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燃烧蓝》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燃烧蓝》观后感10篇

2018-05-11 21: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燃烧蓝》观后感10篇

  《燃烧蓝》是一部由D.M.W.格里尔执导,特伦特·福特 / 坦米·布兰查德 / 摩根.斯佩克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 / 战争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燃烧蓝》观后感(一):首先得面对

  想看耽美的 美好的基情的可以跳过了 这个片子就是很现实的调子 虽然导演叙事功力真的弱了点 但是看得出他是想直面一些事情 不渲染 不煽情

  也是才知道美军“不问不说”的政策是11年奥巴马才取消的

  其实最虐的不是生离死别 而是你死了我都不能承认我爱过你

  而在压抑 狭隘环境中有多少人因此而牺牲浪费

  又让我想到中国最近出的同性结婚维权第一案 有人说这是一个开端 我却觉得这离开端都远了 美国的群体经历过被歧视伤害而有的之后的反抗与进步 而中国主流社会是想通过一种漠视的态度否认这个问题存在 连个态度都不给的从何谈解决

  让更多人关注总是好的

  也不仅仅是腐而已…

  《燃烧蓝》观后感(二):我有特别的发便当技巧

  片中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克林顿时期的美国。五角大楼的特别调查员前往某航母空军飞行编队中,调查两起飞行事故原因。随后调查员发现飞行员Daniel和Matthew间的恋情,整个调查事件变成了一场针对同性恋军人的“Witch Hunt”。

  刚看第一遍的时候感觉一阵迷糊,还以为是我听力不好错过太多东西,或者是不小心略过了哪段没看到,故事有种前后接不上的感觉。于是看完后去IMDB搜了下评论,原来看得迷糊的不只我一个……顿时心宽。

  影片主题有些类似于《The Normal Heart》,都是讲同志权益斗争史上的一段。“不问不说”政策作为一个美国同性恋者刚刚迈过的承载辛酸的黑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题,容易出彩。但是导演或者说编剧讲故事的能力不够。影片中对D和M的情感着墨实在太不温不火,到什么程度呢,看了几十分钟我都没发觉他俩在搅基。给角色的戏份都缺乏爆发力,所有角色的情绪太平淡了。因此Matthew飞机失事的时候显得过于突兀,看到那里我脑子里面想的就是“这TM就领便当了,你TM在逗我?”。

  看到Matthew便当于是后面我就一路快进了。Matthew应该是片中唯一有亮点的角色,不仅仅是因为帅(当然的确灰常帅),而是Rob Mayes把他的戏份都给演到位了(比起Trend Ford几乎可以用面瘫来形容的表演)。

  美国电影协会给这片评级的时候还加了句【注意,此片包含裸露镜头】,可惜Rob Mayes只有半遮半掩的几个镜头。(妈蛋谁要看其他几个屌丝的果体啊!尼玛把男神的给我啊。)

  最后要夸一下此片的BGM的确不错。不管是男神吉他轻弹的几个小段、跑步相遇又无言擦身而过时的舒缓淡入到紧张,还是结尾时合着蓝天白云送上的合奏旋律,都是优良之作。

  《燃烧蓝》观后感(三):导演还是功底不够

  奥巴马当政对于LGBT的态度都摆明了,在这个时代导演怎么拍的比上个世纪题材都还要含蓄政治敏感也不至于吧,克林顿的不问不管不管政策给LGBT群体带来的政治迫害没有很明显体现,而男主感情牵扯也是不温不火,Matt飞机失事那段太突兀,没有一点铺垫,太唐突了。总而言之,题材很好,跟刚上映不久的normal heart有相同之处,都反映了上个世纪到现在的过渡,美国政府和这个国家对于同志群体态度的改变,但是NH反映的比本片深刻多了,本片在表达情感上也没能做到让基友感受温馨,反映事实也没能深刻,导演叙事的方式改进和找到好的剪辑师,应该可以拍出一部佳片。三星有一星给了片中的一个片段,matt带dan登上大楼看纽约帝国大厦,随着matt的 响指响起,帝国大厦的灯光被点亮,两人远瞰着落日余晖衬托下的大厦,so nice,yeah beautiful view!这处着实温暖了我。

  《燃烧蓝》观后感(四):你想要什么

  你想要什么

  2014年6月25日

  “你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

  “你先会哪一个……吉他还是萨克斯?”

