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流》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流》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0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流》读后感精选10篇

  《心流》是一本由[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7-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流》读后感(一):把无聊工作有趣是一种能力

相信吗?我每天上班唯一的事情就是盼着下班!

  王木木一脸郑重的看着我说,生怕我不相信这一点。看着这个对我说自己职业倦怠”的女孩如此认真样子,我忍不住有点儿想笑。

那么,请说说你的工作吧!

  于是,她露出一脸的不堪回首

每天上班做的事情都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各种报表,实在是没有意思透了!这样下去,也许我会疯掉!

  看着她紧蹙的眉头,我还是想要问问:

那么,我能帮你什么呢?

  心想尽管自己是生涯咨询师,但一般和自己熟悉朋友进行正式咨询并不合适,怎么拒绝比较好呢?这时候听她问:

老师,我看你平时工作特别激情,有没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书,让我像你那样,对工作充满积极态度吗?

  原来是让我推荐书啊!不过说起推荐的方法,我倒是真有一个——阅读实践这本名叫《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书。

积极心理学的代表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这本他的成名作中,对于“体验”非常重视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到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佛系”,几乎有点儿鸡汤味道了。但是,这本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心流》,是一本很正规的心理学作品。它的副标题非常传神的表达主题——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个强调最优体验的心理学作品。所谓最优体验,不是去迪斯尼乐园感受激流勇进刺激惊险,也不是背上背包开始一次说走就走旅行的新奇浪漫,最优体验,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看来,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不管是职业还是爱好,如果能够时时沉浸在一种心流状态中,他一定能够感受到最优体验,这种最优体验,就是人生应该追求东西。说到“心流”这个词,似乎很多人都用到过,这个词的始作俑者就出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这本书,后来成为一个心理学中的概念

心理学中是一种某者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某者在此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兴奋充实感。

  心流是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作者认为,唯有这样的专注,才能感受到最优心理体验。这本书在西方首次出版是在1990年,中信出版社2009年引进时名为《生命的心流》,译者陈秀娟,译文虽然流畅,总感觉字里行间带有几滴鸡汤的香味。万幸,2011年,中信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这本书,引进自台湾著名译者张定绮先生版本,此公翻译的多部外国作品,不管是非虚构作品还是小说,译笔都曼妙纯熟,别有一番滋味。之前那一版的译名为《当下的幸福》,大概当时流行“活在当下”的理念,这个名字书籍本身其实有不小的差异。毕竟,在作者看来,幸福本身并不是目标,进入最优体验的心流状态才是作者关注的。因此,2017年底,中信再版此书时,书名回归为《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才算是朔本正源,功德无量

心流怎么实现

  正如米哈里所说:

工作可以残酷而无聊,但也可能充满乐趣和刺激。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每天工作都有八小时之久,占据自己清醒时间的一半左右,如果这个时间阶段体验非常糟糕的话,那么,整个人生想要追求幸福也无从谈起。在工作中,糟糕的工作体验往往有这么几种:

当工作难度很大,自己难以胜任岗位要求的时候,往往感受是**焦虑**。当工作乏味无聊,自己轻松搞定缺乏新鲜感时,往往体会是**厌倦**。当工作既没有挑战,也难以找到价值感的时候,往往表现为**淡漠**。

  而心流体验,则是在工作有难度,但自己如果专注应对,可以挑战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可以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更可以让自己进入这种专注状态。作者认为,这种专注应对挑战的状态本身,就是最优的体验,让自己感受到幸福。在工作中,如果已经陷入糟糕的工作体验,不妨按照作者书中说的那样,采用“重新设计工作”的 方式,让自己重获“最优体验”。如何才能做到呢?作者给出了三个步骤

明确目标。如果遇到的工作十分乏味缺乏挑战,不妨自定标准,设定具体目标,这并非“画蛇添足”,而是在射箭的时候给自己树一个靶子,让自己能够在大脑中对原本无聊的工作因为聚焦产生兴趣必要难度。我们在工作上遭遇的挑战太过简单,可能自己即便设置目标,也懒得专注,懒得专注,自然难以进入心流状态。这时候给自己的工作设置必要难度标准则十分重要。既不能难度过低,也不能让自己无从下手。及时反馈。很多文案工作,不管是做PPT还是填报表格,似乎都无法立刻获得反馈,尤其是多人协同的大型项目,更加难以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你认真写完一份报告,或者设计了PPT的版面,两个月以后拿下这个case,你也不知道这个报告/ppt在这个case中起到多少作用(如果失去这个case,倒很容易被人指责说是因为这个报告或PPT太糟糕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找到或设计及时反馈的地方,则可以让自己立刻得到修正,越做越好。

