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隐于书后》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隐于书后》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6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隐于书后》观后感精选10篇

  《隐于书后》是一部由萨利·温莱特执导,詹姆斯·诺顿 / 夏莉·墨菲 / 乔纳森·普雷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于书后》观后感(一):我爱你啊艾米莉

  这部电影里有个场景是夏洛蒂未经艾米莉允许翻看了她的诗歌,引起了艾米莉激烈的反抗,艾米莉说出“You disgusted me.”之后摔门而去,于是你看到了她毫无顾忌的、自卫式的愤怒。勃朗特三姐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艾米莉,不仅因为她的《呼啸山庄》有如割裂荒原的一声空旷嚎鸣,天才式的文学造诣远远不是《简爱》可以比拟(《简爱》的成就大多数在文化领地,尤其伴着吉尔伯特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和兰瑟的《虚构权威》等书,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山的作用,当然借助了女性主义的大潮的势,实际上不论是故事还是叙述方式,这本书都要被划归“喜闻乐见”的那一类),更是因为她的人格也如同她的书一样,具有激烈的先驱式的“反传统”的叛逆意识,于文于人都避免规训。她有明确的个人领地,拒绝一切人自以为是的进入与指点。如果你采用传统的理念价值判断大众审美与意识偏见只能徒增冒犯。

  《隐于书后》观后感(二):关于真实历史中勃朗特姐弟背景家人身世情感社会

  英国文学在19世纪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而其中,女性居然占据着颇为重要位置想想吧,写《傲慢与偏见》的奥斯汀,多少人痴迷于她的庄园,在她那样的年代妇女小说是遭人讥讽的。所以我们的简奥斯汀小姐,一边写着小说,一边提防门外的脚步声。一听到人来,马上把稿子掩藏起来。

  奥斯汀把自己一生献给了小说——她终身未嫁。而在其后,勃朗特更是接过了她的衣钵,让小说绽放娇艳花朵。虽然,夏洛蒂对奥斯汀并不感冒,说她“不知激情为何物”,始终与这位前辈划清界限。其实不难理解,她们对于创作偏差。要知道,勃朗特三姐妹都是诗人感情丰富,这就赋予了笔下人物饱满的激情。

  后世对于文学家研究,都必须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我们了解夏洛蒂更多,她写了很多信——她的弟妹写的信屈指可数,给她的闺蜜,给她的出版商,给她的读者,给她崇拜作家,给她暗恋对象……她在布鲁塞尔求学时,爱上了老师埃热先生,而他却是有家室的。毫无疑问,这场爱情没有好的结局。她给老师的一封信中,倾诉了别离的思念痛苦。这封信被埃热先生撕碎,细心的埃热夫人却将它重新粘合在一起,一直保存。现在,安静地躺在大英博物馆里就是这封信,不,是一颗受折磨的心。

  我们对于艾米丽和安妮的了解却不那么多。更多地是从夏洛蒂的信中了解这两位妹妹性格。艾米丽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总是将自身情感困缚在内心世界。她的《呼啸山庄》正是这些情感的映照,充满了象征和暗示,有后世研究学者认为她开启了意识流写法的先河。安妮则性格淑娴,与人和善,虽然她的成就有限,但不可否认也是具有相当的才华

  在这之后,我们不能忘了夏洛蒂的弟弟,艾米丽和安妮的哥哥——勃兰威尔。他是一位天才,但是天才未必有成就。据我们所知,这位青年能诗善画,懂几种乐器,通晓拉丁语,可以翻译古典文。他被全家视为希望,却自失前程,先是酗酒,后又追求有夫之妇,遭到抛弃后破罐子破摔,吸食毒品,更染上肺结核,传染家人。可以说,他是全家痛苦的来源。但不能忽视的是,他给三姐妹文学创作上的影响,有人猜测,《呼啸山庄》开头和部分创作是由勃兰威尔完成或指导的。那些爱情和酗酒经历,看上去不像一位足不出户女士所能完成的。当然,这仅仅是猜测。

  另外还有他们的父亲,一位牧师。勃朗特先生其实也是为文学爱好者毕业于剑桥,还出过两本诗集。他真实的性格和形象并不像电影中那样,他是严苛古怪,和家人交流并不算多。但他的爱好可以说是他儿女们创作的萌芽。