  “这么说你是来自音乐世家了?”

  “你有小孩了吗?”

  “你怎么想去当海军飞行员的?”

  …………

  2013年的美国电影《燃烧蓝》( Burning Blue)里,在能纵观帝国大厦全貌的天台上,两个男主角之间绝大多数交流表现为丹尼尔询问他不甚了解的新战友马修各种私人问题,就像是一场超小型的记者招待会,只有你问我答这么一个环节。我猜,在这段短暂的独处时光里,丹尼尔对眼前这个沉默好胜男人的了解肯定远远超过了以往,哪怕之前的他们天天生活在同一艘海军航母的同一间宿舍里,还曾多次一起驾机翱翔于碧海蓝天之间。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发现,人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提问题和不断寻找答案过程(当然,这绝对不是什么洞见,我记得以前就曾看到一位作家在他的某个访问里说过,创作者应该在他的作品里不断地发问,但不一定要给出解答),不过,可能是因为在我最近看过的三部欧美影视作品里,都曾反复出现剧中人物问起某个问题的场景,所以,我最新领悟是,在所有这许许多多难以解答的人生问题之中,最最核心的那个仍然是:你想要什么?

  是啊,你究竟想要什么?你到底想怎么样?你考虑清楚了吗?……不管这个问题怎么变,它其实都是在逼被问者直面他(或她)在人生的某个瞬间或某个阶段真实内心愿望此时此刻,你想要什么?很显然,只有我们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回到《燃烧蓝》,回到那个拥有完美的观赏帝国大厦视角的天台,我们会发现,对那一刻的丹尼尔来说,如果想要了解某个人,其实也没那么难,只要鼓起勇气对方问题就行……你看,尽管都涉及隐私甚至是内心秘密,一直显得很木讷且很难接近的马修不也都一一作答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马修甚至还主动出击了两次:一次是抢过丹尼尔的相机拍了一张他们的合影,还有一次是踩着帝国大厦的亮灯时间给丹尼尔变了一个小魔术。所以,从马修的角度看,如果想要你有好感的那个人永远记得这个纽约黄昏,其实也没那么难,只需掌握一两个小小的浪漫伎俩就足矣。

  我猜,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同意,这次的天台游历对他们这一生重要,没有这段温馨的独处时光就不会有后来他们躲躲闪闪的谈话中常常要出现的“醉酒疯狂的纽约一夜”,但不得不说的是,在他们能够这样云淡风轻地站在纽约的高处互相了解之前,命运之神其实还设置了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回溯一些,在他们的航母停靠的码头,当丹尼尔拿着地图站在路边等他的好友威尔时,因为犹豫迟疑而把眉头皱成了川字的马修终于还是选择走向他,于是,便有了后面一系列改变他们人生轨迹事件的发生。对那一刻的马修来说,如果想要靠近某个人,其实也没那么难,就只要直直走到对方面前就可以了。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人类的命运里充满了偶然的机遇,就我生活到今天的理解意思应该是说,在我们的生活里,发生的绝大多数事情对改变我们的人生都没有意义,通常,那些决定性的瞬间都是我们无法意料和无法算计的偶然事件,就比如在这部电影里,在那个时间点,在那个码头,丹尼尔和马修没有错过对方,于是,他们的人生航向就此改变了。

  在意识自己是同性恋后,更早选择面对真实自己的,是丹尼尔。他和相恋8年的未婚妻分了手,在好友威尔的生日聚会上,在马修的妻子走开的空隙,丹尼尔把自己的近况告诉了马修。虽然马修还在继续挣扎着从事伪直男这份很有前途但遭万千群众鄙视和唾弃的职业,但很显然,在知道丹尼尔因为他而放弃原本令人羡慕的感情生活后,他整个人可以说是由衷地感到开心,所以,即便现场至少有三个人可能会识破他们之间的感情(他们的舍友威尔、查理以及马修的妻子),在跳舞的时候,他还是止不住的神采飞扬,而且,整个人和他的心一起倾向了丹尼尔,仿佛这个宴会的主角是他。对那一刻的丹尼尔来说,他肯定会发现,原来,如果你想要你自己和你爱的人觉得幸福根本就不难……只需让他知道,你除了他容不下任何人,这样就可以了。