  做到这三步,可以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提升自己工作的品质

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

  保尔·柯察金曾经人生意义有过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论断: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如果仅仅把最优体验当作幸福,认为时时进入心流状态人生就有意义,这样的观点似乎和我们的当代价值观背道而驰。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让心流这种最优体验和人生意义的结合:一个沉浸在王者荣耀中的小学生,和一个沉浸在上帝投不投骰子思考中的科学家同样处于心流状态,他们的体验相似,但从旁观者看来,两者的复杂程度,和人生意义当然也有高下,融合的元素越多,产生的价值越高,这个心流体验就越珍贵

  我们在游戏运动中能够体验心流,记住这种心流体验,把这种状态移植到无聊的工作学习中去,从而发现工作学习的意义,甚至可以在挫折中,在人际交往中时时处处体验到心流,最终让自己的生命在社会层面更加有价值,这样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我想,这才是最宏达、最壮美的心流体验吧!

  《心流》读后感(二):心流=熵减活动=无序到有序

  元概念:熵是一种系统混乱程度。

  理论原理:日常生活中,精神熵永恒增加导致内心趋向无序混乱。心流活动制造出熵减过程有利于心理恢复秩序

  主要观点:幸福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人生目标的副产品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时刻

  现实应用一:用心评价成年人的工作和休闲

  一、工作增加心流策略:1.设计工作,接近心流。2.培养性格自得其乐

  二、休闲增加心流策略:储备体育音乐、阅读等高品质休闲运动;摈弃游戏、购物等劣质休闲活动。

  结论:如果以获得心流为标准,工作和休闲便不再泾渭分明,而是都可以获得自我控制完美体验的途径

  现实应用二:关注儿童心流培养

  凝聚注意力需要一个目标。自得其乐的人,主要目标都以自我为依据也就是说,目标要自己找。米哈里认为:好的家庭环境就是不替孩子设立目标。因此,大人应该尽量保护孩子的心流状态,让孩子从独处中体会到心流的乐趣,更不要去打扰他们的自我秩序恢复这个美妙的过程。

  《心流》读后感(三):我缘何被“剩”下?

  “心流”一次,如雷贯耳,却一直未见到第一手资料

  如今,中信出版社出版《心流》,简直太开心啦。

  心流.png

  引言

  这本书很厚,定价却只有49元,特别超值。值得细细品读

  这本书大致分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第二部分是概述心流的构成要素,第三部分是分论心流在日程生活、工作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读后我的感触颇多,只挑出一点,和大家交流

  #幸福是什么

  我是80后。30年来,我的父母和老师从来没有教给我“幸福是什么”,也从来没有教我要去“寻找幸福,寻找快乐”。

  他们只告诉我“好好学习、好好工作,然后好好嫁人”。

  等我成功嫁人以后,估计他们一定又会说“好好生个娃”。嗯,不知道会不会说“生个二胎”呢?!

  以前我看到“幸福”二字,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鸡汤”。

  “幸福=鸡汤”这是典型的“不读书的人”的思维方式。

  是的,以前我成绩优秀业务能力强,但只是低头沉浸在好好学习和好好工作的环境里,不曾读过任何“课外书”。

  等我抬头看世界的时候,我接触了拆书帮,开始读“非专业”书籍。读了很多书之后,我才开始懵懂:“原来,人活着是为了幸福!”——一个平凡朴实道理

  我很早就知道“心流”的原理,却不知道原来心流与幸福是挂钩的。

  我现在30+,还没有嫁人。过去我以为,我的幸福还没有到来。

  但其实,我的幸福早已到来。

  #幸福在哪里?

