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旺扎的雨靴》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旺扎的雨靴》经典影评10篇

2018-05-15 2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旺扎的雨靴》经典影评10篇

  《旺扎的雨靴》是一部由拉华加执导,儿童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旺扎的雨靴》影评(一):北京电影节导演答疑实录——雨最后该不该下,希望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答案

  ●●●笔者感悟●●●

  作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师的笔者,心里住着的确是做一名电影导演的梦。离开晋中北漂五年,已经成功的变成了空巢九零后。偶然,过年前在央六看到吕松野掌镜的《那年八岁》,也因此了解到导演山西老乡杨瑾。更是将自己的品味,从共鸣贾樟柯导演的社会国家民族情怀,变成了喜欢年轻导演的生活情趣成长与释然,成为了目前的两个关键词苦心盼着大象点映能上映《那年八岁》、《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时候,2018北京电影节开幕了。终于能一睹痴迷的这帮年轻导演的真容了。倒春寒过后的北京,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最大的1号影厅里坐满了电影学院学生、北漂藏族的观众、还有为数不多文艺爱好者。电影结束后,导演彬彬有礼的,谦虚的跟主持人推荐人,观众互动聊天。置身其中的我感觉自己跟心里的导演梦,又进了一点。虽然没敢举手提问,但散场后要导演签名的时候,那一句谢谢您给中国电影的努力,希望他能懂在现在的电影环境下,我对还在质朴的做着电影的人敬佩。

票根与导演藏族签名

  2018年4月6日 下午17时18分 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小西天店) 1号影厅

  ●●●推荐人介绍环节●●●

杜江对文艺与商业不应有太多隔阂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主持人:杜江是我们的影片推荐人,最近应该有不少朋友看过央视的一档节目《环球影视大会》,我们这个节目当中,也看到杜江热情参与,杜江本身能也是一个年轻的电影人。

  ●杜江:对,我在参与电影制作之前,首先也是一个电影观众,因为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就是看电影。

  ●主持人:杜江最喜欢看什么片,跟大家交流交流。

  ●杜江:我其实看的片是各种各样都有的,既有商业的电影,也有像《旺扎的雨靴》这样的,非常优秀的,我们管她叫。

  ●主持人:文艺片。

  ●杜江:对。尤其是这种,新人带着非常有文化背景的电影,会特别喜欢。

  ●主持人:我问一个特别刁钻的问题,假如你选一部在电影院大荧幕效果看的电影的话,你选的电影是哪一部呢?

  ●杜江:最想看的?

  ●主持人:在电影院最想看,不是碟上看的。

  ●杜江:我是非常想在电影院看到这部《旺扎的雨靴》,我是非常希望,她能定档。到时候,我一定会邀请我的朋友们一起去电影院看。今天很荣幸在资料馆跟这么多观众一起,在影院看一遍这个电影。

  ●主持人:您自己也是一名父亲,有一位非常可爱儿子。那在看这部电影中,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感受呢?

  ●杜江:我觉得电影里面的孩子特别可爱。虽然里面的父亲看起来有点严厉,凶凶的,其实他也是可爱的,虽然打架没有打赢,但仍然是很可爱的。我一开始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也在想,为什么不赶快给孩子买一个雨靴呢?但是看到后面呢,我越来越觉得,让孩子在生活中,带着一些小小的期待,带着一些小小的愿望,这样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的有趣美好。如果孩子一上来就什么的有的话,生活就没有什么期待。今天我的儿子还给我要玩具,但我决定了,先不给他买(观众笑场)。

  ●主持人:观众都知道,您参与演出的电影《红海行动》入围天坛奖的主竞赛单元,我非常喜欢电影里面您扮演的角色。咱国家的影院需要像《红海行动》这样的电影,当然也需要很多这样的艺术电影,这些电影在生活中应该是扮演着什么样的因素呢?

  ●杜江:今天来电影资料馆,参加北京电影节看到很多电影。我觉得不能把电影简单分类成,大片或者小片,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都能被里面的老师也好,爸爸也好,哪怕是祈祷不要下雨的,我们把他叫做,喇嘛?