  于是,在这天的深夜,想必是经历过一番痛苦思想斗争的马修驱车来到了丹尼尔的住处,面对已经正视自己内心真实愿望的丹尼尔,他显得无比纠结。因为知道他从小生长于一个破碎亲情环境中渴望拥有一个正常家庭,也知道他比出身军事世家的自己更执著于飞抵云端理想,丹尼尔虽然对他的选择感到很失望,还是没有给他过多的压力,两人就此不欢而散。对那一刻的马修来说,他肯定也会发现,如果你想要伤害你自己和你爱的人,那真是太容易了……把他推开就行。

  但问题是,既不疯也不傻的我,真会想要这样吗?

  我猜,在这之后的那些形同陌路的分别时光里,马修肯定在无数次的痛苦和煎熬中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所以,他终于还是决定正视自己的内心,和妻子分了手,又努力回到了丹尼尔的身边。看到他主动来找丹尼尔,重新变得神采飞扬,满眼生机,我突然想到了很多年前喜欢过的歌神张学友的一首歌《忘记你我做不到》。那是我要参加高考的那个夏天,突然之间,仿佛整个大脑都被张学友这首歌的某几句占领了,一有空闲,就会不停循环播放:

  ……

  忘记你我做不到

  不去天涯海角

  在我身边就好

  要是承诺可靠

  是什么让我们拥抱

  忘记你我做不到

  不去天涯海角

  在我身边就好

  如果爱是痛苦的泥沼

  让我们一起逃

  这就是爱情吗?因为遇到了某个人,相信能和他一起开创更美好更值得的人生,于是忘记恐惧,不怕受伤,甚至愿意舍弃曾经努力争得的所有?

  记得一位我忘记了名字的日本作家曾说过:关于爱情,这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领悟,所以,可能你是东大毕业也一生都弄不明白,也可能你从没读过大学却能瞬间领悟。又或者,可能你恋爱多次也未必能遇到对的人,也可能你第一次真正坠入爱河,就发现对方正是你一生在等待的那个人。

  至于后来丹尼尔和马修的爱情才刚准备正式开始就因为后者在一次试飞训练中发生坠机事故牺牲了猝然而止,丹尼尔更是陷入了孤立无援和被羞辱迫害的境地……至于为什么我们就算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却依然把人生过成了悲剧这样的事,我只能说,既然我们都清楚,这世上很多人都和查理一样用一生也等不到那个像点亮帝国大厦一样点亮我们人生的人,那么,我们不妨记着这个故事美好的前半段吧,毕竟,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现实就是这么的不完美,有什么办法呢。

  《燃烧蓝》观后感(五):讀完英文影評后的一些發現

  豆瓣上的7分相比國外基本統一的差評已經算是客氣了,不過因為顏值和演技都很不錯的兩個男主,私以為對於國外偏愛曖昧的腐女們還是不應該錯過的。

  門外漢如我在觀影時也感覺得到一些故事敘述和拍攝剪輯方面的突兀,尤其是gay bar開始跳舞后的那一段蒙太奇,在即使很睏的時候看都能察覺到很怪。也正是因為是在很睏的狀態下看完的第一遍,所以對於各種觀後感都不肯定,於是第一時間去看metacritic裡的影評,然後就是心寬並著感傷,一方面證實了各路影評家們同樣對劇本和電影製作頗多微詞,並且也都肯定了兩位男主的表演,另一方面可惜這個原本可以被講得很精彩的故事和兩位般配又專業的演員之間被大打折扣的對手戲福利

  讀完5,6篇專業影評后總結如下

  1、在基本一致地批評混亂的情節發展、業餘的電影製作、underdeveloped人物關係、等等之外,大家也基本一致用值得尊敬用心善意來表揚對這個題材的選擇(honorable, well-intentioned)。另一個出現頻率頗高的詞是melodrama,基本所有影評都說到影片的使用melodrama非常多,而且明顯指的是melodrama不太好的方面,比如太臉譜化,太誇張..