  我给自己总结过三大特点,其中之一是:做什么爱什么。

  大学里,我原本想学财经管理的,结果被调剂到日语专业……于是,我的日语学的很好。

  工作后,机缘巧合进了律师事务所。当时,一页法律书都没有看……于是,我高分一次性通过司法考试,律师业务也做得很好。

  当我想了解世界时,又是机缘巧合我加入了拆书帮……于是,我成为了非常优秀的拆书家,荣获“全国最佳拆书家”。

  回想过去,我是幸福的,在学习的日子,在工作的日子,在拆书的日子……虽然没有恋爱的幸福,但是,我有“心流”带来的幸福。

  我的心灵是充实的,我的感情健康的。

  当然,我也在期待婚姻的幸福。

  都说“婚姻是需要经营的”,我非常赞同。

  “不要为了婚姻而结婚”,这点我也很赞同。

  既然我能“做什么爱什么”,不知我也是否会“爱”上我的婚姻呢(调皮)。期待在婚姻中能体会“心流”带来的幸福。

  #后记

  看到这里,没读过此书的小伙伴,以为这是一本很感性的书吗?

  不,你错了,这是一本非常理性的书哟。

  举个栗子,在“构成心流体验的要素”一章中,作者写道:

  我们在研究中也指出,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一般人回想最积极的体验时,至少都会提及这些元素中的一项,或是全部。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摘自《心流》

  “幸福”“快乐”“乐趣”这些原本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

  作者却用了八项元素来进行解释

  所以,这本书不是鸡汤,而是“科学”。

  《心流》读后感(四):幸福不幸福,就看这一点

  01

  叶子最怕参加同学聚会。除了酒桌相互自嘲油腻腻的猥琐中年男,便是谈笑风生中相互比较着各自的资产, 更好的位置,更大的房子,更豪的车子,更多的票子。

  每到此刻他就如坐针毡,因为这些幸福和成功的标配和他不沾边。虽说当初他也是满腔热情一头扎进魔都建设的白领一族,可未想日子一长,生活逐渐露出狰狞模样不堪重负的他变得又累又不快乐

  自打斜杠青年开始流行,尤其知识付费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叶子也开始心痒痒,琢磨着抓住机遇,搭个顺风车,没准就成了这个风口的小猪,借此迎来人巅峰

  为了勉励自己,年初他就把签名改成了“自律改变人生,我的幸福我做主”。

  叶子的自律不是空穴来风。微课,饭团,小密圈处处有他的身影,单在某APP里就订了五六个课程。从早起刷牙,地铁上班,再到晚上临睡前,叶子的眼睛耳朵丰富的音视频强烈地刺激着。

  看到公众号能让默默无闻的十八线城市小青年如今在一线城市占得一席之位,叶子也火急火燎地开个公号,为了更新常常熬到半夜三更,自诩是跑在太阳前面的人。

  半年之后,除了头发白了一圈,皱纹多了几道,腰椎间盘更加突出,再没有更多变化。叶子有些迷茫了,都忙得没空谈恋爱了,怎么还是没有活出想要的模样。折腾了一圈,幸福指数更低了。

  表面的假勤奋和东施效颦一般,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广撒网最后却捕不到鱼,徒留更多的焦虑和迷茫,怎能幸福呢?

  想尝试的太多,只会让注意力愈发涣散,丢失了最原始最淳朴的专注力。这份专注,恰恰是我们天生都具备的能力。

  02

  有了宝宝之后,家人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和她之间的权利争夺战。每每这些时刻,宝宝都会歇斯底里地叫唤。

  无外乎,她想要尝试新的“高级动作”被大人拒绝。比如爬到凳子上拿东西,大人怕不安全阻止了;又或者尝试自己穿鞋,被大人嫌慢帮忙穿。

  可当她亲自尝试新活动时,却让我看到一幕幕感动的场景。比如,她小心翼翼地垒高积木,每次想要垒高一层,全神贯注,调动着胳膊,手腕,手指,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奔着这个目标。

  如果成功了,即使有点儿歪七斜八但只要站立不倒,她都会拍手称赞,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失败了,她仍然坚持直至成功,整个过程她都乐在其中。

  眼下的目标让她全身心投入,甚至无视旁边发生了什么的状态,彼时彼刻,她的体能,智力都发挥到了极限,这带给了她极大的乐趣和喜悦。

  这份幸福体验正如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倡导的心流体验,即一个人将精神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时所会产生的一种行云流水、身心合一的感觉。

  想要这份最优体验,专注是关键。只是平日外在信息和诱惑愈发丰富,大脑中的各种念头也忙不停歇,相互争夺注意力。

  即使静坐在那里,我们的内心也是一片混乱,契克森米哈赖用“精神熵”形容这样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