  ●拉华加:法师

  ●杜江:对,法师也好,跟孩子的一些充满了童真对话,给逗笑,给带来一些或多或少的美好的体验,这些是我们电影的最终的一个乐趣所在。我觉得不论是什么电影,我们分成商业片也好,文艺片也好,其实都是有她存在意义价值的。所以,我觉得电影是不分大片或者小片的。

  ●主持人:我问最后一个问题啊,电影节正好呢有非常多的电影在上映,您个人给大家推荐一部您自己比较喜欢的,或者比较期待的电影。

  ●杜江:因为我拍了《红海行动》,大家觉得我可能是一个喜欢拍商业电影的演员,我其实在选择电影剧本的时候,是比较在意剧本、导演、和导演对这个电影的热情,我拍完《红海行动》之后,也拍了很多像这样的。

  ●主持人:《罗曼蒂克消亡史》。

  ●杜江:那个是在《红海行动》之前拍的,拍完《红海行动》回国之后,我就拍了王小帅导演的新电影,和刚刚结束在大连拍的岩井俊二导演的新片《之华》,所以对于电影工作者不存在商业电影,或者文艺电影的区分。如果说今年的北京节的话,因为我和王小帅导演合作过,如果说非常期待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在大屏幕上跟观众见面,因为这部片子,现在改名叫《自行车》了,之前没有能够跟观众见面,对,我也是非常期待在电影节上看到的。我是在电脑上看的这部电影,我也期待去电影院去看《自行车》。还有小帅导演的《青红》做了4K修复版本,也是我想去电影院看的。

  ●主持人:来,我们用掌声感谢杜江。

  ●杜江:也要表达对导演的感谢,感谢导演的细腻耐心。我不知道大家跟我的感受一样不,有一些镜头印象非常的深刻,就是旺扎在学校里吃饭,大家嫌他脚臭的那场戏。然后,好多小朋友都坐成一排,每一个坐姿都不一样,有的在窗户里,有的坐在地上了,充满了生活的质感。我真的很好奇导演是怎么给小朋友讲戏的,我觉得小朋友都演的太好了,比我们演的好多了(观众笑场)。

  ●主持人:好,那我们谢谢杜江给我们的推荐,下面请杜江台下就坐,也希望您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好的作品

  ●●●主持人提问环节●●●

提问环节导演和主持人彬彬有礼的站了半小时

  ●主持人:这个作品是您的处女作,也是今年北京青年电影非常重要计划,而且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下面有请您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电影构思的基本情况,也给大家做一个的简单的自我介绍。

  ●拉华加: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来看这部《旺扎的雨靴》,谢谢大家支持这部影片,支持咱们的国产(观众掌声)。电影是根据才朗东主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他这个小说我之前看了一遍就特别有感触,就想把她拍下来。而且,我自己也有类似经历,所以就特别想拍下来。看到剧本之后,参加一个比赛,就是那个扶持计划,然就拍了。

  ●主持人:自己的第一部片子就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是不觉得自己很幸运

  ●拉华加:对,肯定是非常荣幸的。然后就是希望自己以后继续努力。

  ●主持人:在拍完这个之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电影计划在准备着?

  ●拉华加:对,可能会参加一些别的电影节。

  ●主持人:还会有有其他的电影在筹备么?

  ●拉华加:对,还有其他电影在筹备。

  ●主持人:今年的北京电影节非常的有意思啊,其实有很多的儿童题材的电影,其中跟导演特别有渊源的是,杨瑾的《那年八岁》。我们特别想做一个这些导演的座谈,因为您是做了《那年八岁》的副导演,那是一个儿童题材的电影,这也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但您刚才也说,您是非常喜欢的这部小说,那从当时的副导演,到现在真正做这部电影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心的时候,这种感觉有哪些变化

