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拼图》的观后感10篇
《死亡拼图》是一部由内藤瑛亮执导,夏帆 / 野村周平 / 高桥和也主演的一部惊悚 / 恐怖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拼图》观后感(一):死亡拼图只有一块
影片呈现了一幅无管制、无约束下,人类受欲望。情绪驱使,群魔乱舞的景象。
虽然电影里有警察(也几乎只有警察这一约束力),但并不以一个制裁者、管理者的形象出现。反而是有一种模糊的反衬作用。警察群像,是一群没有权力的国家机关的无力;特写则是长期受法律熏陶的警察,在没有管束下,受个人情绪控制会把道德、法制统统跑到九霄云外。与之类似,很多日常制约、引导我们行为的东西在影片里不是变味(家庭管教),就是荡然无存。家 人、朋友、利益、爱情、精神及肉体伤害等等都杳无踪迹,更别说通过这些因素起作用的公德、法律和国家机关了。
电影里面有名有姓的人并不多。但通过还算合理的几个彼此相关的案件联系起来也算不容易了。为了效果最大化,所有人几乎都以施暴者或受害者或两者的复合的身份出现。校长和几个学生的性欲打开了噩梦之门;浅见一厢情愿的正义以及对杀戮与支配别人生死的欲望,发酵了这出惨剧;三留刑警的复仇将这场噩梦推向了顶峰,最后伴随着几乎全员的死亡,噩梦终结。欲望的魔鬼心满意足地舔舐净所有鲜血,依依不舍地离开。
导演大概是支持性恶论的。影片由头到尾,充斥着残杀、复仇、鲜血、支配欲等等,配上相对轻柔的音乐与画面,将色调推向一个吊诡、瘆人的高峰。影片的场景设置有点像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机关、没有法律、道德约束,弱肉强食,受欲望支配的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
我是支持性恶论的,同时也支持死刑的精神,并坚决反对个人或小团体以自己价值来判断对错并实施制裁。(《不被原谅的搜查官》大概是个例外,因为它同时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基本上是完全正确,符合主流价值判断的;二是一直有在自省和背有负罪感。这样就基本断绝了它现实的可操作性。而《死亡拼图》似乎是为了进一步展现人性恶,全部都不折不扣地站到了反面)。也并不是说小团体的决定比群体的更愚蠢更不理智,欲望更大。而是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里有更多的利益集团,决策是妥协的结果。虽然这可能并不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不是那么正确。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集体决策的精神比一段时间的正确选择要更重要。最好的决定并不来自伟人,而是来自于各种力量的制衡。约束人的手段,不是宽容、友善而是心狠手辣。人类本身的欲望是很可怕的。数万年来,人心的进化要远远地落后与人类创造的科技、经济和文化。我们今天说的文明,不过是对人的约束手段更完善了,同时物质的丰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选择。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正因为人人都是魔鬼,或者存在着随时变身魔鬼的可能性。所以,才会有道德,法律,刑罚。
死亡的拼图,只有一块,只要法律、道德的围墙一坍塌,欲望释放出来,势必是一场灾难。
《死亡拼图》观后感(二):当你完成拼图的时候,你就打开了通往地狱的大门
发现让夏帆来演这种类型片子的女主真是太合适了,那种天真,呆滞,似乎对一切都无能为力的无助眼神,真是太符合导演想要追求的那种受害者的形象了。。。
这部片子也有它一定的逻辑和剧情,可这些都被整部片子贯穿前后的各种暴力行径给掩盖了,说实话我看得很爽,我很爱看这种类型的日本片子,因为我喜欢日本导演对于暴力的表现方式,直白而且有一种可以刺透到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恐惧。
这并不是变态,而是看你用什么眼光去看待,如果从生活的角度,那这种东西绝对是要被千刀万剐的,但如果是从艺术角度,那我不得不说这部片子真的很具有表现力,因为他很震撼,能够激起一个人内心最原始的冲动。