  而当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情时,所有的心理能量都会往同一个地方使。 即使大脑中的念头喷涌而出,却是井然有序,齐心协力地往目标前进的。

  此时的混乱程度很低,秩序很高,相应的熵值也很低。而我们也会从内心深处感受着心流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04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从30岁开始做寿司,亲自实操了60年,被评为了年纪最大的米其林三星厨师,他在日本的地位相当高,被视为国之珍宝,如今92岁的他还会在店里捏寿司。

  大部分的寿司店都和流水线操作一般,师傅捏的快,食客吃的快。大多数都用连锁店提高销量和盈利。

  可是寿司之神家的寿司没有分店。做一件事情不追求未来的报酬,这样的“自成目标”让做这件事本身成了最大的回馈。

  事实也是如此。小野二郎精益求精,不仅选用最好的食材,还特别关注食材的处理。比如章鱼要至少按摩40分钟才能上桌,米饭的温度和人体温度保持一致。

  而他自己不管寒冬酷暑都带着手套,保护好自己的手,以保证手指指腹的柔软程度。如此,让食物以最佳的状态,最美味的理想时刻时呈现在食客面前。

  看上去简单的生鱼片和饭团组合却让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店连续两年荣获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高度评价。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座位,一餐只能吃15分钟。

  如若只是追求速度和盈利,小野二郎必然会分散精力,捏寿司也会变得乏味无趣,他家的寿司也不会成为如今的“一枝独秀”。唯独专注于追求精进,挑战自我才能迎来更大的幸福感。

  小野二郎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完善,我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入其中。”

  工作与爱带给小野二郎带来了挑战和行动力之间的平衡。将他一生的行动和思想都整合成心流体验。

  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提到,当找到一个终生的目标,并且面对这样的人生意义挑战时不害怕复杂性,“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汇合,意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正所谓当你知行合一时,宇宙都会来帮你,幸福自然来敲门。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权利,也都有幸福的潜能。幸福与否,就看你是否拥有心流体验。如此,生命这趟旅程将会充满爱、惊奇、幸福和意义。

  人生航行的路上,如何让心流体验随时陪伴我们前行呢?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正是这样的枕边书。

  作者简介:小娜,正念践行者,心理学重度爱好者,简书心理专题推荐作者。个人公众号: 遇见小娜,ID: ihulumama。

  《心流》读后感(五):4星|《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发现幸福:找到意义与目标并且专注其中

  据郑也夫写的序言,英文原版是1990年出版的,台湾版书名是《幸福:从心开始》,大陆第一版书名是《幸福的真意》,大陆第二版书名是《当下的幸福》。

  有6个人写序言,其中有2位心理学学者。最希望看到的是专家们说说作者的这个学说在过去的30年在学术界的认可程度,当前的研究进展,可惜心理学专家没提,前物理学家万维刚提了一点。

  本书的内容比较有趣:如何让工作与生活充满乐趣。

  作者的答案是找到人生的意义与目标,专注于其中。

  作者的信息来源:

  1:作者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随机多次收集数千人在工作生活中的状态;

  2:作者及其团队对各行业人的问卷调查;

  3:其他的二手资料。

  总体评价4星,比较有意思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818

  2:虽然各种证据表明,大多数人会陷入期望值不断升高的恶性循环中无力自拔,但还是有不少人能逃脱出来。这些人尽管物质条件不够优越,但仍然能改善生活品质,不但知足常乐,也常能使周遭的人生活得更快乐。#919

  3:东方有很多控制意识的技巧,能使人达到高层次的满足感。印度瑜伽、中国道教及佛教禅宗,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以从生物或社会的命定论下解脱意识为宗旨。#1059

  4:比较不同文化或行业的注意力结构,就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它的可塑性。爱斯基摩猎人受过训练,可分辨数十种不同的雪景,而且永远对风向、风速极其敏感。……音乐家专注于一般人无法辨别的声音意涵,……这都是因为他们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学习处理易受忽略的讯号之故。#1246

  5: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学者埃德·迪纳发现,非常富裕的人平均77%的时间觉得很快乐;生活小康的人则平均62%的时间自认为快乐。这种差异就统计而言,似乎不算小,但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所谓“非常富裕”的人只是名列美国400名大富豪排行榜的少数人而已。#1434

