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远离尘嚣》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远离尘嚣》经典影评10篇

2018-05-11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远离尘嚣》经典影评10篇

  《远离尘嚣》是一部由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凯瑞·穆里根 / 马提亚斯·修奈尔 / 麦克·辛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离尘嚣》影评(一):远离尘嚣

  太多人说女主绿茶婊......在我看来,她并不是,她从小就没有父母.那种孤独,那种对生活恐惧,恐怕早就根植于她的身体里。甚至她如此傲娇,都是自己外界的一种防御。她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所以她不满足那个小地方,也并不想就在那里放一辈子的羊。她对爱情,一直在试探,她并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对她好,她害怕别人对她不好。因为欧克说了一次就放弃了,如果他坚持了,并吻了她,还会有后面这些事吗?!她被吻了之后,就决定嫁给那个人,不是她因为一个吻,而是一份内心深处的孤独被拥抱了.......我想她是可怜的,好在她最后还是有了一个好归宿.....该来的躲不掉.不该有的留也留不住.....

  《远离尘嚣》影评(二):远离现世回归经典

  《远离尘嚣》是Thomas Hardy的早期作品,相比看完《德伯家的苔丝》之后的怅然若失,《远离尘嚣》起码是温暖的。伴随着田园风光四季变换,哈代笔下人物大多在英格兰的乡间生活。农活牲口,都是他作品里不可或缺事物。《远离尘嚣》算是我最早喜欢的英国文学作品之一,它或许不像《简爱》或是《呼啸山庄》那么出名,但依然在彼时有超前的意义。哈代特别擅长写性格独立向往自由女性,巴丝谢芭也好,苔丝也好,淑也好(《无名的裘德》),他笔下的女性都特别有思想或者勇敢追求真爱。这也是为何《远离尘嚣》在1874年首次出版后销路大开:他笔下的爱情,轰轰烈烈,或许是彼时人们天真的向往吧。

  电影版《远离尘嚣》这不是第一部了,1967年英国已经拍了一版,后来BBC又出了短剧,这次托马斯·温特伯格拍摄《远离尘嚣》,还是让人有所怀疑:毕竟导演是丹麦人,之前拍的《狩猎》和这部风格相去甚远。不过温特伯格的这版《远离尘嚣》没有让我失望小说里的剧情被真实还原,他镜头下的英格兰,和我读到的哈代笔下的英格兰一样,凄厉,却又时而能看到金色阳光大片的麦浪,变幻莫测天气,就像主角大喜大悲人生

  这是一部典型名著改编电影,或许电影两个小时时间笔墨有限,很难像哈代那样频繁描写农场生活的细枝末节,电影中的景色很快都被一笔带过。不得不说电影的摄影真是很美,托马斯·温特伯格在英国牛津郡、多赛特、白金汉郡以及伦敦等地取景,扎扎实实地拍摄了英格兰的乡村风光。那大片的农田,金色的麦浪,陡峭的山壁,以及大气的农庄,都在电影里一览无余,这已经算是盛宴

  不过论故事情节,恐怕温特伯格没有拍出新意。巴丝谢芭小姐的生活际遇,在哈代的书中被打成若干段落,让不过七八年的光景,由于生活剧变显得恍若隔世。电影仿佛完全照搬了叙事手法,从牧羊人加百列到农场主伯德伍德,再到红衣士兵特洛伊,巴丝谢芭的周旋与选择,让时间也变得漫长,似乎最后演巴丝谢芭的穆里根在圣诞舞会上与加百利共舞时,眼角也被时间挤出了皱纹。而巴丝谢芭和特洛伊的相恋也显得过于闪电因果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词“嫉妒”所能概括的,巴丝谢芭性格的完整性在本片或许由于时长打了折扣。

  除了叙事和原著的贴合,电影的选角还是很让人欣喜的。穆里根在好莱坞被塑造成各种形象,如今终于回归了英伦独立女性的角色,真是感动。而马提亚斯·修奈尔演加百利,也算是够高大壮实憨厚,还比之前看过的任何一版都帅气。这个比利时男星从《顽固分子》到《锈与骨》再到现在的好莱坞新宠,看来戏路会越来越广,英荷法三语精通,太棒了。而麦克·辛演的伯德伍德,更是比之前的版本帅了几个次元,年过半百大叔如此羞赧,说被伤得好痛时,估计很多叔控都要把持不住了吧。汤姆·斯图里奇在《在路上》之后又演了一个奇葩,贴上小胡子和书里的描述还是差不多远的,只不过有种在《红与黑》和《漂亮朋友》里的似曾相识感。