只想说日本这个国家就是这么奇怪,既有小清新到如同白莲花一般纯洁的电影,也有像死亡拼图这样充满着血腥的惊悚片,这个国家仿佛做任何事情都是两个极端,一个表现上纯洁的人,可能内心却住着一个可怕的怪兽。
即使这样,这个国家依旧有着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它会吸引人们去探索,去朝圣。
《死亡拼图》观后感(三):我想念大逃杀
夏帆是彻底长残了,野村周平也顶着一张丧门星的脸由头至尾,当他带上向日葵面具开始一场场杀戮游戏的时候才让人对这部电影有些许好感。
在本片中,是非善恶是混淆难辨的,正邪之间的天平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来表现,日本电影对于暴力的极端偏爱已经沦为一种肤浅的表达形式,本想嘲讽社会,最终成为暴力驱动下的空壳。
校园暴力加性侵是非常具有话题性的题材,由赤裸裸的残杀与屠戮带来的是对原罪的思考,报复者与施暴者之间的情感链条需要维系,一个孩子是如何成为冷酷无情的杀手需要过度,从罪恶的世界中用鲜血解脱需要挣扎,在本片中都欠奉。
多年前观深作欣二的“大逃杀”,现在想想仍不寒而栗,一去经年,再无同类。
刚开始看的时候并不是很容易进入故事,但随着其展开,一个人接着一个人的死亡,复仇的铺垫就越来越明显,画面有MV版的唯美,尤其是那些特写镜头。发任务的部分有点想电锯惊魂,杀警察那段又有点像嗜血法医,只不过主的母亲被反杀了。
片子整体的结构都比较缓慢,安静。像是一池平静的湖水,但每一次血脉喷张的杀戮却又像是开的湖中血色的莲花一样慢慢绽放。
死亡拼图的电影音乐着实让人记忆深刻,不同与一般的恐怖电影,用不和谐的弦乐或者低频高频的特效声去烘托气氛或者紧张感。而是用的类似于儿歌一个的简单旋律和配器,和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使得变态的杀戮在男主眼中却想孩童游戏一般轻巧。这应该算是很成功的将人物的性格刻画的出来。日本恐怖片的风格显露无遗。
欧美,日本,韩国都出产了无与伦比的恐怖片,我们的恐怖片在哪里?
《死亡拼图》观后感(五):安静的血腥
电影里很多特写镜头很有意思,男主角和女主角被拍的很无辜。男主角挟持带人校园,只不过释放了自己内心的欲望,包括里面各种施虐也是这样,蔓延的杀戮不过是欲望的扩散,校长们对女主角的行为如此,男主角和女主角的血腥也是如此,里面那个三留也是,所谓正当的去施暴,用所谓正当的理由,这就是日本电影经常表达的病态社会之病。
这电影,某些场景有一点像发条橙呢,施暴的时候伴奏是错音的钢琴曲(?)
拼图,一开始出现的巨型拼图,一开始就是扭曲的,男主那块黑色的本不应该放进去。左后从楼上扔下去的到底是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
男主角和女主角的蜕变很完整,男主角由最初用暴力伸(xie)张(si)正(bao)义(fu)到最后用暴力去拯救,女主角从最初的怯懦到报复再到捍卫,他们最后救赎了自己。
电影,很安静,一种病态的安静。
《死亡拼图》观后感(六):剧透。口水评~
比较喜欢夏帆,是看了她演的《独静加》之后。
今天洗完澡回来看了这个,很久之前在WB上转过预告片~深深地觉得这才是日本电影的常态。喷薄而出的动脉血,疯狂的人们,或说,疯狂的恶人们。仿佛有《大逃杀》的感觉~
男主(汤浅)是个安静的美男纸,可惜他为了保护妈妈整死了爸爸。女主是个漂亮的妹纸,可惜变态的校长要玷污她。要命的是还出现了帮凶。本来以为是前来救女主的3位同学。却加入了猥琐的行列。
男主知道了女主的不幸,于是报复开始啦~先从无辜的女老师下手,这里拍的让人不知道以后怎么面对番茄。还有微波炉从天棚上掉下来正中子宫。三位男同学之一的三留他的爸比是个警察。为调查事件找到了汤浅家。男主对蜥蜴的宠爱还真是让人毛骨悚然,也许冷血动物就不会像人一样那么复杂了吧~
其中两位男同学死法惨烈。而校长在男主家的地下室好不容易要逃出来了,看见了一位躺在他附近,脸上带着面具且穿校服的妹子。死性不改以后居然发现他XX的对象居然是他的女儿。让人不禁赞叹,真是讽刺。那么制服诱惑的情况下,完全料不到是自己的女儿。
接着说三留同学的爸爸。“不小心”发现了男主爸爸家暴的秘密,疯狂之中杀死了男主的妈妈。而作为受害者的女主,则负责诱拐了校长的女儿,看着可怜的校长女儿被校长XX。这里之前比较精彩的是夏帆给蜥蜴君喂小白鼠吃。(做过实验的表示恶心)