  ●拉华加:对,我之前也确实是参与了很多电影的制作。杨瑾的那部电影确实是好作品,那部电影的摄影也是吕松野。那时候就有了这个电影的剧本,那时候就跟吕松野。

  ●主持人:勾搭上了。

  ●拉华加:对,刚开始做导演的时候不太适应,后来就没问题了。

  ●主持人:这个电影中有很多的大牌,像万玛才旦老师。本来今天老师也是要来现场的,但是由于自己的亲戚生病不能来现场。吕松野也是万玛才旦老师《塔洛》的摄影师,所以我很想问一个问题,大家也看过《那年八岁》、获得了金马奖的张大磊的《八月》,这些电影中有一些相似手法,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作吕松野的摄影美学,在遇到这样的相对比年纪很大的,比较资深的电影人的时候,是怎么样合作的。有很多摄影手法是一块合作的,还是松野的想法

  ●拉华加:对,吕松野呢,是我们在做《塔洛》时候认识的,后来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宣传片也是他摄影的,和我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在拍戏的时候是非常有默契的,合作起来是。

  ●主持人:相对比较简单。这部电影虽然是导演的处女作,但是也是非常的讲究,镜头的调度也是非常的漂亮。这个电影虽然是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看起来不会那么的完美,但看起来是非常的舒服。特别是电影中藏族的一些元素,我自己不是藏族人,如果我在做藏族元素的时候,可能只会做一些像藏族的东西。所以作为一个藏族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选择的面就是非常的不一样,所以在这部影片的拍摄地的选择上,是有怎么样的考虑

  ●拉华加:对,电影拍摄的时候开始就定了在青海,因为各个藏区的方言啊都不一样,然后青海这边是安多方言,因为方言问题就定了青海。然后我和吕松野导演整个青海都转了一圈,很多青海的地方都已经现代化了,我们就最后找了一个很特色村庄

  ●主持人:这是在青海的什么位置

  ●拉华加:这是在海东那边,然后找到了这个村庄,据说是有三百年的历史吧,最后就定在这里拍摄了电影。

  ●主持人:然后是花了多少天拍摄了这个电影?

  ●拉华加:时间比较紧张,只拍了二十多天。需要看天气啊,各种因素。

  ●主持人:万玛才旦跟我说过这个事,电影最后的那场法师求不要下雨的镜头,那场戏和之前的两个小孩子跟随法师的那场戏不是同时拍摄的。大家看起来好像是同一天拍的,实际上是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手法,链接来一起的一场戏。最后一场等云来的戏,差点就没有拍成。其实,我觉得大家转念一想,最后这场云到底来不来,其实都可以,即使是晴天这部电影的结构也依然成立,当然云来了更有那个情境

  ●拉华加:对,这个镜头是最后一个镜头,马上就要杀青了,那天我们拍了一个夜戏,就是全村停电之后旺扎站到高处看整个村庄那一场。第二天早上五点我们就起来的时候就是晴空万里,没有一片云。这个杀青就杀不了,大家就回去休息了。正在回去休息的时候,出去溜达突然看到云来了,然后就赶紧拍摄,就很顺利的完成了。

  ●主持人:对有时候真的是天意,需要看缘分的。好,我最后问一个问题,然后就交给我们可爱的观众。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这个电影叫《旺扎的雨靴》,然后这个靴子在电影中给出了很多特写,尤其是整体都是围绕这个靴子开展的,而且也是儿童题材,猛的一看特别像伊朗电影《小鞋子》,剧情也是,想要却没有,最后买到了鞋子。那您拍摄是不是受到了伊朗电影这种非常质朴的形式影响,当然您的电影是根据才朗东主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拉华加:伊朗确实是有很多非常经典的电影,我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针对您刚才问到的问题,我觉得故事还是不一样的,不过我可能就是会受到了一些影响。

  ●主持人:我觉得我们的导演非常的坦诚啊,有很多电影主题是非常的相似的,关键是能不能拍出自己的感觉。这个电影,我来概括的话,首先是非常的简洁,然后就是生动有趣,最后就是加入了宗教的元素,所以这是这部影片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观众。