  其实,这部电影的受众比较狭隘,因为它真是一部实打实的经典爱情电影,还特别忠实于原著。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只能看到农田风光,古典服装,几个人的爱情纠葛,没有什么特效,更几乎没有床戏。在这个博人眼球时代,它可怜地固守着自己的一小方阵地,去吸引一些有着古典或怀旧或浪漫或有着少女心的读者或观众。有人要嘲笑巴丝谢芭是绿茶婊,把她放到现在来批判。殊不知《远离尘嚣》这个故事放到现在,也不过是《知音》或者天涯上早就烂到没人再讲的三男追一女的老梗,嚼之无味。然而别忘了,哈代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作家,那时候的英国人,还在不断地革命和更新,当时的《远离尘嚣》,还是很一骑绝尘的。《傲慢偏见》里伊丽莎白最终选择了达西,《简爱》里简最后选择了罗彻斯特,巴丝谢芭却更为独立自主,她不再依附于别人的看法,她不再为男人打点妆容修习技艺,她会和伯德伍德先生一起合唱一曲《Let No Man Steal Your Thyme》,和特洛伊一起去感受情欲巅峰,并最后在经历生活的变故之后,懂得“爱”的含义,选择最“对”的人,这或许才是《远离尘嚣》的意义。

  这也是我当时读小说的心情,像是读《无名的裘德》里的“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像是读《苔丝》里的悲伤结局,这只该是书或电影里那个年代悲欢离合,而不是现世已经司空见惯的,茶余饭后的一段奇情谈资。电影能给我们的,应该仅是这一段美好的回忆罢了。

  : 加百列是天使长,和《苔丝》里的安琪儿貌似有种莫名的联系

  《远离尘嚣》影评(三):有点离题

  当初看见远离尘嚣这个名字的时候以为是远离纷纷扰扰寻求人生价值之类的励志电影或者是冒险类电影。

  哈哈,结果人生果然是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是什么味道

  1.节奏感不强

  我是跳着跳着看完的。所以不要问我细节

  2.画面没有特点

  画面其实有点像05版的傲慢与偏见的空镜头。可是有抄的不彻底,镜头语言比05版傲慢与偏见差。

  3.女主作死

  毋庸置疑,女主真的很作。面对痴情男一和多金男二,居然选了风流男三,不止作还眼瞎。作为女的也觉得女主不值得男一的爱。

  4.不走心

  故事背景是英国,可是演员的发音都是很普通的美国腔。(因为没看过原著,所以不是批评原著。)语法,用词方面也很普通。看不出有用心精雕细琢

  总结,就是这样一部长处跟别的电影差不多,短处却很致命的电影。至于好不好看就真的见仁见智了。

  《远离尘嚣》影评(四):为芭丝谢芭说两句公道话,谈谈三位男主

  《远离尘嚣》是我毕业前看的最后一部小说,后来把ID也改成远离尘嚣了。

  话说回来,关于电影,看了一些短评,有很多吐槽大致是:女主是一个绿茶婊,有两个备胎(男一和男二),但她却爱上一个风流的渣男(男三),然后备胎男二一枪崩了这个男三,男二坐牢了,一直不离不弃的男一最后算是逆袭了,和女主在一起了。如果没看原著的话,这么描述这部电影也不奇怪,但我还是想为我们的女主芭丝谢芭说两句公道话,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她就是绿茶婊。

  在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中,芭丝谢芭是一个坚强独立,但又任性傲慢的年轻女孩,她的的高傲虚荣使她对奥克的真诚求婚不屑一顾,却被特洛伊(男三)的外表迷惑。而最后来拯救她的,恰恰是奥克(男一)。芭思谢芭的主要弱点就是她的虚荣心,其实这只是她的弱点之一,而且这虚荣心主要表现在她与特洛伊的关系上。她为特洛伊英俊潇洒的外表所吸引(这本身很难说有什么错),她不假思索地嫁给了他,从而酿就一场悲剧。然而,从根本上支配着她的所作所为的,似乎应是她性格中表层的冲动和深层的传统之间的矛盾。她的确好冲动,而这样的冲动又常常能很方便地被理解为勇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她可以出于冲动给什么人寄一张情人节匿名卡,可以出于冲动同某个人立刻结婚,这就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