  2、對台詞的批評尤其厲害,死氣沉沉,沒創意,迂腐可笑平坦乏味(ham-fisted,lifeless,unimaginable,tame,hackneyed,cheesy),比如winging party上上將的發言,Dan在Will廚房時和Matt的對話,結尾時Dan爸和兒子對峙時的貶損...

  3、大部分人都對兩位男主間激情戲的處理極其不滿意,都說太溫和,有如過時道德說教片一般的小心翼翼,遮遮掩掩,含糊其辭...

  4、有人提到一些比較隱晦的鏡頭語言和文學修辭,有個比較有意思,因為我都完全沒有注意到:“Are you gettng testy with me?”是暗指同性挑逗;Wilbur在影片中的視力缺陷暗喻his flawed ways of seeing;和gay bar認識的倆妹子滾完床單后,鏡頭來回在站在窗邊穿衣服的Dan和躺在床上的Matt之間切換,有人說Matt的睡姿(一隻手臂伸向身邊明顯空出來的空位)是暗示剛剛兩人之間的行為(特別是拍Matt睡姿之前專門先拍了明顯睡在另一張床上的兩個床伴)。最後一個我覺得尤其有趣,因為我一直覺得gay bar跳舞時鏡頭的切換看得出四人間的配對站位在反復變換是有含義的,另外除了Dan和Matt抱著妹子時的眼神交流,Matt在坐在床邊地上吻了仰面躺著妹子,妹子起身兩秒后就換成了同樣仰面躺下的Matt,這組些許不太符合邏輯的姿勢是不是也在暗示Dan之前親的就是Matt而不是妹子呢?

  都怪Trent Ford的劍橋經歷和腐國背景讓我不小心又有了新的花癡對象...

  : 感謝qafone製作字幕和壓制視頻,不過有個地方估計是字幕組翻譯錯了,就是Wilbur在生日party上摔倒后問Dan“How do you fit four queers on a bar stool?"然後Dan的回答字幕組給的是"You turn it over"。我看第一遍時就很困惑,但因為聽力比較P,所以看第二遍時反復聽了幾遍,感覺聽起來更像是"You turn him on"。常看英語片的都知道turn sb on的意思(make sb sexually excited),雖然you turn him on字面看這說法還是有點怪,但就發音來說,him由於跟著輔音後面h音常被省掉,所以聽起來還是挺接近。至少比turn it over聽起來更接近。

  《燃烧蓝》观后感(六):无妄之爱

  大概总会有人拿来和《断背山》做比较吧?

  然而,这样的比较是不公平的。除却导演的声望、演员的卡司、制作成本的高低和电影公司的实力,单就故事而言,《燃烧蓝》的松散,短浅,虚妄和臆断也无法和《断背山》的紧凑、恢宏、细腻,极富历史和时代感的真实相媲美。

  归咎于导演的功力,电影在配乐、镜头、视角、拍摄手法、剪接、叙事技巧上都有明显的不足和空间(其实也还好,但如果真的要提到奥斯卡的高度,要拿<断背山>来比的话)。

  就拿配乐来说,过份着眼于表现音乐自身的美感,而忽略了配乐本身的需要,男主角之一的马修有音乐的戏份(和杰克的口琴比,马特的空间大多了),导演却没让他的音乐融汇到影片本身,白白让配乐不着边际地各说个话,着实让人遗憾。而《断背山》呢?其实相比许多奥斯卡大片,《断背山》的配乐真不算多,但杰克的口琴就深埋于整部影片的血脉,和电影自身(画面)表现的悠扬、绵长、演员内心的纠结、痛楚,显得是那么的熨帖、契合、丝丝入扣,屡屡在目。(这就是奥斯卡获奖大片和普通电影的区别)

