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锤子镰刀都休息》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锤子镰刀都休息》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10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锤子镰刀都休息》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锤子镰刀休息》是一部由耿军执导,徐刚 / 张志勇 / 薛宝鹤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锤子镰刀都休息》观后感(一):我们都是包布的锤子

  “我的周围环境荒凉了,身边的故事荒诞了,我们的人生同时走向荒唐了。“

  ”荒诞的建立会走向何处...."

  quot;荒凉,荒诞,荒废,荒唐 ”

  ——耿军

  影片开始展现的就是一片白雪覆盖的荒芜,唯寥寥几棵被扒去外衣的灰白大树空茫地向同样荒芜的天空伸出细密枝条拥抱呼啸而去的风。

  一同伸出双手的还有那个虔诚地唱着圣歌的信徒。他两手空空就那样举着,他口齿不清就那样唱着,坚定不渝。他是里面唯一可以这样做的人,因为内心饱满,才可以这样赤手空拳单薄地去面对这片荒芜,才可以这样简单赤诚

  而另外三个人的手里总是会握着一些东西:锤子或是镰刀。这是他们维生的工具,通过恐吓威胁别人获取物质。芥川龙之介说,人生往往是复杂的,使复杂的人生简单化除了暴力就别无他法。然而传统道德底线本能恐惧让他们想出在锤子外裹上一层布的做法,这无疑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就如同一个强盗抢劫时拿刀都会发抖的可笑可怜。这和太宰治那渴望爱却不具备爱人能力悲哀其实何其相似

  诗人魏尔伦说,上帝选民的恍惚不安俱存于吾身。据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刻意制造缺陷,因为上帝需要人们信仰它。不然夏娃也不会被撒旦诱惑误食禁果,而夏娃便是亚当的弱点。我们都软弱无能为力,像那片荒落废弃的土地失落无力。导演看似荒唐的设定却折射出隐淡的悲伤

  软弱源于恐惧,而恐惧源于未知与死亡,源于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这是人类摆脱不掉的宿命。影片中小勇喜欢姑娘,却因为自己的腿不想耽误人家,而躲了八年。在现实面前,像个败者般的收起自己的爱落荒而躲。太宰治说,胆小鬼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我们太喜欢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各种各样的饰物,剧中人则选择了锤子镰刀来伪饰成盗贼的样子可悲的是,他们并不具备与之相配的勇气残酷,只一块软绵绵的布便撕毁了他们所有的自以为是

  卡夫卡说,有罪的是,我们所处的境况,与罪恶无关。那个北方小镇由于城市化的进程,构造一点点破坏掉,人际关系和环境一点点被抛弃掉。他们如同一下子被放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就像他们所说,我们需要30个朋友,可是只有一个朋友当30个来用。如今现代化的发展造成更多边缘地区的荒废,而人心的荒芜才更显苍凉。这也是导演以他的关怀所能做的无奈的控诉吧。

  导演以一种荒诞喜剧方式来呈现,在对比落差下无疑更显力度固定机位拍摄人物特写,拍的冷峻而克制。古典音乐轻快搭配人物的表演一下子将荒诞喜感表现出来。

  在那片荒废的地方,锤子镰刀也被荒废。黑色幽默下除了变化的无力,人无可摆脱的软弱,还有最后温热人文关怀,如同雪地上的冬日阳光不够明亮,却足以带来些许温暖

  《锤子镰刀都休息》观后感(二):台词读起来像诗

  勇哥:前些年我腿好的时候,认识个裁缝店的姑娘,第一次见面,她没化妆,长得还行。她发卡掉地上了,她就蹲下去捡。(长时间停顿)她一蹲下,屁股下就透出内裤的印儿了,你知道吗,我感觉特别美好

  哥哥的诗朗诵在莫扎特的衬托下了有了极强的仪式感,充满着极度的悲凉无奈

  没有经历生活磨练的人是拍不出这么多感触片子的。

  《锤子镰刀都休息》观后感(三):锤子镰刀都休息时,我们得拿点啥

  1905请来了导演耿军和主演徐刚。电影放完,开始提问环节,玩摇滚主持人拉过来大皮沙发的一小节,三人一起坐了上去,没什么华丽服装,我的意思是,华丽的长相。红沙发上面的三个男人是好哥们,一切等着回答来观影的大大小小朋友的各种提问。

  金马奖今年的最佳原创短片,其实不容易,耿军说去的时候自然是看到了很多“腕儿”,入围的导演演员等有个优惠就是可以免费看各种电影,其中,耿军选的两场电影都跟桂纶镁坐在一起,但是因为是“有素质的人”,所以一直没搭腔,一直到电影结束,耿军才跟桂纶镁说:是小镁吗?