  凯瑞·穆里根很适合这个角色,无论是外貌还是气质上,之前看到新闻:凯瑞·穆丽根小时候常常在乡下生活,《远离尘嚣》中的那些农活都难不倒她,挤牛奶、剪羊毛样样在行(电影中确实有她挤牛奶的镜头的)。当很多人说芭丝谢芭是绿茶时,我很不以为然,更多的是要从角色本身去考虑。她一开始拒绝了奥克,那是因为奥克的求婚显得突然了,就像她所说的,她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结婚这回事。她拒绝了波德伍德,那是因为她本身就不爱波德伍德,更多的是波德伍德的一厢情愿。她爱上特洛伊,确实是一时冲动,这也酿成了悲剧,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孩爱上一渣男也挺正常。最后他和奥克在一起了,这其实是必然啊!男二坐牢了,男三死了,那么优秀的男一摆在面前不选择那真是瞎了!所以说,我不认为芭丝谢芭是绿茶。

  再谈谈三位男主

  男一奥克,饰演这一角色的是马提亚斯·修奈尔,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就是和玛丽昂·歌迪亚合作的《锈与骨》了。其实马提亚斯·修奈也很适合这个角色,奥克忠厚老实善良勤奋,他向芭丝谢芭求婚却被拒绝,更不幸的是一场灾难使他倾家荡产;在农场时是一把好手,一开始便拯救了芭丝谢芭的谷仓,又拯救了羊群,后来又在暴雨来袭之前拯救了农场。他其实是一直在芭丝谢芭身边默默守护着她的,他很少发表意见,但在芭丝谢芭被特洛伊迷住时,也曾劝告她,说明他一直是爱着她的,到最后奥克要离去时,反而是芭丝谢芭骑马追他并将他挽回。如果说芭丝谢芭是绝对的一号主人公,那奥克的重要性也不亚于芭丝谢芭。芭丝谢芭游走于三个男人之间,奥克其实是一直陪伴在芭丝谢芭身边的,也是贯穿始终的,最后成功实现了对芭丝谢芭的先纵后擒。

  男二波德伍德,麦克·辛在电影里的表现,我认为是相对来说最好的,但就是戏份有点少。芭丝谢芭一时冲动寄了一张匿名卡,从这里开始,似乎波德伍德爱上了芭丝谢芭也走入了他人生的悲剧。他对芭丝谢芭的激情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一开始的求婚,芭丝谢芭就没有答应,等到芭丝谢芭成了寡妇,他又表示愿意等她。可悲剧的是,芭丝谢芭从来没有给过他任何承诺,当他以为宴会时芭丝谢芭会答应他的求婚,却没想到他的一时冲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电影里对波德伍德的描述并不多,但小说里确实写得很丰满,波德伍德是那种年纪稍微大点的高富帅女人们都喜欢,但他很执着,只喜欢芭丝谢芭一个,他的这种执着也是一种不理性

  男三特洛伊,相对于前面几位主角,我对特洛伊的扮演者不太喜欢,倒不是说他演得不好,而是他扮相上和我想象的特洛伊相差有点大,他应该是很帅很迷人的那种(要不然怎么迷倒芭丝谢芭),但电影里看上去不帅,不过看演员本人的照片是长得还可以,个人品味吧!我觉得特洛伊这个角色有点像《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沃伦斯基,都是迷倒女主的年轻军官。芭丝谢芭对他的爱很浅薄,完全是出于女性的情欲本能,这种完全建立在浪漫和情欲上的爱是不稳固的,她根本不了解特洛伊,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婚姻悲剧。当特洛伊对死去的范妮表现出了强烈感情,当他为了钱再次出现在芭丝谢芭面前时,他就原形毕露了。或者,可能对特洛伊来说并没有什么真的感情。

  一个有着独立自主精神的、向往做自己主人的、不愿受男性束缚压制的女子,就这样经过系列与人与命运抗争,最终”高高兴兴“地把自己全然交给了她曾经拒绝过的男人。

  电影总的来说还是不错,几个角色都表现得还好,起码都是在水准之上的,小说的重要故事情节也基本上都有体现。虽然托马斯·温特伯格的这次改编《远离尘嚣》,从效果上看远不及他的前作《狩猎》来得那么深刻,但怎么说一部经典的小说要拍成一部迎合多数人的电影太难了,各个方面都达到要求真不容易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摄影和配乐。电影所呈现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田园风光实在是太美了,配乐也很好听,凯瑞·穆里根还演唱了主题曲《Let No Man Steal Your Thyme》,看完电影后已经单曲循环一天了。