  再说镜头和视角。电影中有一场戏,是在某楼顶观看帝国大厦的场景。这幕戏是本片片眼所在,点睛之笔,也是影片灵魂所在,叙事的节骨眼,是承上启下的重中之重,堪比断背山中杰克和恩尼斯上山放羊那一幕。然而,这样一个极需浓彩重墨、极需各种长镜头,极需表现各种美的场景,就让导演活生生给搞砸了。变成各种庸俗、单调、乏味。

  最后说叙事。可能是基于表现各种激情四射,导演把各种女配角边沿到了化外之境。女主(如果有的话)成了苍白的过客,然后是各种莫名其妙的表情和不知所谓的泪水。同画在《断背山》、虽然两个女配角的戏份不多,镜头也是少得可怜,演技也颇值得商榷。但她们的存在绝非只是为了一个必要的交代,而是一个构件的榫卯,虽然容易被忽略,却缺一不可,好比菩萨像上的凤冠霞帔——庄严的法相固然是主旨,但也少不得珠光宝气的配饰。所谓佛要金装。

  大概是有太多的期许,所以才有诸多要求。如果略去种种高要求的不足,本片还是相当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毕竟《断背山》之后,真的没几部像样的同志片。而几个细节和叙述手法的处理也可圈可点(做了点小埋伏),虽然故事略显单一,表现性也不够。但多少还是能看得出导演的用心(只是做得还不够好)和努力。这里说说几个不认真看,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

  1,丹尼尔暗恋马修由来已久。这可以从两人对话中推导。5年前马修结婚的时候,大伙都喝得酩酊大醉,然丹尼尔记得马修表演了萨斯风。

  2,丹尼尔热好摄影(绘画)到有自己的暗房间,马修嗜好音乐(会好几种乐器),这是寓意两人是绝配,并且,picture+music=movie。

  3,关于同性恋酒吧一幕。我们大家看到的都是俩人各自找了一个玩伴(女),而且酒吧也看不出是同性恋酒吧。(男女都有,而且明显勾搭兵哥哥,明显不是女同。),但在此后的调查和各方说法上显示俩人其实去的是同性恋酒吧,(所以不可能有直女勾搭),故此,这是以障眼法在叙事模式(偷师<少年派>)。两人中间其实并没有女伴,女伴是他们捏造出来掩人耳目的官方说法(或者说是想象出来,因为从对话中可知马修一开始对丹尼尔无感,并且明显抑郁了自己的性取向。),因为他们有必要这样做来防备别的同僚。这点可从调查员来调查事件推测出来。因为如果不是有同事间的风言风语,不是部队上头早有耳闻,调查员不会一来就把矛头直指士官的同性恋事件。并且说他们有个群体,丹尼尔是头目(影片后面丹尼尔接受调查时有提到)。

  而从这个事实中有可以推理,飞机失事,有战士意外身亡,极有可能就是同志矛盾所致,也就是说,不是意外,是人为。而从威廉尔的恶梦中也仿佛有线索可推断,丹尼尔飞机失事身亡,极有可能是他故意杀人泄愤。

  4,一屋都是兔子。无论丹尼尔、马修、威廉还是色鬼查理(boner不是他真名,boner是色鬼的意思,别翻译错成为Boner伯纳。)甚至是一早死去的斯图威。

  从影片最后马修葬礼上,查理和丹尼尔的对话可知,查理也是同志。并且极有可能他喜欢(暗恋)威廉。并且为了威廉对丹尼尔隐瞒了马修失事的真相。就如同影片一开始丹尼尔为了威廉隐瞒事故真正原因一样,其实这是一个收尾呼应的小细节。导演用心了。

  另外,影片也用平淡而真切,甚至是轻描淡写的手法表现军人同志的无奈和痛楚:有结婚的,有找女朋友的,有把自己逼成色鬼,刻意表现对女性轻佻的。甚至是,彼此吸引的两个人,亲密行为也要靠两个女人来牵线搭桥(同性恋酒吧疑幻蒙太奇的手法,上面我说是障眼法,但当然,也可以是蒙太奇,不过在纽约短短一天假不可能真的有女人出现,所以,上面障眼法的推理还是更接近真实。)。这是何等痛苦,何等无奈和不足为外人道啊。