  现在要说说这部电影创作的难处。一方面,我们对夏洛蒂非常了解,对另外两位知之甚少。艾米丽《呼啸山庄》、安妮《艾格妮丝•格雷》、《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都是1848年出版,勃兰威尔、艾米丽、安妮于1848、1849年相继逝世。带着亲人离去的痛苦,夏洛蒂活到了1855年。生死巨大隔阂让我们对夏洛蒂的弟妹的了解隐于书后,而把认识重心放在了夏洛蒂身上。这是多么无奈的事实。电影对三姐妹的平均着墨,其实有多少是真实可信的呢。起码我认为夏洛蒂不是这样的。另一方面,对勃兰威尔和勃朗特牧师的角色刻画。勃兰威尔要突出可恨可爱之处。他是性格与行为上的渣滓,却无碍于他天赋上的让人惋惜。勃朗特牧师因为身份家庭上的折磨,性格是负杂和古怪的,他有着传统上的固执,对家中唯一儿子执念,对儿子行为管制的无力感。同时作为文学爱好者,对儿女们创作的鼓励态度。因为在他们小时候,勃朗特牧师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些都对他们文学创作的诱因。

  《隐于书后》观后感(三):广袤原野中的散步

  先说一下总体印象,我不是专业影评人,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此电影根据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和成就,尽可能还原了她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创作背景、主要思想。创作方式有点当年《成为简·奥斯汀》的感觉

  三姐妹:夏绿蒂、艾米丽、安妮,分别代表作品《简爱》《呼啸山庄》。

  三人的成长背景电影很少铺陈,家中威严的牧师父亲、暴躁不得志意志脆弱兄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男人,姐妹们没有社交,除了写作家务活,她们唯一的爱好就是去散步。

  无论是春天的遍野黄花,还是冬天的萧瑟沉寂,推开后门,就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这里是姐妹们出版理想的萌发地,她们在商量着那个不允许妇女拥有一份正当可养活自己职业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生存下去。那样的环境难以想象能孕育出什么特别珍宝

  可是,她们这一群柔弱小女人竟然突破了那个时代,特别是二姐艾米丽,在孤独压抑的生活氛围中竟能产出那么热情澎湃、想象瑰丽的诗篇。此部电影中,二姐艾米丽的性格是最个性的,也是印象深刻。最后,一番隐姓埋名的妥协终于换来作品集额出版。感叹容易。最后,旷野中,三姐妹一起散步,耀眼彩虹升起,象征着她们的努力发出的光芒

  《隐于书后》观后感(四):So ordinary, yet so extraordinary - To Emily.

  quot;Stronger than a man, simpler than a child, her nature stood alone." So Emily Brontë appeared in the eyes of her sister, Charlotte.

  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企鹅出版社1977年的作者名为埃米莉夏洛特的《呼啸山庄》,封面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性侧脸的冷色调斑驳的油画肖像。女像眼中目视前方的冷峻与坚定实在无法让其与混乱美丽的《呼啸山庄》主角凯瑟琳联系到一起去,倒明显更像是艾米莉自己的画像(后来我看到埃米莉的自画像,果不其然就是她)。这个30岁就死于风寒的英国哥特文学女天才就这样在《呼啸山庄》一次又一次的再版中延续着自己短暂人生中惊鸿一瞥的才华。比起有生之年名声显赫了的夏洛特,早逝的艾米莉在此生中唯一一部作品《呼啸山庄》中所表现出来的冷峻疯狂又弥漫着浪漫悲剧色彩的文学光芒使得她的作品及本人都散发着一种凄美魅力

  而这部小说本身也被各种各样演绎,电影、话剧音乐数不胜数。英国女歌手Kate Bush的那首《wuthering heights》说实话实在和传统英国文学电影中展示的那种静谧的背景乐风格差别不是一星半点,但强逼着自己多看几遍Kate Bush一身红衣在萧瑟的树木草地前跳着莫名其妙乖张的现代舞你大概能领略到真名Catherine的Kate把自己当作女鬼对《呼啸山庄》男主Heathcliff的召唤(一个玩笑,虽然歌词儿确实是这么写的)。