  《远离尘嚣》影评(五):老套还是经典

  女主的性格悲剧,想做独立女性,但除了头脑简单地抗拒传统父权形象的先后两个农场主以外,基本还是深陷于当时社会传统的观念。她多次问Oak,‘what did they say?' 如果社会观念不变,她一个人的挣扎并不能改变她自己的命运。

  玩弄另一个农场主Boldwood更是虚荣心作怪,以理性的婚姻市场来衡量,Boldwood确实是个理想丈夫,有财产教养,农场相邻,品格也有目共睹。她虽然拒绝人家之后说,自己有钱有房,用不着非得结婚,这个借口是显得她挺理性,但是通过戏弄一个受人尊重的邻居并获得他的求婚offer,无非是求证她自己的重要性和吸引力,自恋的很,却不承认。

  后来落入军官Troy也是剧情老套,19世纪的作家的经典作品,难逃那些桥段,各种经典剧情都不落下。女主这么年纪轻轻,还是怀有年幼稚嫩的浪漫情怀的,希望有个英俊帅气无畏的王子式人物能够拯救她脱离那平庸的重复的生活。两人林中幽会时,Troy耍的剑法,首先显示出他的不诚实,浮夸,自大,骗女主说剑并不锋利不会伤到她,暗示此人其他方面也有所隐瞒;再者,女主也不傻,只是情感用事,一番舞剑把她强力撑起的女强人外壳都卸掉了,只剩一个情窦初开懵懂迷糊的少女一个;最后,女主想要挑战男强女弱的父权社会,但又时时刻刻依托于那样的社会衍生出的体面的社会礼仪,比如当面说人家好看或者直勾勾地盯着人看是不礼貌的,当军官粗鲁莽撞地打破其他社会成规的时候,女主以为那是与她苦苦争取的自由是同一性质的,当然,其实不然。Troy口口声声念的Mrs Troy,就是在宣示所有权,而女主则完全深陷爱情傻呵呵。后来Troy被农场主Boldwood开枪打死也是自找。哈代想要塑造的追求自由的女性,一再被男性拯救,无论是燃起她激情的Troy,还是把她从错误婚姻中解放出来的Boldwood,或是一直对她不离不弃且最终走到一起的Oak,依然是被动等待的女子一个,唯独最后她主动去追Oak,并催促,'Ask me',才有些真正面对并实现自己的独立思想。

  在故事里,做错一件事,走错一步,就真的一辈子都会定格在那个糟糕的时刻,至少很多代的读者反反复复地读或者观众反复看电影,看到的都是那样的悲剧,如此深化事件的可叹可气。然而,在生活中,有时间这个河流,没啥是冲不走的,女主夫婿的选择,完全可以理解,谁不想浪漫一把,冒险一次或多次?谁会甘心在年华正茂的时候嫁给忠厚可靠的人就此一眼望穿此后30年的生活?就算那林间小道上打着各种警告提示,也总不乏有人想尝试,即便伤痕累累,又如何?

  而末尾的幸福结局,大概是补偿下个中的转折纠结吧,给人一个积极明朗的happy ever after。。。

  话说电影的农场乡村景色很好,倘若哈代能实地构造出他那半真半幻想的Wessex,大概会很像电影里的取景,安宁,田园,劳作辛苦,生活朴实。

  《远离尘嚣》影评(六):女人的爱情选择

  表现了一个女人在爱情面前的期待、兴奋、 冲动、被征服 、失望 、忍受,而在受伤之后后发现真爱 。

  从获取对方的注意,又因自己独立的个性不想进入婚姻而选择拒绝他们的求婚,到情陷在一个军人的甜言蜜语,一场心惊肉跳的军刀表演让她认为遇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一个可以征服她的男人,心中看到了一个男人的自信与那份有担当的承诺,而选择成为了他的妻子。

  然而这只是被表象骗取的爱情,芭丝谢巴成为被丈夫在婚姻中利用的工具,He said, u r nothing to me.