  桂纶镁说是,耿军说自己入围原创短片的导演,桂纶镁第一句说:您辛苦了。耿军说道这段,我觉得很感动,因为一个演员的体贴

  这段小插曲是主持人问到的,虽然导演和主演想要给我们的感觉是,拍了个短片获得了个奖,没什么了不起,但事实却是,处处都透露着在乎。

  别扭从来不是来自于显示,而是隐藏显示。

  主持人提问之前,观影观众提了很多深沉奥秘问题,让人云里雾里,非技术的技术的,我憋不住,举手问:短片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镰刀好像就闪了一下就没了?

  导演解释给我说,鹤岗这个煤城,以前呢,人们拿着锤子去煤矿上挖煤,或者拿着镰刀去种地,但是当工人农民角色被剥夺,锤子和镰刀这两样劳动工具变成了作案工具。最后导演冲着我的方向真诚地补了句:是我对不住,没拍明白

  其实我内心还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如此温和的拍并不温和的现实。但是我没问出口,这实在是太装逼无聊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看这个世界角度是不一样的, 他看到的,或者想要表现,或者想要让观众感受到的,就是这种,温柔中透着很多软弱的现实。

  城市的荒废,人的荒废,从来都是一种必然的,就像如果天经地义的一天,人类的生活就是躺在床上张嘴天花板上就会有食物落下,突然有一天,天花板上的食物转换到厨房或者走廊上,躺在床上的人怎么可能会知道要起床去那里拿食物呢?

  其实我也想过,为什么有手有脚的老爷们儿,会去抢劫、诈骗、乞讨……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不堪,而不是去卖卖力气赚点钱,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锤子镰刀丢了的时候,拿起来别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像你跟气喘的人说明明我可以好好呼吸,跟心脏病的人说明明人是可以跑得飞快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另外的一些片外小记:

  1.剧组的所有人都是哥们儿

  2.电影里唯一的一段爱情戏的故事是属于扮演“瘦子”的演员的,当时“瘦子”开出租车,跟一个裁缝店的姑娘谈恋爱,一次,“瘦子”开车出了点事儿,挡风玻璃整个砸了下来,一脑袋血,其实都是皮外伤,但当时因为视线内都是血,所以随便拨通了一个电话里的一个号码,就是裁缝店姑娘的,当时姑娘去了看到满脸血的“瘦子”大哭不止。“瘦子”住院,姑娘一直在看护,有一天下午,医院病房里全是阳光,姑娘拿了个脸盆帮瘦子擦擦胳膊擦擦脸,“瘦子”看到阳光照在蹲下洗毛巾的姑娘的裙子上,印出了内裤的痕迹,感觉很美好。

  3.片中的女汉子是“锤子”的媳妇,当时拿的锤子是橡胶的,室内打人完全没事,但是到室外后,橡胶的锤子马上冻住了,所以跟铁的也没什么区别,打得“锤子”脑袋嗡嗡了好几天,瘸子脑袋被打出了一个很大的包,还出了血,但是女汉子乐了一个星期高兴不行,以为她没演过任何作品,NG了好多次,打得很爽。

  4.唱歌的基督教徒是导演一个姨家的孩子小时候生了场病,所以吐字不轻,他也真的是在当地的一个教堂里帮忙,学唱歌,冬天拿活的鱼去看导演。

  5.两个小段落是前期素材后加进去的,一个是锤子侄子的戏,导演对那么小的孩子在那样的一个场景中的那种熟练放松很有感触;一个是诗人读《再别康桥》的一段,那诗人是当地一个诗社的成员,叫云游,平时写一些很愤怒诗歌,也发表,拿稿费,所以行数分得很多。云游读诗的感觉,导演觉得诗人从一个“小沈阳”似搞笑到一种认真的悲哀。

  《锤子镰刀都休息》观后感(四):给荒废之城的挽歌

  《锤子镰刀都休息》是个奇怪的片名,又带一点冷幽默。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反而让人印象深刻,一下就记住了。与片名一样,影片浑身上下有着某种自成一格的调调。这调调一时难以说清(或可称之为东北版脱力系?),却又浑然天成。固定镜头质朴怪异的表演,数量少又没有没脑的对白,两段莫名其妙纪录片素材,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乐,所有这些搭边不搭边元素被耿军捣鼓到一块儿,像一锅东北乱炖,却也炖出了一番独特滋味