  6:在迪纳的研究对象中,没有一个人认为单靠金钱就能保障幸福。大多数人都同意:“钱能增加也能减少幸福程度,关键看你怎么运用。”#1437

  7:唯有在吃喝时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分辨各种不同口味、作料之间细微差别的人,才会跟美食家一样,觉得这件事乐趣无穷。#1463

  8:我们在研究中第一个惊奇的发现是,无论多么不同的活动,在进行得极其顺利时,作为当事人的感觉都极为类似。#1496

  9:最优体验的一大特色在于它本身就是目标。即使最初怀有其他目的,但到头来活动本身就已带来足够的报酬。#1796

  10:值得强调的是,本书每次提到最优体验,都以作曲、攀岩、舞蹈、航海、下棋等活动为例。这些活动传导心流的效果特别好,因为它们的设计本来就是以实现心流为目标。#1879

  11:虽然许多人有充裕的闲暇,可以从事多种休闲活动,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经常体验到心流。潜力不见得都能实现,质与量也无法互换。以今天最普遍的休闲活动——看电视为例,它几乎不可能产生心流。#2053

  12:这个事实向我们揭示了最优体验的第二个条件:一个人重组意识达到心流的能力。有些人不论到哪里,都能自得其乐;有些人即使美景当前,仍感到枯燥乏味。#2060

  13: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点: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第四是“投入”……最后是“挑战”。#2139

  14:罗根在研究多位劫后余生者的记录后,提供了一个答案。他的研究对象都提到在极度艰苦困顿的情况下力量的来源,罗根认为,幸存者最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一种自我意识不到的个人主义”,或者可说是有方向感、充满自信的目标。#2202

  15:当一个人真正开始了解另一个人时,他们就能一块儿展开各种冒险:一块儿旅行、阅读同样的书、抚养子女、拟订各种计划并付诸实现,这些事会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有意义。#2363

  16:现场演奏会的气氛帮助听众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乐上,远比聆听复制的音乐更能产生心流。#2475

  17:一个人一旦培养了“分析式”的聆听技巧,享受音乐乐趣的机会便呈几何级数增加。#2497

  18:如果冰岛人必须默默听着风声度过这些夜晚,他们的心灵一定很快就会被恐惧和绝望占领。但他们借着诗的平仄与韵律,用文字意象表现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成功地控制了体验。#2737

  19:阿尔卑斯山村的老农妇、芝加哥的焊接工与中国古代传奇的厨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工作辛苦而毫无吸引力,换了别人做,恐怕无可避免要觉得厌倦、单调、没有意义,但这三个人都把躲不掉的工作变成了复杂的活动。#3104

  20:这就难怪游牧或渔猎部落被迫定居务农时,往往因无法屈就枯燥的生活方式而大批死亡。尽管如此,有能力把农耕生活中比较含蓄的机会发掘出来的农夫仍不在少数。#3120

  21:不过,千万别以为只要把工作设计得像游戏,就能让每个人快乐。即使最有利的外在条件,也不能保证把人带入心流状态。最优体验是对行动机会和个人能力的主观评估,工作潜能虽好,但工作者不知如何发挥,仍有可能感到不满。#3153

  22:喜爱自己工作的外科医生,通常都在准许各种新的技术实验研究与教学并重的医院里工作。乐在工作的外科医生也表示重视金钱、名望与救人济世,但他们强调最吸引他们的是工作本来具有的一些特质。#3166

  23:正如预期,一个人每周中处于心流状态的时间越长,反映的整体体验品质就越高。经常感受心流的人较易感觉坚强、活跃、有创造力、专注、进取。但出乎意料的是,心流大多出现在工作的时候,绝少在休闲时发生。#3216

  24:因此,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工作时,人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就觉得快乐、强壮、有创意、满足;闲暇时,他们因无事可干,技巧也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悲伤、软弱、迟钝、不满足。但大家仍然宁可少工作,而拥有更多闲暇。#3234

  25:但大致而言,一般人在闲暇时错失享受乐趣机会的情况,比工作时更严重。#3281

  26:社会科学调查的结论一致认为,人在有朋友、家人或任何人为伴时最快乐。#3323

  27:因此,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就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质。#3343