  ●●●观众提问环节●●●

电影放映时候现场全景照片(豆瓣不支持全景图,想体验的可以自己下载)

  ●观众甲:首先这些孩子们非常的可爱,其次想问的就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是如何选择这些孩子的,经历了哪些故事,特别是刚才杜江也提到了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您是怎么给他们说戏的,希望您说一下,谢谢。

  ●拉华加:首先就是这些孩子都是非专业演员,因为我们青海不同地区的方言是不同的,牧区是牧区的方言,农区是农区的方言,这样呢我们找的是农区的方言,然后我们从附近的很多村庄和学校找了很多小孩,然后给他们做了非常多的培训,最后找了周拉多杰,他是非常贴近剧中人物的。再加上方言很合适,他自己也是农村的孩子,我们就特意对他进行了一些关于表演情绪啊等培训。

  ●主持人:做电影的都知道,动物和小朋友是非常难拍的。这个电影中有非常多的固定的镜头,让这些小孩能非常准确的出现在需要的位置,都是很不容易的。您刚才也提到做了一些培训,那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的一些难点是如何克服的。

  ●拉华加:确实是有的,需要考虑小孩子的问题,我们在拍摄一些夜戏的时候,小孩子困了,很多人想拍,但是小孩不想拍,就只能让他们先睡觉,然后第二天再拍。

  ●观众乙: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片中大部分出现的方言是不是安多方言,第二个是体育课上老师讲了一句向右转是汉语,这是有什么特别的寓意么,还是藏语里没有这句方言(观众笑场)?

  ●拉华加:对,全剧都是安多方言,其次是体育老师的普通话是因为本来我们这个地方上课都是双语教学,也就是汉语和藏语都有,所以体育老师和音乐老师啊都会讲普通话的。

  ●观众乙:就是上课的时候用安东方言?

  ●拉华加:对,是的。

  ●观众丙:我刚才看完这个电影非常喜欢,我有一个自己的理解。这里面有一个大人的世界和小孩的世界的故事,也有一个人的世界和自然世界的故事,我觉得是一个很古老的,您也讲到村子300年的历史,一些习俗和文化都是比较传统的和现代的雨靴的故事,我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些考虑?

  ●拉华加:对,你刚才讲的是有的,包括人与自然。但是这个故事主要想讲的还是这个小孩,非常想得到这个雨靴,然后引出来其他。对,你刚才讲的也是有的。

  ●主持人:我讲一句,电影中也讲到了宗教的这种神秘的和科学的之间的关系,比如藏民遇到雨后,一方面要打报告,一方面也要求神不要下雨。这其实是一种很辩证的,相互的关系。大人与小孩的,神秘与科学的之间的关系。影片中有我个人有一个地方非常的好奇,就是有个塑料袋,比如说这场戏真的是有一个很巧的,在需要他的时候就飘到那个位置,小孩走过去套上了。在塑料袋走的时候,就伸手就不见了,当时是怎么考虑,并做了哪些技术上的处理实现这种神秘的感觉呢?

  ●拉华加:对,是特意拍摄吹到那个指定位置的。

  ●主持人:是拍了多少遍,才能到那个位置的呢?

  ●拉华加:提前排练了好多遍的。最后呢,是在河边扔掉塑料袋,本来是想了很多的方法实现,那种在天上飞渐渐远去的效果,但最后还是没能拍出来。

  ●主持人:要是利用电脑做一些特效,可能会实现的更好。那我想问,在拍摄的过程中是不是使用了特效呢?比如说那个对着电视机拍摄的镜头,电视关掉之后,反光出来的画面是小孩子休息,比较长的一个镜头。但是在反光中没有看到摄影机,是不是采用特效的方法,在后期抹掉了呢?

  ●拉华加:没有没有,没有用特效。

  ●主持人:但是看起来是一个很正面的镜头。

  ●拉华加:当时的灯光、摄影机这些是找了一个恰当的角度,很巧妙的隐藏起来了。

  ●观众丁:导演您好,我看过您的电影,感受里面用音乐非常的克制,我听到的大部分都是环境音,这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呢?