  如果你再稍微熟悉一点这个导演,大概也能够从他之前的影片里找到些许线索:荒废的东北小城,无名小人物,生活悲喜剧,黑色幽默,简洁的镜头语言,素人演员表演。你也大可以在《锤子镰刀都休息》里继续找到这些点,只是这一部做得更尽一些,风格化也更加明显。某种程度上,整部戏更像是一出舞台剧,少量的人物在有限空间活动、相遇,有琐碎的事发生。有些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台前,但更多的东西被隐藏起来,就像是影片中那些空镜,或比对白更多的沉默。这些留白反而让整部片子收得很干净,也让人忍不住多猜一下: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这些小人物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这样的留白也留下了更多阐释的空间。耿军说,锤子代表工人,镰刀代表农夫,而如今工人和农夫都失去了工作,片名也由此而来。于是我们也大可以结合这其中所指涉的社会背景大书特书,甚至可以联想到王兵的《铁西区》(一样荒废的东北小城与失业工人)。但另一方面,这些对于影片本身来说,也仅仅只是背景,或许可以让我们想象几位主角作为失业的工人与农民)是如何在这座因煤矿而闻名复又荒废的东北小城生活成长的,又曾经拥有过怎样的喜怒哀乐。但说到底,那些都是埋在水面之下的冰山群,而被耿军呈现在片子里的,只有那简单而干净的一角

  影片四个主人公,刚子,勇哥,鹤宝,小二,性格迥异,行为对白充满生活感,却又因为被隐去了社会身份社会关系,而略显符号化。抽象意义上,他们代表着失去工作的工人和农民,被飞速前进的时代遗忘在这荒废之城,成为骗子,劫匪,无业游民。在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骗着人,打着劫,过一天算一天地混吃等死,偶尔缅怀一下自己的青春与爱情。嗯,如果那些“特别美好”的瞬间可以称之为爱情的话。 而过去因为被经年的大雪覆盖,依旧保鲜。所以回忆里,爱情依然芬芳少女笑颜如初。

  影片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那样天寒地冻人烟稀少的土地上,生存都变得异常艰难:骗子行骗劫匪,劫匪打劫拿不到工资的矿工。50块,带鱼,鸡蛋,一盒烟,打劫来的每一样物品都被写在墙上,滑稽地昭告着主人有限的战果。抢到橘子的日子就只能就着开水吃一堆橘子。在物质都极端匮乏的时候,更不要提什么精神活动了。看电视、去教会与唱歌(革命歌曲赞美诗)是仅有的娱乐活动。都荒废了,主人公们纷纷感叹着。相较之下,去了南方下海创业的哥成了主人公们艳羡的对象,连诗朗诵的爱好(或许代表着一种遥远而高尚的精神生活)也跟着让人神往起来。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状况中,人的无力与无所适从被放大了。所以傻愣者如小二,面对苍穹,举起双手,一脸迷惘地寄希望于上帝;而正常人如刚子勇哥鹤宝,只好去劫去骗,以此梦想有天可以发财。但也似乎正是这样的环境,人性中的那点软弱与善良显得更加温情脉脉:抢来的玩具枪又还给了人家;打劫的也可以坐下来跟被劫的吃顿饭,吃着吃着,抢到手的钱又递了回去。

  在《镰刀斧头都休息》中,荒诞与写实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被糅合在了一起,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幽默感。那幽默来自主人公简单到傻、认真到执拗的行为与对白,可偏偏他们自己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地祷告,一本正经地打劫、行骗,一本正经地回忆过去。于是看的时候,我常常发笑,笑这几个笨蛋劫匪。有一次因为笑得太厉害眼角也流出来了泪水,却忽然觉得了些许悲凉。

  《锤子镰刀都休息》观后感(五):鹤岗,都荒废了

  二刷电影前,我特地吃了顿饺子,饺子永远是东北人心中最具家乡情怀的食物,之后再来看一遍这部我大鹤岗帝国人才在我大鹤岗拍出的电影。从来没有看过在我的家乡拍的电影,更别提我的老乡作导演拍出的获大奖优秀作品了。导演太了解我的家乡,片中每个镜头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每一样事物都是那么东北,道具,服装,语言都无可挑剔。可能很多人看这部电影当做喜剧来看,我看的片源的视频网站甚至将这部电影归类在了幽默搞笑的板块,可我在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却没有几乎没有笑出来,我所看到的只是无尽的悲凉和无奈,因为那都是发生在我家乡的赤裸裸的现实,太沉重了。

