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沉默》观后感10篇

2018-04-16 20: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默》观后感10篇

  《沉默》是一部由郑址宇执导,崔岷植 / 朴信惠 / 柳俊烈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观后感(一):我以为的真的只是我以为的

  豪门恩怨女儿与准继母的无限恩怨情仇。一直到准继母的死揭开了整部电影的第一个转折点。然后所有的故事发生法庭上,一个情理之中的大家的共识,一定是女儿醉驾撞死准继母,然后,类似全民目击的桥段上演了。虽然这应该是整部电影的第二个转折点。但是,抄袭嫌疑太重了。我看了一下时间,还有大概30分钟,整部电影只播放了2/3,继而我就开始神游,开始了我以为的。

  我以为,停车场有监控,室内也有。会拍到一段准继母给女儿喂食一种致幻剂。然后有一段挑逗性的言论,激发女儿最终开车撞死准继母。父亲被判伪证,取保候审。从原本富豪为情杀妻新闻神转折为父爱如山的企业家,女儿由于无意识交通撞人,一个皆大欢喜结果。最后的最后,父亲拿着一个药瓶,看着未婚妻生前背叛自己视频,以及几周以前亲自交给准继母手中的药瓶时的视频。最终点击了删除键。

  我以为的真的只是我以为的。

  《沉默》观后感(二):早就不流行这样渲染父权了吧

  起初对电影有很大的期待,一是个人觉得《全民目击》是韩影擅长题材,翻拍不但不会差甚至可能更好;二是崔岷植的领衔,首映就去了,然而看完之后,一声叹息……

  首先不懂导演为什么抛弃原版简练且有逻辑叙述方式婆婆妈妈交代人物背景,然而电影真正的核心——女演员死亡案却马马虎虎一笔带过;其次,朴信惠的角色是原版佟丽娅(女儿老师)和余男(案件律师)两个角色的合体,然而原版里余男和佟丽娅两个角色的个性差异很大,并不太适合揉合成一个角色,加上朴信惠在戏里并不是余男所演的大律师,崔岷植莫名其妙的委派不合逻辑(甚至在故事结尾再次委派她为自己辩护)不合理的角色设置导致朴信惠这个角色显得暧昧不明。

  还有就是原版检察官(郭富城),律师(余男),商人(孙红雷)三个人的气场势均力敌,很有看头,韩版崔民植气场太强显得朴信惠和检察官叔叔简直像来客串打酱油的…

  也不太懂给李哈尼演的女演员加这么多戏表现两个人情深意重有什么意义…女儿一开始电脑里的杀人游戏很明确就是要杀后妈根本没悬念,导致反转生硬,即使是崔岷植来演,也只是一个急于给孩子擦屁股老爸而已,只能说人物背景过多着墨少了神秘感反而不如原版孙红雷的深藏不露,也就没了原版三度反转的可看性…

  最不能忍的真相大白之后的几段背景音乐,导演就差在屏幕上打上“父爱如山”几个大字了…已经很少有电影这样渲染父权了吧…原版龙背墙的故事倒是挺有味道

  比起郭富城和余男,韩版检察官和朴信惠真的智商低到爆炸。

  韩版三观不正,熊孩子就这样被爸爸救了,结局也没有要洗冤的意思,父爱如山的渲染也就显得可笑了…大概是父亲的溺爱如山吧…

  本来没觉得《全民目击》有这么优秀,果然需要对比

  《沉默》观后感(三):究竟是谁站在“正义”的一方

  结局出乎意料。看完整部电影,唯觉得电影主题是在歌颂父爱,与法庭戏几乎不沾边。可能因为混迹微博过久了,因为粉丝捧吹,海报宣传,本以为是部法庭戏份很重的电影,主旨是宣扬正义,但看过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此外,片中辩护律师从职业操守方面评价,后期表现根本不合格。作为为女儿辩护的人,竟然帮着检方,立场模糊到让人震惊;如果不认同雇佣人三观,完全可以当庭递交辞呈,当庭闹情绪做法很可笑。(嗯,因为《魔女法庭》正在连播中,看过一对比,电影律师角色塑造不立体,不干脆,演员说话还含糊不清,完全比不过郑丽媛扮演的律师。)如果是从人性道德方面出发,片中父亲做伪证的做法虽然不对,但是却很好的诠释了父爱的伟大,反倒能让人理解。虽然片中父亲角色从电影开始就被塑造成了一个冷酷,位高,好色,看重金钱的冷血的人,但这些印象在电影后期会被颠覆,发现这位父亲有血有肉。当然,最后作为补偿,他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据说这部电影是翻拍中国的《全民目击》,因为没看过原版,所以不评价。