  5,调查员是gay。但表现得太真切了,各种羡慕嫉妒恨的眼神。还有最后丹尼尔归案时痛苦的洗脸表情。但其实这没什么必要,想说同志遍天下,同志亦凡人么?实在有点画蛇添足。

  6,影片开通丹尼尔一直在模仿阿汤哥在《壮志凌云》中的样子哟,这点其实真的很坏。

  7,影片还有不少其他很有趣的细节。手法很类似《红楼梦》的点到为止和后言覆前语。非常值得挖掘。所以,我也就不方便剧透啦。大家细细品味吧。

  《燃烧蓝》观后感(七):Dont Ask Dont Tell——军队对男性亲密情感的利用与禁忌

  一、

  美国海军三栖作战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Seals)主页图片上,第一行大字赫然写着“选择你的兄弟(choose your brotherhood)”。在海豹军官训练营的四大要求中,最后一条是“fiercely loyal”,有趣的是,忠诚的具体对象不是祖国,不是人民,不是长官,而是你的战友、Wingman。特种兵在入营之时,即被分配一个“swimming buddy”,他将照顾你、帮助你、激励你、时刻陪在你身边,在你被击倒在地时挺身为你挡住危险,如果你在6英里游泳训练中溺水,对方只有两个选择,将你救出或者与你同溺。而你对他也将如此。

  明眼人不用多费力就可以看出,在现代化训练的外衣下,这种特定、明确对象之间的责任与情感培养方式,与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同性恋军团的理念如出一辙。

  什么能让一个人为保护认识只有几个月的其他人去死?

  只有爱情、宗教、和同袍之情。

  二、

  军队是短时间内需要达到高度一体化秩序化的组织,为了降低作战环境中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这种脆弱稳态的瓦解,军队对任何可资利用的心理和情感资源无所不用其极。

  军队要求所谓“锻造(forge)”战士,将战士过去生活中的情感联系(一般以家庭为主序)暂时降低,就必然要提供一种新的,更加强烈的人际纽带去代替它。在冒着生命风险的时刻,必须有某些真实、具体的对象去激发牺牲精神,或者更加实在地说,激发荷尔蒙和肾上腺素。

  这时候,家人、女友的情感形象,都可能起到沮丧的负面作用,无论如何被教育保家卫国,你的受伤和死亡都只会直接给她们带来损失伤痛而不是保护。 但情逾手足的同袍战友,却在这个时刻是你唯一可以信任和依赖的心理支柱,支持战友,是最直接、明确、直觉上立刻被接受的激发动机。

  人的决策行为机制,天生厌恶复杂,喜爱直接、简单的选择。

  那他们就去制造这种直接。

  三、

  《燃烧蓝》里面,在授翼仪式上那位上将对年轻飞行员的致辞:“没有你身边的那个同伴,你将一事无成。尊重他,用生命保护他,与他同生共死。”

  军队培养同袍之情,省略了友情里的必要的恬淡和弹性,以责任感和紧密的团队社会代替。荷尔蒙无疑是个好帮手,没有任何地方比军营里的同性之间气氛更加荤素不忌,身体接触更加尺度无谓,没有突破限制的性暧昧得到纵容,对新人的霸凌也时常与性骚扰和性虐待含糊不清。

  有趣的是,越是精英部队,这种模仿性的亚同性恋状态联系越倾向于一对一。

  唯一的问题是,不能拿上台面。

  我有心不问,你知趣不说。

  《安娜卡列尼娜》里面沃伦斯基伯爵的母亲,对安娜和儿子的风流韵事喜闻乐见,但听说他们打算认真相爱,立刻翻脸。

  讽刺之处在于,一个明确身份的同性恋者,融入军队的一大困难恰恰就是(被认为)无法与他人建立这种亚同性恋式的纽带,他清晰的身份如同黑羊,一开始就让直男无法放松,无法信任,同时他的存在也提醒了整个群体某些界限与禁忌的存在,带来紧张和扫兴。