  最后冲破内心纠葛,选择勇敢追求真爱,向忠实善良的盖布瑞奥表白自己对他的感情,盖布一直的心意也在她面前显露,从而两人在一起获得了幸福的爱情。

  《远离尘嚣》影评(七):帅哥备胎太强健了,我已不忍心看下去……直接弃片了

  开始还挺喜欢女主的,尤其是一个人骑马躺着穿过森林的怡然自得,和说下水就下水,经常灰头土脸一副吃苦耐劳的勤劳智慧新女性形象。

  然后看到女主结婚那里就醉了,坚强独立勤劳勇敢如女主,拒绝了见了一面就求婚的牧羊人(其实很man很帅啊我喜欢,关键是不离不弃很忠诚,随便打发走,有事儿了求一句“别抛弃我啊“就又回来了TAT)。然后,拒绝了稳重的农庄主大叔,理由都是”我太独立了不适合你们“,但和牧羊人策马奔腾依偎宽阔的后背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和农场主琴瑟和弦二重唱彼此都觉得很动听的时候,不都挺喜欢也挺般配的么?闹呢?

  再然后一个美男子兵哥哥就夸了一句你真美、我想吻你就约上了(傲慢与偏见里也是将兵哥哥塑造得如此迷人,why)……

  其次,牧羊人大哥真是一个强健的备胎,人俩结婚典礼的暴风雨夜,他却默默保护麦垛,兵哥哥不搭理他就自己去干活儿保卫女主的家园(别人家的老婆了啊喂)。看到农场主大叔回来默默地看望女主,还对牧羊人说”我快成为牧区的笑话了,但我俩其实没订婚,她没给我任何承诺,但我真的好难过啊你懂的“,然后俩备胎就惺惺相惜起来了……

  已经弃剧了……真的独立不是拒绝别人还享受别人的关怀,也不是看脸就约约约的好么……Anyaway,女主的腰真细,歌也不错,但看到这边俩备胎实在太可怜,我看不下去了。

  最后,请问这真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么,我书读的少不要骗我……看来腐国的名著改编剧并不都是BBC的水准,我还是喜欢BBC迷你剧简爱、德伯家的苔丝、艾玛那一系的质量……

  《远离尘嚣》影评(八):男人画风不让人很满意

  这是穆丽根的又一部成长教育呢,一个19世纪新女性在爱情伴侣生活上的成长经历。哈代写在19世纪中的小说,算是名著了吗,我木有看过(名著神马的最吓人了),从电影来看,小说估摸着算言情小说,远离城市的乡村农场,一姑娘和三个画风完全不一样滴男人滴爱恨情仇,既然算名著,我相信还是有看点的,可惜这部电影浓缩得路子有点怪,把各种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汇聚在一起,于是剧情狗血性质凸显,看过原著的大概不会觉得太突兀,没看过的就要开始咧嘴了。

  来说说这三对一的“爱恨情仇”,NP的言情小说我一般都不会打开,会因为喜欢某个角色而被作者伤害,又同时讨厌上另一方的主角,自虐行为就是。这三个男人算是凸显了主流市场言情小说的男性特征,淳朴实干的oak,成熟稳重绅士画风的boldwood,还有一个以肉体为标签的欲望型男troy。三个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爱上芭丝谢芭小姐就很玛丽苏好不好,我忍~~~记得这叫成长教育。芭丝小姐算得上有思想的新女性,从她拒绝前两位的求婚可以看出来,她不要看似合适完美的婚姻和丈夫,这算是很先进的女性主意思潮,可惜女人啊,稍不留神就被肉体和欲望激情给骗了,芭丝小姐其实反应挺快的,可惜已经晚了。我要抗议的是这几个男人的选择,oak太帅了,troy太奇怪了,尤其那胡子,难看死了,实在很难想象这算是小鲜肉代表,让普通群众看了牙痒,吃饱了撑的选了这么个主。我八完了。

  我本来其实蛮期待的,因为哈代的苔丝在波兰斯基手下真心惊艳,这部无论原著精神还是电影都略失望~~~~

  《远离尘嚣》影评(九):如果故事男女主人公的性别交换一下

  如果故事男女主人公的性别交换一下,这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男版Bathsheba长得帅、冷静、自持,虽然没什么钱但打算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女版OAK是一个和他差不多社会地位的娴慧女,长得一般,对男主一见倾心,但只是默默放在心里,决心随时随地打算为男主贡献自己的蕙质兰心。

