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暗天使》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暗天使》影评10篇

2018-04-12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暗天使》影评10篇

  《黑暗天使》是一部由布莱恩·派西维尔执导,琼安·弗洛加特 / 西姆斯·奥尼尔 / 艾伦·阿姆斯特朗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天使》影评(一):欲望是永无边界地狱,唯自立能救

  而终将归于黑暗的眼睛,无论曾多么光彩照人, 也只不过是一面充满哀怨镜子

  ——波德莱尔《恶之花》

  第一次蓄意杀人或许会内心挣扎

  但杀得习惯了,是不是也就麻木了呢?

  两集迷你英剧《黑暗天使》根据英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连环杀手Mary Ann Cotton的经历改编,讲述她曾用砒霜毒杀了21人(包括三任丈夫、六个亲生子女自己母亲,以及其他六个继子女、一个闺蜜以及情人)。因为砒霜死掉的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肠胃炎,Mary Ann杀害了一系列至亲骗取保险金,在被捕处决前,她还生下了一个小女儿

  仿佛是从地狱爬上来的魔鬼,一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任何阻挡她欲望脚步的人,都喝下了她掺有砒霜的茶水

  不是没有过纯真善良,她也曾尽职做个家庭主妇生儿育女料理家务等待着丈夫带着薪水回来一家团聚。可惜禁不住矿工情人的诱惑,加上丈夫腿受伤难以带来家庭收入,困窘的经济状况加上持续不断生育面临每个孩子都夭折的惨状,绝望如她,选择一份砒霜给丈夫个痛快

  为了防止意外,丈夫还给自己还有孩子们买了保险,为她留下了整整一年薪水的赔偿。只可惜,叮当的钱币声没有唤起她心中的柔情良知,反而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让她走上一条杀人-骗取保险金的罪恶之路。

  欲望总是沟壑难填,一开始是为了生存,然后是为了情欲,再然后是对上层社会知识渴望。Mary Ann认为第一任丈夫辜负了对自己许下的温馨家庭承诺,所以她感到厌倦;第二任丈夫无论是床上还是金钱上都无法满足她,所以她迅速放弃了他;当发现机会跻身上层阶级时,她毫不犹豫选择舍弃自己亲生女儿性命;当和情人复合后,她却嫌弃对方没有学识涵养

  两集的时长,平均每五分钟就在死人,每当Mary Ann拿出那把象征家庭的茶壶,观众都知道马上会有人死亡了。

  仿佛是滚雪球一般,她不断向前,追逐着那些她认为应该属于她的东西。身着黑色长裙的她,如同初春冬雪融化后,苏醒过来的毒蛇,张开沾满毒液的獠牙,扑向任何一个靠近她的人。曾经质朴眼神逐渐变得贪婪可怕,到最后带有不露痕迹狠毒和不屑,至死仍然坚称自己无罪。

  Mary Ann对其中一名继子说过:“你一开始或许是个好人,但你不能永远是个好人。总有事情发生,会犯错,而你陷得太深已无法脱身。”可是呢,并不是总有事情会发生,而是她的欲望总是永无止境无法满足。

  毒杀第一任丈夫后她得到了三十五磅赔偿金,那是她一年的收入。然而当她费尽心机嫁给第三任丈夫后,除了向丈夫索取生活费,还教唆继子典当亡母的遗物给她当零花,一个月就从丈夫的账上偷走了五十磅。

  优渥的物质生活,加上温柔怜惜她的丈夫,已经是她能达到最好的生活了,为什么还不满足呢?婚后就迫不及待露出自己的贪婪,仿佛想一夜之间弥补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物质缺失

  她总是相信人们许下的诺言,却又埋怨对方不能给她满足她的生活,生活似乎除了依附于男人,已经完全不能存活下去。

  耐不住寂寞,向情人伸开了腿;情人不想对孩子负责,她情愿嫁给阳痿男;为了保持有钱人的新鲜感,她毒死亲生母亲以便尽早离开家;为了跻身上流社会,她一杯茶水送了继子的命。其实倚靠她自己打工,尽管收入微薄,但有疼爱她的母亲和继父,还有幸存下来的乖巧女儿。可惜她却把找男人结婚当长期饭票当做是人生马拉松,一站接一站,永不知倦。

