是一个敏感的女生。善良敏感的人需要拥有一颗更加强大的心脏来对抗这个世界或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就像电影《优雅的谎言》最后,女主角在图书馆《克服抑郁症》那本书后面留下用红色毛线球包裹着的一段话“时过境迁再回头去看,其实也没什么。谢谢你们,克服了一切。”我们身处这万千世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之间不知会在什么时候发生着千丝万缕的纠缠。我们的世界太复杂,可以随时和好如初,下一秒也许就是再也不见,青春期就在这一段懵懂和尴尬中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