  电影临近结束时,片中父亲做假证时,找的女儿扮演者竟然说中文,嗯,着实让人一惊,不知是不是应该感觉良好一下,中国印象原来如此深刻

  《沉默》观后感(四):这份父爱很沉重,但并不值得感动

  崔珉植的演技不用说,每一个眼神把握恰到好处。只是这个题材真的有“感人”吗?与其说是“父爱”,不如说是“护犊子”吧?熊孩子犯了错,为什么要去替她顶罪?真正的犯人不受到惩罚,仅仅因为“她还只是个孩子”?

  还有一个让人不太舒服细节:拍视频里扮演他女儿的那个女孩是从应召小卡片里找来的:中国人,对一堆Dior鞋垂涎三尺…崔珉植扮演的富豪说全送给她,女孩高兴不得了…我就想问: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这个女孩的中国人身份?导演用意何在?

  除了崔珉植的演绎比孙红雷自然了很多,这部翻拍版并没有比中国版优秀到哪里去。全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受害者唱的那首歌,也作为片尾曲出现了,挺好听的。

  《沉默》观后感(五):国产影片全面目击更胜一筹

  昨晚熬夜看了沉默这部电影,是通过国产电影全民目击改编的,长达两个多小时。之前期望很大但是看完后很失望,可能是全民目击是我早几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吧。

  沉默改编剧情太过于复杂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人物的性格表达都不明确。第一,这里的后妈对林泰山到底是不是真心,看林泰山最后的追忆场景应该是真心,但当初在酒吧与女儿见面的时候为什么那么抓狂说要杀死女儿来刺激女儿?

  第二,为什么林泰山指名要选择崔熙静律师,最后知道真相的律师就此翻篇?林泰山被抓后在监狱里有一幕是让崔熙静当他的律师,然后告诉她真相,前一份保密协议,所以说律师是在那时候就已经知道真相了?这后来完全没表达出来啊!律师什么都没做就继续拿着得来的大笔报酬开律师事务所?

  第三,这里的小女儿定位可真是让人无语。他爸都进去了,自己也知道那个录像不是真的,还不知道自己犯错了,不知道真的是自己杀的?难道她喝的几瓶香槟叫做忘情水么…

  第四,金东明的角色与其说是后改编的,不如说是硬加进去的,因为人物性格太不明确了,不想多说,自己体会吧。

  第五,检察官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在整片布局里就像一个门外汉,没有检察官的逻辑,对案件也没什么搜查之类的,法庭上提的几个问题几乎全是出于情绪失控的推断性问题。

  总之,个人认为看过全民目击的人就没太大必要来看这部电影了,全民目击更给人震撼的感觉,打算再重温一遍全民目击。如果想看韩影就去看熔炉吧。

  《沉默》观后感(六):到底想说父爱还是爱情

  虽然《全民目击》的口碑也并不是很好,但是却是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得知韩国有翻拍版,立刻就看了,但是不能说失望吧,毕竟也没抱希望。

  看过很多韩国的翻拍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永远把原版改的面目全非

  剧情拖沓到看不下去,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人物背景,一直在抒情,本来就容易让人感觉到枯燥的法庭戏一点紧张感都没有。还生硬地加入了原版中没有的人物,而这个人到头来并没有什么用。朴信惠的演技也......律师的严谨公正不到位,作为受害者的朋友,对受害者的心软同情更不应该有,所以演的尤为尴尬。崔岷植的演技是好,却也撑不起整部片子