  ●拉华加:这个电影的音乐是王珏老师做的,就是《塔洛》里面的配乐。刚开始我是不想用音乐的,后来在跟老师聊的时候还是决定加一些音乐,但还是很克制,不要让观众被走神,最后在上学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加了一些非常简单的音乐。

  ●主持人:基本上音乐是以一个点缀的身份存在的,在看电影的时候,基本上不太能觉察出音乐的存在,主要为了让观众看得更舒适一些,最后选了这样一个折中,但还是很不错的这样一个方法。

  观众戊:(上来就跟导演交流了几句藏语,笔者山西晋中人肯定听不懂了)导演,我是个藏族人。第一个问题,是电影中出现了很多选择,旺扎的母亲在用羊皮只有一个,所以来选择换镰刀还是雨靴,最终选择了雨靴。第二个问题,也是一个选择,在面对大于将要来的时候,一部分人选择向政府报告,另一部分人选择求神去避免下雨。第三个问题,旺扎的父亲在看到母亲没有买镰刀而是买了雨靴之后,家里已经非常贫困,却并没有因此责怪旺扎。第四个问题,影片最后该下雨还是不该下雨,如果下雨的话整个村子的庄家全部都不能丰收了,不下雨的话旺扎的愿望就不能实现了。对就是这些。

  ●主持人:这里面这么多问题,您认为应该是怎么解决(观众笑场)。

  ●拉华加:对。首先就是这个家庭是一个农区的家庭,不是牧区的家庭,所以羊皮是很少的,只有一个。另外,在换雨靴这个事情上,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必要再去责怪啊什么的,父亲的人物设定上是一个考虑整个家庭的收入支出平衡的这样一个角色,所以他其实是一个很稳重的角色。最后这个下雨的问题,小说里面是下了的,但我这样处理成开放式的,是希望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

  ●主持人:对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戏中戏的环节,比如说这个藏语配音的西游记,当然是有一定的叙事功能的,比如说这个下雨场景是火焰山终于下雨了的西游记剧情。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啊,我发现一个细节,在旺扎和姐姐进神庙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墙上的壁画里面,好像有一只猴子蹲在大象上面,这个西游记和猴子是您故意设计的还是电影中的偶然。

  ●拉华加:没有,这算是一个巧合吧。不过电影中出现的西游记片段,都是设计好的,有一定的叙事功能的。不过我小的时候,就确实看的是藏语版的西游记,我们都超级喜欢。还有那个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也是藏语配音版的,我小时候也是看过,非常喜欢的动画片。

  ●主持人:关于爸爸的这一条人物线,是讲述了一个父子情的故事的。比如说戏里面爸爸是看到了在后面躲着的旺扎的,这是对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农区父亲,表现出来的应有的含蓄,很不错。

  ●观众己:我也是电影学院的,我去年就拍了一个儿童题材的短片,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当我特意拍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有点发怵,不自然。当我让他们撒开了演的时候,就会发现非常难控制。我就想问您怎么控制好孩子们的表演。第二个问题就是,电影中很多孩子在跑动的画面,有一个就从远处走过来,前面有一头年,很灵动,前景中景远景处理的非常好,您是有什么想法?

  ●拉华加:首先就是选择演员的时候,尽量要跟剧中的人物贴合。然后就是要慢慢的,认真的给他将人物的现在的感受,你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然后告诉他怎么做,比如往前走一下,往上看一下啊,类似这样的,一遍一遍慢慢的调整,通过调整达到想要的效果。第二问题,小孩子奔跑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他非常想要这个雨靴,是为了贴合剧情的需要跑的。那个拍摄牛那一场戏的时候,小孩的角色回学校是有点害怕的,走过那头牛的时候演员也是有点害怕的,小心翼翼的走,这是拍摄时候的一种方法。

  ●观众庚:导演我想问一个问题,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铁皮青蛙丢了又找回,这个情节的设置有什么意义么?