  “我知道男人们会长时间工作,但是等你们回到家,工作就结束了。但妻子们却从来没有休息时候,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日复一日,从不停歇地干活儿。”Mary Ann与情人私会时曾加以抱怨

  站在Mary Ann角度来说,她或许以为她遇到的都是渣男,让她绝望的生活也摧毁了她心中的爱意。曾经为爱一起私奔的丈夫给她买了保险却被毒死,她后来每一次出嫁都写满了心机利益

  感情永远都是对等的,付出什么很大程度上也会收获什么。为了依附男人急匆匆出嫁,收获了阳痿贫穷的第二任丈夫;倚靠别人亡妻的魅力和所谓对继子的宠爱,得到把她当做家政的第三任丈夫;凭借肉体以为可以换取婚姻,却不想别人只是把她当做免费炮友。

  生活的艰辛没有终点,但幸运的是我们身边总有温柔善良亲友关心。Mary Ann却将这些关爱视而不见,于她没有利益帮助的横眉冷眼,或者嘲讽别人生活过得比她好;于她利益相关的,她觉得阻碍了她的结婚大计,统统送去毒死,包括她的母亲、女友、情人、继子。

  Mary Ann被捕后,她的继父前来探望,善良的老人还想从她身上看到亡妻的影子,为她开脱,是从小没有亲生父亲的关爱?是生了太多孩子看到他们夭折所以心理变态?却遭到她的否认,她始终认为自己无罪,甚至连被捕都是因为卖药的杂货老板医生告发她的错。

  悲痛欲绝的继父只能问她,到底想怎么样。Mary Ann语气平静,说道:“就是每个女人希望的,胜过男人认为够分量的一句‘我爱你’,胜过这个世界能给予我的生活,胜过煤灰和分娩。”

  Mary Ann的话并没有错,然而她真正的行为和心理却和这话半点也沾不上边。为什么不能倚靠自己力量活下去,再找到属于自己的婚姻?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空虚寂寞和不能自立强加成爱情

  激情中的“我爱你”从来都是轻飘飘一句话,连虚而又虚的21克灵魂比不上,为什么要把人生寄托在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上。每段一开始就心怀鬼胎凭借出卖肉体得来的感情,自己偏要打上男人足够分量的“我爱你”,怎么可能幸福得下去?

  如果想让这句“我爱你”变得足够有分量,那需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支撑生活,并且懂得在什么时候说“不”。

  不能及时抑制住没有止境的欲望,不能为滋生的欲望买单,说再多的警言金句又有什么用呢?

  《黑暗天使》影评(二):悲剧人物 无关对错

  女人一共生了9个孩子,头7个都死了。生和死都那么容易那么轻。正常人死到第四个孩子早就精神失常了,往后的人生直到被绞死,都是这个女人用坚强和麻木赚来的

  女人有错吗,她只想move on。不去看苦难,不停翻篇也是坚强的一种。不惜以夺取亲朋性命为代价。不过,亲朋又算什么“他人即地狱”本来就就是人类生存法则,蛮荒之地,上帝是管不着的。苦成这样了,还谈什么修养我的朋友o小姐就是这种人,只是还没到杀人这么极端,穷疯了的人是没有底线的,你真认识了她,就知道那无穷无尽恶心。她没有错,她只是个悲剧而已。

  另外, 阶级有这么好跃层吗?当有钱人都是傻子啊。不要拿穷人的心机和富人见识碰撞

  《黑暗天使》影评(三):徒挣扎而入泥淖

  喜欢英剧,喜欢得不就是它的短小精悍吗?比起美剧韩剧国产剧的冗长来,三集片扎堆的英剧简直是一个异类。不用花费太长的时间,不用耗费太多的心力,就当随便看一看,看一看这个世界还存在着什么人,或是什么神经病,什么奇葩,什么怪咖。

  英剧,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展示这个世界上诸多看似怪异又无比正常奇异人士,总有一个内心有病的观众会找到他的所爱。

  《黑暗天使》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只有两集。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戏剧,最好就用两三集的时间说清楚。太长的话,很容易给人一种投机取巧感觉,会让观众认为这无非是利用原事件做噱头,最后讲了一堆其他电视剧也正在演的事情。

  玛丽·安在剧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给你沏一杯茶好吗?