  再说女明星这个角色,原版中林泰本就是一个富豪渣男,在法庭作证那段戏中就可以看出来,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用言语巧妙地反驳检察官,插科打诨,完全是一个高情商狡猾商人,这完全符合林泰的人物形象。而在《沉默》中,给了女明星太多的戏份,让这个人物有血有肉?那这部电影到底是想表达什么?爱情还是父爱?原版最后说:“他用生命换来你的自由,不是让你偷生,而是让你重生。”将父爱升华。而《沉默》最后却一直在渲染父亲对女明星的爱。

  这部电影只是用了一个故事核,而把内容和主题改的面目全非。

  《沉默》观后感(七):父辈的沉默,晚辈的自由

  故事很简单一句话扯清:韩版全民目击。

  “全民目击”这个名字,更加侧重强调事件的一个曝光度,强调故事是在全民目击的状态下展开,单说这个名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抓住观众的眼球。而韩国人选择了“沉默”这样一个名字,实则是更加侧重强调当事人也就是崔岷植扮演的会长在惨剧发生后的一种状态,一种大多数人在经历或旁观了整个故事后的态度。沉默,是会长面对女儿时始终在逃避眼神;沉默,是司机大叔递交钥匙时旁人无法读懂的眼神;沉默,也是女儿承受父亲对自己的保护唯一能做的事情。你可以二次创作出这个名字更多的含义,但我想说的是,同一个故事,两个名字,也注定两部电影的差别

  请注意,我没有再使用差距这个词,《嘉年华》的出现让我在中韩电影差距的话题上封嘴了。但中韩两部电影在风格和细节上仍然有着较大的差别,正如他们的名字,一个节奏更快,适合习惯快餐人群;一个更加细腻,适合习惯慢慢品尝的影评人;从本质上讲,一个在说事儿,一个,在讲人。

  我并没有看其他的影评是如何夸赞崔岷植的表演将一部电影强势拖到大众面前,我只是想很冷静、尽可能客观提醒一下,演员的表演是离不开导演的指导,也离不开摄影的捕捉和团队其他人的努力。我不想动不动就扯到中国电影和韩国电影的差距,甚至中国的体制问题那么深远的问题上去,只想通过说两个片段客观的评论一下韩版的优秀之处。

  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片段是在会长于泰国拍的“真相”在法庭上播放完毕后开灯的那个场面。开灯前后,会长在暗光和明光中眼神转变处理,我想还是可以让很多觉得杰夫.布里吉斯在《赴汤蹈火》结尾处的“神级”叹息才算达标的表演的豆友慎重使用自己的毒舌了。暗光中的特写,会长稳坐被告席,用眼神咬住检察官一切细节,随时准备作出新的反应;灯亮的一刻,检察官仍然抑制不了的愤怒,宣布了会长的“获胜”,所以我更愿意把会长眼神力度的收敛,理解为一种欣慰,夹杂了为了“做戏做全套”的克制,以及最本质的无助孤独

  另一个画面我想应该是大家伙津津乐道的了——会长码头送“伊人”。除了结尾处可以产生各种二次创作的面部特写以外,会长码头送小船驶离港口的拍摄手法值得一提的。镜头从会长行走的路线侧面由远至近,两条线的交点定在码头伸向河流的最远处,那里,是会长必须止步的地方,那里,也是会长人生最后的一缕余晖洒向的地方。短短几秒钟的摄影,却创造了极强的代入感,像是在不间断的提醒着会长,提醒着观众,离别之时已到,不舍的脚步随时必须停下,只不过送走的,不是真正的伊人,而是会长对生活所有的期许愿望。导演让观众和会长的情绪通过镜头成功搭起了桥梁,而这也是电影魅力所在

  一点担心是,作为韩国四大国宝级演员之一的崔岷植近两年并没有奉上令人满意作品,尽管细心的豆友已经发现,崔的特写镜头其实越来越多。崔在这部剧中尽显对细节的掌控力和对生活成熟感悟,但作品本身的质量相比《老男孩》来说却不能算上乘,就2017年来说,《沉默》远远不足以对抗《出租车司机》。但熟悉崔岷植的影迷观众应该知道,他是一位信奉演员的本质工作是表演的大叔,2017年的冬天,也因为这样一部电影和这样一位大叔,缩在铺盖里观影的我们也会更加温暖一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沉默》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