最后三留同学被安到了学校的‘’小向日葵子‘’里分尸而死,然后他爸爸就疯了。拿着男主家里的剪子上了学校的天台跟男主和女主决一死战。本来身为警察的三留疯狂的用剪刀剪断了男主的脚筋。还把男主右手的手指一根根给剪下来了。夏帆妹子坐不住了,拿了根铁棍和三留爸爸决斗。(过程精彩,请自阅)三留爸爸和男主相拥着从天台上掉下去了。(无基情)女主则满脸动脉血的在天台上朝着躺在地上的男主伸手。
稍微血腥了些。但是也算好看了,虽然最后两分钟夏帆跳得很‘’可爱‘’。。
本来的加害者:三位男同学、女老师、校长
后来的加害者:男主、女主、三留爸爸
本来的受害者:女主、男主妈妈
后来的受害者:校长、校长女儿、女老师、剩下的失去生命的人们。
在这个恶会传染的世界里,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时候会得到报复的快感。可是谁也不能只有单一的一种身份。是加害者的同时又是受害者;本来是受害者又变成了加害者。在温暖的血液中唯一得到救赎的可能只有女主一个人,可惜伤痛却永远存在。所以,能做的也只有带着伤痛一直坚强的活下去。
《死亡拼图》观后感(七):夏帆的死亡之舞
好吧,是因为短评只有140字不够我写才跑到这里来的。
首先我看到豆瓣5.6的评分就抱着低期待值看起了影片,看完竟然发现还算有亮点。导演没有按常规的叙事手法讲述这个校园暴力的故事,而是将其打碎让观众自行拼图,也算是呼应了片名。虽然故事本身还是乏善可陈,对暴力动机也没有什么解释,但非常规的叙事手法至少让观众有了一种参与感。故事的每一块碎片都用XX天前、XX时前连接,我一开始还愚蠢地以为是现在这段时间是以前一段时间为参照点的,所以略感混乱,后来才发现这里的XX天前是以故事开头那个0为参照点的......所以看电影真是任何细节都不能错过,否则没有弄清楚导演的叙事方式还要骂导演sb。这件事给我的教训就是不能抱着偏见看电影,不能因为一部电影评分低就看得心不在焉......
另外要说的就是夏帆,这里也算是豁出去了,演了一个因为遭强暴而轻生最后化身复仇女神的学生,完全摆脱了以前的清纯玉女形象。最后的一段danse macabre(死亡之舞)特别精彩,竟然有种诗意的美。夏帆在《歌魂》里唱歌,在《宅男之恋》里弹钢琴,又在这部里疯狂舞蹈,简直十项全能。虽然她的确没有以前灵气,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她。
豆瓣的恐怖片评分普遍偏低,总感觉这些低分片中其实可能还藏着一些佳作。
《死亡拼图》观后感(八):真正的拼图是电影本身
血腥片毕竟是小众题材,喜欢的人爱之若狂,厌恶的人看了开头就不想继续了。所以,两极分化的评价,再正常不过了。
这部片子的名字与“拼图”有关,而里面,男主所安排的“游戏”也和拼图有关,但事实上,最与之相关的,还是电影本身。
故事采用的是倒叙,拍摄时,电影被分成了许多个互相独立的小块,以“某些时候之前”作为区分。导演大概想要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效果:观众一开始看的时候,就像拼图时拿起第一块拼图,完全不知道要拼出什么来,故事慢慢展开,就像拼图渐渐完成时一样,豁然开朗,长叹一声,原来如此。
很可惜,导演失败了。
很显然,这部片子,血腥得太彻底了,完全忽略了其他元素,越是某种优势突出的片子,越是在其他地方显得乏味到过分。
大概是在“医院里,护士误操作,女主看到血回忆起一些画面”那里,我就已经知道,女主被人性侵了。
在男主拿出视频来威胁其他三个男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三个家伙是施暴者。
这些都无所谓,真正让人不满意的,是男主安排的几个游戏。一直以来,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手法,非常无聊,甚至让人觉得可笑:为了描写主角如何聪明,就把配角往死蠢上写。
使用这种手法,完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是让人觉得,编剧与导演都相当无能,没有诚意,完全是在糊弄观众。
试问,男主那些游戏,有哪样是属于高智商的?反观一开始的老师,到后来的警察,反而都一个比一个逗比,情愿被牵着鼻子走,也没有一个人能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营救方法,尽管,男主的那些安排简直破绽百出。他自称“拆弹专家来拆,也会自动爆炸”云云,是以“我是男主角我说了算“来侮辱所有相关从业人员吗?