  28:早期精神上的安全感,很可能是养成儿童自得其乐性格的一大要素,少了它,就很难长时间放松自我,真正体会心流。#3629

  29:我们这个时代最根本的一个错觉就是,以为家庭生活可以自给自足,处理家庭生活最好的策略就是听任其自由发展。男人尤其喜欢用这个念头自我安慰。#3637

  30:米兰的马西密尼教授收集到的资料中,有些处于极端困境仍能找到心流的实例,令人叹服不已。#3769

  《心流》读后感(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1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有些人的快乐是天生的,他们就像是上帝的宠儿,天生具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其实,不然。 如果说让别人快乐是种慈悲,那么,让自己快乐就是一种智慧! 可如何获得这种智慧呢? 《心流》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此书是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并且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理论。 2 可就是这么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好书,我在最初拿到的时候,却并不是很想看,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看来,有些所谓经典著作死板又深奥,不仅晦涩难懂,而且不接地气,虽然富有人生智慧,催眠效果也不错。 然而,当我真的拿起这本书去读的时候,却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心理学出身的我,读了不少心理学的著作,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提出的我未曾听闻过的“心流”的概念,以及围绕“心流”提出的一些观点,都严重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很好奇,好奇“心流”是如何影响,甚至是掌控我们的人生的?好奇为什么让自己快乐的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带着这些好奇与疑问,一不留神,我竟然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 读完之后,我不禁深深佩服作者的智慧! 佩服作者不仅可以把这么抽象的人生智慧提炼总结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它系统化,并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及实施步骤,从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学习,并获得这种可以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对此,我的敬佩之意,真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3 希望自己过得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愿望,这一点,谁都不例外! 然而,事实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过得并不幸福,不仅不幸福,甚至还有点悲惨。 对此,我真心希望他们可以读到此书! 此书,对于心理学爱好者来说,是积极心理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教材,对大众读者来说,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书中,作者将获得“心流”的过程,大体分成选定目标,培养技巧,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训练等几个步骤,并且在此基础上,还给我们做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导。 4 这其中,首要条件便是选定目标,这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 不管我们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我们想要获得让自己快乐的能力,我们都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当下的目标。 而且,这个目标对我们而言,合适才是最关键的!简单地说就是,既不能高不可及,也不能轻而易举,是一种我们垫垫脚就可以够到,但不付出努力就一定够不到的目标。 然后,就是培养技巧,当我们确定了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之后,就需要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而去掌握一些特定的技能,也许这些技能我们已经拥有,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 当我们明确了以上两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了——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也许你会说,不是小孩子才做注意力训练吗?难道我们成年人也要训练? 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是的,需要训练! 5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可以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乐此不疲,好像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但还有一些人,仿佛不管在做什么,都会做一会儿,停一会儿,仿佛总有一些东西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不能集中精神,全力以赴! 而这,就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并改进的地方。 此书详细的告诉了我们,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去控制我们的意识,从而让我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从而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去体会“心流”的感觉,真正的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这个社会真正快乐的人不多,所以,努力跟着作者去学习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让快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是我们自己该负的责任!也是《心流》这本书的意义之所在!