  但毋庸置疑的是,《呼啸山庄》远没有《简爱》那么招人喜欢。虽然推动夏洛特和埃米莉写作的动力可能都是愤怒与不满,但《简爱》在阴谋背叛面前传统、隐晦且温柔多了,不像《呼啸山庄》如同一个有力的掴掌打得读者满眼金星,满心绝望。夏洛特和埃米莉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自己的书中写下了自己真实人生命运。夏洛特无疾而终的爱恋在自己的小说中得以圆满,真实人生中短暂地嫁给影片出现过两次的牧师,虽然不久后就患病去世。有生之年,夏洛特的才华得到了认可,结交了很多伦敦社交圈的知名人士。而孤傲倔强的埃米莉似乎天生不肯屈服于尘世欢喜,是姐妹三人中最早去世的且一生从未恋爱。她对爱情的理解萌芽于一种童年成长与陪伴中的温馨,如同凯瑟琳和Heathcliff一样青梅竹马的感情。像男人一样强壮的埃米莉内心装满了对妹妹安妮和弟弟Brandwell的温存与怜悯。她把生活中所有多余情绪全都融化成了飞梭在山川树林一望无边灰色天际里的诗意。她兴许和Heathcliff一样在外人看来有些冷酷无情,但她也如同Heathcliff一样将自己所有的理解、原谅与祝福留在了身后,留给了别人。

  堪称英国之魂的约克郡(我自己称的...)似乎是一个天然孕育绝世才华的温床。生长在此间的勃朗特三姐妹在朴素甚至拮据的生活中找到了点燃自己人生的灯火,其所照耀出来的绮丽光芒如同影片结尾处的三日当空一般亦真亦幻夺人眼目。而这三个互相依存、生长与消逝的生命中,夏洛特的最耀眼、安妮的最温暖、埃米莉的则最奇幻。她们文字中的忧愁哀伤挣扎,在我们翻开其著作的一瞬间,跃然于纸上。她们在平凡人生中爆发出的如此卓越感染力并非是要让读者束于她们的人生格局中,反而却是要给全世界各处、跨越世纪的人们一个真诚鲜活拥抱,并在我们耳边柔声地安慰道:你并不孤独,你来时的路我亦走过。

  -- dedicated to the extraordinary spirits in our ordinary time.

  《隐于书后》观后感(五):我是来吐槽的

  从知道BBC要为纪念夏洛蒂·勃朗特诞辰200周年而拍一部片子起,我和朋友们就对它翘首以盼。

  听说本来打算拍夏洛蒂为主的,结果找的编导不乐意,表示要拍就三姐妹一起拍,光拍夏洛蒂我不干。

  于是就拍成了三姐妹的电视电影,结果迫不及待找来一看,我去,这真是为了纪念夏洛蒂诞辰200周年拍的么?明明这片子的核心人物是三姐妹她弟,那个扶不起来的勃兰威尔啊!编导用了大量的篇幅告诉我们一个艺术青年被他的大龄情人抛弃玩弄之后的种种心碎与自毁,甚至连他的情人都有资格来个长达好几秒的情色镜头。等他一挂,影片也over了,这真的不是勃兰威尔失恋史?用我朋友黑眉姐姐的妙评就是“这其实是为了纪念勃兰威尔诞辰200周年吧?”

  而原本的正主夏洛蒂则成了个后娘养的孩子,不但被编导各种不待见,还来了几段高级黑。我看过的资料都说夏洛蒂是无意中看到艾米莉的诗作,然后主动向艾米莉坦白她看了。到了影片里变成夏洛蒂偷入妹妹的房间,各种翻箱倒柜,就跟偷看孩子日记家长似的,结果看完后还智硬的没按原样放好,被艾米莉抓了个现行。黑得真是漂亮啊!