  像是死神的夺命索,刚说完这句话,接下来一杯加了砒霜的茶就被送到了被害者嘴边。

  玛丽·安和她害死的那些人,都是不幸地。

  玛丽·安和她第一任老公刚刚出场的时候,就提到他们已经死了4个孩子(记不清)。事情的关键不在于母亲失去孩子,而在于不断地失去。你不断地怀揣希望去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没过多久你就立即失去了他。翻来覆去折磨才是最可怕地,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出了什么错。

  此外,玛丽·安还曾说过一句女性命运的话。她说,男人们可以出去工作,挣完一天的钱回家,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女人们不行,她们洗衣服、做饭、照顾小孩,一天都停不下来,第二天继续。

  被生活的重压,以及命运反复无常性格压垮的玛丽·安,脸上很难见到笑容。她的脸上总是淡淡地,带着数不尽的苦涩。生活已经把她蹂躏得干干净净,她只剩下了一副皮囊

  她生活得太苦,以至于很难品味到生活的甜。

  她和那个可能是付出了最多心思的矿工说过,她是不会和一个矿工在一起的。在她说那句话的时候,她正试图和造船的资本家结婚。她内心有着一点高傲,让她觉得她会逃离这种无望的困境

  而她之所以会这么说,是来自于内心的恐惧。那种小时候做矿工的亲生父亲惨死,和母亲在一起孤苦无依的恐惧。

  命太贱了,真得。她一定对自己这么说过,一定在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时候反复确认过。

  她父亲死了,她的孩子死了,她亲生母亲和继父并不愿意接济她。

  而她第一任丈夫除了让她生生生之外,似乎也没太在意她。所以矿工勾搭她会那么成功

  而她对她第一任丈夫呢?她认为他不过就是个依靠。她又不能出去工作,出去赚钱,所以她只能依赖他。

  在他残疾之后,他就真得一点用都没有了。不仅没用,而且会拖累她。第一次杀人,是因为她不想陷得更深,因为那种可怕的人生她连想都不会想。

  接着,她拿到了一笔保险金。她尝到了一丝人命甜蜜活人没什么用,死人倒是不尽然

  她很快结了第二次婚,当她发现这次仍旧是一个废物的时候,她丝毫没有退一步忍一忍。她手起刀落地杀了他,然后拿到了保险金。

  她不想做废物的妻子,究竟做谁的妻子,她可能还不知道。但是废物男,请离我远一点。

  让她的人生起变化的,是造船厂的资本家。

  那是她第一次与这种身份的人接触。并且顺利地赢得了他的心。

  她忽然发现除了底层的废物男之外,她还有这样一条路,而且可以走得相当顺利。

  所以她才不顾一切地想抓住。她并不爱资本家,也并不爱那个家,不爱那些孩子,她只是爱那种她可以喘息的生活。她在那个时候才明白,身份,或者说是阶级,才是她真正的障碍。她看到了资本家的孩子是如何成长得,她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人生,可以不像她那样坎坷地成长。

  在她明白了这些之后,就像她毫不犹豫地杀人领保险金一样,她要铲除她在这条路上的障碍。

  她的母亲,资本家的孩子,都是这条路上的障碍。所以他们被她毫不犹豫地清理掉了。

  但是最令她悲痛莫过于她的女儿。她是无意伤害她的,可是一件罪孽深重的事情,总会伤及无辜

  接着,她被资本家拆穿,被嘲笑,被呵斥。她一怒之下找上了闺蜜的弟弟,既然闺蜜是阻碍,那就杀了好了,那么多人都已经杀过来了,不差这一条的。

  最后没想到第四任丈夫像她父亲那样惨死。

  她又得到了一份做女佣的工作,接着,矿工成了她追求新幸福的阻碍,她手起刀落地解决了她。没想到男主人也手起刀落地解雇了她。

  玛丽·安看到了生活的徒劳,知道自己身处泥淖,所以苦苦挣扎,以求解脱。任何一个机会她都不会放过,任何人只要阻挡住了她,她都要毫不犹豫地解决掉。

  她没有什么上升的渠道,不会接受教育,不能参加工作,不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可是这些她偏偏都抱有一份渴求,她想读书,想工作,她有着对人生的渴望。