  《心流》读后感(七):心流所向,春暖花开

  王国维曾说艺术的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本书《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讲的就是一种无我之界,体验总结出的积极心理学——心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觉。简单的说,心流也像是心熵,熵是虽然是化学术语,指混乱的状态,但用在心流这里,可以充分说明使混乱无序的精神心理状态变得有序、有流向。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从更为人本主义的视角将观察者视为一个整体,不再像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心理学者所关注的方面如何减轻抑郁给个体带来的痛苦,而是转而探讨哪些要素能够让个体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写的《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石,同时,他本人也是美国排名第四的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导师,他写的《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影响甚广,是他将这种“入迷”状态(一种忘我的状态)第一次做为“心流”开始了研究,从而获得的研究结果。我想他本人运用得也很是熟练,在讲堂上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一个带着浓重中欧口音的白胡子导师,却活跃得像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睿智里不时有各种冷笑话,他就是这样一个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推广者、研究者。 《心流 最优体验心理学》从探讨幸福为开端,告诉我们,幸福是种主观的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日常体验,可以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完全可以以一已之力,不能改变外界发生了什么事,只靠意识的内涵就有办法使自己快乐或者悲伤或者有幸福感,意识的力量可以改变你想改变的或者你想得到的。 像经典电影《美丽人生》所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意大利,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中,让儿子的童心不受任何伤害,除了男主人公父亲的努力外,取决于儿子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意识,这样就不再是一个黑暗的集中营,而是一个有趣的游戏,而且最通过意识控制行为,取得游戏胜利,可以得到一辆坦克,这是男孩眼中的意识世界;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也说“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这就跟书中所说“有意识地心流”意曲同工,高墙也挡不住内心的自由与希望。 这些电影所反应的都是心流下所控制的幸福,是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控制的内心世界而得到的与外界实际信息不同的心流,那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与世隔绝,不顾纷扰独自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那是超脱的内心幸福。 学习使用“心流”,就要首先知道它的存在,学习知道它的构成要素,把这些元素结合成种能量,有正确的心灵导向,正确的目标,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心流,虽然它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家庭和童年教育,但也可以通过自己练习和约束慢慢培养出自得其乐的性格。 这时理解心流,它如同是一种超脱的、悬乎的道家养生功法——气功,运用意念控制身体里的气流有规律地运转,打通经脉,从而达到养生的目地。 知道了这样的心流,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融会贯通,似乎需要知道更深层次的运用,可是它就是那垂手可得的感官之乐,比如做运动、谈恋爱、欣赏画作、听音乐、吃美食;也是思维之乐,了解事物,发掘意义,建树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思维、思考得到乐趣:当然也包括工作之乐,这是很多人都有过体验的,从工作中发现乐趣、爱上工作、不浪费人生,越发觉得人生有趣;还有最让人讨厌,或呲之以鼻的人际关系,如果用到心流,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生活,先改变自己再改变社会,胸怀大我,才会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挫折中当然也能自得其乐,利用心流可以扭转悲剧、纾解压力,化腐朽为神奇,这些的关键点都是培养自己自得其乐的性格,控制心流。怎么样能自得其乐呢,陈景润,爱学习就是一个自得其乐的人,他的头发总是很长,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怪异模样,可他每次去剪头发,因为手里的号牌等待太远,就学习起来,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哪还记得剪头的号牌,往往等到一半就去图书馆查资料了,所以又顶着一头长发回去了;宋·朱熹《朱子全书》:“如曾点浴沂风雪;自得其乐。”是说自已身在风雪中,但是能找到开心的点,投入就能无惧外界。 本书的最后书,回看最开始就提出的人何时最幸福?追寻生命的意义,何谓幸福?何谓意义?这就是心流贯穿所讲的一种境界,一种心态,可培养可学习可控制,一种流动的有序的方向,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书所讲回答,各种问题,只要运用心流,人类积极心理学,个人目标与心流汇合,随时人都是幸福的!拥有心流,任何时候都春暖花开。

  《心流》读后感(八):别傻了……幸福根本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文 / 静待花开

每个人脑子中都有两个小人。 一个说:“别坚持啦,去玩会吧。” 另一个说:“好呀,好呀!”

  玩,真的能让我们快乐吗?

1

  看着体检报告上的“超重”二字,摸着一天天积攒下来的啤酒肚,小林愁眉不展。

“我得想办法减肥了。”

  办健身卡?不知道家里还有多少张闲着的“洗澡票”,根本坚持不下来。

  健步走?前几天部门搞比赛,每天按微信排名发奖品。可走了没两天,游戏“战队”的队友们就开始埋怨我。只好干脆,把手机绑在家里狗狗的身上,好歹别让数字太难堪了。

  晨跑?快别提了!早睡早起就是个魔咒。之前我还能保证10点半睡,6点半起。后来买了套装备,决定开始“晨跑”。刚跑了一天,晚上浑身酸疼地躺在床上刷微博刷到12点,第二天差点迟到!

  少吃行吗?哥们一吆喝,不去不合适……其实,很多次都是因为去聚餐,才把健身这事给耽误了……

  看似,小林放弃了健身、节食……等等需要坚持的“苦差事”,而选择宅在家、打游戏、参加聚餐等“快乐”的事情,可为什么没有感到幸福呢?

2

  最近我啃了一本大部头,叫《心流》。作者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所谓心流,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说过。就是一种“能排除杂念,全神贯注的状态”。最常见的情景就是有人打游戏、刷剧到废寝忘食。这本书的副标题叫:最优体验心理学。也就是说,心流是人类最好的体验,简称幸福。

  因此,作者用了一本书的篇幅,告诉我们:为什么心流能让人感到快乐,以及如何实现心流。

3

  书中说,幸福源自内心的秩序。

  这个说法好像有点虚,让人摸不到头脑。

  那么,不妨先问下自己:什么时候我会觉得幸福?