  影片中,关于艾米莉和安妮的创作,都给出了背景心理展示,但是到了夏洛蒂这儿,啥也没有,她就盯着个窗户发了一会呆,然后在纸上写了一行字,再加上名字简爱,就算完事。三姐妹一起写作,一起讨论的场景也没有夏洛蒂,她对两个妹妹说她要写一个与众不同的像她一样矮小不漂亮女主角的场景也木了,被编导移花接木给了安妮,变成她告诉艾米莉她要写一个像海伦那样的女主。结尾的时候,只打出两个妹妹的去世时间,也没夏洛蒂的份儿。

  本片的编导兼导演曾言她最喜欢安妮,所以不但安妮的演员颜值最高的,不少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大局意识都给了她。担心父亲去后,将何以为生,觉得写作会是一条出路支持夏洛蒂的出版事业。吾友枕草子更是指出,不少画面从构图上也可以看出安妮居于中心地位

  全片看下来感觉勃兰威尔是第一主角,实力展示了不管天朝腐国,身为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独子——“男人,被重视的痛!”(吾友枕草子点评

  并列第二主角艾米莉和安妮,一个“正直、才华出众、不媚俗、热爱劳动、充满善心、对自己不争气哥哥不抛弃不放弃、妹妹也明显爱她更多…”(来自吾友黑眉姐姐),一个温柔善良、力挽狂澜、不可或缺、主导大局。

  而戏份排第三的夏洛蒂则被塑造为一个冷酷无情,只顾自己欲望的野心勃勃的阴郁大妈。瞧不起弟弟,看见弟弟醉倒也不想管他,妹妹的新书被认为是她写的,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害她自己的新书卖不出去。

  吐槽了一堆,说说优点。片名很棒,片中对当时女性处境以及女权的表达也很棒。但是能不能再多来点篇幅,更详细的描述三姐妹那激情诗意的内心。

  我很赞同一位腐国观众的评论:夏洛蒂人生中的重大时刻表现的太少,希望能更多的展现,特别是当姐妹们一个一个离她而去时,她所感受到的那种失去。

  《隐于书后》观后感(六):我有故事,你会写么?

  从事创作的人多多少少有自我怀疑的倾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才华?这种时候内心的力量就尤为重要,最终成为艺术家的大概都是服从内心那种力量的驱使和引导。生活在19世纪英格兰遥远的荒原上的勃朗特姐妹就是这样的,她们相信自己,在那个女性不容易获得善意的年代,这种自信尤为重要。

  电影中有两个很好哭的地方。第一次是勃朗特姐妹们向父亲坦白自己畅销书作家身份的时候,父亲说“我真得为你们感到骄傲,一直以来都是”。第二次是夏洛特和安妮会见出版商时,出版商们看到刷爆伦敦朋友圈的大V竟然是两个其貌不扬的女子时震惊得几乎掉出眼镜。这就像对生活密谋已久的报复,当我们看到她们最终战胜偏见与不公的时候,自己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电影终究有所指引。而回到写作这件事本身,勃朗特姐妹当时所处的环境并不理想,他们在工作与家务的间隙才能写作,但是始终坚定没有犹疑,虽然她们也不清楚自己能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他们一不小心的坚持,震动了全世界。

  所以如果你有故事,那就放手去写吧。毕竟这已经不再是需要隐于书后的时代,你比勃朗特姐妹更有机会。

  《隐于书后》观后感(七):隐于书后

  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企鹅出版社1977年的作者名为埃米莉夏洛特的《呼啸山庄》,封面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性侧脸的冷色调斑驳的油画肖像。女像眼中目视前方的冷峻与坚定实在无法让其与混乱美丽的《呼啸山庄》主角凯瑟琳联系到一起去,倒明显更像是艾米莉自己的画像(后来我看到埃米莉的自画像,果不其然就是她)。这个30岁就死于风寒的英国哥特文学女天才就这样在《呼啸山庄》一次又一次的再版中延续着自己短暂人生中惊鸿一瞥的才华。比起有生之年就名声显赫了的夏洛特,早逝的艾米莉在此生中唯一一部作品《呼啸山庄》中所表现出来的冷峻疯狂又弥漫着浪漫悲剧色彩的文学光芒使得她的作品及本人都散发着一种凄美的魅力