  然后呢?她明白这一切都不能。她只能这样消耗自己的人生,在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又看着他们死去之后,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得不到一点酬劳之后,在面对一个又一个困境又无法解决之后。

  她身负重担,想轻盈前行。只能一件件地卸下来。

  她身处的世界那么糟,而她偏偏觉醒得那么早,而且她又是性格如此坚毅的一个人

  被蹂躏得体无完肤的她,自然也不会对别人心慈手软

  生活是个泥淖,不挣扎会慢慢陷进去,挣扎得可能会陷得越来越深,也可能就此脱身。

  玛丽·安认识到了这件事,选择了后者,至死都没有悔恨

  《黑暗天使》影评(四):连环杀手不意味同情

  以下是粘贴的,就是希望分享一下,希望观看这部电影要理智一点,不能否认她的婚姻悲惨,但当时的社会阶级女性地位的确很惨,可我觉得玛丽安已经心理有问题了,就事论事,就像她母亲对她说她的心里现在太黑暗了,她却很淡定的对她母亲说我去给你倒杯茶(!!这里)随后她母亲死了,她毫无内疚,走之前一点泪也没有流,不能因为她是女性就为此找理由(当然我觉得男女平等)

  然后下面这些调查是对美国等地区分析的有区域限制性,但是这部电影女主是英国,故事改编的女主在下面的条件几乎样样符合,所以我认为不能同情,不要说什么女主自强独立,这部影片根本与这个毫无关系,

  她们是谁、为何及如何行凶? | 女性连环杀手的犯罪心理画像

  小友说:纵观美剧《犯罪心理》、韩剧《signal》、日剧《ON 异常犯罪搜査官・藤堂比奈子》,这些影视作品中都有不少杀人案件的凶手是女性。但你能想象出现实中女性连环杀手是什么样的吗?

  如果现在要你想象一个真实的“女性连环杀手”画像,你有很大可能会想错。

  又或者是《红蜘蛛》等以女性犯罪案例为主题的影视剧里那些美丽而阴狠的角色。

  也可能是韩剧《signal》里那位穿艳红色高跟鞋、涂正红口红、用大红色包包的自恋达人(这后来也成了案件突破点,就不剧透了)。

  当你意识到她可能只是茫茫人海中一张普通脸孔,恭喜你,起码你不再是以为坏人脸上都会写着坏人的单纯宝宝啦:)但你也许还是不太清楚她们通常从事什么行业、杀什么人、一般怎么杀人以及由于什么动机杀人。

  如果你对如上问题不能肯定而具体地回答,建议你抽 8 分钟读一下这篇文章。读的过程里你可能会感到寒毛竖起(放心,不会出现任何血腥图片哒),但放心吧,如果你已经窝在房间里的话,看完你会重新踏实一些,因为她们通常不会半夜入室抢劫=_______;=

  为什么特别研究“女性”连环杀手?简单来说,研究者希望唤起人们的警觉。受文化影响,人们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和刻板印象,首先觉得女人从先天条件和心理来说不太可能成为连环杀手,顶多会跟踪骚扰别人(femail stalker)而已(注:连环杀手指实施三次以上谋杀行为的人,且两次杀人行为之间间隔超过一周)。

  心理学家玛里森和她的犯罪心理研究团队警告我们:如果你继续保持这种错误观念,可能会造成致命性的错误。因为有将近16%的杀人犯是女性,也即六个杀人犯中就有一个女性。而且,她们的犯罪行为比起男性来说通常会保持更久不被人发觉。部分因素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否认女性也有攻击与作恶的倾向。