  Dan,Matt和Will之间追逐与隐藏的游戏,就在这样半明半暗中展开。

  四、

  电影中所有飞行员和调查员,除了中队长,似乎都不是完全的gay或者直男,毫无疑问的是他们都可以过大家都满意的异性恋生活。 Will就生活在这种满意的均衡状态下,“棒球与苹果派”式的美满婚姻,事业上的亲密同伴与“梦想结晶”,Dan迁就着他、保护着他,对他忠诚,和他分享一切,熟不拘礼地亲昵,Dan有了未婚妻只会让这样的稳定结构更加长久。

  Dan又需要什么呢?他是飞行员中的尖子,将门世家,拥有相恋8年的美丽女友,宇航员的远大前程,还有Will。可能只是一点平淡,一点没有选择过的怅惘。

  Matt改变了一切,一个精力充沛、雄心勃勃的竞争对手,英俊逼人而才华横溢。在帝国大厦对面的屋顶上,夕阳西下,面对天空,Dan问他为什么而飞,Matt回答:我要答案。

  这不是一个放任问题空白的人,Dan立刻被吸引住了。

  五、

  电影在性镜头上过于保守,造成了情节的跳脱和歧义。比如:那个疯狂的夜晚,Dan和Matt彼此到底做了什么?

  一些行为是可以被包容在军队的亚同性恋鬼混气氛之下的,比如Boner出现在gaybar(我觉得Boner其实是所有人中最善良最聪明也最悲伤的一个),但是一旦过了某条界限,如果不愿意用自欺欺人的“孤立行为”开脱,面对真实的自己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间接上,Matt的死与Dan犯下的错误不无关系,因为他的包庇袒护,Will的眼疾五年之久未能被上级发现,最终酿成悲剧。这种事实上无原则的保护,又是“同袍之情”生死与共的题中应有之义,无疑是悲凉的讽刺。所谓的调查,对这些真正值得重视的原因是视而不见的。只有到了剧终,承受了所有代价、决定离开军队的Dan,才能以一种真正朋友的立场提醒Will,看清楚自己。

  Dan的勇敢在于,永远能够正视真实,即使已经太晚。

  事实上,什么时候都不晚。

  .S.查了一下本片编剧Greer,原来他的父亲(继父)就是位海军上将,曾担任航母舰队司令。Greer本人也是曾经是反潜艇直升机飞行员,在服役四年的时候发现自己是homo,于是离开了海军。 看来Dan的原型是他自己了,所以有点玛丽苏,把Dan描绘得那么符合理想。

  .P.S。 电影确实真诚有余、水平不足,是有灵魂但是太多缺陷的作品。昨天复习了一下,随便槽点就一串。

  象Dan的相机包突然变成电脑包这种穿帮镜头就不说了,很普通的场景动作调度也没走脑子。比如Matt第一次和飞行员们训练回来,下到船舱里跟Will发生冲突的那场戏:Matt、Will和Boner从镜头中一边说话边向右移动,走在最前面的Matt和Will发生争吵,被Boner拉开之后,正常不是应该扭头走吗,结果Matt从两人前面挤回去折返向左,和Dan打了个招呼就从左边消失勒,草,到底出口在左在右啊?就算左右都有出口,Matt到底打算去哪儿啊?就算傲娇,也不能象个没头苍蝇到处乱窜啊。

  导演的用意显然是想让Dan和Matt有一次的互动,但这就是典型分不清舞台和镜头空间区别的错误。

  还有台词,有些很有力比如“I lost you”,有些简直陈词滥调得令人发指,象啥“我们是国家养的战士不能留恋花丛浪费精力”,“纳税人看到他们的武士哭哭啼啼会紧张的”。。。这叫一个假大空。。。。。。

  《燃烧蓝》观后感(八):军人也是人

  今天看了《燃烧蓝》一部关于在军队里的禁爱,最终毁了一群优秀军人的前程的故事……

  让我感到寒心的是竟然在以前的政府观念里:

  一个人的性向可以决定他事业的成败??!!