  1. 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我的故乡,冬日里灰蒙蒙的天空,太阳都变得模糊了,树都是光秃秃的,这是我们鹤岗最常见的冬日景象,鹤岗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型城市,空气质量常年不佳,天空经常是灰蒙蒙的,电影里那样的场景是我们冬天最熟悉的景象。顺便介绍一下我家乡的背景吧,鹤岗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是中国地级市中最后面的一个级别的城市,好像都没有线,至少四线都算不上,城区人口几十万吧。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城市的郊区部分,我小时候就完全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大概到五六岁吧,而且我爷爷奶奶家一直住那边,我也会经常去看他们,环境与影片稍有区别的是几年前爷爷奶奶在住的时候人还是很多的,有成片的胡同,不过后来爷爷去世,奶奶也就搬出来了。我也好久没有去到过那样的城郊部分,不过片中的景象仍是记忆犹新的。在东北应该有很多像鹤岗一样的资源型的小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或是资源的枯竭,或是体制的落后,都像鹤岗一样发生了巨大的衰落,就像电影里说的都荒废了,片中的鹤岗也也代表了很多东北类似鹤岗的城市,片中人物的性格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北人的性格,但是以下都是用鹤岗人来说吧。背景就到这,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吧。

  2. 可能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中总会遇到几个“傻子”,他们或是天生智商低,或是生病导致的。而小二就是这样的一个“傻子”,一个热心朴实忠厚的人,透着些许呆萌。傻子在片中是个过度情节的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是个基督教徒,在教会中做义工,对于一个智商较低,话都说不清的人是一份好的差事了。我想说的也就是基督教在鹤岗的发展,我的感觉是近年来信徒越来越多了,每个教会的聚会都有几百人之众,为什么呢?据我这样一个无神论者的分析,有两种人比较容易产生信仰,一类就是内心比较软弱,经历磨难中的人,另一类是衣食无忧的人,而在中国就有穷信教,富信佛的说法。穷人代表了第一类人,他们历经苦难,内心软弱,容易被教义吸引,找到心灵的依靠和寄托,而每周的集体活动也有归属感,我的大姑就是内心非常软弱的人,最近也信教了。至于穷人多信教,是因为基督教强调人人平等,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会互帮互助,全世界的教会也会互相支援,对于穷人会有扶持,也会做发放食物之类的事情,这也是我对于基督教很有好感的地方,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红十字会的义务。而富人信佛则是生活上无欲无求了,找个信仰寄托一下,至于信佛可能比较随他们喜好吧。在鹤岗,随着经济的严重衰退,人们生活倍加艰辛,心灵需要慰藉,这时信教就成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很多人也从教会中得到了帮助,这也是件好事。小二在教会做义工,也体现了教会慈爱的一面,帮助了这个有些缺陷的人的生活。

  3. 刚子是故事的主人公,刚子虽然是个劫匪,但片中的处处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的第一次出场镜头首先给到的就是墙上记着他所打劫到的东西,有钱,有物品,他都一一记下来,鹤岗人最好面子,借人家东西都算觉得是欠了人家好大的人情,何况是打劫呢?谁要是能好好的生活下去,谁愿意出去抢劫和骗钱呢?刚子每次回到家里看的墙上的字眼,一定内心充满了愧疚,把这些打劫到的物品都记下来,想的一定是以后有钱了把这些都回馈出去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刚子在片中第一次出去打劫,被打劫的人一句话说出了影片的背景,可能很多其他地方的人都理解不出其中的内涵。“矿里一直压资,好几个月没开了”。对于鹤岗这个能源城市,煤炭就是经济命脉,而现在经济形势不好,鹤岗的煤都卖不出去,而且生产水平也不高,煤的质量不高,像上海这种沿海城市宁愿买澳洲的进口煤也不会买我们那的。城市有一半的人都在相关行业工作,我父亲工作的煤矿是国企,每月只能开出基本工资,没有奖金,而他们企业每年亏损多达几个亿,却依旧维持运营,这就是维稳,如果这么多人都失业的话,那鹤岗这座城市也就崩溃了,而像被打劫这种工作在小煤矿的普通工人(从场景背后的煤矿设施看出来),往往冒着生命危险去矿井下工作,却开不出工资,然后辞职后不但工资要不到了,也很有可能彻底没有了工作,曾几何时,鹤岗也是因为这种小煤矿出了很多土豪,里面的工人生活也比较滋润,可是现在都荒废了,煤卖不出去,发不出工人的工资,工人们无路可走,只能去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这也是鹤岗近年来治安越来越差的原因,都是被逼的啊,谁愿意去干违法的事呢?我小时候的家乡是个可以夜不闭户的城市,邻里乡亲们都热情友好,可是如今,世道变了啊。这样的故事在东北不会止发生在我的家乡一个地方的。