  哈里森和她的团队归档了 64 份在 1821 到 2008 年间活跃的美国女性连环杀手档案。研究者用 http://murderpedia.org 这个网站识别出那些杀手,然后在声望可靠的新闻平台、政治报道渠道上确认追踪这些案件内容属实。尽管历史记录不完整,很多犯罪记录里有部分信息缺失,但如果能发现一些因素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这些人通常都是典型的受过教育、已婚、有着照顾扶养角色(如母亲、保姆、护士等)的白人,几乎全都(98.4%)出生在美国本土。具体犯罪画像,往下看。

  走在路上,你或许很难分辨出这些人。她们:

  有 88.7% 是白人,除了有 9.7% 是黑人和 1.6% 拉美裔;

  她们 54.2% 都已婚,有 15.3% 离婚,还有 13.5% 是寡妇,8.5% 在长期承诺亲密关系里,8.5% 单身;

  有 1/3 的人有学士学位,另外 19.2% 没学位但受过高等教育,15.4% 是高中毕业生,剩下 30.8% 高中没毕业;

  她们的工作很多样化,但其中有将近 40% 在健康相关岗位工作(比如护士等);还有 21.6% 身担其他一些直接照顾者的角色(带孩子或做家务的保姆);剩下四成的女性则从事着包括“农夫、组织领袖、管理员、妓女、精神病患者、药贩子、服务生”在内的各种工作。

  样本中有四成的女性曾经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有三分之一(31.5%)曾在童年遭受来自父母或祖父母的生理或/和心理虐待,这种虐待也可能来自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长期伴侣。

  她们有 55.3% 的属于中产阶级,40.4% 属于下层阶级,而 4.3% 来自上层阶级。

  日剧《ON 异常犯罪搜查官 藤堂比奈子》剧照

  研究者发现,相当一部分杀人如麻的女性都从事着人们刻板印象中女性占主导的行业,比如护士、保姆。另外她们在生理吸引力上高于平均水平,这一点可能会帮助她们换取受害者的信任。倘若与下述她们杀人的习惯联系起来看,则令人发怵:

  这个样本中的女性连环杀手总共杀害了 331 人,平均每人杀害 6.1 人。

  她们平均在 32 岁时第一次杀人,但持续杀人的年龄跨度则从 16 岁一直到 65 岁。杀人行为持续时间平均在 7 年,但最短的是一年,最长的则有 31 年。

  67.3% 的女性连环杀手男女都杀,还有 20% 的只杀男性,12.7% 只杀女性。

  大部分受害人都和杀人者认识,甚至就是她们的亲属(包括孩子、伴侣、未婚夫、男友、母亲、婆婆、父亲、阿姨、侄子侄女)。在所有这些案件中,每个杀人犯都曾经谋杀过至少一个没什么还手能力(比如孩子/老人/病人)的人。

  下毒是她们最常用的杀人手段(是男性杀人者使用毒杀概率的四倍),但除此之外她们还用到了各种各样其他谋杀的手法。

  “人们先入为主地认为女性不太可能实施这些极端的犯罪行为,但我们所研究到的女性连环杀手会毒杀、闷死、烧死、噎死、射杀、重击致死别人,还会射杀新生婴儿、儿童、老人、病人,当然还有健康成人;而且最可能是那些认识且可能相信她们的人。”

  ——研究者说

  hoto from http://keenetrial.com

  (翻译)从上往下依次是:

  毒杀、闷死、射杀、捅死、击打致死、溺死、忽视虐待(估计是对婴儿)、总计

  在犯罪心理学里,她们最常见的杀人动机可归于“享乐主义(hedonistic)”,有半数样本都符合这个分类——即出于寻求经济利益(profit)和受欲望驱使而杀人。排名第二的常见动机是“寻求权力(power seeking)”,包括杀害自己负责照顾监管的人。

  根据数据结果,哈里森团队指出了几处明显的模式:这些女性相比普通人口中的女性来说,遭受身体或性虐、有药物和酒精滥用问题、符合心理疾病临床诊断或特征的比例更高。

  引用一些杀手陈述,你可以在其中嗅到精神病理性思维(区别于普通人偶尔口头宣泄的攻击念头):

  “他们(孩子们)烦到我了,所以我决定杀了他们。”

  “我喜欢参加葬礼。当有人死了的时候我就很快乐。”