  ●拉华加:对,是一种故意的设置。当旺扎找到青蛙,不再怀疑欺负他的同学的时候,不久便有了自己的雨靴,这个也是有一种关系的。

  ●主持人:这个电影中很多的设定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角色的站位,色彩的搭配啊,都是很值得去考虑的。这个电影也会在北京电影节再放映几次,大家可以去看。最后我想讲一下的是,特别感谢拉华加把这部电影选择在北京电影节的国产开幕片,其实这个竞争是很激烈的,很多电影节都在抢,去争。其实作为资料馆,是有这样的义务,把一些好的青年电影导演的作品,推荐到观众面前。我们也将一直这样做下去。最后,也希望大家在豆瓣上给导演打打CALL,给导演加加分。最后,感谢导演的到来。

  ●拉华加:我也感谢。感谢我的恩师万玛才旦老师,虽然今天没有能够来现场。还有就是我们的投资人,我们的制片人陈中国老师和孟中老师,摄影师吕松野,以及很多的主创,感谢你们的努力,也感谢资料馆。

  ●主持人:刚才跟导演聊天的时候,导演说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也经常来电影学院看电影。我虽然比导演年纪大很多,但是我们能和很多的年轻导演一起成长,去见证他们,很荣幸。也非常感谢大家支持我们的青年导演们,谢谢大家。

  《旺扎的雨靴》影评(二):旺扎的雨靴:为国产儿童电影鼓掌

  (2018北京电影节第一场,4月6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旺扎的雨靴》)

  (作者:奋斗的小猪,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18北京电影节第一场,4月6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旺扎的雨靴》)

  儿童电影,往往通过非常简单质朴的故事,无需特效就达到特效做不到的效果。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儿童电影需要的恰恰是电影的核心,即故事,通过故事本身来感染观众。伊朗是此类电影创作的代表,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马基迪的《小鞋子》、《麻雀之歌》、《天堂的颜色》都是大师级的精品,还有不能不提的几部儿童电影: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巴西的《中央车站》,土耳其的《乌龟也会飞》,以及主题源自阿富汗的《追风筝的人》,这些电影曾给那些在电影的光影中寻找快乐的我带来无限的温暖。

  因为万玛才旦担任这部电影的监制,所以对旺扎的雨靴有所期待。电影没有让我失望,孩子和成人世界的矛盾,宗教和现代的矛盾,都在电影里表现,这是万玛才旦电影的风格。有三个片段让我尤其感动:拉姆小姐姐脱下自己的雨靴给旺扎穿上去淌水,自己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看着旺扎笑;旺扎的妈妈用羊皮换雨靴时,在雨靴和镰刀之间做出的选择;拉姆姐姐和旺扎一起到法师的庙里向佛求雨,却又忍不住吃了佛龛前摆放的糖果。电影里还藏有很多有趣的戏剧矛盾,比如旺扎的父亲,看上去严厉,其实内心也有对旺扎母子的爱。小小的细节,能让观众会心一笑。

  去年,我无意中看了两部儿童主题的中国电影,一部是1994年李丁的《天堂回信》,另一部是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其实,用心的中国导演是能拍出好故事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懂得为好电影鼓掌的市场。旺扎的雨靴是今年北京电影节的国片开幕片,当总局能给这样的电影更多的档期,当中国观众更多的走进电影院去支持这样的电影,国产电影就还有希望。

  《旺扎的雨靴》影评(三):孩子和麦子的区别

  一年级的旺扎想买一双雨靴。旺扎的父亲却只关心麦子的收成。

  作为一部儿童电影,《旺扎的雨靴》予我的最大印象,或者说,制造的观影错觉,是藏地的时间,好像倒拨回到了过去的东部乡村。而且这一拨,就是二十年前。

  所谓二十年前,是物质上的匮乏,与县城的距离遥远,靠天吃饭的年复一年,是对话靠喊、买东西靠赶的上个世纪末。

  父亲买了一只铁皮青蛙。旺扎的玩具,惹得周围同学羡慕不已。

  但是,全班唯一没有雨靴的人,也是他。

  铁皮青蛙这个玩意,属于很早以前的玩具。拧紧发条,它就扑哧扑哧,在课桌上跳。那股欢快劲,正是记忆中,课堂学习间隙,没有老师大人参与的自在童年。

  那年头的人们,当然需要穿雨靴。电影也提了一个穿雨靴的细节:天气热,穿久了容易脚臭。与之对应的童年记忆,如果没有一双雨靴,恐怕会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只是一旦怀疑买雨靴的必要性,那么,这部电影就无法成立了。