  4. 刚子在片中的第一次打劫就遇到了一位煤矿工人,也展现了他并非是个冷血的人,他打劫到的物品很少,其中有个玩具手枪是给孩子的就还给了被打劫者,而后又掏出个橘子给了那个人,意思很明显,用我们那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给孩子的,我们鹤岗人对于孩子的关爱绝对是极好的,家里最好的一定是给孩子的。而后遇到片子“大婶”宝鹤,他有掏出了两个橘子给了他,这就是鹤岗人,哪怕自己也会挨饿受冻,也会去帮助比自己更加穷困的对象,看不得别人受苦,把自己仅有的也会去分他人一杯羹,哪怕是不认识的,这就是我们鹤岗人的热心,在影片中多次提到了这种热心肠的特质。即使第二次宝鹤又去骗刚子,刚子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了他一颗白菜。

  5. 电影中第一个戏剧化情节是勇哥拿拐杖砸一个胖子没砸倒,然后与人家装认识,人家还递了跟烟。这段我也笑了,鹤岗人爱交朋友,交了朋友就爱称兄道弟,尤其在喝酒的时候。可是没准后来就可能忘记了,记得之前有个段子,就是说东北人凶狠的问你你瞅啥的时候,最好的回答不就是瞅你眼熟吗?看你像我个朋友,没准你俩完全不认识,真的成为了朋友呢。

  6. 第二个戏剧化的情节就是刚子去勇哥家打劫,反而被小二碰上,被热情的小二留下来吃饭,最后刚子和勇哥成了朋友。在鹤岗人眼中,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亲戚的亲戚就是自己的亲戚,外人来到家里都客气的挽留做客,而往往吃顿饭就能成为好朋友,刚子受到人家的恩惠,再就不好意思拿走人家的钱,反而三人成了个组合,变成了好兄弟。在鹤岗用真心一定能换回别人的真心,你对我一点好,我会用百倍来报答你的,鹤岗是个人情社会,虽然对于工作来说这不好,但是生活中会觉得这是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最后刚子把钱还给勇哥,但是勇哥让刚子拿着那一定是真心的,理由之前讲过了。这个情节我很受感动,最后的握手表示交下了这个朋友。过年的时候勇哥还带着鞭炮和白菜去找勇哥过年了。

  7. 中间勇哥讲述裁缝店的姑娘,他因为腿不灵便想见不敢见,只能空留美好的回忆,这也是极为悲凉的一件事。勇哥的腿坏了,在鹤岗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煤矿工作引起的工伤,我们这里很多人从事危险的工作而没有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只是赔了一笔钱了事而已,哎……

  8. 第三个戏剧化的情节是三个男人组成的团队抢劫一个壮硕的女汉子,却反被那个女人制服,在东北,男人是绝对不打女人的,这是东北孩子从小被灌输到大的真理,三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制服,只能是因为他们怂了,对男人,刚子都下不去手,何况是女人呢,甚至刚子没反应就被女人夺走了锤子。人性本善,谁愿意去伤害其他人呢?所以三个大老爷们才会被一个女人制服。

  9. 最后,刚子讲述自己的家人的故事。刚子只有两个亲人,他哥哥和侄子,他们生活在暖和的南方。这里才是鹤岗真正荒废的根本吧。鹤岗人都走了,留下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能往外面闯的都出去了,没人留下,留下也没什么好的工作机会,好的工作都需要家里的各种关系,黑龙江每年的出生率低的可怜,我严重怀疑最近两年的黑龙江的人口是负增长的,青壮年的大量损失才是鹤岗荒废的真正原因吧。鹤岗人注重教育,对于孩子的培养花再大的代价也要让孩子继续读书,每个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养子成龙养女成凤,离开家乡去大地方发展,因为他们同样不看好家乡的发展。就像我的父母,辛苦供养我读书,终于,把我送到了暖和的上海读书,送到了更暖和的广州工作,如果我在这里安居落户,幸福的生活,那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了。我不敢说自己是个人才,但是举几个大概的数字吧,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我的家乡读的,而且学校是越来越好,我的小学同学中多数留在了家乡,出来的不到十个人,我的初中同学几乎一半人都在外地,我的高中班级是实验班,现在回到家乡的人数是零,是尴尬的零,这些同学都是各个985高校毕业的,而我所认识的所有考上重点大学的人还从没听说有谁回到了我的家乡,甚至这些人中,回到哈尔滨的也不到三分之一。这才是荒废的根本吧,我无力解决这样的局面,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完这部影片最沉重的一点,我思考了很多,但我也没办法,这种无力感令我失眠了好久。