  《隐于书后》观后感(八):三个阿波罗

  导演觉得“弟弟的堕落”以致家境的危机是三姐妹出书的最主要推力。

  然后影片呈现了一个丰满的弟弟,要逃离却无力逃离的家人,爱情的打击而一蹶不振,或可以说渴求母爱而不得。面对绝望时,选着战斗或逃避,他选着了后者。

  父亲说每个人都有人生的低谷,而低谷之后将会重生。一句希望话语。故事的两条交叉走向的脉络(弟弟的渐渐堕落&姐妹写作事业的渐渐成功),在父亲强留的希望转入彻底的绝望之时,得以交汇(大姐觉察到这一点,并迫切地告知父亲真相),至此“隐于书后”,在家里的层面显现。

  ——————————————

  隐约回想很小的时候似乎读过的《简爱》&《呼啸山庄》,对应影片里的两位女主人公,可以从事件中看出人物的性格对应小说的叙事文笔。而我的记忆实在是模糊,模糊到仅仅残留一点故事特质的感受,所以对于影片的“观者背景”而言,我对比英国观众(影片是电视电影,主要针对英国电视观众),缺少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和情怀。这样就导致了对影片诉求的极大差异。我希望了解三位作者完整丰满的性格(什么样个体的驱动导致伟大的作品)vs英国观众更需要知道事件与视角。

  这样,对于此刻的我影片只能算是得还凑合的流水账了。

  《隐于书后》观后感(九):如今我又孤身一人

  《维莱特》中约翰医生的原型,出版商乔治史密斯在剧中一掠而过,灿阳般的温暖体贴加上俊秀的外表,如果是由他来展开故事,《成为勃朗特》爱恋不得善终,大兄弟勃兰威尔就不会喧宾夺主了吧。

  在剧里,勃兰威尔成了朵乌云,带走家庭的温馨欢乐,带走两个太阳,让大姐夏绿蒂再度孤身一人。二人的对立感刻画得生硬,二妹艾米丽也是如此。夏绿蒂鄙视弟弟的不成器,她的小说歌颂爱情的伟大违背教条伦理,怎么可能做不到对弟弟多一份宽容?编剧兼顾不了三姐妹各有特色,将夏绿蒂一抹而平,她的勇气野心盖住了才气文思,硬得像石头。

  艾米丽激扬热烈,担当家中劳作之余创作硕果颇丰,矛盾的是,她抗拒踏出家门接受认可和非难,执拗地短暂脱离上伦敦的队伍。她与兄弟狼嚎于田野,关怀和扶持扶不上墙的兄弟,激情细腻在她身上都得到很出色的展现,平静的生活里只有诗歌创作是她反叛精神的宣泄口,她愿生活平淡如昨,田野荒原是她的土壤,栖息着她的灵魂。

  夏绿蒂的诗作生涯可以说是以妹妹们的悼诗为终,祈祷上苍佑二人安息,如今孤独一人的悲苦,只她来受。

  《隐于书后》观后感(十):撰述型电影,讲述勃朗特三姐妹人生

  本片讲述勃朗特三姐妹的人生。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们母亲早逝,和父亲及弟弟一起生活。由于家中清贫,弟弟又经常酗酒闹事,所以她们的生活都过的苦闷而不如意。在拮据生活的压力下,夏洛蒂想依靠出版作品来改善生活,但是当时的社会女子地位低微得不到重视,这就有了隐于书后的故事。之后大家也知道她们的作品得到大家广泛的喜爱,很多人应该看过《简爱》和《呼啸山庄》。

  生活的不幸不能夺走文学创作带给她们的乐趣。影片中夏洛蒂问艾米莉写作意义何在,艾米莉回答是’我写作的时候感到前所未有的充满活力‘。有所热爱的人生是美好的,你会体会到自己充满活力,所以坚持你热爱的!

  生活的不幸还能带给我们坚强。她们生活在女性歧视的年代,在她们之前应该很少有女性的文学作品被出版并广为认可,勇敢的给出版社寄出作品,虽然用的笔名,那也是很大的勇气。当我们看到电影中由于出版误会夏洛蒂和艾米莉去着出版商时,说话时颤巍巍的声音时,我能感受到她是鼓足了勇气。当你想改变生活时就勇敢的用哪怕颤巍巍的声音表达、哪怕颤抖的脚步前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