  男主遇到女版Boldwood,虽然此人是富家女,对男主也是真爱,但三观很正的男主视金钱为粪土,嫌土豪太俗气,不为所动。后来,男主遇到活泼美丽的女版Troy,一见钟情。女Troy是个表面浪荡但内心因被初恋抛弃而受到深深伤害的人。两人私奔结婚。婚后,过了两年好生活,直到女Troy遇见初恋情人。不能忘情的Troy跟初恋情人殉情去了。男主悲痛欲绝,单身多年后,终于决定接受女Boldwood。正当女Boldwood做了一堆婚纱准备举行婚礼时,女Troy回来了。女Boldwood疯了,开枪打死女Troy,也把自己送进监狱。男主此时终于看到了一直默默守护自己,同时不忘发家致富的女Oak,两人最后结婚了。撒花。。。

  这个故事读起来没一点违和感,为什么只是男女主人公的性别对调了一下就被吐槽这么多?因为我们对男性女性采用了两种价值标准。正如评论中会有人说每次都是女主主动招惹别人。女主为什么不能招惹?因为对女性,我们要求她专一、视美满婚姻为她最大价值的体现。无论她是否有独立的意志、是否需要赚钱养活自己,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爱人,最好在爱人出现的瞬间就能认出来,不过他外形多么的土挫穷。女性还不能被甜言蜜语欺骗,不能犯错。女Oak的形象更符合传统的女性观:隐忍、坚定、默默等待,最终守得云开雾散。如果故事这样写,顶多也就是个好看的二流言情,可哈代是谁啊,他只是把男女主人公的性别一换,故事的主题就深刻广阔了许多。

  许多姑娘都曾经是或者现在仍然是Bathsheba,幻想美好的爱情,以及随之而来的金钱和安逸生活,结果会怎样呢?Bathsheba绝对算命好的了!这就是《远离尘嚣》的现实意义。姑娘们,醒醒吧!

  《远离尘嚣》影评(十):《帝国》杂志影评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翻译)

  原文: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帝国》Empire影评)

  作者:Angie Errigo

  翻译:加勒比小鳄鱼

  远离都市的喧嚣听起来如此田园牧歌:咩咩叫的绵羊,红脸蛋的挤奶女工,工整的田垄,庆祝收获的宴会。托马斯·哈代(这次他的作品由David Nicholls进行了令人满意的改编),曾是一个务实的农村男孩,对衰败的乡土社会并不乐观。《远离尘嚣》常被概述为,“一个骄傲的、热情如火的美人,让三个男人为之倾倒”的故事。但事实上,作为女性主义者代表的女主人公芭丝谢芭只有这三个男人可供选择,他们所处的世界如此之小,而他们的社会桎梏又如此严苛。

  凯瑞·穆里根饰演的芭丝谢芭穿着马裤在马背上飞驰,对这个一文不名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孤儿来说,稍显活泼,也让人觉得故事发生的时间往前了一些,但并非如此:尽管故事已经过改编,但仍旧发生在1870年的Dorset. 她的服饰是对她桀骜不驯的性格的一种表达。当身着连衣裙的时候,她用缠绵的眼光与Matthias Schoneaerts饰演的壮实的农夫欧克对视了一阵,他向她求婚,她对社会地位低下的欧克保持友好,但给予了拒绝,声称:“我不想要个丈夫。我讨厌成为谁的附庸。”

  如是她开始进入男人的世界。穆里根的表演非常动人,具有诱人的魅力和智慧,比起1967年的约翰·施莱辛格(John Schlesinger)的版本中优雅的朱莉·克里斯蒂(Julie Christie),穆里根对农家生活的处理显得更加可信。芭丝谢芭这个角色很讨人喜欢,她能从自己所犯过的错误中不断学习。她对两件事感到懊恼,一个她挫伤麦克·辛饰演的孤独压抑的Boldwood这个幼稚的错误,另一件是她盲目地屈服于Troy中士,她用展示剑术诱惑她,来表达那不加掩饰的情欲。

  这完全符合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的路子:全然聚焦于角色的骚动的、富有激情的内心波澜,以及他们所承载的人性、命运和社会习俗。可以说它高于施莱辛格那个版本的地方就是它阐明了曾刺痛哈代的阶级差异。鉴于施莱辛格的版本(最近重新发行)珠玉在前,这一版的《远离尘嚣》做出了勇敢的尝试,并且比我们预想的好很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