  我爱我的家乡——鹤岗,爱她有雪的冬天,爱在那里生活的乡亲,爱她的这片土地,但是我不会回去,因为都荒废了,都荒废了,都荒废了……

  总结一下电影吧,这是我看过最东北的电影,可以看出导演真是鹤岗长大的,每个细节都味道十足,穿的工装服,用的锤子镰刀,火炕,炉子,没钱也要喝着啤酒抽着烟,太东北了,我太喜欢了。台词很有深度,电影中悠扬的古典乐与片中的悲凉形成的鲜明对比也很耐人寻味。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有关东北的电影,导演,家乡人为你骄傲!你是鹤岗的骄傲!吹毛求疵两个地方,希望导演不要介意,都荒废了这句话太不口语,但是我又想不出合适的口语词表达出荒废的意思;还有一个就是刚子的文化水平肯定不高,如果更鹤岗化一点的就是把鸡蛋写成鸡旦,橘子写成桔子,很多商店门口都这么写的。

  最后打个小广告,欢迎大家来鹤岗玩,没有片中的城郊那么不堪,治安也不是大问题,是一座很小很安静的城市而已,有很多好吃的,尤其冬天还是很美的。

  《锤子镰刀都休息》观后感(六):都荒废了

  有背景有深意。

  东北荒废的矿场小村,毫无生气的人们生活的寒冷又贫穷。三个坏人以抢劫为生,浑噩度日,他们成为了朋友,成了愚蠢好笑的组合。抢劫发不了财,甚至吃不饱饭。三人组合,三次都抢劫失败,镜头拉远,夕阳下被猎物放倒的三人窝在雪地里。

  配乐是莫扎特。

  情节有趣,台词也有趣,“人得有30个朋友,每天上一个朋友家蹭一顿饭,我觉得这样活就特别好”,“你知道吗,我腿好的时候,认识一个裁缝店的姑娘,她蹲下捡发夹时,我看到了她内裤的印子,我觉得特别美好”。抢劫的人抢不到东西,感叹的说出“都荒废了”,实在是有深意啊。

  镜头语言来看,前后剪辑有变化。前半部分多数用长镜头叙事,压抑真实。故事后半部分剪辑有趣活泼,三人组合后接捶被子的一声巨响,三次抢劫失败,三人躺在炕上继续之前的台词聊天。全景构图对称。

  演员表演是片子的加分项,除了三个笨拙的抢劫者,那个抽烟的装作很潇洒的小孩,唱歌时周围愚昧又真实的人们,爱好文艺的喝酒之后只会用复读机音调朗诵一首《再别康桥》的哥哥,都像是真实的,会在现实里听说过的人。

  是一部适合研究的片子。

  《锤子镰刀都休息》观后感(七):在這個都說情懷的時代

  無數獨立電影 孤獨但傲嬌 披著「情懷」的袈裟 在一個擁擠的角落裡默默等待 很幸運 這匹千里馬沒有被萬馬奔騰掀起的滿城煙沙所埋沒 也萬幸 因為太小眾還沒有被口水吞沒

  47場戲 52分鐘 其中還有兩段被吐槽「出戲」的視頻素材 卻借著荒廢的環境 刻畫荒誕的人物 呈現出一個荒唐的故事 的確 比起導演之前的片子 可以說貌似去蹭課是有用的 每一個鏡頭都有特別設計的心思 固定長鏡頭 緩慢節奏 加上流暢的剪輯 直接提升了影像的質感 台詞很接地氣 加上東北腔自來的喜感 把片子的荒誕等級又加了三顆星 至少 對白有些是忍俊不禁 當然 一種悲涼莫名流出是後話

  某視頻網站把它標籤為搞笑喜劇

  三個過年了都只能饅頭就辣醬 蹭著一個「傻子」親戚送的魚 的底層小人物 各自為了撈點錢而拿著

  《锤子镰刀都休息》观后感(八):锤子镰刀都加班

  对于未曾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城乡结合部、落后且荒废的居民区、老工业区之类)生活过的人而言,片中所展现的场景很容易给人以“废土”的末日感。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时候你又不得不承认:这种现实中的的确确存在着的生存场景比之想象更是等而下之,是荒废到至于荒谬!