我不喜欢看,”谁做到了什么牛逼的事“,而更愿意看”这么牛逼的事情,他是怎么做到的“。后者比前者更需要深厚的功底,也更有说服力,更能让人惊叹,而不是单纯的有一个”哦,知道了“的反应。
当然,更多耐心看完的观众,压根就没考虑这些,而是在思考,人性之恶,该死还是活该云云。好吧,假如撇开这些不谈,讲讲导演这个该死的故事,那的确还是有点意思的。
我并不认为,类似的变态事件不会发生,因为,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来看,死亡与性爱,是永恒的话题,真的发生了也是合情合理的。
杀死恶人,用自己的方法惩罚罪恶,用最残酷的手段折磨自己最不可饶恕的敌人。很多人在遭遇无可奈何的邪恶时,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这些,终究是脱离了社会的前提,心中产生了一种无法被正视,也无法言述的戾气与愤懑时,才会有的想法。
也就是说,当你意识到,世界并非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的释怀,不再只以自我为中心的做设想,也就不会有所谓”变态“的事情发生了。
很显然,片子隔绝了外在的世界,无能的警察,围观的群众,罪恶的校园,令人同情的受害女同学,以及那个无条件支持自己的母亲,所有的这些,都满足了男主角内心不受限制,放肆的释放七情六欲的条件。
也就是说,导演为了自圆其说,已经陷入了”用一百个谎言圆第一个谎“的怪圈。
假如,男主角的父亲被他杀死了,而”日本的警察不都是傻逼或死人“,那上述的一切,也就都不成立了。
是的,用来讨论的”变态“,在故事里没有被很”正当“的表现出来,只是为了有变态而设置出了变态。就像恐怖鬼故事的开头说,”有一只很恐怖的鬼“那样,谁会觉得这个故事很吓人?
男主角演得还不错,双目直直的看着前方,压根不用来看人,孤僻却自以为正义,完全没有恻隐之心,只有莫名其妙的”我和你是同类,或者,我喜欢你,我要帮你“之类的想法。
我看到这样的男主,我当时心里就一句话”沉默寡言者,有杀人之心。“
一个自以为正义的人是没有办法接受法律的,而在没有法律的地方,变态会有多变态,就难以想象了。
这片子里的主要角色,压根就没有一个好人,全部都是隔绝于社会而产生的人物。
男主的父亲会殴打他母亲,然后,被男主杀了,没人管。
女主的父母貌似躲债之类的,匿了,又是没人管。
女老师的形象出现了好多次,但自始至终都只有她一个人,她孩子没了,也没出现丈夫的身影,没人管。
儿子被杀的警察,被收走证件,禁止涉及该案件,还是坚持调查案件,在收到女老师线报之后,孤身一人跑去男主家被各种扎,直到昏过去,还是个没人管。
三个学生,无缘无故出现在学校里,还拍摄了自己的罪证,又无缘无故视频被男主得到。接着,随便一胁迫,就跟着去绑架校长,再被随随便便下药迷昏,接着就被虐杀了。有人在乎过他们是各自独立的活人,考虑过他们做这些事之间的区别吗?这三个人,完全就是道具,没人管。
校长与他女儿,更加是突兀的存在,完全就是为了引出这个事情而设置的,不管是校长性侵女生,还是校长强奸自己女儿,谁管了?
尤其是影片后期那个桥段,我看到校长挣脱链条,自己身前躺了个穿校服的女生,我就知道,这是他女儿,而且,他肯定不会掀开面具,就去上她。
实在是太故意了!太蹩脚了!生硬得让人捏把冷汗。尤其是最后那段女主抽风,外加趴着一只蜥蜴的桥段,真的是够不要脸的,你就把这当做”意味深长,升华主题“了?
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我只想说,那个校长与三个学生的确都犯了罪,女教师也没有为人师表,但变态就是用摧残他们尊严的方式,处死他们,而正常的聪明人,则会用某些手段,使他们名誉扫地,并且被绳之以法。
导演大概是想说,在一个人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多变态就会有多变态。但变态是种精神疾病,偏执或者冷血,缺乏恻隐之心,与外界发生的事,并无直接关联。
总之,这样一部错漏百出,只是勉强讲完一个故事的血腥片,完全没有办法来讨论人性,讨论社会与变态学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这一切都被设置于假设之于假设之上,不合理,也无意义。
至于说男主女主长得好看的,是假血假肉假脑浆,外加一个人头的画面看得太多了吧?
为优秀的电影业,献身的商业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