  我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旺扎的雨靴》的年代感——譬如人们信赖天气预报,电视机里永远不停在放1986年版的《西游记 》;空无一人,倍感孤独的学校操场,连课桌椅都不需要做旧处理;课中的孩童们情感饱满,跟着老师大声朗读。

  光线明亮的画面,并不会制造过去的还魂。一个没有野心的儿童故事,也不会引出民俗猎奇。一如既往,《旺扎的雨靴》倒更像藏地电影在中国电影的位置,是一块珍贵自留地。

  明亮的画面,令墙壁的黄土发白,马路平整,似乎加重了数字摄影的特性。我的错觉,一大部分就是来自于这里。想回到安静过去,又总感到一些诧奇。

  买双雨靴的故事,其实不外乎这家子人,差那么几个钱。一个铁皮青蛙,一张羊皮,一双雨靴,搁在那个几乎没有家具摆设的小屋之中,完全成立。好比消费主义盛行、攀比成风的今时今日,你很难相信,还有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易。一个小朋友想要的刚需物品,却不可得。

  电影并没有一波三折,甚至称不上好事多磨,而是反复在上学路,课堂上,家中和田间。

  一家之主的父亲,根本就没有把儿子的心愿放在心上。下不下雨,雨势大否,它影响波及的,是快收成的麦子,而不是上学路上的儿子。从头到尾,父亲都没有想买。好在呢,旺扎有了雨靴之后,他也没有生气——我们把他的反应跟田间地头打架相比较的话。

  也许是父亲脾气暴,旺扎年纪小也听话。旺扎没有表现出电视剧戏码的哭闹,总归还是一个好哄骗的年纪。不知何处飘来的塑料袋,是旺扎的红气球,也是肥皂泡的雨靴梦。买了雨靴之后,母亲还故意不告诉他。晚上睡觉,旺扎还把雨靴放在枕头底下,这些称不上故事的细节,都是单纯的幽默,有股天真傻。

  电影前半段,讲旺扎想要一双雨靴。有了雨靴,后半段变成老天要不要下雨。小孩子的事情,让渡到了大人的世界。一个小孩踩水洼的顽皮日记,变成了老天要不要下雨的大远景。

  《旺扎的雨靴》的镜头,始终保持着固定机位,保持一段较远的观察距离。吕松野的距离感,在麦田放水一段,表现得最为明显。打架的场面,完全被隐去。电影同样有情感的节制,但这是观看过程的陌生,还是我们有意无意制造了情感的屏障,毕竟那是一个偏远,发展滞后的藏地乡村。

  阿卡雪达尔说,明天有暴雨,不过我应该可以挡得住。

  结果,他无剑可持。

  《旺扎的雨靴》制造了一场蓄谋已久的童年暴雨。你想吃佛祖的糖,想要铁皮青蛙,想要一双雨靴,那都不过是小小的,希望能被满足的愿望而已。

  有成年人看来,觉得可笑,那是太轻而易举。但大人的世界,求水祈雨,又希望天气不要影响丰收。那就好像,麦子的收成是个麻烦,小孩子的成长就不是麻烦。就好像在放养的状态下,他们,我们,都曾经那样子长大。

  为了吃糖,《旺扎的雨靴》安排小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不是抢,不是偷,是跟您要的。”

  能把小孩子的愿望实现,处理得如此烂漫天真,这一年的华语电影,还有一部《米花之味》。

  它们有着同样的生命亮色,还有与山川大地原野天空的古老对话,最后结束于与神同行。童年之于成长,时间之于生命,何等之漫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