  我无意夸大当下“城”与“乡”的生存差距,更不必刻意挑拨地使用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差距的汉语词汇,故而我不必愤愤于影片所没有表述的——至少不是刻意表述但却被刻意地过度解读了——情绪(这是我的看法,比如含无理由的“政治解读”方式,就像用理论物理去分析儿童科幻读物的科学性一样,这种乖张之气由来已久),我看到的是导演的冷静,一个接近于局外人的观察者的冷静。

  三个人物,三个废物,网上的表述是“东北二流子”(流,一声,音溜)——大概北方都有这种叫法,故而要加上定语“东北”,作为河北人我感到这么讲不怎么友好,如果是在某些国家我一定会以“地域歧视”的理由打一场官司挣一笔横财。

  歪楼了,接着说。三个人的现状属于《水浒传》里说的那种“破落户”,但可惜没做成豪杰,只能哆哆嗦嗦地剪径为生。按我的理解,这实际上是一种破产者的心态,以至于除了生存几人再无其他诉求,故而当现实状况是一无所有的时候,理想中的“丛林法则”自然是历经饥寒交迫之后的头脑中的不二之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种高大上的近乎政治理想的鼓动宣传口号只有在这样的现实中才会如同剥得精光的小姑娘一样面无血色从而手足无措。

  手足无措是对的,面不改色才不寻常。基于一种叫做“耻”的传统,我们的民族叙事史往往是带有隐秘性的耳语,一旦将“不合时宜”的状态暴露出来便容易成为标靶而不是榜样,更不要说成一个英雄。这也是为什么在影片中理当穷凶极恶的匪徒一下转变成了目光闪烁的蟊贼,在可以看到的他们的行为中,只有“怯懦”才是可信的。

  懦弱往往与自卑相关,而胆怯则常与勇气相对。作为毫无底气的无产者,与其说是“锤子镰刀”都休息,不如说是“仓廪衣食”都不再——曾经是有的,故而当一切荡然无存以后才会发生“失落”之后的自卑——所谓的“荣光”消退之后,连神也都化为凡人,何况区区厂矿的小职工?而光环消失后的结果,便是“勇气”的丧失,这勇气自然是与“耻”相关的产物,“知耻近乎勇”么。

  时至今日,关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类的神话依旧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群中经久不衰,大有“老而弥坚”的趋势,以至于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年轻时候没有在“正式单位”上过班的老人,和退休人员站在一起的时候依旧是自卑的。而当这些老人和年轻人谈话的时候,首要谈起的也往往是供职单位的性质,而所谓收入高低的“量”的先决条件,便是由是否“国家单位”的“质”所决定的。因此即便你的年薪百万,在这种人面前得到的也会是“不是国家单位”的鄙视——这就是所谓“耻”的由来,而与影片中的荒废场景对应的现实中的衰败,恰恰良好地刺激了这种观念的滋长。于是自卑者愈发自卑,只好渐次走向“丛林”。

  扭曲产生荒谬,但当扭曲是有迹可循的时候,荒谬便是合理的。当生存成为唯一问题的时候,人选择回到丛林,这意味着他抛弃了自己的社会性,也即放弃了“耻”的思考。但同时人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便是由“耻”的丧失所带走的“勇”令他再无体力“觅食”了。故而你总能看到床上躺着的人,即便不需要睡眠,也要休息以保持体力——最后的结果是“锤子”和“镰刀”都休息,便是丧失勇气后带来的体力不支(现实中的道理,越是紧张体力的流失越快)。

  内心的怯懦与日俱增,但面目上已经看不出变化,傻子的救济所代表的不是信仰的救赎,更不能构成嘲讽——作品成立后创作者所传达的意图往往与画面发生折射,在这里便是如此,导演的引导与影片发生的意义只在于他们有所关联,但不是由他决定——傻子能否发生信仰?这不是个需要深究的问题。实际上,于他而言只有救济是真实的——如果以后因为信仰而生出智慧,也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了。

  信仰是另一处丛林,所以它能提供的也仅仅是温饱——依旧是生存的问题,并不能也不会超出生存的底线。傻子的出现表明还有一种先天的弱小者存在于我们之间,是稳定的生存保障,但仅仅能够维持底线的状态。在这里它的意义与其是提供荒谬不如说是提供稳定,以保持目前的结构不致崩溃,所以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叙事的需求。故而在这个故事中,荒谬的扭曲之处不在这里发生,更不是最后的那个梗——只要你喜欢,他可以是个黑色幽默。

  当锤子镰刀挥舞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荒谬生发的节点:永远不能致命,但偏偏是凶器。实际上,对它们的运用一直也没有超出其本身的功能。我是说即便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由这两柄凶器所带给我们的一览无余笨拙感。所谓扭曲并不是一定像十八街麻花那种方式,实际上,有效的扭曲往往都不是那样的:用锤子砸任何用锥子工作的区别在于,后者是技术而前者是行凶——片中几处动作实际上都是技术,只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它的效果越来越可疑——之所以这里只有蟊贼没有劫匪的原因,就在于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行凶的问题,他们从来就是原本的体力劳动者!