  感谢奥巴马在2011年废除了这种没有人性的政策,也感谢所有支持他们的人,因为他们也优秀,他们也可以是很好的军人!

  这和他们爱什么没有关系;这和他们信仰什么没有关系;对于军人,这只和他们多么热爱这份工作、这个国家、这样的生活息息相连……

  愿我们抛开所有对于不同于自己的人的非议与歧视,我们都是人,终将溶于水中,彼此难舍难分。

  《燃烧蓝》观后感(九):感觉跟其他同影讲述的不一样,毕竟题材不一样。很喜欢。(不是影评,更(gen)像(ben)是观后感)

  Matt真的离开的好突然,就连伤感的情绪都没有(myself)。

  感觉有些剧情根本没有交代清楚,我也是看到后面才知道纽约的那晚他们去的是gay+bar,到底那晚Matt和Dan之间发生了什么都让他们闭口不谈,不可能只是出去和女人乱搞这么简单。色狼真的是他们几个中的开心果,也真的很贴心,他说他和他表弟轮流上过自家养的一头猪。

  其实最开始我以为Dan和Will会是一对,看到有人由Will最后说了一句“I+lost+you”而YY他是深柜,其实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当初作为最铁的兄弟有点嫉妒他和Matt走的很近了并且在纽约那晚放了自己鸽子,但是中间Will生日时看着Dan和Matt玩得如此开心时却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耍性子我就想不通了是嫉妒呢还是嫉妒呢还是嫉妒呢?!Matt、Dan、Will真的也是好帅好帅好帅(Dan真的是属于越看越帅型,其实我感觉他最后和Will争论时用沙哑的声音大声说的时候真的很性感),至于色狼也就只有说这个角色真的很棒。其实也有被他们的队长和被调来调查坠机情况的探员帅到。

  中间Matt带着Dan看帝国大厦抢过相机留个合影也是甜到不行,还有后来Matt下定决心要和Dan在一起来到Dan家里kiss之后离开时问的“above+the+door”(如果我没记错台词)当时表示真的是帅炸。Matt走后Dan的喜悦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笑的太甜(被甜化),明显就是得到了心中很渴望的东西之后按耐不住的满足。但那也是相见的最后一面。最后也真的被Dan和Will的对话感动到。

  quot;what the fuck have you lost" . "You,I lost you".

  我写的太乱了,因为实在太喜欢。

  《燃烧蓝》观后感(十):隐秘而伟大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没有太过于强烈的感觉,只有淡淡的忧伤。

  影片讲述的是海军的故事,也许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单调枯燥高强度,身边都是同性,所以发生感情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片尾字幕也展示了一直以来对于性取向不同的军人歧视,首先应该探讨的似乎应该是性取向不同是否会影响一个人对于事业的忠诚以及国家的感情?这个问题看似很荒谬,但是却真实影响了很多人,就如片中的特工对于这些飞行员没完没了的调查。但是最终,这也许只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政策,别人的眼光是改变不了,我们能改变的只是个人的选择。

  所以丹尼尔选择了忠实于自己,有时候感情于灵光一现中突然迸发,情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但是我想感觉一直是有迹可循的,就如在宿舍中,一人独自弹奏着吉他,而另一人悄悄的观察;就如在大厦天台上,他抢过相机,给两个人自拍的一张照片;就如两个人在好友的生日会上忘情跳舞,眉梢眼角都是满溢的快乐....我一直更喜欢男男而甚于女女感情的原因,一直喜爱《盛夏光年》要甚于《蓝色大门》的原因。就是男人更加软弱而女人可以坚强,男人这种容器中盛放的更多是脆弱,而遇到这样困难的两难选择的时候,脆弱倾泻而出,才更加有情感的爆发与冲突吧。

  但是这部电影一切拍的都非常隐晦,与《自由坠落》不同,所有人都将感情深藏于心,但是那份激情也同样可以让蓝天燃烧,或许这就是属于军人的坚定与内敛吧。但是与《自由坠落》相同的是那些美丽的逆光,或许导演同样想表达,这些感情虽然不被世人所接收,但同样美的惊人,隐秘而伟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