  “我的野心就是去杀更多人——杀更多的无辜人——我要比史上任何人杀的人更多。”

  与男性连环杀手相比,女性连环杀手更少有性暴力和性侵犯行为。总的来说,这个研究样本里的女性杀手更多为获取资源(利益、控制)而杀人,男性则会为性(强奸、性虐待)而杀人。哈里森团队认为这也符合进化论,因为男性有尽可能寻找发生更多性行为的动机,而女性则天生有动机去寻找一位愿意承诺且有足够多资源的伴侣。

  尽管进化学视角可以帮我们理解这种无意识驱动的力量,但连环杀人仍旧是一件有意识的滔天恶行,所以没有任何理由能为其作掩护,或将其正常化,没有!

  这项研究肯定有明显的限制啦:比如太依赖历史档案、新闻报道,且只关注美国国内的案件。但这个话题终于被人从冷清的角落里捡起来,并得出了一些阶段性结论。

  研究指出一个令人担心的趋势:从 1975 年至 2015 年,记录在案的女性连环杀手数量增加了 150%,相当于翻倍增长,这一点值得我们警惕。

  看完这篇数据累累的文章,你大概自己已经找到了和生活的一点关联。

  研究者总结:“如果我们增加对连环杀手的理解,同时加大对相关人群的干预,或许可以拯救一些潜在的受害人,并防止那些潜在的杀人犯走上连环杀人的不归路。

  《黑暗天使》影评(五):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是一名躁郁症患者。 也许我的想法已经脱离正常人,所以还是说明一下自己的情况。 至于说明了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 —————————————————————— 深夜,和母亲一起看。 看得不是很认真。 中间多次的啪戏有些尴尬。 两个小时,母亲看完有些疲惫,在我看来变得有些不耐烦。 我焦躁起来。 不,我不焦躁。 我害怕。 我是怕我母亲的,潜意识里认为她会伤害我。 我也会伤害她。 我因这份恐惧不耐烦起来。 想在母亲激起我下一波恐惧之前杀了她。 杀了她,杀了她,杀了她杀了她杀了她…… 就像之前的每一次一样,一切都归于沉默。 但是我不能确定下一次我会怎么做。 在萌生杀了母亲这个念头之后我就想到了Mary Ann。 她杀第一任丈夫时可能心里是满满的不耐烦吧。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all right now."第一任丈夫在上完保险的当晚对Mary Ann说。希冀地,喜悦地。 "Everything will look better."依然是第一任丈夫对着Mary Ann,不过他已经摔断了腿。自欺欺人地。 Mary Ann会不会在崴那勺砒霜前觉得丈夫第一次说的"一切都会变好"也是自欺欺人? 她受够了。 受够了这种自欺欺人,受够了入不敷出,受够了每天每天干不完的家务活,受够了屋子里的灰尘,受够了床垫下的臭虫。 丈夫让她生了这么多孩子却保不住他们的命也养不起,丈夫让她过着每天赊账的日子,丈夫让她空巢得不到抚慰变成了与人偷情的荡妇。 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指着丈夫说,他就是毁了你生活的人,他阻碍了你变得幸福—— 杀了他。 好像很合理。 所以她最后依然坚称无罪。 当第二个Margaret Jane埋葬之后,Mary Ann的继父说:"We all do daft things, but God never sends us more pain than we can stand." 后半句翻译(【不着调字幕组】)是“但上帝不会给我们无法承受的痛苦”。 Mary Ann的回答是:"If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Dad, you are as cruel as He is." 祈祷没有一点用。 痛苦好像永无尽头。 那么,去他的上帝吧,去他的赎罪。 她要做自己的上帝,让自己幸福。 砒霜似乎给予了她成为上帝,主宰命运的力量。 “再喝点茶吧。”——我要变得更幸福一点。 "What did you want of us all, Mary Ann?" "Just what every woman wants...More." "More than what?" And what do you want? 我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话更像是砒霜,甚至胜过一切毒药,Mary Ann每毒杀一条生命不也是为了能让“一切”更好一些吗? 这句话操控着人心。 让人还想活着。 也让人为了活得更好不择手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