  一个体力劳动者渐渐失去体力后会怎样?所以你看到的是荒谬之事的发生仅需几个日常的时间便接踵而至,而它之所以充满违和感,便是因为“锤子”、“镰刀”即便休息,仍需工作。

  《锤子镰刀都休息》观后感(九):如果在这片取景地拍一部《动物世界》

  看了一遍 简单记一些。

  虽然没有指的特别明,但会去想的人应该都能明白,这故事发生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咋地,天很冷,人烟稀少很荒凉,生产靠煤矿,可矿上压了好久的工资。于是为了生活,一个打劫一个,一个打劫一个。

  就像拿着一个锤子的刚子去抢手无寸铁的刚买了玩具枪和鞭炮的人,却在看见两个拿着镰刀的人经过的时候赶紧躲起来。

  这里的冬天了无生机,人好像是唯一能喘气的动物。当问天问地也求不到一口饭吃的时候,大概不管什么动物都会自相残杀。就在各种方式的问人“借点钱花花”中,刚子分别和宝鹤,勇哥相遇。相遇的时候他们互为“借钱”的对象,却神奇地组成了一个team。参照上一段可以发现,三个人比两个人厉害,当然比一个人也要厉害,抱团出击更有胜算。在勇哥和宝鹤的理解中,这是择优方案。充满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味道。

  刚子则显得更有“人性”。他把打劫来的玩具枪还给人家,给宝鹤桔子和白菜,吃了一顿饭觉得是朋友了就要把钱还给勇哥,用锤子砸人下不去手。。。虽然从形象设定上刚子特别像一个冷血劫匪哈哈。莫非是受他爱朗诵《再别康桥》的哥影响? 他哥这个形象,就像这一群人的反面例子。离开了北国大地,来到温暖的南方,这里食物充足,环境热闹,他哥有很多并不是用来蹭饭的朋友,还有诗歌这种吃饱饭闲的才能有的爱好。

  最后刚子的离开我并不懂是什么意思。

  小二的角色应该是智力有点问题,傻,单纯,为了糊口有了信仰,却因此过的很开心。勇哥这些正常人因为正常地知道在这里要怎么活下去,会用力地想今天,想明天,想改变的办法,想过上好日子的法子。

  如果在这片取景地拍一部《动物世界》,不会像人这么纠结,肯定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人没人性不叫人,但是都是人性吧,感觉要活不下去了。

  《锤子镰刀都休息》观后感(十):我拧巴的美丽乡愁

  锤子 镰刀 都休息,工业 农业 都不行,这可能是我拆字、猜字的第一反应。这是第一次在电影中看我的家乡,亲切又陌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东北当代电影的场景应该是《钢的琴》、《白日焰火》、不然就是成功商业化爱家乡的《缝纫机乐队》等等。但是文艺片又独立性的东北元素电影恐怕大家想不出来几部。很遗憾我现在才知道耿军导演,我们鹤岗国的电影King。

  电影中最吸引我的就是空镜头了,那也是我最喜欢的雪景。干枯的树枝、光滑的路面、北纬的阳光、空旷的鹤岗……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的真实。真实的台词也不能再现实的表达我们那里部分人的挣扎了。每一个人都想去改变,可是到头来都是那么无能为力,无能为力的就是找不到那条出隧道的路。

  倒是你看下了岗挺困难了,碰到日常劫道还是乖乖的像束手就擒。遇到了发自内心的热情,终究也唤醒了麻痹的心。没有什么是一罐儿啤酒解决不了的,不行就两罐儿,再不行就上小香槟。所以这就是鹤岗人,一个非常内陆的东北城市。

  去年在台湾出差生活了半年,才让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是“差异”。然而每一个台湾朋友也都会问,你是哪里人?于是,每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都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Google。然后他们都会惊呼,好远喔!那你们那里能看到俄国人嘛?我心想,拜托,哪里都能看到俄罗斯人啊!所以金马最佳短片的授予也不难看出,其实台湾人对我们那片土地充满着好奇,而我对台湾也充满着第二故乡的感情。

  近几年回家每次都会步行,去看看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改变没。工厂搬远了、要建机场了、道路干净了、能用支付宝了、年轻人变少了、家人变老了……我经常不切实际的想,自己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为什么我回不来自己的家乡?为什么每次回去上班都要像从翻出大凉山一样?我的疑问太多了。

  在电影里听不到二人转,听得到莫扎特。在电影里看不到鹤岗的新面貌,看得到鹤岗台。我以为只有美国有荒诞派戏剧,原来在我生活的那片土地也有人可以创造出让我百感交集的中国式荒诞电影。谢谢你,耿大哥!电影海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