  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看看上面的小林,不难发现这条路其实走不通。放任并不会给个体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神经系统过于发达。”

  小猫小狗得到食物会感到快乐满足。而我们却会因为“又没管住嘴”“这顿饭太贵了”……而产生不快乐的情绪。书中,作者将这些杂念,统统称为“精神熵”。

  所谓“熵”,原是热力学的概念,代表了系统的混乱程度。也就是说,熵越高,系统越混乱。如果我们将大脑看做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那么杂念越多,精神熵就越高,我们离心流的状态也就越远。

  复杂的思考使人类变得强大,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焦虑。优胜略汰出的生理机制只服务了人类的生存繁衍,而没有增加幸福快乐的考虑。

  尤其是仅仅停留在感知信息,而缺乏具体行动的时候。

  你是否正在:

每天不停地刷手机,直到没有任何新消息; 想做出改变,却只停留在“想”; 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放弃坚持”。

  如此“自由”的状态,貌似不会带来幸福感。

  因此,只有制定秩序,体验心流,才是实现幸福人生的唯一途径。

4

  书中说,要实现“心流”,拢共分三步:

清晰目标 即时反馈 挑战与能力的配合

  有人说,实现“心流”很容易,只要让我打游戏。实际上,米哈里的调查显示:工作时出现心流的概率有54%,大大高于休闲时的18%。从而再一次证明,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更容易被杂念所扰,陷入焦虑。

  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无法感受工作中的幸福呢?

  正好,我们可以借助三个实现步骤,来探究下:充满心流的工作,幸福去哪了?

首先请回答:你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涨工资?当领导?带团队?这些都没问题。

  可是如果完成了一项任务,却没有获得鼓励赞赏,或者物质奖励的时候,你是不是就会有各种抱怨?在不经意间,你跨过了完成任务时产生的心流,而单纯地纠结在“不公平”的问题上。

  因此,要体会幸福,我们首先就要聚焦目标,避免陷入偏离轨道的细枝末节。

然后,接收每一步的即时反馈。

  练过瑜伽的伙伴应该都有体会,当我们按照教练的引领去放松身体,完成体式时,即使不能立刻做到位,身体也会一分分地接近目标。这个反馈足以鼓励我们忽略拉伸带来的胀痛,而坚持下去。

  那么,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也是同样。比如,你的目标是3年内做部门主管。于是,每当完成一个小项目,在业绩簿上增添一笔的时候,你都能清晰地感觉自己在向目标前进了一步,做的事情有意义,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最后,我们需要合理地配合挑战与能力。

  太难的任务,让我们焦虑;简单重复的工作,又会引发厌倦与无聊。做踮起脚尖能够到的任务时,心流出现的几率是最大的。

  很多人都喜欢打“王者荣耀”,可是谁又知道“天美”之前失败过多少款游戏?很多夭折的项目其实都是因为:游戏太简单了。玩家没几天就打了通关,最终导致无人问津。

  职场上也是同样,为自己的工作设置合理难度,不仅能带来充满幸福感的心流,更是让自己稳步前进的有效法宝。

  还说“3年内做主管”这事,如果你进入的是一个陌生领域,行业规则技能统统不了解。那么从一个星期掌握一项技能开始挑战,应该是个不错的决定。

  而如果,你已经是这方面的老司机,工作方法驾轻就熟。那么从项目管理着手,弥补现有流程缺陷,促进成员协作,就是让自己进入心流,实现目标的最优路径。

  这样,通过三个步骤构建起稳定的内心秩序,将与目标无关的杂念排除在外。同样是按时上班、下班,你的幸福感会大大超过身边人,成为“有所作为”的那个人。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的状态。

  如果你还在杂乱无章地安排着工作生活,即使感到焦虑不安,却仍然毫无方向。那么,我建议你一定要认真阅读这本《心流》。将书中的方法付诸实践,感受着将一切掌控在手中,井然有序的满足与幸福。

今日互动: 你有过心流的体验吗? 你计划在哪个方面尝试这三个步骤呢?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